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制度与改革--聂鑫共52页

合集下载

法治与司法改革

法治与司法改革

法治与司法改革近年来,我国司法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旨在构建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司法体系,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法治水平。

司法改革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化改革,我们能够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司法热点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一、改革初衷司法改革的初衷在于推动法治建设,树立公正司法的形象。

在改革之前,司法机关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公正、不透明的问题,裁决结果往往受到干预,司法公信力受到了严重挑战。

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改革刻不容缓。

二、司法改革的举措1.审判责任制改革审判责任制改革是司法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个改革旨在建立起法官的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机制,减少外界干预,确保审判公正。

通过设立“一案一法官”制度,实现案件审理和裁决的独立性,有效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2.法院多元解纷机制的建立为了更好地解决矛盾纠纷,法院设立了多元解纷机制,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减轻了法院的负荷。

这一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司法效率和公正性,有效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实现。

3.信息化建设为了提高司法效率和透明度,司法机关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电子诉讼平台,方便了群众诉讼参与,降低了司法成本。

群众可以在线进行诉讼申请、查询案件进展等操作,提高了司法公开透明度,增加了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三、取得的成果司法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为法治建设和社会安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司法公信力的提升通过责任制改革、打击腐败等举措,司法公信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裁决结果更加公正、透明,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信任。

2.司法效率的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加快了司法程序的办理速度,案件审理时间大幅度缩短。

这对于公正司法和维护当事人权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稳定的促进司法改革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效增强了社会稳定的基础。

通过改善司法办案环境和司法公平性,社会不公正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面临的挑战虽然司法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司法责任制改革总结

司法责任制改革总结

司法责任制改革总结引言司法责任制改革是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改革旨在完善司法系统内外的责任机制,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本文将总结司法责任制改革的背景、目标、现状和影响,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背景司法责任制改革源于对现行司法体制存在问题的认识。

在过去,司法机关独立于政府行政部门,司法权力过于集中,司法裁判不透明,司法公正性得到质疑。

此外,一些司法工作人员履职不力、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面对这些问题,司法责任制改革势在必行。

目标司法责任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司法责任制度,确保司法权力依法行使,保证司法公正和效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明确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2. 明确司法工作人员的追责机制,对失职、渎职和违法行为采取相应的纪律和法律制裁。

3. 加强司法监督,提高司法行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现状司法责任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 成果自司法责任制改革以来,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已经实施。

其中包括: - 成立了法院内部纪律委员会,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的日常监督和管理,有效遏制了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

- 出台了司法责任法,明确了司法工作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强化了追责机制,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惩罚。

- 推动了司法公开和透明化进程,加强了审判公正性,同时增加了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挑战虽然司法责任制改革已取得了进展,但仍存在以下挑战: 1. 司法资源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司法资源相对较少,导致司法公正性和效率不高。

2. 纪律监督不到位:一些司法机关对纪律监督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司法工作人员仍存在不端行为。

3. 司法公正度有待提高:一些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度仍然持观望态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影响司法责任制改革对司法体制和司法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提升司法公正性:司法责任制改革加强了对司法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提升了司法公正性,使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度得到提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结项验收评审结果的通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结项验收评审结果的通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结项验收评审结果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3.12.06•【文号】•【施行日期】2023.12.06•【效力等级】司法政务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审判机关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结项验收评审结果的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承担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研究任务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202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题目及招标公告,经评审,确定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等63个课题组为中标单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作为课题管理部门,通过开题论证、中期检查、成果预审等形式,加强课题研究管理。

各课题组在课题指导单位指导下,组织精干力量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2023年9月,61个课题组提交了研究报告,2个课题组提交了延期结项申请。

2023年10—11月,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开展了结项验收评审。

综合各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总体表现,经课题管理部门、指导部门和评审专家综合评议并经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审定,评定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的《司法服务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研究》等20个课题研究报告为优秀课题研究成果,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的《司法服务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研究》等41个课题研究报告为合格课题研究成果。

