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含答案4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17.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16.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17.示例一: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
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示例二:我不同意他的观点,“送别”是故乡送我离开,拟人手法的使用,使想象奇特,不落人送人的俗套,言有尽而意蕴无穷。
让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
【分析】16.本题考查诗歌语句赏析。
可从意境、炼字或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意境方面,从意境上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从字词表现力上看:“随”字巧妙地将静态转化为动态,亦指物态随舟行而变。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入”: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从技巧表现上看:此句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古典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送亲人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内容:诗人同表弟(外弟) 内容: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 别的情景。 别的情景。 情感: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情感: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手法: 手法:白描
小结: 小结: 由于送别诗各异的表现内容,所以 诗篇中的情感,既有相同的离别之情, 又有各自的特殊情感,或缠绵悱恻,凄 清感伤;或清新乐观,洒脱放达;或于 离伤中透出身世之感,际遇之悲,鉴赏 时应细心体悟。
常见意象 长亭、 长亭、短亭 酒 秋 常见题目 送-常见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虚实运用 班马 杨柳 南浦 夕阳 鹧鸪鸟 赠--
常见主题内容
1、抒写离愁别绪 、 2、借送别劝勉、安慰 、借送别劝勉、 3、借送别抒写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内容: 内容:诗人与故人离别后的情景及想象别后有重 逢的赠别之作。 逢的赠别之作。 情感:有惜别之情,但并不伤感, 情感:有惜别之情,但并不伤感,充满了旷达 洒脱。 洒脱。 手法:白描, 手法:白描,想象
答案: (1) ①暗用三峡古民谣和衡山回雁峰传闻; ②吻合一诗赠别两人的旨意; ③揣想两友人被贬之地的寂冷及被贬后的落寞; ④借以抒发同在仕途而彼此牵念、同情的感情。
(2)这是一首兼有凄清、慷慨感情色彩的赠别诗。诗人 同时送别两位遭贬友人,一方面寄寓贬谪愁思,一方面抒 发劝勉情怀。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拓展阅读静女其姝《诗经·国风》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________________【注释】①姝:美丽。
②城隅:城角。
③爱:同“薆”,隐藏。
④踟蹰:犹豫徘徊。
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
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⑦说怿(yuè yì):喜爱。
⑧牧:郊外田野。
归:赠送。
荑:初生的细嫩茅草。
⑨洵:诚然,确实。
⑩异:特殊。
(1)“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2)“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3.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青·蒋春霖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
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
东风阵阵斜曛°,任倚遍,红阑“未温。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注释】①柳梢青:词牌名。
②楝:暮春开花的一种树。
③斜曛:夕阳斜照。
④阑:栏杆。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的面面。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一句的妙处。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七、诗歌鉴赏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让我们走进李白、王维与友人离别的场景,感受他们的心境。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16.两首诗歌中朋友离开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
17.朋友离去,李白和王维都发了一条朋友圈,两人在文字的最后都配了一个表情,请根据诗歌猜测两人分别会配上什么表情?结合诗句简述理由。
A.微笑B.生气C.大哭D.愁苦(1)李白表情:____(填序号)。
理由:________________(2)王维表情:____(填序号)。
理由:________________答案:16.两首诗中的朋友都遇到了不如意之事。
李白诗中的“左迁”“愁心”,王维诗中的“不得意”都可看出朋友们生活不顺。
17. D 李白带着愁绪写下诗句,“杨花”“子规”等意象都带有愁情,且诗中一个“愁”字也直接点明李白因王昌龄被贬不得不离开而感到哀愁,所以配上愁苦的表情。
A 在王维诗中,虽然朋友也因不得意而离开,但王维除了表达对友人的安慰外,也抒发了自己的羡慕之情,“卧”“莫”“无尽”等词道出了他对闲适归隐生活的向往,所以配上微笑的表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题目中的“左迁”和诗中的“过五溪”可知,王昌龄被贬偏远之地;根据【乙】中的“不得意”可知朋友生活不顺,因此,两首诗中的朋友的离开都是因为遇到了不如意的事。
17.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甲】诗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用“杨花”“子规”等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字,直接点明了自己的感情,结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这种愁绪是对朋友的同情、牵挂、不舍等复杂情感,因此,李白表情应配上愁苦的表情。
故选D。
【乙】诗中“归卧南山陲”的意思是: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下一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深厚友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送别诗?A. 李白的《送友人》B. 杜甫的《春望》C. 王维的《送别》D. 高适的《别董大》答案:B2.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答案: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即使与友人相隔遥远,但只要心中有彼此,就仿佛近在咫尺,体现了深厚的友情。
2. 李白在《赠汪伦》中是如何描绘与汪伦的深厚友谊的?答案:李白在《赠汪伦》中通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以潭水的深度比喻汪伦对他的深情,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赏析题1. 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请赏析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春雨适时而降的景象,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表达了对春雨的赞美,而“当春乃发生”则强调了春雨在春天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请赏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感表达。
答案:这句诗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描绘了友人即将踏上的孤独旅程,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中考古诗词:送别类赏析习题及答案
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送别诗)一、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分)答: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答:1、宦游:出外做官。
无为:无须,不必。
2、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2分)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3分)1、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2、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分)2、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3分)1、(2分)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说明:意近即可。
2、(2分)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中考语文 送别诗 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来源学科网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学@科网(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5.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6.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诗歌鉴赏:送别诗
聚 散 皆 是 缘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送别类诗歌鉴赏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别赋》
古诗文经典积累
•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3.劳劳亭——李白 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5.赠汪伦——李白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7.别董大——高适
8.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 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 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 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鉴赏诗歌的方法:
分类别(题材) 抓意象(积累) 给意境(特点) 析手法(常见手法) 悟情感(关键字词) 看注解(背景)
1.空间类: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 劳劳亭、渡口、古道 2.时间类:日暮、月夜、清晨、春、秋
