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

合集下载

时代曲

时代曲

时代曲作者:张姝佳来源:《粤海风》2016年第05期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众经历着日本丧心病狂的侵略,但是我们没有被敌人吓倒,中国百姓万众一心,奋起抵抗。

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作品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类型,人们称之为红色音乐,这些音乐以革命、救亡为主要内容,通过鼓舞群众斗志,为取得战争胜利发挥重要的作用。

冼星海和贺绿汀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包括了大量的革命歌曲、红色音乐,这些作品不仅为中国革命提供精神力量,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革命歌曲的欣赏、研究,一方面可以不断散发这些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使不同年代的人们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感受时代的精神力量。

30年代的红色歌曲是随着战争的爆发,在专业音乐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时出现的。

学堂乐歌、王光祈、黎锦晖、赵元任等代表人物及事件逐渐建构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早期发展的基础,但随着战争的爆发,革命歌曲成为社会最主要的音乐旋律。

这些音乐旋律适时地团结了社会的力量,也让历史铭记住这些伟大的作曲家。

聂耳、冼星海、吕骥、贺绿汀、郑律成等一批这个年代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无论声乐、器乐作品,其中一定有一类是抗战歌曲,这些抗战歌曲也因此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曲。

本文以冼星海与贺绿汀为例,来分析这些红色歌曲具有什么特点,使音乐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的家庭,童年的冼星海到新加坡谋生,后回到广州岭南大学附中求学。

1926年,冼星海离开广州到北京学习小提琴,两年后,冼星海到上海进入国立音乐院学习。

1930年,冼星海到巴黎,以极大的毅力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作曲。

当冼星海再回到上海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热潮中,利用所学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如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等,为抗战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黄河大合唱》是传播最广的一首抗战歌曲,也是星海在延安鲁艺时创作的最著名的一部大合唱作品,在这部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的钢琴《黄河协奏曲》也是红色音乐中演出率最高的器乐作品之一。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篇一:冼星海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生平冼星海生长在一个贫苦渔民与海员之家。

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寄居于外祖父家。

7岁时外祖父逝世,随母亲到新加坡,靠母亲做佣工度日。

先后在英国人办的学校学英语,在华侨办的小学和中学读书。

1920年前后,作为优秀华侨学生被岭南大学招收到广州,先入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前后半工半读6年,做过打字员、教员等。

他酷爱音乐,参加学校乐队,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

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习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以维持生活。

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小提琴。

1929年7月,在院刊第3号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

在上海学习期间,他结识了田汉等人,曾参加“南国社”的戏剧活动。

1929年冬,冼星海克服经济上的种种困难,从上海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靠做各种杂役维持生活。

他先后师从P.奥别多菲尔学小提琴,师从P.迪卡斯等学理论作曲,并于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迪卡斯的高级作曲班学作曲。

在法国期间,冼星海创作了《风》(女高音独唱和单簧管与钢琴)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前者据其《我学习音乐的经过》(1940)一文自述,表现了“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不幸”,曾在巴黎演出和播音,获得好评。

1935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

面对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他抛弃了寻求个人艺术发展前途的幻想,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于1936年参加歌曲作者协会等进步音乐组织,并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担任配音和作曲,开始创作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影音乐。

浅析合唱歌曲《怒吼吧,黄河》艺术特色

浅析合唱歌曲《怒吼吧,黄河》艺术特色

摘要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之战,中国爱国音乐家再抗日战争时期问哦了鼓舞士气,以音乐创作为武器,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抗日救亡的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代表性作品,是我国音乐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其中的篇章《怒吼吧.黄河》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研究这一篇章具有一定得学术意义。

通过查阅知网、维普、万方等学术网站,笔者发现当前对《黄河大合唱》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但是对《黄河大合唱》中的《怒吼吧.黄河》进行深入研究的比较少。

