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2、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鼠疫,霍乱3、发展史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郭霍:郭霍法则弗莱明:青霉素汤飞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细菌为宜。
2、细菌的基本结构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高渗环境中可生长典型菌落:油煎蛋样菌落可恢复为原菌4、细菌的特殊结构5、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芽胞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6、芽胞不包含质粒。
7、细菌的抵抗力比较:有芽胞,选芽胞;无芽胞,选金黄色葡萄球菌。
8、细菌的生长繁殖(1)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代时:15~30分钟(2)群体的生长繁殖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侵袭性菌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治疗作用:抗生素,维生素噬菌体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噬菌体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①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②严格胞内寄生;③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④抗原性;⑤抵抗力3、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核酸,一种,DNA或RNA,遗传物质;蛋白质,保护核酸,识别宿主菌4、噬菌体分类①毒性噬菌体增殖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吸附的原理: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②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三状态两周期:三状态,①游离的具有传染性的噬菌体颗粒;②宿主菌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核酸;③前噬菌体。
两周期: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细胞的变异与遗传1、细菌基因组的组成:细菌染色体、质粒、整合在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转座元件2、质粒的特征:①自我复制;②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的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非必需;④具有转移性;⑤相容性与不相容性3、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野生型的性状,称为回复突变;往往是表型回复突变,即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向突变的序列,只是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从而抑制了第一次突变的效应,称为抑制突变。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1.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无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因子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六界系统:占4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三域学说: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2.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微生物的人——1676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否定“自然发生”学、说证明微生物引起发酵、制备疫苗预防疾病、发明巴斯德消毒法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发明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病原菌、提出“科赫法则”、创立显微镜技术布赫纳:用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取得成功,发现了微生物酶的重要作用、从此将微生物学推到了生化研究的阶段。
3.微生物的特点:(1)形态微小结构简单(2)代谢旺盛繁殖快速(3)适应性强容易变异(4)种类繁多分布广泛(5)食谱广、易培养、起源早、休眠长二.原核微生物第一节:细菌1.细菌的基本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细菌的大小:度量细菌细胞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um。
1m=103mm=106um=109nm.大肠杆菌可作为典型的细菌细胞大小的代表,平均长度约为2um,宽0.5um。
最小到最大:50nm~0.75mm,相差一万倍。
3.细胞壁的功能:(几乎所有细菌(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1)保护细菌免受机械性或其他外力的破坏。
(2)维持细胞特有的形状(3)屏障保护功能(4)提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的着生、运动所必需的结构(5)赋予细胞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及噬菌体的敏感性。
4.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5.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机制阳性:肽聚糖的含量与交联程度都比较高,肽聚糖层多,所以细胞壁较厚,壁上的间隙较小,媒染后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不易被洗脱出细胞壁,加上它本来就不含脂质,乙醇洗脱时细胞壁非但没有出现缝隙,反而使肽聚糖层的网孔因脱水而变得通透性更小,结果蓝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留在细胞内而使细胞呈蓝紫色。
(完整)微生物学检验重点知识总结(DOC),推荐文档
绪论1.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的分类。
一、微生物的概念与特点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繁殖快,代谢强适应强,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1.微生物类型根据微生物大小、结构和组成不同分为三类型2.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动物、植物或人类产生疾病的微生物。
3.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的发现与研究(1)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最早观察到微生物;微生物学研究的创始人:巴斯德、科赫、李斯特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肽聚糖结构及其化学组成;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一)细胞壁化学组成与结构,革兰染色共有组分:肽聚糖特殊组分:G+ 菌、G-菌不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2.细胞壁的功能:(1)维持细菌固有形态和抵抗低渗作用。
(2)物质交换作用。
(3)屏障作用。
(4)免疫作用。
(5)致病作用。
(6)与细菌药物敏感性有关。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真核细胞基本相同,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
•细菌细胞膜可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称中介体。
2.细菌荚膜、鞭毛和菌毛的功能。
荚膜:功能:有抗吞噬和抵抗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增强细菌的侵袭力,构成细菌致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具有免疫原性。
