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从认知视角谈隐喻修辞对读者认知的影响——基于钱钟书《围城》中
人类 就是典 型 自组 织者 ,那么其 生 理 的、心 理 活动也 都是 自组织形 式 的 ,并且脑 神 经生理 实 验 研 究也 表明 ,意识是来 自复 杂大规模 神 经 网络在 混 沌 状态下 的 自组织行 为 。
二 、 语言 的认 知
( 1 ) 符号表 征取 向
2 . 信 息加工 模型
加工的过程 , 他以计算机的符号为启示 ,通过计算 机 的物 理操作 来和人 的认知 活动类 比 ,把媒 介 的符 号运算 当做是 认知 加工 ,这 里符号 则有 自己特定 的 意义 ,换 句话说是 符号表示 象征着 客观世 界 。 ( 2 )联 结主义取 向 ’ 从 联结 主义 的观点来看 ,心理 表 征有赖 于 知识 结构 网络化 和客观 世界 特征 的一致性 。它把 认 知看 做 一个 网络 内的整 体活 动 ,其 中 以神 经 的网络 加工 为启 示 ,通 过脑 的生物过 程来 与人 的认知 活动 做类 比 ,把作 为基 础 的类 似 于神 经元 的基 本 单 位 或 结 点 ,即彼此之 问 的联结看 成是认 知加工 的过程 。
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认知 ;语言 ;隐喻 中图分类号:H 3 1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4 0 9( 2 0 1 5 )0 8 — 0 1 1 7 — 0 2
一Hale Waihona Puke 、当前 主要 的认 知理论
纽厄 尔假设 人 的认 知过程 是计 算机对 信 息一 个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6 - 0 2 基 金项 目:黑 龙 江省社 科研 究规 划项 目 ( 1 2 E 0 3 4 ) 作者 简 介 :卢 建兴 ( 1 9 9 2 一) ,男 ,河 北廊 坊人 ,本科 生 ,从 事英 语语 言学研 究 。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围城》中的认知隐喻探究
二、空间方位隐喻 1 . 从前 她一 心要 留学 , 嫌那几个追求 自己的人没有前程 , 大不 了是大学毕业生 。而今她身为女博士 ,反觉得崇 高的孤 独 ,没有人敢攀上来 。 2 . 你表姐说你朋友很 多 ,我不敢配 高攀 可是很想在你 的 朋友里凑个数 目。 3 . 鸿渐兄 ,你虽然研究哲学 ,今天也甘拜下风 了 ,听了 这样好 的议论 ,大家得干一杯 。
隐喻 ,一 向被视 为一种 修 辞文 学技 巧 ,作用 是增 强 表 达效 果 ,充 当文 学语 言表 述 的点缀 与修饰 。此 一定位 的认 定源远流长 ,在西方 可远溯 至古希腊时代的亚里斯多德 。语 言学大师雷可夫 ( G e o r g e L a k o f)与 哲 学 大 师 詹 森 ( Ma r k J o h n s o n )合著 《 我们 赖 以生 存 的譬 喻 》( M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 一 书 ,以大量 日常 口语资料揭示 : 隐喻不只是字词 的游 戏 ,更是 与我们 的认 知活 动以及思维 运作息息 相关 的角色 , 在我们 自觉或者不 自觉 的思维 活动 中无所不在 。大部分 的概 念体系本质上是譬喻性 的 ,我们经 由此一途径建构 了观察事 物、 思考 、 行动的方式。在分析 《 围城 》这部作品的过程中 , 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含义。 隐喻认知研 究 : 名字 中的隐喻
三 、 实体 隐 喻 ( 一 )实体与物质 隐喻
1 . 形状隐喻 。( 1 )忠厚老实人 的恶毒 ,像饭里 的砂砾或 者 出骨 鱼片里未 净的刺 ,会 给人一种 不期待 的伤痛 。( 恶毒 很尖 ,刺 伤他人 。 ) ( 2)他 自以为这 信措词 凄婉 ,打得 动铁 石心肠 。( 心肠 如铁石板 ,难 以打动 。 ) ( 3)方鸿渐把这种巧 妙的语句和精密 的计算来抚慰 自己 ,可是失望 、遭欺骗的情 欲、 被损伤的骄傲 , 都不肯平伏 , 像不倒翁 , 捺下去又竖起 来 , 反而摇摆得利害 。( 受伤 害的情感难 以抚平 , 只能一直摇摆 。 ) ( 4)头脑里 ,情思弥 漫纷乱像 个北风 飘雪 片的天空 。( 情思 散乱 ,像雪 花般飘 散 。 ) ( 5)回家手 心涂 了红药水 ,他 想这 是唐晓芙害 自己的,将来跟她 细细算账 , 微 笑从 心里泡沫似 地浮上脸 来 , 痛也忘 了。 ( 微笑 是泡沫 , 让人心情也跟著漂浮 。 ) 2 . 功能隐喻 。( 1 )鲍小姐只轻松一句话就把方鸿渐钩住 了。( 一句话是诱饵 ,成功勾住方鸿渐 。 ) ( 2) 无 论如何 ,从 此他们俩 的交情像 热带植 物那样 飞快 地生长 。( 交情迅 速生 长 ,人也可 以 以此 亲密 。 ) ( 3)鸿渐 心头火直 冒,仿佛会 把 嘴袒香烟衔著的一头都 烧红了。( 心头生火 , 可 以燃烧情绪 。 ) ( 4 ) 拼命 追忆 ,只像把筛子去盛水 。一 著急 ,注意力集中不 起 来 ,思想 的线索要 打成结 又松散 了。( 思想 的结松 散 ,不 能把 注意力 收集起来 。 ) 3 . 性质隐喻 。( 1 )鲍小姐从小被父母差唤惯 了,心眼伶 俐, 明 白机会要 自己找 , 快乐要 自己寻。( 重要关键所在 。 ) ( 2) 方鸿 渐住 家一个星期 ,感觉 出国这 四年光 阴 ,对 家乡好像 荷 叶上泻过 的水 ,留不 下一点 痕迹 。( 时间流逝 得很快 ,不 留 痕迹 。 X 3 ) 他那天晚上 的睡眠, 宛如粳米粉的线条 , 没有粘性 ,
钱钟书的认知隐喻理论及其与费英格隐喻思想的关系
也就是 用描 述人 的身 体 的词 语 来 比喻 文章 的结 构 、 特征 。例 如在我 们 的传统诗 文评 论里 , 像气 、 骨、 力、
魄、 神、 脉、 髓、 文心 、 旬眼、 肌 理 这 样 的 字 眼 屡 见 不 鲜 。不 特如 此 , 在 西 方 文学 批 评 里 这 种 现象 也 十 分
普遍 。钱钟 书认 为 : “ 一 切艺 术鉴 赏根本 就 是移情 作 用( E i n f a h l u n g ) , 譬 如西 洋人 唤文艺 鉴 赏力为 t a s t e , 就
是从 味觉和 触觉 上推类 的名 词 。人 化文 评不 过是 移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1 — 0 3
用。 ” [ 2 ] ( P 1 3 1 ) 在此 , 钱 钟 书 把 美学 领 域 的 移情 这 一 概
两种 观 念相互 交错 、 相互 纠缠 、 相互 作用 , 难 分 彼此 ,
共 同构成 了钱钟 书隐喻思 想 的两 个 维度 。 由于 国内 语言 学界 、 修辞 学 界甚 至 文 艺 学领 域 传 统 上 都 只把
之维 。
一
命的东西, 仿佛 它 也 有 感 觉 、 思想、 情感、 意 志 和 活
动, 同时, 人 自己也 受 到 对事 物 的这 种错 觉 的影 响 , 多少 和事 物发 生 同情 和共 鸣 。 ” [ ] ( 1 : ' 6 3 3 )事物 来理解 和 经 历某 一类 事物 。 ” _ 4 J 朱光 潜 先 生 所谓 “ 把原 来 没 有 生 命 的东西 看成 有生命 的东 西 ” , 也就是“ 通 过 另 一类
论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动物隐喻书写
论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动物隐喻书写
