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试析《沉沦》《芝加哥之死》中的隐喻表达
试析《沉沦》《芝加哥之死》中的隐喻表达提要:本文通过对郁达夫的《沉沦》和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中隐喻手法的集中论述,分析季节、女性身体与死亡意象在小说中的象征内涵,试图探究隐喻的审美功能,体会作者深沉的现实关怀。
关键词:《沉沦》;《芝加哥之死》;隐喻隐喻最初是作为修辞学范畴存在的,当代隐喻理论把隐喻从单纯的语言现象提高到了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的高度。
作为比喻性语言,隐喻具有观察世界、创造新意义、表达新思想的认知功能,对隐喻意义的理解总是要超过字面意义寻求隐喻性的解释,通过推理、联想求得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①《沉沦》与《芝加哥之死》作为不同时期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在呈现海外留学生悲惨遭际的同时,更通过季节、女性身体与死亡的隐喻传达,引发读者对生命存在的本质思考。
一、季节的隐喻李洁非在《小说学引论》中提到:“所谓‘情境’即指情节构成中具有象征和隐喻功能的背景、氛围、环境描写;在其本质上,情境是人物内在处境的外化和形象的显现。
”也就是说,情境不仅仅是背景、环境描写,它与人物、情节息息相关,而且“好小说情节的艺术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人们是否得到来自情境的感染力”。
②在这两篇小说中,作者就通过季节隐喻的方式不仅指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且喻示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沉沦》中描写的季节多是秋天,如“清和的早秋的世界”,“秋风吹到富春江上”,“十九岁的秋天”,“今天又是清秋的好天气”,“秋天又到了……”等,此处作者对季节的安排是有深意的。
万物凋落的秋天是萧瑟、阴郁的,正暗合了主人公——一位忧郁症患者的情绪体验,看待世界时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孤冷与寂寥的情怀。
同时,秋天也是一个由生命走向死亡的过渡季节,收获的喜悦即为死亡的前奏。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作者,异域的经历均存在这样一个转变:随着在外留学时日渐长,收获知识的同时更增加了自己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自卑感,面对祖国的羸弱贫困,外族的歧视欺侮,艰难的现实处境甚至逐渐把人逼入死亡的边缘。
英语童话故事中的隐喻翻译
英语童话故事中的隐喻翻译在英语童话世界里,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暗示、间接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本文以“The Giving Tree”为例,探讨英语童话中隐喻的翻译。
“The Giving Tree”是著名作家Shel Silverstein的作品,讲述了一棵树为男孩提供一切,而男孩却总是索取,从未真正关心过树的感受。
这个简单的故事中蕴含着许多隐喻,如“树是爱的象征”、“真正的爱是无私的”等。
在翻译这个故事时,隐喻的翻译是难点之一。
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含义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翻译技巧:对于一些直接描述事物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法。
例如,“The tree loved the boy”可以翻译成“树深爱着男孩”。
这种译法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隐喻形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由于文化差异,有些隐喻在中文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
这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原文的隐喻含义用中文的习惯表达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The tree gave everything it had”可以翻译成“树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男孩”,这样读者虽然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原文的形象,但却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有些隐喻在中文中可能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但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可以采用形象化翻译。
例如,“The tree was just a tree”可以翻译成“树只是一棵树”,这种译法通过加入形象化的描述,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在翻译英语童话中的隐喻时,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形象和意图。
通过直译法、意译法和形象化翻译等多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使中文译本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含义。
在英语童话故事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相比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然而,在翻译英语童话故事时,如何恰当地翻译这些隐喻表达,确保其含义和意象的准确性,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飞越疯人院》中的疯狂隐喻修辞
文|李 莎《飞越疯人院》中的疯狂隐喻修辞摘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疯狂”成为文学作品的主流趋势,本文以《飞越疯人院》为例,从文学修辞的方面探讨“疯狂”的隐喻修辞。
首先探讨小说语言和隐喻的关系,其次分析疯狂在诗学上的隐喻意义以及国家形象被喻为疯人院的内在含义,最后探讨隐喻作为作家们在政治学上得以自保和用以宣传的修辞手法的方式和效用。
通过隐喻的修辞抨击美国社会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对自由的束缚。
关键词:疯狂;《飞越疯人院》;隐喻《飞越疯人院》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肯・克西的作品。
小说中围绕疯人院的“闯入者”麦克墨菲对以大护士为代表的“联合机构”的顽强抗争,揭露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极权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对自由的束缚。
