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知识全面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骑楼。

骑楼,是在楼房前跨过人行道而建的建筑物,能使马路一边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自由步行长廊,既便于来往行人遮阳挡雨,也有风雨廊之称。

骑楼沿街,楼下经商,楼上住人;楼上的采光通风效果良好,廊下能为行人遮阳避雨、为商户营造经营场所,是结合了广州气候、建筑特点和西欧建筑装饰设计而成的产物。

2.骑楼是什么来的?简单介绍
有人将它的历史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敞廊式商业建筑”;也有人认为宋代出现的“檐廊式”沿街店铺是它的原型。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广州骑楼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或者说,广州骑楼是由竹筒屋根椐南方地区避雨防晒,结合商业经营需要发展而来。

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沙面公园那边也很多不同风格的骑楼建筑)
案例:
东莞骑楼特点
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

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
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

3.骑楼的分布
骑楼遍布世界许多地区,以广州及五邑地区为主中心,以琼雷西翼、台湾东翼为次中心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骑楼的身影。

现在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保存下来的最多,广西北海、梧州、福建的厦门、泉州等均能见到,广东全省21个市都有分布。

现在广州的骑楼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和越秀区,海珠区也有一些保存下来的骑楼街。

据广州市规划部门调查和相关统计,目前广州市区内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城区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现今形成了以上下九、北京路、人民南路、南华路为中心的四大骑楼群。

越秀区:长堤大马路、北京路、大南路、大新路、大德路、一德路、惠福路、起义路、海珠路、靖海路、广卫路、越华路、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路、万福路、珠光路、越秀南路等;
荔湾区:人民路、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长寿路、龙津路、恩宁路、十三行路、西华路、光复路等;
海珠区:同福路、南华东路、南华中路、南华西路等。

4.骑楼的功能特点
骑楼的功能,综合起来有下列五点:
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
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
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
存的独特风貌;
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
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
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
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5.骑楼的特点与风格
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在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

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

骑楼建筑中的山花,成为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如今装饰一新上下九一带骑楼,便是仿照当年的山花设计,有的是极具现代感的直线条形;有的加入了西方柱饰,带有欧洲风格;有的则在上面雕塑着各式各样的图案。

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又称“压檐墙”。

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口以上的位置。

女儿墙图案简单,强调实用性。

在广州骑楼建筑中,凹阳台最为常见,设在骑楼立面中部,它由栏杆或其它胸墙围起来,栏杆呈直条状或方块状,偏重实用性装饰。

骑楼底空间净高4-6米,有的甚至高达8米,一系列连续的骑楼底空间,组成贯通的人行道。

骑楼建筑在商业街道较为集中,多为2-4层:底部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住宅;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也就是骑楼街。

每栋骑楼是按照广州引进骑楼的基本章法(柱距4米,进深4米,净高5.6米),由屋主自行设计建筑的,具有明显看到不同装饰风格。

长堤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近代的高层建筑,如八、九层高的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都是广州市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广州市骑楼的最大特点是把门廊扩大,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空是骑楼,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

店铺后面是工厂、货仓、生活用房,楼上一般住人。

这类建筑也可能受“干栏式”建筑的影响。

商住结合,内外有别,方便实惠。

另外,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仅有些内阳台显示了“挖空”
的情趣。

有的楼顶矗立的尖顶塔楼,有的正面墙顶挑出拱形雨篷。

这些奇特的造型,为单调、平整的天际线增添了情趣。

立面色彩
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白色和调以米黄色为主。

墙面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墙面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了西方的“巴洛克”或“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

附墙柱在层高处以多道线脚与腰线相融,腰线下边以带形图案贯通,使得墙面层次清晰,线条曲直富于变化。

建筑细部的檐口下、碹洞、窗眉和窗台下,以及门套、山花等部位,都巧妙地装饰着花饰。

其图案样式是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情调的"洛可可"纹样艺术。

广州骑楼建筑中最具有中式建筑特色的是满洲窗,这种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被设计师们运用到骑楼上了。

它由五颜六色的玻璃及木格组成窗花,非常特别,比我们今天常用的铁(或铝)框玻璃更有艺术韵味。

6.骑楼建筑风格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西方式
i.罗马券廊式
实例:新华大酒店和万福路口骑楼
特征是连续的拱廊丰富了街道与骑楼下的中介空
间,同时赋予建筑以明快的韵律和节奏感。

长提新华书店
万福路口骑楼平面图
万福路口骑楼
ii.哥特式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

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仿南洋式
落日下的西关骑楼
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的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是一种建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不过因此形成了独特的
建筑艺术形态。

