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
浅谈五四时期周作人的翻译思想

浅谈五四时期周作人的翻译思想杜鹃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他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经过西方文化的洗礼,经历过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最终走上了翻译生涯,将近半生的时间与精力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翻译事业。
周作人一生著译约一千五百万字,翻译约占去一半。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像他那样兼事著译并取得如此成就的怕是屈指可数。
如果说周作人作为文学家与思想家的地位是在五四运动中才开始得到认可的话,那么他作为翻译家的声名则成于更早时期。
周作人正式从事文学翻译可追溯到1904年,译作有《侠女奴》、《玉虫缘》、《荒矶》、《天鶓儿》。
其中《侠女奴》译文序基本上反映了他早期激进的翻译思想,借用异域文学作品中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形象来激发国人的热情,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争取民族独立与个性解放。
鸦片战争后的科技翻译和晚清小说翻译,基本目的大都在于启蒙、新民和新政,于此相比之下,周作人的翻译思想则多出了某种超越成分,他提出了“学以移情”的观点,此观点的提出已经超越了上一代翻译家,它在我国整个翻译史上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迈进了一个新纪元。
翻译文体逐渐丰富,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
周作人早期的翻译可划分为古文与白话两类译文,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周作人也意识到古文译书会行之不远,他毫不迟疑地弃而舍之,成为白话文坛和译坛的开拓者。
周作人最初成熟的白话文学作品也应该说是他翻译的《童子Lin之奇迹》、《皇帝之公园》、《酋长》、《卖火柴的女儿》等,伴随着翻译艺术的进步,他的白话写作能力也在逐渐提高。
鸦片战争以来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逐渐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在品尝了巨大的耻辱之后对民族压迫的话题分外敏。
继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等反帝爱国运动的发生,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得到了五四时期翻译界的热切关注。
简述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

简述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以刘少奇为首,以“新文化”为口号,致力于改革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推行新民主文化。
在五四运动时期,翻译西方文学是运动参加者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动,海量西方著作在中国出现。
英美作家的著作,尤其是大量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品,被翻译为中文版本,由运动参加者发表在新建立的《新青年》与《求是》等期刊上,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引发了新的思想变革。
五四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正式进入中国,其中包括波柳、米开朗基罗、狄更斯、雨果、塞林格等各国作家,他们的著作被翻译,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贡献。
五四时期的译者,不仅有熟悉欧洲文化的学者,还有一些具有新文化运动主张的优秀学生。
他们把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改革和变革的灵感,将欧洲先进思想翻译成中文,使西方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载体。
此外,在五四时期的翻译运动中,来自海外的译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四时期,海外译者贡献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翻译,其中包括上海的庞梅尔,是第一位翻译狄更斯的中国人,墨西哥的黄梅尔等。
他们把狄更斯的经典小说《双城记》、《石像鬼》等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对狄更斯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四时期,毛泽东、鲁迅等运动参加者也参与到了西方文学翻译的运动中来,鲁迅曾经说过:“藉着西洋的作品,深深地把清代的蒙昧给驱除出去,把近代文学加以引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叫中国文学实现不被外国文学凌驾的胜利。
”他们也把自己的新文化观点和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了翻译工作当中,植入了新的文学思想。
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翻译活动启动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翻译活动,把西方文学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新的思想样本,引领了日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变化,推行了它的新民主文化。
五四文学翻译的开拓和完善,也使西方文学走入了中国的每个家庭,使中国读者可以更好地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想,从而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交流。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儿童文学翻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主要集中在英、法、德等西方文化圈的作品,特点是文化、教育、出版等领域的大力度改革。
儿童文学开始从大人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学类别。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的作品进行翻译,融入了许多儿童文学的特点,如简洁明快、幽默诙谐、形象生动等。
翻译家们还对原作进行适当修改,使之更容易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
儿童文学翻译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西方的儿童文学带入了中国,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翻译,中国儿童可以接触到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文化和故事,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翻译的成功也证明了儿童文学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学形式,不受国界限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和传播。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当时缺乏专业的翻译人才,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翻译作品的语言不够地道,无法真正传达原作的思想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往往只注重内容的转译,忽视了形式的再创造。
他们往往只将原作的情节和故事复制过来,而忽略了西方作品的特色和风格,使得翻译作品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
