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从摸因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策路的选择

从摸因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策路的选择

或多项传播生 成, 以在 任何 两个个 体之 间传 播。 载 体之 一 , 最 便捷 、 有效 的模 因传播 机器 。 可 是 最 模 因传播力远胜 于基因 , 因为基 因传播需要一代人
模 因在 同 一 文 化 中往 往 是 通 过 模仿 , 其 是 语 尤
[ 收稿 日 ]0 9 2 0 期 20 —0 — 5
郭建 红 黄 田 李小妹2 , 。
(. 1 湖南 工业 大学外 国语 学 院 , 湖南 株洲 420 ; 1 0 8
2 湖南 对外 经济 贸易 职业学 院 , 南 . 湖
长沙
401) 10 4
[ 摘要】 模 因在 同一文化 中往往是通过模仿 , 尤其是语言进行传播。从模 因论 角度看, 语言本身就是一
图用模 因来 描 述 文 化 现 象 的 进 化 , 其 比作 基 因 是 基 因赖 以生 存 的 肌 体 之 一 , 将 是基 因得 以不 断复 制 (ee , 与基 因 由代 际 传 播 不 同 , 因是 平 行传 播 和永存 的一种 载体 , gn )但 模 同样 , 类 也是 模 因赖 以生存 的 人


模 因 的传播 与翻 译
合的研究表明, 翻译 的跨学科理论研究不仅有利 于
我 国语 用学 家何 自然 教 授 给模 因 论 和模 因下 的
模 me ts是 c 翻译 研究 的纵 深 发 展 , 有 利 于 语 言 学 以及 其 他 相 定 义是 : 因论 ( mei ) 一种根 据达 尔文 进化 论 也 J 关学科 的健康发展… 。许 多翻译理论家都试 图为长 的观 点解 释文化 进化规 律 的新理论 。模 因像病 1 能感 染人 类 的 大 脑 , 像 流 感 一 样 , 变 着 人类 就 改 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 的有关 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的 毒 , 问题 寻找解 决 办 法 , 翻译 界 始 终 不 能 在 这 些 问题 的语 言 和行为 。一些 外 国学 者认 为 将模 因解 释为个 但 能够从一个人 的记忆 中复制 上达成 一致 意见 。而 直译 、 译 之争 , 意 以及 近 年来 对 人记忆中的信息单位 ,

汉语语言模因的复制机制及英译策略

汉语语言模因的复制机制及英译策略
法 ,即 “ 模 因”。
“ 土 豪 ” 一 词 曾经 指 的 是 “ 在 乡 里 凭 借 财 势横 行 霸 道 的坏 道金 斯认为 , “ 曲 调 、 概 念 、 妙 句 、 改 革 一 概 念 。 他 认 为 , 时装 、 饮 食 习惯 、仪
式 和 风俗 、 艺 术 和 建筑 、工 程 和 技 术 等 ,所 有 这 一 切 在 历 汉 语 语 言 模 因 通 常 是 指 汉 语 语 境 中 具 有 较 强 复 制 能 史 的长河 中不 断地在进 化 ( 道 金斯 ,2 0 1 2 :2 1 5 )。他用 力 ,能 迅 速 广 泛 传 播 的模 因 。汉 语 语 言 模 因 可 以通 过 基 因

脑 中 , 另 一 个 人 的 大 脑 便 成 为这 个 模 因 的宿 主 , 也 成 为 了 大 ,可褒可 贬 ,也常被 用作形容词 ,起修饰作用 。例如 , 传 播 这 个模 冈的 工 具 。 2 0 1 3 年走红 网络 的 “ 土豪 ,我 们做朋友吧 ”反 映出普通 民 模 因 靠 复 制 和 传 播 生 存 , 是 文 化 的 传 播 单 位 。 模 因 众 在 社 会 转 型 期 对 富 有 人 群 的 复 杂 心 态 。这 个 词 在 使 用 过 通 过 模 仿 的方 式进 行 自我 复 制 , 通 过 多 种 载 体 进 行 复 制 传 程 中 具 有 极 强 的搭 配 能 力 ,可 以 复 制 衍 生 出诸 多 语 汇 。例 播 。模因可能仅仅 是一个概念 、一种行为或 一个 想法 ,以 如 ,第 五代 苹 果 手 机 中 的 金 色 版 被 戏 称 为 “ 土 豪 金 ” 。新 中 国 的 城 市 是 异 化 版 的 土 豪 之 文 字 、 图 片 、视 频 等 形 态 出现 , 通 常 通 过 网络 等 大 众 传 媒 周 刊 上 , 何 雄 飞 撰 文 指 出 “ 进 行 传 播 。模 因像 病 毒 一 样 具有 传 染 性 ,一 些模 因 能 够 比 城 ” ,此 处 “ 土 豪 ” 已经 不 仅 仅 局 限 于 金 钱 和 品 味 ,语 境

