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
传播学几个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重点名词一、拟态环境(李普曼《公众舆论》)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
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
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二、把关人(库尔特·卢因)“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 keeping)一词。
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拟态环境的现实例子
拟态环境的含义一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产生后,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社会中人的行为是对环境的直接反应,而在现代社会,“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人的行为很大程度成了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而现实中存在很多营造拟态环境的例子,正如在网络视频网站中的弹幕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对现实环境的“超现实”反映。
弹幕可以通过构造“拟态环境”加强受众的认同感。
二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且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事件或信息进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对于事物的评价反转,也体现了由于受众依赖媒介信息而产生了不同的认知结果。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三李普曼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了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拟态环境新内涵互联网以革命性的力量重构了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
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工具的普及使公众能够平等、快速地接受、搜索、传播信息,网络社交媒体更是通过个人赋权建构起场景化、强互动性的传播格局,并协同个人或群体共同营造出一个新型的“拟态环境”,使其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私人属性:传播主体从“公共”到“私人”(1)个体参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正在逐渐丧失,把关人角色严重弱化,而与之相反,网络社交媒体正以低门槛、强社交、强互动的属性使受众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追求平等性、话语权和个性表达成为受众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刚需”。
拟态环境的缔造者不仅包括传播媒介本身,也包括正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选择、传播和互动的“个人”。
必备冲刺名解19 拟态环境、媒介依存症、传播仪式观、媒介事件
必备冲刺名解19 | 拟态环境、媒介依存症、传播仪式观、媒介事件01拟态环境提出+定义及特点+解释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
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
(提出)拟态环境即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❶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❷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定义及特点)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❶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❷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❸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解释)02媒介依存症提出+定义+解释媒介依存症又称媒介依赖症。
媒介依赖理论最初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
(提出)媒介依存症是指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的行为,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媒介传播的信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而人们也加重了对信息的依赖,对于媒体介质的过分依赖,失去了与某媒体介质的接触后便出现心理或生理问题产生生活障碍的症候,这就是媒介依存症的一部分体现。
媒介依存症是伴随着媒介技术日益发展而产生的作用于人的心理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定义)一种媒介一旦出现就会跟受众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质,但强势的一方是媒介,它们从传播内容上控制着受众。
重建“拟态环境”理论
观环境 本身来看 待 。在这 整个 的过程 中,作 为传播 者 的大众媒 介 以其 所理
解 的方 式 精 心 编 织 与 描 绘 了 一 个 关 于
面 囿于有 限的交往 范 围 、时 间与注 意 力, 另一 方 面受 感情 、 习惯 和 “ 板 成 刻 见” 左右 而非 利用理性 来认识 世 界 , 因 此远 离客观 。李普 曼 曾这 样写道 : 多 “ 数 情况 下 我们 并 不是 先 理解 后 定 义 , 而是 先定义 后理解 。置 身于 庞杂 喧闹