上述课题研究成果将以适当方式进行转化。

各级法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关于推动审判工作现代化的部署安排,把调查研究与做实“公正与效率”主题结合起来,以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为牵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完善调研制度、创新调研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大调研工作格局,以高质量调研服务保障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 2012年10月全文完美打印版)

《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 2012年10月全文完美打印版)

《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全文)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日发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全文如下:中国的司法改革(201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加强人权保障四、提高司法能力五、践行司法为民结束语前言司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从国情出发,在承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优秀成果、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了社会公正,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司法制度总体上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和民众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国司法制度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和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积极、稳妥、务实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以维护司法公正为目标,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人权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扩大司法民主,推行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启了中国司法制度建设的新纪元。

1949年9月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新中国的法制基石。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法令,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和基本职能,确立了合议制度、辩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监督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形成了中国司法制度的基本体系。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司法制度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司法制度复习资料

中国司法制度复习资料

02
在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要求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不受 任何个人或组织的干涉,独立行使审判权。
03
司法独立的目的是保证司法公正,使司法机关能够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的 裁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平等原则
法律平等原则是指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平等的 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利。
案例二:法律平等原则的实现
总结词
法律平等原则是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要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以同样的法律标准对待。
详细描述
在案例二中,一起交通事故的双方当事人,一个是当地富豪,一个是普通市民,双方就事故责任产生了争议。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了法律平等原则,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公正的裁决。最终,法院判决富豪承担主 要责任,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在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法律平等地位,要求司法机 关在审判过程中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不因公民的性别、民族 、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差异而有所歧视或偏袒。
法律平等原则的目的是保障所有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使 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01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指司法机关在审判和法律适用过程中要以事实 和证据为基础,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裁决。
在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党对司法工作的领 导地位,要求司法机关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党的领导的目的是保证司法工作的正确方 向,使司法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
03
中国司法制度的组织结构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各类案件,监督地 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的审判工作。
检察工作机制

中国的司法改革

中国的司法改革

中国的司法改革(201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加强人权保障四、提高司法能力五、践行司法为民结束语前言司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从国情出发,在承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优秀成果、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了社会公正,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司法制度总体上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和民众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国司法制度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和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积极、稳妥、务实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以维护司法公正为目标,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人权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扩大司法民主,推行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启了中国司法制度建设的新纪元。

1949年9月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新中国的法制基石。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法令,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和基本职能,确立了合议制度、辩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监督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形成了中国司法制度的基本体系。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司法制度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恢复重建了司法制度,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基本法律。

中国司法制度

中国司法制度

第一章中国司法制度概述第一节司法和司法制度一、司法“司法”一词来源于西方。

在学理上,是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第一次论述“司法”问题。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力、关于国际事项的行政权力、有关民事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

这里“有关民事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被称为“司法权力”。

而“第二种权力则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力”。

从现代的眼光看,孟德斯鸠所称的司法权就是惩罚犯罪和裁决私人讼争的权力,而行政权是执行立法机关的意志,维护公共安全,派遣和接受外交使节,防御外国侵略的权力。

他提出司法权这个概念是为了表达三权分立的思想,或者说,他的司法权概念的提出是以三权分立思想为基础的。

他说:“如果司法权不同行政权和立法权分立,自由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者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都完了。

”“就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孟德斯鸠的思想为日后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中,议会、总统(或内阁)、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使其互相制约。

因此,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司法是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一项国家活动,即国家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审判,司法权就是审判权,司法机关就是法院。

至于检察权,则是作为行政权的一部分,属于政府行政系统。

如在美国,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合二为一,联邦总检察长即为司法部长;在法国和德国,其检察机关虽然附设于法院,但受政府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和指挥。