英汉新词翻译的规范与策略——以翻译模因论为视角

英汉新词翻译的规范与策略——以翻译模因论为视角

T h e o r y ) 中首 次 将模 因 与 翻译 理论 有 机结 合 起
来 。切斯 特曼 把模 因作 为 翻译 理论 中 的基本 概 念单位 , 结合波普 尔( P o p p e r ) 关 于知识进化 的图
范围所制 约。同时 , 同一文化 内部或不 同文化之 间的经济 、 意识形态 因素及权力关系也会影响读
者对译作 的期望 。读者对译作的文本类型、 篇章
规范、 风格 、 语域 、 语法 、 文本特征的分布 、 搭配及
式, 对 翻译 规范和 策略进 行描 述性研 究 , 把不 同 历史时期 的重要 翻译理论和 翻译思想贯穿起来 ,
建立 了系统 的翻译理论框架 。 模 因通过模仿在一种文化 中得 以传递 , 而这 种传递 也需 要通 过语 言。但模 因要通 过语言 传 递到另一种语 言中去 , 就需要通过翻译 。翻译 是
汇现象 , 新 词具有鲜 明 的时代 特征 , 反 映 了一个
1 9 7 6年的著作 《 自私 的基 因》 ( T h e S e th G e n e )
中。何 自然教将 m e m e 译成 “ 模 因” 。m e m e 起 源 于“ 基因” ( g e n e ) , 本 身 就 隐含着 对 “ 基 因” 的类 比¨ J 2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 通过非遗传的方
译作就会 被视 为 “ 正确” 的翻译 。换 言 之 , 译 者
如能满足 读 者 的期待 , 译 作 就会 被 视为 好 的 翻
译。
种跨 文化 跨 语 言 的行 为 , 切斯特曼 ( C h e s t e r -
m a n )将 翻译 称 为 “ 模 因 的生存 载体 ” ( s u r v i v a l

从模因论视角看英汉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从模因论视角看英汉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体系往往 相差很大 。译 入 语的读 者对 源语文 化 的陌生 导致 无
法解码源语模 因而将之排斥拒绝 。在这个 阶段 , 译者往 往采取 的是归化译法 , 来达到令 目的语读 者尽可能地 理解源语 的核心 模因 。本雅 明曾指 出 , 译者 的任务就是 “ 弥合语言 的碎片 , 回归
仿、 散播开来的思想 或主意 , 并一代 一代地 相传下 来 。国内学 者以模 因论为基础 , 总结 了模 因研究 的几 个学派 , 结合这 些观 点, 我们 可 以得 出对 模因论 的整 体认识 , 即模 因论研究 的基 础 是从 生物 学到文化领域 的隐喻 , 其 理论是 将小到一 个理念 , 大 到一 种文 化 , 都看作是一个 模因单位, 或 者 是 模 因复 合 体
从 模 因论 视 角 看 英 汉翻 国际商 务职业学院 , 安徽 合肥 2 3 0 0 0 )
[ 摘
要] 本文从模 因的概念入手 , 探讨 了模 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 的影 响 , 并以模 因理论 为基础分析 了翻译 的归化
和异化与模因传播 的关系。得 出归化翻译适用 于模 因传播 的初 期阶段 , 而异化翻译是模 因传播 的要 求和趋 势的结论 。
承载着原作者 的理 念和独 特 的语言文 化。译者 既是 异 国模 因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0 4 - 0 7 9
模 因论 的概 念


模 因( Me m e s ) 一词 最早 出现在 1 9 7 6年 , 由牛 津大 学著 名
第2 6卷第 4期
2 0 1 3年 4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从模因论的角度谈广告口号翻译的策略

从模因论的角度谈广告口号翻译的策略

模仿 的东西” ,Da is w因的原词 “ e e ,它 的核心是模仿。具体说来 , gn ” 它可 以是 曲调旋 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 、时 尚服饰 、 搭屋 建房 、器具 制造等 的模 式 ,也 可 以是科学理 论 、 宗教信仰、决策程序 、客套常规等等。现实生活 中的 模 因现象 可 以说是 比 比 皆是 ,当看 到某 种 现象 出现 并得 到传播 时 ,我们 能够 认 出那是模 因作用 的结 果

二 、广告 口号 翻 译 的 策 略
1 模 因基 因 型和 模 因表 现 型 的 区别 .
从 模 因论 的角度 观察 ,语 言模 因 的复 制和 传播
作者简介:杨琴 ( 9 2 ,女 ,株洲职业技术学 院基础课部教师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 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在读 ,研究 1 8 一) 方 向:英语 教学 、翻译学。

了初步探讨 ,在对高 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本质 特征分析 的基础上 ,构建 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 指标体系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 了指标权重。然而 教学能力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各评价指标的 标准和评价等级的确定 以及如何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进 行跟踪调 查等方 面还有待于 作进一步探索 。
(f b ,…,b ) i i ,向量( …, ) s 易 表示教学能力指标 U 的教 学能 力现状 ,激 发高 校青年 教师 的全 面发展 。
对 评 语 , , , , 的隶属度。
评价结果 V B ,V是一个介于 4 ~ 5 间的代 = 0 9之
数值 , 越 接 近 9 ,说 明 教 学 能 力 越 高 ,越 接 近 4 5 0,
( 自然 2 0 ) 何 07。
收 稿 日期 :2 1 -4 1 0 00 —4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张莹;袁晓红【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2【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既是语际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转换活动。