③鉴别细菌和血清学分型鞭毛:功能:细菌的运动器官菌毛普通菌毛:具有黏附性,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变异相关3.芽胞结构特点、意义、与消毒灭菌的关系;细菌L型的形态特征、检验要点。
芽胞:某些细菌(主要为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浓缩脱水而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具有多层膜状结构、通透性很低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种类。
其中,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等进行分类。
真菌是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和植物中。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复制。
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两大类。
2.微生物结构: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组成。
真菌由菌丝、子实体和分生孢子组成。
病毒包含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壳体。
寄生虫的结构因种类不同而不同。
3.微生物繁殖和生长:细菌通过二分裂来复制自身,生长速度快。
真菌以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寄生虫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卵的产生和分裂。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起疾病。
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刺激宿主免疫反应、侵入宿主组织等方式引起疾病。
真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机械破坏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引起疾病。
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寄生虫可以通过侵入宿主组织、摧毁宿主细胞、干扰宿主机体等方式引起疾病。
5.微生物的诊断方法:微生物的诊断常常依赖于细菌培养和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显微镜检查等方法。
细菌培养和分离可以通过培养基、温度、气体等条件来筛选和培养细菌。
病毒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宿主体液中的抗体来进行诊断。
核酸检测是利用特异性引物和放大技术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
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形态和结构。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社区防控措施和医疗机构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面罩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社区防控措施包括检疫、消毒、卫生教育和疫苗接种等。
医疗机构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管理等。
7.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细菌和蓝藻)、真核微生物(真菌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每种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对不同微生物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2.微生物的生长及繁殖:微生物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才能繁殖,其中包括适宜的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氧气等。
熟悉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发展过程,从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3.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感染是导致人类许多疾病的原因之一、了解感染过程中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病非常重要。
免疫系统是人体清除和防御微生物感染的关键,对于研究免疫机制和开发免疫相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机制各不相同。
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通过分泌毒素、侵犯宿主细胞或操纵宿主细胞的代谢等方式诱导疾病的发生。
研究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5.微生物检测和诊断: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是判断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法、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6.抗微生物药物和耐药性:抗微生物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的主要方法。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可治疗的疾病变得难以治疗。
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和开发新的药物对于控制微生物感染和预防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7.食品安全与微生物:食品污染是常见的卫生问题,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
了解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学习正确的食品处理和储存方法有助于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8.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微生物感染是许多传染病的主要原因。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代谢、遗传特性等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细菌根据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弧菌等;根据培养特性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病毒则是一种非细胞结构,需要依赖寄生生活在宿主细胞内。
此外,微生物还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古菌等。
二、微生物的结构特征细菌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质体、核酸(DNA和RNA)等组成;真菌一般由菌丝、孢子、菌丝体等组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聚糖和蛋白质组成;细胞内含有的质体则是一种脂质小体,可以存储营养物质和合成ATP;核酸是微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控制着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功能。
三、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包括碳源代谢、氮源代谢、微量元素代谢等。
微生物利用不同的碳源进行代谢,可以分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氮源代谢涉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合成等;微生物对于微量元素如铁、锌、钙等的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
此外,微生物的代谢还包括能源代谢、生长因子合成、酶系统和代谢产物等。