一、现代小说语言与隐喻卡希尔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神话与语言存在的共同前提是“隐喻思维”。
人类通过感知体验思维世界,通过隐喻表现世界和认知世界,因此隐喻对人类的认知和发展又有方法论的意义。
我们可以说,哲学智慧形成于隐喻,并通过隐喻表达出来,隐喻成为“人类在世的一种基本生存模式。
”隐喻无处不在,有多少种体验就有多少隐喻思维和隐喻语言。
在日常言谈中,我们不是用概念而是用隐喻来说话的。
我们难免要使用隐喻。
隐喻成为“现代小说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
”小说借助人物形象的疯狂来表现对现代生活的绝望,现代社会的异化与人类的疯狂和荒诞。
小说《飞越疯人院》的“疯人院”就是一种对整个社会环境的隐喻。
徐岱的《小说叙事学》中提到“隐喻的功能机制是以一种类比关系为基础的想象活动,这是同比喻共有的一个特征。
”与比喻给我们带来的视野扩大不同,隐喻是意向在不同层次间的递进与深入,产生新意向,使我们的意识得以深化,是从属与主体的一种思维活动。
将个人的疯狂比做一种人生和社会的生存状态,使得读者能够把握住人生的某些规律性现象,体验到生活的氛围,这就是一种隐喻,精神错乱的“疯狂”从个人体验就能够转化为“美国疯狂”,这一语言现象的过程就是一种隐喻思维过程。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一、英语隐喻的定义及构成英语隐喻(metaphor)为英语辞格(figure of speech)用法之一。
与明喻(simile)不同的是,隐喻不用诸如like或as之类的功能词,是一种广为使用、普遍存在的将一物比作另一物的一种表达方法。
西方研究者对隐喻做了深入探讨,将其大致界定如下:隐喻:希腊语的“转换”(meta意为“跨越”,phor意为“运送”),将某物转运过去。
故隐喻将某物视为另一物。
1隐喻:一种蕴含的类比(an implied analogy),它以想象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将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将后者的相关情感与想象因素赋予前者。
2英语隐喻的构成要素是: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
所谓本体the tenor,亦即被表述的概念或者被比较的主体,the idea being expressed or the subject of the comparison;所谓喻体,亦即此概念传递的意象或者此主体传达的意象,the image of which this idea is conveyed or the subject communicated。
3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及/或类比之处则是喻底ground,亦即the similarities and/or analogies involved are the Grounds。
41.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Mr. Wangle has an angel of a wife. 王先生有位天使般的妻子。
隐喻的本体是wife,喻体是angel,同时出现。
2. 本体未现,喻体出现:He pitied the plumage and forgot the dying bird. 他哀怜鸟儿的翅膀,却忘记了濒死的鸟儿。
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各有两个。
第一个本体是法国贵族,喻体是plumage;第二个本体是受苦受难的大众,喻体是the dying bird。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摘要本篇文章介绍了隐喻的根本含义,详细列举了隐喻在西方文学中的运用,揭示了隐喻主要功能和特点,并分析了隐喻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掌握认知规律、丰富语言文学表达功能、运筹帷幄地把握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特征。
关键词西方文学隐喻运用一、隐喻的根本含义隐喻,也叫“暗喻〞,是指隐藏的比喻,隐喻一般都不明显。
从结构上来说,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就是隐喻,即原始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在两个域之间潜在相似性和语义迁移的激活。
从功能层面上来说,用一种事物去经历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便是隐喻的本质。
隐喻所表达的是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
“隐喻是将明喻缩减到一个词的一种简化形式,这个词被投放到一个看似属于它,其实并不属于它的位置。
〞隐喻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隐喻被称为根本隐喻或根本隐喻,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是修辞形式的广泛运用,同时也是语言的概念得以充分表达的重要条件;而狭义的隐喻是指用另一种思想内容的名称来替代原本的思想内容,而且这种做法是有意而为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曾经这样定义,说隐喻是将某一事物的构成转移为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这种转移的方式可以是附属到种或者是从种到属。
有些学者这样解读隐喻:“隐喻充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不仅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而且还蕴含在思维和行动中。
〞二、隐喻的主要派别夸美纽斯提出了关于“种子〞的隐喻“种子〞隐喻指的是“神圣可教性〞,它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被提出,成为其认知思维的重要根底。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分析了“种子〞的隐喻。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其指出人是一切事物中最完整、最高贵、最美好的。
其次,其提出了美德、博学、笃信三者种子,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从而使人更加敬重上帝、领悟生活,按照道德规律而生存。
洛克提出的“白板说〞隐喻洛克不同意天赋观念,其认为知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的,而能力是上天赋予的。
隐喻在英语文学中的运用分析
隐喻在英语文学中的运用分析摘要在英语文学中,隐喻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写作表达方式,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和创作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文章通过阐述隐喻的概念意义,大致对隐喻的派别进行分析介绍,进一步探讨隐喻在英语文学中的运用意义。