归化与异化通常用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但也存在很多争论,模因论作为一种新理论,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本文阐述了模因论的内涵,介绍了翻译模因,分析了模因在归化、异化中的传播。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n activity of interlingual conversion, but also an activity of cross-culture transformati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usualy used to dealing with the cultural issues of transl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ebates between them. Mememtics, as a new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mememtics and introduces the translation memes. It also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of memes i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methods.【总页数】2页(P348-349)【作者】张莹;袁晓红【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长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模因论视角下企业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J], 刘晓维2.模因论视角下《三体》英译本中文化\r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J], 李卓容3.模因论视角下《北京折叠》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J], 王梦珂;沈国荣4.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旅游资源文本英译偏差与翻译策略研究——以益阳市为例[J], 方舟;王建5.模因论视角下政府外宣的翻译策略探究——以河北省各级政府部分网站英译版为例 [J], 刘建怀;王静;黄月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脑病毒 (i so tem n ) 何一个信 息, v u f h id n r 怔 只要它能够通过 “ 模仿” 的过程而被“ 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模因像病 , 毒那样复制 和传播 , 从一个宿 主过渡到另一个宿 主, 不断变
品《 不差 钱》 时间红遍 全国 , 中的台词 “ 一 其 这个 可 以有 ” 、 “ 这个真没有 ” 以及小品本身的名字“ 不差钱 ” 也被广大的观 众 、 体竞相 引用 , 生活调侃中 以及报纸 、 媒 在 网络等 的报 道 中出现频率非常高 , 比如 2 0 0 9年 1 1月 1 1日东南快报一则
从一个个体传播到另一个个体 ,语言又是模 因传播 的重要 载体之一 , 因就必然会在翻译的过程中得 到传播 和复制。 模
何雪林的《 模因论 与社会语用》张莹的《 , 从觅母的角度谈异 化 翻译 的趋势》张 天华 与杨宏的《 因论对社会文化进 化 , 模 的解释力》 陈鹏 的《 因的传播过 程及选择标准翻译 的异 , 模 化倾向》 理查德 ・ 等。 布劳蒂( ihr Boi) Rcad rd 认为模因存在 e 于人的大脑之 中, 是人 的记忆 中的信息单位 , 它能够 从一个 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外一个人 的记忆 中去 ,它就像 一种 大
题 。 文 试 着从 模 因这 一 角度 来理 解翻 译 过 程 中 文化 因子 的 传 递 , 本 归化 和 异 化 策 略 的 采 用 , 而为 归 化 和 异 化之 争提 供 另 一 从
个 衡 量 的平 台。
关 键 词 :模 因 ; 归化 ; 异化
中图分类号 : 1. H3 5 9
第 3 卷 第 6期 1
21 00年 6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f he g nvri Sc c) orao i n i sy(o. i C f U e t S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模因论是一种文化心理学理论,它认为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是模因。

模因是一种“文化基因”,它类似于生物学中的基因,但它是指文化中可以传承、影响和变异的基本单位。

文化翻译是指将一种文化的信息、价值和意义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在模因论视角下,文化翻译可以被看作是将一种模因转换为另一种模因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首先,模因论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互相交织的模因构成的。

这些模因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文化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不仅是语言、词汇、语法等表面的信息,还需要关注文化背景、传承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模因。

例如,英文中“Christmas”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模因是关于基督教文化、圣诞节等的一系列模因。

如果将它翻译为中文,就需要考虑中文文化中与此相关的模因,并将其传达给读者或观众。

因此,文化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的表面信息,也要关注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其次,模因论认为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的模因不断地相互作用、转化和变异。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更新。

例如,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翻译为英文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其中的模因转换为西方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这可能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使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传达,但又不失去原始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最后,模因论强调模因在文化传承中的自组织和演化能力。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简单地将一个文化的模因复制到另一个文化中。

相反,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转换和重组模因,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受众需求。

例如,在将西方文化影视作品翻译为中国观众时,译者需要对其中的模因进行重组和调整,以适应中国观众的观感和审美需求。

模因论视角下微语言的语用翻译分类及策略

模因论视角下微语言的语用翻译分类及策略

微博、 微信、 微小说、 微电影、 微简历、 微课程等为载体的 微现象把中国网民带入了“ 微语言” 时代, 微语言作为一种网 络流行语, 由于其独具特色的话语形态及社会语用属性, 逐渐

1 9 7 6 年, 动物学家里查德 ・ 道金斯( R i c h a r d D a w k i n s ) 在
探讨基因的自 我复制及竞争促进生物进化时, 率先提出了文 化的传递单位“ m e m e ” ( 模因) 这一概念, “ m e m e ” 这个术语由

得到不同年龄层次、 不同社会地位的网民们的追捧, 它不仅是

g e n e ” ( 基因) 一词仿造而来 l J 。人们在 日 常交流、 写作等使
类 , 以及 应 采 取 的 翻 译 策 略 来 进 行 阐述 , 以促 进 微 语 言 自身 复 制 与 广 泛 传 播 的语 用 目 的。 关 键 词 :模 因论 ;微 语 言 ;语 用 翻 译 中 图 分 类 号 :G 6 4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8 3 5 0( 2 0 1 3 )o 4 3 _ _ 0 3