《围城》中的动物隐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描写人物形象和
反映社会现象。
首先,钱钟书小说中的动物隐喻主要运用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
例如主角方鸿渐被比喻为一只受困于城中的孤雁,乐峰则被形容为
一只想要出窝但尚未长成的小鸟,而莫小贝则被比喻为一只狐狸。
这些动物隐喻形象,既传递了人物内心的独立和孤独,也突现了人
物性格上的柔弱、顽固以及狡猾等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且
深刻。
其次,小说中的动物隐喻也具有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映的意义。
例如,在小说中,城市被比喻为一座城堡,封闭的城堡中的人们则
被形容为动物园中的动物。
这一形象暗示着现代城市化的缺陷与弊端,产生了让人们感到被围困的压迫感。
同时,小说中所描写的一
些滑稽的场景,如方鸿渐的面试和找工作经历,则揭示出理想和现
实之间的巨大矛盾和发展阻滞的局面。
总之,《围城》中的动物隐喻书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更体现了小说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解读。
钱钟书《围城》中的这7个比喻,是读懂这本书的关键
钱钟书《围城》中的这7个比喻,是读懂这本书的关键《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读来回味无穷的奇书。
据统计,《围城》全书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有600多个,幽默传神,生动有趣,钱钟书毫不留情地用比喻把当时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所戴的各种假面具掀开,让人心领神会后不得不惊叹《围城》奇妙的语言。
下面这七个比喻,可以说是全书600个比喻中最精辟的,体现了钱钟书作为一代幽默大师的讽刺功力!1、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在文中,这句话来评价孙太太的这段讽刺。
孙太太话中藏话,实际上有好几层意思。
第一,鲍小姐在外面处处留情,因此孙太太认为按照鸿渐的说法,鲍先生应该是中大奖了。
讽刺了鲍小姐。
第二,虽然对丈夫赌钱也有抱怨,但孙太太总容不得说别的男人比自己丈夫好。
这些话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丈夫争面子。
所以她说了方鸿渐也赌钱。
第三,拿赌钱跟戴绿帽子联系在一起,还诅咒孙先生戴绿帽子,说明方鸿渐是说话很随便的人。
孙太太实在算不上坏人,只是这段话实在是太狠毒,因此钱钟书说这是老实人的恶毒,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这个比喻太绝妙了。
砂砾和鱼刺不是太伤人的东西,却又让人十分不舒服,心生厌恶。
2、她(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
……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这可以说是围城中最有名的一个比喻之一,“真理是赤裸裸的”这句俗语在钱钟书笔下又幻化出了新的寓意。
《围城》中的鲍小姐鲍小姐留学西洋,个性自由放荡。
“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在法国邮船上,鲍小姐黑甜似半融朱古力,秀色可餐,而她的穿着打扮是那么显眼,甚至有几分色情意味。
鲍小姐被塑造为当时女性解放即为“性解放”的代表,一个有着西方文化而又即时行乐、自由放荡、不守妇道的女性形象。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李旷钱钟书的《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过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展示了他们内心的彷徨无助、精神的空虚无聊和爱情的虚伪无奈。
小说展示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实质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宿命。
而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
它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
其中,比喻又是最显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绮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一、深入浅出地喻“围城”“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国和法国的古语作喻。
“结婚像金漆的鸟笼,笼外的想飞进去,笼内的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这两句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哲学问题说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
二、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小说刻画了一群畸形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和嘴脸,而比喻更使它们穷形尽相。
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那张“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活现了一张道貌岸然的酒色之徒的嘴脸。
那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
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这些精彩而睿智的比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种种人物怪象,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三、幽默诙谐地说爱情《围城》里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惊世骇俗,没有缠绵悱恻、扣人心弦,没有崇高伟大、超凡脱俗,倒是弥漫着无奈、伤感、世俗、滑稽、可笑的味道。
钱老用精妙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爱情观作了生动的描述。
如出身名门、高傲自负的苏文纨,对爱情一向“待价而沽”,于是“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过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落伍了,有些自怅后悔。
