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女性翻译家研究
五四时期女性翻译家研究
五四时期女性翻译家研究[摘要]五四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女性译者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新青年》刊行的薛琪瑛译作《意中人》和沈性仁的《遗扇记》,分析女性译者从文本选材,加写序言和翻译策略上女性意识的凸起,以及在男女平等、新式婚姻观和新女性形象上女性主见的张扬。
[关键词]五四时期女性主义翻译王尔德戏剧女性意识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新兴的翻译理论中引人瞩目,性别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目前我国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还停留在梳理和介绍阶段。
五四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促进,对中国新文化思想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而女性译者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文化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认为女性和强国保种紧密相连。
女性译者作为新时期女性的代表,突破传统对女性的禁忌,从家庭生活,走向公共生活领域。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文学唯美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他的四部戏剧皆以英国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为背景,他对世俗社会的反叛精神,他对自由不断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大胆的抨击,适应了五四思想的需要。
他的戏剧多涉及爱情,婚姻,家庭及伦理道德等,这与五四启蒙话语关注的问题一致,他戏剧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恰恰正与五四时期试图塑造的新女性形象一致。
她们把王尔德戏剧的翻译当做是争取女性平等和独立人格的手段。
在以男性为主的戏剧汉译中,王尔德戏剧翻译出现了两位女性译者,薛琪瑛的《意中人》和沈性仁的《遗扇记》。
一、五四时期女性译者的崛起五四时期在救亡和启蒙的大潮中,女性被推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她们被赋予了强国保种和振兴民族的双重历史责任。
当时男性启蒙思想家认为,女性文化知识的缺乏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一在《女子世界》的发刊词中更是强调:女子者,国之母也。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是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当时的佛经《�@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甘于寂寞 永不满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出新。以谢莉西蒙 、 戈达尔德等为代表人物的女性主 义 译 者要 求 在翻译 的实 践过 程 中 “ 对 文本 进行 女 性
主义创 造” _ 1
一
二、 女 性主义 翻译理 论
翻译为女性探索与处理其特殊的位置打开 了一
条新 道路 ,为不 同文 化 和政治 背 景 的女 性 提供 了一 个 连接 彼此 世界 的桥梁 。 } 2 J ( 黼 ) 古 巴女作家 J i l l I  ̄v i n e
第 1 6卷 ・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o Ur n a1 0 f SU Z h oU E d Uc a t1 o n I n S t1 t u te
Vo 1 . 1 6, No. 2 Ap r . 2 0 1 3
甘于寂寞
— —
永不满足
女 性 主义 视 角下 的翻译 研 究
赵 蕾 ( 广 西师范学院外 国语学院Fra bibliotek 广 西・ 南宁
5 3 0 0 0 1 )
【 摘 要】 在女权主义运动影响下, 女性主义开始进入翻译研究领域 , 随后形成 了独特的女性主义翻译理
杨苡翻译风格探究
杨苡翻译风格探究作者:王海婷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第10期【摘要】杨苡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性翻译家之一,她的翻译质量高,也是她首次将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Wuthering Heights译为了《呼啸山庄》。
但是目前国内对杨苡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呼啸山庄》的分析,未有学者对杨苡的翻译风格及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语言形式、文化特色词的翻译以及杨苡和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发现杨苡的翻译属于“异化”翻译,尊重原文的语言特色,重原文作者。
【关键词】杨苡;语言形式;文化特色词;写作风格;“异化”翻译【作者简介】王海婷(1993.8-),女,河南郑州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杨苡,原名杨静如,曾先后就读于天津中西女校、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
一九四四年开始翻译文学作品,译作有《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呼啸山庄》等。
其中,《呼啸山庄》旧版由梁实秋翻译,书名译为《咆哮山庄》,杨苡将“咆哮”二字改为“呼啸”,沿用至今,杨苡版《呼啸山庄》曾获南京市文联金陵文学翻译奖,至今已再版数十次,被列为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其精装本被英国勃朗特纪念馆收藏;《天真与经验之歌》于二零零七年获江苏省作家协会“紫金山文学奖”之文学翻译奖。
作为中国翻译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翻译家,杨苡文学翻译质量高,为我国翻译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大多数人只熟知杨苡的哥哥杨宪益,对杨苡却不甚了解。
本文试图通过杨苡的译作《呼啸山庄》、《天真与经验之歌》、《兄妹译诗》,总结出杨苡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
二、杨苡翻译风格分析1.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语言形式。
在翻译过程中,杨苡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遵循于原文的语言特色。
在翻译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I am the Only时,诗中有这样一节:First melted off the hope of youth.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Then Fancy’s rainbow fast withdrew. 然后幻想的虹彩迅速退开,And then experience told me truth. 于是经验告诉我说真理,In mortal bosoms never grew. 决不会在人类的心胸中成长起来。
五四翻译与明清翻译对比
五四时期翻译与明清时期翻译之对比研究作者简介:张松炎(1982—),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助教,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翻译。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影响较为深远的翻译活动。
一方面,这两次翻译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两者在译者的构成、翻译材料的选择、语体格局、翻译思想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却表现出迥异之处。
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对这两个时期的翻译活动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拟在这一方面做一尝试,以期对这两次翻译活动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译者的构成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多由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和中国封建士大夫合作进行。
这些士大夫们本身就是科学家或某一方面的专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有著名科技翻译家、中国“科学译祖”徐光启,“中华才士”李之藻,数学家华蘅芳等。
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葡萄牙人傅泛际与李之藻合译了《名理论》,华蘅芳与玛高温、傅兰雅合译了《金石识别》和《地学浅释》。
正是通过中西合译的方式,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传入了中国。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希望以变法图自强,介绍西学为其途径之一。
“这一时期译者多为政论家,他们独立译书,不再依靠西人合译”[1]。
严复和梁启超是最杰出的代表。
严复曾留学英国,精通英文,古文功底亦是甚为深厚。
受西方政治思想文化影响,他回国后翻译了一大批西方著名的哲学社会书籍,如《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等。
梁启超主张翻译政治小说以开民智,虽译作不多,却是译述西方诗歌的先驱。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主要由受过良好外语教育的生力军担当。
这些文学翻译者大都接触过新思想,都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其中有一批是留学生出身,如鲁迅、周作人、胡适、郭沫若、刘半农、梁实秋等。
五四新文学运动尚未兴起时,身在海外的留学生,虽然所学专业不同,但出于学习外语的需要,接触了大量本色的外国文学。
由于西方思潮的鼓荡,要借文学来启蒙,或出于良好的文史功底和浓厚的文学兴趣,他们早早便开始了翻译。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和翻译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四时期的翻译界以鲁迅、李益、萧红等著名文学家为代表,他们的翻译成就与当时的儿童文学发展密切相关。