年青年基金项 目( 编号: 1 2 QN 4 8 ) 作者简介 : 周芬芬( 1 9 8 0 一), 女, 湖南永州人 , 湖南农 业大学国际学院,
讲师, 硕士。
6 3・
山西 广 播 电 视 大学 学 报
2 0 1 3年 第 4期
效, 在社交中实现语用翻译等值是为了成功实现在文化等超 语言方面的等效翻译。微语言翻译是以实现跨语言、 跨文化 的双语交际为目 的的一种活动, 追求的是一种语用等值。为 此, 译者在翻译时可以用语用翻译理论作为理论指导, 在语言 和文化方面进行适当的转换 , 实现微语言的等效翻译, 即用语

翻译模因论指导下的能源类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翻译模因论指导下的能源类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翻译模因论指导下的能源类文本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能源领域的翻译需求逐渐增加。

能源类文本的翻译,既要保持原文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又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传播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翻译模因论被引入能源类文本翻译的研究中,以指导更准确、更有效的翻译策略。

翻译模因论是由美国学者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于1991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基本单位,类似于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模因可以是一种观念、信仰、理论或方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不断演化和变异。

在能源类文本翻译中,翻译模因论可以指导翻译者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传达原文中的模因,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融合。

首先,翻译模因论要求翻译者对原文中的模因进行全面理解。

能源类文本通常涉及到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技术术语,翻译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原文中的模因。

同时,翻译者还要了解目标文化中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以便更好地传达模因的内涵。

其次,翻译模因论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模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模因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模因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和关联。

翻译者需要通过恰当的译文选择和语言组织,使得目标文本中的模因和原文的模因相对应,并保持其在目标文化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最后,翻译模因论要求翻译者在传播模因的同时,注重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和可理解性。

能源类文本通常涉及到普通读者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翻译者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和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和术语转化为目标文化中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式。

这样,能源类文本的翻译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并促进能源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翻译模因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指导思想,对能源类文本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翻译模因论在能源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促进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模因论视角下公示语英译策略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公示语英译策略研究
译 的研究还不 多 。本文拟从模 因翻译 理论 出发 , 生物进 化的 自然筛选 规律 , 而是这个世 界上 自由
分析公示语英译过程及采用 的相关翻译策略 。
的人有意 图( i n t e n t i o n a 1 ) 、 有 意识 ( c o n s c i o u s ) 、 负责 任( r e s p o n s i b l e ) 的行 为所 致 。人 既可 以复制文化 ,
模 因论 ( m e m e t i c s ) 最初为 一种解释文化 进化 文 体 。公 示 语 的 翻译 研 究 在 西 方 最 早 开 始 于 规律 的新理论 ,由新达尔文 主义倡导者 D a w k i n s
V i n a y和 D a r b e l n e t 的专 著 C o mp a r a i t v e S t y l i s i t c s o f 于 1 9 7 6 年首次提 出。 D a w k i n s 把模 因定义为文化
F r e n c h a n d E n g l i s l  ̄ ” 。国 内公示语 翻译 活动和研究 传递 的单位 , 它通过一个过程从 一个人 的头脑进
始于 2 0 世纪 8 0年代 末 , 进入 2 1 世纪后 , 公示语 入 另 一 个 人 的头 脑 [ 2 1 。D a w k i n s的 学 生 S u s a n 英译逐 渐成 为人 们关 注 的热点 。从 现有 文献来 B l a c k m o r e 进 一步指 出 ,模仿是 模 因形 成 的基 本
收稿 日期: 2 0 1 3 — 1 l 一 1 5 作者简 介: 李凤英 ( 1 9 8 2 - ) , 女, 山东潍坊人 , 绥化学院外 国语学院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 翻译 理论 与实践 , 英语教 学。

模因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为 了采取恰 当 的 翻译 手 法 。文学 翻译 一般 强 调 要 有异 域风情 , 尽 量保 留原作 的语言 陌生化 和文化 互 文 陌生化 , 包括 叙事 结 构 上不 同于 译语 之 处 , 都 应 当尽 量保存 。因为 译文 读 者 不仅 是 为 了了解 文 学
翻译从 实用 角度来 看 , 可 以分 为文学 翻译 和应 用 翻译 。之所 以这么分 , 是 因为二 者有着 截然不 同 的翻译 原 则 , 这 种 原 则 是 由各 自的 翻 译 目的所 决
频繁 , 无论 是商 业往来 还是 学术交 流 、 留学培训 , 都
有大量的信息需要翻译 , 这些信息 的流动构成应用
翻译 的 日趋 重要 。翻译 已经 由最 初 仅 是 文学 才 可 登大 雅之 堂到今 日应用 翻译 数 量庞 大 到 可 以与 文
学 翻译共 同 占据 翻译 的半壁 江 山。
作品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想了解其异域色彩和异邦
文化、 思维 、 交 际 等不 同于本 文 化 的新 鲜感 。俄 国
形式 主义 文论认 为 , 文 学作 品的意 义就在 于陌生 化 手法 的运 用 , “ 陌 生 化 不 仅 是语 词 上 的 , 而 且 体 现 在作 品结 构 的演 变 之 上 … …陌 生化 至 少 在三 个 层
反, 应用文 体 由于其 目的是说 服读 者采取 行动 以使 原作 者 的实用 目的得 以实现 , 所 以其翻译 手法 必须
是强调译文读者不仅获得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能接 受这些信息并且阅读信 息之后愿意按照原作者 的
期 待采取 行 动 , 所 以 采取 一定 的 变 译 手 法 改 造 原
第3 3卷第 5期
2 0 1 4年 1 0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模因论是一种以模因为基本单位的文化研究方法,通过模因的传播和复制来解释文化现象的发展和变化。

