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
2019-2020学年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含解析)
部编版 (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 有错误的一项是 ( )庖厨(p áo) 陈词 滥 调(l àn) 鞭笞(ch ī)沐猴而 冠(gu àn) 庠 序(xi áng) 卓有成效 (zhu ó) 赡养(sh àn) 瞠目结舌(ch ēng)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 我虽不 敏,请尝试之 敏:聪慧 B. 百亩之由 , 勿夺其时 夺:夺取C.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 反复说明D.奚暇治礼义哉 治: 讲求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得闻 与为肥甘不足于口 与B. 王坐 于堂上王无异 于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D.有牵牛 而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 而就死地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 臣未之闻也 B.莫之能御也 C.孔子云 : 何陋之有 ?D.臣闻之胡龁曰6、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 ,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 , 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 “王”, 而不是靠武力称“霸” , 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 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时 ,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 ,不容置疑 ,这样就一下子 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 , 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 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 ,有恻隐之心 , 而这正是“仁”的开端。
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 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A. 褊 小(bi ǎn)侃大山(k ǎn) B.忖度(d ù) 闭门 羹(g ēng) C.商贾(g ǔ) 碍面子(ài) D.浸渍(z ì)孺 子牛(r ú)2、 A.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B.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为长者折 枝盖 亦反箕本矣 放辟邪侈 , 无不为 已 罔民而可为也D.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 ,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过关练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王说.,曰:“《诗》云……”“说”同“ ”, 2.为长者折枝.“枝”同“ ”,3.刑.于寡妻 “刑”同“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同“ ”,5.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同“ ”,7.是罔.民也 “罔”同“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度{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②度,然后知长短③王请度之④关山度若飞 ⑤崔九堂前几度闻2.道{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得道者多助3.爱{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舍{①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便舍船,从口入 ④屋舍俨然5.若{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④更若役,复若赋6.之{①以羊易之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牛何之 ④何陋之有7.于{①构怨于诸侯 ②然后快于心与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乃{①夫我乃行之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乃悟前狼假寐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通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发生的)。
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然后从而刑.之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危.士臣 6.朝.秦楚7.是以君子远.庖厨也8.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0.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2.轻暖..不足于体与 13.小.固不可以敌大. 14.寡.固不可以敌众.15.弱.固不可以敌强.16.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17.刑.于寡妻18.是罔.民也19.谨.庠序之教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梳理文章 知识点整理 作业布置-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梳理+知识点整理+作业布置文言梳理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使动,使……听闻)乎?”2.孟子对.(回答)曰:“仲尼之徒.(一类人)无道.(说,讲述)桓文之事者,是以..(因此)后世无传..(不..(没有流传)焉,臣未之闻...(宾语前置,即“未闻之”)也。
无以得已,“以”通“已”),则王.wàng(名→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3.曰:“德何如..(如何,怎么样),则可以王.(名→动,称王)矣?”4.曰:“保民..(安民,养民)而王,莫.(代词,没有谁)之能御.(抵抗)也。
”5.曰:“若.(如,好像)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者,可以保民乎哉?”6.曰:“可。
”7.曰:“何由..(从何处,怎能)知吾可也?”译文: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8.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往,到……去)?’对曰:‘将以.(介词,用,拿)衅.xìn钟.(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
’王曰:‘舍.(释放)之!吾不忍其觳.hú觫.sù(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若.(这样)无罪而.(连词,表转折,却)就.(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介词,用,拿)羊易.(交换,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9.曰:“有之。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古今异义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古义:吝啬;今义:喜欢)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古义:表原因的虚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连词,相当于“和”)6.否,吾何快于是..(古义:如此;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7.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里;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8.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9.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因此,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回到)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申诉,控诉、控告)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花白)10.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11.王说(说,通“悦”,高兴)12.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作动词,称一称)(4)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处罚)(5)是罔.民也(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7)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2.名词作状语(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
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