本文试图从《怒吼吧,黄河》创作的的时代背景、《怒吼吧,黄河》的特点、混声四部合唱《怒吼吧,黄河》的艺术魅力、以及《怒吼吧,黄河》的教育意义四个方面对《怒吼吧,黄河》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在在相关领域尽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怒吼吧黄河》;背景;艺术特色Abstract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as a war of justice. The Chinese patriotic musicians asked me to raise morale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o create a number of excellent anti-Japanese salvation music works with music as a weapon. "Yellow River Cantata"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Chines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s a grea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One of the chapters "roar it. Yellow River" is a more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this chapter has a certain academic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study of knowledge network, Wei Pu, Wanfang and other academic sites, I found that the current "Yellow River Cantata" research is multifaceted, but the "Yellow River Cantata" in the "roar of the Yellow River" in-depth study of the less. This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roar of the Yellow River" created by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roar it, the Yellow River" features, mixed four chorus "roar, the Yellow River" art charm, and "roar it, the Yellow River" four aspects of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n the "roarof the Yellow River,"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th analysis, hope in the relevant areas to do a little modest.Key words: "roar of the Yellow River"; backgrou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一、《怒吼吧,黄河》创作的的时代背景 1(一)作者简介 1(二)歌曲创作历程和时代特征 11.黄河母亲屡遭磨难 12.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遭到破坏 13.《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日子 2二、《怒吼吧,黄河》的特点 2(一)展现了创作者的爱国主义热情 2(二)具有强烈的凝聚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三、混声四部合唱《怒吼吧,黄河》的艺术魅力 2(一)《怒吼吧,黄河》的音乐文学审美价值 2(二)《怒吼吧,黄河》蕴含的深刻的情感内涵 4(三)《怒吼吧,黄河》中体现的情绪特征 4(四)《怒吼吧,黄河》中的歌曲伴奏的艺术特征 4(五)《怒吼吧,黄河》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结语 7参考文献 8谢辞 9一、《怒吼吧,黄河》创作的的时代背景(一)作者简介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这部作品的词作家光未然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编纂的论文集主要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文艺辩论集》、《五月花》等。

冼星海的民族音乐发展之路

冼星海的民族音乐发展之路

3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中民族化因素与西方 创作技巧的结合
在 冼 星 海 的 多 声 音 乐 作 品 中 , 们 从 人 中可 以 看 到 十分 丰富 的 欧 洲 和 声 语 言 的表 露 。冼 星 海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十 分 丰 富 , 音 乐 创 作技 巧 形 式 多样 。 他 曾 说过 :许 久 以 “ 前 , 就 立 意 以 民 间 音乐 做 基 础 , 考西 洋 我 参 音 乐 进 步 成 果 , 造 一 个 新 的 中 国 音 乐 形 创 式 … …我 还 坚 持 这 样 的作 风 , 就 是 吸 收 这 欧 美 进 步 技 巧 , 用 中 国 固 有 喜 见乐 闻 的 利 旋 律 , 简 单 和 声 配以 中国 和 西洋 乐器 , 用 尤 其 多用 打 击 乐 器 , 作 品 本 身成 为 大 众 化 , 4重新审视冼 星海音乐创作的启示 使 冼 星 海 学 习 外 国 的 优 秀 文 化 与 中 国本 民族 化 、 艺 术 化 的 统 一 艺 术 。 l ” 面 是 相 同 的 , 又根 据 不 同的 题 材 、内 容 , 但 在 《 行 山上 》 桂 涛 声 词 ) 到 敌 人 民族 的 文 化 结 合起 来 , 之 中 国化 的 问题 。 太 ( 、《 使 给 以 不 同 的 艺 术 手 法 进 行 处 理 , 使 各 个 作 后 方 去 》 赵 启 海 词 ) 军 民 进 行 曲 天 蓝 在 这 方 面 , 我 们 作 出 了榜 样 。他 在 法 国 而 ( 、《 ( 也就 是 西 洋 音 乐 , 品具 有 不 同特 色 。 词 ) , 主 调 织 体 中 , 用 了 交 叉 声 部 形 学 到 了 音 乐 的基 本 原 理 , 中 在 运 写 式 , 成 “ 外 假 交错 ” 它 具 有 复 调 的 初 把 它 成 功 地 运 用 于 中 国 , 出 了带 有 鲜 明 形 意 , 2冼星海音乐创作道路的原动力 级 特 征 , 露 出 某 些 “ 性 和 声 ” 思 维 的 的 中 国 民 族风 格 和 民族 形 式 、为 中 国 老百 显 线 冼 每 一 位 作 曲家 在 他 的 作 品 中都 有 着 某 端 倪 , 它使 音 乐 产生 了 强烈 的 戏 剧 效 果 , 使 姓 所 喜 闻乐 见 的 音 乐 作 品 。 可 以 设 想 , 星 海 如 果 一 直 留 在 国 外 , 全 可 能 成 为 一 完 种情 结 , 如 我 们 只要 抵抗 》 在 太 行 山 例 、Ⅸ 音色富于 变化。 名 大 作 曲家 。但 是 , 正 发 挥 他 的 音 乐 天 真 上 、《 民进 行 曲 等 等 。冼 星 海 的 创 作 军 谱 例 ( )Ⅸ 太 行 山 上》 三 :在 是 情 结 , 重 要 的 就 是 爱 国 , 作 曲家 的 音 乐 最 在 在 《 进 先 遣 队 》震 之 词 1 满 洲 囚 才 的 广 阔 天 地 , 他 的 祖 国 。他 把 在 国外 挺 ( 、 同 才创 作 品 中 , 乎 所 有 体 裁 、 题 材 的 音 乐 都 与 徒进 行 曲》塞 克词 ) 黄河 大合 唱》 之 《 几 ( 、《 河 学 到 的 东 西 , 本 民族 的 文 化 桐 结 合 , 作 出那不朽的作 品。从某种 意义上 晚, 这 祖 国有联系 。 也 是 我 今 天 依 然 在 怀 念 他 , 究 他 的 意 义 研 所在。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
1928年(民国十七年),夏秋之间在广州得萧友梅先生介绍
加入当时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任助理指挥并为该团创作及
1 改编乐曲;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和作
曲理论。年底与陈洪、张曙、任光等发起组织"南国音乐
社",并担任副社长兼月刊编辑部主任
2
1929年(民国十八年),参加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演奏员学 习班学习乐队指挥法兼演奏小提琴副首席及助理指挥
同年又参加上海各届慈善赈灾 义演活动并担任音乐总指导及 总指挥等职
1930年(民国十九年),赴日本 东京参加由田汉主持的东京中 华青年会主办的中国留日学生 筹赈总会义演活动任指挥及钢 琴伴奏;同年又参加东京举行 的国际反帝同盟远东大会义演 会任音乐部主任兼指挥。在政 治思想上倾向进步并同情日本 无产阶级"五一"示威斗争,回 国后受田汉
20 xx
冼星海简介
演讲者:
时间:
冼星海简介
目录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名黄训原, 学名黄赞隆,又名曾泽生,入狱后改名星海。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南沙区榄 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冼星海简介
01
02
03
04
05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20年(民国九年), 冼星海到新加坡的 英国籍校长史密斯 开办的英文夜校学