在文化翻译研究中,模因论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播。

本文将探讨模因论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并讨论其意义和局限性。

文化翻译是指将一种文化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模因作为文化信息的单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模因是指可以通过复制和传播的文化单位,如语言表达、文化符号、习俗等。

通过模因的传播和复制,文化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重新表达和理解。

在文化翻译研究中,模因论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传播和转化过程。

模因可以在翻译过程中被传播和复制,从而影响目标文化的接受和理解。

当我们将一个特定的文化概念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可以导致该概念在目标文化中的重新解释和理解。

通过研究模因的传播和复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模因论的视角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化翻译中的问题和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可能会受到文化差异和障碍的制约。

某个模因在源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但在目标文化中可能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和共鸣。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需要通过适当的转化和调整来确保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文化信息。

模因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并不是完全可预测和可控制的。

在翻译过程中,模因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和时间因素等。

翻译者在处理模因时需要注意其多样性和变化性。

模因论的视角可能忽视了文化翻译中的动态和互动性。

在文化翻译中,不仅需要将文化信息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还需要考虑其在新语境中的适应和转化。

模因论的视角可能过于关注模因的传播和复制,而忽视了文化翻译中的创新和变化。

模因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模因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模因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将模因理论与翻译相结合,无非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是“模因”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无论是针对模因论本身的研究还是对翻译模因论的探讨还都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但也证明了这一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模因角度使得我们对翻译的研究更加科学与规范,同时也促进翻译模因论这一新兴学术概念在我国的推广和成熟。

关键词:翻译模因研究问题解决对策翻译是一种社会背景与文化很不相同的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与交往,是世界各国沟通和联系的纽带。

近些年来翻译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翻译研究的途径得到开拓与创新,研究理论不断深入与发展。

“模因(meme)”是翻译领域的新兴术语,是指人类文化的复制因子,是一种文化信息单位。

模因一词原属于生物学概念,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1]。

他认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同生物体的遗传进化过程类似,都需要因子的复制与传播。

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当属芬兰学者安德鲁.切特斯曼(andrew.chesterman)和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vermeer)。

切特斯曼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

他把翻译研究看做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对翻译理论发展的研究,探寻翻译理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

从源语模因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是通过语言引进外来模因,从而丰富本国文化,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

从目的语模因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是传播和复制的过程。

复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传播速度是目的语模因在新的文化中能否生存的保证。

翻译过程可以看做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2]。

就目前来看,无论在国内还是西方,模因研究都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对其研究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明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都有待界定。

模因论视角下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的规律,为研究交际和文化的互动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模因分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

该文主要从模因论视角探讨模因基因型和表现型话语的翻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翻译模因基因型模因表现型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61-021 引言模因(meme)一词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专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

该词源自希腊语mimeme,指被模仿的东西,是基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仿造而来的。

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

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原动力。

richard dawkins 提出模因的三个特征为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而后,susan blackmore (1999)出版the meme machine,由此产生模因学。

目前,国内学者在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翻译模因的传播方式、翻译教学和文化传播研究方面。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指出翻译研究是文化模因研究的一部分,有利于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马萧(2005)把模因论和外语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指出翻译教学过程就是模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何自然(2005)提出翻译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理论,为翻译等效论和等值论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的翻译作简要探讨。

2 模因的传播与翻译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

(何自然2007:158)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是模因的传播过程,模因通过翻译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在异族间加以传播,模因的传播与翻译密不可分。

从模因论看翻译策略的选择及翻译实践优化

从模因论看翻译策略的选择及翻译实践优化
二、 翻译模因论国内发展概述 国内对 翻译模 因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 翻译模因论
的理 论 研 究 、 翻译 模 因论 的 应 用研 究 。 ( 一) 翻 译 模 因论 的理 论 研 究
《 译者 的隐形》 一书 中提到 的。翻译 时采 用 的归化 翻译与异 化 翻译 , 其实可 以看作 是模 因传 递 的量不 同而 导致 程度 上 的差 异 。如果源语模 因的成分在量上优于 目的语模 因 , 则可将其 视 为异化 翻译 ; 如果源语模 因的成分在量上 少于 目的语模 因 , 则 可以理解为归化翻译 。
各样 的模 因基 因型和模 因表现型 , 前者 意味着源语 与译 出语 的 转 化是一种 原信息 的等值 或等效的纵 向传 播 , 包 括语 义等值/
等效模 因和语用 等值/ 等效 模因 , 而后者则 表现 为信息从 源语 到译出语 的转化过程是 一种非对 等的横 向复制和 扩散。这些

