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脉学”普及讲稿
我眼中的许跃远老师(象脉学推荐)
我眼中的许跃远老师(象脉学推荐)有恃无恐 2021-01-10收藏赞分享不想煽情,也不想像别人那样歌功颂德。
本小文,只是想通过我和许老师过去见面的经历,以及许老师目前的动态,还原给大家一个真实的老师。
师不我待,这词我在谭无边老师身上深刻体会到——好的老师,是需要毫不犹豫去报名学习的,惜缘。
许跃远老师,是中医世家,中西汇通30年,孜孜不倦研究脉象。
他首次提出寸口脉的神经学与血液供应分属内容,提出摸“脉人”的诊脉思想。
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并确定了边脉、风脉、浊脉、潮脉、漾脉、奇脉、脉晕点等脉象,并试图规范兼脉的命名方式。
脉象图的发现为脉诊提供了形态学内涵。
他认为脉象是人的体征,需弃门户之见,倡导中西互补、六诊断病。
许老师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唯诊脉察病独具慧眼,对多种疑难病症,候脉知病,中西互参,每获奇效。
(来自百度)大学时期对脉诊的喜爱 & 对许老师的误解在大学时,凭借我妈一句话:“脉诊这么不好掌握,你专门多研究一下呗。
”我就将图书馆所有脉学的书籍认真的看了一遍,在网上搜索所有能找到的脉学文献,跟我基础导师提出不急认病先学脉诊的想法,研究当下脉诊仪感应探头的设计所以对脉象要素了然于心……曾经将小木块放在水上,用手下按,体会李时珍所属“浮脉”之感,曾经用小刀挂竹子体会“轻刀刮竹”的“涩脉”感,曾经剪各种吸管、胶管、水管去体会不同的软硬、粗细……不做逗比的学生永远不能了解手感是什么,相信很多同道跟我有同感。
逐渐,脉学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诊断方式了。
有一天,我在书店,又看到了这么一本脉学的书籍,这也是我最后一本没有看过的脉学书籍。
之所以推到最后,因为他的名字。
《大医脉神》,当时无神论的我觉得自我称神的不是个谦虚的人。
推迟看老师的书是我一直以来也非常后悔的事。
警告后学,不要因为任何的外界的表相而错过和老师的缘分,切记。
更何况真实的许老师也是谦逊的君子,后来我才明白,“神”之称谓于此脉法来说也不为过。
许跃远,独创“象脉学”,可直接诊断西医疾病,人称“中华脉神”
许跃远,独创“象脉学”,可直接诊断西医疾病,人称“中华脉神”脉诊是中华医学的瑰宝,中医四诊之一,名医扁鹊就是以脉诊闻名的,可惜扁鹊的神技少有传世,估计已经失传,好在后世有李时珍、李士等名医所写脉学专著流传于世,使得这门古老的医技得以传承。
在现在当代中医脉学界,学有体系的人只有许跃远先生一人了,他素有“中华脉神”之称。
许跃远先生是回族人,生于1955年安徽寿县。
中医世家出身,早年是学习研究西医的,他之所以学习中医还是因为对中医脉诊产生质疑才开始关注的。
他在从事西医治疗过程中,通过几次偶然病例发现,当人体内脏有病时,疾病的信息竟然可以脉气团的形式出现在脉流中,这让他产生了好奇,难道不凭借仪器,一个人的身体状态真的只凭手腕三寸之地就能诊断出来吗?于是在人到中年后,反而开始发奋研究中医和脉诊。
他慢慢发现了人体各脏器脉气和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些发现也得益于他是一个全科的西医医生,每当脉诊结果出现疑难之时,他就可以用理、化手段进行检测校验,这样让学西医的许跃远沉迷到了中医脉诊中,一发不可收拾,一琢磨就琢磨了二十多年。
经过数十万次的脉诊临床积累经验,他独辟蹊径,终于练就了临床上触脉知病,直接诊病的一身特技。
传统中医的脉象学只能辨别人体的寒热虚实和病位病热,脉诊得到的脉象信息仅可对症状进行解析,而缺乏对于疾病的整体认识。
许跃远先生丰富和发展了古代脉诊的应用范围,他首次提出了寸口脉的神经学和血液供应的分属内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并确定了风脉、边脉、音脉、浊脉、潮脉、漾脉、脉晕脉等重要脉象,还规范了兼脉的命名方式,提出了摸脉人的诊脉思想。
许跃远先生耗费数十年光阴,独创了“象脉学”,并且著成了《象脉学》一书,让扁鹊神技得以重现人间。
本书详细介绍了指下寻形,心中成象的候脉方法,为临床诊断疾病另辟蹊径,是脉学研究的不传之作。
《象脉学》是打开人体信息之窗的捷径,对于中医从业者以及爱好者,平时研究脉诊非常值得一看。
许先生的象脉学可以直接步入诊病层次,脉诊三分钟,连芝麻大的结石都能准确判断,甚至几毫米的息肉都可以辨别,三指之下,病态顿查,脉诊的准确率可以替代四诊和现代医学仪器。
脉学——精选推荐
脉学(2013-04-10 22:12:40)转载▼标签:健康分类:诊断文章轉載陳建元─藥王脈學学脉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要先摸脉,这个动作先连续做20天左右,凡是在你身边的亲朋好友,通通抓来摸脉,一天至少先摸5个人,先不必去记什么弦脉、涩脉、‥‥‥28脉的名目,只要摸就对了,以第22条的取脉姿势取脉。
※以前的雕刻师傅在徒弟进门的前一阵子,会让徒弟用每一种雕刻刀(圆刀、直刀、角刀),先在每一种软硬不同材质的木头上,先自由刻刻看,感受一下不同木头与雕刻刀之间的反作用力,到底长什么样子,回馈在手指上,又是什么感受?※学脉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要先摸摸人的脉跳,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浮按,中按,沉按的感受又有何不同?用心感受一下那种感觉,不必讲出来,不必下评论,继续天天摸,一般10天后,你就会渐渐发现人体的脉象,似乎可以被归类为几大类,心中对人的脉跳,大致上长什么样子,就会有一个较明显的轮廓,20天后,虽讲不出来,但心中的这个轮廓会更明显,这时,就可以开始参看历代医家或我们部落格上,对于基本28脉的描述,再回想看看20天来感觉到的各种形状,对于很多文字性的描述,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自然容易知道人家在讲什么?为什么会取那种名字?学脉就这样子开始切入来学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把脉书上的文字背一背,然后找人一把脉,按图索骥,就赶快找看看有没有书本上所讲的样子,这样的学脉顺序是颠倒的,会搞的迷迷糊糊,问题出在哪裡?出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脉」,而不是要学「书本上的文字」,先摸脉,然后再看书,是用书来就脉;若是先看书,然后再摸脉,是用脉来就书,用文字来表达脉象,毕竟无法100%传神,容易被文字障所误导,觉得这些文字到底在讲什么?有些莫名其妙指下难明。