他们在翻译中注重表现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和文化,在传递外国作品的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中华文化。
在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领域,最有影响的当属鲁迅所翻译的《神笔马良》和萧红所翻译的《安徒生童话》。
这两本作品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力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
《神笔马良》是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它与《安徒生童话》一样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鲁迅通过对这本书的翻译,不仅是将一部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带入了中国,更是激发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热情。
另外,萧红所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更是成为了中国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汇集了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故事,经过翻译后传到了中国儿童的身边,让他们开启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也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翻译家们不仅注重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注重在传递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也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五四时期,翻译界注重翻译的质量,而不是翻译的数量,这种翻译理念对于当今的翻译事业也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之,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时期的翻译家们不仅民族大义得到了体现,更为国内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儿童文学作为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体现形式,其翻译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女性主义视角下诗歌的翻译研究
2532020年43期总第535期ENGLISH ON CAMPUS女性主义视角下诗歌的翻译研究文/魏宏珍女性主义,是以社会性别(差异)论为理论基础的。
五四时期,Feminism始传中国,其在中国的译法经历了由五四时期的“女权主义”到 20世纪 80 年代的“女性主义”的变迁,这一变迁透露了时代背景。
前者注重男女平权的政治意识,后者注重性别差异及文化意识。
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最初是反抗男权压迫,20世纪80年代后,拓展为反对一切文化霸权。
女性主义翻译观是从女性主义立场进行阐发的,而且其理论功用主要为女性服务。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女性主义视角,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发展同解构主义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文化学派翻译观等翻译理论相互促进,对这些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女性主义翻译与中国诗歌翻译下面我们将运用对比和例证分析法,即比较女性翻译与男性翻译,并通过总结不同女性翻译的作品来找出女性翻译诗歌的特点。
我们选取冰心、杨绛、张爱玲和赵萝蕤四位女性翻译家带有女性主义翻译色彩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并与一些男性翻译家的译文进行比较,以探究女性主义翻译家诗歌翻译的风格和策略。
1.女性翻译家诗歌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1935年,赵萝蕤应邀翻译了艾略特(Eliot)的代表作《荒原》(The Waste Land ),后来又倾尽12年心血翻译了美国诗人惠特曼(Whitman)的代表作《草叶集》(Leaves of Grass )。
为了表彰其卓越贡献,芝加哥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颁发给她“专业成就奖”。
《致一个普通妓女》的最后一句,赵萝蕤翻译为:“到时候再见,现在我对你用含有深义的一瞥表示敬意,以便你不会忘记我。
”楚图南译本为:“直到再见的时候,我以意味深长的一瞥向你致敬,因为你没有把我忘记。
”赵先生采用的“对”“以便”和楚先生的“以”“因为”分别显示了诗人的主动和妓女的主动, 赵先生的译文更显诗人对妓女的尊敬。
女性翻译
二.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的关系
•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 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女性解放运动直接相 关。 •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席卷欧美的 妇女解放运动催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这 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
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阳物批评”阶段,主 要揭露男权社会和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表现出强烈的生物差别意识。 II. 70年代中期:表现为从女权的视角解读经典作 品,是基于语言文学的批评,黑人女性文学批 评以及女性同性恋文学批评也在这一阶段发展 起来。 III. 80年代中期以后:表现为跨学科的女性主义文 学研究,兴起了对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 “女性诗学”。 I.
理论研究
• 伴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译介,对女性 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在中国学界铺 开,主要包括廖七一,葛校琴,蒋骁华等 等。 • 2002年,廖七一的《重写神话:女性主义 与翻译研究》2003年葛校琴的《女性主义 翻译之本质》
实践研究
• 在理论研究之外,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对女 性主义翻译实践作品的探索性研究。在这 方面的主要代表有刘亚儒、王晓元、陈琳 等。 • 2001年,刘亚儒的《语言的“重新性化”--谈女权主义的翻译观》对加拿大女权主义 翻译者苏珊妮的《双语人》一书中女性主 义翻译方式和翻译观点做了详尽的分析。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四大部分
• 一.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由来(三大思潮) • 二.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的关系 • 三.西方女性翻译理论观 • 四.女性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现状Leabharlann 一.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由来
•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也曾被称为女权主义翻 译研究。 • 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 权斗争的意识,而女性主义则更注重性别 差异及文化意识。 • 鉴于翻译研究中现状所通用的术语,本文 采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民国女性翻译家张近芬的译者行为研究
2023年7月第39卷㊀第4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July,2023Vol.39㊀No.4收稿日期:2023-05-10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译者身份研究 (2020MDYY45)㊁中央民族大学 青年学术团队引领计划‘中国女性翻译家词典“编纂与女性翻译家译者行为研究 (2022QNYL1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立,女,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㊂引用格式:刘立.民国女性翻译家张近芬的译者行为研究[J].外国语文,2023(4):138-148.民国女性翻译家张近芬的译者行为研究刘立(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摘㊀要:20世纪上半叶,很多女性翻译家活跃于文坛,其译事译作充分体现了时代与个人之间的交织互动,但是她们的翻译活动却并未得到充分研究,张近芬就是其中之一㊂本文采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内㊁翻译外两个方面考察民国才女张近芬的 求真 务实 译者行为和超务实行为㊂翻译内考察诗形求真㊁内容求真和情绪求真;翻译外考察译者选材务实和翻译策略务实,以及译创结合超务实㊂基于分析发现张近芬在 求真 务实 连续统上保持了良好的平衡,因而其翻译活动和产品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㊂同时,其超务实行为虽然打破了传统的译者角色,但却为译者角色多元化提供了范例㊂关键词:译者行为批评;翻译内;翻译外;求真;务实;超务实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4-0138-110㊀研究背景20世纪上半叶,很多女性翻译家活跃于文坛,如安娥㊁陈鸿璧㊁陈敬容㊁陈秋帆㊁陈学昭㊁方于㊁郑安娜㊁黄翠凝㊁黄九如㊁黄懿青㊁罗洪㊁罗玉君等,其译事译作充分体现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复杂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多位女翻译家还有待学界的系统研究,张近芬就是其中一位㊂张近芬,字崇南,笔名有近芬㊁芬㊁CF㊁CF 