由于当时社会对儿童文学翻译的认识还不够重视,翻译家们在选择和推广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有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未被翻译或流传,而一些质量较差的作品却被大量引进和翻译。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中国儿童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儿童文学翻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翻译人才培养,提高翻译质量,注重选题和推广等方面的工作,使得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更加成熟和完善。
浅析五四文学翻译对白话文的影响

第 32 卷 第 11 期2019 年 11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2 No.11Nov.2019浅析五四文学翻译对白话文的影响韩培利(山西省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晋中 030600)摘 要:五四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对语言的变革有着积极作用。
从五四文学翻译的历史背景出发,对白话文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做了多角度的探讨,从而表明五四翻译活动在完善中国社会语言的同时,语言的发展也繁荣了五四文学翻译。
关键词:五四运动;文学翻译;语言变革;白话文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9)11-0127-020 引言文中所指的五四时期是指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即1917至1927年。
1911年,辛亥革命的兴起,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度,然而,不可变革的是帝国主义大山一直压在我国人民头上,大众渴望摆脱这种生活。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工业有了较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开始正视中国的腐败贫弱,迫切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理论来救国救民。
在此背景下,陈旧的思想观念、文化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形势。
行为意识需要注入新的血液,翻译成了传播先进理论的唯一途径,于是翻译活动日盛。
五四运动期间,文学翻译成为主流,基本上各个文学社团和流派都有自己的翻译理论主张和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
创造社的郭沫若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强调译者主观情感的投入;文学研究会的茅盾从现实主义角度提出翻译为社会服务;新月派的徐志摩在诗歌翻译上有突出贡献;由众多文艺流派整合而成的左联主张翻译为中国革命现实服务,注重唯物史观的文艺批评著作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的翻译。
在那个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教育群体、怀揣救国救民的志士救国最好的方法即是文学。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摘要】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在这一时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概况、特点、影响、案例分析以及研究不足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其在当时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不仅满足了中国儿童对外国文学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目前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展望未来,研究者可以从更多的原始文献中寻找线索,探索更多未被发现的信息,丰富对这一时期的理解,并为当代儿童文学翻译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概况、特点、影响、案例分析、不足、展望、意义总结、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之一。
在五四时期,中国爱国情怀和文学创作达到了顶峰,形成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
五四时期也是中国文学翻译的繁荣期之一,各种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资源。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在五四时期也得到了相应的关注和发展。
儿童文学的翻译在五四时期也有较大的进展,不仅翻译了许多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还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些翻译作品不仅为当时的儿童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也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壮大。
背景介绍到此结束。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探究其中的特点、影响以及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对于探索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及影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四时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变革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态、价值观念以及翻译实践,有利于揭示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儿童文学翻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的开题报告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翻译的具体实践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多元子系统。
因此,从这一理论角度出发,研究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其产生在五四运动前后,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需要考察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变革等因素,以
及它们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第二,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包含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统,需要将翻译者、译作、原作、翻译策略、接受者等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第三,文学翻译的品质和效果是广泛讨论的焦点,需要从译文质量、译作流传、接受
者反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将从多元系统理论出发,探究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现象。
具体
研究问题包括:
1. 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变革等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是什么?
2. 在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者、译作、原作、翻译策略、接受者等因素之间的关
系是如何的?