四、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不同DNA片段之间的重组,可能导致新基因的产生;水平基因转移是指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基因信息交换,可能导致新基因的获得。
这些遗传变异对微生物的进化、适应性和病原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微生物的病原性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真菌感染等。
细菌的病原性主要包括产生毒素、对宿主组织的侵袭以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扰等;真菌则主要通过产生毒素、分解组织以及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影响等;病毒主要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和感染,可能导致细胞变性和凋亡。
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微生物病原性的重要表现。
六、微生物的抗性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产生酶和产生毒素等多种抗性机制。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大学期末复习课件).docx
绪论重点掌握: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分类命名概念:微生物:肉眼看不见,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者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微生物的分类依据:细胞结构有无、细胞核程度、叶绿体有无、个体形态及大小、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分类方法(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微生物的命名:属名+种名(拉丁文)微生物的种类: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细胞结构微生物(原核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个体极小、比表面积大;繁殖快、代谢速率快;数量多;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重点掌握:病毒的特点;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噬菌体的类型;噬菌体的培养概念: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生物(可通过细菌过滤器)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核酸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溶原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叫做溶原细胞)烈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病毒的特点:非细胞型+专性寄生+微生物(1)个体极小(小于0.2um)(2)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3)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需的酶系统(4)专性寄生(一种噬菌体只侵染某一种细菌)病毒的化学组成:蛋白质和核酸(只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病毒的结构:(包膜+)蛋白质外壳+核酸内芯噬菌体的类型: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病毒的培养特征:液体培养特征(浑浊一透明的裂解液)、固体培养特征(噬菌斑)第二章原核微生物重点掌握:古菌的特点;细菌的个体形态与菌落特征、细胞结构中细胞壁、细胞膜结构与功能;芽抱、荚膜的特性与应用;细菌与放线菌的形态与菌落形态差异概念;极端微生物:喜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芽抱:某些细菌在它的生活史上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它遇到外界不良环境吋,在英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砲子叫芽孑包荚膜: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黏性物质~ (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表面)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黏液层:有些细菌不产荚膜,其细胞表面仍可分泌黏性的多糖,疏松地附着在细菌细胞壁表面上,与外界没有明显边缘菌落:放线菌: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古菌的特点:包括形态、细胞结构、代谢、呼吸类型、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1)古菌的形态细胞很薄,扁平(2)古菌的细胞结构大多数古菌的细胞壁不含有二氨基庚二酸和胞壁酸。
微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本文档旨在对微生物生态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1. 微生物生态学概述
- 微生物生态学的定义
-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生态功能
-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功能
- 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替过程
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pH、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其他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4.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 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前景和挑战
5.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 微生物与人体的共生关系
-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联
- 微生物在医疗和健康保健中的应用
以上仅为微生物生态学的一部分重点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了解,请参考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料。
微生物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科学。
三菌四体一病毒1.细菌、真菌、放线菌;2.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3.不具细胞结构的病毒;不同形态的微生物可以分为三大类: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
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细菌是三种形态:球菌(用直径衡量大小)、杆菌(长宽衡量大小,宽写在前面,不加单位,长写在后面,写上单位)、螺旋菌(自然长度、螺旋数、螺距等衡量大小)长度单位均为微米(μm)微生物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比面积=面积/体积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巴斯德的功绩: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巴斯德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实验,其中著名的曲瓶颈试验无可辩驳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2.证明发酵是微生物引起的。
在否定“自生说”的基础上,认为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关。
3.免疫学----预防接种。
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
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重大贡献。
4.发明巴斯德消毒法,解决家蚕软化病问题。