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小(biǎn) 庖厨(páo)侃大山(kǎn) 陈词滥调(làn)B.忖度(dù) 鞭笞(chī)闭门羹(gēng) 沐猴而冠(guàn)C.商贾(gǔ) 庠序(xiáng)碍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D.浸渍(zì) 赡养(shàn)孺子牛(rú) 瞠目结舌(chēng)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为长者折枝B.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盖亦反箕本矣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罔民而可为也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夺:夺取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说明D.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得闻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B.王坐于堂上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臣未之闻也B.莫之能御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臣闻之胡龁曰6、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
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2《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 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齐恒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君。
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1)齐宣王(?一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2)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停止。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安民,养民。
(4)胡龁:人名,齐宜王的近臣。
(5)何之:到哪里?之,往。
(6)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叫作“衅钟”。
(7)舍之:放了它。
舍,释放。
(8)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9)就:走向。
(10)以羊易之:用羊米替换它(指牛)。
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1)诸:“之乎”的合音词。
(12)爱:吝惜。
舍不得。
(13)诚有百姓者:的确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14)褊小:狭小。
(15)异:对……感到奇怪。
(16)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7)隐:痛惜,哀怜。
(18)牛羊何择焉:牛和羊两者有仆么区别呢?择,区别三、通假字。
(1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出。
(20)是:这,指以羊易牛。
(21)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22)远庖厨:意思是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一)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2 齐桓晋文之事
课文2齐桓晋文之事一、基础夯实(第1段)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第2段)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第3段)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第4段)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第5段)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第6段)曰:“可。
”(第7段)曰:“何由知吾可也?”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无以()②王()2.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段)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第9段)曰:“有之。
”(第10段)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第11段)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之()②舍()③易()④诚() ⑤褊小()4.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异()②彼()③恶()④隐() ⑤择() ⑥庖厨()6.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忖度()②复()③明() ④舆薪() ⑤许()8.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独()②语()③举()④权() ⑤度() ⑥度()⑦抑() ⑧构怨() ⑨快()10.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肥甘()②轻暖()③抑()④便嬖() ⑤殆() ⑥盖()⑦反() ⑧涂()1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惛()②进于是()③不敏()④尝试( ) ⑤及() ⑥刑()⑦赡() ⑧治()14.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爱愛愛爱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夂部,(ài)声。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复习《齐桓晋文之事》一、疏通文意,识记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掌握词类活用、古文句式(疑问句、判断句PD、被动句BD、省略句SL王(wàng) 胡龁(hé)衅(xìn)钟觳(hú)觫(sù)褊(biǎn)小恶(wū) 忖(cǔn)度(duó)挟(xié) 便嬖(piánbì)莅(lì) 畜(xù)妻子赡(shàn) 豚(tún) 彘(zhì) 庠(xiáng)序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助词,的)事可得(能够)闻(动词使动,使……知道)乎(语气词)?”孟子对曰:“仲尼之(代,这)徒(类人)无道(讲述)桓文之(助词,的)事者(代词,的人),是以(因此)后世无传焉(句末语气词),臣未之闻也(BQ)。
无以(不得已),则(连词,那么)王(名词作动词,用王道统一天下)乎(语气词)?”齐宣王提出话题,被孟子直接否定,并换掉。
曰:“德何如(怎么样)则(连词,才)可以王(称王,名词作动词)矣?”曰:“保民而(连词,修饰)王,莫之(代词,他)能御也(BQ)。
”曰:“若(像)寡人者(助词,的人),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从哪里)知吾可也?(BQ)”曰:“臣闻之(代词,它)(于)胡龁(ZH+SL)曰:王坐于堂上(ZH),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词,的人),王见之(代词,它),曰:‘牛何之(动词,到)?(BQ)’对曰:‘将以(它)衅钟(SL)。
’王曰:‘舍之(代词,它)!吾不忍其(代词,它)觳觫,若(代,这样)无罪而(连词,却)就(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这样那么)废衅钟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曰:‘何可废也,以(介词,用)羊易(换)之(代词,它)。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这件事吗)?”曰:“有之(代词,这件事)。
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2)《齐桓晋文之事》
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2):《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知识链接2.背景解读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府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孟子为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3.相关知识《孟子》《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必背知识1.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3.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4.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即“其甚若是与”重难探究1.简要分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梳理+文章解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梳理+文章解读——必修下知识梳理巩固一、诵读全文,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第2段)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①( ),则王②( )乎?”(第3段)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第4段) 曰:“保民①( )而王,莫之能御②( )也。
”(第5段)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第6段)曰:“可。
