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174cfaba5e9856a561260dd.png)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滴定液1.0 简述1. 1 滴定液系指在容量分析中用于滴定被测物质含量的标准溶液,具有准确的浓度(取4 位有效数字)。
1. 2 滴定液的浓度以“mol/L”表示,其基本单元应符合药典规定。
1. 3 滴定液的浓度值与其名义值之比,称为“_F”值,常用于容量分析中的计算。
1 . 4 本操作规范适用于《中国药典》20 1 0年版二部附录X V F“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2 .0仪器与用具2 . 1 分析天平其分度值(感量)应为O . l m g或小于O.lmg;毫克组砝码需经校正,并列有校正表备用。
2.2 10、2 5和5 0 m l滴定管应附有该滴定管的校正曲线或校正值。
2.3 10、15、2 0和2 5 m l移液管其真实容量应经校准,并附有校正值。
2.4 2 5 0 m l和1 0 0 0 m l量瓶应符合国家A 级标准,或附有校正值。
3.0 试药与试液3 . 1 均应按照《中国药典》附录X V F“滴定液”项下的规定取用。
3 . 2 基准试剂应有专人负责保管与领用。
4.0 配制滴定液的配制方法有间接配制法与直接配制法两种,应根据规定选用,并应遵循下列有关规定。
4.1所用溶剂“水”,系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在未注明有其他要求时,应符合《中国药典》“纯化水”项下的规定。
4.2采用间接配制法时,溶质与溶剂的取用量均应根据规定量进行称取或量取,并且制成后滴定液的浓度值应为其名义值的0 . 9 5〜1.05;如在标定中发现其浓度值超出其名义值的0 . 9 5〜1.05范围时,应加人适量的溶质或溶剂予以调整。
当配制量大于1000ml时,其溶质与溶剂的取用量均应按比例增加。
4.3采用直接配制法时,其溶质应采用“基准试剂”,并按规定条件干燥至恒重后称取,取用量应为精密称定(精确至4 〜5 位有效数字),并置1000ml量瓶中,加溶剂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配制过程中应有核对人,并在记录中签名以示负责。
2010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
![2010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e417eeebb8f67c1cfbd6b805.png)
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和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共2册作者: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9-1册数:16开2册定价:665元优惠价:498元内容简介(一)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定价:285.00元《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主要收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对于各项药品质量检测方法、各类制剂以及生物测定、中药等诸多方面检验操作规范化的要求,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的重要依据和补充。
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织编写。
现已出版发行。
(二)2010年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目录:片剂注射剂酊剂栓剂胶囊剂软膏剂乳膏剂糊剂眼用制剂丸剂植入剂糖浆剂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膜剂颗粒剂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散剂耳用制剂鼻用制剂洗剂冲洗剂灌肠剂搽剂涂剂涂膜剂凝胶剂贴剂一般鉴别试验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火焰光度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二部)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国内常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色谱柱气相色谱法电泳法毛细管电泳法分子排阻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相对密度测定法馏程测定法熔点测定法凝点测定法旋光度测定法折光率测定法黏度测定法pH值测定法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非水溶液滴定法氧瓶燃烧法氮测定法乙醇量测定法(气相色谱法)甲氧基、乙氧基和羟丙氧基测定法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维生素A测定法维生素D测定法(第一法)氯化物检查法硫酸盐检查法硫化物检查法硒检查法氟检查法检查法铁盐检查法重金属检查法砷盐检查法铵盐检查法干燥失重测定法费休氏水分测定法炽灼残渣检查法易炭化物检查法残留溶剂测定法热分析法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制药用水的电导率测定法溶液颜色检查法澄清度检查法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结晶性检查法粒度与粒度分布测定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可见异物检查法崩解时限检查法融变时限检查法溶出度测定法释放度测定法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最低装量检查法片剂脆碎度检查法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的雾滴(粒)分布测定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青霉素酶活力测定法β-内酰胺抗生素高分子杂质测定法异常毒性检查法热原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升压物质检查法升压素生物检定法降压物质检查法无菌检查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锥入度测定法核磁共振波谱法拉曼光谱法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离子色谱法细胞色素C活力测定法过敏反应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生物活性效价和生物活性限度测定的统计方法灭菌法抑菌剂效力检查法玻璃酸酶测定法肝素生物测定法绒促性素生物测定法缩宫素生物测定法胰岛素生物测定法精蛋白锌胰岛素延缓作用检查法硫