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
柯赫的功绩:1.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并用其纯化微生物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创立2.证实炭疽病因—炭疽杆菌3.发现结核杆菌、霍乱弧菌4.提出科赫法则:确定某种微生物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具有不同形态和代谢特性。
真菌是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可以是细菌性或真菌性感染的致病原。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在人体内常引起原虫感染。
病毒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2.微生物的传播:微生物通过空气、食物、水、斑点、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
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例如咳嗽和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中含有致病微生物。
3.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致病性取决于其毒力、感染剂量和宿主免疫力。
一些微生物通过产生毒素来引起疾病,例如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会导致肌肉痉挛和神经系统紊乱。
4.微生物的诊断和检测: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是通过分离和鉴定微生物来确定的。
分离是从患者样本中获得纯培养物,鉴定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和免疫学特性的研究。
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5.典型微生物感染:常见的微生物感染包括细菌性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其中,肺炎链球菌、结核杆菌和流感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6.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抗菌药物的选择取决于微生物的敏感性和临床症状。
7.抗菌耐药性问题: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的抗药性不断增加。
抗菌耐药性是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问题,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改善卫生条件以减少微生物传播。
8.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的措施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免疫接种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免疫接种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例如水痘、麻疹和流感疫苗的接种。
9.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微生物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艾滋病毒感染、结核病和寨卡病毒感染等疾病对全球卫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际合作和卫生政策的制定对于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至关重要。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的复习要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类、传播途径、致病性、诊断和检测方法、常见微生物感染、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耐药性问题、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以及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最新推荐】微生物必备的基础知识归纳-精选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微生物必备的基础知识归纳微生物是指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我们在生物学的课本中都会学到微生物的知识内容,你想知道具体有哪些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生物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微生物知识一、微生物的定义形体微小,肉眼看不到或很难看清它的个体的生物,只有通过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或几十万倍才能看清。
人们称这些微小的生物为微生物微生物的一般特性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分布广、种类多3、繁殖块4、易于变异5、易于培养三、细菌1、细菌形态球状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叠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杆状长杆菌、短杆菌、球杆菌、棒状杆菌螺旋状弧菌、螺旋菌2.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特殊结构芽孢、荚膜、鞭毛、纤毛细胞壁:细胞最外层。
起维持菌体固有的外形、屏障、耐受压力的作用。
化学成分主要由粘肽(共有的)、蛋白质、脂类等组成细胞膜:选择性渗透细菌体内外物质的交换,维持新陈代谢、参与呼吸作用。
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由磷脂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组成。
细胞浆(质):是细胞膜包围着的部分,是细菌的基础物质、内在环境,是细菌合成蛋白质、核酸的场所。
基础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脂类细胞核:位于细胞浆内,控制着细胞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细菌的遗传变异信息。
荚膜:某些在细胞壁外包一层粘性物质,相对稳定的附于细胞壁外。
具有保护、能源供应的作用。
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糖或多肽类。
鞭毛:菌体内长出的细长丝状物细菌的运动器官。
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少量糖类、脂类。
纤毛:比鞭毛更细、短、直、硬,数量更多的毛发状细物。
功能:获得营养,由蛋白质亚单位组成。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活的一定阶段,能在体内形成一个特殊的休眠体。
杀灭芽孢条件:121℃ 、20分钟,160℃ 、2小时。
微生物每章节重点知识点归纳doc
微生物每章节重点知识点归纳
绪论
1.明白得并经历微生物的概念、特点
概念: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乃至是没有细胞构造生物的总称。
特点:
①个体小,比面值大
②繁衍快,代谢强
③易变异,抗性强
④种类多,散布广
2.三个重要人物的奉献(见笔记本)
3.把握科赫法那么(见笔记本)
原核微生物
+和G-细胞壁的结构、组成、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
染色大体步骤:
初染(结晶紫,1min)媒染(碘液,1min)脱色(95%乙醇,)复染(番红,3min)
结果:紫色或蓝色——革兰氏阳性菌,G+菌红色——革兰氏阴性菌, G-菌。
原理:
细菌用结晶紫染色后,再用碘液媒染能够提高染料的滞留性,当用乙醇对G+细菌脱色时由于乙醇会使厚的肽聚糖层的孔隙收缩,因此在脱色进程中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滞留。
细菌为紫色。
相反G-肽聚糖层薄,有较大孔隙,乙醇处置使其细胞壁中脂质溶解进一步加大孔隙,因此复合物被抽提,经复染成红色。
2.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要紧成份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糖类和微量金属离子。