普 曼 简 单 地 把 一 部 人 想 像 为 理 性 的 人 或 另 一 部 分 人 为 非 理 性 的人 有 失
偏 颇 。 人 是 社 会 和 历 史 的 行 动 者 。无
关于这个世界 的理解 、 意义与想像 。
由此 可 见 , 李 普 曼 眼 中 , 众 是 在 公
事 实 的“ 局外 人 ” 他 们 接 受信 息 的 自 ,
为 我们定义 好 的 自己的文化 ,而 我们 也 倾 向于 按照 我 们 的文 化 给定 的 、 我
们所熟 悉的方式去理解 。” ② 其 二 ,传 播 者 与 受 众 是 二 元 对 立
论是 由理性 控 制 的人 ,还 是 由欲 望 、
由仅 限于被媒 体操 纵 的结构化 的 “ 拟
态环境 ” 中。
识 不 到 , 往 往 把 “ 态 环 境 ” 为 客 而 拟 作
理 性 的媒 介精英 所操 纵而构 建 的信息 环 境 。但 这个理 论 的成立是 在李 普曼 取 消 了公众 的理性 主体和传 播 主体之
后 才成 了顺其 自然的逻辑现实 。但 “ 拟 态环境 ”的理论 缺 陷首先 在于把 人类
门的“ 情报机 构” 得到信 息从 而做 出明 智 的判 断的“ 内人 ” 局 。他们 不但 能为
“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的交响曲
“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的交响曲——读李普曼《公众舆论》曾经有人这样形容19世纪初美国人的生活——清晨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洗漱和整理而是打开房门,捡起牛奶瓶和报纸,然后一边吃早餐一边看李普曼当天在报纸的专栏上是怎么评论这个世界的。
作为政治专栏作家,他是过去一个世纪里最伟大的美国记者,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他写出了一万四千篇专栏。
由于工作的需要,他结交了地球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政要,他让记者成为一项“仅次于总统的职业”,有人甚至认为,他的素养足以担任美国总统。
如果说任何一个行业中,必定会有这么一到两个让你想想就很兴奋的大师人物,那么李普曼便是新闻记者行业中了不起的大师。
初次阅读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发现其中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比喻,我想李普曼应该是想让读者更加精准的理解他的阐述吧。
比如说:第十章第八节:“它们对我的作用就是让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分类取样是多么的困难,而我们又是多么地喜欢用一小块黄油去涂抹整个宇宙。
”第十四章第一节:“因为象征本身不特指任何事务,可供选择的象征总是数量众多,如果我们面对竞相吸引我们注意力的象征时完全犹豫不决,就会像那头等距离站在两捆干草之间的驴子一样,最后饥饿而死。
”这些比喻确实增添了我们读者的趣味,但举例中的比喻却加大了距离。
适得其反,通过这些比喻我们没有能更好的把握李普曼想传递给我们的概念或者思想,而是陷入了更大的谜团之中。
同时因为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原因,为了准确的理解,对于书本中每一词句,我总是喜欢斟酌几番。
可是却发现用这种方式阅读《公众舆论》似乎成了徒劳。
所以我认为阅读《公众舆论》应该一气呵成,先把握好主线思路,建构好理论框架。
种种都使我感觉到很吃力,一度停止了阅读的进度。
更加费劲的是,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西方作家的思维原因,本书的很多叙述上下是不连贯的,常常前一句说这个事情,下一句就跳到另外的意思上去了,而且指代经常不明,需要我花很多时间回头看和辨认。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案例
拟态环境的概念最早是由李普曼提出。
由于当代媒介的发展,人们每天接触到大众传媒提供的大量信息,大众被淹没在巨大的信息流中,失去了直接去接触客观世界的机会,来不及去判断哪些信息是真实客观的反映了现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只能从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去了解世界,因而会误认为传媒提供的关于世界的形象就是真实的客观世界,这样大众在认识世界时就难免会产生偏差。
而拟态环境又会反作用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使得客观环境越来越有演变为真实环境的趋势,也就是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认为大众传播提示的虽然是“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差异,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不受周围和他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力不也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媒介?因为这种影响力而形成的新环境,也就是人类在这种影响力作用下选择加工传袭,并且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漫长的封建社会,当权者赖以维系政权巩固统治的封建礼教制度,高低尊卑,等级森严,其实也就是当权者一直传承下来的用以麻痹劳苦大众的思想武器。
在那样的思想体系中,人们精神受限,失去自由,没有自我,自然所选择的行动也就只能是封建礼教影响下的行动,完全无法展示人性的自由精神的洒脱。
这些行动的结果再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
作者:芸窗月影
链接:https:///p/b714cc64aeb3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普曼_拟态环境_理论的分析与批判
结与探讨的著作。李普曼以其非凡的睿智 实”的世界。
社会现实制度环境(如新闻制度)、社会观
揭示了美国社会新闻事业繁荣及“民主盛
所谓的“拟态环境”,正是传播媒介通 念(如民主自由观念)及科学技术条件(如
宴”背后社会公众非理性的狂热与盲信,以 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传媒技术)的反映。一旦我们能够认清与
