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岭北麓生态产业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秦岭北麓生态产业发展

一、秦岭北麓概况

秦岭始称昆仑,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秦岭,天下之大阻”,从此正名为秦岭。秦岭是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交汇点,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上古时代的伏羲、女娲、后羿的神话传说到半坡、蓝田、郧西和仰韶文明的发迹;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盛唐,秦岭高大险峻的层层山峦,有效地阻隔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刀兵威胁。商鞅变法、蔡伦造纸、张骞出塞、玄奘西天取经、老子楼观说经,这一个个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事件使中原文化、关陇文化、秦楚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都与秦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岭北麓处于秦岭主脊与关中平原南缘之间,东经106°30′-110°35′,北纬33°04′-34°40′,呈东西走向,面积9282 km2,占秦岭山地总面积的16%,在行政区划上包含西安、宝鸡、渭南3市15个县、区(均为不完全县、区)的91个乡镇,人口69.4万。秦岭北麓的西安市域范围为环山公路以南区域,其宝鸡、渭南市域的范围大致在沿山脚底坡线外延1 km的区域。在地形上,这里包括了洪积扇平原、台塬、低山、中山、高山等不同地貌。其中低山洪积扇区地势南高北低,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经济林和土特产品开发;台塬区地势平坦,土地适于农作物的生长,以经济林和农产品加工为主;浅山区地形变化较大,适宜

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家乐。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看,秦岭北麓的产业囊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制药和现代农业等诸多领域。同时该地区的科技实力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关中聚集了众多高等院校及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近百万。纵横交错的公路、高速路,以及陇海、宝成、西康铁路给秦岭北麓的旅游业和物流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尤其是2007年开通的西汉高速公路和近几年陆续开通的郑西高铁、西宝高铁、以及即将于2017年完工的西成高铁,使秦岭北麓乃至整个秦岭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乐观的前景。这些看似繁荣的现状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早期的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开矿弃渣造成的大面积植被毁坏,修路削坡致使雨天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企业胡乱排污造成的水源污染,城镇建设导致绿地退化……这些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秦岭北麓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底,陕西省一些专家提出了依托秦岭城镇群落的建设来打造横贯秦岭南北两麓的“国家级秦岭生态经济区”的初步设想。生态经济区建立的根本是将修复和保持生态环境及合理利用全区域自然资源为前提,尽量调整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和经济的时空关系,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特有的生态产业与合理的经济结构,逐渐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里的生态产业是指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备高效

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最初生态产业只属于第一产业,随着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衍生出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和生态服务业,并出现了三大产业逐渐融合的趋势。在生态产业作为绿色产业迅速普及到全球这种大的背景下,秦岭北麓只有在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建设国家级秦岭生态经济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该区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秦岭北麓生态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秦岭北麓生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

生态产业在发展中需要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与指定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之间进行优化耦合。根据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可知,秦岭北麓由西至东依次是周至县、户县、长安区、蓝田县,规划中强调周至县和户县为高新技术产业区、长安区为文教科研区、蓝田县為旅游生态度假区。从西安市2013年统计年鉴来看,2012年西安市域生产总值排名第一的为长安区340.9亿元,其次是户县142.13亿元、蓝田县95.73亿元,周至县最少78.28亿元。长安区在四县区中生产总值一直名列前茅,将其他三县远远甩在身后。四县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的第二产业比重相对最高的是户县(53.2%)。由上文可知户县被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区,一般来说,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含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然而户县的工业体系主要是以化工、机械加工、造纸、纸箱、医药等行业为骨干;周至县被规划为“秦岭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其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生态产业的建设却初具规模,周至县境内的集贤工业园内入驻了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有机食品等方面的多家企业;蓝田县的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在四县区中仅排第三位,其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6.07亿元)仅高于周至县,由此可见蓝田县第三产业还未成长起来,但已经引起足够的关心,有着较为乐观的发展前景。

2、生态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关联度较低

虽然陕西省内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打造“国家级秦岭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已经快三年了,但在实际的规划上还未见端倪,不但生态产业圈尚未形成,大多数生态产业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最典型的就是秦岭北麓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秦岭北麓的地质构造特殊,森林和生物资源丰富,是华夏文明的胜地,因此生态旅游业成为秦岭北麓生态产业中的特色产业。目前秦岭北麓有17个森林公园和18个自然保护区,其绮丽的山水加上纯朴的关中民俗,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观光和休闲度假项目。尽管秦岭北麓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其旅游市场份额却依旧不足,旅游业的生态化发展也不够明确,绝大部分旅游景区的开发只是单纯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秦岭北麓各个产业的关联度也较低,主要体现在产业之间和产业

内部两方面的关联度低。以西安市域为例:蓝田县的核桃非常有名,但有机食品和包装行业却比重不足;户县的机械制造业比较典型,机械制造业依托金属采掘业提供原料,生产的产品为汽车零部件或者电力设备等,然而由于户县并没有大规模地入驻以上相关产业,这就导致机械制造业与户县其他主导产业关联度较差。因此,单靠企业和组织内部、工业园区的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交换是很难构成稳定而又健全的社会经济体系。

3、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问题突出

近年来,秦岭北麓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政府、企业以及当地居民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严重破壞。随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也得到了重视,相应的治理措施随即提出,如2013年7月26日起施行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对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和如何规划开发利用秦岭资源等都有更为具体的规定。这一条例较2008年的《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更细化了西安市对秦岭的义务和责任,明确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虽然这使得秦岭北麓西安市域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总体上西安市域的社会和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仍低于其经济增长速度。例如,在用地用水方面,随着近十几年来人口数量的增多导致生态问题层出不穷:秦岭北麓的村镇建设中有对山体和河道产生破坏和为开辟新的安置地对耕地的占用,农家乐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