”(第7段) 曰:“何由知吾可也?”(第8段)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①(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②( )之!吾不忍其觳觫③( ),若无罪而就④( )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⑤( )之。
’不识有诸⑥( )?”(第9段)曰:“有之。
”(第10段)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答案(第2段) ①无以:不得已②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第4段) ①保民:安民,养民②御:阻挡(第8段) ①之:往②舍:释放③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④就:走向⑤易:替换⑥诸:“之乎”的合音(第10段) 爱:吝惜,舍不得(第11段) 王曰:“然,诚①( )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②(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第12段)曰:“王无异①(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②( )恶③( )知之?王若隐④(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⑤( )焉?”(第13段)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第14段)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 )也。
”(第15段) 王说①(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②( )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③( )行之,反④( )而求之,不得吾心。
(机构适用)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点梳理+巩固提升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2课《齐桓晋文之事》人物及作品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ppt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可以凭借
然后从而刑之
跟随着……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省略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 未之有也
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 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 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 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 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 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 有仁人在位,罔 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 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 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 母,俯不足
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分层练习)解析版
1.2齐桓晋文之事分层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胡龁.(hé)觳觫..(húsù)衅.钟(xìn)B .褊.小(biǎn)忖度..(cǔn dù)便嬖..(pián bì)C .吾惛.(hūn)邪侈.(chǐ)庠.序(yánɡ)D .赴愬.(sù)莅.临(wèi)厌恶.(wù)【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B 项,“忖度”,应读作“cǔn duó”。
C 项,“庠”,应读作“xiánɡ”。
D 项,“愬”应读作“shuò”;“莅”应读作“lì”。
故选A 。
2.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B .构怨于诸侯(被动句)C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D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
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
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
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B 项,“构怨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句,而不是被动句。
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构怨”。
故选B 。
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齐桓晋文之事(II)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齐桓晋文之事(II)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教学课型:新授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讲析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
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
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
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
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
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
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新教材高中语文 最新精品 必修下册(一)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2 齐桓晋文之事
课文2齐桓晋文之事一、基础夯实(第1段)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第2段)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第3段)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第4段)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第5段)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第6段)曰:“可。
”(第7段)曰:“何由知吾可也?”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无以()②王()答案①不得已②行王道以统一天下2.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养民而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他。
(得分点:保、王、御,宾语前置句) (第8段)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第9段)曰:“有之。
”(第10段)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第11段)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之()②舍()③易() ④诚() ⑤褊小()答案①往②释放③替换④的确⑤狭小4.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
(得分点:觳觫、就)5.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异()②彼()③恶() ④隐() ⑤择() ⑥庖厨()答案①对……感到奇怪②他们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④痛惜,哀怜⑤区别⑥厨房6.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语文高考必修下册(一) 单篇梳理3 课文2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爱”“若”“徒”“宜”四字及次常用字“御”。
2.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第2段)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第3段)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第4段)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第5段)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第6段)曰:“可。
”(第7段)曰:“何由知吾可也?”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无以()②王()答案①不得已②行王道以统一天下2.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养民而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他。
(得分点:保、王、御,宾语前置句) (第8段)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第9段)曰:“有之。
