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园
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标签:成语语义转移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字面义
一、引言
在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
(1)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
(2)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3)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通常认为,“一丝不挂”指“不穿衣服、赤身裸体”。按照此义,例(1)应解释为“佛就是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这令人费解。“空空如也”一般解释为“一无所有”,似乎与“有鄙夫问于我”在文义上无法衔接。例(3)所说的应为值得褒扬之事,但“明目张胆”意为“公开地大胆做坏事”,显然与语境不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上述成语古今义已大相径庭,三个例句使用的是成语的古义,若按照成语的今义去理解句义,自然会出现偏差。我们将成语这种古今义无相承关系,甚至发生了毫不相干的意义变化的现象称为“语义转移”。显然,上述成语均发生了语义转移。那么,它们语义转移的类型是否相同?成语语义转移的类型究竟有哪些?引起语义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
(一)多义语素义位转换
有些成语中的多义语素本来使用义位甲,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转换为义位乙,这就导致整个成语语义发生转移。前文所说的“一丝不挂”就属这种情况。该成语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不被尘俗牵累”,在佛典中常见其本义。其他文学作品用例如:
(4)你想那颗一丝不挂却又爱着一切的童心,眼见得在那隐约的朝雾里,凭你怎样招着你的手儿,总是不回到腔子里来。
“一丝不挂”的“挂”本为“挂⑥”的“(内心)牵挂”之义。现在,“一丝不挂”用来“形容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作此义解时,衣服被看作身体的附着物,“挂”
为“挂①”,即“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之义。例如:
(5)他灵感一动,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竞一丝不挂地冲出浴室,奔回实验室去。
(6)再看店主,与伙计一起步出棚外,将那妇人的褴褛衣衫撕了下来,妇人便赤条条一丝不挂了,妇人的腹部有些肿胀,而别处却奇瘦无比。
由于成语中“挂”的义位由“挂⑥”转换为“挂①”,致使“一丝不挂”的语义由“没有什么牵挂”变为“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与“一丝不挂”相类,“学而优则仕”因“优”的义位转换而发生了语义转移。“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何晏集解《论语》引马融注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应解释为:“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优”应该是“优②”的“有余”之义。而现在,“学而优则仕”多被解释为“读好了书就可以做官”。例如:
(7)中国知识分子当然自古以来因为学而优则仕,读书为了做官,他对朝廷有一种依附性,这是不言而喻的。
(8)他说的是不管乔家出了什么事,都要让你考下去,让你走学而优则仕之路。
由“读好了书就可以做官”的意思,可以推断,“学而优则仕”的“优”已经变为“优①”的“优良”之义。多义语素“优”在“学而优则仕”中的义位由“优②”转换为“优①”,使成语的整体语义也发生了变化。
因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而导致整体意义转移的成语还有不少,如“感同身受”“既来之则安之”“楚楚可怜”等。“感同身受”本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因“感”由“感③”的“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变为“感⑤”的“感觉”,所以成语的意义变为“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既来之则安之”原指“招徕远人,并加以安抚”,“安”由“安②”的“使安定”变为“安①”的“安定”,成语因而变为“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楚楚可怜”本指“幼松丛生柔弱可爱”,“怜”是“怜②”的“爱”义,当“怜”在成语中的义位转换为“怜①”(怜悯)后,成语的意义变为“形容神情凄楚或处境不佳,令人怜悯”。
(二)通假义转为本义
有许多成语含有通假字,如“博闻强识”的“识”通“志”,“图穷匕见”的“见”通“现”。在使用过程中,这些语素的通假字身份有可能被遗忘,假借字的意义覆盖本字的意义,因而造成成语意义发生转移。这样的成语有“出尔反尔”“空空如也”等。
“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成语中的“反”是“返”的通假字,义为“返回”。成语的本义为:“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例如:
(9)王振窃炳已久。则此举必当谏止。乃以白简助其焰。未一年而身亦撄此罚矣,岂贞出尔反尔哉。
(10)凡地方难免无犯法违律、未发之隐案,任其官明募干,未必能知,胥吏则多知者,如待之过苛,使不足养其妻孥,欲去而业在,终无可去处,必怀敢怒不敢言之恨,或其本身,或者骨肉亲戚,怨忿不甘,凡官之私受,以及隐案,而揭发之,播扬之,则官大受出尔发尔之累矣。
现在,“出尔反尔”形容“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例如:
(11)他们出尔发尔,自食其言,根本不讲信义。
(1 2)也许读者们会讪笑我的出尔发尔,过去把海明威捧为斗士、英雄,而现在却又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向。
可见,人们在理解成语意义时遗忘了“反”的通假字身份,假借字“反”的“方向相反”义覆盖了本字“返”的“返回”义,使成语语义发生转移。再如“空空如也”,本义是“形容虚心”,其中“空”通“倥”,“倥倥”形容诚恳。后来,语素“空”的通假义被遗忘,变为“空①”的“不包含什么;里面没有东西或没有内容”之义。受此影响,“空空如也”的意义变为“一无所有”。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爱莫能助”,其中“爱”“通‘薆’,隐藏貌”,成语“原指因为隐而不显,所以没有人能给予他帮助”。后来,“爱”的通假义被遗忘,转变成“爱③”的“爱惜,爱护”之义,成语意义也变为“虽然心里愿意帮助,但限于力量或条件而无法办到”。(三)联绵词重新分析
包含联绵词的成语为数不少,如“囫囵吞枣”中的“囫囵”,义为“整个的,完整地”;“首鼠两端”中的“首鼠”,义为“踌躇不决,欲进又退貌”。这些联绵词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拆开单讲无意义。而人们恰恰将成语中的联绵词拆开理解,重新分析,这使得成语的意义发生转移,“斤斤计较”“望洋兴叹”等成语的今义就由此而来。
“斤斤计较”出自《诗·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名。”“斤斤”在古代汉语中是联绵词,义为“明察貌”。现在,“斤斤计较”中的“斤斤”被拆开理解,“斤”被解释为重量单位,“斤斤”就成了“一斤一两,掂斤播两”的意思。因此,成语的意思变为“一斤一两地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例如:
(1 3)两书皆自校自印,但仍为商店所欺,绩不偿劳,我非不知商人伎俩,但惮于与若辈斤斤计较,故归根结蒂,还是失败也。
(14)至于梦中的“苦乐”,则照我素人的见解,毕竟是梦中的“苦乐”,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