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现代性理论渊源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局限性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局限性从1922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问世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十年后正式出版以来,“物化”或者“异化”问题成为了当代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第一次把物化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考察,开启了关于异化问题讨论的先河。
可以说,从实践上来看,是卢卡奇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进行反思的产物,从理论上来看,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
一.物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根源物化理论追根溯源,其理论根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十八世纪。
卢梭和霍布斯提出了“异化”的概念,他们第一次在社会历史领域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人在改造外部事物的同时,外界对人产生影响,从而加诸于人身上与人的本质相反的一种力量。
卢梭就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
”1席勒很赞同卢梭的观点,他在《美育书简》中对卢梭的“异化”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国家和教会,法律和习尚现在是分裂开了:享受同工作分离了,手段同目的分离了,努力和奖励分离了。
由于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小碎片上,人自身也就成为一个碎片了。
”2真正将异化范畴引入哲学的应该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他们用理想的尺度衡量现实生活的时候,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人和理性相背离的现象,他们认为这就是异化。
从费希特的自我到非我的转化,到黑格尔的逻辑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推演,都是这种异化状态的理论表征。
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异化的论述,将异化问题从纯粹的思辨的领域引入到了人的生活领域。
1卢梭,(Rousseau,J.J.),论科学与艺术[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11 页。
2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 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版,第97 页。
卢卡奇生于1885年,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简单的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是匈牙利的最高信贷银行的经理,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淑女,家境优越但同时也家教甚严,童年时代的卢卡奇就是个充满着叛逆思想的孩子,他拒绝训练各种礼仪,拒绝循规蹈矩的客套话,很多人认为卢卡奇一生都致力于批判“物化”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卢卡奇的童年经历,从小卢卡奇就意识到了礼仪等外在规范对人本性的束缚。
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及价值

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及价值〔摘要〕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体现在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原则确立。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是沿着“商品―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展开的,其基本原则是资本统治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当代价值体现在“继往”和“开来”两个方面:“继往”即呈现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维度,“开来”即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定向。〔关键词〕卢卡奇,现代性批判,路向,价值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卢卡奇和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早在20世纪之初就非常集中并深入地分析了现代性问题,并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为切入点展开对现代性的批判。“物化”是贯穿《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一个中心概念,卢卡奇是通过物化理论切入到对现代性批判的。本文通过分析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从而揭示其现代性批判的价值向度,即一方面,在哲学上达到了马克思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则高度,呈现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维度;另一方面,在他之后的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从他那里汲取灵感,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问题批判的基本定向。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吸收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性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我们必须明白,商品拜物教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这样,卢卡奇就借助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从商品出发开始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在卢卡奇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对所有的社会生活都起着决定性影响的社会。“因此,商品交换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进行物质代谢的支配形式问题……更确切地说,一个商品形式占统治地位、对所有生活形式都有决定性影响的社会和一个商品形式只是短暂出现的社会之间的区别是一种质的区别”。卢卡奇进一步指出,即使商品交换对社会内部结构有这种影响,也不足以使商品形式成为社会的基本形式,商品形式必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这些方面。据此,卢卡奇得出这样的结论,“商品形式向整个社会的真正统治形式的这种发展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中才出现了”。因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根源于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这一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基本事实。但问题是,商品形式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而取得整个社会的统治地位呢?即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何等程度上成为可能?这个问题确实至关重要,因为它本质地关联着物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和物化现象的本质问题。根据卢卡奇的分析,物化现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劳动产品完全采取了商品的形式。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意味着它失去了和人的劳动的内在关联,成为可以通过比较而进行交换的同质性的东西,成为完全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差异的东西。因为,“一方面,劳动过程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以至于工人同作为整体的产品的联系被切断……另一方面,在这种合理化中,而且也由于这种合理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合理计算的基础,最初是作为仅仅从经验上可把握的平均劳动时间,后来是由于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和合理化越来越加强而作为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都被提出来了”。在这里,卢卡奇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本质上乃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时间的空间化”。卢卡奇强调,当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成为合理化、机械化的劳动时,任何创造性、任何个体的差异都被视为错误而加以排除。这样,劳动对人们来说不再意味着通过创造性的生命活动而确证人的存在,而是意味着把人下降为毫无差别的物来进行计算和安排。卢卡奇在这里特别指出,这其实意味着“时间的空间化”。“这样,时间就失去了它的质的、可变的、流动的性质:它凝固成一个精确划定界限、在量上可测定的、由在量上可测定的一些‘物’充满的连续统一体,即凝固成一个空间”。这也就是说,劳动的合理化褫夺了人们通过对时间的体验而确证人的存在方式,进而把人的存在下降为可以用数字来测量、计算的物的存在。