技术性的东西,学习的顺序不能潜越,※譬如学游泳,先学换气,再来探讨游泳高手姿势的精妙处。
按顺序来学自然容易,先摸脉20天后,然后再进入脉学。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许师脉学精华脉晕点
许师脉学精华脉晕点《转》许师脉学精华脉晕点转载 2016-01-22 12:15:50标签:中医健康脉像许师脉学精华脉晕点(一)概述:脉晕点特指脉象中强、弱、大、小、微、浮、沉不等的脉气团形式,它是人体内脏疾病的全息元。
(二)脉晕的研究:脉晕脉象是一种新的提法,老的脉象现象。
历代脉学著作中对脉晕均视为脉外干扰因素,因而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成说。
根据古人描述的脉晕特点,结合作者对脉晕脉象的体会。
古人描述的寸口之“独”也有脉晕的成分。
《内经》云:“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这里的“独”一般可从三方面理解:1、脉体之独,即左右寸口同出现一种病脉,如同为迟脉为寒症,同为数脉为热症,同为浮脉为表症等。
2、脏气之独:六部脉同时脉独弦为肝病。
六脉独沉为肾病等。
3、部位之独,即脉晕脉象。
六脉中独部见独,一部独异,则独异之处多见病。
如左寸脉独大多见心脏的增大,独沉、独弱则多见心脏的供血不足等。
双寸脉桡侧缘边脉多见颈椎病等等。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脉神章·独论》中提出:“切脉论独,独处藏奸”。
可见先导张介宾对脉晕点早有一定的认识。
张景岳还认为:“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清代医学家周学海在谈及脉象的单按总按时于《读医随笔》中云:“……单按强总按大者,是其脉体弦细而二旁有晕也。
总按指下部位大,而晕亦鼓而应指矣。
单按大而总按细者,必其人血虚气躁,脉体细弱,而二旁之晕较盛也。
食指灵,而晕能应指,名中二指木,而晕不能应指矣。
更有单按浮总按沉,单按沉总按浮者,其浮即晕也……”。
这里的晕即脉晕。
周学海在这里表示出寸口脉不同的脉晕形式。
当代脉学大家赵恩俭在《中医脉诊学》中也认为:“这里所说的晕,是脉搏振动时所出现的振幅,与脉象有相似之形,但又非脉象。
晕的存在,常常干扰原有的正常脉象。
无论单按总按,都应注意排除晕的干扰”。
可见,脉之晕至今仍然不被脉学家视为病脉,这也是整体辨病识脉的不足之处,说明中医在脉象认识内脏疾病的取法上有求全去微的问题。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中华脉神——许跃远微观脉杂谈:疾病的证、症是疾病导致的机体反应与状态,不知道病而去求病机是无稽之谈。
传统脉象27脉是人体疾病时的脉象反应,疾病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机体是不会有传统脉象出现的。
比如:胆结石一病,早期小结石,人没有感觉,机体也没有不适,传统脉象更没有变化。
但当结石变大了,人体有感应了,问诊才有结果,但这结果也是病家给的“右上腹不适”中医的治疗会以胃不适调理,部分也可以缓解症状。
但当并发胆囊炎时,病人告诉你的是腹部疼痛,发热,此时中医的治疗也有效,清热解毒,清热泻了心火为肝胆的子,解毒是病因治疗。
可是西医在小结石阶段已经知道了病因,驱石、化石就是根治。
运用微观脉同样达到早期诊断的结果,有时脉诊诊断了,一般B超还不能确诊还必须是分辨率高的彩超。
脑梗塞一病:在病人没有症状时,微观脉已经非常敏感与准确的诊断,一般的CT还诊断不了,仅有加强的磁共振才能缺诊。
但病人在医院里都是发病后诊断,此时的诊断临床意义与价值虽大,但该病人九死一生,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造成了多少家人的痛苦。
当微观脉诊断后,迅速用药,这才是治未病。
总之,中医要对抗西医必须诊断明确化,而微观脉诊就是突破口。
中医的疗效已经达到对抗的水平,诊断仅是问诊与望诊绝对不行。
脉诊博大精深,可以让西方人望而生畏.....。
一、脉象要素脉象是指感脉动的形象。
在扬弃遍诊法而独取寸口脉法的今天,脉象多指桡动脉应指的脉感态势。
选择桡动脉研究脉象一是因为它应手方便,二是因为手是裸露的器官,同全身各器官一样也都有动脉的供血、静脉的回流。
因此切取桡动脉的脉感就等于切取了全身其他脏器的脉象信息。
因而寸口脉象既是某一器官的脉象,也是全身的脉象。
它是观察全身各脏器气血变化的窗口。
桡动脉是心脏与手这一脏器的“桥动脉”。
就寸口脉象来说,心脏、血管、手、血流及全身九大系统都会影响该脉象。
脉语者
脉语者经过成都,一位姓王的中医朋友给我留言,说是可以介绍他寻访到的脉诊高人给我。
恰好有半天空档,我赶紧登门拜见。
最近和脉诊医生缘分不浅,两个月之间,我居然穿行在金伟老师、陈云鹤道长、许跃远老师、余浩兄弟这些脉法高人之间,见证不少脉法传奇,听到许多脉法精义。
可惜可叹可恨哪,这些年我粗笨的手指都用来按相机快门、键盘打字和拖行李箱了,从没有想过用心学习脉法,甚至没有完整看过一本脉书,错失了许多学习脉诊的良机。
“我们拜访的老师叫王敬义,”年轻的骨科中医小王在按门铃前很认真地对我说:“黄老师,这位王老师脾气有一点怪,说话很直接,如果有什么不合适你不要介意啊。