我国清末引进西方司法制度,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司法权由法院行使。

司法权就是审判权;各级检察厅虽附设于大理院或同级审判厅,但受专门负责司法行政的法部领导。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借鉴西方的“三权分立”并结合中国传统,设立“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检察”,但司法权仍由法院行使;而检察机关则属于行政系统,由政府的司法行政机关领导,与法德等国类似。

最高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

最高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

最高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6.02.26•【分类】司法白皮书正文最高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来源:最高人民法院网发布时间:2016-02-26 2016年2月29日上午10时,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并回答记者提问。

时间:2016年2月29日上午10时地点:最高人民法院中法庭出席嘉宾: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二、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主任胡仕浩三、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直播回放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各位记者:大家好,全国“两会”开幕在即。

针对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情况,由我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

司法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2013年以来,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从回应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司法需求做起,从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改起,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改革共识不断凝聚,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目前,中央统一部署的四项重大改革,即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已分三个批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到2015年底,全国共有417个法院纳入改革试点,其中,吉林、上海、湖北、海南已在全省(市)范围内推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的司法改革任务有29项,已完成11项,绝大部分已开展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确定的65项改革举措也正有序推进,已完成24项,32项有实质性进展。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共出台22个司法改革文件。

试点地区普遍反映“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人民群众也逐步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下面,我主要从十个方面,介绍司法改革给人民群众和法院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司法改革与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改革与司法体制改革

互联网+时代下在线诉讼服务模式探索
在线立案和缴费
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诉讼案件的在线立 案和缴费,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
在线庭审和调解
借助视频会议等技术手段,开展在线庭审 和调解工作,打破地域限制,提高司法效 率。
在线法律咨询和服务
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 等在线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
立案登记制的效果
立案登记制实施以来,法院的立案数量明显 增加,当事人的诉权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庭审实质化提升途径
庭审实质化的内涵
庭审实质化是指通过庭审过程中的举证、质证、辩论等环 节,使案件事实得以查清、法律适用得以明确,确保审判
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庭审实质化的实现途径
包括加强庭前会议功能、完善证人出庭制度、推进庭审直 播和录播工作等。
05 司法公开透明度提高举措
审判流程公开透明化推进
立案公开
通过法院公告、电子显示屏、触摸屏、诉讼服务网站等方式,公开各类案件的立案条件、 立案流程、法律文书样式、诉讼费用标准、缓减免交诉讼费程序和咨询方式。
庭审公开
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一律公开审理。对公开开庭审理的 案件,法院通过公告栏、电子显示屏、法院网站等方式公布案由、当事人姓名或名称、开 庭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完善律师行业自律机制,加强律师职业道德 建设。
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
鼓励和支持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为困难 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03 审判执行工作改革举措
立案登记制改革推进
立案登记制的意义
通过立案登记制,确保当事人的诉权得到保 障,实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目标。
立案登记制的实施
各级法院设立专门的立案登记机构,负责接收和审 查当事人的起诉材料,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进行 登记立案。

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司法改革

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司法改革

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司法改革近年来,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改革经历了深刻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中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司法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司法改革。

一、法律体系的框架中国的法律体系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法典、刑法典、行政法典等基本法律法规构建而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民法典规范了民事关系,刑法典规范了刑事犯罪行为,行政法典规范了行政行为。

此外,法律体系还包括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诉讼法规,以及环境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专门领域的法律。

二、法治建设的推进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注重法治建设的推进。

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加强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都按照法律规定行事。

中国通过法律宣传教育、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等手段,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促使人人都知法、守法、用法。

同时,中国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培育了一大批法学人才,提高了法律服务的水平。

三、司法改革的成果中国的司法改革力度空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方面,司法体系不断完善,司法机构的职能配置调整,使其更加独立、公正、高效。

另一方面,审判制度不断改进,实行独任制、合议制、人民陪审员制等,提高了审判质量和效率。

此外,司法公开和透明度不断提高,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司法工作,增强了对司法公正性的信任。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性的信任度仍有待提高,一些司法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仍时有发生。