《围城》的隐喻表达探析
艺术研究0 引言《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展现了抗战初期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群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隐喻表达。
当代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通过阐述隐喻的性质、特点和分类,明确区分隐喻与其他修辞的方法或原则[1]。
本文从认知视角对小说《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分类并总结其特点,以期为其他文学作品的隐喻研究提供参考。
1 隐喻理论概述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2]。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从修辞学角度研究隐喻的人[3]。
他认为,隐喻本质上是将不同事物进行对比,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和明喻具有一致性。
现代语言学家们尝试在语言系统之外寻找隐喻产生的原因。
20世纪后期,美国学者约翰逊和莱考夫创作并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高潮[4]。
在这本书中,他们首次从认知视角提出概念隐喻,认为人们以往对隐喻的看法太过狭隘,倡导人们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隐喻的认知特性。
2 《围城》中隐喻的分类钱钟书先生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等元素,充分运用隐喻思维,在《围城》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知识分子生活图景[5]。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可分为以下三组类型: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根隐喻和派生隐喻、基于客观相似性的隐喻和基于创造性的隐喻[6]。
2.1 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按照认知的表现形式对隐喻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别: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
显性隐喻即明喻[7],通过使用“……像……”句式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8]。
例1:辛楣一来,就像阎王派来的勾魂使者,你什么都不管了[9]。
例1中,作者使用明喻的手法,巧妙地将辛楣比作阎王派来的勾魂使者,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作比较,从侧面烘托出方鸿渐自赵辛楣到来之后魂不守舍的状态,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隐性隐喻即暗喻[10]。
暗喻一般不使用喻词,而是简单地说A是B[11]。
浅谈《围城》中比喻手法的妙用
浅谈《围城》中比喻手法的妙用内容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地描绘和无情地透视,使得小说有着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的手法,大量的奇妙比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本文尝试论述《围城》中比喻的一些特点,认为钱钟书先生的比喻不落俗套,独特创新,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形象比喻与逻辑推理熔为一炉,内容古今中外,形式丰富多彩,使比喻更加幽默、丰富而显得异常精彩。
关键词:围城、比喻、奇妙新颖、生动形象、幽默丰富、独特创新《围城》是我国现代著名学着钱钟书先生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美籍学着夏志清先生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营造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同垂不朽”。
①《围城》的含义,作者借书中苏文纨的话说:“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i这是对现实社会中夫妻关系所作的无情讽刺,实际上《围城》这部小说所反映的内容有更为深远的社会内涵。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从法国回国青年知识分子方鸿渐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赵辛媚、李梅亭、苏文纨、褚慎明、高松年、孙柔嘉等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上遇到的种种矛盾和纠葛,及其形象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土壤上滋生出来的知识分子的那种空虚魂灵和病态的精神状态,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讽刺意义。
《围城》中,作者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赵辛媚等一系列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在语言上也是别具特色的,尤其以比喻使用得最多最精彩。
文中的比喻句很多,简直是信手拈来,可称得上是比喻之城。
据有人统计,在这部二十三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数百条,②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围城》中的比喻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千变万化,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钱钟书先生在文中的比喻不落俗套,独特创新,形式丰富多彩。
浅议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建构作用--以钱钟书《围城》为例
理 论提 出: “ 隐喻 是一种思维方 式 ,是人 类重要 的认 知方 美珍 ( 1 9 9 2 ) 指 出了中心 隐喻的强大作用,她认为文学语篇 中 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 ,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 式 。隐喻作 用的过程 是从一个 认知域到 另一个认知域 的映 “ 射 ,这 一过程不 是具体 的形 象之 间的映射,而是将 认知域 由隐喻或 由一个中心意象引 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 ”,从 的具有抽象 结构的意象 图式用于构筑 目标域 的概念 。”简 而这个中心隐喻为整个语篇的发展起到 了支撑和框架作用 。
