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教育培养模式探析

合集下载

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高 校 贫 困生 职 业 指 导 中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探 析
◆ 陈登科
( 湖南工业大学)
【 摘要】贫 困大学生是高校 中一 个重要的群体 , 也是影 响校 园安定的重要 因素 。本文分析 了高校贫 困生职 业指 导中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 必要性以及 职业发展 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及成 因, 出了完善高校 贫困生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对策。 提 【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职业指 导 思想政治教 育
中的思想引导工作意义重大 , 也是 当前高校就业指 导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 直接就业 , 读研究生的人数较 少。有资料显示应届 毕业生 中贫 困生考研 的
要课题。

比例 比非贫 困生低 4 %左右。他们迫于大城市 的生活及竞争压 力。 往选 0 往

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 中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必要性
业 的阻力和障碍。学校对他们开展有效 的职 业指导课程学 习, 别是要发 特
影响贫困学生职业发展 的另一个 原 因是 来 自于 学校教 育方面。主要
信 挥职业指导 中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的引领作 用 , 让他 们实现 先就业 再择业 , 表现在为学生提供的职业 指导 中思想 政治教 育体 系不 健全 , 息不及 时 , 没有开 也是 为他们搭建 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 路, 他们 以后的发展和 人生价值的 引导不到位。也 有一部分学校没有建立专 门的学生就 业指导机构 , 给
作了深入的研 究,台制约 因素 .
堂两块 内容 , 强化互动功能的开 发利用 。
浙江省象 山县 E环境下家校教育平 台为传统 家长学校 工作的进 一步 为进一步拓展 家长学校 办学 途径和 内容 , 提升 家长 我县学生家庭 电脑拥有率达到 4 . % 。 2 9 网络 普及率达到 3 . % , 9 5 这在 开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 , 建立 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网络 家长学校的推进和推 广。当前, 家长对子女教育 的 学校办学 品位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E环境 下家长学校 的建设和运 行,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提升自身素质、获取更好职业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中,也存在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他们面临着经济条件困难、学习资源匮乏等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应运而生,旨在通过资助方式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资助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经济资助。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贫困生解决一部分经济问题,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有些学生可能并不是只需要经济资助,他们可能还缺乏学习方法、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现有的资助方式缺乏灵活性,无法针对个体需求进行差异化帮助,这对于贫困生的全面成长并不利。

2. 缺乏长期跟踪帮扶机制在当前模式下,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多半只是一次性的,一旦给予了经济资助,就算是完成了帮助贫困生的任务。

但实际情况是,有些贫困生可能因为家庭环境、学习能力、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并不适应高等教育的环境,他们需要更长期的跟踪帮扶机制,以便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适应学习,并最终完成学业。

3. 缺乏综合培养模式当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主要围绕经济资助展开,缺乏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方面,贫困生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但现有的模式未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培养和指导,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议1. 多元化资助方式高校应当在资助育人模式中引入多元化的帮助方式,除了经济资助,还可以通过提供学习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助来全面关注贫困生的需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高校应当建立起长期跟踪帮扶机制,对贫困生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学业指导小组、心理辅导帮扶团队等方式,为贫困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试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完善.doc

试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完善.doc

试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作者:王宇清闵晓阳张瑜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0期[摘要]高校贫困生问题由来已久,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文章在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的基础上,对建构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作者简介]王宇清(1966- ),女,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闵晓阳(1967- ),女,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瑜(1982- ),女,广西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

(广西南宁530021)[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070-02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以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现象十分普遍。

据统计,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约为20%~3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高校贫困生群体问题已成为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高校贫困大学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生活困难,还承受着因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如自卑自闭、缺乏自信、紧张焦虑、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等。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这些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还可能会对其心理、生活态度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个人成长和发展。

因此,了解和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建构科学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人成才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院校对当年入学的新生均开展了心理健康普查和相应的心理辅导活动,其中大学生人格测评工具(UPI)被普遍使用。