功能:①选择性的操纵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输送;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成份的重要场所④膜上含有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基地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
3.芽孢的概念、结构、特点、耐热机制
概念:。
微生物学复习总结
微生物学1微生物:存在与自然界的一群大多数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单一核酸,严格寄生。
病毒属此类。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两种核酸并行。
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器完整。
真菌属此类。
3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大小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外形分为球菌(球菌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杆菌、螺旋菌4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功能:维持细胞基本形态,保护细胞抵抗低渗外环境,与细菌致病性、抗原性、对药物及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结构:G+菌细胞壁由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和磷壁酸有抗原性(壁磷壁酸、膜磷壁酸)G-菌细胞壁由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周浆间隙和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对渗透压敏感。
产生耐药性的原因细胞膜由磷脂&蛋白质组成,不含固醇类物质功能:物质转运、载体蛋白、维持细胞正常渗透压、呼吸作用、生物合成作用(2)细胞质: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由RNA&蛋白质组成;常为抗菌药物选择作用的靶位点质粒: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闭合环状双链DNA。
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某些遗传性状(耐药性、毒素、细菌素、性菌毛产生等),与细菌的遗传变异密切相关。
(3)核质:闭合环状DNA分子反复缠绕、折叠形成超螺旋结构;无核膜及核仁;控制细菌基本遗传性状,是细菌遗传变异的基础。
5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分泌的一层疏松、透明的粘性、胶冻状物质。
微荚膜:厚度小于0.2微米。
特性:含水量大、折光性强,不易着色。
功能:抗吞噬;抗损害;抗干燥;黏附作用;有抗原性;(2)鞭毛:菌体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完整版)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个氨基酸(D-Ala)的竣基与乙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
接相怜,因而只形成较稀疏、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周质空间:在G-细菌,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具存在 多种周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
2、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或内膜,是一层紧贴在细胞壁内侧 包围着细胞质的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组成细胞膜的 组要成分是磷脂,而膜式由两层磷脂分支整齐地对称排列而成的。在常 温下,磷脂双分子层呈液态,具嵌埋着许多具有运输功能、有时还存在
代表人物E.Bu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代成熟期一一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
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 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
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
运输通道的整合蛋白或内嵌蛋白,而在其外层有许多具有酶促作用的周 边蛋白或膜外蛋白。
细胞膜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1)能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2)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3)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 多糖)的重要场所;
(4)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火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故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绪论
1、巴斯德现象及柯赫法则
答:巴斯德贡献:
(1)彻底否定了 “自然由微生物引起的
(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微 生物病原学说的发展。柯赫贡献:
微生物每章节重点知识点归纳doc
微生物每章节重点知识点归纳绪论1.理解并记忆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定义: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甚至是没有细胞构造生物的总称。
特点:①个体小,比面值大②繁殖快,代谢强③易变异,抗性强④种类多,分布广2.三个重要人物的贡献(见笔记本)3.掌握科赫法则(见笔记本)原核微生物1.G+和G-细胞壁的结构、组成、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染色基本步骤:初染(结晶紫,1min)媒染(碘液,1min)脱色(95%乙醇,0.5min)复染(番红,3min)结果:紫色或蓝色——革兰氏阳性菌,G+菌红色——革兰氏阴性菌, G-菌。
原理:细菌用结晶紫染色后,再用碘液媒染可以提高染料的滞留性,当用乙醇对G+细菌脱色时由于乙醇会使厚的肽聚糖层的孔隙收缩,因此在脱色过程中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滞留。
细菌为紫色。
相反G-肽聚糖层薄,有较大孔隙,乙醇处理使其细胞壁中脂质溶解进一步加大孔隙,所以复合物被抽提,经复染成红色。
2.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结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糖类和微量金属离子。
功能:①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运送;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成分的重要场所④膜上含有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基地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
3.芽孢的定义、结构、特点、耐热机制定义: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的后期或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胞质会浓缩形成一个椭圆形、壁厚、高度折光、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结构:孢外壁:厚而致密,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类,通透性差,不易着色;芽孢衣:角蛋白组成,非常致密,对化学物质的抗性。
皮层:厚,主要含芽孢肽聚糖、 DPA-Ca含量丰富。
核心:相当于浓缩的细胞。
含水量极低,含有DPA-Ca。
其它见笔记本4.糖被根据有无固定形态和包裹在单细胞还是多细胞上,将糖被分为3类:荚膜:包裹单细胞,有定型,与细胞壁牢固结合,不易洗脱。
(厚度:<0.2µm 的称为微荚膜)粘液层:包裹单细胞,无定型,与细胞壁松散结合,易洗脱。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一、病原微生物1.细菌细菌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它们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肺炎、结核病、痢疾、伤寒、炭疽病等。