女士等,江苏南翔(现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人㊂她是嘉定第一位留德医学博士㊁民国时期同德医学院院长张近枢的妹妹,文学女青年张近瀓的姐姐㊂她还曾为‘语丝“编辑李小峰的女朋友,两人曾合作发表译作㊂在民国诸多女译者中,文学研究社成员张近芬是为数不多的译创结合的才女之一,她不仅翻译诗歌㊁小说㊁童话,而且创作诗歌㊁小说,思想开放,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和作品后,迅速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新文学作品㊂资料显示,张近芬 一度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晨报“‘民国日报“的副刊,以译文著称,译小说,译诗歌 (陈学勇,2017)㊂除此以外,张近芬还在‘民国日报㊃妇女评论“‘民国日报㊃妇女周报“‘学生杂志“‘小说月报“等民国期刊上发表诗文创作㊂张在其不长的翻译生涯里,译介了英㊁德㊁日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译介了‘纺轮的故事“‘旅伴“等著名欧洲童话,译介了南非须莱纳尔的小说‘梦“㊂其中,尤以其翻译西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的诗作并自创同性恋小说‘或人之恋爱“而卓立于当时的女译家群体㊂由于五四运动后 文艺界可算十分发达,而尤其以诗集为最风行 (张近芬,1924:1),因此张近芬也顺应潮流将其诗歌译作和创作收录于译创合集‘浪花“㊂民国时期把创作与译作集中放在一起的做法,形成现代文坛的一大景观(王建开,2003:103)㊂张近芬的‘浪花“分三辑,其中第一㊁三㊃831㊃㊀刘立㊀民国女性翻译家张近芬的译者行为研究㊀辑是译作,第一辑是诗歌,第三辑是散文诗和散文,第二辑收录自创诗歌49首㊂鉴于张的译创结合的独特性,本文拟采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考察张近芬的翻译活动㊁翻译作品和创作作品㊂原因有二:其一,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许钧,2020:109),皮姆也主张翻译史研究的中心在于译者研究(柯飞, 2002:61-62);其二,译者不是在真空中从事翻译,原文也不是只有一个绝对的意义(许钧,2020:74-103),应记录挖掘译者翻译活动发生的基本史实㊁分析前人对翻译现象的评价㊁解释翻译行为与历史语境和社会变迁的关系(李德超,2007:X)㊂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正是以译者为中心㊁考察译者与各种因素互动关系的翻译批评理论㊂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指出翻译研究经历了翻译内研究与翻译外研究两个阶段,终将走向内外结合的道路,并基于此提出了译者行为 求真 务实 连续统,对译者行为进行静态㊁动态相结合㊁翻译内㊁翻译外相结合的考察,既考察文本(text)层面译者作为语言人的特征,也考察上下文(context)层面译者的社会性及其行为社会化程度㊁译者活动与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互动关系等(周领顺, 2020:51-53+59)㊂该理论打破了传统译论中只注重语言层面的 求真 (传统译论中的 忠实 )㊁求相似度的局限,将语言层面的 求真 与非语言层面的 务实 结合起来研究,力求客观㊁完整㊁动态地解释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特定译者行为及其行为结果 译作㊂以下将从翻译内㊁翻译外两方面考察其翻译行为如何求真于原文本㊁务实于译文读者及适应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并考察其翻译行为与创作行为之间的互动性㊁翻译与创作行为的文化意义㊂1㊀翻译内翻译内 即 翻译的内部研究, 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内,内部研究指的是对于文本求真度的研究,应对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从文本到文本之间的语码转换和意义再现 (周领顺,2020:51-53+59)㊂换言之, 翻译内 主要考察译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求真于原作者,译文离开原文的距离是否遥远,毕竟, 求真 是翻译的必要条件(周领顺,2014:77)㊂成仿吾认为: 理想的译诗,第一,它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它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它应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它应取原诗的形式㊂ (罗新璋等,2021:463)而相较之下, 诗形最易于移植过来;内容也是一般翻译者所最注意;只有原诗的情绪却很不易传过来 (罗新璋等,2021:462-463)㊂以下就从诗形㊁内容和情绪三方面分析民国女译家张近芬的诗歌翻译求真度㊂1.1诗形求真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㊂因此,诗歌的形式体现在语言上就是高度凝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且不以句子为单位,而以行为单位,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意义㊂中国诗歌有中华传统诗和外式诗两大类㊂后者又被称作 白话诗 ,有十四行诗㊁自由诗等㊂近体诗的诗体形式除少量借自民间歌谣和传统诗词之外,大部分都来自外国诗歌,如 最流行的自由体和各种各样的外来格律诗,后者包括十四行诗㊁四体诗㊁三行诗㊁俳句等 (傅浩,2004)㊂其中,俳句和短歌都是日本传统诗歌形式㊂短歌是日本最古老的诗歌形式,也称为和歌,五七五七七句式(日本诗歌以音数律表现节奏)㊂短歌受中国诗词影响很大,有很多与中国诗词相近的地方㊂俳句是从短歌的发句部分(五七五)分离出来继而固定下来的诗歌形式,以五七五音节为结构形体㊂俳句体现的精神是诙谐幽默,并要在限定的音节中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㊂㊃93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浪花“第一辑中前34首短歌均译自日本的‘万叶集“和‘今古集“㊂‘万叶集“是日本第一部和歌总集,由著名歌人大伴家持编成于奈良时代(710 794)大约759年以后㊂‘万叶集“作者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农樵渔猎,表现了四世纪至八世纪之间的男女情爱㊁祭吊追悼以及行旅风物等,是日本社会生活的写照㊂这一时期,日本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后建立天皇专制统治㊂‘今古集“是日本平安朝初期(10世纪初)由纪贯之㊁纪友则㊁凡河内躬恒㊁壬生忠岑共同编选而成㊂‘浪花“中所译短歌虽然不能完全按照日本诗歌的音数律,但是译者保存了原文五行的形式,简短精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原诗的形式特征㊂短歌(三)山中雪犹未消而在流水所经处生长的杨柳,已透出嫩芽来了㊂㊀㊀ 选译自日本‘万叶集“1.2内容求真诗歌内容,也即诗歌表达的意义,是原诗作者通过字词句传递的信息㊂在成仿吾看来,一般翻译者都会注意到对原诗内容的求真㊂上文提到的‘万叶集“又被称为日本‘诗经“,因为它和‘诗经“一样都是本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日本的社会生活面貌㊂‘今古集“却不同于‘万叶集“,主要在于:(1)在内容上逐渐带有贵族倾向;(2)风格变得纤丽㊂‘今古集“全20卷,收录约130人的歌㊂其中,恋歌占总歌数的近三分之一㊂张近芬在翻译‘今古集“里的恋歌时,也能紧紧跟随原诗,传递原诗人想要表达的信息㊂短歌(一)我不曾有像电光闪过壳穗的那一刹那间忘却了你呵!㊀㊀ 选译自日本‘今古集“短歌(二)我忘却你除非在睡觉的时候,但我却在梦中会见你!假使我知道会你是在梦中,我就不愿醒了!㊀㊀ 选译自日本‘今古集“选自‘今古集“的这两首短歌都是表达相思之苦的,电光就是闪电,壳穗就是稻穗,闪电在一瞬间照亮稻穗那么小的物体,简直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到,可见诗人的思念之情从未断过㊂日有所思㊃041㊃㊀刘立㊀民国女性翻译家张近芬的译者行为研究㊀夜有所梦,如痴如醉,情之深爱之切在张近芬的译文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㊂1.3情绪求真此处的 情绪 并不仅仅指原诗人一时的喜怒哀乐情绪,而是指诗歌所包含的意象㊁意境㊁情感㊁情绪㊁感染力㊁召唤力等㊂也即邓亨所说的 奥妙的精神 ,茅盾(1922:10)所说的 神韵 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决不能完全保留㊂我们要在许多好处中挑出一种来保留,应该挑一种至关重要的来保留㊂我认为一首诗的神韵是诗中最重要的一部,邓亨所说 奥妙的精神 ㊂在茅盾等译家看来,一首诗的神韵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保留的,神韵能否求真要看译者的 感受力与表现力 ㊂为此,成仿吾提出了两种译诗的方法(罗新璋等,2021:463-466): (1)表现的翻译法(Expressive method);(2)构成的翻译法(Compositive method)㊂我所谓表现的翻译法,是译者用灵敏的感受力与悟性将原诗的生命捉住,再把它用另一种文字表现出来的意思㊂这种方法几与诗人得着灵感,乘兴吐出新颖的诗,没有多大的差异㊂这种方法对于能力的要求更多,译者若不是与原诗的作者同样伟大的诗人,便不能得着良好的结果㊂所以译诗的时候,译者须没入诗人的对象中,使诗人成为自己,自己成为诗人,然后把在自己胸中沸腾着的情感,用全部的势力与纯真吐出㊂ 其次,我所谓构成的翻译法,是保存原诗的内容的构造与音韵的关系,而力求再现原诗的情绪的意思㊂这是一般的人所常用的方法,但他们每每只把原诗一字一字地翻出,依样排列出来,便以为工事已经完毕了;他们绝少致力于音韵的关系与情绪的构成的㊂这种方法的要点,是在仿照原诗的内容的关系与音韵的关系,求构成原诗的情绪㊂按照成仿吾的分类,第一类无疑是最为理想的译者,是臻于化境的翻译兼创作,但是即使是诗人译者,如果原诗无法直击他的心灵,无法唤醒他的情感,那么也不可能达到 使(原)诗人成为自己,自己成为(原)诗人 的境地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文学译者只翻译某一人的作品,所追求的正是原作者和译者气质相投,心有灵犀㊂应该说,绝大多数的诗歌翻译者都属于后面一类,通过逐字逐句翻译原诗的内容而力求重构原诗的神韵㊂不过,在茅盾(1922:10)看来,如果能抓住神韵,那么韵律什么的都可以舍去, 我们如果不失原诗的神韵,其余关于 韵 律 种种不妨相异 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成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形式(如韵律)是构成诗歌意境㊁情绪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翻译时不能因意害韵,要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达到最大 求真度 ,否则诗将不诗㊂而茅盾(1922:10)强调的是整首诗歌的意境精神,不能因韵害意,外国语言与汉语差异大,韵律很难处理,如果逐字死译,那么就会丢失原诗的精神,反而无法 求真 ㊂可见,两人都是求对原诗㊁原诗人的真,前者反对自由散漫的随性译,破坏诗歌的形美音美,后者反对生硬呆板的死译,破坏诗歌的意美,目标一致,殊途同归,关键是把握好平衡㊂以张近芬译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爱的哲学“(Love s Philosophy)为例(Hutchinson,1909:578):Love s PhilosophyThe fountains mingle with the river,And the rivers with the ocean;The winds of heaven mix foreverWith a sweet emotion;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All things by a law divine㊃14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In another s being mingleWhy not I with thine?See,the mountains kiss high heaven,And the waves clasp one another;No sister flower could be forgivenIf it disdained its brother;And the sunlight clasps the earth,And the moonbeams kiss the sea;What are all thesekissings worth,If thou kiss not me?