其次,一些专门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应对新兴的社会问题。

此外,一些地方的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改革在不断完善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法治建设的推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了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论司法公正与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2)司法制度(1).doc

论司法公正与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2)司法制度(1).doc

论司法公正与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2)司法制度(1) -第二,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要求。

宪法确认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强调依法治国,法治原则成为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一切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原则,根据法治原则,为保障司法机关职能独立,必须要对司法体制进行改革,促使其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司法体制真正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司法体制。

但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司法体制,通过发挥司法职能来体现司法正义、维护市场秩序,由于我国司法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某种不适应性,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司法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不仅不利于司法机关的权威,而且不利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2.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为了保障司法公正,必须要根除司法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并最终促进司法体制的改革。

而司法体制的改革涉及到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各个方面,并且与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同步性,因此,对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必须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司法体制改革必须要符合宪法规定的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不仅要求依法治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法律的权威性,即在实际生活中体现法律权威大于个人权威,司法机关对法律的适用是法律权威的直接体现,因此,司法体制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战略方针,既要提高司法机关的宪法地位,使之与法治原则相符合,有利于发挥其独立司法的职能,又要从体制上进一步加强对司法机关的制约。

第二,司法体制改革必须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要求效益优先,而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司法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在效益与公平之间取得某种协调,我国现阶段的司法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司法公正的需要,因此通过改革司法体制促进司法公正,监督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是司法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基本内容。

第三,司法体制改革必须要借鉴外国司法制度中的有益经验。

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

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

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内容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完善,而为政治经济体制服务的现行司法制度却不能与时俱进,其自身的缺陷不断显露,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促进司法制度改革,使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司法职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从现行司法制度的改革背景、现行司法制度所存在的问题、现行司法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我国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的完善五个方面来进行简述。

关键词:司法制度;改革背景;改革内容;完善方式目录序言 (2)一、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历程 (2)二、我国现存司法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3)(一)司法机构在地方的设置方面 (3)(二)司法人员自身的素质方面 (4)(三)法院的审判方式方面 (4)(四)司法执行方面 (5)(五)司法体制的廉洁问题方面 (5)三、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表现 (6)(一)人事制度方面 (6)(二)审判方式方面 (7)(三)惩治司法腐败方面 (8)四、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所体现出的一些误区 (9)(一)是司法体制改革的观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相对比较落后。

(9)(二)改革的措施制定的过于散乱,没有形成系统详细的计划。

(9)(三)对改革的内容认识不明确 (9)五、对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的几点建议 (10)(一)首先我国应完善立法,切实保障司法独立。

(10)(二)其次,要严格规范司法的程序,以程序公正来保证实体公正。

.. 10 (三)再次,要严格落实司法判决,切实解决司法的执行困难的诟病。

10 (四)最后,要采取相关措施来预防和诊治我国的司法腐败问题。

(10)六、参考文献: (11)序言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

司法制度是指有关司法机关和其他司法机构或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权利义务、活动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该《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的部署,在协调衔接三中全会相关改革任务和四中全会改革举措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绘就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四中全会提出的190项重大改革举措中.
【总页数】1页(P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4
【相关文献】
1.透视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八大焦点
2.深化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思考——关于深化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3.2008年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
4.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泱定部署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5.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代“中国社会体制改革30年笔谈”主持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一轮司法改革前瞻

新一轮司法改革前瞻

新一轮司法改革前瞻
刘武俊
【期刊名称】《同舟共进》
【年(卷),期】2014(0)9
【摘要】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已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

2014年6月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都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

中央司改办负责人也就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表示,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决定,就以上前4项改革,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先行试点。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刘武俊
【作者单位】司法部《中国司法》杂志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一轮司法改革中刑诉陪审员参审范围之重构——基于基层实践背离和改革方案弊端而论
2.新一轮司法改革核心问题研究透视
3.新一轮司法改革下刑事执行一体
化构想4.新一轮司法改革前瞻5.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前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