3.环境类:杨柳、柳絮、杨花、船(舟)、孤 帆、流水、烟波、夕阳、浮云、西风、春草、 残笛、寒蝉、鸿雁、子规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离愁) 2、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怜, 又流露了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牵挂之情。 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之 有情;“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重重反衬行舟之孤小。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 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ft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 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 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ft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 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ft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 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 分)【答案】1.(3 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3 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四) 移家①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初中语文 送别诗练习题(含答案)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 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 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 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 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6分)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 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 一段忧国之愁。
练习4
送何遁山人①归蜀(2013福建卷)【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③,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送别诗常用意象
1、送别时:常用“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 傍晚时分的词语。唐人送别多在清晨或傍晚,别离的忧伤情感与暮 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 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2、送别地:长亭、短亭、谢亭、劳劳亭、南浦等
3、常用意象:孤舟(孤帆)、流水、大雁、柳絮(扬花)、孤蓬、浮 萍、春草等带有漂泊、零落、孤苦、凄伤色彩的意象或其他萧索凄凉 的景物(借景抒情)。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李白《送别》阅读答案
李白《送别》阅读答案李白《送别》阅读答案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桅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选出下面正确的选项()A.李诗写的是出峡日景,杜诗写的是峡中夜景。
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杜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李诗语言学郁,杜诗语言奋发。
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壮丽,杜诗描绘的景象险恶孤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取景都非常阔大,构思都非常精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倒装。
答:B(把李杜二人的语言风格弄颠倒了)2.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答:(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3.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答:(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专项练习(word版有答案)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专项练习一、诗歌鉴赏。
完成1-11题。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颁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4、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5、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7、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8、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9、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初二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答案
初二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这首诗一洗大多数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联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中“辅”和“望”的妙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古诗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________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________。
(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送友人》和《谢亭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两首诗都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表达离别之情。
请你结合《送友人》五六句(颈联)诗,《谢亭送别》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友谊送别类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友谊送别类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悲苦哀怨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4、“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5、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⑴这首诗,从远方寄给友人,寄去了深深的同情和关切。
⑵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
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
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次句叙事。
“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三、四两句抒情。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来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2、(甲)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李白《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白《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李白《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李白《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完成14~15题。
送别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
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
圣朝思,应降紫泥①书。
【注释】①紫泥:用之以封玺书。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的“远”字,既写出了江水浩渺、了无涯际的'阔大景象,又渲染了之情。
B.“虚”字,写小船仿佛飘浮在空中一般,表现出了水天一色、风平浪静的景象。
C.“访”,即“拜访,探望”,写诗人到闲居的朋友那里看望,表现了二人的深厚情谊。
D.尾联将友人比作被贬长沙的贾谊,“降紫泥书”是说友人还会被朝廷起用。
15.颈联描绘了怎样的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C(C项,“吾子”,非“我”的意思,而是“你”之意;这句也不是写诗人到朋友那里看望,而是友人到“我”这里看望“我”。
)15.描绘了友人日落看飞鸟归巢、面对澄澈潭水羡慕鱼儿自由跳跃的闲适画面(3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宽慰之情:暂过闲适生活,等待朝廷再重用的时机。
(3分)李白《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2灞陵行送别唐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①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②愁绝不忍听。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文才出众。
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
②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辞。
1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中,写灞水水势“流浩浩”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这里有比兴手法的运用。
B、“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
(完整word)送别怀人诗专题训练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送别怀人诗复习学案编制人 :魏继国1.(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4分)(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解析:(1)本题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意象有象征愁绪的江水、离别的扁舟、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
抓住这些意象,就可以体会凄清落寞之感.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能力层级为D级。
做描绘诗词画面题的一般步骤:①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及特点;②描述画面;③概括画面的总体特点。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抓住“怪”这个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体会语句的含意离不开分析其使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表达技巧体会其表达效果.答案:(1)春天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
江水渺茫,友人的舟渐行渐远,词人的视线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愁云笼罩,远去的帆船渐成一点,比沙鸥还要小。