‘爱的哲学“是雪莱于1819年发表的一首著名抒情诗㊂诗分为两个诗节,每节有八个小句,排列成16行㊂该诗呈隔行押韵,韵脚为ABABCDCD式㊂本诗中诗人运用了比喻㊁反诘等各种修辞手法,简洁明快,朗朗上口㊂雪莱的这首诗以自然现象来揭示自然界及人类共有的规律㊂诗人首先描述自然景物 小溪㊁河流㊁大海㊁风等,归纳出万物都成双成对㊁互相融合的客观规律,然后把它推及人类的爱情之上,指出爱情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感情㊂第二诗节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描述过渡到人类的爱情,鼓励相爱的人们不要害怕世俗的阻力,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全诗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文风朴素,给人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感觉㊂以下是张近芬在‘浪花“第1辑中的译文:爱之哲学雪莱泉水与大河交汇,大河滚入洋海;空中的风永远,和甜蜜的情绪相感;宇宙间无一物孤单;万物都遵守一条神圣的公律,即相互的融合:为何我与你独不?看呵 群山吻那高空,波浪相互抱拥;姊妹花不会被宽恕,倘若她曾藐视兄弟㊂阳光怀抱大地,月光吻那苍海,假如你不吻我,那些亲吻值得什么?㊀㊀ 选自‘浪花“第一辑㊃241㊃㊀刘立㊀民国女性翻译家张近芬的译者行为研究㊀首先,从韵律上看,张的译文中第一诗节只有 永远 和 相感 押韵,第二诗节中有 高空 和 抱拥 , 吻我 和 什么 押韵,但是韵脚都不是隔行的㊂从词汇和句法上看,张的译文显得略为生硬㊂比如,第一诗节中的 大河滚入洋海 , 滚入 从发音和意象上都不是最佳翻译,而 洋海 按照现代汉语应为 海洋 ㊂张译文中第一诗节结尾处: 宇宙间无一物孤单;万物都遵守一条神圣的公律,即相互的融合: 为何我与你独不? 这些句子虽然凝练,但却过于直白,缺乏一种诗歌内部的节奏感㊂雪莱的原文中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All things by a law divine/In another̓s being mingle /Why not I with thine? 不仅有隔行押韵,而且每个诗句都是扬抑格,所以有一种内在的音乐美,可惜这种音乐美在张的译文中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㊂这当然不能责怪张的汉语水平不高,实际上,当时的张近芬刚刚20来岁,还是一个在校主攻医学的学生,翻译和写作并非其专业㊂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文坛正在经历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新的词法句法还未(淘汰)成型,因此免不了一些现在读来佶屈聱牙的词句㊂撇开音律上的因素,从总体的诗歌形式㊁内容和意境上看,张译还是比较贴合原文的,尤其是保留了两个疑问句,真切地传达了原诗的口吻㊂以上我们从诗形求真㊁内容求真和情绪求真三方面分析了张近芬的译作,正如张近芬(1924:1)在‘浪花㊃再版自序“中所说: 译述方面 第一第三两辑 当然要保存作者的优美的思想,决不敢妄用主观的见解,轻于辞意的斟酌㊂ 不难看出,译者在翻译时努力遵循忠实于原作者思想的原则,力求透彻理解原作,表达原作意义㊂然而,中西语言差异很大,且诗歌的形式往往与意义相互交织,很难分开,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敢 轻于辞意的斟酌 ,反复推敲,避免因辞意不当而掺入了自己主观的见解,从而误导译文读者㊂在这里,张近芬的 求真 又包含了 务实 的㊁对译文读者的考量㊂周领顺(2014:77)认为: 意志体译者免不了有务实的目标和相应的作为㊂不管是文学翻译抑或应用翻译,只要属于交际意义上的,那么考虑读者的需要和感受便成了译者务实目标的自然流露㊂ 欲实现务实的目标,达到务实的效果,就要有务实的态度和相应的务实的方法㊂ 由此我们的目光从翻译内 求真 转向翻译外 务实 的分析㊂2㊀翻译外翻译外 即翻译的外部研究㊂外部研究指的是文本之外的务实度的研究,即译文服务于社会的程度,应对的是译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注的是制约译者行为的政治㊁历史㊁文化㊁审美㊁时代㊁性别㊁市场㊁意识形态㊁读者群等客观性因素(周领顺,2020:51-53+59)㊂这些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可从翻译过程的发生㊁发展㊁结束来分析㊂由此,笔者依据翻译活动的发生过程提取了选材和翻译策略(具体翻译过程中使用到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维度,以深入考察译者的 务实 行为㊂由于 社会化 的译者同时还可扮演超出译者以外的其他多种角色,而张近芬等译者身处特殊的时代语境,翻译不仅仅是为了引介西方文学,更是为了催生国内新文学,故张近芬在翻译基础上进行的拟作同样不可忽视㊂根据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仿作超出了 求真 务实 连续统,是 超务实 行为,与 求真 毫无关系,但从译者角色多元化角度看,译者在翻译中受到启发,进行创作,其译者角色和创作者角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㊂因此,分析译创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译者的多重角色,而 角色化研究 也是译者行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㊂2.1译者选材务实清末民初时期,我国的外国文学译介主要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倾向于趣味性㊁休闲性, 以林㊃34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纾翻译的小说为例,约二分之一的英国作品中有大半部分都是哈葛得(哈格德)一人的言情㊁冒险小说 (王建开,2007:29)㊂随着 五四 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峻急的反传统大潮,前期的外国文学翻译也遭到了猛烈的抨击㊂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运动反对消闲的文学观,提出反映现实,推动社会的文学主张,规定了文艺发展的现实主义方向㊂ (王建开,2007:20)为纠正译坛大量译介言情㊁侦探㊁志怪小说的风气,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1918:305)拟定了译介的几个规范,其中第一个便是: 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㊂我以为国内真懂得西洋文学的学者应该开一会议,公共选定若干种不可不译的第一流文学名著 其第二流以下,如哈葛得之流,一概不选㊂ 胡适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译介 逐渐集中到几位著名诗人作品的翻译上,所涉诗人主要有英国浪漫派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以及美国的惠特曼㊁朗费罗等现代诗人 (张旭,2011:1-2)㊂有鉴于此,经历了 五四运动 洗礼的张近芬在选材时也能选取名家名著服务于国内政治㊂比如张1922年6月14日于‘晨报副刊“发表美国诗人惠特曼‘玛德密露“译诗时曾在附记部分解释自己选择该诗的缘由(张旭,2011:210):惠特曼(John Grenleaf Whitman,1807 1892)是美国的富有宗教性的诗人,早年便负盛名㊂他是农夫的儿子,从事于新闻事业㊂他很反对奴隶的社会,不但在他所主持的报纸上常作论评攻击它,就是他的源源不穷的笔尖下,每天写出的诗歌中,也充满了社会主义的色彩㊂勇敢之前,不尚诡辩,爱自由自立的热烈的精神贯彻在他的作品中,而且富于乡土的风味㊂最足以代表这种特征的作品,是他的诗‘玛德密露“㊂这篇诗在美国和别的许多英语国中是广受欢迎和赞赏的㊂张近芬在自己的‘浪花“诗集第一辑诗歌翻译和第三辑散文翻译中,译介了大量国外浪漫主义作品,如英国的布莱克㊁柯勒律治㊁雪莱㊁丁尼生㊁罗塞蒂㊁印度的泰戈尔㊁美国的朗费罗㊁日本的德富芦花等㊂其中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㊂柯勒律治是浪漫主义文学五大家之一㊁湖畔派诗人,雪莱是积极浪漫主义作家㊁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丁尼生是后期浪漫主义作家,罗塞蒂是英国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泰戈尔是结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人,朗费罗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德富芦花是明治时期日本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㊂上述这些浪漫主义作家又带有一种共同的鲜明的 自然主义 特征㊂这些诗人几乎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㊁爱好者和崇拜者㊂他们热爱自然风光,热爱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通过自然抒发自己对社会㊁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动物的对话表达一些人生哲理㊂诗集中也译介了数首奥斯卡㊃王尔德的诗歌,虽然王尔德不属于浪漫主义学派,可是却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㊂他的诗作也充分体现了 为艺术而艺术 的唯美性㊂张的选材充分体现了时代大语境对译者的影响与制约,以及译者对适应时代大语境的 务实 考虑㊂2.2翻译策略务实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二者又有些许不同:耶斯凯莱宁(Jaaskelainen)把策略定义为是与 目标取向性 和 主观最优性 相关联的过程,而非解决问题的过程㊂换句话说,翻译策略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自认为要达到的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法㊂她把翻译策略分为总体策略(global strategies)和局部策略(local strategies)两种,前者指运用于整个翻译任务中的策略(如对译文风格的考虑㊁对读者群的假设等),而后者则集中于翻译中更为具体的操作(如寻找合适的词汇等)㊂(方梦之,2011:109-110)㊃441㊃㊀刘立㊀民国女性翻译家张近芬的译者行为研究㊀鉴于翻译策略在引入我国时,所指范畴比翻译方法广,因此用翻译策略指代此处分析的三个维度,也是民国时期译界争论聚焦的三个点: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㊁直译与意译㊁文言与白话㊂从字面上看,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中间并未经过任何过渡或曰中介语言,是为直接翻译;与之相对,一个文本经由第三种语言过渡翻译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是为间接翻译(荣立宇,2015:32-35+41)㊂晚清时,间接翻译盛行,和当时译者语言能力㊁教育经历等有很大的关系㊂郑振铎(1984:89)曾这样描述: 如此的辗转翻译的方法,无论哪一国都是极少看见的,但在我们中国的现在文学界里却是非常盛行㊂ 五四运动后,翻译界就间接翻译的局限性及它的必要性等,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㊂梁实秋(1984:133)把转译比喻为 掺了水或透了气的酒,味道多少有所变化 ㊂郑振铎(1984:90)通过分析论得出结论: 重译(即转译,也就是间接翻译,笔者注)的办法,是如何的不完全而且危险呀!