报、电话、广播通讯与印刷事业的繁荣,这已 说”。可以说,民主自由氛围普遍而深入的 的智性力量不仅整体性地提升了对话者的
然促进了李普曼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的繁 拓展成型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最大的意义 理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本身正
盛,然而这些新兴的传播方式依然只是少数 在于它实现了真正的社会多元化,这意味 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以一种集体性的力量来
人且为精英阶层所垄断的奢侈品,而且报 着社会的个体自立、利益分化与结构均衡, 克服我们固有的理性有限性的一种有效方
纸、广播乃至电视传播方式本身的技术性门 在一个大体上宽容与自由的环境中,个体 式。
槛也决定了它们只能为少数的传播者所利 与团体利益诉求、价值判断与情感倾向的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以当下视角对李
舆论的形成过程时至少包含了这几个方 面的理论预设:
其一,传播者与受众的截然分立。在 李普曼那里,传播者与受众不只是单纯的 分析性概念,而是都具有实际指涉的事实 性概念。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媒介是一种特
命性的交往交流方式普遍运用的当今社 幅图景背后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意义 殊的社会阶层,有着自身固有的职业逻辑,
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本身的技术性不仅大 之而来的正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表 是后来者继续探索所必需的起点。
大强化了传播者与受众的截然分立,而且使 达的多元化、社会关切的多元化,促成了传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拟态环境的思考
机构 ”去 了解 认知 。藤竹 晓认 为 ,现实 但 是 在互 联 网时代 ,李普 曼有 关局 拟态环 境 的构建 下 ,网络拟 态环 境有 了 环境越来越带有了 “ 拟态环境”的特点 , 内人与局 外人 的观点是 值得 商榷 的。首 新 的特点 :第 一 随意 性 ,这 也 主要是 网
在互联 网时代 ,特别是随着各种新兴 大大超 出以前 , 在柏拉 图看来 的 “ 洞穴人 ” 再需要 严 格 的审查 ,传 播者 就是 本身 信 媒体的出现 ,人们在接受信息、理解信息 在互 联 网时代 不仅 可 以参 与政治 活动 , 息的把 关者 ;另一 方 面是 由于受 众 自由
就 是外部 世界 在 我们 头脑 中的想 象。在 还 容 易受 感情 、习惯 和 “ 刻 板成 见 ”的 李普 曼看 来 ,现 代社 会越 来越 巨大 化和 影 响而无 法 理性 地认 识世 界 ,面对 由局 复杂 化 ,人 们 只能 通过各 种 “ 新 闻供给 内人发布 的信息 只能被动地接受 。
以至 于人 们 已经很难 在两 者之 间做 出 明 先 ,网络 是没 有 限制 的 ,只要 受众 懂得 民 的急剧 扩大 ,他 们 急于发 出 自己的声 音 ,急 于表现 自己的社 会 存在 性 ,有 时
随意 发布 信息 ,会造 成 “ 有 闻必 录” ; 第 二复 杂性 ,各大 媒体机 构都 在 报道 新
闻,都会 对信 息 进行 解读 ,角 度不 同 , 产 生 的影 响也就 不 同 ;第三 同质 性 ,现 在 网络新 闻也 有 同质化 的趋 向,各 种媒 介 报道 的 内容趋 同 ,所构 造 的拟态 环 境 也呈现 出同质化的趋 向。
一
权利 的觉醒和 自由传播意识 的增强 , 对于 有关切身 的问题会积极参与讨论 。
拟态环境下的公众舆论
拟态环境下的公众舆论--以“大妈讹老外”为例摘要:拟态环境又称虚拟环境,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是指大众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却又有别于真实的媒介环境。
是一种间接的感知,却常常被社会公众误以为是真实的,并进一步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本文以“大妈讹老外”为例讲述拟态环境下的公众舆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拟态环境下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以及处理方式。
关键词:拟态环境;舆论;媒介;寻租一、拟态环境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1920)、《舆论学》(1922)等论著中便提出了现代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
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
这样人们,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是而非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常常将“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①新媒体的出现本身对“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使得“拟态环境”更加复杂化、多样化。
而这种来源于真实却与真实有一定偏差的信息环境会造成社会公众对事件本身产生不同的理解、态度以及处理方式。
所以,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体,在对事件本身的阐述、报道上都应该尽可能的接近真实,使之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下降到最低。
二、网络舆论中的“大妈讹人”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早几年起,新闻上总是出现老人、大妈等被人扶然后反咬讹人。
从最首先的真实事件本身被搬上荧幕,事件主人公受到电视观众、互联网用户以及各种通过媒体了解到真相的公众的声讨、谩骂,到新闻单位为了博得眼球而“制造”新闻,再到社会公众看到此类事件新闻一股脑的认为新闻是正确的,老人、大妈就是在讹人。
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