塞克、冼星海合作的抗日歌曲

塞克、冼星海合作的抗日歌曲

塞克、冼星海合作的抗日歌曲作者:孙焕英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5年第06期词作家塞克(1906-1988,河北人,本名陈秉钧,曾用名陈凝秋)和曲作家冼星海(1905-1945,广东人,曾用名先力、黄训)是最密切、最默契的终生合作者。

冼星海去巴黎前,他们在上海合作;冼星海回国后,他们相继奔赴延安,开始了二度合作,直至冼星海去苏客死他乡。

他们合作的歌曲产品多达三十来部(首)。

塞克词作中冼星海谱曲者最多,冼星海谱曲中塞克词作最多。

这种合作佳话合作成就,在中外音乐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他们合作歌曲的多数和亮点,是抗日歌曲。

《救国军歌》《流民三千万》《生产运动大合唱》等,是抗日歌曲的代表作,也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歌曲的经典。

王昭(塞克夫人)先生曾赠我一部塞克文集《吼狮》,并对我说过:老头(指塞克)自己很低调,其实,他和星海合作的抗日歌曲,很有影响,很值得研究、总结。

时乐濛(延安鲁艺时期冼星海的学生、《冼星海全集》编委)先生也曾赠我一套《冼星海全集》,也对我说过:对星海,人们重视了演唱,忽视了研究。

亚选(延安鲁艺时期冼星海的学生谌亚选)用了后半生精力写了一部星海研究专著给了我,还没出版,手稿就被别人不知弄到哪里去了,搞得我都无法向亚选夫人交代!他们的意见都很中肯,也是对人们研究塞克、冼星海的期望和鼓励。

值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将此塞克、冼星海合作抗日歌曲的专题研究呈献给勿忘国耻的爱国同胞,并在此抛砖引玉,以期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和社会效应出现。

壹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哪一个阶级哪一个政党的功劳,也不是哪一支军队哪一面战场的收获,它是全民抗战的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奋斗成果,这是由历史和实践检验而来的公正断论。

抗击日寇的侵略,不是哪一个阶级或哪一个政党的职责,也不是哪一支军队哪一面战场的任务,它是中华民族的使命。

这是塞克、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始至终的认识高度和自觉。

冼星海曾写道:“我为什么要写救亡歌曲呢?当时一班顽固的音乐家们常常讥笑我、轻视我,但我是一个有良心的音乐工作者,我第一要写出祖国的危难,把我的歌曲传播给全中国和全人类,提醒他们去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

