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美食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欲望的一种表现。

美食可以奔放、魅惑、满足,同样也可以默默无闻、平凡如水。

美食的隐喻性表达在文化与爱情中特别常见,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美食的隐喻性表达。

文化中的美食隐喻
美食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隐喻性表达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运用。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典型、最能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要方面之一,不同的菜肴对应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人传统的年夜饭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因为“年糕有年的意思”;在中国南方,糯米鸡则是婚礼宴席上的必备食品,象征新人天长地久。

甚至在一些文化传统节日中,例如中秋节,月饼体现了一种亲情团聚、忧国忧民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广告中,美食常常用来引诱人们的欲望,使人们产生购买某种产品的冲动。

此外,美食也常常被恋物癖者视为一种性暗示,例如,据说西方国家的绅士会将草莓与性爱联系在一起,认为草莓的红色和甜美的味道能够增强性爱的愉悦感。

汉语中_人生是饮食_概念隐喻分析

汉语中_人生是饮食_概念隐喻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2010年增刊(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汉语中“人生是饮食”概念隐喻分析梁海燕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一种认知方式。

语言中的隐喻也反映了人们的思维特点。

饮食涉及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方面,因此和饮食有关的词语必然会成为人们表达对周围世界认识的手段之一,“吃”的隐喻在各个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吃”在汉语中的显著地位是其他语言文化难以企及的。

汉语中充斥着饮食词汇,饮食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方式,而是描述世界的手段。

本文拟研究汉语中“吃”、“喝”、“味”的概念隐喻,以揭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饮食文化;人生;吃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0)增刊-0098-03收稿日期:2010-03-15作者简介:梁海燕,女,山东济宁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HR201008366I.A.Richards 首次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与手段。

[1](p.12)按Lakoff &Johnson 所说,“隐喻是指借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2](p.25)这里所说的“一类事物”指的就是始源域,而“另一类事物”就是目标域。

作为始源域的“一类事物”是隐喻认知的基础,通常是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另一类事物”往往是人们陌生的、抽象的东西。

隐喻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人类最先认识自身和周围有形的、具体的东西。

之后,当认知进入更高阶段,人类已经熟悉的东西就成了人们认识、体验和描述世界其他事物,尤其是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事物的基础。

从认知视角分析_吃_的隐喻_王英雪

从认知视角分析_吃_的隐喻_王英雪

第9卷第4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9,N o .42007年7月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ly 2007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王英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 阜新 123000)摘要:介绍了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然后尝试以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

该分析识别了用“吃”的动作和“吃”的内容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法。

研究发现支持隐喻的体验性观点,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隐喻的民族性。

关键词:吃;隐喻;认知中图分类号:H 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7)04-0422-03Analysis of eating metaphors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WANG Ying -xue(Department of Fo reign Languag es ,Liaoning Technical U niversity ,Fuxin 123000,China )A 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Lakoffian 's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 rs ,and then attempts to base on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 ry and Em bo died Philo sophy to analy ze Chinese eatingmetapho rs from a cog nitive perspective .The analy sis identifies some conceptual me tapho rs and meta -phorical expressio ns w hose source do mains are eating actions and eating subjects .The study supports the claim that metaphors are embodied ,and to som e ex tent ,states the natio n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 -phors as well .Key words :eating ;m etapho r ;co gnition 收稿日期:2006-09-10 作者简介:王英雪(1974-),女,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语言与文化及英语教学研究。

论“饮食”隐喻的认知互动

论“饮食”隐喻的认知互动

新教师教学高等教育两千多年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Aristotle 视隐喻为语言的修辞手段。

Richards (1965)和Black (1979)的“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 Theory ),与古典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研究截然不同,开创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局面。

其后,Lakoff & Johnson 等人提出“映射理论”(Mapping Theory ),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

隐喻意义是“来源域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的映射结果”。

Fauconnier & Turner 等人提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

至今,关于隐喻研究人们提出很多理论:Aristotle 的比较理论、Quintillian 的替代说、Richards & Black 等人的互动说、Ortony 的突显失衡说、以及当代认知科学界提出的概念隐喻说等。