”放心!我对小王说,我曾经见过一个据说三十年不出户的的脉诊医生......Z医生跟我说“后会无期”......三申道人曾经被关在洞里八年背诵《秘传黄帝内经》、为了尝药所有的牙齿都掉光了......许跃远老师的三个手指头除了摸脉来不做事......“这几年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拜访怪人,有时候他们也说我很怪呵呵。
”推开王医生家门,屋里时尚的欧式家具和电子壁炉让我眼睛一亮,要知道先前我见到的中医大师们不是坐小板凳就是太师椅。
王老师的手很柔和温暖,面容平静,我相信自己的望诊能力:沟通肯定顺畅。
装着温开水的一次性纸杯摆上,开聊。
没有寒暄,直奔主题。
王老师出生在中医家庭,父亲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中医教授,但是王老师说他的中医脉诊功夫却不是来自家传,而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这时候孙曼之、许跃远、华医生、Z医生......等老师的面庞立刻在我眼前浮现,还有华医生那句铿锵的话:“只要中医经典书籍在病人在疗效在,中医就永远不会失传!”“我是中医学院毕业的,但是刚工作时带我的老师是华西医大的老师,他不懂中医,所以我跟着他就只有搞西医。
在接触西医的过程中,我再慢慢研究自己中医的东西,回到中医来。
”当年喜欢研究难题爱思考的青年医生王敬义身体特别不好,瘦得皮包骨头,天天处于生病状态。
“一年365天,我可能有364天都在生病。
脉学脉赋讲解
脉赋
▪ 紧是肚痛之征。缓即皮顽之候。 ▪ 微微冷入胸中。数数热居胃口。 ▪ 滑主壅多。涩而气少。 ▪ 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 ▪ 燌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
脉赋
▪ 更过关中。浮缓不餐。 ▪ 紧牢气满。喘急难痊。 ▪ 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 ▪ 微即心下胀满。沉兮膈上吞酸。 ▪ 涩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
2、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趺阳、太蹊
部位---寸口
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 标记。
▪ 内侧—关 ▪ 关前(腕侧)--寸 ▪ 关后(肘侧)--尺
▪ 左:心、肝、肾 ▪ 右:肺、脾、命门
方法(注意事项)
▪ 时间:清晨或内外环境安静时(气血不受干扰)
▪ 体位:坐位、正卧位。手臂与心脏同一水平。
▪
直腕,手心向上。
正常脉象
▪ 1 形态:三部有脉,沉取不绝;一息四---五至;
▪
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 即有胃:和缓、从容、流利。
▪
有神: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 2 生理性变化 :性别、年龄、体格、季节等。
切诊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
脉学、脉赋讲解
谷城县中医医院 副主任医生师 镇常富讲解
(刘毅整理)
一、脉学定义:是主要阐述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 的基本理论,首先指出独取寸口诊断疾病的原理, 通过脉学辨析疾病的轻重、部位及预后,是中医诊 断疾病的一种手段,是通过用手触摸的方式获得病 情资料的 一种诊察方法。
切诊又分为: 脉诊 按诊
瘦人脉浮,肥人脉沉。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脉法篇!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脉法篇!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
脉法的起源、变化整体来讲一讲,这样大家在临证的时候心里有个底。
我们搭脉,根据动向分为来去上、下、至、止几个部分。
就是脉在上面的时候浮现来是什么样子,而沉下去时是什么样子,止时是什么样,来时又是什么样。
而我们今天是根据黄元御的脏腑虚实来诊断。
我们搭脉,一个是脉动,一个是尺肤,脉法的位置有时候,除了脉动,部分有高有陷。
什么是独取寸口,就是以寸口之脉,侯一身五脏六腑气之虚实,这就叫寸口之脉法。
为什么要取寸口呢?古人说,寸口者,气之大会要。
营气是周营全身,一日一夜交汇的地方。
脉气交汇,五脏六腑之气全交汇于寸口。
寸口脉有几个特点,第一个脉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要靠阳明胃气的鼓荡,脉气才能行于周身,阳明胃气,一身原气之本,是为根气,少阴肾气亏虚的话,脉象会浮散微弱,所以搭脉时讲究胃神根第一点讲寸口脉的部位,是根据关部来定的,腕后高骨,定关,桡骨径突,对应的是关部,高骨前,中医讲关,气机在这是阴生阳入,是关隘之口。
我们古人,根据天地之气成象,来定出不同的气象,不同的脉度。
关前一寸,一寸里面取九分,寸口脉阳气出九分,关前是阳出九分,九分里面以六分定为寸,关后阴入一指,阴气伏藏,由关部到尺泽穴。
一尺里面取一寸,一寸里面关后三分,是为关,余下来的七分定为尺部脉,这就是寸和尺的分部。
关于具体部位的长短来历,平常的动脉循经是手太阴肺经,但是也有很多人脉向行的不是手太阴肺经。
一般是至关部以后,脉向内循,内安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内斜脉。
还有从关部外出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是两种脉向的变化。
按着道家来解释,一般人的脉向出关了以后向内走,心气偏抑郁,脉象偏于往外的,偏于阳的一面,就有点浮动,浮躁,阴的一面就有点抑郁。
所以内弦脉的人经常有心烦抑郁的症状,无明烦恼。