在卢卡奇看来,“时间的空间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普遍性。首先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人都难逃物化的命运,无产者和有产者都同属物化,即“工人的命运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命运”。因为工人商品成为满足需要的唯一形式,“合理机械化的和可计算性的原则必须遍及生活的全部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不仅工人的时间被资本家当作空间来计算,资本家的生命也被同样加以计算。同时,物化的普遍性还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物化,即不仅仅是我们的物质劳动过程被物化,而且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被物化了。卢卡奇在这里提出了物化意识的概念。在他看来,物化意识表现为人们只停留于对眼前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直观的方法达到一些直接性的认识,人们无法深入下去把握真正的现实世界。人们所看到只是物的世界,只有纯粹的人与物的世界之间的无限对立,无法自觉到人与世界之间的相互生成。因为“在直接商品关系中隐藏的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人们同满足自己现实需要的真正客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消失得无法觉察和无法辨认了,所以这些关系必然成为物化意识的社会存在的真正代表”。这样,通过商品――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的批判路径,卢卡奇得出的结论是,物化导致了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成为一个自动合规律的物,人们或者像科学主义者那样直接把这个世界宣称为一个具有永恒规律的世界,或者承认现在是永恒的。按照卢卡奇的见解,商品在现代社会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范畴”,从而对现代性批判的任务就在于戳穿作为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后果的物化现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深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卢卡奇通过对物化理论批判的路径,揭示了物化理论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现代性批判处于核心地位,特别是对物化造成的“时间的空间化”问题的批判在其本质上就已经达到了现代性批判的原则高度。二、卢卡奇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如何制约着在商品中对象化的人类劳动的抽象“抽象的、可比较的劳动如何形成为一个这样的社会范畴形式,并从而对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对象性形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卢卡奇提出的这个问题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这样一句话具有本质关联,即“ 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众所周知,尽管当时卢卡奇尚未读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但这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就已深刻揭穿了资本在现代社会取得统治地位的秘密,即把人类劳动抽象化。至此,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就十分清楚地彰显了它的现代性批判原则: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这个原则如此重要,以至于卢卡奇通过对劳动过程从手工业经由协作、手工工场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历程的考察,力图戳穿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发展如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工人的个性之愈益加剧地被消除,以及这种人的个性如何在现代性的生产过程中成为谬误的根源。这种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原则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人对世界态度的改变,即人的活动越来越失去自主性和意志而采取一种直观的态度。这种直观的态度所具有的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就是把空间和时间当作共同的东西,把时间降到空间的水平上,即“时间的空间化”问题。这样,卢卡奇就巧妙地实现了物化理论中的“时间的空间化”问题与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之现代性批判原则之间的内在契合与链接,开始了他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生产方式和以“近代理性主义形式体系”为标识的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几乎直接或间接地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物化现象批判所达到的现代性批判的原则那里汲取灵感。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却总是难以从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所达到的原则高度上理解卢卡奇、解读《历史与阶级意识》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因此,在理论上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所达到现代性批判的原则,讨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文本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同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三、基于卢卡奇对资本统治的现代性批判的原则,可用“继往”和“开来”理解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价值向度所谓“继往”,是指对物化理论批判所达到的现代性批判原则本质地呈现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维度而言;所谓“开来”,是指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从卢卡奇对物化现象批判所达到的现代性批判的原则那里汲取灵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批判是紧紧抓住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物化本质展开的,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现代生产过程本质上就是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不断展开并取得支配地位和主导性原则的过程。马克思说:“大工业的原理,是不顾人的手,把每一个生产过程直接分解为它的构成要素。这个原理创造了工艺学这样一门完全近代的科学。社会生活过程是多种多样的,外表上好像没有联系的,并且已经凝固硬化的形式,现在分解为有意识、有计划,为达到一定有用效果而系统分化的自然科学应用”。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两层意思:一是大工业生产的前提是人手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二是这个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现代性的普遍本质,或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普遍命运。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马克思当时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水平、规模无法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相提并论,但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富有预见性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过程的现代性特征。在马克思以后,随着以泰罗制作为开端标志的管理学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意味着现代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进一步展开,意味着现代社会中人的操作行为的进一步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当然,对于卢卡奇来说,能够深刻而又本质地把握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过程的现代性特征,就显得顺理成章了。“随着劳动过程的现代‘心理’分析(泰罗制),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一直推行到工人的‘灵魂’里;甚至他的心理特性也同他的整个人格相分离,同这种人格相对立地被客体化,以便能够被结合到专门系统里去,并在这里归入计算的概念”。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我们说,卢卡奇通过对物化现象批判所达到的现代性批判的原则,本质地呈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现代生产过程的现代性特征。卢卡奇对物化现象的批判所达到的现代性批判的原则,可以说是继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进行现代性批判之后,对现代资本统治原则的进一步批判。卢卡奇对物化现象的批判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作为商品的创造者,人受制于物的支配,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物这一事实,物化的结果带来的是人的价值的丧失和物的价值的上升,人的命运受制于物的支配。