酸鱼精蛋白生物测定法洋地黄生物测定法葡萄糖酸锑钠毒力检查法卵泡刺激素(FSH)生物测定法——幼大鼠卵巢增重法黄体生成素(LH)生物测定法——幼大鼠精囊增重法降钙素生物活性测定生长激素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滴定液分析天平使用与称量有效数字和数值的修约及其运算中药补充部分中药丸剂中药散剂中药颗粒剂中药片剂煎膏剂(膏滋)中药糖浆剂合剂中药胶囊剂酒剂膏药中药注射剂搽剂洗剂涂膜剂中药眼用制剂贴膏剂凝胶剂药材和饮片取样法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一部)薄层色谱扫描法铅、镉、砷、汞、铜测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铅、镉、砷、汞、铜测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水分测定法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有机磷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中药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法甲醇量检查法浸出物测定法鞣质含量测定法膏药软化点测定法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酸败度测定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法)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黄曲霉毒素测定法《2010年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定价:380.00元收载的内容主要是各项仪器常规使用的基本的规范性操作。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26红外分光光度法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26红外分光光度法](https://img.taocdn.com/s3/m/105f85d7f111f18582d05ac3.png)
红外分光光度法1 简述化合物受红外辐射照射后,使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运动由较低能级向较高能级跃迁,从而导致对特定频率红外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形成特征性很强的红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又称振-转光谱。
红外光谱是鉴别物质和分析物质化学结构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物质的定性鉴别、物相分析和定量测定,并用于研究分子间和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
习惯上,往往把红外区分为3个区域,即近红外区(12800~4000cm-1,0.78~2.5μm),中红外区(4000~400cm-1,2.5~25μm)和远红外区(400~10cm-1,25~1000μm)。
其中中红外区是药物分析中最常用的区域。
红外吸收与物质浓度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服从于朗伯-比尔定律,因而它也是红外分光光度法定量的基础。
红外分光光度计分为色散型和傅里叶变换型两种。
前者主要由光源、单色器(通常为光栅)、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控制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以光栅为色散元件的红外分光光度计,波数为线性刻度,以棱镜为色散元件的仪器,以波长为线性刻度。
波数与波长的换算关系如下:波数(cm-1)=104波长(μm)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仪(简称FT-IR)则由光学台(包括光源、干涉仪、样品室和检测器)、记录装置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由干涉图变为红外光谱需经快速傅里叶变换。
该型仪器现已成为最常用的仪器。
2 红外分光光度计的检定所用仪器应按现行国家质量与核查技术监督局“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定规程”和《中国药典》附录规定,并参考仪器说明书,对仪器定期进行校正检定。
2.1 波数准确度2.1.1 波数准确度的允差范围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3000cm-1附近的波数误差应不大于±5cm-1,在1000cm-1附近的波数误差应不大于±1cm-1。
2.1.2 波数准确度检定方法2.1.2.1 以聚苯乙烯膜校正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要求设置参数,以常用的扫描速度记录厚度为50μm的聚苯乙烯膜红外光谱图。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化学药部分115灭菌法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化学药部分115灭菌法](https://img.taocdn.com/s3/m/f91045283169a4517723a356.png)
灭菌法1 简述凡能杀灭物体中所有活的微生物的作用称为灭菌。
灭菌的手段及设备。
分别称为灭菌法及灭菌器。
确切地讲,灭菌法系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从而使物品残存活微生物的概率下将至预期的无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最终灭菌的物品微生物存活概率,即无菌保证水平不得高于10-6。
物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与灭菌工艺、灭菌前物品被污染的程度及污染菌的特性相关。
已灭菌物品达到的无菌保证水平可通过验证确定。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辐射灭菌法、气体灭菌法和过滤除菌法。
可根据被灭菌物品的特性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组合灭菌。
在药品检验工作中,无论采用何种灭菌方法,都应考虑到原有成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灭菌条件要求灭菌完全之外。
还必须保证被灭菌物质成分不被破坏,不影响物品的质量。
本标准操作规范适用于药品检验工作中培养基和器材等的灭菌。
2 灭菌方法2.1 湿热灭菌法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灭菌柜内利用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生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湿热灭菌包括煮沸、巴氏消毒、流通蒸汽和高压蒸汽灭菌等。