在传统 修辞学看来 ,隐喻 是一种语言 修辞手段 ,词典 会、人生等多方面的真理 。特别是其 中隐喻的运用让语言变
中对 隐喻的解释 为: “ 隐喻 , 又 称 暗 喻 , 一 种 修 辞 手 段 , ( L a k o f f )和 约翰 逊 ( J o h n s o n )从 认 知 语 言 学角 度 ,对 隐 式, “ 隐 喻 是 概 念 系 统 中 的跨 领 域 映 射 , 即 以熟 知 的 具 体 的始 源 域 ( s o u r c e d o m a i n ) 里 的知 识 结 构 来 彰 显 未 知 的抽 象 征 被 映 射 到 目标 域 上 , 后 者 通 过 前 者 而 得 到 部 分 理 解 。 ”
是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 隐喻。随着概念 隐喻理论 的 语篇研究 的内容,扩大语篇研究的范 围。 ”
不 断 成 熟 和 发 展 , 隐喻 已经 作 为 一 种 新 的 认 知 方 式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文 学 、心 理学 、语 言 学 等 诸 多领 域 。
二 、隐 喻
四 、隐 喻 在 《 围城 》 中 的语 篇 建 构 作 用 《 围城 》 是钱 钟 书 的 代 表作 ,是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上 的著 名篇 目。钱 先 生 以 幽默 风 趣 的 笔调 ,深 刻 地 描绘 了爱情 、社
认知视角下《围城》中的情感隐喻
(三)悲伤隐喻 1. 悲伤是让人感到不适的天气 如:她冷淡的笑容,像阴寒欲雪的淡日。 2. 悲伤是被囚禁的动物 如:鸿渐郁勃的心情,像关在黑屋里的野兽,把墙壁狠命地撞、 抓、打,但却找不到出路。 人在感到悲伤时,大脑会分泌一种激素和指令,是全身毛孔收缩, 所以感到冷,感觉周围空气冷却下来,天空变得阴霾。人走不出悲伤, 就走不出悲伤带来的压抑,找不到出口。 (四)愤怒隐喻 1. 愤怒是一种颜色 如:①鸿渐气得脸都发白,说苏文纨是半老徐娘。 ②鸿渐看得面红耳赤。 ③柔嘉霍地坐起,睁大眼睛,脸全青了。 愤怒到底是什么颜色?在钱钟书的笔下,它可以是白色、红色、绿 色。愤怒是人们对阻碍、苛责、忽视及驱逐的一种防卫反应。盛怒的外
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语言学。
[ 中图分类号 ] :h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2-2139(2016)-02--02
《围城》是钱钟书于 20世纪40年代所作的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
说。这部小说让读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作者对语言非凡的驾驭能力及语
言所反映的作者的人生智慧。钱先生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作
如:①梅亭一言不发,向椅子里坐下,鼻子里出气像待发的火车 头。
②事后,刘先生怪太太不该提起昆明做媒的事,触动她一肚子怒 气。
三、结语
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永远占据重要席位,而情感的抽象往往让人难以 表达。文学家借助隐喻使抽象的情感概念具体化,生动化。隐喻是一种 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认知方式,来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验。隐喻的 抒情作用使文学作品更加凝练,情感内涵也更加深刻丰富,同时帮助读 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浅析钱钟书《围城》艺术特色_浅析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隐喻及用法归类
《浅析钱钟书《围城》艺术特色_浅析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隐喻及用法归类》摘要:主要通分析钱钟说作品《围城》隐喻从而探讨学作品隐喻使用,钱钟先生说《围城》使用了量隐喻各种隐喻信手拈妙趣横生即幽默风趣又不失严肃也蕴含了丰富人生哲学,主要通对《围城》这部说隐喻统计并且对其隐喻用法进行分类从而让我们更地了和学习学作品隐喻现象主要通分析钱钟说作品《围城》隐喻从而探讨学作品隐喻使用钱钟先生说《围城》使用了量隐喻各种隐喻信手拈妙趣横生即幽默风趣又不失严肃也蕴含了丰富人生哲学如说是《围城》这部说让众多无法领略钱先生深奥学术者记住了他名那么可以说是钱钟先生这部说使用量隐喻让人记住并且深爱《围城》通对《围城》这部说粗略统计钱钟先生共这部说使用了380隐喻隐喻所占幅约有近两万因隐喻这部说所占比例可见斑主要通对《围城》这部说隐喻统计并且对其隐喻用法进行分类从而让我们更地了和学习学作品隐喻现象、环境描写通隐喻进行环境描写可以使得描写更生动和形象因隐喻可以通其他我们熟知色彩或场景描写并不人所熟知场景这样我们可以通熟悉色彩和场景了知场景这样能我们提供种视觉上观感从而使得环境描写更成功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天空早起了黑云漏出疏疏几颗星风浪像饕餮吞吃声音白天汪洋海这候全消化更广昏夜里(3)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以上这3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使用了3隐喻描写不场景句作者把夜比作浸了油纸这是主人公再红海作者对印洋夏日场景描述对我们者众说我们多可能都无法理红海印洋夏日天空是怎么回事也许作者也没有历那样场景但是作者通比喻就可以让我们很形象了那情景、肖像描写用比喻方式描写人物肖像特征可谓是我们传统化特不管是民还是学修辞都不难见到这种用法如我们日常生活所谓瓜子脸、黑像锅铁柳叶樱桃口丹凤眼等使用肖像描写也是钱钟先生亮尽管这种用法不是钱老先生独创但是其使用隐喻刻画些形象还是值得我们赏析玩味如()她眼睛下两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热泪嘴唇涂浓胭脂给唾沫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像侦探说里谋杀案线()看见他那四喜丸子脸人就饱了(3)安南人鸠形鹄面皮焦齿黑天生鸦片鬼相手里警棍更像支鸦片枪我们国传统化里使用隐喻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通常是有褒有贬下面我们主要看下例句例句曹元朗即所谓那新派诗人写了些不不洋新诗起让人觉得滑稽可笑而其人也是诗如其人既俗不可耐又滑稽可笑所以作者对其肖像描写是张滑稽四喜丸子脸通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使用隐喻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形象具体地了人物肖像特征我们也可以通作者使用隐喻判断作者对人物所持态3、讽刺用法作者《围城》这部说多使用隐