关键词隐喻英语文学运用1.前言隐喻是一种富有诗意的表达形式,在英语文学中使用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提高读者阅读作品的兴趣,让读者有效的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规律,增强读者对英语文学的认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心情和灵魂的双重美的的享受,有利于读者深刻的掌握英语文学的深厚底蕴。
因此,在英语文学中运用隐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隐喻的概念及各家学者的定义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又被称为暗喻,顾名思义即用一种事物表示另一种事物,在作品中透露不太明显、意义隐藏较深的一种比喻方式。
从功能上来说,隐喻是语言和思维的双重结合体;从结构上来说,隐喻是在两个相似概念之间的隐讳映射[1],能够透过另外的事物而感知、理解事物本身存在的心理、语言以及文化行为。
在对隐喻的概念意义上,西方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卡希尔是德国哲学家,也是文化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隐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隐喻是指比喻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故意将两者的思想内容互代;广义隐喻是指根本意义上的指代,同时兼具修辞和思维的功能,能够将作品中的文化意义更深层次的表达出来。
西赛罗是古罗马集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于一身的风云人物,他也曾给隐喻作出了这样的阐释:“隐喻其实是明喻的一种简化方式,它将明喻的词缩减成另外一个小词,并且将其放置在恰当的位置上,准确表达出原来的含义。
”[2]这些西方学者的见解从不同层面阐述了隐喻的特征,为我们更好的理解隐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在研究英语文学中的隐喻运用时,应该对隐喻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和掌握,明确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并且和作者的思维、灵魂息息相关,是作者有意识的采用不明显的方式表达某一事物的过程。
概念隐喻发展历程
概念隐喻发展历程概念隐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并在西方哲学和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运用。
以下是关于概念隐喻发展历程的简要描述。
古代:隐喻的萌芽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运用隐喻来描述和表达抽象概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对话篇《The Republic》中就使用了隐喻来说明合理和理性的概念。
他将理性比喻为一个城市的统治者,而欲望和愉悦则被比喻为城市的各种居民。
这种隐喻的应用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宗教的使用在中世纪,宗教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隐喻也被广泛用于宗教文学和讲道中。
这些隐喻不仅用于解释宗教理论,还用于教导和感召。
例如,基督教文学中的爱被隐喻为神的爱,而信仰则被隐喻为堡垒,抵挡着邪恶的攻击。
启蒙时代:理性和科学的发展随着启蒙时代的到来,理性和科学开始主导人们的思考方式。
这也导致了概念隐喻在哲学和文学中的运用,以促进理解和思考的进一步发展。
伊曼努尔·康德是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使用了许多隐喻来说明他的观点。
他将审美判断视为一种隐喻,通过将美感经验与非感性概念联系在一起来表达审美价值。
现代:心理学的应用与拓展在现代,概念隐喻的研究得到了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乔治·莫纳汉是概念隐喻理论的先驱之一,他提出了认知隐喻的概念,并认为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研究促进了隐喻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和拓展。
近年来,概念隐喻的研究得到了更多学科的关注,如语言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研究者们在各个领域中应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解释和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现象。
例如,在心理学中,隐喻被用来研究情绪的表达和理解;在社会科学中,隐喻则被用来研究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隐喻则被用来开发智能系统和人工智能算法。
总结: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初是用于描述抽象概念的比喻性表达方式,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它逐渐得到了深化和拓展的应用。
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身体叙事的隐喻意义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与文学作品的学科领域,旨在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主题和意义。
在西方文论中,存在许多重要的名词,以下是其中几个的解释和拓展。
1. 《隐喻》(Metaphor):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或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隐喻在文学中经常被使用,能够产生强烈的意象和情感效果。
在文论中,隐喻也被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隐喻和隐含意义。
2. 《叙事》(Narrative):叙事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和角色的行动来传达信息和意义。
在叙事理论中,研究者关注故事结构、叙述者角色、叙事技巧等方面,以揭示故事的效果和作者的意图。