湿热灭菌条件的选择应考虑灭菌物品的热稳定性、热穿透力、微生物污染程度等因素。
煮沸、巴氏消毒、流通蒸汽不能有效杀灭细菌孢子,一般可作为不耐热无菌产品的辅助灭菌手段。
高压蒸汽灭菌灭菌能力强。
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
2.1.1 适用范围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囊、敷料、玻璃器材、传染性污染物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不能用于凡士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2.1.2 压力蒸汽灭菌器根据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分为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二大类。
2.1.2.1 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利用重力置换原理,使热蒸汽在灭菌器中从上而下,将冷空气由下排气孔排出,排出的冷空气由饱和蒸汽取代,利用蒸汽释放的潜热使物品达到灭菌。
2010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
![2010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5d7c06c54693daef5ff73d08.png)
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和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共2册作者: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9-1册数:16开2册定价:665元优惠价:498元内容简介(一)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定价:285.00元《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主要收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对于各项药品质量检测方法、各类制剂以及生物测定、中药等诸多方面检验操作规范化的要求,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的重要依据和补充。
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织编写。
现已出版发行。
(二)2010年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目录:片剂注射剂酊剂栓剂胶囊剂软膏剂乳膏剂糊剂眼用制剂丸剂植入剂糖浆剂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膜剂颗粒剂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散剂耳用制剂鼻用制剂洗剂冲洗剂灌肠剂搽剂涂剂涂膜剂凝胶剂贴剂一般鉴别试验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火焰光度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二部)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国内常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色谱柱气相色谱法电泳法毛细管电泳法分子排阻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相对密度测定法馏程测定法熔点测定法凝点测定法旋光度测定法折光率测定法黏度测定法pH值测定法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非水溶液滴定法氧瓶燃烧法氮测定法乙醇量测定法(气相色谱法)甲氧基、乙氧基和羟丙氧基测定法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维生素A测定法维生素D测定法(第一法)氯化物检查法硫酸盐检查法硫化物检查法硒检查法氟检查法检查法铁盐检查法重金属检查法砷盐检查法铵盐检查法干燥失重测定法费休氏水分测定法炽灼残渣检查法易炭化物检查法残留溶剂测定法热分析法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制药用水的电导率测定法溶液颜色检查法澄清度检查法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结晶性检查法粒度与粒度分布测定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可见异物检查法崩解时限检查法融变时限检查法溶出度测定法释放度测定法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最低装量检查法片剂脆碎度检查法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的雾滴(粒)分布测定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青霉素酶活力测定法β-内酰胺抗生素高分子杂质测定法异常毒性检查法热原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升压物质检查法升压素生物检定法降压物质检查法无菌检查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锥入度测定法核磁共振波谱法拉曼光谱法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离子色谱法细胞色素C活力测定法过敏反应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生物活性效价和生物活性限度测定的统计方法灭菌法抑菌剂效力检查法玻璃酸酶测定法肝素生物测定法绒促性素生物测定法缩宫素生物测定法胰岛素生物测定法精蛋白锌胰岛素延缓作用检查法硫酸鱼精蛋白生物测定法洋地黄生物测定法葡萄糖酸锑钠毒力检查法卵泡刺激素(FSH)生物测定法——幼大鼠卵巢增重法黄体生成素(LH)生物测定法——幼大鼠精囊增重法降钙素生物活性测定生长激素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滴定液分析天平使用与称量有效数字和数值的修约及其运算中药补充部分中药丸剂中药散剂中药颗粒剂中药片剂煎膏剂(膏滋)中药糖浆剂合剂中药胶囊剂酒剂膏药中药注射剂搽剂洗剂涂膜剂中药眼用制剂贴膏剂凝胶剂药材和饮片取样法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一部)薄层色谱扫描法铅、镉、砷、汞、铜测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铅、镉、砷、汞、铜测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水分测定法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有机磷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中药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法甲醇量检查法浸出物测定法鞣质含量测定法膏药软化点测定法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酸败度测定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法)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黄曲霉毒素测定法《2010年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定价:380.00元收载的内容主要是各项仪器常规使用的基本的规范性操作。