现代资本的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有着内在的逻辑,资本的逻辑是不断实现价值增值,这就要求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商品大众文化的兴起,人的心灵世界就完全屈服于物的世界,形成心灵被“役化”状态。卢卡奇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批判诸理论中所蕴含的现代性批判的路向。为了论证方便,笔者在此引证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对此论点作进一步说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现代社会批判时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对人的控制和强制不断增加,这种控制和强制已经从对人的经济和政治控制发展为对人心灵的“役化”,使人越来越丧失了内心的真实需求、批判能力和否定能力。这样,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在给人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又执行着意识形态职能,从而成为一种新的控制、支配形式。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职能主要体现在,它只强调科学技术的“形式合理性”(即工具理性),忽视科学技术的“实质合理性”(即价值理性),从而割裂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性关联。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只强调工具理性,只关注理性的科学化、技术化、功利化和实用化,结果导致了人们只追求功利,淡漠人的情感价值,沉迷于欲望的满足和感官的享乐。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日益集中的生产和越来越专业化的分工,技术成为强制的力量,人在劳动中得不到自由和幸福的体验,于是只好寄希望于“闲暇时间”。然而,由于资本的本性使得它无孔不入,一旦资本渗透到大众传媒中去,广告等大众媒体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人们的“闲暇时间”为资本操纵的大众媒体所支配、强制的厄运就在所难逃。如此的生活境遇使得人们盲目地到以广告为中介的商品消费活动中去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权且把消费当作快乐和幸福来体验,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他们在现代生产中所承受的机械的、重复的、枯燥乏味的无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异的劳动。也许马尔库塞的观点击中了对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的全部要害。他认为,当代西方社会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希望都寄托于物质商品的追求和消费,实际上人已经完全为物所蚕食,人的心灵由此也被物所控制,这种状况实际上并不是人的价值的全部实现,恰恰相反,这正是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失落。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19.〔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启示

文化视野433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启示白恩明 中共阜新市委党校摘要:物化现象在中国的呈现是通过现代化的过程而实现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由机器代替手工业的一个现代化过程,越是发达的工业社会机器的自动化和社会的分工化就会越显著。
在当今中国社会发达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所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物化现象也就随之产生了。
关键词:物化现象;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5-0433-01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对“物化”给出了定义,“人的活动与其自身的劳动通过一种异化的自律性控制人本身,与人相对立。
”[1]进一步解释就是人的活动同自身对立,使主体被客体化了,变成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有其自己的运动规律,在这里可以不依赖人自己运动。
在客观方面,这种商品形式在被创造的过程中,规律被人所认知。
但是人却无法改变这种规律。
这种商品运动的规律使人陷入一种合理的程序之中,人们利用规律但同时也在被规律利用着。
卢卡奇“物化”理论在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物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伴随着物化而带来的各种现代性问题也影响着当今我国的各项事业。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物化意识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特点,因为资本主义有着自我不可超越的“二背律反”不可能超越物化。
但物化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现象,这种现象只要满足它产生的条件就可能发生,这与是否被超越没有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现在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相比都有所不同,在这个历史的转型期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已经被确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满足了物化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对“物”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就是会带来物化的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个人利益相对独立的私有基础上的,由于当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大众社会对“物”的依赖同时也会折射出时代的物化问题。
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双重路径及其理论意蕴

《历史与 阶 级 意 识》 而 名 声 大 噪,特 别 是 其 中 以 “物化理论” 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路径和以资产阶 级形而上学为批判对象的现代性批判路径对后来的
第 42卷 第 1期 2020年 3月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
Vol.42 No.1 Mar.2020
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双重路径及其理论意蕴
陈 磊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2020年 第 42卷
批判哲学产生巨大影响。之后从事现代性批判的理 论家,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多或少都承袭了 卢卡奇这两条现代性批判路径的基本路向。正如一 些学者所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总是以 某种方式同某些伟大思想家的现代性批判相联系, 那么事实上,卢卡奇 (特别是其 《历史与阶级意 识》) 的基本定向在 20世纪的终了之际仍然是有 意义的。”[1]但是,在高度肯定卢卡奇伟大的哲学 功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他现代性批判理论存 在的自身无法调和的困境,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那 样,卢卡奇是戴着 “黑格尔眼镜” 对资本主义的 现代社会进行批判的,并且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即普 遍的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也是无法实现的。本文的 任务就是要厘清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意蕴,从 而尽可能地深入到马克思的历史的原则高度去重新 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问题。
论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及理论效应

现代性这一概念由来已久,自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以来人们就开始关注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崇尚理性与科学且以二者为尺度去判定社会的进步与否,基于此我们便相信科学能揭示笼罩在宗教之下最为实在的真实本性,源于此较多理论家对现代性持一种批判性的态度。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本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对单一世界的追求揭示了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现代化过程中所构筑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
马克思·韦伯将现代性问题归结为“理性的吊诡”,他关注“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悖论,并认为这种悖论会导致“意义丧失”与“自由丧失”的危机。
哈贝马斯从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现代性,批判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意识哲学”范式下所催生出的工具理性,力图从交往哲学范式重建理性。
此外,西美尔、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胡塞尔、海德格尔、吉登斯、雅克·比岱等大批理论家都在反思现代性问题。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者,其著作中也渗透着对现代性的体悟与反思。