换为 目标语 模因 , 并且 为 目标语 读者接受 , 进入 下一轮 的复制 和传播 时, 源语模 因便得到 了传播 , 同时也实现 了两个文化领
域有效地交流 和沟通 , 这就是模 因视角下的翻译 过程 。 归化和异化这对术语最早是 由劳伦斯 ・ 韦努蒂 1 9 9 5年在
过是传播模 因便捷 、 有效的机器 ( B l a c k m o r e , 1 9 9 9 ) 。因而 翻译 的意义正是将模 因由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 方 , 并平安 地越 过 文化界 限。翻译的过程就是模因传播 的过程 , 是异 国文化 通 过语 言 向本 国传播 的过程 , 译者就是这种 文化 的重要 传播者 。 因而用模 因来审视 翻译过 程 中策略 的选择 以及可 能产生 的有 益 于翻译实践优化的途径必然是一个新 的研究视角 。

模因论观照下的流行热词以及英译策略解析

模因论观照下的流行热词以及英译策略解析

着生 物 的进 化 进 程 。模 因是 文 化 信 息 的复 制 因 子或 文 化传 播
根 据 Bak oer 的 观 点 . 断 “ 因 ” 基 本 依 据 是 “ lcm r  ̄ g 判 模 的 模
【 日期]0 2 0 - 5 收稿 2 1 - 1 1 }【 作者简介】 刘彦仕( 7 一 )男 , 1 2 , 四川大竹人 , l 9 l l  ̄J 文理学院外语 系副教授 , 硕士 , 究方 向: 研 翻译 理论 与实践 、 英语教学 。
有 由“ 控”“ 女”“ X ,X , X奴 ” “ X 等 类 似 新 词族 都 是 多 个 , 被 X”
二、 模因论概说与翻译
模 因 复 制进 化 的表 现 。 因 还 有 多 产 性 和 方 向性 等特 点 。 优 模 在 胜 劣 汰 的 复 制 传 播 过 程 中 。 体 上 它 是 稳 定 遗 传 , 又 允 许 局 整 但
} 基金项目】 省教育厅人 文社科重点科研项 目(1 A 9 ) 四川 1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9 阶段成果之一 。
题 。 流 行 热 词 若 是 从 英语 借 来 的 , 类 外 来 语 比较 好 办 , 译 语 。 这 翻
回去 即 可 。 “ 丝 ” “ 博 ” 。然 而 , 如 粉 ,微 等 翻译 土 生 土 长 的汉 语 原
就 其 本 质 而 言 , 因 复 制 要 经 历 同 化 、 忆 、 达 和 传 输 模 记 表
、给 、P ” “ 、囵 等 多 而 艳 根 据 生 物 进 化 论 来 阐释 文 化 发 展 规 律 的 理 论 。从 模 因视 角 反 人 ” “ 力 ” “ K 、 晕 ” “ ” 词 语 , 限 于 单 用 , “ 照 、解 、窃 、 电话 门” 词 则 是 “ 门 ” 个 模 因 等 水 这 观 汉 语 流 行 热 词 的 英 译 策 略 与实 现 路 径 。提 出在 保 留原 语 特 门 ” “ 说 门 ”“ 听 门 ” “

模因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倾城之恋》英译本为例

模因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倾城之恋》英译本为例

模因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倾城之恋》英译本为例摘要:模因是文化模仿和传播的单位,而模因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及传播。

一个模因想要被成功地复制传播,必须经过以上四个步骤。

著名的张爱玲研究专家金凯筠对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进行了翻译,其英译本Love in a Fallen City(《倾城之恋》)在海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精彩翻译是其译本的一大亮点,值得引起深思和研究。

该文旨在从模因论角度,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译者金凯筠如何将《倾城之恋》中的文化模因做到成功地复制传播,采用了何种翻译策略,从而获得一定的翻译启示和启发。

关键词:《倾城之恋》英译文化模因传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海利根将模因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iii翻译也是模因复制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模因集合体的原作承载着原作者的思想和源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先成为同化了源语思想和文化信息的新宿主,然后通过寻找到译入语中的有效表达将源语模因传达出来。

因此,不难看出翻译的过程就是模因传播的过程。

《倾城之恋》以民国时期的上海和香港为背景,由于原作者张爱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小说《倾城之恋》中含有大量充满中国文化内涵的表达。

而译者金凯筠曾长期在中国工作,且在中国台北接受过汉语学习,她的《倾城之恋》译本Love in a Fallen City比较成功地传播了原作包含的文化模因,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本文希望通过从模因论角度研究其翻译及翻译中运用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进一步启发我们对中译英小说翻译的思考。

一.《倾城之恋》及译者简介张爱玲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倾城之恋》是她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

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海内外享负盛名。

小说大多以悲剧结尾,但《倾城之恋》是少有的以团圆结局收尾的故事。

《倾城之恋》讲述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二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故事内容引人入胜,团圆结局背后充满苍凉和荒诞,引发读者无限遐想。