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104无菌检查法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104无菌检查法](https://img.taocdn.com/s3/m/e1c6c2df102de2bd97058822.png)
无菌检查法无菌检查法系用于检查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医疗器具、原料、辅料及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若供试品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规定,仅表明了供试品在该检验条件下未发现微生物污染。
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
隔离系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日常验证还需对试验环境进行监控。
菌检查人员必须具备微生物专业知识,并经过无菌技术的培训。
第一部分准备及保障1 洁净室(区)的要求无菌检查的所有操作均需在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下进行,操作环境的无菌保障程度将直接影响无菌检查结果,为了保证无菌检查用洁净室(区)环境的稳定性,确保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对洁净室(区)的环境质量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和评价方法是必要的。
无菌加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
隔离系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洁净室(区)应采光良好、避免潮湿。
远离厕所及污染区。
由1~2个缓冲间和操作间组成(操作间和缓冲间的门不应直对),操作间与缓冲间之间应具备灭菌功能的样品传递箱。
在缓冲间内应有拖鞋、无菌衣放置架和挂钩等,缓冲间可设手消毒设备,不应放置培养箱和其他杂物;洁净室(区)内应六面光滑平整,能耐受清洗消毒。
墙壁与地面、天花板连接处应呈凹弧形,无缝隙,不留死角。
操作间和缓冲间内不应安装下水道。
无菌操作室应具有空气除菌过滤的单向流空气装置,操作区洁净度100级或放置同等级别的超净工作台,室内温度控制18~26℃,相对湿度40%~60%。
液相-2010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杂质检测,流动相比例调节)
![液相-2010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杂质检测,流动相比例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8a4dfc30eefdc8d376ee3268.png)
2010年版 2010
高效液相色谱法
1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由输液 所用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 泵、进样器、色谱柱、 、检测器和色谱数据 处理系统组成 ,仪器应按现行国家技术监 仪器应按现行国家技术监 督局“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定期检定并 符合有关规定。
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 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 成、检测器类型不得改变外 检测器类型不得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 长度、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 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 成的比例、柱温、进样量 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 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供试品并达到系统适用性 以适应供试品并达到系统适用性 试验的要求。其中,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 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以 组分比例较低者(小于或等于 小于或等于50%)相对于自身 的改变量不超过±30% 30%且相对于总量的改变量不 超过±10%为限,如30% 30%相对改变量的数值超过 总量的10%时,则改变量以总量的 则改变量以总量的±10%为限。
2.4 拖尾因子(T)
用于评价色谱峰的对称性。 。为保证分离效果和测量精度, 应检查待测峰的拖尾因子是否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应检查待测峰的拖尾因子是否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拖尾因子计算公式为: T=W0.05h/2d1 式中, W0.05h 为5%峰高处的峰宽 峰高处的峰宽;d1为5%峰高出峰顶点 至峰前沿之间的距离。 除另有规定外,峰高法定量时 峰高法定量时T应在0.95~1.05之间。 峰面积法测定时,若拖尾严重 若拖尾严重,将影响峰面积的准确测 量。必要时,应在各品种项下对拖尾因子做出规定 应在各品种项下对拖尾因子做出规定。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中药补充部分20铅、镉、砷、汞、铜测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中药补充部分20铅、镉、砷、汞、铜测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ttps://img.taocdn.com/s3/m/8b246ea2b0717fd5360cdcdb.png)