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的探索

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的探索

策 体 系 。 实施 科 教 兴 国战 略 、 建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提 供 对 为
人 才 支 撑 具 有 重 大 意义 。为深 入 贯 彻 执 行 党 中央 、 务 国
作 的 实 效性 。 3开 展 贫 困 学 生 现 状 问 卷 调 查 , 制 度 制 定 提 供 依 . 为
据 。 沈 阳 农 业 大 学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贫 困 学 生 中 开 展 “ 困 在 贫 学 生现 状 ” 卷 调 查活 动 . 查 内容 主 要分 为 学 习 、 活 、 问 调 生
院 的资 助 政 策 , 保 资 助 工 作 公 平 公 正 , 国 家 培 养 全 确 为
面 发 展 的优 秀人 才 ,沈 阳农 业 大 学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不 断
探 索 贫 困 学 生 教 育 管 理 工 作 新 模 式 , 取 得 了 良好 的 教
育效果 。

思 想 三部 分 。 析调 查结 果表 明 , 4 . 分 有 7 %贫 困 学 生 的课 余 6 时 间 用 来 学 习 , 其 他 同学 或 者 打 工 , 者 上 网玩 游 戏 ; 而 或 月 生 活 费 在 3 0 5 0 的 贫 困 学 生 占7 . ,相 对 于 独 立 学 0— 0元 1% 1 院 学 生 月 消 费 千 元 左 右 的 平 均 值 来 说 , 部 分 学 生 的 生 活 这
学 习情 况 、 纪情 况 、 加 公 益 活 动情 况 等 , 后 进 行 自 违 参 然
评 , 班 同学 针对 上 述 五个 方 面 , 备 选 项 中进 行 选 择 , 全 从 对 该 名 同 学 进 行 客 观 的 评 价 。自评 和 民 主 评 议 结 果 将 转
关 键 词 : 困学 生 贫

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构建的技术探析

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构建的技术探析

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构建的技术探析摘要: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模式,但是此项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贫困生帮扶体系是保证贫困生健康、顺利发展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高职院校贫困生是高校贫困生的一部分,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国家政策体系大框架下,探索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战略意义。

1、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存在的问题1.1 贫困生资格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目前高职院对贫困生确认的标准是,凡是学生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院校所在地最低平均生活线的都算困难学生,这种确认标准对贫困生资格的判定缺乏准确的家庭经济收入指标。

而这种确认方式往往只是简单地通过生源所在地开据的贫困证明、贫困生调查表或学生个人的贫困申请书,无规范的操作流程和量化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没有规范的群众评议、公示审批、跟踪调查、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监控制度等。

特别是对家庭经济背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和把握,现实中又难进入每一个家庭进行经济情况调查。

这些将对贫困生的帮扶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和完善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势在必行。

1.2 贫困生资助经费来源单一,资源缺乏整合目前,政府和院校建立了“奖、勤、贷、助、补、减、免”的学生资助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资助的问题。

但政府和院校财力有限,很难实质性地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参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并要予以整合。

1.3 贫困生资助观念落后,不注重精神资助多年以来,大多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资助观念局限于经济援助。

事实上,资助并非是经济资助单方面所能涵盖的,而经济贫困所引发的心理贫团、学业贫困和就业贫困的不在少数。

1.4 贫困生获得奖助学金的概率较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虽然国家、省奖学金的额度在5000元以上,国家、省助学金和省励志奖学金的额度也在2000元以上,但只有少数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能够获得。

探析高校贫困生的认定

探析高校贫困生的认定

探析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摘要:我国高校形成了“奖、贷、助、补、减”一系列完整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谁是贫困生?高校主导认定的模式存在缺陷,导致“假贫困生”的出现,通过分析提出政府主导认定贫困生模式,给贫困生以公平和希望。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高校主导型;政府主导型通过近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形成了“奖、贷、助、补、减”一系列完整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满足了广大寒门学子及其家庭的迫切需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要获取相应的资助,就得先获得贫困生身份。

谁是贫困生?怎么认定其贫困?大学校园“假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和“假贫困生”的出现不但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还反映出我国当前的贫困生认定出现了问题。

随着资助行动的深入,公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没有金钱,贫困生还有希望,但是没有了公平,贫困生就恐怕连希望也没有了。