这些理论,大部分集中在阐述隐喻的实质和意义理解过程,即隐喻的运作机制上,实际上这也是解释隐喻的奥秘所在。

“饮食”隐喻在生活中积极丰富,但是人们对饮食隐喻的认知互动机制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隐喻中重要的一种——饮食隐喻认知互动过程和特点,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饮食隐喻的认知互动基础饮食涉及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方面,无论什么民族,无论什么人种,都需饮食。

隐喻是人们选择的一种看待事物、感知现实的方法。

因此,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息息相关的复杂生活和丰富抽象的人生,人们往往把饮食隐喻化,借助于熟悉的饮食现象来表达和理解。

隐喻性的饮食概念系统影响我们眼中的现实世界是什么样的,反映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生活,如何与他人联系。

有关饮食隐喻的表达十分丰富,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民以食为天”、“酸甜苦辣”、“生米煮成熟饭”、“软柿子”、“糖衣炮弹”等等。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美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表达。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美食承载着丰富多彩的隐喻性表达,成为人们表达爱情、欲望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文化、爱情和欲望三个方面来探讨美食隐喻性表达的深层含义。

美食是文化的象征,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传统美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中国,团圆饭是一种传统的美食文化,代表着家人团聚的幸福和欢乐;在法国,美食被视为一种艺术,代表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美食,人们不仅可以品尝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味佳肴,更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体验到文化的包容和多样性。

美食在爱情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许多文化中,美食被赋予了浪漫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表达爱意的重要方式。

比如在西方国家,情侣们常常会共进美食,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以此表达对彼此的爱意;而在中国,送给爱人一份美味的食物也常常被视为一种浪漫的表达方式。

通过美食,人们能够更加直接、深刻地表达自己的爱意,享受到爱情带来的甜蜜和幸福。

美食在欲望的表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食的欲望也在不断地增加。

美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了一种奢侈享受和诱惑。

比如在一些高档餐厅,美食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去那里用餐成为了一种炫耀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方式;而在一些美食节上,人们也可以尝试到各种各样的美食,满足自己对美食的欲望。

通过美食,人们能够释放自己的欲望,感受到欲望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汉语中的饮食隐喻

汉语中的饮食隐喻

汉语中的饮食隐喻在汉语中,饮食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食物或饮食行为与其它概念或情感相联系,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种隐喻不仅体现了语言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汉语中饮食隐喻的多个方面。

一、以食物喻人在汉语中,食物常常被用来形容或比喻人的性格、品德或情感。

例如,甜瓜蒂表示背叛,因为甜瓜蒂是苦的,借此形容人的背叛像苦瓜一样难以接受;蒜代表齐心协力,因为蒜有瓣,借此形容齐心协力的人心往一处想;另外还有辣椒代表辣,豆腐代表软弱等。

二、以饮食喻生活在汉语中,饮食隐喻也常被用来形容或描述生活。

例如,“酒逢知己千杯少”用酒和知己来表示与朋友相聚的欢乐时光;“茶如人生”用茶的清淡来比喻人生的淡泊名利;“饭局”则是指一种社交场合,因为吃饭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

三、以饮食喻情感在汉语中,饮食隐喻也常用来形容或表达情感。

例如,“甜蜜蜜”用甜食来形容爱情的甜蜜和幸福;“苦涩”则用苦涩的食物来形容心情的沉重和悲伤。

另外,“舌尖上的爱情”等说法也用到了饮食隐喻,表示对爱情的享受和品味。

四、以饮食喻道德在汉语中,饮食隐喻也常被用来形容或比喻道德。

例如,“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用酒肉来形容修行者的洒脱和不执着,表示修行并不需要在表面上做出太多的形式主义,关键在于内心的修行。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饮食隐喻是一种非常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

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食物和饮食行为的认知和体验,还体现了汉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修辞手法。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隐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化素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理解人类的各种情感和思想。

同时,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了解这些饮食隐喻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