我们译各国文学书,实非直接从原文译出不可㊂ 穆木天(1934)也不主张转译,他说: 能 一劳永逸 时,最好是想 一劳永逸 的办法㊂ 在这一过渡转型期间,张近芬因为通晓英语㊁德语㊁日语,所以其‘浪花“诗集所译诗歌散文均为直接翻译,且能在译本中自觉标注出原作者姓名㊁原作者国别㊂这说明张对间接翻译的弊端有自己的认识,了解译者需要承担的责任,遵循并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参与建构这一翻译规范㊂直译和意译作为翻译方法,几乎和翻译工作本身一样古老,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都有对它们的探讨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为首的一批左翼学者主张直译,认为意译让 洋人穿了长袍马褂 ,消解了原文的异国情调;而以梁实秋为首的一批右翼学者则主张意译,认为直译以辞害义,语言佶屈聱牙(惠宇,1998:45-49)㊂翻译规范的变迁与重构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身处其中的女译者㊂正如张近芬(1924:1)在‘浪花㊃再版自序“中所说: 译述方面 第一第三两辑 当然要保存作者的优美的思想,绝不敢妄用主观的见解,轻于辞意的斟酌㊂ 而她确实也在自己的翻译中践行贴近原文的直译方法,她的行动反映出对源语文本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国内倡导直译和保持洋气翻译规范的认同,尽量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作品㊂译文语体的 文言 与 白话 之争, 雅 与 俗 之争发端于近代文学翻译㊂黄遵宪在比较了中国语言和外国语言之后说道: 余闻古罗马时,仅用腊丁语,各国因语言殊异,病其难用,自法国易以法音,英国易以英音,而英法诸国文学始盛㊂ (袁进,1996:163)梁启超在 戊戌变法 失败后,也逐渐意识到 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㊂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 (陈平原等,1989:65)㊂因此,在黄遵宪㊁梁启超看来,只有进行语言改革,言文合一,才能推广平民教育,继而保国保种㊂如果单从启发民智的目的出发,那么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学当然是最好的思想传播工具㊂可是,白话文学不是突然之间就占据主导地位的,其间文言文学,尤以文言小说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揭开了其发展史上最后但也是最辉煌的一页㊂除了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较量,还有一股新的潮流, 那就是梁启超提倡的取法东洋的 新名词 ,以及鲁迅㊁周作人主张借直译输入的西洋句法文法㊂ 别具一种姿态 的译文体小说,其时已经开始悄悄流行 (陈平原等,1989: 12)㊂三股潮流交织激荡㊂笔者查阅了民国时期女译者的译作,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译作主要采用文言文体,20年代之后的基本都采用白话文体㊂这与当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峻急地反传统姿态和行动有很大的关系㊂孔慧怡(1999:28-29)在‘翻译㊃文学㊃文化“一书中关于五四运动以后翻译家及读者对前代翻译工作的态度作了深刻的剖析:1919年的 五四 运动不但摧毁了传统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切规范,更取替了传统的文学语㊃541㊃。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研究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也是中国女性解放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解放思潮开始逐渐兴起,女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争取自身权利,呼唤平等与自由。
本文将探讨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影响以及其中的代表性女性。
五四以前,中国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几乎没有地位和权力,甚至连自我保护的机会和手段都没有。
很多女性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和痛苦,例如:足疾束缚、田螺头、麻屋晦暗、打孩子,甚至婆家到亲家庙烧身子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正常现象,被人们无视和接受。
这些社会现象不仅物质上折磨了女性,而且也对她们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
五四运动提倡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气,吹响了中国女性解放的号角。
五四运动时期,一批著名女性开始引领时代潮流,支持五四运动。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女性开始抛弃传统束缚和观念,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改革。
同时,她们不断争取自己的权利,她们要求和男性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要求自由的婚姻、自由的人身权利以及终止劳动市场的歧视等。
她们呼喊“男女平等”、“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应该像男性一样拥有自由和尊严。
五四女性解放思潮不仅带来了社会风气和政治氛围的转变,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改变着中国整个社会的面貌。
五四时期,妇女能够争取到比以前更多的权利,包括获得与男性相同的教育、参与劳动力市场以及参与政治活动。
跃然纸上的,在女子学院和女子大学读书的女学生,在报纸上发表的女作家以及身披红军衣装指挥战斗的女红军,都是五四时期女性解放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
徐志摩是五四时期的一位杰出女性。
她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也是一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她曾在中国各大报刊上发表过大量著作,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世界文学的精髓。
她自认为是“女权主义”的倡导者,也是“男女平等”的权利捍卫者。
她的诗歌作品《你的眼》中写道:“你注视着我/我也注视着你/不,你和我不一样。
外来翻译家沙博理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红色”翻译时期(1949-1966)的分析
第 42卷 第 1期 2020年 3月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
Vol.42 No.1 Mar.2020
外来翻译家沙博理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红色”翻译时期(1949—1966)的分析
聂 炜1, 张白桦2
(1.华中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2.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摘要:我国对于翻译家系统性研究的探讨始于 20世纪 80年代,通过近 30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探索出了逐渐清晰的研究脉络。虽然探索研究翻译家的研究范式日益规范,但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却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过于集中于名家名著,因而疏于对隐形价值翻译家的 挖掘与探索;研究途径浮于表层的史料钩沉,缺乏理论的支撑。试以翻译家西德尼·沙博理的 “红色” 翻译时期为历史语境,结合描述性翻译研究及文献计量法,梳理和归纳国内外对 “沙博 理” 的相关研究,描述学界对外来译家的研究现状,以期对后续以沙博理为代表的外来翻译家 研究有所裨益。
论译者的性别意识对翻译的影响——基于《理想丈夫》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2018年18期总第406期ENGLISH ON CAMPUS论译者的性别意识对翻译的影响——基于《理想丈夫》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文/沈晨 任亚茹【摘要】影响译作的因素有很多,但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译者的性别意识开始逐渐受到研究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薛琪瑛和余光中的两本不同译作《理想丈夫》对比分析,认为女性译者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在翻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时,相较于男性译者,选词造句更能贴切人物的性格。