喻都隐含了深刻讽刺和嘲讽这和作者著作口吻有关作者主要是对人性些丑恶和人性弱进行讽刺和调侃所以我们看到些人物肖像描写多带有贬义色彩这些嘲讽都是通隐喻表现出这些幽默诙谐嘲讽既让我们会心笑也会发我们对作者嘲讽现象深思如()只有国是国货土产还要处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像国官吏商人国剥削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原价值()船上法国人像狗望见了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些(3)日人烧了许多空楼阁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姻缘我们看例句和例句这两句话都包含着隐喻尽管所指具体对象有所不但是它们都反映了种现象那就是那年代国人盲目崇洋媚外心态如例句作者把国比作土产品和国货币我们知道那年代技术是外国先进商品外国货币是外国稳定这就连我们国化都要臣外国化学国反而要到外国这从分反映了国人媚外心态主旨是通对说《围城》隐喻进行统计并且对这些隐喻用法进行详细地分析和归类以便助我们更地了隐喻做种修辞法学作品作用参考献[]谢君隐喻从修辞到认知[]外语与外语教学,000(3)(作者简介宋卫华广西师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暴露了人性的丑陋和善变,表达了
对人们盲目追求现实利益而忽略内心真正需求的深切关注。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的丑陋和善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展现了各自的丑陋和善变。
方鸿渐的妻子杨露蝉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顾道义和婚姻忠诚,与一个有钱人私奔。
而方鸿渐的情人梅冰也是一个善变的人物,她
一直对方鸿渐保持着矜持和拒绝,直到方鸿渐离婚后才回心转意。
这些人物的丑陋和善变
讽刺了人性的多变和贪婪,让人们反思自己在现实利益面前的行为。
《围城》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表达了对人们盲目追求现实利益而忽略内心真正需
求的关注。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追求着物质和虚荣,他们视金钱和地位为人生的唯一追求。
他们却因此失去了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以及方鸿渐对物
质追求的认识和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们内心真正需求的呼唤。
小说的结尾,方鸿渐看到了城墙之外的美好,代表了他的觉醒和对内心世界的重视。
社会观察与讽刺《围城》的文化隐喻
社会观察与讽刺《围城》的文化隐喻1963年,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问世,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部小说以细腻而幽默的文字风格,以及鲜明的社会观察和讽刺手法,刻画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围城》除了从人性和爱情角度出发,还通过文化隐喻,给予读者更深刻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舞台背景设置在上海一个叫「小城」的城市,有很多的围墙把整个城市包围起来。
有些人力图逃离小城,寻求更加自由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留在围墙内,安于现状。
小说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位受封建家庭压抑的年轻人,他渴望逃离小城寻求自由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作者通过方鸿渐的身世背景,揭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家族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个人自由和人性的压抑。
小说中的围墙象征着封建社会的约束和门第观念。
围墙内的人的观念僵化,普遍注重传统和地域身份,对外界的开放态度较为保守。
作者通过描写方鸿渐与围墙内的人交往的过程,展示了小城人士的固步自封和封闭心态。
同时,在小说中,作者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将封建社会的固化现象进行了讽刺。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文化隐喻是方鸿渐的父亲方鼎。
方鼎是一个北京儒学家族的代表,他将自己的子女养成了学问家的模样。
方鼎在小说中通过一连串滑稽的情节出场,形象地暗示了封建家庭的神圣性和家族观念的独裁性。
他以管教和考试作为教育子女的主要方式,缺乏关心和沟通。
在小说中,方鸿渐的妹妹方绮霞是一个充满个性和独立思考的女性形象。
她不愿意接受传统的女性角色,敢于追求自由和个人的幸福。
通过方绮霞的形象,作者暗示了女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围城》中通过对爱情的描写也凸显了人性的善变和自私。
方鸿渐在小说中与两位女性产生感情纠葛,表现出内心的矛盾和摇摆不定。
这种描写同样反映了封建社会下的道德观念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钱钟书在《围城》中通过社会观察与讽刺,运用文化隐喻,深入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性弱点。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他向读者传递了对自由、平等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钱钟书小说《围城》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探索
钱钟书小说《围城》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探索作者:相云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3期摘; 要:情感是人类最普通最重要的人生体验,而对于情感的探知是探索人类认知的一部分。