模因论视角下新闻标题的翻译策略

模因论视角下新闻标题的翻译策略
向 :翻 译 。

9 ・ 8

娟 :模 因论视 角下新 闻标题 的翻译策略
之举 。
实 ,功能也越窄小 ,而这样 的单位 也就越 容 易 自由 结合 ,数量 也就 越 多。 这样 的模 因有利 于 不 断被 ” 模仿 、复制 ,有竞 争优势 。风趣 特色 是打 造强 势模 因必不可少的要素 ,风 趣的语 言可 以为读 者带 来新 鲜感 ,娱乐 大众 。从以上 分析 可 以看 出 ,将 强 势模
闻标题翻译的质量直接 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模 因的传播 性与 新 闻的传播 性不谋 而舍 ,强势模 因更
是 能便 于记忆 ,复制以及 传播 。本文试 图从 强势模 因的 角度 ,借 用强势模 因原有词语 、结构及 打
造 强 势模 因的 方 法 ,为新 闻标 题 的翻 译 做 一 点 尝 试 。

模 因论 概 论
模 因论 ( e ec)是基 于达 尔文进化 论 的观点 m m ts i 来解释文化规律的一种新 理论 。它 试 图从 历时和共 时的视角 , 事物 的普遍联 系 以及 文化具 有传承性 对 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 律进行诠 释 。模 因论 的核 心 术语是模因 ( e e ,这一概念是 由英 国新达尔 文主 mm ) 义倡导者 、生物学 家 RcadD w is 17 i r a kn 在 9 6年出版 h
府 的处境 。
程。D w i 认为 成功 的模 因要 具 备 以下 三个 主 要 a kn s 特征 :保 真 度 ( oy g—f et) 多 产 性 (eud. cp i n i ly 、 di f ni c t) 长寿性(ogv y 。 y、 1 ei ) n t
关键词 -模 因论 ;强势模 因 ;新闻标题翻译 中图分类号 :H 5 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0 2 ( 02 0 — 0 9—1 62— 50 2 1 ) 1 05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摘要:本文在模因与模因论的基础上浅析了翻译模因与翻译策略的关系。

提出辨证地看待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二者同等重要,各有所长,相互统一。

在翻译中尽量异化,不能异化则选择归化。

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创造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译文。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模因论;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模因与模因论模因(meme)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richard dawkins (1976) 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

作者在描述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地构想了存在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模因是 meme的音译,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译法:“拟子”、“觅母”、“迷米”等,本文采用何自然先生的译法“模因”)。

模因(meme)是一种与基因(gene)相似的现象,是靠复制而生存、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文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模因论的核心术语。

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则是通过模仿而传播(blackmore,1999)。

模因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复制实现文化的传播,并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心理结构。

单个模因之间既互相竞争,有强弱之分;又互相支持,构成模因复合体(memeplexes)(dawkins,1976)。

模因能感染人类的大脑,改变其行为,令他们着力宣扬这种模式。

模因有正和误、利和弊、强和弱、真和假之分;可以是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

模因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

前者是指大脑里信息内容作自我复制和传播;后者是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加以复制和传播(何自然,2003)。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memetics)的研究,目前在西方学术界很盛行,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

模因论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开始关注此问题,并进行了各个层面的研究。

如何自然与何雪林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张莹的《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张天华与杨宏的《模因论对社会文化进化的解释力》,陈鹏的《模因的传播过程及选择标准翻译的异化倾向》等(易阿利,2010)。

自从我国学者何自然于2003 年将模因论引入中国以来,语用学界已经对这种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

目前所做的研究已经由模因论的引进与简介发展到将模因论运用到语言研究的层面上。

二、模因与翻译我国语用学家何自然教授认为模因论 (memetics) 是一种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何自然,何雪林,2003)。

模因就像流感病毒一样,能感染人类的大脑,能改变人类的语言和行为。

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何自然,何雪林,2003)。

一种文化和理念不同于另一种文化和理念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模因。

生物界物种的进化是通过基因的准确复制和有益突变来实现的。

同样,文化的进步和传播也需要模因本身的准确复制和有益突变来实现。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陈琳霞,何自然,2006)。

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从一个个体传播到另一个个体,语言又是模因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模因就必然会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传播和复制。

而人类不过是传播模因便捷、有效的机器。

因而翻译的意义正是将模因由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并且顺利跨越文化界限(王斌,2004)。

翻译的过程就是模因传播的过程,是异国文化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向本国传播的过程,而译者就是这种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由此可见,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依赖语言得以自我复制和传播。

三、模因与翻译策略dawkins(1976)认为模因有复制信度(copying 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复制周期(longevity) 三个特征。

即复制得越忠实,原版内容就越能保留下来。

复制速度越快,模因传播就越广。

复制模式存在的时间越长,复制数量就越多。

francis heylighten 认为模因复制过程分为同化(assim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 (expression) 和传播 ( transmission) 四个阶段。

同化阶段,一个有效的模因能感染新的受体。

记忆是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

模因保留时间越长,同化受体的机会就越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模因都能够存活。

存活下来的模因只占少数。

表达是指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因子必须从记忆储存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

例如,演说用声音传递表达,篇章用文字来传递。

表达表现为具体有形的形式,它将模因物质化,然后再解读还原,实现传播。

通过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复制,一些模因被淘汰,而一些模因被成功地复制,得以传播并且保留下来(郭建红,2009)。