斜飞脉的人,上焦阳气不降,还有一种叫反关脉,是脉行直接从指部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种人天生就是阳气不易敛降,阳明经气不容易敛降,这是生理的一种状况。
名老中医许公岩学术思想
必从源到流,如果不首先学好四部经典著作,治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仲景
《伤寒论》和《金匮要制方之准绳,学好了,
对临床辨证及深一步研读后世医学书籍就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出了可喜的步伐。建国后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他又系统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在中医
临床工作中,经常参考西医学的有关内容。在病因和发病机制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对
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治疗脊髓侧索硬化症、慢性口腔溃疡、肺源性心脏
病、喘息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都是在参考了西医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制订出中医治疗的理
舌、横裂舌、龟裂舌的病机病理,揭示了舌象与机体各系统病理改变的关系。如嗜茶嗜酒者,嗜
饮生冷者舌质、舌苔及口唇所呈现特有的病理变化。脉象方面,在认真总结前人二十八脉的基
础上,发现了久服抑制药物而呈现的“模糊脉”,心气不足而呈现的“动”脉,肝气郁滞长久而呈
现的沉滞不起的脉象等等,从而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四诊的内容。由于他丰富的四诊经验,往往
形成,无论是病因病理的简单或复杂,具体在生理上造成的病理影响本是机体生理的全面改
变。因此在临床具体论治时,就必须从整体出发,永远不忘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种
病或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症状,甚至在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所影响的病机病理更
是多方面的。不了解这一点,论治则只是主观愿望,就不能切合客观实际。”他把人看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决不被局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确定治疗大法往往不只是考虑病人的局部症状,更
不把改善症状作为治疗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把调整机体的脏腑机能作为治疗的法则。因此他
许氏《中华脉神》传统脉
许氏《中华脉神》传统脉一、浮脉(一)概述:浮脉为单一脉素,它脉位表浅,轻触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二)浮脉的病理与解剖1 人体桡动脉正常情况下均行走于腕部桡侧皮下。
其上方是皮肤,下方是腕曲肌腱及尺、桡骨间肌群,前方被覆于腕曲肌支持韧带,周围被覆于皮下脂肪并借此而被固定,桡动脉的前下方恰是桡骨茎突之高骨。
因此寸脉正常情况下较尺脉为高(水平位),瘦人桡动脉表浅,老人血管硬化皮下脂肪少时血管多滚滑。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炎症初期,机体的代谢稍增强,微血管将扩张,心动也稍加速,组织也饱满,桡动脉也饱满(桡动脉稍饱满的辅助因素还有腕曲肌支持韧带的束缚)。
桡动脉充盈其管壁的张力会下降,饱满的组织将饱满的桡动脉托起,指感桡动脉将有浮于肉上的脉感。
因此浮脉只是脉位的表浅,不应加其他因素。
此时桡动脉饱满尚没有发生脉力的增加性改变,相反脉管壁的张力却下降。
心动稍加速也不应发生每息脉动的明显异常,否则是浮数脉,这要视体温的高底及病情的演变。
严惠芳主编《中医诊法研究》认为:心输出量增多,外周血管扩张和血流通畅是产生浮脉的直接原因。
2 人体的血液总量是相对恒定的。
在微血管充盈、组织饱满时脉管内压不会增加。
这种炎症早期的特定条件将致使桡动脉的脉力不会增强而只会稍充盈,虽然脉管浮起但不是车胎充气的浮而是充盈组织的托浮,是一种综合力量导致的浮。
因此这种脉浮将是轻触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但按之虽不足也会不会一点力也不支撑,更不会虚或空。
这是因为有脉管内外组织的撑托及桡动脉前方韧带的束缚及桡动脉腔内血液在指压下的阻力等综合作用。
图223 浮脉是机体炎症早期的特定脉象,当外遇风寒(病源微生物侵害机体)时,机体神经系统将参与调节使脉管收缩而产生浮紧脉、浮弦脉,若致病力强机体抵抗力也强时还可出现浮洪脉,此时人体的体温也升高。
机体的代谢率进一步增强时以及疾病的恢复期尚可出现浮滑脉。
若有体温的改变则见浮数脉。
详见脉的兼象。
(三)浮脉的特征1 浮脉性质:脉位表浅,是单一脉素。
读许叔微医案的心得体会
读许叔微医案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写的关于读许叔微医案的心得体会。
1 辨证准确,先明表里虚实“大抵调治伤寒,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则叔微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何以言之?有表实,有表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
予于表里虚实歌中,常论其事矣。