送别的场景悲凉寂寥,表现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2)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
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离别之情溢于言表。
1.要掌握其结构写法。
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是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
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2.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3.掌握诗的情感内容。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送别题材诗歌鉴赏习题含答案
送别诗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B.“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
C.唐朝时开始在路旁设置亭舍,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
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经文人的诗词吟咏,长亭逐渐演变成送别地的代名词,长短交错又表示道路崎岖。
D.此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之中。
情景交织,句与句之间紧密相扣,各句间含义也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意境。
此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7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5题。
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四)移家①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移家:搬家。
浑:简直,几乎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分)【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分)(四)谢亭送别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 分)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
(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之情。
(五)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
(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
(3分)2.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3分)【答案】1. 春光明艳,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
2.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六)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醉别”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 的心情。
(2分)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答案】1.橘柚香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分)(七)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古人认为“秋”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2.第三、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我”写送别友人后怎样的情景?这一情景给人怎样的感触?(3分)【答案】1. “秋”字,表面上写时令(1分),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2分)(意思对即可。
)2.直到傍晚,我还在江畔,望着江北,江面上寒鸦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2分)这一情景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1分)(八)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试分析“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句中两个“自”字的妙处。
(2分)2.尾句以景作结,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答案】1.两个“自”字表现出诗人有情而流水无情,更衬托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之情。
2.末句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艘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体现了友人别离后的孤寂,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九)别滁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 滁即滁州,欧阳修于1045年八月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
1048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1.从一、二两句中能看出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答案】1.春天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摇的美景。
2.表达出诗人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别离之情。
(十)柳枝词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2.“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分)【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
2.诗歌不说画舸将怀着离恨的行客载过江南,却说“载将离恨过江南”,(1分)将离恨拟人化了,化虚为实,(1分)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
(2分)(十一)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答案】1.时间地点离情别绪2.看,在诗中指回望(1分)。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1分)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1分)(十二)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4分)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1.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
(评分说明:只要写出了此两者就给2分)。
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意思相近便可。
)(2分)2.拟人: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2分)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2分)(十三)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2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的景象。
【答案】1.“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分)2.对偶。
气势磅礴。
(2分)(十四)送人之荆门明·浦源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注释】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
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③赓(ɡēnɡ):继续。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2 分)2.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案】1.(2分)历史兴亡(人文遗迹).自然风光(山水奇丽)2.(3分)答案示例: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十五)宴词①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
②畎(quǎn):田间小沟。
③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
棹,长的船桨。
1.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悠悠”一个词则暗示了诗人一片的深情。
(1分)2.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写法作简要赏析。
(3分)【答案】1.惜别(依依不舍,1分)2.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1分)。
此诗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
(或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或夸张手法,将“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之多。
(2分)。
(十六)送日本国僧敬龙①归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注释】①敬龙:日本来唐朝学佛求经的和尚。
②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③与师谁:指敬龙法师,“与师谁”即“谁与师”。
1.诗歌第二句中的“东更东”意在强调什么?(3分)2.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答案】(3分)“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
运用叠词,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
2.(3分)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对其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
(十七)送万巨①卢纶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
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注】①万巨:人名。
1.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
(1分)2.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
诗歌中、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
(2分)3.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3分)【答案】1.不能忍受(或“难以忍受”,意思对即可);发窘;为难。
2.无风不雨(若将“不雨”写成“多云”或“阴天”也可。
意思对即可)3.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或“对友人的留恋”)之情;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时的愁苦之情;诗人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之情;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情(或“不知何时何地能再次相聚的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