【关键词】译者性别意识;《理想丈夫》;薛琪瑛;余光中;比较研究【作者简介】沈晨,任亚茹,江苏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2017年度校级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计划项目:2017YXJ146。
引言西方最先开始研究女性主义翻译,1992年,Chamberlain Lori 发表了 Gender and Metaphories of Translation;1996年,Simon Sherry 发表了题为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的论文,在当下的女权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 (Simon, 1996, p8);1997年,Flotow Luise von 发表了题为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的文章;2004年,费拉德出版了《翻译与性别》,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互动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进行研究评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词为“译者性别”并含“翻译”,对2007年-2017年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进行检索,共搜索到39篇论文(检索时间2018年4月)。
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我国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译者性别意识或差异对翻译产生的影响。
关于冰心的资料
冰心的资料关于冰心的资料冰心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冰心的资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冰心的资料1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
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
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
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
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
l951年秋回国。
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
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冰心的资料2冰心的资料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店铺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建国前中国女性翻译家研究
建国前中国女性翻译家研究关键词:建国前;女性译者;翻译研究;翻译理论一、建国前女性译者的角色和地位从1912年的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短短只有37年时间,我们国家却经历了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和四年的解放战争,基本上属于千疮百孔和百废待兴的经济社会状况,然而在中国翻译事业却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给后世的翻译发展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十九世纪中国晚清时期,继而随着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与西方列强在文化领域的沟通和交往日趋频繁,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影响下,创作思想和翻译理念也得到孕育、苏醒并迅速成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冰心、赵萝蕤、吴弱男、薛琪瑛、薛绍徽等,她们向中国读者们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涉及语言包括英、法、德、俄、日、意、西班牙等,翻译的题材内容多样,体裁更是涉及诗歌、戏剧和小说。
而且她们的翻译水平之高,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获得了高级别的奖励。
冰心因为翻译了纪伯伦的《先知》而被黎巴嫩授予国家级勋章,赵萝蕤因为翻译了艾略特的《荒原》而被授予“彩虹翻译奖”和“中美文化交流奖”。
二、建国前女性译者的研究概况和译作推介建国前,中国处于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女性属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在家庭和社会中长期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在文化文学领域处于被忽略和被漠视的地位,所以导致女作家或女性译者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女性的翻译思想和创作主张自然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公正的对待,当然也就少有研究女性翻译家的文章或著作。
只是近些年来才有一些关于女性翻译理论的研究论文,下面做一简要摘要和归纳。
中国的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开始进入翻译界并有成形的翻译作品问世,基本上集中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间。
赵萝蕤(19121998)是浙江德清人,关于她的翻译活动介绍出现在温中兰编著的《浙江翻译家研究》一书中,包括她的生平简介、翻译思想和翻译年表,一目了然,便于我们了解并研究其翻译主张。
女翻译家沈性仁与《遗扇记》中的性别意识——“五四”时期《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汉译比较研究
中图 分类号 : 4 16 0
10女 翻 译 家 沈 性 仁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22 4 (0 10 .0 80 10 —63 2 1 )50法 朗 士 ( nteFac) A al r e的剧 o n 作《 妻》 Te nW oM re u bWf) 12 哑 ( h h ardAD m i ,94 Ma i e 年《 说月 报》 1 号外 的 《 国文 学 研究 》 小 第 5卷 法 中收
在 中国 2 世 纪初 叶翻译 文 学的 繁荣 中, 0 出现 了 历史上 第一 个本土 女性 译者 群体 。她 们 突破 传统 文 化对 女性 的禁忌 , 家庭 私人 空 间走进 公共 领域 , 从 在 以男性 为主导 的启 蒙 和 新 文 学 运 动 中 , 积极 参 与 翻
译活 动 , 引进新 文 学 形式 , 播 新 观 念 , 传 书写 着 女性
录了该译作 ,95 12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的《 法朗士集》
中再次 收 录该译 作 ;90年《 青年 》 7 12 新 第 卷第 5 、 号
第 8卷第 1号 、9 1 第 9卷 第 2号 上 发表 的挪 威 12 年
主动参 与社会 文化 变革 的历史 真实 。她 们 中的大部 分人都 曾就读 于 女 子学 校 , 的还 出洋 留学 。新式 有 教育让她 们获 得 了译 者应 该具 备 的双语 能力 和文化 素质 , 她们 的翻译 活动奠 定 了基 础 。沈 性仁 (8 6 为 19
著 名 剧 作 家 的作 品 , 在 1 1 如 9 8年 至 1 1 9 9年 《 青 新
报》 1 第 3卷第 1 2号上发 表 的美 国淮 尔特 (e il Prv ca
冯·弗罗托翻译理论研究浅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评述
冯 ・ 弗罗托翻译理论研究浅探
女性 主义 翻 译 理 论 评 述
4 5 1 1 0 要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是女性主义与译 学结合 的产物 ,也是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对 女性的文化 身份 、女性主义的翻译 策略 、女性译 者 的政治主 张的研 究已经成 为翻译 的跨 学科研 究中 日 益 重要 的课 题。由于把 语言看作是强大的身份政治工具,并把翻译行为看作文化干涉的手段 ,女性 主义翻译 实践 实质上 已成为以营造女性主义文化语境 为 目标的政 治行动 。 关■词 :女性主义 翻译策略 政治工具
( 四 )加 强 诚 信 教 育 , 使 其 自觉缴 费
对 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 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上学交费 的合法性 以及必 要性 , 让其 自觉缴纳学费 , 并 以自觉交费为荣 。学生之 间应互相监督 , 从日 常生活消费中验证学生的贫 困程度 , 增强 同学 的维权意识 , 使 国家的助学政 策真正惠及到应该接受帮助 的同学 , 在这种监督下形成 良好 的氛 围 , 达到 自 觉缴 费的 目的。
引曹 弗洛托的博士后研究专著 《 翻译与性别角色 ・ 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 ( 1 9 9 7 ) 和论文 《 非统一性与多样性 ・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 ( 1 9 9 8 ) 主要探讨了女性译者 的历史和现代作用 ,强调译文与 原文的平等 关系,分析翻译 作品中不同性别的 语言 的处理及其意识形态 问题 。女性主义翻译观认 为,翻译 不是简单的转换过 程 ,它是一个发生在 复杂的文本和 社会语境 中的不断的意义创造过程 ,是有意 识 、有 目的的文化介入和协调。 ( 廖七一 ,2 0 0 0 ) 二 、冯 ・ 弗罗托■译理论研究 《 翻译 与性别》一 书讲述了在过 去三十年里性别 问题对翻译实 践、翻译 历史和翻译理论所 带来的巨大影响,翻译家 向政治方面的靠近。其内容涉及到 身体名词 、文化双 关语 、文字游 戏的翻译 ;消除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的表象; 维护女性翻译主题 的出现;恢 复男权社会 条件 下被湮没的女性作品。女性主义 翻译观 的目的就是要让女性的身影被看到。 1 . 翻译的方法。 F l o t o w在其 书中展望 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
翻译家:袁可嘉人物简介
•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翻译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 注重对原著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使翻译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化穿透力
03