3. 如何评价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品质和效果?对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
影响?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期达到系统
全面地分析五四前后文学翻译现象的目的,并为中国文学翻译的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
的经验。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时期,儿童文学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受到重视和研究。
本文将重点探讨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情况。
五四时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这个时期以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为主要目标,倡导现代性和科学性。
在这个时期,翻译工作成为引进西方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儿童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分支,也开始引起学者的兴趣。
在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主要以引进西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为主。
这些作品包括爱丽丝梦游仙境、小王子、格林童话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西方儿童中广受欢迎,也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影响力。
翻译这些作品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并让翻译的作品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针对这个问题,五四时期的翻译家们采取了一些策略。
他们注重对原作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他们仔细研究原作的文化背景和情节发展,力求在翻译中还原原作的风格和内涵。
他们注重对翻译作品的再创作。
他们尽可能地运用中国语境和文化元素,对原作中的文化障碍进行翻译和解释。
他们注重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他们在翻译中考虑到读者的年龄和阅读能力,采用适当的语言和叙述方式。
在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翻译资源和翻译工具的限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翻译作品在保持原作风格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翻译的语言也不够生动和自然。
尽管翻译家们尽力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但仍然存在误解和理解上的差异。
有些翻译作品的文化元素并没有很好地融入中国文化背景中,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今后的研究可以对翻译质量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讨,探索更好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还可以进一步研究读者对翻译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儿童文学。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文学开始获得独立的地位,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
在五四时期,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儿童文学理念和经验,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兴起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兴起,既得益于国内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也受益于西方儿童文学的引进。
一大批西方儿童文学名著在这一时期被翻译成中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宝贵资源。
这些翻译作品不仅满足了中国儿童对优质文学作品的需要,同时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大量引进五四时期,中国大量引进了西方儿童文学名著,包括《童话故事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在中国被广泛翻译成中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作品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内容,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2. 多样化在五四时期,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除了翻译欧美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还有一些东方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引进到中国。
这些翻译作品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视角和文学风格,使中国的儿童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3. 本土化在翻译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少翻译家还对作品进行了本土化的处理,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儿童的认知水平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编。
这样的本土化翻译使得西方儿童文学作品更贴近中国的儿童读者,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时期引进的西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借鉴西方作品的也能够发现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学风格。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和翻译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四时期的翻译界以鲁迅、李益、萧红等著名文学家为代表,他们的翻译成就与当时的儿童文学发展密切相关。
他们在翻译中注重表现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和文化,在传递外国作品的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中华文化。
在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领域,最有影响的当属鲁迅所翻译的《神笔马良》和萧红所翻译的《安徒生童话》。
这两本作品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力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
《神笔马良》是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它与《安徒生童话》一样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鲁迅通过对这本书的翻译,不仅是将一部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带入了中国,更是激发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热情。