从认知和文化视角论饮食隐喻--以“炒作”为例

从认知和文化视角论饮食隐喻--以“炒作”为例

me n t a n d e c o n o my i f e l d s a r e s yl t i s t i c ll a y c r o s s—u s e i n i t s n a t u r e .
Ke y wo r ds: c o ni g t i o n, c u l t ur e, d i e t e t i c me t a p h o r, c h a o z uo
V0 1 . 3 7. No .I
2 0 1 5年 1 月
J a n . 2 0 1 5
从 认 知和 文化 视 角论 饮 食 隐 喻
以 “ 炒作 ” 为例
何 建 友
( 郧 阳师 范 高等 专科学校 外语 系,湖北 十堰 4 4 2 o o o )

要 :隐喻是 认知语 言 学领 域研 究的热 点问题 。人 类 的认 知 方式 与所 处的社会 文化语 境共
hi t n k i n g p a t t e r n s ,w h i c h ,w i t h he t p a n—f o o d d o c t r i n e ,j o i n t l y c o n s t i t u t e he t r e a s o n s 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 he t a b u n d a n c e
同作 用于词 汇语 义的 生成与发展 。汉语 中大量语 词都 和饮 食 密切相 关 ,究其根 源 ,中国人素有饮
食思维,与 “ 泛食主义”文化共 同构成饮食喻普遍存在 的动 因。以 “ 炒作” 为例 ,分析 了该
类 烹饪 基体 的 “ 速度 ” 、“ 方 式” 和 “ 结果” 实现 了向 生活 事件 的投 射过 程 和 方 式 ,所 选取 的典

中国隐喻式菜名的认知识解机制

中国隐喻式菜名的认知识解机制

文化长廊中国隐喻式菜名的认知识解机制李元梅 贵州师范大学摘 要:中国人向来推崇“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内涵丰富。

中式菜肴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

中国人大多采用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动植物形象等手段进行命名,从而涌现出了大量隐喻式菜名。

本文通过解读中国隐喻式菜名的命名方式,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认知三观的视角去探讨其识解机制,以期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隐喻式菜名;命名方式;认知识解机制[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170-02一、引言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充分突出了饮食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内涵丰富,中外闻名。

然而,中国菜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涌现出大量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动植物形象等方式来命名的隐喻式菜名,这就给外国人真正理解这些菜肴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下,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中式隐喻式菜名,就会产生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

目前,对于中式菜名的解读,有些学者站在了文化的视角;有些学者立足于翻译理论视角,还有的学者开始从一些崭新的视角展开研究。

但仔细分析发现,学者们还是没能把中式菜名,尤其是隐喻式菜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而且针对隐喻性菜名的研究很少,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的,所以在这个领域去发现恰当的标准和成功的案例是很困难的。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认知语言学,从其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去分析中式隐喻式菜名的命名和构成,并在这三种观念下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二、中式隐喻性菜名的命名理据国内学者把中式菜名的命名方式总结为两种:一种是写实命名法,另一种是写意命名法。