细菌的形态多样,有的是球形,有的是杆状,有的是螺旋形。
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有的细菌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
细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细菌的培养和鉴定。
2.病毒病毒是一种不能单独存在的微生物,它们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传染病,如流感、水痘、麻疹、艾滋病等。
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毒抗体的检测以及病毒的培养和鉴定。
3.真菌真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表面和体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真菌性感染病,如白癜风、念珠菌病、肉芽肿病等。
真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真菌的培养和鉴定。
4.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种能在人体内寄生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寄生虫的病原体检测。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随着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喷射到空气中,再被别人吸入,传播给健康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皮肤传染病,如疱疹、生殖器疱疹、麻风等。
3.消化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口腔进入到消化道内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肠道传染病,如肠炎、腹泻等。
4.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血液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5.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母婴传播给新生儿。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
6.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悬浮粒子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气溶胶传染病,如结核病、麻风等。
三、感染的机制1.侵入侵入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口鼻、视觉器官或肌肤等进入到人体内。
其途径有三种: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皮肤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真核微生物: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真菌、显微藻菌和原生动物等都是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冇细胞壁或用青霉索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冇一层细胞膜包裹的闘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牛长。
3.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木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病毒是一类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形态存在的病原体,它们即可通过感染宿主并借助其代谢系统大量复制自己,乂可在离体条件下,以生物大分子状态长期保持其感染活性。
4.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人型肉质了实体结构的真菌。
在潮湿气候下,它们往往在有机物上人最生长繁殖,从而引起食物、T农业产品的霉变或植物的真菌病害。
5.荚膜: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层松散的粘液物质,荚膜的成分因不同菌种而异,主要是由葡萄糖与葡萄糖醛酸组成的聚合物,也有含多肽与脂质的。
一般在动物体内或含有血清或糖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英膜,在普通培养基上或连续传代则易消失。
荚膜不易着色,可用特殊染色法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
如用墨汁作负染色,则荚膜显现更为清楚,先用染料染菌休,然后用墨汁将背景涂黑,即负染色法。
重点内容1•产黄青霉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霉菌,特别是在食物或者室内坏境中最为常见。
是生产青霉素的重要工业菌种。
霉菌形态和构造:霉菌营养体的基木单位是菌丝。
有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两种。
通过载片培养可以较清楚的观察菌丝的形态和构造。
菌丝体及其各种分化形态:当霉菌抱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为菌丝体。
菌丝体分两类:密布在固体营养基质内部, 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
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则称气牛菌丝体。
霉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主要产生大量的无性抱子或有性泡子来完成。
霉菌的菌落:宏观上菌落形态较人、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构造,以及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不一致。
霉菌的细胞呈丝状,在固体培养基上牛长时乂有营养菌丝和气牛菌丝的分化。
2•革兰氏阳性细菌、阴性细菌共有组分:肽聚糖特有组分:G+细菌磷壁酸、G•细菌脂多糖I) 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和化学成分简单,一般含60%・95%肽聚糖和10%-30%磷壁肽聚糖又称黏肽、胞壁质或黏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小的特有成分。
肽聚糖分子由肽和聚糊两部分组成,其小的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则是由N・乙酰葡糊胺和N・乙酰胞樂酸两种单糖相互间隔连接成的长链。
成三维立体结构。
具屮肽聚糖单体rfl 3部分纽成:①双糖单位:由一个N・乙酰窗糖胺通过4•糖廿键与另一个N■乙酰胞壁酸相连。
这一双糖单位中的0畀,4•糖昔键很易被一种广泛分布于卵清、人泪和鼻涕以及部分细菌和噬菌体中的溶菌晦所水解,从而导致细菌因细胞壁肽聚糖的“散架”而死亡。
②四肽尾:是由4 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
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的四肽尾为L-Ala-D-Glu-L-Lys-D-Ala,其中两种D型氨基酸一般仅在细菌细胞樂上见到。
③肽桥:肽桥为氨基酸五肽,它起着连接前示两个四肽尾分了的“桥梁”作用。
肽桥的变化其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U•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主要生理功能: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Ca2+等两价阳离子,以提肓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酚的活力②贮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口溶素,借以防止细胞内因口溶而死亡④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⑤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可作为菌种鉴定⑥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冇抗补体的作用。
ID G■细菌的细胞壁:特点是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