袁可嘉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袁可嘉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
袁可嘉的翻译思想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他强调翻译家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到广泛好评
究,发表过大量论文
• 被授予过“英国剑桥大学荣誉文学
• 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 参与编写过多部学术著作和教材
博士”称号
贡献
• 为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 多次获得过国家级荣誉称号和奖项
• 获得过多次翻译奖项,如中国翻译
献
文化奖等
02
袁可嘉的翻译风格与特点
袁可嘉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袁可嘉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
• 学习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
• 对外国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 与翻译家傅雷等人结为好友,共同学习探讨
⌛️
袁可嘉赴英国留学
• 194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西洋文学
• 1950年获剑桥大学硕士学位
• 在英国期间开始翻译工作,结识了许多英国文学界的朋友
袁可嘉的学术与翻译生涯
袁可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
• 教授英国文学、西方哲学等课程
•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学者
袁可嘉的翻译生涯
• 20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工作,翻译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
• 翻译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堂吉诃德》等经典名著
• 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文学的窗口
• 他提倡“化”的翻译理念,即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著的精神风貌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
(一)、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现状截至2005年7月,笔者收集到国内发表的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文章29篇,书籍一本。
总体而言,和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相比,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在中国呈现以下特点。
1、国内性别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步较晚。
直至1999年,国内才有学者注意到译者性别也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穆雷,1999:36-38)。
2000年才有学者介绍西方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廖七一,2000:302 )。
到2002年,我国的翻译研究者才真正开始关注女性主义翻译,这一年,全国的期刊和论文集上一共出现了七篇论及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文章。
到2004年,国内研究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达到一个小高潮,发表了12篇论及此方面的论文,其中《中国翻译》杂志在2004年第四期上专门刊登了一组四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对女性主义翻译进行了集中探讨。
至2005年国内才有专门论及女性主义翻译的书籍问世(费小平,2005)。
尽管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到目前为止并不多,但其增长速度较快(见图表1),这表明在中国性别和翻译研究的结合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2、由于中国没有发生西方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运动,因此中国的译者和译论研究者并没有像接受了女性主义思想、并投身女性主义运动的西方译者和译论研究者一样,自觉地将性别同翻译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译界对翻译性别视角的讨论主要从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成果入手。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仍主要停留在评介和梳理阶段,研究不够深入广泛[⑥]。
在29篇已发表的论文中,19篇为介绍、梳理型文章,6篇为介绍兼运用型文章,4篇为女译者访谈和女译者梳理。
这三种类型的文章占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论文的比例在图表2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介绍、梳理型文章占国内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论文绝大部分,介绍兼运用型文章所占比例刚过五分之一,女译者访谈和梳理所占比例最小。
而唯一一本将女性主义翻译单独列为一章进行探讨的著作《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费小平,2005)也是理论梳理居多,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运用比例不大,稍后笔者将更详细地进行评述。
民国时期女性翻译家研究概述
民国时期女性翻译家研究概述
孙晓蓉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女性主义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民国时期出现的女性译者及其译作给传统的女性观以强烈冲击,使得人们重新思考性别秩序。
女性译者的作品不但给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带来深刻影响,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翻译文学史上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学界对女性译者及其译作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
至今尚未有对民国时期女性翻译家及其译作的研究,故本文拟探讨该时期的女性翻译家及其译作,指出其文学史影响、意识形态影响及研究概况。
【总页数】3页(P161-162,186)
【作者】孙晓蓉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中国女翻译家在女性詈语翻译中的女性主义萌芽 [J], 罗梅生
2.五四时期女性翻译家戏剧作品翻译策略研究 [J], 邱经
3.图说“新女性”:民国时期广告中女性图像的海外研究概述 [J], 于也力
4.中国女翻译家的女性主义翻译立场——以《嬉雪》英译本为例 [J], 王雪梅
5.中国女翻译家的女性主义翻译立场——以《嬉雪》英译本为例 [J], 王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翻译家杨必的研究思想与成果
女翻译家杨必的研究思想与成果
操龙升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杨必,祖籍江苏无锡,1922年乍于上海,不久就举家搬至苏州,因而她是在苏州度过童年的。
因在家里姊妹中排行第八,于是杨必之父就用“八”(古音为“必”)字为她之名,1968年逝世,中国现代著名的女翻译家,复旦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操龙升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女翻译家杨必的翻译思想与实践 [J], 赵学政
2.女翻译家杨必的研究思想与成果 [J], 操龙升
3.译学之道,存乎于心——以翻译家杨必和张培基为例 [J], 刘庆玲;莫运夏
4.译学之道,存乎于心———以翻译家杨必和张培基为例 [J], 刘庆玲;莫运夏;
5.对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思想的描述性研究 [J], 付智茜;杨小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女性翻译家研究[摘要]五四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女性译者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新青年》刊行的薛琪瑛译作《意中人》和沈性仁的《遗扇记》,分析女性译者从文本选材,加写序言和翻译策略上女性意识的凸起,以及在男女平等、新式婚姻观和新女性形象上女性主见的张扬。
[关键词]五四时期女性主义翻译王尔德戏剧女性意识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新兴的翻译理论中引人瞩目,性别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目前我国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还停留在梳理和介绍阶段。
五四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促进,对中国新文化思想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而女性译者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文化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认为女性和强国保种紧密相连。
女性译者作为新时期女性的代表,突破传统对女性的禁忌,从家庭生活,走向公共生活领域。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文学唯美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他的四部戏剧皆以英国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为背景,他对世俗社会的反叛精神,他对自由不断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大胆的抨击,适应了五四思想的需要。