walter lippman
出生于美国的德裔犹太人,毕业于哈 佛大学
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世界最有名 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 获得1958年度普利策新闻奖 撰有《政治导向》《放任与驾驭》 《舆论学》《良好的社会》等30种著作 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被公认为
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二、刻板印象
• 李普曼认为舆论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从而肯定 了有一种类似铅版浇铸的“固定的成见”在形成 舆论的过程起着决定的作用。
• 他尤其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 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 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 影响力。
二、刻板印象
• “刻板成见”既有来自个人的,也有出自社会群 体的,而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 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具有控制和约束 作用。这其实是说,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同时, 新闻传媒能够发挥作用,也应该发挥作用。
大家说法
“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 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总统自由勋章)
自一战前的老罗斯福时代,一直到冷战时期的尼克松时代,他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内公共政策(社会地位)
如果说有谁能体现“媒体是第四权力”的说法,头一号便当推李普曼 (《李普曼与美国总统们》)
第一部分 导论
• 全书主旨
所谓的“公众舆论”,只是一些依靠虚拟环境做出来 的反应,并不可靠。
第二部分 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近真实世界?
❖ 把关人的存在
❖ 社交圈子的分隔 ❖ 注意力的稀疏 ❖ 图像的编码与词语的解码
第三部分 成见
• 一种先入为主根植在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中的观念。 • 一种屏蔽,遮蔽事实。 • 成见与事实之间,存在一个盲点。 • 任何规则体系实际上都是成见的体系。
拟态环境的现实例子
拟态环境的现实例子传播学的概念,由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即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
人不能独立于相关联的环境,观察者的观察不是绝对客观的因此是拟态环境。
例子(个人认识):头脑中的世界并不是真的世界,一个人获取一条信息,处理该条信息,采取相应的行动,他的行动作用于信息环境。
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认为大众传播提示的虽然是“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差异,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
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到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要注意“中坚分子”的作用)■“沉默的螺旋”假说的重要意义: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①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
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说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简论拟态环境
简论拟态环境作者:朱婧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9期“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
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
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如何在土壤中生长,但是可以向你报告第一棵秧苗的破土而出。
”“大人物——即使终其一生一照例是通过一种虚构的个性而广为人知。
因此,一个老生常谈也不无道理:仆人眼中无英雄。
在仆人和私人秘书看来,他们只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常常沉溺于自我虚构。
”在未读《公众舆论》之前,我望文生义地将公众舆论理解为:或市井的议论、或公共事件中公众的道德呼声。
而李普曼将公众舆论的研究解构了,将舆论分析大致列为“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自行产生的形象所作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
我这样理解,“活动舞台”指李普曼所指的真实环境。
“舞台形象”指楔入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拟态环境,“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指人类对虚拟环境的判断与行为。
就是所称的意见。
这三个部分是李普曼分析舆论的三个角度,而三者的关系就是研究的思路。
李普曼当然不是想研究社会结构的问题,而是要研究人们与世界在精神的联系交流中,社会群体的作用力大小。
构成拟态环境的主体就是媒体与受众,拟态环境的构建是二者合力循环而为。
真实环境与拟态环境之间,尚且可以区别。
但是人与真实环境和拟态环境的关系就是难以道明的模糊地带。
所以本文想先谈谈拟态环境存在的必要性。
拟态环境存在的可能性首先拟态环境一般理解为观念形态上存在的环境。