具体表现为,在早期他主张用文学、艺术形式对抗破碎化的社会;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用“物化”概念批露资本主义社会惨痛的异化事实;晚年他回归马克思历史[作者简介]屈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对于现代性的批判贯穿于卢卡奇整个理论生涯的始终。
在早期他基于文艺美学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实和总体性的缺失,他力图以艺术形式对抗现实的社会却难以触碰社会的根基。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从无产阶级的现实境遇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全面物化,不过此时的话语体系只是对黑格尔哲学模式的一种简单发展,即使他将无产阶级作为新的主体注入其中并给予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却仍没有摆脱一种观念逻辑的困境。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卢卡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从社会存在的整体考察异化并赋予异化以本体论的内涵,力图通过新的社会形式和新的个性的人的形成以扬弃异化。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王霞(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摘要]卢卡奇通过对资产阶级科学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片面性的批判,提出了总体性范畴,并对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本文认为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其总体性思想并非源于马克思,而是源于黑格尔的整体观,并且其总体性思想还有一个不断向黑格尔靠拢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黑格尔;整体观卢卡奇是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奠基人”。
20世纪20年代,凭着一部《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后简称《历史与阶级意识》),成为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教主,总体性思想是该书的中心思想。
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第一个详细阐述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他通过对资产阶级科学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片面性的批判,提出了总体性范畴,并对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67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新版序言中坚持“《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打入冷宫的总体性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总体性范畴在卢卡奇全部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虽然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从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总体,且在实践基础上同自然构成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一个基本点展开的,马克思也说,“任何有机体的情况就是这样。
这种有机体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的总体发展的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
有机体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一个要素。
”[2]但是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并非继承马克思而是来源于黑格尔的整体观。
卢卡奇以总体性反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孤立原子性,反对经济的自发总体,而强调自觉主体的总体性。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时代背景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时代背景作者:刘兰王义茗周杨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第12期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批判了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主义和教条主义,重建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开创了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
卢卡奇;物化理论;时代背景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1923年,卢卡奇以著名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同时,《历史与阶级意识》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这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1. 20世纪初欧洲社会现状综述A.政治因素1500~1763年之间,欧洲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开始慢慢崛起。
到1914年,欧洲的影响已经大大加强,美国、拉丁美洲、西伯利亚和英国自治领地都已逐步欧化,大片的土地包括除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之外的整个非洲大陆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在内,全都变成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洲已然称霸全球。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写于1919~1922年,在这期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整个欧洲的革命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18年德国爆发11月革命,1919年3月爆发匈牙利革命,1919年3月第三国际成立。
国际形势拨云诡谲,这些事件不仅在政治上导致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分化,在理论上也开启了一个重新探索的时期。
尤其后来匈牙利革命在国际武装进攻和社会主义民主党右派领袖的叛变下被扼杀。
使得人们进一步看清了第二国际的理论,从而促使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反思。
《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是卢卡奇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得出的理论总结。
B.经济因素1914年时的欧洲霸权不仅在广度上,在深度上也是体现得前所未有,此时,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为建造铁路、开凿运河、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提供所需的资金。
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什么是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是指将现实主义观念应用于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该理论由意大利文艺评论家安东尼奥·格拉姆西奥·卢卡奇(Antonio Gramsci Lukach)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思想界。
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是从批判的角度来审视文学和艺术作品,探讨作品背后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
他认为,文学和艺术作品不仅是美学上的表现,更是一种社会意义的表达。
他强调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社会地位对作品的理解和研究起着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形式和内容。
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的出现与当时意大利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冲突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正处于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的时期,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日益加剧。
卢卡奇认为,文学和艺术作品应该关注这些社会问题,并通过作品的创作和表现来反映现实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化意向”,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种特定的文化倾向,即批判和革命的倾向。
这并不意味着作品只能表达一种政治立场,而是指作品应该拥有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社会问题。