另外,萧红所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更是成为了中国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汇集了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故事,经过翻译后传到了中国儿童的身边,让他们开启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也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翻译家们不仅注重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注重在传递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也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五四时期,翻译界注重翻译的质量,而不是翻译的数量,这种翻译理念对于当今的翻译事业也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之,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时期的翻译家们不仅民族大义得到了体现,更为国内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儿童文学作为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体现形式,其翻译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浅析五四时期对照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论文

谈到文学翻译就不能不谈到中国文学翻译在五四时期达到的高潮,在这一时期的翻译文学无论是从构成元素、题材、种类、翻译语言风格都达到了推陈出新、竞相繁荣的程度。翻译文学对本土新闻学从文学观念、文艺思潮、以及文体建设上都提供了全新的滋养。翻译文学作品向中国大众译介了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概念,从思想上为当时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养分,促进了新文学的启蒙、发展、壮大。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翻译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得到了当时中国读者的极大欢迎,催生了“易卜生”、“泰戈尔”、“拜伦”等在中国的长盛不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除了启迪民智、向民众灌输民主思想以外,文学作品的形式也涵盖甚广,比如儿童文学名著也大量的译介进来,《爱丽丝漫游奇景记》、《木偶奇遇记》等当时译介来的儿童文学作品时至今日仍在为中国的少年儿童耳熟能详。
与此同时,五四时期的译坛一改过去以译介西方主要国家文学的做法,对对被压迫民族文学的翻译投入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大,《新青年》、《小说月报》、《创造》季刊等的编者和译者怀着一种介绍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文化以对抗当时中国的封建文化的目的,怀着一种引进外来文学以建设中国新文学的目的,[2]向中国读者译介了“安徒生”、“罗曼·罗兰”等,同时对波兰、南非、保加利亚等文学作品也多有译介,对东方文学的分量也逐渐增加,日本、越南、朝鲜等民族的作品也多有译介,泰戈尔的翻译更一度形成热潮。
就翻译文学的功能而言,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译介对本土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白话小说、新诗、话剧等的出现都与文学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翻译对新诗和话剧的诞生和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如胡适用白话译出的《关不住了!》(over the roofs),不仅开创了胡适本人新诗的“新纪元”,而且也开创了中国现代新诗的纪元。与此相适应的是译文的语言开始用接近口语的白话文。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 引言1.1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背景在五四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其中儿童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逐渐兴起。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不仅在成人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发展,而且在儿童文学领域也有着显著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重视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希望通过翻译西方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国的儿童带来新的文学体验和启发。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引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开始引进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二是新教育观念的兴起,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文学是培养儿童健康心灵的重要途径;三是儿童文学市场的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城市中的儿童读者日益增多,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逐渐展开,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字】1.2 研究意义《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意义》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历史时期,文学翻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儿童文学翻译则是五四时期文学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发展情况。
儿童文学一直被视为文学的发展指标,通过研究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对儿童文学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儿童成长的关注程度。
研究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有助于我们探索当时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五四时期是中国启蒙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文化传播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而儿童文学翻译正是这一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研究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学的接受与理解程度。
2. 正文2.1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1. 注重启蒙教育:五四时期兴起的翻译作品多以童话、寓言等形式呈现,旨在为儿童提供启蒙教育和道德引导。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时期,当时的文化运动以推动中国现代化、启蒙民众、拥抱自由与平等为主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儿童文学逐渐兴起,成为文化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成为了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本篇文章将探讨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与影响。
一、儿童文学在五四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五四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启蒙民众,提高国民素质,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儿童文学是这个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开始兴起,成为文化运动中关注的热点。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儿童文学不仅注重提高文化素质,同时也注重培养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为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当时文化精英的认同和支持。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大量涌现出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如郑光祖、钱钟书、周树人等,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和文化视野为儿童写作。