现实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拟态环境包括媒介环境和心理环境。
拟态环境并非精确而全面地描摹现实世界,仿佛它误导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但是如果没有拟态环境。
我们对于世界有可能一无所知。
人为什么生活在现实环境中。
却还构建出了意识上的一种非真实物质存在的拟态环境呢?李普曼指出了那些妨碍人们接近真相的因素: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的限制和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
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审查制度的存在好像妨碍了真相的大白,不如说客观上人的生存精力是极其有限的,穷其一生能经历的事情、接触的信息也只是媒介信息吞吐量中极小的一部分。
读李普曼《舆论学》
读李普曼《舆论学》一、作者简介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生于美国纽约,曾在哈佛大学上学,当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
他撰写专栏评论被250多家美国报纸和20多家家国外报纸刊用和转载,获普利策新闻奖,总统自由勋章等殊荣,是美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传播学家,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普曼一生持续写作60余年,创作1000余万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22年公开出版了《舆论学》(Public Opinion),被认为是20世纪传播领域的传世名著。
其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舆论学》至今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被韦尔伯?施拉姆看成是整个新闻传播学界的奠基之作。
二《舆论学》主要观点1、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人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保持对所有外部环境和事物的直接实践,超过自己直接经验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就需要通过大众媒介(media)所提供的信息去了解认知。
而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不是对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反映,是通过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所呈现的环境。
一般人不了解媒介的这种内部运行机制,通常会把大众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当做客观真实环境来对待。
人的行为是通过自身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产生的,“拟态环境”的产生使得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根据对客观环境认知而产生的反应,变成了对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认知而产生的反应,大众媒介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控了人的思想。
2、刻板成见李普曼认为,人脑不可能直接记住现实环境的所有细节,只能通过对事物的抽象化处理,浓缩成为一个符号、概念存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所有的这些概念,符号能帮助我们更方便的去理解世界,却也顽固的阻碍着我们接受新的事物。
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
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理解。
答:“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产生以后,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感受、接受、把握它。
一、李普曼其人及拟态环境的产生李普曼1889年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
一战期间,李普曼供职于美国军情局。
亲历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影响以及公众在战争宣传中难以区分事实与谣言的现实。
这些经历促成了李普曼在“拟态环境”理论中所表现出的精英论以及对公众理性能力怀疑的观点。
李普曼认为,理性就是要用怀疑的、批判的精神面对成见、面对事实,就是超越个人利益面对全局利益。
只注重个人利益的普通民众是缺乏理性能力的,而只有少数“社会精英”才遵守理性的规则。
由此,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
二、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的两个预设1、在现代社会,公众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认识广阔的客观世界。
李普曼以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做类比,来说明公众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是片面的。
他认为大部分人一方面囿于有限的交往范围、时间与注意力,另一方面受感情、习惯和“刻板成见”左右而非利用理性来认识世界,因此人们习惯的只是与真实事件有关的摹写或者符号的复制,是与感性世界并存的拷贝世界和象征世界,是一种由真真假假的影像所组成的虚性世界。
2、传播者与受众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供的关于世界的图景。
受众只能充当“局外人”,而传播者是由一群“有着职业荣誉感、敏锐和有深刻洞察力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具有理性、能着眼于全局利益、能做出明智判断的“局内人”。