”[参考文献邹海贵.曾长秋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伦理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4A)]一、政策初衷——学有所教,知识改变贫困生命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学有所教”的要求,而纵观近十年的政府总理所作的工作报告,累次提及要优先发展教育、搞好教育资助。

“学有所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建国以来,中国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确立了相应的高等教育救助制度,按照出现的顺序为:人民助学金制度 (1949~1978 年);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制度 (1978~1984年);人民奖学金与贷学金并存制度 (1984~1994年);多种资助形式并存制(1995~ )。

前三个都是建立在大学生不缴纳任何学杂费的基础上进行资助的。

也就是说大学不但不缴纳任何费用,对于贫困大学生,国家还予以不同形式给予补助,部分学生连生活费都由国家包了。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构建探讨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构建探讨
基金项目院扬州大学 2019 年度发展型资助育人示范项目;2020 年扬州大学辅导员网络工作室。 作者简介院荐小纯(1993—),女,硕士,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
生教育管理;高红明(1971—),男,硕士,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教育管理。
五、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制定“因人施助”的资助育人方案,但要想在资助 的过程中真正地发挥好育人功能,光靠高校辅导员的努力还不够,更应该发挥优秀困难生党员的力量,以结 对帮扶的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由“他助—自助—助人”的转变,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孔飞. 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内涵与路径探析[J]. 改革与开放,2020(11):55-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6). http:///jyb_
2019,16(06):124-126+138. [5]余莎莎.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5C”模式建构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6):84-86. [6]王丽丽.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1(03):57-60.
(荐稿人:刘正峰,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四、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项目构建 该项目以困难学生党员为抓手,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构建资助育人新阵地。 1. 思想引航项目。高校可开展切合时代主题的座谈会,邀请优秀困难生党员上党课,用最新的思想理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与对策思考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与对策思考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与对策思考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并轨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不断增大。

在重视贫困大学生物质贫困的同时,应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注意满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在精神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在正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基础上应采取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咨询、深化心理研究、提供救助等措施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标签: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一、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

物质贫困是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精神贫困是指面对来自诸方面的压力和各方面的困扰,由于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挫折感等的不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

精神贫困源于物质贫困,是物质贫困的直接后果和人文表现。

贫困大学生在物质上的贫困,不但使其生活清苦,也使他们产生多种形式的心理负荷与思想包袱,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消极因素。

总的来看,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自卑、气馁心理——自我确定意识的贫困高校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源于他们不但普遍承受着相对贫困的压力,而且绝大多数遭受着绝对贫困的煎熬。

《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15日报道,2003年,宁夏大学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在有效调查的718名学生中,贫困生共有217名。

对生活状况不满意的贫困生共有159人,占贫困生总数的73.27%;有140位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占贫困生总数的64.51%;有113位贫困生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占贫困生总数的52.53%。

如果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贫困大学生往往容易丧失学习的热情,缺乏生活勇气。

他们以歪曲的观念看待自身与他人,把自己置放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

个体价值观长期处于未确定状态,陷入一种心理上的混乱,最终会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高校贫困生“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探究——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高校贫困生“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探究——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智库时代·180·智库理论高校贫困生“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探究蒋 静(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台州 318000)摘要:教育精准扶贫是解决扶贫难题的重要举措,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事关脱贫攻坚、社会公平和教育现代化。

本文结合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案例,立足“扶贫、扶志、扶智”三结合原则,构建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精神援助为重点、以朋辈互助为方式、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优化资助工作路径,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高校辅导员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精准帮扶;资助育人;四位一体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8-0180-002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事关脱贫攻坚、社会公平和教育现代化。

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要求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质量。

当前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已不仅仅是解决经济问题,更加注重满足受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求。

如何把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问题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这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挑战。

本文从高校辅导员帮扶贫困学生的实际工作案例出发,立足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原则,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精神援助为重点,以朋辈互助为方式,以能力提升为目标,构建“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助力资助育人内涵式发展。