3. 《文化批评》(Cultural Criticism):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它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问题。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文论方法,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和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符号和结构组成的,通过研究这些符号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文本的意义和结构。
5.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文论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断裂、混杂和碎片化现象,以及文学作品对权力、真理和现实的挑战。
这些名词和概念在西方文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运用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简论西方文学及日常话语中的隐喻与虚拟空间
第10卷 第4期大连民族学院学报Vol.10,No.4 2008年7月Journal of Dalian Nati onalities University July2008 文章编号:1009-315X(2008)04-0356-03简论西方文学及日常话语中的隐喻与虚拟空间3孙 琳,刘艳杰(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辽宁大连116605)摘 要:探讨了隐喻和虚拟空间的关系,认为互为载体,互为表现手段,具有相近的语用功能。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方神话、浪漫主义文学及现代派文学对隐喻与虚拟空间的运用,并阐明了虚拟空间在日常语言中的功能。
关键词:隐喻;虚拟空间;西方文学;日常话语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Cogn iti ve Space and M et aphor i n W estern L itera ture and Da ily W ordsSUN L i n,L I U Yan-ji e(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Da L ian Nati onalities University,Da L ian L i oaning116605,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 r obes int o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metaphor and cognitive s pace,argu2ing they perfor m si m ilar p rag matic functi on and act as mutual carrier and means of exp ressi on.The use of metaphor and cognitive s pace in western mythol ogy,r omantic literature and modernliterature and the functi ons of cognitive s pace in daily communicati on are discussed.Key words:metaphor;cognitive s pace;western literature;daily words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扭曲词语常规意思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
西方隐喻罪人的例子
西方隐喻罪人的例子XXX回家是西方文明的经典主题。
从维吉尔到乔伊斯,无数的诗人与学者都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诠释与再创作。
在《地狱篇》第二十六歌,但丁将XXX置于地狱第八圈的第八恶囊(Malebolge)中,并借罪人的自白呈现出他的命运:在攻陷特洛伊城之后,XXX继续向西游历航行,最终葬身于大海。
XXX的自述与希腊史诗的记载大相径庭。
在《奥德修斯》(即XXX)中,XXX经过十年的艰苦跋涉回到家乡XXX,杀死XXX的求婚者,与妻儿幸福的团聚。
但在但丁笔下,XXX不仅没有回家,而且惨死他乡。
但丁对XXX命运的改写,堪称西方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XXX的形象及其寓意,成为无数学者持续关心的问题。
但长期以来,学界对XXX的评价两极分化:一派(Buti)诉诸基督教传统,坚持XXX的形象是对亚当骄傲之罪的隐喻,海难是对其罪性的惩罚;另一派则认为XXX无罪(Fubuni),是一位具有豪迈德性的英雄(Benvenuto)。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但丁对XXX的评价是双重的:他既肯定XXX求知进取的现代面向,又认定他犯下了骄傲之罪。
XXX身上的双重面向,折射出但丁对现代性既期待又恐惧犹疑的矛盾态度。
XXX的形象与身份自可以从修辞学、诗学等角度得到不断的解读,但对我们而言,始终要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但丁为什么要对XXX命运进行改写?诚然,XXX的现代性从根本上表现为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体验的热情,但问题在于,XXX为什么不像荷马笔下的XXX那样,在经过重重艰险以后回家,而是固执地离开了家?从回家到离家,XXX的探险反映出什么样的精神冲动?这种对家庭的拒绝与反叛,又如何与他的现代性面向相连?种种疑问,要求我们更为仔细地检讨《地狱篇》二十六歌的文本及其思想史背景,以离家与回家为线索,勾连出但丁与现代性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象征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通过意象的方式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隐喻是把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通过暗示使读者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而象征是通过具体的符号代表抽象的意义,使得读者在感知作品的同时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喻的使用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对他推心置腹的朋友霍瑞翰说:“世界是一个舞台。
”这个隐喻将整个世界比作一个舞台,暗示着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不同的角色中扮演着,而且人生中充满了戏剧性和不可预测性。
通过这个隐喻,作者呈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并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另外一个著名的隐喻来自于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