叔微麻黄汤之类,为表实而设也;桂枝汤之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则承气之类是也;里虚则四逆之类是也;表里俱实,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也;表里俱虚,所谓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也。
尝读《华佗传》:有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
或难其异。
佗曰:寻内实,延外实,故治之异。
”观许氏治病,莫不以“先明表里虚实”为首要任务。
辨证是衡量一位医生医疗水平的关键因素,对于《伤寒论》的学习,我们也应该把提高自己的辨证能力作为最根本的目的,而不应舍本逐末,只知记诵条文和方剂。
不能明疾病之表里虚实,则于临证时纵使熟背条文,选方用药也必然游移不定,无所定见,是未能得叔微治病之精髓。
2 融会全书,阐发叔微脉学时行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伤寒论》教材,其中的教学内容不是原书内容的全部,而是断目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八篇,合三百九十八条条文。
为何要“掐头去尾留中间”?教材没有告诉学生原因,而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极少提及,当学生去寻原著研读时,不免会心生疑问。
观叔微《伤寒论》原书目次,《辨脉法》《平脉法》两篇论述脉学的题目,赫然前列,其内容以问答的形式,辨脉论脉,言简意赅,颇有岐黄问对之遗风,今日教学《伤寒论》,为何会把这部分内容弃之不用?不解。
试读许学士《普济本事方》之《伤寒时疫》上下二篇,对叔微所著《伤寒论》全书内容浃洽贯通,尤重叔微脉学,绝非仅仅止于三百九十八条条文。
如许氏论述麻黄汤证之脉浮紧,联系《辨脉法》中“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推知麻黄汤证的病机为“荣卫俱病”,而治法和用药上“叔微以麻黄发其汗,又以桂枝、甘草助其发散,欲涤除内外之邪。
【】许公岩论脉诊
【】许公岩论脉诊许公岩论脉一、论脉诊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方法之一。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而任何事物的现象,又必定是它的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脉诊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在人身体的动脉能够诊察出搏动的地方进行接触的。
(一)脉象的生理脉象就是脉搏跳动的形象,是每一心动周期血流从心脏进入动脉造成的压力波,使动脉扩张和回复而产生的搏动。
脉象则又是脉搏速度造成的速率,跳动规律的节律应指感应力量的强度,显示深浅的位置和大小粗细的形态等组成,与心排血量,心瓣膜功能,血压高低,血管内的血液充盈度,以及末梢血管壁的紧张度等有关。
这些虽只是由心与血管方面的变化所支配,实际则受脏腑功能病理改变的影响。
通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显示出脉搏形象的变化,从而把疾病的变化和脉搏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也才能从中找出辨认病理的迹象,找到论治疾病的理法方药依据。
中医脉诊也就是在逐步探索,逐步实践,逐步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二)脉象的种类脉搏搏动的多种形象,既是心与血管受机体病理影响所形成的变异,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表现,由于疾病的种类繁多,故临床所见的脉象亦表现多端。
前人有24脉、27脉、28脉及危绝脉共40余种之多。
尽管如此,仍未能将临床脉象种类纪录完全。
这是前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疾病上所反映的认识差异。
因此,我们必须从发展中看问题,认识其复杂多样是其客观具体条件所规定的。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化,新的事物对人体的刺激和机体的反应也有一定的更易,因此,脉象的显示更是不能仍囿于旧的范围。
所以说脉象的种类也就越来越多,将来或可能更多,以至于不可胜数。
那末我们将如何去掌握呢?这就需要给它以由博返约的认识了。
既知脉象之成仅属于心与血管的运血动作所搏动出来的形象,依脉诊病也仅是四诊的一种方法,只要弄清它是机体病变影响心脏与血管方面的异常,根据变异进而内测病理脉诊的意图即属达到目的。
[转载]徐汝奇先生脉学精义转载
[转载]徐汝奇先生脉学精义转载(十二)脉迟《脉经》释象:“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 又说“缓与迟相类。
”故迟脉为缓之又缓,是脉率最缓慢者。
《辨脉法》云:“其脉沉而迟者,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故迟属阴脉类,为阴结之象,主寒湿在里。
脉法《辨脉法》:“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
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平脉法》:“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解读:脉迟为阴,阴盛则寒。
故据脉迟之象为阴结之理,可以判别脏腑之病,《脉经·辨藏腑病阴阳大法》篇载:“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藏也。
