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蒙《春之声》与乔伊斯《尤里西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蒙《春之声》与乔伊斯《尤里西斯》

文章概述了意识流小说的概念及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对比分析了王蒙的《春之声》和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的异同:相同的是王蒙的《春之声》和乔伊斯的《尤里西斯》都是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他们在作品中使用了类似的意识流技巧;但王蒙的小说又有和乔伊斯小说不同的地方,它有着中国文学独特的特点,富有中国的时代气息,整个小说富有朝气和希望。

标签:詹姆士·乔伊斯;王蒙;意识流;《尤里西斯》;《春之声》

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以各种新颖的表达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文学作品。意识流就是这个时代小说形式的一种。它最早产生于西方,到“五四”运动时期,被我国的文人所接受。

一、意识流小说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是意识流小说的辉煌时代,它兴起于西方,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的作品。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到“意识就是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链条’或‘系列’之类的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述出来。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这种新的创作手法伴随着“五四”运动涌入了中国。在中国的文坛上出现了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在新文学开创时期,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使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第二个高峰期是70年代末,在王蒙的倡导下而兴起地意识流创作之风。

詹姆士·乔伊斯和王蒙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

二、王蒙的《春之声》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

王蒙是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20世纪80年代,他改变了传统的写作风格,将“意识流”运用到他的作品中,其主要作品有《布礼》、《蝴蝶》、《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等。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它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

述模式,小说没有贯穿全文的故事情节,主要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和联想,向他周围的场景进行分析和描写,从而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物的心灵奥秘。

该小说主要以工程师岳子峰为中心,写他访德归来,春节前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全文主要描写他在车上的意识流动。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感触。这个篇幅不大的小说给读者展现出新时代的中国充满了希望和生机,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詹姆斯·乔伊斯是爱尔兰作家、诗人。他的《尤里西斯》代表了意识流创作的最高成就。《尤里西斯》是对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记录。主人公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动。小说以三个人物为主,除了布卢姆之外,还有他的妻子莫莉以及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全文通过对这三个人一天生活的描述,将他们全部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乔伊斯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意识流”的小说创作手法。其包括了意识流小说的全部技巧,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旁白、幻觉、梦境等。乔伊斯可以说“意识流”技巧使用的大家。

三、王蒙与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1、《春之声》与《尤里西斯》在使用意识流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王蒙的《春之声》和乔伊斯的《尤里西斯》都是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他们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了类似的意识流技巧。

首先,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技巧是内心独白。所谓“内心独白”指的是人物无声无息的心理语言。小说中的人物在假定没有听众的情况下直接表示出来的心理和意识。它就是像是在舞台上的话剧独白表演,只不过话剧是由演员说出来的心理活动,而内心独白则没有说出来。

《春之声》开篇第一段,作者首先描写了环境,然后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主人公岳之峰正在火车上。接着就是回忆,从所描写的内容上看,是岳之峰对童年的回忆。到了本段末,文章又由第三人称转向第一人称,叙述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闭上眼睛,熟睡在闪耀着阳光和树影的涟漪之上,不也是这样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着的吗?失去了的和没有失去的童年和故乡,责备我么?欢迎我么?母亲的坟墓和正在走向坟墓的父亲!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它描述了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的回忆和忐忑的心情。

《尤里西斯》中写斯蒂芬早上手里拿着镜子,想要刮脸时,也使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瞧瞧你自己,’他说,‘你这丑陋的大诗人’!斯蒂芬弯下身去照了照举在眼前的镜子。镜子上有一道弯曲的裂纹,映在镜中的脸被劈成两半。头发倒竖着。穆利根和旁人眼里的我就是这样的。是谁为我挑选了这耳目一张脸?像是一只央求人替它捉拿跳蚤的小狗。它也在这么央求我。”这一段的特点是在

叙述者的描述、说明中突然插入了人物斯蒂芬的内心的声音。叙述者没有用他想或者他说这样的语言,而是直接插入了主人公的内心话语,使整个作品看上去焕然一新。

其次,就是另一种意识流表现技巧——蒙太奇。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是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它指的是各种镜头和场景的剪辑、组合和叠加。也就是说,叙述者将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学多事情和场景组合在一起,表现了人们的跳跃性和无序性。

《尤里西斯》的第十章就是用这种技巧描写的。时间是下午三点整,乔伊斯选择了三点这一时刻发生在都柏林19个地点的事情,以19个短镜头的方式并列在一起,多角度,全方位的为读者展现了都柏林的生活图景。《春之声》的第五段,由空气中出现的气味引出了后面火车站到处都是卖的土特产的地方。画面又跳跃到岳之峰吃柿子饼。又由他闻到了绿豆香,将画面转向灰兔子。接着就是他和小柱子奔跑的场景。这种蒙太奇的手法符合了人们意识的变动,将它应用到意识流小说中,使文章看起来生动、形象。2、《春之声》与《尤里西斯》在主题基调上的差异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任何一部作品都不是胡编乱造的,他们往往会受到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其作品也会或多或少地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影子。由于王蒙和乔伊斯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也是有差异的。

《春之声》整个作品的主题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一个平凡的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上的所见所闻,表现和歌颂了中国出现的新气息,使人们对未来社会充满了信心。虽然作者在文章中直面描绘了当时社会出现的困难和矛盾,人们的生活以前艰苦,但是他没有一味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阴暗面,相反,他总是在困苦中透露一些希望,使人们在冷峻中找到了一丝温暖。正如小说的最后,作者给我们一个富有希望的结尾,“……天上升起了月亮。车站四周是薄薄的一层白雪。天与雪都泛着连成一片的青光。可以看到远处墓地上的黑黑的、永远长不大的松树。有一点风。他走在了坑坑洼洼的故乡土地上。他转过头,想再多看一眼那一节装有小鸟、五月、烟草花和约翰·斯特劳斯的神妙的春之声的临时代用的闷罐子车。他好像从来还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他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

相反,《尤里西斯》给人们一种混乱不安、整个社会趋于毁灭的状态。乔伊斯在构建他的《尤里西斯》时借鉴了著名的史诗《奥德赛》。整部作品的每个章节都隐含着《奥德赛》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将他们与神话英雄联系在一起。乔伊斯把现代社会普通市民布卢姆和《奥德赛》的英雄人物奥德修斯相比较。在乔伊斯心目中,他是当代的“英雄”。他的身上体现了爱尔兰民族的气质。但是,整部作品的基调本不是歌颂,而是冷眼旁观这个社会和平静地描述。正如一位英国的评论家所指出的:“乔伊斯所展示的都柏林全局是关于一个社会无可挽回的分崩离析。这个社会在罗马天主教和大英帝国的主宰下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