在这部小说中,奥威尔把政府控制下的社会比作一个巨大的“大兄弟”(Big Brother)。
这个隐喻揭示了政府对人民的极权主义控制,通过大兄弟这个形象,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即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冲突。
除了隐喻,象征也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画像本身就是象征。
画像承载了主人公的邪恶和罪恶,它能够记录下主人公的堕落和腐化,从而呈现出人性的黑暗面。
通过这个象征,王尔德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罪恶。
另一个例子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这个小说中的红字“A”(Adultery)象征了主人公海丽莎的罪恶感和社会的道德观念。
“A”字形象化地呈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社会对海丽莎的冷嘲热讽。
通过这个象征,霍桑展示了社会的束缚和道德观念对个人的影响。
隐喻和象征不仅仅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会用“一片云”来形容一个人思绪万千;我们会用“火焰”来形容热情。
这些隐喻和象征在我们的交流中起着扮演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理解。
艾略特《荒原》隐喻研究
艾略特《荒原》隐喻研究-摘要: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人物,他创作的诗歌往往包含大量的典故,看起来零碎而难懂,尤其《荒原》,更是达到了极致。
而这些典故无论从表层还是深层来看,都是通过隐喻作用支撑的。
隐喻不仅给诗歌以很好的暗示效果,更将整首诗作衔接了起来。
本文拟从《荒原》的隐喻入手,分析各个典故及其衔接,进而更好地领略整首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典故隐喻隐喻是从对一事物所熟悉的感知、情感中抽离出来,转而投射到与之有本质区别的另一物之上的临时性行为。
艾略特的诗学理论―― 非个性化诗学和客观对应物理论就是一种隐喻手段。
在他看来,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诗人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因此必须消灭个性,在诗歌创作中找到客观对应物,来表现主观情感。
寻找客观对应物的非个性化过程就是艾略特创作诗歌的隐喻过程。
这种隐喻在艾略特的《荒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荒原》发表于1922年,当时,一战结束,西方社会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衰败,新的价值观还未建立,人们对社会充满了绝望,就在这时,《荒原》出现了。
《荒原》共五个章节:《死者的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
诗人运用大量典故,既有传说、神话,又有但丁、莎士比亚等古典文学,还有佛教、《圣经》等宗教元素,甚至还包含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信息。
这些典故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还通过各种隐喻承担着全诗结构。
一、《荒原》的隐喻研究《荒原》第一节《死者的葬礼》开头指出:四月残忍,却长出了丁香;冬天大地虽然被雪覆盖着,死气沉沉,却给了球根以少许生命。
这开头几句便暗示了全诗的整体基调:死亡与重生。
后面开始揭露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卜基西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
诗中提到的都是欧洲贵族经常游玩的地方,这里的叙述者是玛丽,通过她支离破碎的回忆暗示出她内心的混乱。
尤其那句很突兀的话: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来的,是地道的德国人。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文学作品犹如一座神秘的宝库,其中隐喻就像是隐藏在深处的珍宝,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和领悟。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深层表达,是文学作品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呢?首先,要了解隐喻的基本概念。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时间是一把杀猪刀”,将时间比作杀猪刀,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对人的消磨。
在解读隐喻时,我们需要对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有一定的了解。
作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时代环境等都会影响他们使用隐喻的方式和目的。
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深刻的隐喻,这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对国民性的思考密切相关。
同时,要关注作品的上下文。
一个隐喻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其特定的意义。
脱离了上下文,可能会对隐喻产生错误的理解。
比如在某部小说中,作者描述一个人物“像一只孤独的狼”,如果不结合前后的情节和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我们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这个隐喻所传达的是人物的坚毅还是孤僻。
此外,注意隐喻中的象征意义也十分重要。
很多隐喻都具有象征的意味,代表着某种普遍的情感、价值观或社会现象。
例如,在一些诗歌中,“春天”常常象征着新生和希望,“冬天”则可能象征着困境和绝望。
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隐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事物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喻含义。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竹子”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并没有这样明确的象征意义。
我们还要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
隐喻往往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我们从已知的事物去理解未知的、抽象的概念。