冼星海

冼星海
此外,他发表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 许多音乐论文,论述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并于 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 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 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萧友梅特地安 排他抄谱、做图书管理员,以弥补生活费。
1927年,萧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翌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 提琴和钢琴,攻读理论作曲,并在院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同年冬天,他启程前往异国求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 工,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实现了到巴黎学习音乐的愿望。在巴黎的最初几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 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 工维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学费。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 他生活贫困时,也不收他的学费。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却成功地创作了《风》。这首乐曲得到了他 的老师们的赞誉。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进入国立音乐院学 习 音 乐 。 1 9 2 9 年 去 巴 黎 勤 工 俭 学 , 师 从 著 名 提 琴 家 帕 尼 ·奥 别 多 菲 尔 和 著 名 作 曲 家 保 罗 ·杜 卡 斯 。 1 9 3 5 年 回 国 后 ,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冼星海中文名称:冼星海性别:男国别:中国生平简介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主题阅读 群文拓展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主题阅读 群文拓展
你住下来,你想学一点专门的技能,到敌人后方去工作。你兴奋,你即刻 要去长沙,然而问题发生在钱上。那使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着小雨, 我们捡点了几件衣服,到街上换钱。那该多么难为情!自己觉得脸上发烧, 把慈母的手缀转让给别人。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怕的是遇 见熟人。秦琼卖过他的黄骠马,我们现在卖衣服。我们装作买东西,走进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 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 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 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 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 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 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 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 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 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 神号角,推动了团结抗日形势的发展。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 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 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 腹背受敌的威胁。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的作品都有哪些?冼星海个人资料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的作品都有哪些?冼星海个人资料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的作品都有哪些?冼星海个人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的作品都有哪些?冼星海个人资料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姓名:冼星海籍贯:澳门生卒年:1905—1945年地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主要作品:《游击军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了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蓄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冼星海代表作品.《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革命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颗最灿烂的星。

在这里,我要为他写两篇文章,一篇是:《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及其他》,主要谈他上海时期和武汉时期的创作;另一篇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集中评介他延安时期写的这部不朽的杰作。

冼星海是广东番禺县人,1905年生于澳门。

在旧社会,他家是属于水上生活的“蛋民”,社会地位非常低下。

冼星海是个遗腹子,还在娘胎里父亲便去世了。

6 岁时随母亲到南洋,靠母亲做佣工维生。

星海在南洋、私塾里读了四年四书五经,在英国人办的学校里学了一年英语,在华侨办的岭南分校念了两年高小。

1919 —1925年,又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大预科念书,半工半读,靠当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维持生计。

此时他已学习小提琴,吹单簧管,并且在一个美国人办的管乐队中担任指挥。

1926年,进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理论和小提琴,同时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

1927年下半年,进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

4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

4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

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2011年暑假在家翻翻书,看到有关介绍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的文章,我于是就收集整理一下。

通过他的生平、作品等归类一下,没有经过加工、修改、杜撰、修饰,只是浓缩了一下而已,不能算是我的创作。

摘要: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一身创作了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我们学习冼星海的伟大作品,更要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我主要从生平、作品、创作思想几点来读伟大的音乐家。

关键词:冼星海生平作品创作思想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一身创作了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我们学习冼星海的伟大作品,更要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读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平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pān)禺人,出生澳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

1926年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选修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兼做图书管理工作。

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1929年,他卷入一场自发的学潮被迫退学。

当年冬天,依靠朋友的帮助及自己在船上打苦工,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在1930年春,到达法国的巴黎深造。

在巴黎随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随加隆、丹弟、里昂古特学习理论作曲。

1934年,他得到著名作曲大师保罗.丢卡的帮助,进入巴黎国立音乐喜剧学院的“丢卡作曲大师班”。

1935年夏,该班因丢卡的突然病故而撤销,冼星海随即绕道欧洲、非洲等地返回祖国。

1936年先后在英商办的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从事音乐创作和电影配乐工作。

1938年接受“鲁艺”的邀请,奔赴延安就任“鲁艺”音乐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的职务。

1940年5月,冼星海接受中共中央所交给的、为电影《八路军和老百姓》进行后期配音的任务,化名“黄训”与著名电影导演袁牧之等一起经西安、兰州、新疆,到达苏联莫斯科。

