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标题: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和贡献;
2. 掌握钱学森的科学研究领域;
3. 培养学生对钱学森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钱学森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的教材和笔记本;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钱学森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钱学森是谁吗?他有什么贡献?请举例说明。
探究:
1. 分发学生教材中有关钱学森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自主阅读并记录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3.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钱学森的主要贡献,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拓展: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钱学森的科学研究成果,如火箭技术、航天科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展示:
1. 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和表达,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钱学森的伟大贡献和为人师表的品质。
作业:
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的作文,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
2. 要求学生在家中调查了解其他杰出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3. 教师应及时总结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19钱学森第1课时
19、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知课文大意。
预习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完成《习字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于最有感触的地方多读几遍。
4.在感受深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5.搜集钱学森的资料。
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课文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诗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我们来共同欣赏吧。
2.课件播放,师有感情地朗读。
赶车,赶船,一回到故乡,就满眼春天。
无语,无言,一扑进娘怀,就泪湿衣衫留影,留连,一跨上故乡,就恢复了童年……(《归侨》作者:青勃)3.诗中的人该是怎样的身份?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轻声齐读这首诗吧!是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难舍故土。
旅居海外的华侨,总有一颗至死不渝的赤子心,一腔汹涌澎湃的报国血。
今天,让我们走进《钱学森》,和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心灵相约吧。
二、预习反馈●预习作业11.展示——《习字册》2. 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3.练写一至二遍。
4.同桌点评。
●预习作业2展示词义读出示的词语,并交流自己的理解。
●预习作业31.指名朗读展示。
2.在教师指导下练读。
3.自由练读。
三、质疑讨论1、你对钱学森有哪些了解?用一句话说说。
2、补充介绍钱学森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布置作业:1.完成《一课一练》和《补充习题》上的基础题。
2.精读课文,与书中的文字对话,完成批注。
六年级上册语文《19钱学森》PPT课件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 钱学森 )在( 美国 )时,一 刻也没有忘记( 祖国 ),以及回 国后为我国( ) 运载火箭 )和( 导弹 的研制和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 扬了他时刻不忘( 祖国 )的高尚 情怀。
作业:
完成本课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文章的内 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 画出文中钱学森说的话。这节课,我们就 来对人物的语言细细品味,体会钱学森的 话语中饱含的情感。
19 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毕业照 (1934)
毕业于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系
1938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
稳健(wěn) 舱壁(cāng) 眺望(tiào) 富裕(yù) 贡献(gòng)
步伐(fá) 恳切(kěn) 袒露(tǎn) 额头(é)
字词学习
屈指一算 运载火箭 卓 越 魂牵梦绕 劈波斩浪 袒 露 广阔无垠 水天一色 眺 望
词语解释
广阔无垠yí n:形容非常广阔,无 边无际。 劈波斩zhǎn浪:比喻不畏艰险,奋 勇向前。 魂牵梦绕 :形容日夜牵挂,十分思 念。 袒tǎn露lù:毫无掩饰的表露。
第一自然段讲钱学森历经 15 天的 航行,终于返回了祖国。 第二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 念念不忘祖国。 第三、四自然段讲在美国留学的钱 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格外的 兴奋,渴望早日回国。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 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 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 做点事。”
时刻不忘祖国 爱国精神
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 卡 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 和最得力的助手。Fra bibliotek学有所成、前途无量
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 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
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
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
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钱学森》课件第1课时
6、在这几 件事中你觉得 哪几件事写得 相对详细一些?
归国场景;留学在美, 不忘祖国;中秋之夜, 袒露心迹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有 着卓越的贡献,事迹自然很多。课文中 为什么没有把能表现他是如何研制火箭、 导弹的事迹详细来写呢?
本文是以钱学森时刻不忘自己是中 国人 , 时刻不忘祖国 , 表达了他炽热的爱 国情怀,钱学森回国的坚定信念和立志 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为主线描写。
齐读句子:钱学森回国后……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你能理解“中国导弹之父”的 含义吗?能理解“卓越”的意思吗?
1.所谓之父指的是主要的组织者。 2.卓越:杰出;超出一般的。
把这几句话连成一段话来读, 我们就能基本了解这个人物了,此 时再读这段话,你觉得该读出怎样 的一种情感?