铅、镉、砷、汞、铜测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 简述本法系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中药材中的铅、镉、砷、汞、铜进行限量检查。
2 仪器与用具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应配备有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和适宜的氢化物发生装置,并具有氘灯或塞曼效应背景校正功能;铅、镉、砷、汞、铜等元素的空心阴极灯;普通或热解涂层石墨管;乙炔气、高纯氩气或高纯氮气;空气压缩机及冷却循环水泵等。
2.2 微波消解仪内罐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具有适宜的耐压密封装置和过压安全保护装置;具有程序控制、功率可调的微波发生装置;可采用适宜的方式监控反应罐内的温度和压力。
2.3 电热板应具有温度均匀的加热表面和温度控制装置。
2.4 纳氏比色管或量瓶应尽可能使用耐腐蚀的塑料器具,以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为好,玻璃器皿易吸附或吸收金属离子,因此仅适于短时间内对溶液的容量使用。
3 试药与试液3.1 铅、镉、砷、汞、铜单元素标准溶液及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杨树叶中国剂量科学研究院提供,单元素标准溶液用于制备标准曲线,杨树叶或茶树叶可作为工作对照物质,检查方法的可靠性。
3.2 硝酸、高氯酸应采用高纯试剂,盐酸、硫酸、磷酸二氢铵、硝酸镁为优级纯,碘化钾、抗坏血酸、盐酸羟胺为分析纯,使用前应检查各试剂中的相关金属元素含量符合测定的要求。
3.3 水去离子水或用石英蒸馏器蒸馏的超纯水,使用前应检查其中的相关金属元素含量符合测定的要求。
3.4 25%碘化钾溶液取碘化钾25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3.5 10%抗坏血酸溶液取抗坏血酸10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3.6 含1%磷酸二氢铵溶液和0.2%硝酸镁溶液的混合溶液取磷酸二氢铵1g,硝酸镁0.2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3.7 1%硼氢化钠和0.3%氢氧化钠混合溶液取氢氧化钠3g,加水1000ml使溶解,加入硼氢化钠3g,使溶解,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3.8 4%硫酸溶液取硫酸4ml,加入水中稀释,并加水至100ml,即得。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版释放度检查法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版释放度检查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37d9adec3a87c24028c466.png)
文件内容: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2、引用标准 (2)3、简介 (2)4、仪器装置 (2)5、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2)6、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 (4)7、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6)8、更改信息 (6)颁发部门:分发清单: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程序规定了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和结果判定,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并描述了更改信息。
本程序适用于释放度的测定。
2 引用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释放度测定法”。
2010年版P2763 简介释放度测定法系指测定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指标,是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用规定的仪器,在规定的温度、介质、搅拌速率等条件下,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速率试验,用以监测产品的生产工艺,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凡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4 仪器装置4.1第一法与第二法均采用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项下所示的仪器装置。
4.2用于透皮贴剂的第三法,其搅拌桨与溶出杯按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第二法),并与网碟组成其桨碟装置。
4.2.1网碟用不锈钢制成,分上层和下层网碟,其形状和尺寸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项下所示附图。
4.2.2搅拌桨的下端与上层网碟的距离应为25mm±2mm,将透皮贴剂固定于两层碟片的中央,释放面向上,再将网碟水平置于溶出杯下部,并使贴剂与桨叶底部平行。
5 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5.1测定法照各品种中“释放度”项下方法测定,在规定取样时间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和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并及时补充相同温度相同体积的释放介质,按照各品种项的规定的测定方法测定,计算出每片(粒)的释放量和6片(粒)的平均释放量。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标准操作程序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标准操作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fc1add8ed0d233d4b14e6991.png)
文件内容: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2、引用标准 (2)3、简介 (2)4、仪器 (3)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检定 (3)6、样品测定方法 (5)7、注意事项 (6)8、结果判断 (8)9、吸收系数测定法 (8)10、更改信息 (9)颁发部门:质量管理部。