当我们读到“人生是一场旅行”这个隐喻时,就可以通过回忆自己的旅行经历,去感受人生中的起伏、风景和成长。
为了更好地解读隐喻,我们需要广泛阅读和积累。
阅读各种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能够让我们熟悉不同作者运用隐喻的方式和特点,从而提高我们的解读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隐喻与象征意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作家用来传达深层含义与情感的有效手段。
通过隐喻和象征,作家能够在形象化的语言背后,传达出更为抽象与复杂的思想。
下面将从隐喻与象征意义的概念、作用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隐喻与象征意义的概念与作用隐喻与象征意义是修辞手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隐喻是指以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通过暗示与比喻来传递更深层的含义。
例如,将“一颗珍珠”用来比喻女孩的美丽,就是一个隐喻的用法。
而象征意义则是指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种抽象、深层的含义或者价值观念。
比如,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常常象征纯洁与和平。
隐喻与象征意义的存在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意义。
隐喻与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能够加深作品的表达与传达。
通过隐喻和象征意义,作家可以将抽象的情感、价值观念转化为形象的语言,使得读者得以感受到更加真切与生动的情感。
其次,隐喻与象征意义也是作家独特风格的体现,通过隐喻和象征意义,作家能够展示出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性。
此外,隐喻与象征意义还能够引发读者的多重解读,通过对作品中隐喻与象征意义的解读,读者能够有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和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互动。
二、隐喻与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实际运用隐喻和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不同的作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图。
下面将从小说、诗歌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角度来分析。
在小说中,隐喻与象征意义常常通过物象的描写来表现。
以《红与黑》为例,小说中的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是一个寻求社会提升的年轻人,他的爱情、友情和所面临的种种困境都被作家通过人物形象和事件来进行隐喻,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不公与矛盾。
通过这种隐喻的手法,读者可以在情节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同时也对社会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意义更常以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
外语文学作品的隐喻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呈现
外语文学作品的隐喻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呈现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隐喻宛如璀璨星辰,为作品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与深度。
外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更是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情感和思想内涵。
然而,在将这些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如何准确地呈现隐喻,使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者的匠心独运,无疑是译者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隐喻并非简单的语言修饰,它是作者用以传达复杂情感和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
例如,在英国文学中,“人生是一场旅行”这样的隐喻,不仅仅是在描述人生的过程,更包含着对未知、探索和成长的深刻思考。
当我们翻译此类隐喻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转换,而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心理背景。
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使得隐喻的翻译变得复杂而棘手。
以中国和西方文化为例,中国文化中常用“梅兰竹菊”来隐喻高尚的品德,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用“狮子”象征勇敢,“鸽子”象征和平。
如果在翻译时不考虑这些文化差异,就很容易导致隐喻的曲解或丢失。
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呈现外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呢?首先,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
这意味着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还要对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敏锐地捕捉到隐喻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在翻译中找到恰当的对应表达。
直译是翻译隐喻的一种常见方法。
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时,直译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隐喻的形式和意义。
比如,“Love is a rose”可以直译为“爱情是一朵玫瑰”,在中文语境中,人们同样能够理解玫瑰所代表的爱情的美好和脆弱。
然而,并非所有的隐喻都能通过直译来完美呈现。
有时,由于文化差异,直译可能会让目标语言的读者感到困惑。
这时,意译就成为了必要的手段。
意译要求译者根据隐喻的含义,在目标语言中寻找最贴切的表达方式。