表达了钱学森的聪明才智,具有超 出常人有智慧和对国家做出了伟大的贡 献。
优越的工作条件
卓越的贡献
返回
通过课前读书, 主要从文中哪些语句 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 物? 浏览课文,标 一标,读一读。
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 人,宽大的前额,毕业 于上海交通大学,被誉 为“中国导弹之父”。
齐读句子: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 学……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 得力的助手。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两个“最”字说 明了什么?这两个“最”字表达的意思和下 文中的哪句话相呼应? 两个“最”字现了钱学森在美国的 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人。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
返回
1.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围绕钱学森讲了哪些事?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其中 的道理。
返回
féng
tǎ n
é
fù
冯
袒
额
《钱学森》教学简案及教后反思
---------------------------------------------------------------范文最新推荐------------------------------------------------------ 《钱学森》教学简案及教后反思《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初步掌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倒叙的写作顺序3、学习文章2-6小节,能通过语言等细节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1 / 124、在阅读学习中感受学习作者在突出人物特点时采用的写作方法(语言、侧面)教学过程:一、导入1、聊神七引出钱学森2008年9月25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震惊了世界!----神七发射,太空行走!这意味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令国人骄傲!在举国欢庆之余,人们不约而同的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2、揭示课题、齐读(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位老人,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1.出示字词,指读正音(裕、袒,注意部首)---------------------------------------------------------------范文最新推荐------------------------------------------------------2、读课文、理层次(1)、边读边说段意(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留学、回国、贡献)3、交流初步印象:通过预习课文搜集阅读相关资料,能简单谈谈钱学森爷爷留给你的初步印象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国才华)4、小节过渡同学们,你知道吗?语言,是人们表达内心想法、情感的最直白的方式!透过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内心的想法。
我们要了解钱学森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怎么做?------读一读他说的话!(浏览2-4小节,找出钱学森的话好好读一读)三、品读人物语言、体会爱国情怀1、出示两句话,指名读,(正确流利)3 / 122、同学们,要想读懂这两句话,得把他们放置文中,联系上下文、具体的背景来品读,这样你就能读出深刻的体会!请你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好好读读。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钱学森》第一课时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5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钱学森说的前一句话,体会钱学森回国的坚定决心,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钱学森语言中包含的爱国之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体会钱学森的语言,感受他回国的坚定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初识钱学森1、教师深情地叙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板书课题:钱学森)让我们响亮地呼唤他的名字(齐读课题)。
刚才老师给大家朗诵的那一段,就是钱学森回国时的情景。
(板书:回国)[评析:教师深情的朗诵文章的第一段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初识钱学森时,就对钱学森充满了好奇,这个日夜想着回国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这么焦急?……一连串的问题在学生心中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3、初步感知,走近钱学森。
(1)默读钱学森简介。
(课件演示)(2)过渡: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读课文,进一步去了解钱学森。
(3)温馨提示: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b、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或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多读几遍。
c、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4)检查自学情况a、随机检查课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富裕,赴”的读音和意思。
b、考察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
[评析:高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也不应忽视字词教学,尤其是对于典型的、难以掌握的字词,如对“富裕,赴”的教学,就有必要在课内指导一下。
至于读书,一定要让学生读熟、读透,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书不读通不开讲”。
]二、品读感悟,走进钱学森1、指导学法,布置学习任务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表现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人物的表现包括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出示)。
这篇文章中,钱学森的什么表现最能体现他的特点?(语言)(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钱学森说的话,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感受到写什么?在他的语言旁写写你的感受。
1小语六上《钱学森》第一课时课案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字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效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再读课文,
理清文脉。
1.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同桌议一议:文章讲了钱学森的那些事?
2.师生交流
乘船回国
心系祖国
佳节思亲
袒露心迹
受到阻挠
踏上归程
作出贡献
3.讨论课文采用的顺序。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家学时,应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依靠、服务学生,在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中,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和机会,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让学生多思考,指导填写的是一对反义词。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会理解钱学森的爱国之心。
静心再次读课文,同桌讨论。
交流。
学生自由说。
学生与学过的时间顺序作比较。
学会用小标题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作比较,让学生易于掌握倒叙的方法。
四、
细读课文
感知人物
出示钱学森说的两段话
1.老师选的这两段话有什么特点?
2.老师为什么请你们读这两段话呢?指导把人物的语言放到课文里去,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
①读一读:你能读正确吗?指导学生读正确。
②品一品:读出味吗?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用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替换这些词?