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并非简单地将文学和艺术视为一种政治工具,而是强调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他提出了“群众文化”的概念,认为作品应该能够触及广大民众,并与他们的生活和经验相契合。
他主张文学和艺术应该为广大群众服务,并批判性地反映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总之,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和艺术创作的观念和方法。
它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的角度。
在当代社会中,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继续研究和应用它,以推动艺术和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211137925_时间的空间化——再论青年卢卡奇的物化意识理论及其现代性价值

卢卡奇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以物化理论为根基,实现了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到物化的普遍化的揭示;他沿着“商品—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的路径发掘并批判物化意识,开辟资本主义批判从关注经济基础到思想观念的道路。
对于物化批判理论的研究学界已多有开展,然从“时间的空间化”这一核心线索系统分析并阐述其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较少。
《理论界》近期刊发了相关文章,但问题仍有待深化。
〔1〕时间是主体感性认识及建构意识的重要方面,亦是理解现代性的重要维度之一,形塑了资本统治的现代社会。
马克思认为时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走向了异化,并提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2〕的重要思想,来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卢卡奇希望通过辩证法恢复时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以及历史的总体性来打破物化结构,时间线索始终贯穿其理论。
因此,只有切中时间问题,以“时间的空间化”为核心,才能更准确而完整地把握物化意识的生成、实质及其现代性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问题研究”(19JDSZK18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栋材,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张路易,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青年卢卡奇沿着“商品—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的路径揭露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性物化现象,时间的空间化则是物化意识生成及批判的关键。
现代社会全面商品化、抽象化,时间的空间化则以合理化的劳动时间形式,从客体侵入主体、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总体,催生物化意识的生成。
时间的空间化指向一种无限进展的非质变状态,并否定“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因而揭示出物化意识非批判性、非生命意义的实质。
这种对时间的理解深化了卢卡奇基于物化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思想,阐扬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时间向度,且与西方现代某些重要思潮相呼应。
关键词:卢卡奇;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马克思;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23)03-0008-08时间的空间化胡栋材张路易——再论青年卢卡奇的物化意识理论及其现代性价值0082023第3期·总第593期一、时间的空间化与物化意识的生成一般据青年卢卡奇的看法,物化意识就是物化的内化,即是说,物化不只是一种统治人、支配人的外在的力量和结构,且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中,形成一种物化意识。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提要: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以“物化”为核心范畴的物化理论。
物化理论是卢卡奇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创建,也是其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支柱,并开启了西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特殊路径。
虽然《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现代性批判在原则高度上触及了现代性批判的实质,但基于其存在论根基依然是黑格尔主义的,这种批判必然落入浪漫主义窠臼。
关键词:现代性物化异化批判浪漫主义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价值与局限*□唐晓燕*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现代性原则高度批判的开端”(2014CZD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唐晓燕,女,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杭州310007)。
①[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
②③[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智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1、151页。
卢卡奇(Ceorg Lukacs ,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马克思主义评论家。
他青年时期所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奠定了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奠基者的地位。
正如马丁·杰伊所指出的,如果没有这本“开山之作”,则此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文本不可能被统合起来。
①在这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中,卢卡奇从主客体同一的总体性辩证法出发,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 )的核心范畴,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实的批判。
物化理论是卢卡奇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创建,也是其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支柱。
一、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正如1967年卢卡奇在为《历史与阶级意识》所作的“新版序言”中所揭示的,“在估价这本书在当时的影响以及今天可能具有的意义时,我们必须考虑一个比任何细节都更为重要的问题。
评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之维

南京社会科学:评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之维摘要:文章认为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支点包含三个层面:即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合理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卢卡奇是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泉批判和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批判的双重维度上展开对现代性批判的,然而这一批判是在作为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黑榕尔哲学框架内即在现代形而上学范围内展开并由此陷入无法自拔的理论困境。
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开启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向,而且对于确立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理论范武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物化;现代性批判;现代形而上学;双重维度“现代性”问题是西方最近200年间理论界讨论得最热烈的主题之一,它指涉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是文化精神维度上的现代意识,它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由启蒙主义引发的哲学思维中存在着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
就我们所讨论的范围而言,“现代性”作为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之故,任何想要回避“现代性”话题的争论都将是不现实的。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卢卡奇和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早在20世纪之初就非常集中深入地分析了现代性问题,并对他之后的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几乎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本文的任务将从三个层面对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之维展开讨论:其一,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支点;其二,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其三.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困境与启示。