基于上述理论,李普曼所谓的“拟态环境”实质是在指在公众缺乏理性和行为力的情况下,由理性的媒介精英操纵而构成的一种信息环境。
艺术传播学考点
《艺术传播学》(李城)复习“拟态环境”——李普曼:美国著名政治学和新闻工作者他于1922年撰写了一部有影响力的著作《舆论学》。
首次对美国报业进行分析:报业的运作、报业经济基础、新闻检查、报纸与电影内容中刻板化=印象的应用。
他关心报纸的影响力,尤其是将报纸作为宣传工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议题。
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为后来传播学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刻板成见”:指人们对待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拟态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即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产生之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明显了变化,传统社会中人的行为是对环境的直接反应,而在现代社会,“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较早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这一观点的是日本的传播学者藤竹晓。
1968年,他在李普曼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艺术传播艺术传播即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是指艺术信息在社会上的流动。
以往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欣赏,大多采用简单的、直接的传播方式,传播的意义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传播功能落后,未能对艺术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百度)艺术传播的要素艺术传播主体、艺术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效果(拉斯韦尔);艺术传播的这四个要素是不可分割的,丧失任何一个都会造成其他三者意义的缺乏。
香农—韦弗模式中提出的噪音(noise)和冗余信息(redundancy)的问题,给传播学特别是传播效果研究不少新的启示噪音缺焦点营销广义上属于拉式营销的一个分义。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传播的基本类型“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I、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达摩祖师:面壁思过河南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7米。
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
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
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
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了9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
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
始至今日,遗址犹存。
大江歌罢掉头东,遂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主我I客我Me有意义的象征符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主要著作:当代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1932心灵,自我与社会:Mind, Self, and Society. 1934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Movements of Thought in the 19th Century. 1936行动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 1938(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李普曼与拟态环境
信局社一 息利会群
的又可 关无能
传播者与受众并非截然对立
从益精有 而,英着
于理独 世智自
做是组职 界,面
出可成业 的只对
明以。荣 图能外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说:“人们居 住在一个洞口向光的地下洞穴之中。他们
在童年起便被羁绊于洞口,背对洞口,无
法回视,只能看到面对他们的洞壁。在他 们背后,燃烧着一团火焰。一道低矮的墙则 横亘在人与火焰之间。还有一些人手持道 具,在矮墙上往来行走,如同演木偶戏,而 被羁绊的人只能看到被火光映在洞壁上的
李普曼与拟态环境
一、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1889 年9月23日-1974年12月 14日)
德国犹太移民后裔,毕业 于哈佛大学,是20世纪美 国最著名的专栏作家和政 论家。
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 报》以及后来在《新闻周 刊》上的“今日与明日” 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 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 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
媒体拟态环境建构中的问题
话语权集中,信息量失衡 为利益降低责任,虚假信息广泛流传 追求注意力,内容趋于娱乐化、低俗化 媒体角色混乱造成受众对其“变形”期待
谢谢您的观赏!