对于情感的抽象模糊,钱钟书的小说充满了情感隐喻语言智慧,本文从情感隐喻与情感语文的概念入手,对《围城》中描述人物的情感语言进行深刻分析,对小说中情感隐喻所传述的相关认知进行深刻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围城》;情感隐喻;认知[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01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通过对人物情感语言的描述,生动提示了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和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对于情感隐喻的运用,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深受读者的喜爱与推崇,通过对小说《围城》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探索,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情感隐喻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思维的方式,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的现象和认知活动。
而对于情感隐喻是一种非常普遍,常见的人性体验,对于情感的抽象化的特征,人们通常将它隐喻化,用一些具体的现象或概念来帮助人们进行情感概念的理解,也就是所谓的情感隐喻认知。
而对于小说《围城》而言,都是通过小说中对情感的描述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以情感隐喻为认知的基础而产生和进行理解[1]。
二、小说《围城》中的情感隐喻1.以“人”为目标域的隐喻对于以“人”为目标的情感隐喻,就是通过把人作为目标域的隐喻,把其他相关事物作为源域,从而来映射人的特征。
在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有138个以“人”为目标域的情感隐喻。
“方鸿渐牛性,不吃周家送来的东西。
”对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是牛的这一隐喻,我们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牛是常见的动物之一,对于牛一般都知道,力气大,一根筋,比较固执和倔强。
而在小说中,作者用牛来映射方鸿渐,来表明方鸿渐的牛劲,性格也是固执和倔强,对于任何事情难易屈服。
“你今天真是颗酸葡萄。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墨守成规,追求名利的典型代表。
他在争宠于权贵之间,为了自己的前途,使尽一切手段,对朋友不忠诚,甚至出卖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白楚天则是一个妄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女人,她不断追求物质和地位,最终却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倒向了弥勒先生。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被功利和虚荣绑架的悲剧。
《围城》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讽刺,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偏见。
小说中的小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满嘴胡话,自命清高,实际却是个没有主见的软弱之人;而小秦则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质疑社会价值观,但最终也沦为了围城的一员。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了许多虚伪的人,也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和僵化的观念。
《围城》通过讽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无奈和困惑。
小说中的方鸿渐和孙小姐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嘲笑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愚昧,另一方面却又终身难逃社会的困扰和束缚。
这种讽刺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尴尬和困境,以及思想和行动上的冲突。
《围城》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性弱点、社会弊端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部作品不仅在揭示社会问题的也引发了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
它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性和社会的窗口,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钱钟书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钱钟书的写作特点及风格钱钟书(1910-199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学者。
他以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体的作品闻名,其写作特点和风格独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学享受。
以下是钱钟书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的分析。
一、写作特点:1.必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钱钟书的作品往往涉及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
他借助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并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和反思来传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2.革新和反传统的态度:钱钟书对于传统观念和社会制度持有批判的态度。
他尖锐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体制的弊端,对封建伦理和权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他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提倡科学、民主和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3.精细入微的叙事方式:钱钟书的作品以细腻、细致的描写著称。
他善于通过细节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对人物形象进行丰满的刻画。
他的叙事风格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和人物。
4.语言的鲜活与富于变化:钱钟书的语言富有活力和变化。