“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即取道蒙古人民共和国回国。

浅谈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思想及价值

浅谈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思想及价值

浅谈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思想及价值作者:高晏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2期摘要:冼星海作为我国的“人民音乐家”,在我国的近代音乐发展史上享有盛名,尤其在抗战时期,一首首慷慨激昂、豪情壮志的爱国歌曲,激励着百姓们、战士们奋勇向前。

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音乐创作上仍坚持将国外音乐技巧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民族化的新音乐建设之路。

在其音乐创作过程中也一直秉持着“大众性、民族性、艺术性”的思想理念,使得每首音乐即脍炙人口又充满爱国主义色彩。

笔者通过分析冼星海抗战时期的音乐思想内容来更加清晰的了解他的音乐价值,对于当代音乐发展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冼星海音乐思想音乐价值中图分类号:J605一、冼星海简介以及作品介绍(一)冼星海简介冼星海(1905年—1945年),原籍广东番禺,作为遗腹子的小星海则随着母亲搬迁到了马来西亚,幼儿时期的冼星海由于家境贫困,常常奔波在帮母亲维持生计之路上,无法专心学习,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却已在心中扎根、发芽。

由于其在音乐方面天赋异禀,1918年回国后,先后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南大学学习音乐。

后因自己的不懈努力,于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之后1928年,又因成绩优秀被推薦到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1929年,天资聪颖的冼星海开始了自己的留法之路,在巴黎勤工俭学之际,不忘苦学技艺,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

1935 年回国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因积劳成疾病逝在莫斯科,他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的音乐事业。

(二)冼星海作品介绍笔者通过整理、查阅文献发现可将冼星海主要音乐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巴黎留学时期的具有明显的学院派风格和印象派色彩的音乐作品,主要有《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具有印象派色彩但又流露出爱国主义情怀的歌曲;一类是在归国后抗战时期具有召唤人们投入抗战意义的音乐作品。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榄核,出生于澳门,中国作曲家、钢琴家,《黄河大合唱》最广为人知。

曾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

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疍家船工的家庭。

[1]1911年随母亲到新加坡,靠母亲帮佣维持生计,进入养正学校读书,养正学校的老师区健夫,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当时的校长林耀翔,接受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返国升学所设的华侨学校校长,冼星海是他带往广州升学的20名养正学校学生之一。

1918年就读于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小提琴。

1926年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修读音乐系。

1928年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着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到巴黎从师于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文森特·丹第和保罗·杜卡斯。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1935年回中国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配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顶硬上》、《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10月1日,与新婚不久的妻子钱韵玲,一同前往延安。

在延安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期间创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赴苏联学习、工作。

在苏联期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

冼星海:人民的音乐家

冼星海:人民的音乐家

刘老庄连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淮安的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正大门两侧就是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当年题写的挽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

”新四军刘老庄连指的就是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

连长白思才,江西人,16岁加入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战初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

政治指导员李云鹏,江苏人,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政工干部。

该连班排长和战士大多数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军的贫苦农民,政治素质好,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培养了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定的战斗意志和纯熟的战斗技巧。

1943年春,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3月17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冼星海,原籍广州,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亲已去世。

7岁时,他与母亲侨这是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冼星海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辑江竹筠: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江竹筠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江姐江竹筠像村,一栋别具特色的川南民居依山傍水,各地干部群众纷纷前来追思缅怀,这里便是江姐江竹筠,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人物原型,在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革命女烈士。

1920年8月20日,江竹筠出生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一个农民家庭。

1939年,江竹筠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秋,她进入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并担任该校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从事青年学生的工作。

1943年,党组织安排她为当时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当助手,做通信联络工作。

同时,他俩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组织整风学习的指导中心。

童年经验对冼星海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童年经验对冼星海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父 家 ( 黄 锦 村 , 操 航 海 业 ) 及 七 岁 外 祖 父 没 , 迁 居 星 洲 名 也 , 遂 ( 加 坡 ) ” 对 冼 星 海 的 情 感 和 喜 好 起 着 不 可 忽 视 的 作 用 新 。…
例如 : 星海创 作 的《 提起 》 《 民三 千万 》 《 茫 的 冼 莫 、流 、茫 西伯利亚》 《 、 追悼歌》、拉 犁歌》 《 《 、 夜半 歌声 》 《 、 黄河 之恋 》 、 《 热血》 等这些 作品 , 大都带 有一种 慷慨 悲 歌的情 调 。其 中四 部合唱《 民三千 万》 流 表现 了东北沦 陷后人 民的苦难 与誓死 反