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内容也从简单的童话故事到社会现实主题不等,兼顾娱乐和教育的功能,并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风格,形成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特色。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重要途径。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选择的作品更加多样化五四时期是一个极具文化活跃性的时期,当时的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开阔,涵盖了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作品。
当时的翻译家搜寻并选择了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丰富多彩,涉及到了动物、魔法、科幻、历史和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
2. 翻译自由度更高在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中,翻译自由度更高。
翻译家们注重将原文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结构,采取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
这些翻译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可读性,能够让儿童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儿童文学作品。
3. 文化输出更为均衡五四文化运动旨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强调了民族文化的自立。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其文学翻译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旨在通过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主体的构成和姿态三个方面浅谈五四时期翻译的特点。
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翻译选材;翻译主体abstract:as a typical period,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lso special in the period of may 4 th .this article is to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s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era,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and the composing & attitud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 body.in the author’s opinion,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the period of may 4 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key words:the period of may 4 th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 ;main body;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一、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中国翻译从佛经到科技著作再到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案本而传”到“忠实”、“对等”再到“文化转向”,翻译标准的重心也多次演变。
无论是翻译的文本还是评判的标准都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翻译的时代性也因此而得以突显。
lecture 10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

三 输入新的表现法,不管是新的词汇还是 新的语法形式等等,都要遵照着中国白话 文的文法公律,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 的现代语言。
四 在翻译实践中提出了“概念相等”的翻 译原则,比西方的“等值、等效、动态对 等?早半个世纪
三 关于“形似与神似”
代表人物: 矛盾、陈西滢、曾虚白父子 翻译思想: 陈西滢 “形似、意似、神似” 曾虚白 “神韵与达”
观点三:直译意译无关白话文言 “只求意义明了,无关白话文言。总须看 材料。” “须依译者的文言或白话程度而定。”
直译法的主流时代
代表人物:周作人 主要译作: 《伊索寓言》 《希腊神话》 《日本小说集》 《现代日本小说集》 《浮世澡堂》
周作人的翻译观点
“我现在还是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 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 须达意,尽汉语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存 原文的风格,表现原语的意义,换一句话 说就是信与达。” --《陀螺》序 E.g. Lying on his back 直译:“仰卧着” 死译:“卧着在他的背上” 胡译:“坦腹高卧”或略去不译 “卧北窗下自以为羲皇上人”
陈西滢 “形似、意似、神似”
一 “形似”的翻译,其缺点是“忽略了原文的风 格,而连它的内容都不能真实的传达。”
二 “意似”的翻译,便是要超过“形似”的直译, 而要把轻灵的归还它的轻灵,滑稽的滑稽,伟大 的伟大。
三 神韵是个性的结晶,没有原作者的情感,便不 能捉到他的神韵。而越是伟大的作品,便越离不 开它的神韵。“神似”实是一个“不能冀及的标 准。”
“什法师说,译书如嚼饭与人,原是不错。 真要译得好,只有不译。若译它时,总有 两件缺点,但我说,这却正是翻译的要素: 一,不及原本……二,不像汉文……”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给中华民族进行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而外国文学则像一缕清风,吹醒了中国的有志之士,而这些外国文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影响。
标签:外国文学;翻译;中国现代文学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有志之士希望通过学习西方、不断摸索适合的发展道路来挽救处于危急之中的中华民族,翻译外国文学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文学也是人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然而,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研究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正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先进的知识分子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不仅使国人了解了西方,还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新文学的建设。
下面通过结合当时的翻译状况来分析一下外国文学翻译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1 外国文学翻译的概况在“五四”期间,各路知识分子纷纷做出了“思想救国”的尝试,由于我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的局限性,本身已无力担起挽救中华民族亡族灭种的命运,而先进的西方文化的渗透则能给人们一种思想上的启迪。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五四时期既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告别旧文学、倡导新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倡导新文学,就需要学习西方。
这时候,翻译活动则显得异常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
茅盾曾说过“我觉得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的重要,而在尚未有成熟的‘人的文学’之邦像现在的我国,翻译尤为重要否则,将以何者疗救灵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呢?”(陈福康2000:73)。