写实命名法突出菜肴的原料、风味等,写意命名法把菜肴某一部分特色突出渲染,引人眼球。

在中式菜名中含有大量隐喻式菜名。

下面就对隐喻式菜名命名理据进行大致阐述。

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164·
弟 ’,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 ,幸分我一杯羹 。”“分一杯 奠 ”后世转义引申为分些利益 。“羹 ”比喻利益 。束脩 : 修 ,细长的干肉 。“束脩 ”,指十条干肉 ,本为诸侯大夫间 互赠的礼物 ,后专指入学酬金 。此外还有一些 ,因限于篇 幅 ,不一一列举 。
三 、从表示动作状态的饮食概念域到非饮食 概念域的映射
隐喻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 [1 ] 。人类最先认识自己 周围立体的 、有形的 、具体的东西 。之后 ,当认知进入更 高阶段 ,人类已经熟悉的东西就成了人们认识 、体验和描 述世界其他事物 ,尤其是无形的 、抽象的 、难以定义的事 物的基础 。由此 ,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 的概念 ,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 式和隐喻语言 。[3 ]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认知中心 ,由近及 远 、由自我到非自我 、由实体到非实体 、由具体到抽象 、由 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
(一 ) 以烹饪手法为源域的映射 : 烹饪过程是人生经 历
中国人的烹调技术 ,早在周秦时代就已经达到了相 当高的水平 ,常见的烹饪手法有煎 、熬 、炒 、爆 、焖 、煮 、炸 等 ,可谓花样繁多 ,招式讲究 。根据一些烹饪手法词的特 点 ,人们创造出大量与人生有关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汉 语中经常被引申或借用 ,用来比喻万事万物 。
饮食涉及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方面 ,因此和饮食有关 的词语必然 会 成 为 人 们 表 达 对 周 围 世 界 认 识 的 手 段 之 一 ,并且这个生存的根本最能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 神内涵 。汉语中有极其丰富的饮食词语 ,并且大多数都
存在着隐喻转义的情况 。但到目前为止 ,从所搜集到的 材料看 ,对汉语饮食隐喻的研究并不多见 。王冬梅《汉语 饮食词语的隐喻转义 》( 2003 )一文探讨了汉语饮食词语 中的隐喻转义现象 ,刘莼 、黄建滨《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 析 》(2005)一文分别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饮食词语进行 了分析和归纳 , D ilin L iu 在他的 M etaphor, Culture, And Worldview 一书中提出了 dom inant metaphor(主导隐喻 )这 一概念 ,并且将 eating metaphor作为汉语的 dom inant meta2 phor的一种而有所涉及 。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实际上 存在着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概念隐喻 ,即 : 吃饭是人生 ( Eating event is life. ) 。这个概念隐喻并不是孤立存在 的 ,而是存在于一个系统观念联系里 ,包含一系列的子概 念。

论汉语中的饮食隐喻

论汉语中的饮食隐喻

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这使得中国人在丰富的饮食文化中发展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汉语中充满大量的饮食隐喻,本文试从隐喻学角度结合汉语中的食物论证汉语中的饮食隐喻,以提高对汉语的理解和学习。

关键词:饮食;隐喻;汉语语言;食物1. 引言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是世界上最悠久和深远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是生存的重要保障之一,在获得这一保障的过程中,人们领悟到了许多真谛,并将其记录在语言当中,以此表达人们的饮食观和饮食规律。

汉语中有对诸多相关事物的类比联想和比喻,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饮食的不断丰富,汉语言更生动,想象力更丰富,使人们由具体的事物联想到更深更远的哲学,意味深长。

汉语言之所以如此丰富与人们在饮食中不断积累并生成了许多关于饮食方面的隐喻是分不开的。

Lakoff 在其和M.Johnson 合作的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只是一种表达诗意的手段,是一种修辞的工具(参见束定芳,2000)。

而事实上,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出现,更是在我们的思想行动中体现出来。

因此,在他们看来,我们平常的理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食物,我们的语言也离不开隐喻。

汉语言也随着中国饮食的不断丰富而不断被赋予了新的生机和意义。

2. 隐喻及其分类对于隐喻的研究一向被认为是边沿性的,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学派将隐喻局限于诗学、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而认知语言学家则把隐喻引入人类认知范式的研究。

Fauconnier(1997,p. 9)把隐喻理解为源域和目标域之间部分结构的投射映现。

就词汇而言,可以说投射映现的仅是一些原型特征,甚至可能是一些非本质的特征。

也就是说,一个所指的部分原型特征投射映现于另一所指,但能指不变。

可以说,隐喻的实质就是一个由此及彼的投射。

所以说投射映现是通过语言实现的。

这一映现固化于语言并在语言中得到反映。

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

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

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尤其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辞书著作都是从修辞角度来给隐喻下的定义;之后,L & J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明确提出,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

L&J在20世纪80-90年代已经认识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将其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

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具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这就摆脱了将隐喻视为“两事体基于相似关系进行比较”的局限。

一、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推动了认知的发展,这就揭示出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推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对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做出推理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Lakoff等人将隐喻的工作机制理解为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其中前一个认知域即为“始源域”,后一个认知域是指“目标域”。

理解目标域是基于始源域之上的,通过认知和推理,始源域中的一个或者部分特征通过映射被作用到了目标域上,使得目标域获得了始源域的某一或某些相关特征。

当然在映射过程中两者具有互动关系,目标域受到始源域映射时是有选择的,此时语句就产生了隐喻义,因此,隐喻义是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过程后所形成的映射结果。

综上所述,隐喻的本质在于人类用一个熟悉的或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另一个陌生的或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原有概念特征的映射,实现对新特征的理解。