一、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支点卢卡奇及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以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作为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起点,在对物化现象和现代形而上学双重维度上展开其现代性批判的。
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决不是历史偶然,而是有其丰厚的历史思想源流作为其理论的支点。
论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及其理论困境

Hu xu一 mn m i , g
o Sc l i c,Saga, 003 hn ; .N r es N ra f oi e e h h i 209 ,C i 2 ot at o l aS n c n a h m
U i rt ,Sho o Pli dLw,C aghn 304 hn ) nvsy c ol f ot s a ei ic a n h cu ,102 ,C ia n
Ab t a t ld a s i i a n h s t ld ll a i l m o it Sr i c t n p e o n n ci q e a d i h o r e ii o e lme - s r c : a  ̄ c s n lu c e o no eT c p t i s cey’ ef ai h n me o r i u n n t eb u g o se i d l t as i o t n T a p y is c t e d a i n in t emo e nt rt e o e e ,L k c si o lt ef r a eb u g o s d ll tp y is i h s r i u l me so o t d r i c i ,h w v r u a si c mp ee t m st o re i e mo eT m a h sc c iq u d h y i q u n sh o h i e n h g la h  ̄ h r te He e i s p n p yf me t a n h t te b u g i eio eT m tp y isc t e a l o v tet e r i c l o i o i e t - n a ol u c o h o r e s n d ll a h sc r i ,n mey s le h h o y df u t st n nm a o i e i q u s i f p i p y is s o e w ih me a h sc ra e ,t u u e t d ll r i et ed a i n i n t alit het e r i c l p s inw ih W h sc c p h c tp y is ce t h sc s d i mo eT c t s a s i q h u d m s l not h o y df u t o i o h c a u l e o of i f t s u a l o e t c t t l. n b e t xr a e i ef i s Ke r s r i c t n;mo e nt r i e;mo e l tp y is u i n i n y wo d : ef i i o a d r iy c t iq u d l a h sc ;d a d m s Tm e l e o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卢卡奇(Lucien Lévy-Bruhl)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物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受到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制约。
物化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物化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特征是根植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
根据这一理论,卢卡奇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分为两种类型:物化思维和预逻辑思维。
物化思维是指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思维方式,它主要反映了人们对于物质和客观事物的关注。
这种思维方式注重实际经验和感知,并将事物分为有形和有限的对象。
它强调逻辑思考和科学证明,对于理性和实用主义具有重要影响。
物化理论说明了文化对于思维和行为的塑造作用。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时,需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避免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注重培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物化理论强调逻辑思考和科学证明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推行科学和理性的决策,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问题和挑战,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物化理论提醒人们要注重个体的直觉和创造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创新人才的国家,这些人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中,应该鼓励和保护个体的创造力,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机会,激发社会的创造潜力。
物化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平衡和整合多种思维方式。
物化思维和预逻辑思维的平衡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中国社会需要既注重物质利益和实用主义,又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保持思维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物化理论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对于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注重逻辑思考和科学证明,激发个体的创造力,追求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及现实意义—基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及现实意义—基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论文摘要: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展示了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即资本为商品完成形态的抽象统治的秘密,提出现代性的两大根基—资本和形而上学,并对其进行客观、历史的评价,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卢卡奇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他的物化理论的现代性批判开启了后来西方马丈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向。
卢卡奇对现代性扣判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黑格尔现代性批笋的话语基础、马克斯·韦伯社会合理性的分裂理以及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黑格尔最先看到了现代性是建立在主体性基础之上的,并对社会造成了分裂。
主体性是指人及其自由、自觉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性质,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的能动性,或者说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黑格尔认为,现代世界就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在现代世界中主体性表现为个体主义,所有个体都充分尊重自己的价值,他们崇尚自由,主张对自己负责。
整个社会是具有整体性的,而主体性是使得现代性产生了分裂社会的因素。
在此,黑格尔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引人绝对理念,他认为绝对理念是克服现代性危机、防止社会分裂的最佳途径。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本概念,是指作为一切存在的共同体本质和根据的某种无限的、“客观的”、无人身的思想、理性或精神,自然、社会、人的思维是它的特殊的不同形态,是作为它的“异在”和从异在向自身回复的阶段,这其实是一个绝对化和神化了的理性思维过程。
虽然黑格尔引人的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的解决方式具有其绝对性和狭隘性,但是黑格尔是现代性批判首创者,其奠基性话语为卢卡奇思考现代性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马克斯·韦伯看到了现代性的症候,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合理性理论对其进行批判。
他在研究人类行动的文化意义时,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四种类型:传统的行动、情感的行动、工具合理性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
卢卡奇批判理论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理论旅行

卢卡奇批判理论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理论旅行1. 引言1.1 卢卡奇批判理论的兴起卢卡奇批判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马克思主义对于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已经被当时的一些学者所认同。
