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学习目标]

1.掌握一战中的三条战线及作战状况和地位。

2.分析“施里芬计划”的破产及其原因。

3.了解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战况,理解其影响。

4.探讨一战成为阵地战和持久战的原因及影响。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①

1.欧洲三条战线

(1)西线:位于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军队同德军作战。

(2)东线:位于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同德、奥匈军队作战。

(3)南线:位于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同奥匈军队作战。

2.“施里芬计划”

(1)内容: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线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2)实施

①西线:德军发动马恩河战役,不久,德军被迫后撤,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②东线:俄军进攻德国东普鲁士等地,并且俄军还深入到奥地利境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3)结果: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局面,转入阵地战。

二、“凡尔登绞肉机”┄┄┄┄┄┄┄┄②

1.背景

(1)1915年,德、奥匈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但德国的计划最后落空。

(2)1916年是关键性的一年,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

2.战况

(1)1916年2月,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为攻克凡尔登,德军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毒气弹。

(2)法军在总司令霞飞元帅指挥下,逐渐摆脱了被动局面,并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3.结果

(1)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3)此战役中双方伤亡总人数达到七十多万,因而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4.地位: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5.其他战事:在海上战场,英德海军间最大规模的交锋——日德兰海战。

三、“索姆河地狱”┄┄┄┄┄┄┄┄③

1.目的: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2.战况

(1)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2)德军防守顽强,英法伤亡惨重。

(3)英国首次使用新武器——坦克。

3.结果

(1)巨大消耗战,未能决出胜负。

(2)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

4.1914~1916年战争进程的影响

(1)双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仍不见分晓。

(2)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3)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

①[点拨] 一战前,德军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而速战速决是“施里芬计划”的灵魂,一旦破产,便必定走向失败。德国开战后不久便陷入了窘境,在马恩河战役后德军被迫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施里芬计划”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在马恩河战役后失望地对德皇威廉二世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思考] 战争进入阵地战对哪一方更为有利?

提示: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深渊,战争双方进入了无休止的阵地战当中。战争越持久越有利于协约国,原因是协约国在殖民地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远胜于同盟国。

②[思考] 凡尔登战役,德军先后投入46个师的兵力,对凡尔登志在必得,但法军顽强抵抗,收复了大量失地,此战役前后共持续了10个月,双方伤亡总人数达到70多万,是

大战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德国为什么对“凡尔登志在必得”?凡尔登战役地位如何?

提示:原因:德国妄图通过凡尔登战役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解决西线战事。地位: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成为战争的转折点。

[点拨] 凡尔登战役,德国欲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破产,兵力、士气开始衰落。法军顽强抵抗,逐渐摆脱被动局面,站稳了脚跟。所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③[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的重要战役有哪些?这些战役有何特点?

提示:战役: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特点:阵地战;使用化学武器;战争非常残酷。

[点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出现,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反映出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更加残酷。

[核心必记]

1.原因

(1)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

(2)协约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较多,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进攻一方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3)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进攻,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演变成持久战和阵地战。

2.影响

(1)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2)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史料印证]

材料一德国议员们在一致通过了50亿马克的战时公债案后,又表决休会4个月。照当时一般人的想法,这场战争有4个月的时间也就大致可以结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材料一反映出德国对战争估计不足,认为战争将会是短暂的。受此影响,德军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大战初期同盟国军需品产量增加,

于同盟国。至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产量大增,而同盟国产量下降,战争有利于协约国。

材料三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

——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思考: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的原因。

提示:装备的限制: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可以大量杀伤进攻人员;当时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

[对点巩固]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一战时期,德国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打败敌人,材料反映的情况对德国是最不利的,故选C项。

[核心必记]

1.第一阶段:1914年。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同盟国占据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