隐喻以人类的经验为基础,人类最先认识自己周围立体的、具体的东西,之后,当认知进入更高的阶段,人类已经熟悉的东西就成了认识、体验和描述世界其他事物,尤其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基础,由此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式和隐喻语言,这也符合人类以自我为认知中心,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中餐菜单的隐喻认知研究

中餐菜单的隐喻认知研究
w i t h V e g e a t b l e s ) ;
和概念投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 以凭借基本 的意象 图式 来 组织较抽象的思维 , 最终形成语义结构 , 并可借助意象 图式对 意义
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而统一的解释 。 二、 L a k o f - J o h n s o n的 概念 隐 喻 理 论 Me t a p h o r we l i v e b y一 书 中作 者 在 该 书 中 这 样 界 定 隐 喻 的 本

概念隐喻是从 源 域 到 目标 域 的 单 向投射 : 而在 “ 合 成理 论 ”
【 关键词 】 菜单 ; 隐喻 ; 认 知语 言学
饮 食 是 各 民族 文 化 与 日常 生 活 不 可 或 缺 的 部 分 , 中餐 菜 肴 的
烹调五个部分 ( 执行者 、 食谱 、 食材、 烹调方式 以及成 品 ) 的重
投射范围都非常广泛 , 包括社会 生活域 、 情感状态域 以及性格 品质

隐 喻
域 。在具体的隐喻表达层面 , “ 厨师” 和“ 食 谱” 在 中 类事物 的特征 , 往 往借 助 隐喻 。

整体投射到 目标域 中。而“ 食材 ” 、 “ 烹调方式 ” 及“ 成品” , 多 以具
【 摘 要】 中国菜肴的 命 名构 成 了中 国饮 食 文 化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本 文以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F a u c o n n i e r 的认 知 语 言 学 为基 础 , 更 深 刻
及 四个 心 理 空 间 , 即源心理 空间 、 目标 心 理 空 间 、 类 空 间 和 即将 产
大都是基 于人们对 菜肴 各个方 面的理解 和体 验所形成 的 . 思 维个

从文化和认知视角看汉语“吃”的隐喻

从文化和认知视角看汉语“吃”的隐喻

江山, “ 稷” 在古 代被 奉为百 谷 之长 , 帝王 奉祀 为谷 神 。
古代 社会 由于 生产 力 低 下 , 加 上 天灾 严 重 、 官 府横 征 暴敛 等原 因 , 吃的问题一 直 困扰着 百姓和 当权者 。 《 书・ 洪范》 八 政之首 日食 , 古代 国家施政 的第一件事 就是让
纳, 并对吃的不 同义项进行概念 隐喻分析 , 拟刻 画出“ 吃” 的隐喻 意义关 系图, 探 索汉语 “ 吃” 的隐喻 。 关键词 : 吃; 隐喻 ; 认知 ; 文化
中 图分 类 号 : H1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5 1 5 2 ( 2 0 1 4 ) 0 2 — 0 0 2 2 — 0 4
生存 ; 又如 “ 吃干 饭 ” , 干饭 与稀饭 相对 , 在 多地方 言 中
很发达。寿过八百的中国第一“ 人瑞” 彭祖 , 传说是三 皇 五帝 中颛 顼 的玄孙 。他 长生 不 老 的秘诀 之 一 , 就是 注 意 营养 、 善 于 烹调 。孔 子有 “ 食 不厌 精 , 脍 不厌 细 ” ,
建立联 系的方式 或机制 。认知语 言学家莱 考夫和约翰 逊指 出 , 隐喻在我 们 的语言 、 思想 和行 为 中无 处 不在 ,
人类 的概念系统是 建立在 隐喻之上 的。由于语 言是思
重。 《 吕氏春秋 ・ 先识 览》 记载 : “ 周鼎著 饕餮 , 有首 无身 , 食 人未 咽 , 害及其 身 ” 。商周 时期 所铸 造 的鼎 上 , 铸有
知世界 的一个重要 方式 。而大 量隐喻性 思维就来 自于 体验反 复发生 的模 式 ( L a k o f&J o h n s o n , 1 9 9 9 ) 。 这种 体
验 与某一 特定 文化 积淀相 结合 , 就会 产生 具有 民族 文 化特 色的形式生 动的隐 喻。探 究汉语 中有关 “ 吃” 的隐