卢卡奇在他的著作《黑格尔与现代性》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提出了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
他认为,通过对现代性的解剖和批判,才能够揭示出其中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从而为现代人提供新的思考和认识方式。
卢卡奇的批判理论强调了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深度剖析,他指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虚假意识和虚假现象,这些虚假现象掩盖了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和不平等。
卢卡奇的批判理论提出了对这些虚假现象进行彻底解构和揭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提供有效的思想和行动支持。
卢卡奇的批判理论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文化研究的语境中,卢卡奇的批判理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想工具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分析视角和思考框架。
1.2 当代文化研究对卢卡奇批判理论的需求当代文化研究对卢卡奇批判理论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和解释上。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和解释需要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框架。
卢卡奇批判理论提出的以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为核心的文化分析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揭示文化现象背后的潜在意义和权力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运行机制。
当代文化研究对卢卡奇批判理论的需求还体现在其对文化多元性和文化认同的探讨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及文化认同的建构和维持,研究者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
卢卡奇批判理论提供了一种对文化认同和文化生产的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化多元性和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当代文化研究对卢卡奇批判理论的需求日益增加,以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当代文化的本质和变迁。
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渊源

[收稿日期]2006207213[基金项目]2005年石油大学博士科研基金资助项目(Y050904)[作者简介]刘明文(1967-),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2007年2月第23卷 第1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 oleu m (Editi on of Social Sciences ) Feb .2007Vol .23 No .1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渊源刘明文(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摘 要]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主要来源于黑格尔的历史本体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社会存在本体论,只有向着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复归,才能从根本上代表当代本体论研究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历史本体论;黑格尔;马克思;社会存在本体论[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1-0068-(05) 对于在传统思维中有着望文生义的国人而言,在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定历史阶段来谈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终结论”①应该说是既不符合国情,也没有兼顾到民族情感,因而这一命题缺乏积极的现实意义。
毫无疑问,广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是我们能够接受的选择。
我们之所以更倾,不仅是其在源头上与当时以正统自居的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苏联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相对立,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我们思想的启迪是不可估量的。
也就是说,只要西方思想界尚有对于马克思所代表的事业保持某种程度的敬意,并从中汲取思想的来源,那么,由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开启的研究方向和对话潮流就依然对我们发生着影响。
一、卢卡奇在本体论来源上的选择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继承(一)卢卡奇在本体论的来源上对马克思、黑格尔的继承与选择尽管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可是人们对于卢卡奇(Lukacs,Geory1885—197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的开创性地位却是一致肯定的。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发展及当代价值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发展及当代价值作者:肖楠楠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5期摘要:“物化”是卢卡奇早期理论探讨的中心,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思想武器。
物化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它不仅渗透于经济领域,也贯穿于政治领域和意识领域。
物化理论不仅在当时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今科学技术的应用、人与物的依赖关系、意识形态的建设等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理论;当代价值一、物化理论产生的条件(一)时代背景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写于1919-1922年,此时期,国际形势波云诡橘,战争与革命时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在现实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同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斗争,胜利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失败者则损失惨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极大鼓舞了各地无产阶级通过暴力夺取政权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却并非都如此幸运,在 1918 年——1922 年四年间,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均以失败告终。
面对现实的残酷教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意识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并没有到来。
此时,卢卡奇在潜心反思研究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基础上,于1923年以德文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
(二)理论渊源第一,韦伯的“合理化”观点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产生了影响。
韦伯认为,工具理性是通过实践途径确认工具的有效性,价值理性是有意识的对一个特定的行为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尤其是对于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是,卢卡奇并不十分认同韦伯的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进行二元对立的观点。
因此,卢卡奇在一份自传中写道,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对我只是起到澄清问题和开拓思路的作用。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刘紫瑶张巧飞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4期摘要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级人物,其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他的哲学核心思想——物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从理论渊源及物化内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简要概括及梳理,意欲对其进行加深理解与掌握,最后进一步探究其影响及带来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物化理论作者简介:刘紫瑶,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巧飞,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5.226一、物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卢卡奇在布达佩斯大学学习生涯期间主要受到了狄尔泰、马克斯·韦伯、西美尔等人的思想理论的影响。