3.填空
在的大海上,一艘巨轮正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站在甲板滋有味读词语。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19钱学森课件
05
课后作业与延伸阅读
课后作业
01
02
03
04
钱学森生平简介
请查阅资料,简要介绍钱学森 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主要成
就,思考钱学森在 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方面的贡 献,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写作练习
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写一篇关 于钱学森的小短文,表达你对
他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时代背景
课文讲述的是钱学森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如何克服重重困 难回到祖国,并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这个 时代背景涉及到20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和 社会环境。
人物背景
钱学森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和航天专家,他在美国学习和工 作期间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他对于回到祖国并为其航天 事业做出贡献的决定,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责任感 。
课文结构
开篇引入
课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钱学森的成 就和地位,引发读者的兴趣。
主体内容
详细描述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包 括他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 及他如何克服困难回到祖国的过程 。
结尾总结
课文总结了钱学森的贡献和影响, 强调了他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课文重点词句解析
重点词汇
如“杰出”、“成就”、“克服困难 ”等,这些词汇在描述钱学森的生平 事迹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强调了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 要性,启示学生们要努力学习 科学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 贡献。
课文还启示人们要坚定自己的 信仰和信念,不为困难和挫折 所动摇。
04
课堂互动环节
提问与回答
提问
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关于课文内 容的问题,如关于钱学森的经历 、成就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
回答
学生可以主动回答问题,也可以 由老师点名回答。回答后,老师 可以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问题。
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钱学森》优质课PPT课件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从黑 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了。祖 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 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 当回去。”
( 微薄 )的待遇 ( 贫穷 )的生活 ( 恶劣 )的工作条件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 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 离开美国。
当钱学森提出回国后,他们非常恐 慌,后来又非常地恼火,明里暗里对钱 学森进行迫害。后来还卑鄙地找了个借 口把钱学森抓了起来。将他关押在一个 孤岛上,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 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30磅( 约合27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 钱学森放弃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 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一.
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用“寒、流、滑、绳”口头扩词。 3.背诵关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韵文,帮助学生积累。 二.指导
书写,检测效果
1.认识新偏旁“羽”。
2.学生看笔顺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3.反馈检查,说说“刺、蛇、寒、翠”的笔顺。
4.教师范写难写的字。
5.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
1.
投影出示第一幅图。(把字盖上)
三. 写好生字
1. 出示生字,引导观察:坦、克、潜、艇、舰。 2. 重点指导:潜、艇。 3. 学生练写。 四.
作业
1. 课后第三题抄写。
2. 扩词:
步( )(
)(
)
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空( )(
)(
)
枪(
()
3. 找出一些军事方面的图书看看,读读。
)(
)
)(
)
识字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观察图画体会字义,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激发学生 学习汉字的兴趣。
钱学森(第1课时)ppt
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谢谢!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魂牵梦绕 袒露心迹 火箭舱壁
步伐稳健
待遇优厚 倾诉情怀 运载火箭
选用上面的词语填空: 1955年10月1日清晨,( 广阔无垠 )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 (劈波斩浪 ) 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 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 水天一色)的
远方,他( 屈指一算 ) ,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 己( 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
我会做
zǎi ( 记载 )
( 三年五载 )
载
zài ( 载人) ( 运载火箭 ) 风雨几十载( zǎi
√
zài ),我们的航天航
空事业,特别是运载( zǎi
√zài )火箭技术有了
突飞猛进,目前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我会读
广阔无垠
前额宽大 生活富裕 卓越贡献
劈波斩浪
屈指一算 水天一色 归国航程
一艘巨轮
自读课文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表现来体
会人物的特点。人物的表现包括人物的( )、(
( )、(
)、
)、( )等等。这篇文章中,钱学森的什
么表现最能体现他的特点? 你找到钱学森说的话了吗 请同学们默读钱学森说的话,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
的,把重点词语圈画出来,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他的
走近伟人
毛泽东让钱学森当将军: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走近伟人
毛泽东宴请钱学森。
走近伟人
刘少奇接见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
苏教版六上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六上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六上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六上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学会体会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祖国的腾飞发展作贡献。
2、体会钱学森冲破阴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
教学用具:挂图、录音机教学用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设置悬念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老师这里有一点资料,请同学们读读。
(出示有关资料)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钱学森学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检查效果。
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二读课文。
(1)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能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效果。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分段,理清课文脉胳。
三、分段读课文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1、说说“垠、艘、额、裕”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2、教师示范指导“艘、额”这两个字的书写。
3、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19 钱学森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
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
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
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默读详写部分的内容,你从中
感受到作者是在表现人物的哪一个方面
?