比如,“He i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如果直译为“他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对于不熟悉这个隐喻的中文读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其真正含义。
英美文学中的隐喻手法简说
英美文学中的隐喻手法简说作者:王家宝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2期摘; ; 要:隐喻手法是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这种手法并不局限于文学作品,人们的生活中经常运用隐喻手法。
本文从英美文学角度出发,对隐喻手法的应用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对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英美文学中包含的文化含义,理解和领会英美文学的内容。
本文对隐喻手法的概念进行阐述,对隐喻手法的发展进行分析,对隐喻手法在英美文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研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英美文学; ; 隐喻手法引言所谓英美文学,是指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阅读英美文学,对人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和分析,应从国际化角度看待,且要保持通过多元化视角看待英美文学作品,而不是利用某一种文化对这些作品进行定义。
在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时,会受到文化语境方面的限制及因作者和翻译人员生活背景不同造成的影响。
因此,充分体现翻译人员的主观意识。
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对翻译前后的文化差异和生活背景差异进行调整,同时,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常常使读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愿意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经常阅读,会使人们获得一定程度的评判文学作品的能力。
另外,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利于提高阅读者的英语水平,并帮助阅读者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能够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1.隐喻手法的概念阐述日常生活当中随处能够感受到隐喻手法,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隐喻的能力和意识,并且会在平时交谈过程中偶尔表现出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意识对于行为和语言进行控制,实际上就是一种隐喻手法的体现。
运用隐喻手法需要建立在某个实物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表达其中的情感。
也就是说,隐喻过程是通过一件事物对其他事物进行暗示。
隐喻手法是将常见的事物比作抽象的事物,然后通过抽象的事物将类比事物的真面目剥离出来。
在隐喻手法当中,喻体和本体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且这两个部分在原貌和本质上各不相同,如果两个部分相同则无法形成隐喻。
西方文论隐喻与换喻的关系
西方文论隐喻与换喻的关系西方文论里的隐喻和换喻呀,就像是一对性格迥异却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兄弟。
隐喻呢,就像是给事物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
比如说,“时间是一把杀猪刀”,这就是隐喻啦。
把时间隐喻成杀猪刀,一下子就把时间那种无情的、慢慢消耗人青春的感觉给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它不是直接说时间会让人变老,而是通过这种看似奇特的联系,让你能深刻地感受到那种时光流逝的残酷。
这就好像是在一个魔术表演里,魔术师把一个普通的东西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让你在惊讶之余又觉得特别合理。
换喻就有点不一样喽。
它像是一个链条,一环扣一环地把事物联系起来。
举个例子,当我们说“白宫发表声明”的时候,其实我们知道是美国政府发表声明,白宫在这里就是换喻,用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来代表整个美国政府机构。
这就好比是一串珠子,白宫就是其中一颗珠子,而这颗珠子代表着整串珠子的某个属性或者整体的意义。
它不是那种神秘的变形,而是一种很实在的、基于事物之间紧密联系的指代。
你可能会想,这隐喻和换喻到底有啥更深的关系呢?其实啊,它们有时候就像是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的不同角色。
隐喻更偏向于创造一种新的理解,一种跳跃性的思维联系。
而换喻更多是在我们已有的认知体系里,用一种关联来简化表达。
就像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说“那个戴眼镜的来了”,这里的“戴眼镜”就是一种换喻,用来指代某个人。
但如果我们说“他是一颗夜空中孤独的星”,这就是隐喻了,把他的孤独状态用星星来形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隐喻像是在云端翱翔的幻想之鸟,它可以自由地构建一些看似不相关却充满诗意和深意的联系。
换喻则像是脚踏实地的行者,沿着事物之间明确的联系道路前行。
不过呢,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毫无交集。
有时候,隐喻的创造可能会借鉴换喻所依据的那些事物联系。
比如说,当我们说“城市是一个钢铁巨兽”的时候,这个隐喻里其实也包含了对城市里很多钢铁建筑、工业化元素的一种潜在的换喻式认知。
在文学作品里,这两者的关系就更有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摘要本篇文章介绍了隐喻的基本含义,详细列举了隐喻在西方文学中的运用,揭示了隐喻主要功能和特点,并分析了隐喻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掌握认知规律、丰富语言文学表达功能、运筹帷幄地把握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特征。
关键词西方文学隐喻运用
一、隐喻的基本含义
隐喻,也叫“暗喻”,是指隐藏的比喻,隐喻一般都不明显。
从结构上来说,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就是隐喻,即原始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在两个域之间潜在相似性和语义迁移的激活。