从翻译的题材上看,“五四”时期与近代前几个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洋务运动时期,徐寿、李善兰、华蘅芳等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翻译活动,大多出于晚清军事、外交的需要,对当时的文学贡献微乎其微;到了戊戌维新时期,在严复的率领下,维新派和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学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详细阐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时期,儿童文学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发展。
翻译作为儿童文学在中国的一部分,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情况。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剧变。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倡导了现代化的思维和价值观念,也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
当时的翻译作品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包括儿童小说、童话故事等。
这些翻译作品深入人心,对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翻译对象和翻译方法。
研究人员对翻译作品的选择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在这个时期,翻译的作品主要从欧美国家引进,其中以英语、法语为主。
研究人员通过对原文的选择和分析,以及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相比较,选择了一些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相适应的作品。
研究人员对翻译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他们通过分析原文的特点,尝试将它们转化为中国读者容易理解的形式。
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时代感,以及对儿童读者的心理需求的关注。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成果丰富多样。
研究人员不仅翻译了很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风筝》等,而且还创作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既符合当时儿童文学翻译的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儿童读者的需求。
研究人员还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了理论探讨,包括翻译的策略、方法和原则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今后的发展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尽管五四时期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们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经验。
今天,儿童文学翻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可以从五四时期的研究中获取到宝贵的启示。
五四时期的翻译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天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为中国读者可以接受的形式。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不仅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也在文学翻译方面有了重要的进展。
在这个时期,儿童文学也开始受到重视,并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本文将探讨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情况。
首先,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是什么?在这个时期,翻译者开始把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这些作品多来自英国、美国和俄罗斯。
而这些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简单易懂,寓意深刻,适合儿童阅读。
翻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同时也保留了原作中的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其次,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哪些作品?五四时期翻译成中文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多,比如美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镜中奇遇记》,英国作家卡洛琳·福尔斯贝格的《小公主》和《小公主的秘密花园》,俄罗斯作家谢里亚申的《红军宝贝》等等。
这些作品在国内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有什么影响?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推广了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的儿童文学资源。
这些作品不仅使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外国的儿童文化,而且对他们的阅读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同时,翻译者们的努力也推动了中外文学交流和翻译事业的发展。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成果与革新述略

高潮 。 五四时期是我 国文学翻译 的重要发展
1 文 学 的发展 与 思想 解 放 。以 五 四时 的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 新 根据作品 、 作家本身
阶段 , 在翻译作品数量 、 范围、 质量上都取得 期 为起 点 , 后 文学 作 品 翻译 有 非 常 明显 的重要性 与需求 的迫切性 以及翻译工作者 其前
了杰 出 的成 就 , 中华 文 化 的发 展产 生 了积 的差异 , 对 五四时期许多著名的作家把“ 和 的眼光 、 译” 精力 、 时间、 报刊的容量等情况 , 有
极 而深 远 的影 响 。
一
“ ” 著 看得 同样 重要 , 事 外 国文 学 的 翻译 的 全 书 或 全 文 的 翻译 、 译 、 译 , 从 摘 节 也有 译 述 、 “ 方 精力 和创作相 比毫不逊色, 采取超然的欣赏 编译 等 。 中 国化 ” 法 即把 原 作 中的 时 间 、
模 罗素也来到了中国 , 他的著述和演讲《 数理 新 文 学 的 发 起 者周 作人 曾用 “ 仿 ”来 号 学作 品引入作为参照。这不仅使广大读者
“ 逻 辑》 《 之分 析 》 《 之分 析 》 、心 、物 等引 起 r中 召 ,须提摆脱历史的因袭思想 ,真心的去 能够更好地走进翻译作品 ,而且把 中国文 现状 与外 国文 论 联 系 起 来 , 批 评 把 随后 自能从模仿 中, 蜕化 独创 学 历 史 、 国知识界的关注。在五 四时期 , 达尔文的进 模仿别人 ,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摘要】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其中儿童文学翻译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出发,深入探讨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特点、主要作品、现状及启示。
通过分析五四时期的翻译实践,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对儿童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影响。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当代儿童文学翻译提供借鉴和启示。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挖掘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为推动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背景、意义、影响、特点、主要作品、现状、启示、结论、意义、展望。