数则有热,迟则生寒。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故别知藏腑之病也。
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
脉来沉滑,如石,肾脉也。
脉来如弓弦者,肝也。
脉来疾去迟,心脉也。
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
病有深浅,但当知如何受邪”。
此从脉数与脉迟的对比,告诉辨识阴阳寒热的最为简单的方法,同时从肺、肾、肝、心脉的本脏之象结合阴阳之理告诉如何辨识脏腑病变。
腑为阳,其脉数,脏为阴,其脉迟,脉之太过与不及皆为病。
所以说:“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又,脏为阴,腑为阳,脉之迟涩属阳气不足之象故为阴,阴之为阴为加乘,属本脏不足之脉,因此谓:“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由此可据,脉迟与心阳虚衰有关。
1、脉迟,独见主阳明病中寒《辨脉法》:“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
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相关经文: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同载于《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
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当代中医绝招100讲系列之四:许氏脉诊
当代中医绝招100讲系列之四:许氏脉诊五年前开始接触许氏脉诊,可以说正是许跃远老师的脉诊方法让我对脉诊有了信心。
许老师西医外科出身,对中医的传统脉诊研究也很深,许氏脉诊又被称为“全息脉诊”,是现代微观脉诊的代表。
这里介绍下我这几年学习许氏脉诊的一点收获:首先,用非常轻的力度摸脉管的静态形状,脉管的张力、粗细、是否凹凸不平、弯曲起伏、是否有异常手感……然后,就是检查脉晕和边脉,这些我还是很不够最后,用传统的整体把脉传统脉学观止与发现新脉浮按不足举有余,沉举不足按余力。
迟三缓四常至五,数六疾七以息估。
虚浮大软革鼓皮,长盈寸尺短不及。
荷露晕滑浊行漆,实触蚯蚓伏沉极。
濡浮柔细芤葱空,散触牙膏弦弦弓。
细见浮沉指下线,洪盛来势边脉边。
风异交叉击喘韵,微中模糊漾脉平。
动豆滑数余部伏,促数迟结止见补。
潮见强弱交替及,弱沉细软奇逆息。
轻刀刮竹涩韵候,牢长实大弦沉求。
紧寻壁虎尾巴摇,代统十怪不常敲。
躯边内晕悟脉人,窥生病死脉见神。
脉诊有许多差异,做到精准不是易事。
一般:1、内脏早期疾病以脉晕的形式在脉道中出现。
熟练掌握该套脉法可以在指下及脑中浮现出内脏的影像。
2、人体的外表肌肉、肌腱、肌膜病变会在脉管的边缘显示出边脉。
3、疾病侵犯到内脏壁层膜时,脉象会以脉晕并边脉的形式出现。
4、神经病变将影响整体脉象,它的脉象传递是中枢神经影响对侧信息。
周围神经及血管性病变将通过同侧反映在脉口。
5、疾病发展,影响到全身时才出现整体脉(传统脉)的改变。
6、候脉的高境界:在脉人中感知“独一”的脉晕。
以上各条规律合参“边把点、晕把点”,结合“六层脉位”可对人体全方位的感知。
掌握上述规律可以做到“候脉知病”。
候脉就是候人,就是在摸我们手腕部的小人。
一侧寸口脉就是躯体的半身缩影。
天与人合一,人与脉合一。
这如同观看三维立体画一样,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就能看出画中之画。
只要你心中有人,知道病人的脉中有人,你的指下也会感应出脉人。
1、脉与其人形体合一如果其人的个子很高,手腕部的小人个子也不会太矮(长脉)。
脉学课第六十六课,弱脉第二
脉学课第六十六课,弱脉第二弱脉第二尺脉寸脉弱得附子弱脉可以从阴化寒也可以丛阳化热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里虚治里并非只有四逆汤一味生发和一味消炎弱脉所产的热厥阴病转归兴阳一定会使病机转阳吗正气和邪气的辩证关系神门两部推好,我们开始讲课了。
弱脉,寸弱阳虚病可知,寸脉弱,就是阳虚。
阳就是指的上边,表上的阳虚(卫阳)。
不是指真阳的阳虚(真阳)。
因为在上的寸脉的弱,指的上面,表上的阳,或者是心肺的阳气不足,他并不是指的那个真阳,但是也可以说他是指的真阳,这种真阳,他不是用附子,因为他在上面。
胸中之气,心肺之气,但有的时候,他也要用到附子。
心阳虚。
明显的表现为少阴病的时候,也得要用附子。
他不是说,只有尺脉弱,才能够附子,寸脉弱,不能用附子了,不是这么回事,寸脉还有一个浮中沉呢,如果是寸脉浮取的时候弱。
和沉取的时候弱,也不一样。
如果弱到很沉很沉的时候。
他有时候也要用附子的,甚至说有的,要是看书看多了的话,有的人他就专门讲,寸脉弱要用附子。
他就是跟人家反着,反其道而行之。
关为胃弱与脾衰。
如果关脉弱的话,他一定是胃弱,消化不动,不爱吃饭,胃口不好,脾衰,大便稀,或者大便完谷不化。
但是不是说所有的完谷不化,都是脾衰,不能反着推。
甚至说脾衰了以后,也不一定完谷不化,他不是直线的关系。
所以弱脉也有不同的表现。
意思是什么呢?不能根据单纯的一个弱脉,就判断他一定是用什么方的,或者一定是用什么药,要看他弱脉的变化,首先弱脉肯定是气血虚了,肯定是营卫虚,肯定是阴阳虚。
但是他有偏差。
比如说他阴阳都虚,气血都虚,因为都虚,他会有,相对来说,营多卫少,或者是卫多营少。
阳多阴少,阴多阳少,正多邪少,邪多正少。
他就会有不同的变化。
他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
或者化湿,或者化风。
治法并不一样。
用药和用方子也不一样。
并不是说,弱脉,就是生发不起来,上来就四逆汤生发啊,弱脉的的确确是生发不足,吃四逆汤肯定有作用,但是你忽略了,弱脉里面的气血阴阳。
(此处要阐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并非是弱脉一定要从阴化寒,弱脉从阳化热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弱脉化阴化寒是大概率,化热化阳的人,也不意味着阴证马上就要转阳证了。