他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作品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无论是对话、描述还是叙述,他都能选用合适的词语和句式,使文本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5.文学与学术的融合:钱钟书既是一名文学家,也是一名学者。
他的作品融合了文学艺术和学术思考,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讲述了故事,更融入了对人类精神境遇和命运的深入思考。
二、写作风格:1.冷峻而幽默的态度:钱钟书的作品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冷峻幽默。
他的语言幽默风趣,以幽默的手法揭示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悲喜,让读者既可以在笑声中领略到人类的悲喜情感,又可以在幽默中思考人类的命运。
2.铺陈和善于悉心描写:钱钟书的作品往往倾向于铺陈的叙述风格,善于悉心描写人物的情感和思绪。
他通过大量的描写,刻画出多个层面的人物性格,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3.语言的隐喻和比喻:钱钟书的语言富有隐喻和比喻。
他往往使用富有想象力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此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
钱钟书的“两柄多边”隐喻理论
然我们 也可以像庾信一样 , 咏镜》 在《 中把 明镜 比为明月 , 既取
月之“ , 明”同时兼取月之“ ,明” 圆” 是镜 与月 的相似 圆”“ 与“ 都 点 。可是如果我们在 以某物为 喻体时 , 既取 喻体与本体共 有 的一 种性质 为相似点 , 同时又把喻体 另外一种 或几种性质 赋
隐喻理论 就出 自此 书, 下面对这一理论进行初步的阐释 , 澄 并
清一些学者对 此理论 的误解 。
一
事物在作为 比喻 的喻体时 , 可以分别从正 、 反两方面设 喻 , “ 或 以褒 , 以贬 , 或 或示喜 , 或示恶”“ ,比喻之两柄亦 正如卖友之 两
面矣 。[( 由此不难看 出, ”] 册’ 比喻之两柄 指的是 比喻中 的喻体
【J QA l n-h .L  ̄e i s MJC m rg : a a — 1 IN 2ogsu i t Ve E .a b deH r r U a n d  ̄ i vd
nv r t rs .9 8 ies y P e s 1 9 . i
后 面钱钟 书又举 了许多例子 , 此处不再一一枚举 。从上 文钱钟 书的论述和举 例可见 , 所谓“ 喻之多边”是指 同一种事 , 物具有 多方 面的性质 , 们在 以此事物作为 比喻的喻体时 , 人 可 以只取其一种性质作为本体 和喻体的相似性 , 而忽略其他性
凝 眸》 ‘ : 一个枉 自嗟讶 , 一个空劳牵 挂, 一个 是水中月 , 一个 是
论家 , 钟书对修辞 中的隐喻现象 极为重视 。他 的文集 中关 钱
于认知隐喻和修辞 隐喻 的论 述不仅 十分 丰富全面 , 而且具有
一
定的深度 , 提出了一 系列新 问题 、 新观点和新概念 ( 例如“ 通
钱钟书小说《围城》中情感隐喻的认知分析
钱钟书小说《围城》中情感隐喻的认知分析陈渊媛【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4(000)007【摘要】钱钟书小说《围城》中充满描述人物情感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揭示了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这些语言表达的产生和理解以情感隐喻为基础。
《围城》中的情感隐喻类型多样,与中国语言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汉语语言者对情感认知体验的结果。
%There are many expressions concerned with the characters’emotion in the novel Fortress Besieged by Qian Zhongshu. They are very vivid descriptions for the emotional worlds of the characters. The expressions have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 in the novel. The produ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expressions are based on the emotion metaphors. In Fortress Besiege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emotion metaphors, which are deeply concer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result of the Chinese speakers’cognitive embodied experiences about their emotions.【总页数】3页(P177-178,183)【作者】陈渊媛【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相关文献】1.小说语言的创造性及翻译的得与失——以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比喻翻译为例[J], 周晔2.从认知视角谈隐喻修辞对读者认知的影响——基于钱钟书《围城》中经典隐喻[J], 卢建兴3.汉英版《围城》中"喜悦"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J], 陶慧萍4.钱钟书小说《围城》中情感隐喻的认知分析 [J], 陈渊媛5.小说《围城》中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分析 [J], 罗凌云;尹祥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钱钟书的隐喻观
论钱钟书的隐喻观
刘涛
【期刊名称】《中文论坛》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隐喻是钱钟书著述的核心论题之一。
钱钟书对认知隐喻的论说与西方认知语言学有许多相合之处,但在时间上要明显早于后者。
他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某些哲学概念和思想系统就建立在隐喻之上。
隐喻既是文学语言的基本成分,也是说理文中一种重要的致知工具。
钱钟书对隐喻内在机制的分析明显受到亚里士多德、理查兹以及中国传统典籍的影响。
他将隐喻的“两柄”与“多边”结合在一起,并将各种复杂的情况分类论说,其中蕴涵了重要的学术创见。
【总页数】15页(P101-115)
【作者】刘涛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09
【相关文献】
1.谈三种隐喻观的比较--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J], 姚婵莉