显然,模因是可以通过翻译来传播的。

事实上,翻译的意义就是将模因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并且能顺利地跨越文化界限(王斌,2004)。

模因和模因论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使我们能够从新的角度来看待翻译的意义,也可以解释翻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原作品是一个模因集合体,包涵了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其中,思维方式是一个核心模因,此外还有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背景等其它模因。

译者受到异国文化模因的感染和影响,对其进行解码,随后用目标语对源语模因再行编码,构成模因的新遗传阶段。

读者通过阅读译作,在成功地获取源语信息的同时又使源语模因得以传播,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翻译(张文斐,2010)。

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文化的传承、冲突与融合等变化在其中表现出来。

其中异化和归化策略大致反映了这种变化。

在当代西方翻译流派中,异化的翻译理论以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的理论为代表,而归化的翻译理论则以奈达(eugene a. nida ) 的理论为代表。

但无论是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强调的都是翻译的结果和读者原有的知识或认知形成一种同构关系。

在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归化译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主要是因为我国读者对源语文化相对比较陌生,很可能拒绝异域模因的感染和影响。

因此,译者通常会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但同时,模因也失去了传播的机会。

例如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电影中的很多人物被译为中国人名。

如小说《飘》中的男女主人公白瑞德,郝思佳等。

但是,归化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只能阐释另一种文化,并不能完全将其展示在读者面前,因此,为使译文获得源语文化模因,使读者能够更深地体会到源语的文化气息,适当选择异化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文化观念和翻译观念的变化,翻译策略越来越重视时代性,在尊重源语文化的前提下,异化翻译策略不仅在表现源语文化、风俗、宗教等方面有很好的优势,而且会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样,不仅读者体会到源语文化特点,而且文化间的互动得以加强。

文学作品经过异化翻译,译本中的模因集合和原作品中的模因集合的差距缩小了,译文中被解码的模因已基本和原作品中的核心模因相似,一般读者会理解、接受并受到感染和影响,源语文本模因经过自我复制,最终形成了模因传播的新阶段。

当然,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译者首先要了解源语文化。

如果没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就很难将源语文本模因正确解码并使读者接受。

其次要求译者有较强的解码源语核心模因及其它模因的能力。

因此,异化翻译对译者的要求并没有降低。

因为只有丰富的语言,形式的多样化,才能感染影响到更多的读者,使模因顺利传播下去,已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以“她有沉鱼落雁之美,闭月羞花之貌”的英译为例,如果译为“her beauty is beyond description”,则是采取了归化的译法,但是中国文化特色尽失。

如果借助异化翻译,将“鱼”、“雁”、“月”、“花”等译出,西方读者便可了解到中国特有的文化韵味。

从而也体现出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不同文化形态通过异化翻译达到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目的。

从时代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来看,异化的策略应该是首选的翻译策略。

但异化翻译并不是忽略自身文化,而是在熟悉异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翻译。

而那些被引进的异域模因往往构成了本国文化进化传播所需要的突变,从而给本族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获得新的生命力,以此两种文化可以达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目的(张文斐,2010)。

归化与异化从表面看是两种对立的翻译策略,但是任何事物都运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也不例外。

我们不应片面夸大两者的不同,应该看到它们的共性。

两种翻译策略并不是自相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同一作品可以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从而获得的不同翻译作品。

考虑到不同的读者群,同一作品可有不同层次的译作,这些译作可采用归化、异化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获得。

第二,同一作品可以采用归化与异化有机结合的策略翻译。

一方面,译者要采用读者易接受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归化策略。

另一方面,译文要尽可能表现原文的文化元素、思想内涵和写作风格。

绝对的归化不能保存原文的文化和内涵,完全的异化使读者无法完成阅读。

这显然不是译者的目的。

对一个具体句子的翻译,可以简单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但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策略须是归化与异化的有机结合。

当然,不论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首先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

否则就是表达不清,更谈不上译文的真实性以及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再者,归化、异化的使用必须体现原文的思想、文化内涵。

尤其是习语,有其特殊的结构和意义,译者首先要了解它们在源语文化中的文化内涵,才能确定用哪种翻译策略较恰当。

最后,归化、异化策略的使用还要体现原文的语境因素。

四、结语因为模因的传播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复制,模因传播的过程总是源语模因与目的语模因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一种变异。

以模因为中介来看翻译,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归化和异化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最为恰当,即异化和归化的动态选择。

无论是译者还是读者,我们对文化差异都应该采取开放和尊重的心态。

我们希望了解和欣赏外国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异化翻译策略满足了这种需求。

但同时对译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要了解源语文化,还要具备相当的艺术表现能力。

在翻译中尽量异化,不能异化则选择归化。

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创造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译文。

参考文献:[1]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2]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3]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4]郭建红,黄田,李小妹.从模因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09,(6).[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6]莫爱屏.话语中视角现象的语用[j].外语学刊,2007,(4).[7]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8]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3).[9]易阿利.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10,(6).[10]张文斐.论模因传播与文学翻译策略[j].甘肃高师学报,20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