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影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象》:谁杀死了青春
1999年4月20日,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校园事件。

两名青少年学生:埃里克·哈里斯(Eric)和迪伦·克莱伯德(Alex)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造成其他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

这件事后来改编成了电影《大象》,这部2003年的小成本电影仅仅花了300万美元。

《大象》是格斯•范•桑特确立新风格的代表作,2003年在戛纳斩获大奖,题材的敏感性和形式的先锋色彩都是它加分的地方。

如今看来,它依然像是一个精致传神的小品,震撼之外有很多地方值得品咂。

先说影片独有的”气氛“和”气场“。

如果把钢琴看做分水岭,那么前后两段拥有的”气氛“也是迥异的,这里把”气氛“一词加引号是因为导演的极简化处理,影片本身的气氛被硬生生剥离,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画面以外的氛围,这是让我从头到尾都十分震惊的处理。

但由于导演格斯·范·桑特之前的作品(《我自己的爱达荷》《米尔克》《盖瑞》《心灵捕手》)几乎都是能让每个看的观众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思维,也都是简约化处理,倒也能接受。

而且个人认为《大象》的艺术特色是他最刺骨尖锐也最鲜明迷人的一部,属于集大成的那种类型,其“气场”独特,足以令人一过目便永不忘。

“大象”是会容忍的动物,所以Eric在自己的床头画一只奇怪的大象,他是想告诉自己无论生活如何艰辛,自己如何受到他人的凌虐,还是要活下去。

但是当暴力过度,超越承受的边际,暴力会变为别的东旭,姑且称之为“超暴”,那么这份东西附着于Eric 和 Alex 身上,使他们策划这起事件,是作为暴力还击者的随机性。

而他们本身就是爱侣关系,发生性行为又代表他们作为同性恋者的随机性。

青春的色彩就是鲜亮,《大象》也是这样。

全片没有太多阴暗的色调,基本上是在秋日艳阳普照的状态下,校园风景宜人,教室窗明几净。

即使如影片首尾处的云天一色,被过滤的色彩暗淡却依然纯净。

从色彩的调性上看本片,冲淡中透露出一点张扬,很适合青春的眼光和心思。

《大象》采用的非线性叙述结构,从效果上看显得非常随意,同一时空的多视角再现也充满了游戏感。

开篇不久,帅哥Nathan与黑人小伙Benny在玩橄榄球,然后绕操场跑圈的卷发女孩Michelle进入镜头,仰头望天,天空中(画外音)响起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后来我们知道,雀斑杀手Eric此时正在家中弹奏此曲)。

在一个场景中交代三个人物的出场,又通过一个隐藏的人物纠结三人的命运(全部被杀手所杀),来铺垫后来的震撼,这样的安排与其说是匠心,不如说是游戏。

还有一处很明显的三重视角的时空交错。

要离开教学楼的金发少年John,进入大楼的摄影爱好者Elias,两人在走廊相遇,卷发女孩Michelle从他们身旁匆匆跑过。

这个镜头以三个人为视点各自跟拍了一次,除了增加观赏趣味很难说有什么揭示主题的太多意义,但它强化了观众的宿命意识,出来的万事大吉,进去的一命呜呼,一次次的演示给你看,直到你抓狂。

《大象》的长镜头,在静观人物的同时略带主观,有时候跟着人物走出老远,很有意味。

帅哥Nathan从球场回教学大楼,镜头就在后面不动声色地跟着。

直到他拐下山坡,要进入大楼,镜头停了下来,像是不忍心让他进去,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停在原地,犹豫着,然后还是跟了进去。

雀斑杀手Eric受到了帅哥Nathan的欺负,忍受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

这个典型的弱势个体的受气包形象,弹得一手还不错的钢琴,有一个还能谈得来的朋友(Alex),绝对是个平凡的有点猥琐的男孩。

这样的男孩到处都是,比如我们的马小军和小四,一个对着镜子装腔作势,一个拿着电筒胡乱摇晃,都在想方设法发泄着自己的憋屈和利比多。

不需要苦大仇深,让所谓的时代背景、社会现象、意识形态统统见鬼去,青春承载不了那么多清醒的认识,只要不爽就够了。

但前提是,你能给我提供什么。

于是镜头中出现了电脑上的杀人游戏、随意点入的卖枪网站、电视画面中的法西斯,但这些都构不成主题,充其量只是背景,它们似乎影响了Eric和Alex,又不过是些熟视无睹的东西。

轻才是青春的主题,你给我一颗糖我就会甜蜜,你给我一个吻我就会幸福,你给我一把枪我就会杀人。

想想自己的青春期,有没有在憋屈和愤怒的时候,想过拥有一把枪。

那些被我们内心放大的“少年的愁”,大到可以去杀人,但在《大象》甚至是有些刻意的客观和冷静里,无非是一种青春的轻。

电影如果能带给我们感动,它就是有诚意的;如果再能带出一些思考,它就是智慧的;如果还能传递出一种诗意,那它就是完美的。

往往是我们激动了、思辨了,却落得余味空空。

因为诗意的电影太容易变成造作,所以没什么人敢轻易标榜。

格斯•范•桑特是个起伏不定的导演,也许是青春期过长的缘故,因此描画青春躁动的主旨一直未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盖瑞》发端,经由《大象》、《最后的日子》构成的所谓“死亡三部曲”,及至最近的《滑板公园》,他所崇尚的极端的“极简主义”所营造出的奇异风格——极度简约的画面、故事、音乐等,但决不简陋。

乍一看电影的名称《大象》似乎和校园暴力事件没什么联系,但是在自然界中,大象也是有青春期的。

青春期的大象暴躁且易怒。

我们可以看到Eric和Alex在家中经常玩的暴力游戏影射青少年将游戏与现实的混淆;他们在学校中受到的欺侮正是校园凌霸的写照;他们能轻易在网络上购买到枪支也说明了美国枪支管理问题和网络购物问题。

每件事情似乎都毫不起眼,但当它们越聚越多,最终应了鲁迅先生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