一、案例概述小黄(化名),女,建筑学专业大二学生,福建泉州人,孤儿,由爷爷奶奶务农抚养长大,家里条件困难。

该生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学习刻苦,成绩优异。

大二上学期,小黄的奶奶生重病,治疗过程需要大笔医疗费用,额外支出给原本贫困的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小黄得知后,情感上害怕老人离世,觉得自己应尽照顾义务。

在物质和情感的双重压力下,小黄向学院申请退学。

经了解发现,小黄并没有申报家庭经济困难补助,而且该生自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过早体会生活的艰辛,形成了克制隐忍的性格,总会告诫自己要多承担,受到强烈自尊心驱使,她不想让外人知晓更多家事,不便找老师、同学倾诉,内心压力无法缓解。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
第2 3卷 第 4l 】 9 21 0 0年 1 2月
文 章 编 号 : 0 —4 1(ooo 07 —0 1 9 38 2 l)4— 0 3 3 0
迮 云港职业 技 术学 院学报
J u I f i y n a gT c nc l oig o ma o  ̄ u g n e h i l e Lm aC e
努力做好 高 校学 生 资助 工作 , 须大 力创 新 资助 工 作模 式, 着力构建“ 济资助” 精神支柱” 经 与“ 相结合 的双线资助模
式 。切实提 高资 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努力把 这项关 系
民生之本 的大事 做好 。模 式创新主要体现在 两个方 面 : 一是
“ 经济资助” 即帮 助学 生解 决 在校 读 书期 间 的经济 困难 问 ,
素质与 能力 的培养教 育不 够 , 给予贫 困大学生相关 的心理援
助和“ 神支柱” 乏 。 精 缺
( 忽略 受助 学生的主体 性培 养 二) 只有有 了主体 意识 , 大学 生才 能有效 地享 有权 利 、 承担 义务 , 才能根据 自身情况选择 自我的发展 。而在我 国现行的
模式创新是 实践科 学发 展观 的必然要 求。科学 发展 观 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 , 人是实践科学发展 观的主体 。胡 锦涛指
是 简单 的资金发放 , 而应该是把“ 经济资助 ” 学生的素质 与能力培 养教 育即所谓的“ 和 精神 支柱” 有机结合起 来, 学生在 受到 让 经济 资助 、 分享党的温暖的 同时, 学会如何 成长成才 关键词 : 新形势 ; 学生资助 ; 模式创新
中图 分 类 号 : 655 G4 . 文献 标 识 码 : A
资助体系正在趋 向完善 , 随着社会 经济 发展对 高等教育体 但 制带来的一系列 冲击 , 中存在 的问题也 逐渐 暴露 出来。例 其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分析及帮扶对策思考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分析及帮扶对策思考

HigherEducationResearch 高教研究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65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分析及帮扶对策思考文/沈一倩摘要:高校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工作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准帮扶的排头兵,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出新的扶贫理论与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关心,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本文以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本科期间成长学习经历为例,对如何更好发挥资助育人作用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资助;大学生;育人1 案例简介小雨,男,家乡位于贵州的一个重点扶贫村,自扶贫攻坚开始以来,备受国家学校的关爱,享受书学费全免和助学补助政策。

小雨性格内向、敏感,在新生报到时显得非常警惕和胆怯,成绩挂科也较多,针对这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每年新生报到时都会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办理手续,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辍学。

其父亲与叔伯在附近的工地干活挣钱养家,母亲患有长期慢性病,脊椎和腿脚不好,常年在家务农,曾去熟人介绍的制衣厂做轻松的工作。

学院在以经济资助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随后的大学生活中,经常与他谈心谈话,时事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其及时调整心态,为改变其内向性格、成绩挂科等情况,制定规划,督促其逐步改进,明确考研目标。

2 案例分析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的重要内容,不仅要给予真正贫困同学生活学习上的资金资助,在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上更要注重育人效果。

根据小雨的实际情况,结合主体性理论,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帮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敏锐观察,及时发现问题。

小雨家乡位于贵州的一个重点扶贫村,身材瘦小、皮肤黝黑,新生报到时,他的言谈举止小心胆怯,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雨的普通话不标准,加之生活比较贫困,且有水土不服的症状,导致交友困难等,刚入学就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感到迷茫和焦虑。