1. 引言1.1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背景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背景主要源自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场发生在1919年的爱国运动,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界开始借鉴西方文学的理念和形式,其中包括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研究和翻译。
中国青年文学家们开始关注儿童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希望通过介绍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中国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儿童文学的质量和影响力。
五四时期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学者开始积极翻译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的童话、斯特恩的儿童小说等,以及借鉴外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理念和技巧。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儿童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背景直接承接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启蒙文学翻译传统,受到了民主思潮和现代化文学运动的影响。
在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接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研究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学开始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和风格。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在五四时期得到了新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在五四时期,许多作家开始关注儿童文学,并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而且对今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情况及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对研究当时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也可以为研究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开始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受到了西方儿童文学的影响。
通过翻译研究,可以了解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对西方儿童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以及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翻译中对西方文学的重构和再创作。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中国文学的国际交流情况,以及中国文学如何融合西方文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
在进行五四时期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作品进行翻译时要尊重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学特点,努力做到忠实再现原作的风采和特色。
要注重对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解读,努力理解和传达原著所包含的思想和价值。
还要注重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学再创作,使翻译出的作品在语言、风格和文学特色上与原作相互呼应,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其文学翻译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旨在通过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主体的构成和姿态三个方面浅谈五四时期翻译的特点。
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翻译选材;翻译主体abstract:as a typical period,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lso special in the period of may 4 th .this article is to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s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era,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and the composing & attitud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 body.in the author’s opinion,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the period of may 4 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key words:the period of may 4 th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 ;main body;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一、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中国翻译从佛经到科技著作再到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案本而传”到“忠实”、“对等”再到“文化转向”,翻译标准的重心也多次演变。
无论是翻译的文本还是评判的标准都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翻译的时代性也因此而得以突显。
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长期的封建帝制。
但是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外反动势力扶植的大独裁者袁世凯,窃取了人民革命的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袁世凯倒台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在时局的风云变幻中,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对旧事物的质疑,对新事物的渴盼,充分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心理特征。
二十世纪初的内忧外患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
中国传统中所惯有的“虚骄”心理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封闭性。
结果使得中国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文化缺乏自我调整的动力,因而无论是在文化交流上还是在外交上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二十世纪初的文化反思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给予了以挽救民族危亡的现实政治目的为基点的大胆的诘难和批判。
伴随着对传统文化自信心的丧失,知识界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的强劲浪潮。
五四前后,中国掀起了一股介绍西方的热潮,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无例外是从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的。
当时新文化先驱者的口号是“拿来主义”。
外国文学的影响促使了新文学的诞生,也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新文学在中国成长和发展起来了。
同时通过翻译和介绍,西方哲学的众多流派也被介绍到了中国,其中杜威和罗素曾到中国进行了长期的讲学。
这些西方思潮对中国人民冲破传统文化的罗网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