英汉饮食隐喻的跨文化对比

英汉饮食隐喻的跨文化对比

英汉饮食隐喻的跨文化对比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传统的隐喻观把它看作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而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并反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隐喻的认知观隐喻研究源远流长,它始于亚里士多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亚氏在其名著《诗学》中指出,“隐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这被称为隐喻的古典观。

即将隐喻看成是对普通平淡语言的装饰,是为了获得某种效果而使用的修辞手段,是偏离正常语言的表达方式。

传统的隐喻观还包括隐喻的浪漫观。

它认为所有语言都是隐喻,隐喻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东西。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隐喻的认知观是其浪漫观的发展。

它认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

Lakoff &Johnson 在其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语言不只是语言或词语的问题。

相反,我们认为,人们思维过程大都是隐喻的,即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结构的(1980:6)。

”他们的理论被称为“隐喻概念理论”。

尽管隐喻是个概念现象,但人们还是通过语言来接触隐喻。

因此,隐喻不仅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思考事物的方式。

人们说话中有隐喻,是因为人们用隐喻来思考。

一言以蔽之,隐喻是人们思考和谈论世界的重要方式。

隐喻概念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认知域之间的隐喻映射以及隐喻是如何制约人类思维和行为的。

关于认知域,他们提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1980:5)。

”这里所说的“另一类事物”指的是“源域”(即喻体),通常是具体概念; 而“某一类事物” 指的就是“目标域”(即本体),通常是抽象概念,隐喻就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

中国八大菜系隐喻式菜名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八大菜系隐喻式菜名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八大菜系隐喻式菜名的概念隐喻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食文化也始终贯穿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一句“民以食为天”便对饮食文化于中华民族的地位可见一斑。

中国人对吃的研究也是博大精深,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无不入馔。

在中华传统观念中,菜名的意义非常丰富。

因此,一个精巧,雅致的菜名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纪念伟人,表达美好祝愿的意义。

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产生了大量的比较特殊的菜名。

其或以典故命名,或以历史人物命名,或更特殊地以隐喻的方式命名,无不别具匠心,颇具文采。

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开始关注中华文化。

为了促进与世界的交流,培养并加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研究并推广中华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就显得重中之重。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菜名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重视。

然而,目前的研究着重与对菜名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方面的研究,也有从文化,功能等角度研究菜名的命名问题,为中国菜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理论基础。

但是鲜有从认知语言学特别是概念隐喻的角度研究菜名的。

因此,本文旨在运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描述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八大菜系的隐喻式菜名为研究对象,搜集尽可能多的具有代表性的隐喻式菜名,建立语料库,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八大菜系的隐喻式菜名。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1)运用概念隐喻对隐喻式菜名进行分析,挖掘概念隐喻,并反过来进一步印证概念隐喻理论,加深对概念隐喻的认识,将概念隐喻研究推向更深层次。

(2)通过对八大菜系隐喻式菜名的背景和文化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了解,并充分展示中国人对菜名命名的智慧,为挖掘研究并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人民的交流出一份力。

本文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八大菜系中的隐喻式菜名的概念隐喻是怎样建立映射的?(2)八大菜系在隐喻式菜名的命名上有没有特别的偏好?经研究发现,八大菜系的隐喻式菜名是通过对动物,花朵,财宝等和原材料等建立概念映射,并通过形状,颜色的相似,以及同音字现象运用隐喻来命名的。

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

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

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摘要]研究了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和特点。

语料的分析研究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来自人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来自人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密切互动,还和各种食物的享用处所有着密切的联系。

实证的研究还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如下认知特点:转喻在其转隐喻连续体中具有重要的认知作用,较大的概括性使“吃”作为源语域得到更多的凸显,较高的使用频率使“吃”具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对食物的体验面越广,“吃”的隐喻性用法也越多,概念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力,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汉语文化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体验论;隐喻;转喻;吃;汉语一引言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论认为意义来源于我们的感觉运动的体验,通过想象机制,如概念隐喻、转喻、范畴辐射、以及种种概念合成的方式,这种体验的意义得以扩展,形成了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