谢谢观赏
公众舆论
八部分: 绪论 对外部世界的观察 成见 兴趣 公益的形成 民主的形象 报纸 有机化情报
三、拟态环境
人与环境的关系
客观环境
信息环境
环境认知
人的行为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 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 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 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 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 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 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 种“拟态环境”的反应。然而,由于这种加工、 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 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 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 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 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 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 论制造与灌输系统, 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 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 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 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 成见、兴趣、 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 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 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 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 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 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 式的再现, 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 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 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 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 于这种加工、 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 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 进行的,所以, 媒介内部)进行的 人看不见的地方 媒介内部 进行的,所以, 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 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 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态环境”作为” 真人秀 “真人秀”(Reality TV Show),从字面上理解,“真” 即是节目对内容真实性的要求及手段真实性的规定。内容 上,“真人秀”的“真”并不是生活真实,而是一种“拟 态真实”。“真人秀”可以带给观众的满足和快感是完全 虚拟的艺术作品和力求完全真实的纪录片所无法企及的。 数字化时代的现代人可以在紧张疲劳之余,躲在虚拟的背 后寻找安全感和自信心,又可以在对“虚拟”事物的半信 半疑中渴求被自己认同的真实力量。
李普曼认为,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 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 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 注意力有限, 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 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 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 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 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 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 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 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 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 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 环境”的反应。 环境”的反应。
三、学术观点分析
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 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 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学术观点: 学术观点: 1. 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 拟态环境( - ) 揭示了大众传媒的隐性功能, 揭示了大众传媒的隐性功能,是议题设置论的思想渊源 2. 刻板成见(stereotype) 刻板成见( )
二、著作简介
岁时的作品。 《公众舆论》是他32岁时的作品。作为一部传播学 公众舆论》是他 岁时的作品 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 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 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 在这本册子中,他论证了“公众舆论”的脆弱、 系。在这本册子中,他论证了“公众舆论”的脆弱、 摇摆和不可信任。他指出, 摇摆和不可信任。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复杂和规模使 得一般人难以对它有清楚的把握。 得一般人难以对它有清楚的把握。现代人一般从事某 种单一的工作,整天忙于生计, 种单一的工作,整天忙于生计,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 思去深度关切他们的生活世界。 思去深度关切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很少认真涉入公 众事务讨论。他们遇事往往凭印象、凭成见、 众事务讨论。他们遇事往往凭印象、凭成见、凭常识 来形成意见。正因如此, 来形成意见。正因如此,社会需要传媒和一些精英分 子来梳理时政,来抵抗政治力量对公众盲视的利用。 子来梳理时政,来抵抗政治力量对公众盲视的利用。
“人们认为报刊的问题是混乱不堪的,因为批评家 人们认为报刊的问题是混乱不堪的, 人们认为报刊的问题是混乱不堪的 门希望报刊实现这种虚构, 门希望报刊实现这种虚构,希望它编造出民主理 论种所没有预见到的东西。 论种所没有预见到的东西。然而对新闻的性质和 对新闻事业的经济基础的分析, 对新闻事业的经济基础的分析,似乎都表明报纸 必定不可避免的反映出并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增强 了舆论组成的不完善性。结论是: 了舆论组成的不完善性。结论是:舆论如果是健 全的,就必须组织起来为报刊所用, 全的,就必须组织起来为报刊所用,而不是像今 天这样的情况,由报刊所组织。 天这样的情况,由报刊所组织。” ———Walter Lippman
第一章
李普曼与《公众舆论》
一、学者简介
德国犹太移民后裔, 德国犹太移民后裔,毕业于哈佛大 产生过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学(产生过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7位美国总统),是20世纪美国最 位美国总统), 位美国总统),是 世纪美国最 著名的专栏作家,和政论家, 著名的专栏作家,和政论家,作为 首屈一指的无冕之王” “首屈一指的无冕之王”而闻名于 新闻界。他发表在纽约《 新闻界。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 以及后来在《新闻周刊》 报》以及后来在《新闻周刊》上的 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 “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 年 ),是 世纪美国 (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 ), 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 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 响最大的专栏。,他与丘吉尔、 。,他与丘吉尔 响最大的专栏。,他与丘吉尔、戴 高乐、阿登纳、赫鲁晓夫、尼赫鲁、 高乐、阿登纳、赫鲁晓夫、尼赫鲁、 墨索里尼等首脑人物都有直接的接 年的《 触。1922年的《舆论学》(又译 年的 舆论学》 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至今仍然对新闻传 播学届产生重要影响。 播学届产生重要影响。传播学的集 大成者施拉姆将这本著作推崇为新 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之一。 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之一。
1.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theory): 拟态环境( )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 面为虚拟环境。 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 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 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 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 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