”(第10段)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第11段)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之()②舍()③易()④诚()⑤褊小()答案①往②释放③替换④的确⑤狭小4.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
(得分点:觳觫、就)(第12段)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第13段)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小(biǎn)庖厨(páo)侃大山(kǎn)陈词滥调(làn)B.忖度(dù)鞭笞(chī)闭门羹(gēng)沐猴而冠(guàn)C.商贾(gǔ)庠序(xiáng)碍面子(ài)卓有成效(zhuó)D.浸渍(zì)赡养(shàn)孺子牛(rú)瞠目结舌(chēng)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为长者折枝B.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盖亦反箕本矣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罔民而可为也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夺:夺取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说明D.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得闻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B.王坐于堂上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臣未之闻也B.莫之能御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臣闻之胡龁曰6、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
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则王乎?③然则废衅钟与?④不识有诸?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桌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齐有三驺子。
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其术皆此类也。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真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于齐。
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手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
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
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
此包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荀卿,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驺衍之术迂大而闲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
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駢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务:致力,专力从事B.以鼓琴干威王干:冒犯C.身亲往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D.亡国乱君相属属:接连2.下列加点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则无恒产,因无恒心B.以攻伐为贤彭祖乃今以久特闻C.必止乎仁义节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持方相欲内圆凿,其能入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分别体现孟子、驺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②述唐、虞、三代之德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④要其归, 必止乎亡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⑥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凳A.①③⑥B.②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⑤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B.驺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髙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
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最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①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②爨③,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④济、漯⑤,而注诸海;决汝汉⑥,排淮、泗⑦,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选自《孟子》有删节)【注】①饔飧:早餐为,晚餐为。
②甑:瓦制的炊具。
③爨:炊。
④瀹:疏。
⑤济、漯、:河名。
⑥汝、汉:河名。
⑦淮、泗:河名。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率天下而路也率:带领B.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名:名声C.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登:成熟D.岂为厉农夫哉厉:损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固不可耕且为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治人者食于人不拘于时C.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虽欲耕,得乎虽有稿暴,不复挺者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一段内容来看,陈相、许行都推崇滕君,认为滕君能与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B.第二段孟子与陈相的一问一答,孟子采用的方式是“请君入”或者叫“诱敌深人,一举攻克”,最后让陈相不得不接受“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道理。
C.第三段提到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前者指劳力”,后者指“劳心”。
“劳心者”指管理社会的人,“劳力者”指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D.孟子一方面说“劳心者治人“治人者食人”,一方面又列举尧舜禹等圣人忧民的事例,这样说并不矛盾,孟子旨在强调“劳心者”“治人者”必须把天下的事情办好,而不是指可以任意鱼肉百姓。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度”应读duó。
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A. “刑”通“型”,“枝”通“肢”。
B. “盖”通“盍”。
C. “涂”通“途”,“已”通“矣”。
D. “颁”通“斑”,“罔”通“网”。
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夺:失,耽误。
4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A.语气助词,可译为“吗”。
B.介词,在/介词,对。
C.动词,像/连词,如果。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省略句。
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临时虚构”错误。
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可用排除法。
①句是齐宣王的话;③句是牵牛之人所说的话。
8答案及解析:答案:1.B; 2.C; 3.D; 4.A; 5.(1)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2)驺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的尊敬和礼遇,这怎么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解析:1.干:求取。
2.C. “乎”都是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A.连词,表转折,反倒/连词,表假设,如果。
B.介词,把/介词,因为。
D.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代词,这里指自己。
3.①是别人的见解,而非孟子的思想情感;③为驺衍作品的语言特色和理解方法;⑥为齐国人对驺衍和另外两位学者的评价。
4.孟子序《诗》《书》,作《孟子》七篇不是为了引起诸侯的重视。
5.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
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
孟轲游说齐宣王,宣王没有任用他。
他前往梁,梁惠王不认同他的话,反倒认为他的主张迂腐,不切实际。
在当时,秦国任用商鞅,国富兵强;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敌军,削弱了敌国;齐威王、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等人,致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见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