我们感官运动的体验模式有哪些?最基本的体验域有哪些?这些问题是体验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亦直接制约和影响词汇意义的隐喻性扩展。

莱考夫曾对自然体验下过一个定义:自然体验是我们的身体(包括感觉、运动器官、智力、情感等)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包括运动、操作物体、吃饭等),以及我们与同一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环境)中不同的人群的互动的结果。

“吃”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体验之一,这种每天反复发生的自然体验固化成为体验格式塔,具有很强的认知力,大量隐喻性的思维就来自体验反复发生的模式,当它们和某一特定的文化积淀相结合,就必定产生民族文化特色的生动形象的隐喻,如:英语中的eat into one’s pocket toomuch(花费太多),be eaten up with disease(疾病缠身),eat up one’ssavings(耗尽储蓄),eat upone’swords(食言)等。

而在汉语里,“吃”是一个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词,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吃”这一动作本身的含义,比英语“eat”具有更多的概念隐喻、隐喻、转喻和转隐喻连续体。

从认知和文化视角论饮食隐喻--以“炒作”为例

从认知和文化视角论饮食隐喻--以“炒作”为例

从认知和文化视角论饮食隐喻--以“炒作”为例何建友【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37)1【摘要】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人类的认知方式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共同作用于词汇语义的生成与发展。

汉语中大量语词都和饮食密切相关,究其根源,中国人素有饮食思维,与“泛食主义”文化共同构成饮食隐喻普遍存在的动因。

以“炒作”为例,分析了该类烹饪基体的“速度”、“方式”和“结果”实现了向生活事件的投射过程和方式,所选取的典型语料表明,娱乐圈和经济领域内的“炒作”表达是其隐喻意义跨体使用的结果。

%Metaphor has long been a heated topic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 meanings take their root in the cognitive patterns and socio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human beings.It is a fact that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in Chinese For long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developed their dietetic thinking patterns, which, with the pan-food doctrine, jointly constitute the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e abundance of dietetic metaphors.Chaozuo is taken as an example and analysis is made to the mapping of this cooking method's speed, manner and result to the real stly, the typical corpora cited prove the use of Chaozuo in entertain-ment and economy fields are stylistically cross -use in its nature.【总页数】3页(P81-83)【作者】何建友【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十堰 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相关文献】1.概念隐喻研究的新视角——评《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 [J], 求知2.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认知隐喻r——以2016年G20经济话语中的隐喻表征为例 [J], 夏雪梦;吴格奇3.从认知隐喻视角看隐喻的翻译——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J], 李丁鹏4.从认知隐喻视角看隐喻的翻译——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J], 李丁鹏5.概念隐喻视角下情感隐喻认知分析及英译策略研究——以《那坡壮族民歌》为例[J], 符霄婷; 祝远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
中国饮食文化融合着历史曲折及宗教习俗,从早期更贴近自然生活的简单素食,一路发展成汇集多种元素,以不同颜色、特色美味呈现出来的视觉盛宴。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追溯着饮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探究着古老的人类裁判观念。

从文学角度来分析,隐喻认知理论让许多历史古代文学慷慨激昂的情感得以广
泛体现,在此背景下,美食的将其化作一番隐喻,外加一层趣味。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隐喻,充满着文学情思,充满着诗情画意,运用饮食意象绘就出生动有趣的故事。

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联系到古代文人士大多以鹅肉为筵席上的必备美食,其寓意便可以深刻的理解:人生如鹅的鸣唱,乐天精神遥望万里。

古老的文化之美,更可得益于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饕餮的宴席,丰盛
美馔,背后蕴藏着历春夏秋冬绽放智慧色彩的启迪。

因此,美食文化中的隐喻境界可以理解为对文化遗产的一种缩影,表现出人们希望不断进步、不断探索更多可能性的一种大胆由衷的期望。

总之,美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将历史活跃转化为食物的文学形式,勾勒出
内心的境界,构筑起一个可以容纳多样文化元素的宽广空间。

通过这种隐喻认知,常常能突出文化的力量,开启一场对历史文化新的理解,并孕育出更深的文化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