绪, 具有 极强 的号 召力 。另外 , 曲《 卫祖 国》、 复仇 雪 耻 歌 保 《
个 人性格的塑造有着重要 的意义。
冼 星 海 未 出世 之 前 父 亲 就 已 去 世 , 与 母 亲 和 祖 父 生 活 他
歌》 《 、 民族 精 神》 , 唱《 等 合 胜利 的开始 》 《 敌人 后 方去 》 、到 、 《 我们 的队伍 向前进》 以及冼 星海所有的大合 唱都 反映 了其 积
口 琦 童 经 对 星海 创 风 的 响 侯庆 年 验 冼 音乐 作 格 影
H UNDRED CH 00LS I ARTS S N
3 06
文 章 编 号 :0 3— 14 2 1 )8— 3 6- 2 10 9 0 (0 1 O 0 0 0
童年经验对冼星海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作者简介 : 侯庆琦 ( 95一 ) 女 , , 17 , 汉 山东 日 照人 , 文学( 音乐学音乐心理学方 向) 硕士 , 南京特 殊教育 职业技术 学院艺术 学院讲 师。研 究
方 向: 术心理学。 艺
全 国 中 文核 心 期 刊 艺 术 百 家 2 1 年 第 8期 总 第 13期 01 2

冼星海艺术创作的特性

冼星海艺术创作的特性
人 后方 去》 《 太行 山上 》 等 各 种 类 型 的 、在 声 乐 作 品 。1 3 年任 延 安 鲁 迅 艺术 学 院 音 98
用 轮 唱 和 二 部 合 唱 的形 式 , 当时 的抗 战 在 歌 咏 中具 有 创 新 的 意义 。 并具 有 广 泛 的影
响 。 外 , 在 去 苏联 期 间 , 要 采 用 中 国 此 他 主
性 的发 挥 。 也 很 善 于运 用 多种 多 样 的 歌 他 曲 演 唱 形 式 , 独 唱 、 唱 、 唱 、 唱 和 如 齐 领 合 有 说 有 唱等 . 别 是 在 群 众 歌 曲 中 广泛 运 特
剧 《 活 》 《 雷 雨》 谱 写 音 乐 。 抗 战 开 复 、大 等
始 后 参 加 上 海救 亡 演 剧 二 队 , 去 武汉 与 后
国革 命 音 乐 所 做 的 巨大 贡献 . 延 安 各 界 在
为 冼 星 海 举行 的追 悼 会 上 , 毛泽 东 亲 笔题
特 色 。 于 13 年 3 的《 产 大 合 唱》 以 作 99 月 生 , 载 歌 载舞 和戏 剧 表 演 相 结合 的形 式 , 过 通 “ 耕”“ 种与参战”“ 收突击” “ 春 、播 、秋 和 丰 收 ”个 场 面 , 现解 放 区人 民的 生产 劳 动 4 表 和抗 战 生 活 。 乐 具 有 民 间 风 味 , 唱粗 音 合
大 合 唱
作 品 特 性 分 析
多种 多样 的群 众 歌 曲。 冼 星海 的创 在 作 中 . 量 最 多 、 响 最 广 的 是 多 种 多 样 数 影 的群 众 歌 曲 。 中有 正 面 表 现 中 国人 民的 其
犷质 朴 , 中 的《 月 里 来 》 《 枣刺 》 其 二 和 酸 两 个 段 落 ,常被 作 为 独 唱 和 童 声 合 唱 曲 目,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篇一:冼星海名言冼星海名言1、音乐,是人生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古清泉;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

2、我也早想写一部以黄河为题材的大型音乐呢,你能不能把这首诗改写成歌词,让我来谱曲。

3、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

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

4、中国现在是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向着堕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5、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纯洁的爱国之心。

6、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7、这是一部歌颂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冼星海简介(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

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生平:1905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中国音乐史近现代部分复习内容

中国音乐史近现代部分复习内容

“学堂乐歌”的兴起“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鼓吹音乐对鼓舞士气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设立唱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多是反应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化,多以“反帝”、“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思想为主题。

“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选曲填词、按词选曲。

“学堂乐歌”的意义: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的开端,它使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式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介绍了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歌曲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学堂乐歌”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

“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家xx: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启蒙音乐教育家。