分发清单:QC办公室、中药室、化学室、稳定性考察室。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程序规定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并描述了更改信息。
本程序适用于药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
2 引用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Ⅴ A和二部附录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P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 简介紫外光-可见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区或可见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本法在药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定量分析通常选择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出吸收度,然后用对照品或吸收系数求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波长或吸光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若该物质本身在紫外光区无吸收,而其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杂质的吸收峰处该物质无吸收,则可用本法作杂质检查。
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等发色基团,均可在紫外区(200~400nm)或可见光区(400~850nm)产生吸收。
通常使用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波长范围为190~900nm,紫外吸收光谱为物质对紫外区辐射的能量吸收图。
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为光的吸收定律,它是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其数学表达式为: A=log(1/T)=Ecl式中:A为吸光度;T为透光率;E为吸收系数;c为溶液浓度;l为光路长度。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0d3c9b89a1c7aa00b52acb8f.png)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使用微径柱时,输液泵的性能、进样体 积、检测池体积和系统的死体积等必须 与之匹配;如有必要,色谱条件也需作 适当的调整。当对其测定的结果产生争 议时,应以品种项下规定的色谱条件的 测定结果为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填充剂的性能(如载体的形状、粒径、 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 含碳量和键合类型等)以及色谱柱的填 充,直接影响供试品的保留行为和分离 效果。分析分子量小于2000的化合物应 选择孔径在15nm(1nm=10Å)以下的 填料,分析分子量大于2000的化合物则 应选择孔径在30nm以上的填料。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1 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
用于评价色谱柱的分离效能。由于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 上的色谱行为不同,采用理论板数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 时,应指明测定物质,一般为待测组分或内标物质的理论 板数。
在规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 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峰或内标物 质峰的保留时间t R(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 单位)和峰宽(W)半峰高宽(Wh/2 ),按n=16(t R/W)2 或n=5.54(tR/Wh/2)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最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为化学键合硅胶 。 反相色谱系统使用非极性添充剂 ,以十 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硅 烷键合硅胶和其他类型的硅烷键合硅胶 (如氰基键合硅烷和氨基键合硅烷等) 也有使用。正相色谱系统使用极性填充 剂,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等。离子交换 色谱使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分子排阻色 谱使用凝胶或高分子多孔微球等填充剂; 对映异构体的分离通常使用手性填充剂。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58e9798e9951e79b89273e.png)
99.5.2
20~25℃培养 5~7 天,使大量的孢子产生。加入 3~5ml 含 0.05%(ml/m1)聚山梨酯 80 的 0.9%无菌氯化钠溶液,用无菌玻棒或接种环轻轻将孢子洗脱。然后可用一支 l0ml 无菌 球形毛细吸管,其管口用无菌棉花或纱布包扎且能过滤菌丝的装置,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 试管内,将孢子悬液稀释至每毫升含 50~l00cfu。 9.5.4 进行验证试验时,若因没有适宜的方法消除供试品中的抑菌作用而导致微生物
9.3
结果判定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均应不低于 70%。若供试品组的菌回收率均不低于