2.从认知视角谈隐喻修辞对读者认知的影响——基于钱钟书《围城》中经典隐喻[J], 卢建兴
3.钱钟书的认知隐喻理论及其与费英格隐喻思想的关系 [J], 魏建华
4.钱钟书小说《围城》中情感隐喻的认知分析 [J], 陈渊媛
5.钱钟书小说《围城》中情感隐喻的认知分析 [J], 陈渊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
本文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联想,在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相似点,创造新奇的隐喻,来表达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隐喻;认知;钱钟书
引言
对隐喻的使用和研究兴趣自古就有。
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做出过讨论并指出“成为一个隐喻大师是最了不起的事”。
但传统研究对隐喻的认识仅停留在词语层面上,将其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修辞方式。
随着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隐喻探索的逐步深入,现代隐喻理论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束定芳,2000)。
隐喻存在人们日常的思想中、语言中,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是作者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构成文体风格的重要媒介。
本文试以束定芳对隐喻功能的分类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以期加深读者对其语言风格及文字魅力的感受,同时能够为整部作品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隐喻的认知研究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研究的束缚,进入认知学研究的新阶段。
他们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也是隐喻性的(lakoff johnson,1980)。
人们通过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利用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国内也逐渐兴起了对隐喻的认知研究热潮。
有学者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本质和工作机制,如赵艳芳(1995)、束定芳(2001,2002)等,也有学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如陈家旭(2006,2007)、王寅(2003)等,还有不少学者开始将隐喻的认知功能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从不同的方面探讨隐喻能力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如严世清(2001)、汪少华(2005)。
束定芳(2000)在其著作《隐喻学研究》中对隐喻功能进行了分类,其中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可以提供认知事物的新视角,能够利用两个领域间的相似性达到类说推理的目的。
本文将参考束定芳先生提出的隐喻认知功能,具体从三个方面对钱钟书先生的小说、散文中出现的隐喻进行探析。
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1.通过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由始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
通过将始源域的某些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目的域的事物上,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人们就可以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体验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因此,隐喻能够描写新的,几乎难以描写的经验和思想(胡壮麟,2004)。
语言大师通常擅长将抽象的概念通过隐喻转化成具体的或为人们所熟知事物或经历,让读者有更深刻或切身的感受。
例如,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
(《一个偏见》)
在这句话中,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偏见”比作人们熟悉的“放假”,并通过“家常日用”和“星期日娱乐”的对比,说明不管人有无思想,都会存有偏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之后又用一比喻,将始源域的没有私人空间,或私下还要装模做样,映射到目的域,形象地说明如果不
能怀有偏见,人们要时刻谨言慎行,有时甚至要做出假正经的表现。
这样,读者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及其想要表达的观点。
又如,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围城》)
作者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这一抽象概念,转化成“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这一生活中很容易碰上的具体的经历,读者似乎也能切身地感受到这种不该有的“异物”带来的伤痛。
2.提供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有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之分,后者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些隐喻依赖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经验以及丰富的想象,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之处,建立联系,能够使读者感到惊奇和兴趣,同时为读者提供一种认知的新视角(胡壮麟,2004)。
如,
害羞脸红跟打呵欠或口吃一样,有传染性,情况粘滞,仿佛像穿橡皮鞋走泥淖,踏不下而又拔不出。
(《围城》)
作者从“情况粘滞”,一时难以消除这个角度,独辟蹊径,把原来互不相关的“害羞脸红”和“穿橡皮鞋走泥淖”联系起来,将那种情况下的尴尬和无奈表达了出来。
这样的隐喻让人意想不到,又让人忍不住要为这贴切的表达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