学习许跃远脉诊要有思路
学习许跃远脉诊要有思路1,先博学深研,“明白道理”后,选好“方向”,刻心精领,不要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判断---这是理论上的事--一定要先过关;2,早临床、勤实践--发现问题、解决它,---这是感性上的进步--已渐入佳境了;3,拜明(名)师---汲取精髓所在--可以事半功倍;4,还有……----当然,每个人实际情况不一样,有更好的方法,难求一致---就不说……首先,许氏()脉诊与传统脉诊是不一样的。
搞中医的对传统脉诊的认识,都比较清楚--机理就不说了。
而许氏脉诊,是一种很实用的现代脉学体系--在“病”的诊断上、在疾病的预后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重视许氏脉诊,是基于一线医生要有很好素质,基本功要扎实,能准确的预知病位、病性,并且指导患者做较经济的必要的检查。
---与人与己皆有益处!一天下午,诊所来了两位漂亮女士,一人是我的老病号,妇科病已治愈。
其中一34岁患者,请我诊脉说:听说你诊脉厉害,若诊对了,就让你治--哈哈,考我来了!我仔细指查,断其为乳腺增生,且左侧有块为重,右侧较轻,月经前加重。
另有,颈椎病也很重(双寸弦边脉),其余的几个小问题也诊断正确------哈哈哈,服了!就说,我就是来请你看乳腺小叶增生的,县人民医院检查过一天下午,诊所来了两位漂亮女士,一人是我的老病号,妇科病已治愈。
其中一34岁患者,请我诊脉说:听说你诊脉厉害,若诊对了,就让你治--哈哈,考我来了!我仔细指查,断其为乳腺增生,且左侧有块为重,右侧较轻,月经前加重。
另有,颈椎病也很重(双寸弦边脉),其余的几个小问题也诊断正确------哈哈哈,服了!就说,我就是来请你看乳腺小叶增生的,县人民医院检查过、省人民医院复查确诊过的,颈椎病也多年,这几天挺难受的!!那好,中医辨证治之!!病人笑脸告别、省人民医院复查确诊过的,颈椎病也多年,这几天挺难受的!!那好,中医辨证治之!!病人笑脸告别这个病人已患此病多年,大小医院进进出出,疗效不佳。
许跃远脉象原理的探讨
许跃远脉象原理的探讨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身体状况。
许跃远脉象原理主要是指许跃远教授在脉诊方面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脉象分型诊断法”,强调了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等特征,对脉象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分析。
从中医理论角度来看,脉象原理的探讨涉及到中医的“脉学”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脉搏反映了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
许跃远脉象原理强调了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等特征,并将脉象分为多种类型,如沉弦、浮弦、沉细、浮数等,通过这些脉象特征来判断病情及病机。
这种脉象分型诊断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外,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脉象原理的探讨也可以涉及到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知识。
脉搏是心脏搏动的传导,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力度反映了心脏的收缩功能、血管的弹性以及血液循环的状态。
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循环系统状态和血液动力学特征,从而辅助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许跃远脉象原理的探讨涉及到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
知识,通过对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等特征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且对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叉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学习许氏脉诊
学习许氏脉诊1、胆囊炎:脉位在右关一、二层位,有囊性脉晕,应指毛糙,空腹时更是清晰可辨。
2、胆囊息肉:脉位也在右关一、二层位,有小的柔晕,时隐时现。
3、胆囊结石:脉象似肝内胆管结石,但脉位有别。
必兼有胆囊炎的脉象。
4、胆囊泥沙样结石:脉象更似胆囊结石脉晕,但指下脉晕飘忽,若隐若现。
我的感觉,就像针尖刺手。
以上这几种疾病的脉象,多兼有右寸、关桡边脉。
5、肝血管瘤:脉象似胆囊息肉。
由于部位不同,而脉位各异。
一一天下午,有一个20岁女大学生,脉诊:双侧寸上有小浮晕点,左关中柔晕;右关脉略弦,双尺脉沉细。
---我说:你有1,扁桃体肿大、咽部滤泡增生;2,慢性浅表性胃炎;3,畏寒肢冷、下肢无力。
她答曰:我经常扁桃体发炎,不输几天液,就不好;时常打嗝(实际是“嗳气”)--快4年了。
天下午,有一个20岁女大学生,脉诊:双侧寸上有小浮晕点,左关中柔晕;右关脉略弦,双尺脉沉细。
---我说:你有1,扁桃体肿大、咽部滤泡增生;2,慢性浅表性胃炎;3,畏寒肢冷、下肢无力。
她答曰:我经常扁桃体发炎,不输几天液,就不好;时常打嗝(实际是“嗳气”)--快4年了。