西关日落骑楼
长提爱群大厦一
长提爱群大厦二iii.仿巴洛克式
万福路仿巴洛式骑楼正立面
上下九路仿巴洛克式骑楼
iv.仿文艺复兴式
同福西路仿文艺复兴式骑楼正立面图
v.仿法国古典主义式
北京跑仿法国古典主义式骑楼正立面
(这种形式是模仿法国绝对群权时期的宫廷建筑的骑楼形式)b)南洋式
文明路南洋式骑楼正立面
这是一种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者其它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小对建筑特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增强建筑的抗风能力,同时辟邪保佑亲人平安出海,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c)中国传统式
德政南路139号是代表。

这种骑楼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立面基本无装饰。

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还有零星保存。

骑楼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第十甫路“陶陶居”
一德路中国宫殿式骑楼
一德路传统民居式骑楼正立面
d)现代式
电白县忠良街。

这种骑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

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2.
泰康路现代式骑楼正立面图
7、骑楼的深入研究(它的演变过程)
中西的交融——骑楼的产生
殖民地外廊样式通过近代殖民贸易引进中国。

外廊
既是建筑物外部的廊,是外部自由活动的空间,它是构成在区美除了柱廊所围闭的空间之外,也有一些类似相关的空间所构成,如阳台,平台,门廊,而这些外廊的形式,实际上在我国早就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像挑檐,连廊,檐廊等。

在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平面之中,外廊是最为重要的特征,主要有四种布置方式。

既是单边,双边,三边和四周围绕的跑马廊。

骑楼的历史由来(建筑结构)
1.檐廊式沿街店铺建筑形式,主要分以下几种形态
a)檐廊部分直接从建筑主体内部向外延伸,形成檐下或
者廊下空间。

这种形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i.挑檐。

挑檐部分既是屋顶与墙身的交接部分,同时
又是保护房屋重要的构造部分。

利用出檐方式可以
避免受到雨淋,从而增加结构的耐久性。

它是我国
各地一般出檐普遍采用的形式。

总的来讲,北方的
气候比较寒冷,大多数出檐深度很小;南方的出檐
深度较深,以适应多雨,温度高潮湿的环境,一些
出檐大的,高度适宜的,形成了较为开阔的空间。

不但发挥遮阳避雨的功能,更是可能成为公共活动
的空间。

ii.挑楼。

在邻街的建筑中,一方面是出于防雨遮阳的考虑,并且获大的空间。

别一方面是商业活动的増
加,地价上升。

逐渐出现一种“上宅下铺”的形式。

挑楼形式一
挑楼形式二
iii.檐廊。

屋顶直接出檐,檐廊一般作为一楼的构架。

通过内柱和外檐柱上架梁枋,梁枋上的短柱来支撑檐檩。

檐廊的出檐构架,一般有二架檩,三架檩或者四架檩的方式,这要根据出檐的深度要求而定。

由于在结构上采取架廊柱的方法,所以在出檐的深度上有较大的伸缩性,在出檐大时,为了要预防构
架的结构稳定性,在檐檩下方常常再增设水平横木。

由于出檐的深度较大,可构成檐下宽阔的空间。


纳更多的商业行为和商业规模。

同时形成连续性的
廊下空间。

构成良好的购物环境,全天候的商业贸
易场所。

宽大的檐下空间,提供给人们比较为充裕
的公共场所,来适应人们的休闲娱乐日常生活。

b)建筑主体外部直接加上九附属的出檐部分,形成廊五
或者檐下的空间,它大致包括以下的两种形式
i.腰檐。

由于建筑的高度在两层以上,一般的挑檐不
可以有效的发挥遮阳避雨的效果,所以在建筑的主
体外部,两层窗台以下,直接的加上附属的出檐的
部分,从而形成檐下或者廊下出檐构架。

c)亭仔脚。

建筑主体外部直接加上一个廊亭进而形成的
廊下空间。

“亭仔脚”是闽南语发音的,愿意就是亭子
的意思,是提供休息纳凉的地方,后来有屋顶的廊下
通道都通称为“亭仔脚”,其构造为四檩或者六檩的双
坡顶,四点金柱架梁构架。

缺点是由于檐廊是从建筑
物外部加上去的,因此屋顶相接部分比较容易漏水。

2.外来因素的影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a)柱廊样式源于古希腊神庙的列柱空间,由于早期建筑
材料采用木构架和土坯等的局限,为了保护墙面,常常沿的边缘搭一圈棚子避雨,经过岁月的发展,逐渐演变成柱廊。

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发展,特别是塑造建筑空间需要,这种样式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了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典型形式,最具有典型的是雅典卫城帕农神庙的柱廊。

b)外廊。

-/
8、骑楼建筑与街道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