作品的内容主要是:儿童歌曲、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注意和爱国注意思想、自己创作。

xx: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惜霜,号叔同。

祖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

我国近代的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称为我国佛教界的以为资深大法师。

早期作品表现了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祖国歌》;还有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抒情歌曲,歌曲文词秀丽、富于韵味,如《送别》、《春游》。

近代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xx的代表作:《卖布谣》、《织布》、《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听雨》、《也是微云》、《我们不买日货》、《抵抗》、合唱《海韵》。

赵元任的创作特点:1.他正确指出具有中国风味的曲调是建立在五声性音阶基础上的音调;2.他是当时最早吸取民歌小调,乃至广泛吸取吟诗调、民间戏曲、说唱的音调来进行创作的一位作曲家;3.他是我国近代作曲家中最早对西洋多声创作技巧民族化进行大胆探索的突出代表人物。

他明确指出:简单引用西洋的多生技巧(特别是有关和声的技巧)去结合中国民族音调存在风格不协调的问题。

冼星海简介及作品

冼星海简介及作品

冼星海简介及作品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爱音乐,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参加业余乐队。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这些作品中他娴熟的运用了节奏技巧,表现出坚决果断,慷慨激昂的情绪,歌曲随影片响彻大河上下。

之后,又写出影片《夜半歌声》(1937)中的“热血”、“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这几首抒情插曲,显示了他独具一格的作曲风格。

抗战爆发后,写出抗战戏剧《保卫卢沟桥》的主题曲,并且随演出剧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创作了近四百多首歌曲,每到一处都响彻着他创作的救亡歌曲。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

在途中应贺孟斧之邀为影片《风雪太行山》谱曲。

到达延安后,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

写出《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以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他的一部杰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39年又为纪录片《延安八路军》创作乐曲,以后赴苏联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

大二下中音史 复习

大二下中音史 复习

一、填空题:1、贺绿汀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钢琴曲是《牧童短笛》。

2、李叔同是我国近代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运动的倡导者。

法号“弘一”代表作《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3、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我过第一所音乐院——“国立音乐院”,并担任院长。

4、阿炳的代表作有:《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

5、《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作曲家朱践耳的作品。

6、《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是作曲家李劫夫的作品。

7、《黄水谣》是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五乐章。

8、80年代中期,通俗音乐在我国流行起来,具有中国“摇滚”风格的代表作品是《一无所有》。

二、名词解释:1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作品《旱天雷》《步步高》《赛龙夺锦》《平湖秋月》等。

2 音乐社团: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国内出现了兴办各种新文化事业,建立各种“新式文艺学术社团”。

西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北大音乐研究会”“中华美育会”“北京爱美乐社”“国乐改进社”等。

3秧歌剧:答:1940年代初,在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新秧歌剧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小戏,其特点是:以故事化的歌舞表演为主,人物,情节,化装,表演上都比较简单,一般在露天的广场演出,其音乐多采用陕北民歌曲调和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填词改编,其内容大多与抗战,生产和反帝反封建相关。

4学堂乐歌答:自1904年左右开始,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上教习的歌曲。

这些歌曲的曲调太多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歌曲(包括一些艺术歌曲),由一些留学欧日回国的学人填上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的新词而成。

代表曲目有《何日醒》(夏颂莱编词)《中国男儿》《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等。

5萧友梅是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篇一:冼星海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生平冼星海生长在一个贫苦渔民与海员之家。

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寄居于外祖父家。

7岁时外祖父逝世,随母亲到新加坡,靠母亲做佣工度日。

先后在英国人办的学校学英语,在华侨办的小学和中学读书。

1920年前后,作为优秀华侨学生被岭南大学招收到广州,先入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前后半工半读6年,做过打字员、教员等。

他酷爱音乐,参加学校乐队,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

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习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以维持生活。

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小提琴。

1929年7月,在院刊第3号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

在上海学习期间,他结识了田汉等人,曾参加“南国社”的戏剧活动。

1929年冬,冼星海克服经济上的种种困难,从上海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靠做各种杂役维持生活。

他先后师从P.奥别多菲尔学小提琴,师从P.迪卡斯等学理论作曲,并于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迪卡斯的高级作曲班学作曲。

在法国期间,冼星海创作了《风》(女高音独唱和单簧管与钢琴)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前者据其《我学习音乐的经过》(1940)一文自述,表现了“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不幸”,曾在巴黎演出和播音,获得好评。

1935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

面对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他抛弃了寻求个人艺术发展前途的幻想,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于1936年参加歌曲作者协会等进步音乐组织,并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担任配音和作曲,开始创作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影音乐。