一天下午,有一个20岁女大学生,脉诊:双侧寸上有小浮晕点,左关中柔晕;右关脉略弦,双尺脉沉细。
---我说:你有1,扁桃体肿大、咽部滤泡增生;2,慢性浅表性胃炎;3,畏寒肢冷、下肢无力。
她答曰:我经常扁桃体发炎,不输几天液,就不好;时常打嗝(实际是“嗳气”)--快4年了。
前几日,诊所来了几个病人,说“我们慕名而来,请诊治!”。
我脉诊之:一中年妇女,乃胆囊摘除,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她微笑着点头称是:“今年开春的时候,作的腹腔镜摘除手术”。
另一中年男性,是1、脂肪肝、胆囊泥沙样结石,2、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窦糜烂,3、腰椎间盘膨出症,4、前列腺肥大。
--他颔首,答曰:我是汽车司机,干了20多年。
……一天晚上,我正在上网查资料,诊所来了两个人(是夫妻),请我诊病。
丈夫前些时候在我处看过胃病,这次是妻子有恙。
中医微观脉学--------许跃远
中医微观脉学--------许跃远作者:admin 添加时间:2010-08-14 16:04:20 浏览:129许跃远:男、55岁,中医世家。
先生早年学习与研究西医,曾任某医院科主任、院长等职。
中年后发奋研究中医及脉诊,独辟蹊径,首创脉诊直接诊现代医学疾病特技,临床上触脉知病、非常神奇。
先生丰富与拓展了脉诊的应用范围,发现并确立了风脉、边脉、音脉、浊脉、潮脉、漾脉、脉晕脉等重要脉象。
他的《中华脉神》专著受到海内外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学习与探讨脉诊的同仁也日见增多。
脉诊三分钟后,芝麻大的结石都能准断,几毫米的息肉他能辨别,准确率可替代四诊,与现代医学的理、化仪器向媲美。
《大医脉神》是先生的开天目之作,书中先生将传统脉学相涵互动于现代医学科技,纳入时代医学的语境与视野而给以传统脉学新的诠释,并对脉学的研究有所创获。
深学之则诊脉察病独具慧眼,疾病脏器全然显示在指下。
我的脉学探讨我出生在中医世家,家中许多亲属都熟谙医药知识,我祖母的医术在当地颇有声望,她以百草治病,方圆百里无不知其名声。
那时治病的方式多是医生被接到病人家中,与病人同吃同住,有时十余日病人才能康复。
采药的场所多是田间地头,药的品种也单一,如薄荷、金银花、吴茱萸、槐花、芡实等等。
对高热病儿知道用手托起患儿的头,了解是否颈软从而排除脑部感染。
特别是她的脉诊,三部九候,断人生死,玄妙的记忆一直珍藏在心。
我九岁即随祖母出诊寻药,在乡间的小道上,我与祖母同坐在独轮车上,我的身边还放上二块土坯配重,小车吱吱呀呀,鸟儿在树间叽叽喳喳,这应当是我童年最快乐的记忆了。
曾记得我8岁时右脚被母狗咬伤,当时农村贯用的方法是咀嚼清草外敷,第二天病灶处红肿不得下床,伯父用珍珠冰硼散调敷,金银花清热,不几天渐愈。
对腹泻我家的药方很灵:白扁豆花三两、水井边清苔三两、白头翁三两、罂粟壳1枚,每服必愈。
1962年我舅舅高热不退,我父亲用鸡蛋清拌青蒿推腹一次热退……。
高中毕业后我的工作是煤矿工人,五年的地下550米生死炼狱我当上了采煤师傅,三次重大事故中我侥幸逃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氏脉学”普及讲稿
——许跃远著
大医上工者知未病也,谓:博极而灵,自启思极,而鬼神将通,三指有隔垣之照,二竖无膏肓之盾矣。
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华夏文明,是人类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医学内涵。
奇可等价于现代理化诊断,神则触脉知病,断人生死。
世中联脉象学分会筹备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作者与金伟、寿小云、王光宇留念
来自全国的学员每一周就有满意的收获
在在在在在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与领导、研究生们探讨脉学
同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组师生探讨脉学
作者在安徽中医学院讲授脉学
在美国加州针灸年会上演讲脉学
作者简介:
许跃远:男、55岁,中医世家。
先生早年学习与研究西医,曾任某医院科主任、院长等职。
中年后发奋研究中医及脉诊,独辟蹊径,首创脉诊直接诊现代医学疾病特技,临床上触脉知病、非常神奇。
先生丰富与拓展了脉诊的应用范围,发现并确立了风脉、边脉、音脉、浊脉、潮脉、漾脉、脉晕脉等重要脉象。
他的《中华脉神》,《大医脉神》专著受到海内外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美国白宫图书馆、英国大英图书馆、新西兰图书馆、澳大利亚图书馆均有收藏。
近年来学习与探讨脉诊的同仁日见增多,脉诊几秒钟后,芝麻大的结石都能准断,几毫米的息肉他能辨别,准确率可替代四诊,与现代医学的理、化仪器向媲美。
该讲稿是先生的开天目之作,讲稿中先生将传统脉学相涵互动于现代医学科技,纳入时代医学的语境与视野而给以传统脉学新的诠释,并对脉学的研究有所创获。
先生把深奥的脉诊慧心独悟的提炼出一套上手快、形象化、精准化,定脏、定位、定病的脉法绝技,学员经3-4天的短期培训很快上手,立即体验候脉知病的神奇。
掌握许氏脉诊的入门金钥匙后,若能沉潜入微,真积力久则绝技自成体系。
诊脉察病时独具慧眼,疾病脏器全然显示在指下,疾病的形态与性
质一目了然。
正所谓:三指有隔垣之照,二竖无膏肓之盾矣。
传统脉学观止与发现新脉
浮按不足举有余,沉举不足按余力。
迟三缓四常至五,数六疾七以息估。
虚浮大软革鼓皮,长盈寸尺短不及。
荷露晕滑浊行漆,实触蚯蚓伏沉极。
濡浮柔细芤葱空,散触牙膏弦弦弓。
细见浮沉指下线,洪盛来势边脉边。
风异交叉击喘韵,微中模糊漾脉平。
动豆滑数余部伏,促数迟结止见补。
潮见强弱交替及,弱沉细软奇逆息。
轻刀刮竹涩韵候,牢长实大弦沉求。
紧寻壁虎尾巴摇,代统十怪不常敲。
躯边内晕悟脉人,窥生病死脉见神。
许氏寸口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