对祖国的热爱
——能不能说说对作者选择写作的 材料进行详略处理的想法?这对你的写 作有什么围启绕发中?心选择,能表现中
心的要详写,突出主旨。 返回
钱学森
1.课文开头细致描写了一个动人的场 景。谁能读一读,展现出这个场景,让大 家都能看到这一幕中的钱学森。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两个“最”字说 明了什么?这两个“最”字表达的意思和下 文中的哪句话相呼应?
两个“最”字现了钱学森在美国的 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人。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
齐读句子:钱学森回国后……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你能理解“中国导弹之父”的 含义吗?能理解“卓越”的意思吗 ?
1.所谓之父指的是主要的组织者。 2.卓越:杰出;超出一般的。
把这几句话连成一段话来读, 我们就能基本了解这个人物了,此 时再读这段话,你觉得该读出怎样 的一种情感?
表达了钱学森的聪明才智,具有超 出常人有智慧和对国家做出了伟大的贡 献。
返回
1.在课文中标出重点词语,联系 文中句子看能不能理解它们的意思, 提出不能理解的讨论解决。
归国场景;留学在美 , 不忘祖国;中秋之夜 , 袒露心迹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有 着卓越的贡献,事迹自然很多。课文中 为什么没有把能表现他是如何研制火箭 、导弹的事迹详细来写呢?
本文是以钱学森时刻不忘自己是中 国人,时刻不忘祖国,表达了他炽热的爱 国情怀,钱学森回国的坚定信念和立志 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为主线描写。
从文中选择合适 的词语填一填。
返回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我们积累了5个 生字新词;了解了本课的 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了主 人公的人物形象;通过详 写与略写的对照,体会了 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择 和组织写作材料的。下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
返回
1.听写词语。
é
fù
yù
前额 奔赴 富裕
kěn gò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诚恳 贡献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形象? 找出描写 的语言来。 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稳健的步伐;宽大 的前额;眺望远方;心情激动
从哪些句子中你能看到人物此时的 内心?说说你的理解。
屈指一算、已经、魂牵梦绕、多么希望
2. 在 广阔无垠 的大海上,“华威号”客 轮正 劈波斩浪 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站在甲板上,深情地 眺望 着远方。“啊!我就 要回到 魂牵梦绕 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 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 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广阔 无垠 劈波斩浪 魂牵梦绕
2.给下列带点的多音字加上正 确的读音。
埋藏 mái cáng 埋怨 mán 运载 zài 记载 zǎi 高兴 xìng 兴奋 xīng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当时,钱学森享受着 优厚 的待遇,有 富裕的生活和
优越 的工作条件。可是,他 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
返回
1.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围绕钱学森讲了哪些事?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其中 的道理。
返回
féng
tǎn
é
fù
冯 袒额赴
yù
kěn gòng
裕恳贡
额
赴
裕
恳
贡
广阔无垠 劈波斩浪 眺望 魂牵梦绕
é
袒露心迹 稳健的步伐 宽大的前额
yù
优厚的待遇 富裕的生活
gòng
第19课《钱学森》第一 课时
2020/8/17
同学们,2003年和2005 年,我国分别成功发射了载 人航天飞船——“神舟”五 号和“神舟”六号。它标志 着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到了 世界的前列。然而你知道吗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 与一个人紧密相关,他就是 ——导弹之父钱学森。
你了解钱学森吗 ?请将自己搜集到的 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
优越的工作条件 卓越的贡献
返回
通过课前读书, 主要从文中哪些语句 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 物? 浏览课文,标 一标,读一读。
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 人,宽大的前额,毕业 于上海交通大学,被誉 为“中国导弹之父” 。
齐读句子: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 力的助手。
2.读课文要注意发现一些新鲜的 语言积累,齐读记一记。
3.课文除了概括介绍钱学森的贡 献,还记叙了哪几件事?
①他穿戴整齐地去餐厅吃饭,表现出对别人 的尊重;
②他的手稿像艺术品,表现出他严谨的科学 态度;
③他在中国的学习成绩和他在美国的学习工 作情况。
6、在这几 件事中你觉得 哪几件事写得 相对详细一些 ?
他 说 : “ 我 是 中国人 。 我 现 在 所 做 的 一 切 , 都 是 在
,为作的准是备
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钱学森 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
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 ,这一天 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
是 很 穷 , 但 需——祖要国的儿我女们共们同去创大造 家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
钱学森被誉为“ 中国导弹之父 ”,他的这些话表达了
他 回国的坚定信念和立志报效祖国 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