这时所作歌曲有《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热血》、《拉犁歌》、《青年进行曲》等,得到了进步文化界的赞扬,并在群众中广泛传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沿沪宁、陇海铁路线进行抗日救亡文艺宣传;10月到武汉,翌年春参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与张曙共同负责抗战音乐工作。

他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中去辅导群众歌咏,组织起近百个歌咏队,举办过多次抗战歌咏集会,推动了当时以武汉为中心的救亡歌咏运动。

民族革命战争的现实教育,同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冼星海更坚定了走革命音乐道路的信念。

这时,他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如《保卫卢沟桥》、《祖国的孩子们》、《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都流传于全国。

1938年11月,冼星海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并于翌年5月担任该系主任。

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根据地的新生活,革命人民的思想风貌,丰富的民间音乐的滋养,以及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崇高理想,激发起冼星海蓬勃的创作热情,他写出了杰出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歌曲《反攻》、《三八妇女节歌》、《打倒汪精卫》等,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见彩图)1940年5月,为完成延安电影团摄制的大型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和配乐工作,冼星海同袁牧之一起离延安去苏联,在苏联期间化名黄训。

苏德战争爆发后离开苏联返回中国,因在边境受阻,被迫折回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乌兰巴托,化名“孔宇”,在当地中国工人俱乐部教音乐。

1942年底返回苏联,先后在阿拉木图、塔什干、库斯坦那伊等地停留,同苏联音乐工作者们结识,并曾协助建立库斯坦那伊的音乐馆。

在苏联和蒙古期间,他不顾疾病缠身和战时生活的艰苦,坚持创作,完成了自1935年即开始创作的《民族解放交响曲》,并写了《神圣之战交响曲》以及《满江红》等4部管弦乐组曲和许多声乐、器乐作品。

1944年底,冼星海病重,被送到莫斯科治疗,在病榻上完成了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1945年病逝后,毛泽东在悼念他的挽幛上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创作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他坚持聂耳开始确立的革命音乐的创作方向,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立场上,正确地认识和反映现实,注意选取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以强烈的革命热情表现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感情;他十分重视在创作中塑造工农劳苦大众的音乐形象,并把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同艺术的易解性统一在作品中。

为达到音乐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他坚持不懈地追求作品的民族风格,努力探索、发掘和体现蕴藏在民间音乐中的民族气质,并使其同现代的音乐技巧相结合,写出一系列富于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并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

如:《夜半歌声》、《莫提起》,充满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横遭封建势力迫害和国土沦丧后的痛切感情与战斗呼号;《热血》和《黄河之恋》都是慷慨悲歌,表达了为自由而战的坚强意志和胜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战时催眠曲》等,则以优美亲切、纯朴清新的民间音调,抒发了抗战妇女的爱国深情。

为了表现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还探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歌曲样式。

其中有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有颂扬性的歌曲《赞美新中国》;还有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如《梁红玉》和《打倒汪精卫》等。

他很善于发掘歌词语言的韵律美,在表现主题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乐性的发挥。

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

此外,他在去苏联期间,主要采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索新的体裁和民族风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

所作4部大合唱,在题材、内容的现实性和表现形式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而使各个作品具有不同特色。

作于1939年3月的《生产大合唱》,以载歌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和“丰收”4个场面,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风味,合唱粗犷质朴,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段落,常被作为独唱和童声合唱曲目,流传至今。

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叙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响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结构,全曲以具有舞蹈特点的音乐主题和悠长深沉的副主题对比贯串和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许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现人民群众在欢庆胜利时回顾抗战历程,激发起抗战到底的决心;其中的女声独唱与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运用了戏曲、说唱音乐中的板式变化手法,具有戏剧性效果。

《九一八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的乐队伴奏,在对民族打击乐器和中国音乐风格的节奏的运用上很有特色。

作于1940年3月的《牺盟大合唱》,是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抗日决死队写作的一部群众歌曲联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齐唱、独唱、轮唱、合唱等6个段落,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采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冼星海的器乐作品,大部分是在滞留苏联期间写作的。

除一些器乐小品,如小提琴独奏曲《郭治尔-比戴》等,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外,其中的交响音乐作品,在他生前都未能付诸演奏而根据实际效果加以改定。

从这些作品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作者在运用交响音乐形式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革命斗争,在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群众化,以及在运用民族风格的音乐主题、结构形式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作了许多大胆的尝试。

其中如《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组曲和《中国狂想曲》等,都不乏写得成功的段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