G-细菌肽聚糖单体结构与G+细菌基本相同,差别仅在丁:①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不是赖氨酸,而是被一种只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甲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前后两单体间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四个氨基酸(D-Ala)的竣基与乙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稀疏、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它位于璧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①脂多糖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0•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外膜具冇控制细胞的透性、提高Mg2+浓度、决定细胞壁抗原多样性等作用,用于传染病的诊断和病原的地理定位,其中类脂A是G・病原菌治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②外膜蛋白指嵌合在LPS和磷脂层外膜上的20余种蛋白,具有使外膜层与内壁肽聚糖层紧密连接的功能。
脂多糖的主要功能是:①类脂A是G・细菌治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②脂多糖的负电荷较强,故于G+菌的磷壁酸相似,也冇吸附Mg2+、Ca2+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浓度的作用③由于LPS的结构多变,使G■细菌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呈现多样性④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血的吸附受体⑤貝有某种选择性吸收功能,LPS结构须借Ca2+维持,经EDTA 去除Ca2+后,就可使LPS解体,从而暴露了内壁层的肽聚糖,这时,G•菌就易被溶菌酶破坏。
3.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方式特点:①片段性,仅一小段DNA序列参为重组。
②单向性,即从供体菌向受体菌(或从供体基因组向受体基因组)作单向转移。
③多样性,即转移机制独特而多样,如接合、转化和转导。
原核生物的4种主要遗传重组形式:(1)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或转化作用。
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转化因子:本质是离体的DNA片段。
转染:指川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具宿主细胞或具原牛质体,对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作为转染的病毒核酸,绝不是作为供体基因的功能,被感染的宿主也不是能形成转化子的受体菌。
(2)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屮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屮,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溶源转变:当止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猶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猶主获得了除免疫性状以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溶源转变。
特点: ①这是一种不携带任何外源基因的正常噬菌体。
②是噬菌体的基因而不是供体菌的基因提供了宿主的新性状。
③新性状是宿主细胞溶源化的表型,而不是经遗传重组形成的稳定转导子。
④获得的性状可随噬菌体的消失而消失。
(3)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示者,使示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
(4)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住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了的过程,称为原纶质体融合。
4 •异型乳酸发酵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耍产牛乳酸外,还产牛乙醇、乙酸和C0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它是HMP 途径的发酵,称异型乳酸发酵。
与此对应的是同型乳酸发酵,因它通过EMP途径,并H•只单纯产生2分了乳酸,故称“同型”。
发酵:指在无氧等外源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类牛•物氧化反应。
途径:葡萄糖在厌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的产能途径主耍有EMP、HMP、ED和PK途径。
NADH+H+和NADPH+H+产生,但产生的量并在上述途径屮均有还原型氢供体不多,如不及时使它们氧化再生,糖的分解产能将会中断,这样微生物就以葡萄糖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中间产物为氢(电子)受体来接受NADH+H+和NADPH+H+的氢(电子),于是产牛了各种各样的发酵产物。
根据发酵产物的种类有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丙酸发酵、丁酸发酵、混合酸发酵、丁二醇发酵、及乙酸发酵等。
4类重要发酵(1)经EMP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①酵母型洒精发酵②同型乳酸发酵③丙酸发酵④混合酸发酵⑤2,3—丁二醇发酵⑥丁酸发酵①中该乙醇发酵过程只在pH3・5~4・5、不含NaHSOs以及厌氧的条件下发生。
当发酵液处在碱性条件下,酵母的乙醇发酵会改为甘油发酵。
(2)经HMP途径的发酵•…异型乳酸发酵通过HMP途径产生乙醉、乳酸等,总反应如下:匍萄糖+ADP+Pi ->乳酸+乙醇+CO2+ATP(3)经ED途径进行的发酵通过ED途径产生乙醇,总反应如下:葡萄糖+ADP+Pi -> 2 乙酸+2CO2+ATP(4)由氨基酸发酵产能5.传染结果、状态传染:又称感染或浸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牛长、繁殖,产生特殊酶和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若寄生物在宿主体内长期维持潜伏状或亚临床的传染状态,则不致发生传染病,相反,当客观条件冇利于病原体的大量繁殖并产生冇害酶或毒索时,就导致具宿主发牛传染病。
传染病: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人量繁殖所引起的,可从某—•宿主的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同利或界利嚅主的疾病。
其特点是:①有特片的病原体②有传染性③宿主能产生免疫性④冇流行病学规律⑤可防可控。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1)病原体a・毒力:乂称致病力,表示病原休致病能力的强弱。
构成毒力因素归结为侵袭力和毒素两方血。
侵袭力是指病原体所具冇的突破宿主防御功能,并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包括吸附和浸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个大类。
外毒素是指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有的属于酶,有的属于酶原,有的属于蛋白质。
若川0.3%・0.4%卬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使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冇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牛物制品,称作类毒素。
将其注射机体后,町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索具有免疫性的抗体。
常见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是G■细菌细胞璧外层的组分Z—,其化学组分是脂多糖,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胞死亡后口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为内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