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选材从总的方向来看,新文化运动是以欧洲文学为效法对象的,但在对五四文学的译介状况考察后可以看出,尽管胡适、鲁迅等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在新文学与西方文学、旧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几乎化上了等号,但是他们不可能将从荷马史诗到现代主义的整个西方文学都作为效法的典范,可以说,五四对西方古典文学的兴趣并不大,其摄取方向主要是卢梭之后的现代西方文学,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
而在这几种“主义”的摄取过程中,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与调整。
大体说来,以反抗、叛逆为主要特色的浪漫主义文学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中期最受青睐现实主义文学从中期兴起,并逐渐成为译介主流。
译介题材的擅变趋向主要是受到时代语境的具体诉求与传统惯性的双重挤压而成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几个广有社会影响的杂志——《新青年》、《新潮》、《小说月报》、《创造月刊》等,都有大量的关于浪漫主义作品翻译和评论发表。
五四时期从英国文学中主要拿来了两类作品:一是具有叛逆和反抗精神的,如拜伦和雪莱的诗;二是偏重艺术性的唯美主义作品,如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等。
这两类作品都具有浓厚的个性主义色彩,或者说浪漫主义色彩。
这类作家及作品之所以会在五四红极一时,是因为它引起了渴望个性得到自由张扬的五四一代青年的共鸣,满足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定历史诉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整体性的反传统运动,而反传统的核心是破坏传统的伦理整体而建立自由自主的个人。
从译介选取的国度来说,大致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水岭。
在此以前,对英国作品的译介占有绝对优势,俄国作品仅仅是点缀。
不必说新文化运动之前或之后的1915、1916两年,仅以1917年为例,据陈鸣树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的书中所载,在注明原作者及其国籍的译作中,英国作品最多34篇,法国次之20篇;俄国仅有6篇。
据王建开的统计,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译介在1919年18种,占总量的50%(主要为英国作品),1920年为13种,占总量的37%,以后逐年下降,1923年为10种,占总量的17.9%,1925年仅有9种,占总量的15.8%。
再就1917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周瘦鹃译的《欧洲名家短篇小说丛刊》来看,其中含“英吉利之部”18篇,“法兰西之部”10篇,“美利坚之部”7篇,“俄罗斯之部”4篇,“德意志之部”2篇,其他意大利、匈牙利、丹麦、瑞典、芬兰等国作品共10 篇。
然而到了1920年,翻译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还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所列篇目统计,1920年翻译俄国作品达36篇之多,英国作品仅有8篇,而且几乎全靠林纾及其口译者在独立支撑局面。
还有另一个变化是对东北欧等弱小国家的译介也日渐升温。
翻译择取国度的转向昭示了文学译介题材方向的转变。
有不少论者曾指出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译介俄国文学作品时间的关系:如温儒敏的《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他们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在黑暗中苦苦摸索救国救民之道的中国志士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把目光纷纷投向那里。
俄国在国际社会上对中国表现出的友好与支持,更使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一种久违了的亲近感。
1932年的《祝中俄文字之交》,鲁迅说“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
因为从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他们的酸辛,他们的挣扎。
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悲哀。
我们岂不知到那时候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正不亚于古人的发见了火的可以照黑夜,煮东西。
”这样的一种认同感使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俄国文学。
这说明,五四新文学先驱之所以更认同、接受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俄国及弱小民族国家的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与这些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社会现实、世界处境,相似的外源性现代化进程。
可以说,译介题材的这种擅变趋向也是五四新文化语境变迁的产物。
同时,译介题材的擅变对文学观念甚至历史的进程也产生了影响。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彻底的反传统精神使传统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以新的面目“人道主义”出现的。
在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观念深人人心,“人”的观念在具体文学活动中衍化为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两个方向,但却以人道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的受抑制而告终。
三、五四时期文学翻译主体的构成与姿态从五四时期的情况来看,文学翻译者的确是“了解新思想的人”,虽然“了解”并不完全等于赞同。
不少译者对文学确有研究,只是这种研究并不都是学有专攻,多数是为了更好地翻译而去研究相关作家和思潮,或者通过翻译而研究。
至于“创作天才”,恐怕只有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徐志摩等少数人才能谈得上,多数则只能说是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而已,当然,翻译使译者的文学才能得到发掘与提高,从而改变专业走上文学道路的也不止一二。
五四时期绝大多数译者都至少通一门外语。
其中有一批是留学生出身,如鲁迅、周作人、胡适、赵元任、李青崖、沈泽民、张闻天、夏丐尊、陈大悲、欧阳予倩、陈望道、刘半农、宋春舫、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章锡琛、孙工、吴宓、方光焘、方令孺、陈西滢、谢六逸、徐志摩、徐祖正、王独清、丰子恺、穆木天、梁实秋、朱湘、徐蔚南、黎烈文等。
国内新文学运动尚未兴起时,身在海外的留学生,虽然所学专业不同,但出于学习外语的需要,接触了大量本色的(而非林译中国化的)外国文学,由于西方思潮的鼓荡,要借文学来启蒙,或出于良好的文史功底和浓厚的文学兴趣,早早地开始了翻译。
如鲁迅与周作人,在留日期间,即译有《域外小说集》等。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主要由受过良好外语教育的生力军担当,但也有此前翻译文学成绩斐然的前辈仍在发挥作用。
如近代文学翻译第一人林纾,1917年后继续他与别人的合作翻译,译有哈葛德《天女离魂记》、托尔斯泰《现身说法》、亚波倭德的《赂史》、丹考夫的《俄宫秘史》、斐鲁丁的《洞冥记》、易卜生的《梅孽》等。
伍光建译有歌德的《狐之神通》、斐尔丁的《大伟人威立特传》、狄更斯的《劳苦世界》、盖斯凯尔夫人的《克阑弗》等。
曾朴译有雨果的《吕伯兰》、《吕克兰斯鲍夏》、《欧那尼》、莫里哀的《夫人学堂》等。
另外还有自学成材的翻译者,如程小青自学英语,1915年起翻译英国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后辑入《福尔摩斯探案大全集》(1-13 册)、《福尔摩斯探案》等出版。
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文学青年,也尝试着文学翻译。
参考文献:[1] 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1919一194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 鲁迅.鲁迅全集(第 1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 马祖毅.中国翻译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6] 俞兆平.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7] 沈卫威.回眸学衡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8] 王锦后.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