从功能层面上来说,用一种事物去经历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便是隐喻的本质。
隐喻所体现的是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
“隐喻是将明喻缩减到一个词的一种简化形式,这个词被投放到一个看似属于它,其实并不属于它的位置。
”隐喻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隐喻被称为基本隐喻或根本隐喻,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是修辞形式的广泛运用,同时也是语言的概念得以充分表达的重要条件;而狭义的隐喻是指用另一种思想内容的名称来替代原本的思想内容,而且这种做法是有意而为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曾经这样定义,说隐喻是将某一事物的构成转移为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这种转移的方式可以是从属到种或者是从种到属。
有些学者这样解读隐喻:“隐喻充斥在人
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不仅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而且还蕴含在思维和行动中。
”
二、隐喻的主要派别
(一)夸美纽斯提出了关于“种子”的隐喻
“种子”隐喻指的是“神圣可教性”,它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被提出,成为其认知思维的重要基础。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分析了“种子”的隐喻。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其指出人是一切事物中最完整、最高贵、最美好的。
其次,其提出了美德、博学、笃信三者种子,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从而使人更加敬重上帝、领悟生活,按照道德规律而生存。
(二)洛克提出的“白板说”隐喻
洛克不同意天赋观念,其认为知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的,而能力是上天赋予的。
其将人心假定为一块没有任何标记的白板,主要靠外在力量进行塑造和雕刻。
然而,后来形成的知识和理念在上面刻下了印痕,这便是所谓的“白板说”。
(三)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隐喻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经验能够理清隐晦的模糊观念,对先验观念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获取绝对的新知识。
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第一步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讽刺。
他和各种人进行交谈,讨论这些人关心的话题。
第二步就是所谓的产婆术。
这一步的主要作用是,让对方对自己原有的认识加以否决,发现自己认识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引导其进行正确的
认识,从而更好的认知真理,以形成科学的概念。
(四)柏拉图提出的“洞穴中囚徒”的隐喻
隐喻运用中最娴熟的大师之一就是柏拉图,其部分哲学思想和认知理念都是用隐喻进行表达的。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运用了“太阳喻”、“线段喻”和“洞穴喻”这三个隐喻来对理念论加以阐述。
其中太阳喻停留在直接形式上,它通过语言结构解析隐含的认知结构。
线段喻上升到间接形式上,它通过认知结构解析隐含的思维规则。
洞穴喻则升华到到逻辑结构的高度,它呈现出一个完整形态的认识论模型。
三、西方文学中的隐喻
(一)神话中的隐喻
世界各个文明的文艺初创大多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开端的。
邓启耀对此论述说:“神话思维方式是一种以事物的模糊相似性为根据,在想象的幻化中将万事万物容纳进一个真空的整体系统中,从而进行整体模比的隐喻类比方法。
”其中,尤以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奥德塞》和《伊利亚特》这两大史诗最引人入胜,是隐喻使用中的经典运用。
(二)浪漫主义诗歌中的隐喻
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想象,这集中体现在了浪漫主义诗歌中。
远古神话的作者认为其描写的事情是真实发生的,而浪漫主义文学的解读者和作者明知其为假,却心甘情愿接受幻觉的欺骗,暂时放弃不信任,是一种解读策略和自觉的艺术创作手法。
四、隐喻在西方文学中的主要功能
(一)使隐喻的研究对象得以丰富
语言学是一门以认知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而认知问题是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的成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身份地位和个体外在身体的变化,二是个体内在的人生阅历的累积,以及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
表述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多种方式和方法,要想从整体上分析人的变化发展,并形成文字表述,则更是难上加难。
运用科学的方法目前仅能对事实做出外在观察,它不能描述一个人内在的世界,不能对内在世界进行实质性的把握。
(二)使语言学的性质更加透彻
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特点,突出了认知活动的内涵意义。
认知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语言现象,难免会与一定的文化背景有联系。
认知学者生存在一个有意义的认知世界里,不能完全隶属于科学世界的范围。
认知隐喻要求个人正确的表达理解认知理念,这体现了厚实的文化内涵及语言的生动感,同时可以弥补科学语言的不足。
(三)有利于认知理念的反思研究
隐喻集语言现象、思维方式、文化现象三者于一身,隐喻的认知价值在于体会认知活动的精神,把握认知活动的内在,理解认知活动的文化。
我们探索研究隐喻的含义,不只是为了实现对认知的理解,丰富对认知的领悟,更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五、结语
通过阐述隐喻的基本含义、分析隐喻的主要派别、联系西方文学中隐喻的实例以及揭示隐喻在西方文学中的主要功能,明确了隐喻在西方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以后熟练的运用隐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彭懿,白解红.通感认知新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2]彭茂红.隐喻与认知[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