狄尔泰在其“整体性”思想中认为,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是依附于主体,是整体结构中的某个部分或某个环节,个体不能离不开主体而单独存在,因此考虑事情要从整体性出发,要做到对整体的把握。
卢卡奇在梳理《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何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时正是运用了这种整体性思维,认为每一个社会历史现象其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矛盾整体运动中的一部分,唯有进行总体性的把握才能获得真知。
这样看来,从初级理论来源来看,狄尔泰的“整体性”思想的影响是不容被忽视的。
卢卡奇之前曾拜师西美尔门下学习,西美尔的《货币哲学》中的“物化”思想使其受到启发。
西美尔的“物化”思想是根据分工与货币的产生而应运而生的,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客观文化对主观文化进行了排挤、挤压,使得人沦为了客观文化的工具,从而实现了人的物化。
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正是依据这个思想而进行延伸展开的,他认为人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将人的本真存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遮掩住了,人的存在已经沦为了物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0
2008.10
(上)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卢卡奇的现代性理论渊源
汤松柏
易成利
摘
要
1923年卢卡奇发表了《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卢卡奇提出了重建阶级意识来克服现代
性的弊端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说,他的理论仍然是没有超脱现代性的框架,本文准备对卢卡奇的思想渊源做一番梳理,以达到在历史上认识他思想的目的。
关键词
卢卡奇
现代性
渊源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10-330-01
“现代性”问题是西方理论界讨论得最热烈的主题之一,它指涉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是文化精神维度上的现代意识,它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由启蒙主义引发的哲学思维中存在着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
卢卡奇及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以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作为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起点,在对物化现象和现代形而上学双重维度上展开其现代性批判的。
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决不是历史偶然,而是有其丰厚的历史思想源流作为其理论的支点::即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韦伯有关社会合理化的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一、黑格尔的现代性观点对卢卡奇的影响
黑格尔哲学就是在思维中把握其时代的哲学。
黑格尔认为“现代”就是时代:一是现代的时间意识,即与古代和中世纪相对的、指向未来的概念,它以1500年前后发生的三大历史事件即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为开端而指向未来,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是不同于过去的“我们自己的时代”;二是指自我确定的主体性,即现代性将可以不再借用其它时代提供的模式,而是从自身中创造出规范性,时代必须为自己立法,黑格尔认为:现代性自我确定的要求就是“哲学的要求”。
黑格尔用主体性原则作为现代性的标志,他认为,“说到底,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精神总体性中关键的方方面面都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为主体性保障的是自明性和肯定性,所以主体性“在现代世界中表现为个体主义:所有独特不群的个体都自命不凡;批判的权力:每个人都应认可的东西表明它自身是合理的;行为自由:在现代我们才原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唯心主义哲学自身:哲学把握自我意识的理念乃是现代的事业。
”黑格尔不仅是第一个把现代性解释置于哲学领域,而且也是第一个发现现代性危机的人。
他最早意识到建立在理性和主体性基础上的现代性产生了分裂,社会无法完成统一,在他看来,绝对理性是克服现代性困难、防止社会分裂的最佳途径。
这样,黑格尔借助于绝对理性在主体哲学范围内克服现代性危机从而奠定了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基础。
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话语激发了卢卡奇坚定无产阶级通过“主-客体辩证法”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的“阶级意识”的觉醒而扬弃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物化的信心。
二、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观点
在黑格尔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基础上,韦伯从资本主义社会合理化及其过程的理论视角展开对现代性的诊断,认为“只有理性的行为和社会组织才能够产生理性的实证自然科学,也才能够产生理性的法律、以科层制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理性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而
这一切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
韦伯依据行动类型把合理性区分为“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把合理性分为“形式合理性”可导致可计算的结果,但不能保证结果的意义和“实质合理性”对于结果)的价值判断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并断定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占据社会统治地位才使得“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之间出现了断裂,而现代性正是起源于这种断裂:一方面,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传统社会的一切神圣价值“祛魅”,导致了现代社会一切行动都变成可计算、可预测并追求功能效率的最大化,“形式合理性”消解了一切事实;另一方面,由于财富和利润的诱惑使得价值目标消退得无影无踪,形式的合理性最终成了实质的非合理性。
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到卢卡奇,他认为,“一方面,劳动过程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以至于工人同作为整体的产品的联系被切断……另一方面,在这种合理化中,而且也由于这种合理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合理计算的基础,最初是作为仅仅从经验上可把握的、平均劳动时间,后来是由于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和合理化越来越加强而作为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都被提出来了”。
三、马克思的现代性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中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无疑成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最直接的思想资源或理论支点。
马克思指出,商品根本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就其性质而言,“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马克思揭露了商品所具有的那种“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的秘密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采取了商品的这种形式,也就是说,“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生产者的劳动的哪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形式的抽象摧毁了存在的“原始的丰富性”而建立了一种抽象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关系。
依此之故,在商品普遍抽象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变成了可计算的存在,一切现实的东西都变成了可计量的东西,抽象成为普遍的存在原则。
马克思用“商品拜物教”范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作为商品之完成形态的抽象统治的秘密。
“合理化”思想作为其“物化”范畴之本质,以“主体性原则”作为其扬弃“物化”之根本途径。
正是这些历史思想的源流构成了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支点。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3]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汤松柏,四川大学政治学院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易成利,四川大学政治学院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