他的戏剧多涉及爱情,婚姻,家庭及伦理道德等,这与五四启蒙话语关注的问题一致,他戏剧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恰恰正与五四时期试图塑造的新女性形象一致。
她们把王尔德戏剧的翻译当做是争取女性平等和独立人格的手段。
在以男性为主的戏剧汉译中,王尔德戏剧翻译出现了两位女性译者,薛琪瑛的《意中人》和沈性仁的《遗扇记》。
一、五四时期女性译者的崛起五四时期在救亡和启蒙的大潮中,女性被推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她们被赋予了强国保种和振兴民族的双重历史责任。
当时男性启蒙思想家认为,女性文化知识的缺乏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一在《女子世界》的发刊词中更是强调:女子者,国之母也。
欲新中国,比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我女子;欲普救中国,必先普救我女子。
救国和拯救女性相辅相成。
突破了“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陈旧的观念,冲破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中国的女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关注。
五四运动的爆发,随着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等观念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女性的崛起。
西学东渐的热潮,救亡启蒙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和女留学生的日渐增多,女性积极参与具有“强国第一要义”的翻译活动中成为历史的必然。
她们和男性译者一起,积极参与文学翻译,署上自己名字的译作,通过报刊和出版社,迅速走入广大读者的视野。
她们在翻译作品中引进新的文学形式,传播现代观念,以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解读两性关系,建构自己心目中的新女性形象,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启蒙思想运动中,她们也是硕果累累。
二、王尔德戏剧与五四女性译者王尔德戏剧主题多涉及爱情、婚姻、道德和家庭,这与五四启蒙话语所关注的问题一致。
在两性关系的描写上,王尔德戏剧中的女性也不再是模式化的两级形象一要么纯洁善良,要么邪恶淫荡,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能区分他笔下的女性类型。
Joseph在对《莎乐美》的评价中指出:“王尔德戏剧中展示出一种似是而非的善恶道德标准。
”《理想丈夫》中的齐弗雷夫人(Mrs.Cheverley),《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的尔林夫人(Mrs.Erlynne),她们大都与传统道德中女性中的叛逆者,但是他们身上往往又展示出可贵的美德。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传统婚姻和道德作为批判目标,王尔德戏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寻找的依托。
翻译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由具有个性和某种翻译目的的个体译者来实施的,因此翻译与译者身处的政治、经济或个人境况有密切的联系(Luise V on Flotow,2001)。
王尔德的戏剧作品在1909年由周作人译介到中国后,在五四前后出现了一次译介高潮在中国。
《新青年》第1卷2号、3、4、6号和第2卷2号连续刊登了薛琪瑛译著《意中人》。
沈性仁的《遗扇记》分别连载于《新青年》第5卷第6号、第6卷第1、3号。
王尔德戏剧在中国的热译与五四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和女性译者的个人境况有密切的联系。
她们作为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新女性,很多人都接受过新式的女学教育或者出国留学,她们翻译王尔德戏剧是有明确目的和主动选择的行为。
她们是有强烈性别意识的译者,在五四时期“平等自由”的呼声中,借助王尔德戏剧中女性形象,向中国男女青年传递一种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争取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王尔德戏剧里的女性翻译观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活动,与语言密不可分,女性翻译家把翻译当作争取实施语言变革,争取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女性翻译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识地政治行为。
Simon曾指出“她们通过翻译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信念”(Simon,1996:2)。
她们认为“女人要解放,首先就要解放语言并从语言中得到解放”(Simon,1996:8)。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家,她们通过改写,加写前言和脚注,补充,劫持等翻译策略来操纵原文文本。
五四时期的女性翻译家虽然没有采取这些激进促使,她们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翻译家,但是在她们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女性意识的注入。
1、加写序言薛琪瑛在《意中人》所作的《译者识》中,首先阐述了自己对王尔德戏剧的评价,认为王尔德是“晚近欧洲著名之自然派文学大家也”“此篇为其得意之作”,这表明她在原文的选择上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意识的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以传播西方文明,教育国人。
薛琪瑛同时还阐述了选择该剧的目的:曲中之义,乃指陈吾人对于他人德行的缺点,谓吾人须存仁爱宽恕之心,不可只知憎恨他人之过。
尤当因人过失而生冷爱心,谋扶掖之。
夫妇之间,亦应尔也。
特译之以饷吾青年男女同胞。
薛琪瑛有明确的翻译目的——传递婚姻男女平等、两性交往仁爱宽恕,并设定了译著的读者群“青年男女”,她试图推翻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倡导建立和谐,互助,平等的婚姻关系。
2、译文中女性形象的重塑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发挥出了体现在文本的选择,鲜明的翻译目的和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控外,还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明显的女性译者痕迹。
薛琪瑛在《意中人》中对少女美白儿的出场,译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解读了她的特立独行的勇气和鲜明的个性,对她的“骄横”,“任性”都进行了女性主义角度的美化。
原文:Mabel Chihern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the English type ofprettiness.the apple-blossom tupe.She has all the fragrance andfreedom of a flower.There is ripple after ripple of sunlight in herhair,and the little mouth,with its parted lips,is expectant,likethe mouth of a child.She has the fascinatting tyranny of youth.and the astonishing courage of innocence.To sane people she isnot reminiscent of any work of art.But she is really like a Tanagrastatuette.and would be rather annoyed if she were told so.薛琪瑛译:国绝色美人之标本。
玉貌亭亭。
与香花并艳。
头上华发。
光洁映日。
樱唇小口。
绝类婴儿。
举动娇憨活泼。
毫不装腔作态。
明白者皆知其为天真烂漫可爱之人。
酷似塔拿格拉(古希腊城以发见多种造像著名)小像。
然彼不乐人道其如此也。
徐培仁译:绝色佳人,有闭月羞花之貌。
全身香气袭人。
金丝黄发,映照发光,樱口朱唇,无人不存亲其如孩童之小口也。
她非特有销魂荡魄之青春,且具惊人天真之勇毅。
在知礼之士观之,她的色艺固无可眷恋,然一人登徒子眼中,她实无异汤兰格之雕像。
(译者注:汤兰格Tanagra是希腊的地名。
)且不愿受人之称谀。
在薛琪瑛的译文中“举动娇憨活泼。
毫不装腔作态”弱化了原文中‘tyranny’,本是霸道蛮横之意,在她笔下却成了少女的“活泼,直率”可爱状,没有丝毫取悦于男性的矫揉造作。
而徐培仁译文中的“销魂荡魄”,“登徒子”都是从男性视角的描写。
3、再婚观五四时期,婚姻问题几乎成为社会上的“中心问题”,青年知识分子中国传统的婚姻“父母包办婚姻”,“女子三从四德”(the three 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纷纷批判。
薛琪瑛在译文中巧妙的处理当时社会备受争议的“再婚”话题。
原文:Lady Chihern(advances towards Mrs,Cheveley with asweet smile.Then suddenly stops,and bows rather distantly.)I thinkMrs.Cheveley andI havemet before.I did not knowshehadmarrieda second time.Lady Markby(genially).Ah,nowadays people marry as oftenas they can.don’t they?It is most fashionable…译文:纪(面带笑容走向齐佛雷夫人忽然止步远立鞠躬介)我想齐佛雷夫人。
从前和我见过的。
不晓得她已经再嫁了。
麻嗄。
现在时代。
再婚的人岂不是很多吗。
这是最合时宜……中国传统婚姻中,女子再嫁已经触犯了传统礼教,更不用说随意多次再婚的发生。
原文中“nowadays people malty asoften as they can”本是讽刺当时人们把婚姻当作谋取名利的手段,但薛译本巧妙的译为“现在时代。
再婚的人岂不是很多吗”,意思是女性再婚已经是寻常的事情了,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的传统封建礼教。
在沈性仁《遗扇记》剧中对勃夫人(Duchess of Berwick)的描写上,我们同样发现她对离婚事件上比较先进的观点。
原文:A most attractive woman.and has such sensible views on life.Told me she entirely disapproved of people marrying more than once.so I feel quite safe about poor Augustus.沈性仁译:一个很惹人欢喜的女子,并且狠通达世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