70%,则可按该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菌落计数法测定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若任 一次试验中供试品组的菌回收率低于 70%,应建立新的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 重新验证。 9.4 9.5 验证试验可与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同时进行。 注意事项 黑曲霉菌的菌液制备 将黑曲霉菌接种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于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2010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第22页共27页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项目菌株及判断指标培养基测试菌株测试特性测试指标胆盐乳糖培养基大肠埃希菌促生长能力浑浊铜绿假单胞菌浑浊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能力未见浑浊mug培养基大肠埃希菌促生长能力浑浊大肠埃希菌指示能力366nm有荧光或麦康凯琼脂大肠埃希菌促生长能力回收率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回收率大肠埃希菌指示能力颜色形态同对照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颜色形态同对照乳糖胆盐发酵管大肠埃希菌促生长能力浑浊产气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能力未见浑浊乳糖发酵培养基大肠埃希菌促生长能力浑浊大肠埃希菌指示能力营养肉汤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促生长能力浑浊金黄色葡萄球菌促生长能力浑浊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促生长能力上清浑浊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2010 版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氮测定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氮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40159311af45b307e87197ab.png)
文件内容: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2、引用标准 (2)3、定义 (2)4、仪器 (2)5、试药 (2)6、操作程序 (2)7、记录与计算 (4)8、附注 (5)9、更改信息 (5)颁发部门:质量管理部。
分发清单:QC办公室、中药室、化学室、稳定性考察室。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程序规定了氮测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并描述了更改信息。
本程序适用于含氮有机物的含氮量测定。
2 引用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Ⅸ L和二部附录Ⅶ D“氮测定法”、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氮测定法”。
作规范2010年版P1813 简介本法系将供试品在硫酸及催化剂作用下,经强热分解使有机氮转为硫酸铵,再经强碱碱化使氨馏出并吸收于硼酸液,最后用硫酸滴定液滴定,求出氮含量。
简述为消化、蒸馏及滴定三步。
4 仪器常量定氮仪由500ml凯氏烧瓶、氮气球和冷凝管组成。
半微量定氮仪由1000ml圆底烧瓶、连有氮气球的蒸馏器和直形冷凝管等组成。
分析天平感量为0.1mg的天平,适用于精密称取0.1g以上者;感量为0.01mg的天平,适用于精密称取0.1g以下者。
消化应用可调压电炉加热。
蒸馏可用可调压电炉或电热套加热。
蒸馏连接用的乳胶管或橡胶管,应用氢氧化钠试液煮20分钟,洗去碱液后用水煮沸,洗净,晾干。
5 试药试剂均为化学纯。
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应符合中国药典附录规定。
硫酸滴定液(0.005mol/L)用硫酸滴定液(0.05mol/L)定量稀释而成。
试液、指示液配制均应符合中国药典附录规定。
硫酸铜用作消化催化剂;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钠)用以提高硫酸的沸点,也可将硫酸钾与硫酸铜按10:1比例混合研匀使用。
6 操作程序6.1第一法(常量法)6.1.1称样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氮量25~30mg),精密称定,置干燥的500ml 凯氏烧瓶中。
供试品如为固体或半固体,可用定量滤纸包裹加入,也可直接称入。
6.1.2消化在凯式烧瓶中依次加入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钠)10g和硫酸铜0.5g,再沿瓶壁缓缓加入硫酸20ml;若瓶颈上有少量供试品黏附,可用硫酸冲下。
偏差要求--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偏差要求--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9e5806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d.png)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P58~59):含量测定时供试品应称取2份,如为对照品比较法,对照品一般也应称取2份。
吸收系数检查也应称取供试品2份,平行操作,每份结果对平均值的偏差应在±0.5%以内。
作鉴别或检查可取样品1份。
吸收系数测定法样品应同时测定2份,同一台仪器测定的2份结果,对平均值的偏差应不超过±0.3%,否则应重新测定。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70):供试品要求制备2份样品溶液,各测定3次。
取平均值从标准曲线上求得相应的浓度。
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3%,石墨炉法可适当放宽。
样品测定离散性大时应多测几次,以增加读数的可靠性。
《明胶药用空心胶囊铬检测方法指导原则》铬测定:由于微量测定,结果的偏差会较大,一般两份样品的相对偏差≤10%,取平均值即可。
3、荧光分析法(P73):2份供试品测定结果,每份结果对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以内,否则应重做。
4、火焰光度法(P75):定量分析采用第一法或第二法时,要求制备2份供试品溶液,各测定3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
样品测定离散性大时应多测几次,以增加读数的可靠性。
5、高效液相色谱法(P81):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每份至少进样2次,由全部注样平均值(n ≥4)求得平均值,相对标准偏差(RSD)一般应不大于1.5%。
(此规定为05版药品操作规程上描述,10版无此规定)6、气相色谱法(P102):精密称取供试品和对照品各2份,按-----。
每份校正因子测定溶液(或对照品溶液)各进样2次,2份共4个校正因子相应值的平均标准偏差不得大于2.0%。
多份供试品测定时,每隔5批应再进对照品2次,供试品测定完毕,最后再进行对照品2次,核对下仪器有无改变。
7、毛细管电泳法(P111):标准品(对照品)溶液每份至少进样2次,由全部进样结果(n>4),求得平均值,相对标准偏差(RSD)一般应不大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