民办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的真脱贫模式探析

民办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的真脱贫模式探析

民办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的真脱贫模式探析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的发展也逐渐走向了繁荣。

然而,在民办高校中,有着一大批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等双重困难。

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平稳地完成学业,走向独立和自立,是民办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因此,探索民办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的真脱贫模式,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政府与学校共同支持贫困学生政府和学校是贫困学生的两大支持力量。

政府可以利用财政和教育资源,提供各种扶贫政策来帮助学生,学校也可以通过建立经济资助体系,提供住宿、食堂等生活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这样一来,贫困生在学业和生活上就能得到双重支持和保障,实现初步脱贫。

二、制定适用的政策和制度针对贫困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出一系列具有执行力和实效性的政策和制度是重要的。

如建立完善的奖学金和贷款制度,为贫困学生减轻经济负担;设立专业研究班和教学辅导班等,为他们提供更加扎实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及建立心理咨询机制,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制定相应的差异化政策和措施,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多元化资助渠道建设开发新的资助渠道是实现贫困学生真正脱贫的重要途径。

除了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援助体系,靠近民间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力量,搭建多元化的帮扶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由此发起募资活动、开展扶贫志愿者活动和开设在线微课程等方式,为贫困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支持和帮助。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能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力,以实现真正的贫困脱胎换骨。

四、提高技能和就业意识贫困学生其实也是具有各种潜在技能和自我价值的群体,可以加强他们的产业技能培训、开展创业指导和实践活动,以激发他们的自我创造性和职业发展潜力;同时,向其灌输良好的就业意识,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外在形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脱贫预期。

大学生有效参与精准教育扶贫模式探究--以亳州学院“荧光筑梦”团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

大学生有效参与精准教育扶贫模式探究--以亳州学院“荧光筑梦”团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

1.活动背景1.1 2020年作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一直以来,教育都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教育扶贫成为当前扶贫脱贫的力量源泉。

1.2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线上教学充分发展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系统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了调整,通过开展线上课堂形式的教学、开放免费的学习资源等多种方式,来给学生提供居家学习的条件。

而贫困乡村地区由于较发达城市教育水平落后,在此刻更应抓住机会不掉队,为疫情后开学做好准备。

1.3 教育扶贫在脱贫扶贫中地位特殊且重要教育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治本之策。

扶贫的根本途径是培育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人口自身发展的能力。

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即将结束的最后关头,很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单靠产业帮扶、靠资助、靠政府兜底保障就能解决的,物质上的绝对贫困消除已经实现,然而精神上的贫困消除依旧任重道远。

教育扶贫是更为实质上的脱贫扶贫举措,是“斩断穷根”的利器。

“一人成才,全家脱贫”,一次成功的教育扶贫往往能让一个家庭彻底摆脱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扶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扶贫举措,使贫困地区的人口无论从思想文化素质还是金融水平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2.活动目的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科学文化的优势,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尚,促进广大学生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来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建国伟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

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

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家庭经济困难是高校学生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来自家庭经济困难背景,他们面临着诸如无法支付学费、生活费、购买教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生活质量,发展型资助育人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通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目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探索出更适合现代高校发展的资助模式。

本文旨在借鉴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探讨如何实施更加有效的资助育人工作,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深入分析并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措施和有效途径,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在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增多的背景下,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提升。

通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现状进行分析,寻找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探索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关键措施,进一步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未来制定更科学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终旨在揭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重要意义,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

2. 正文2.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现状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是指来自贫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数量逐年增加,且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基本的支持和保障。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这些学生通常无法享受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学习资源和生活条件,对于学习和成长造成了困扰。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扶贫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建构一种能够全面帮助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模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以期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一、济困济困是教育扶贫的首要任务。

在贫困地区和家庭生活的学生,面临着食品、衣着、住房等各个方面的困难。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摆脱物质上的困扰,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资助提供生活补助金、食品补助、住宿设施改善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稳定生活,从而更好地专心学习。

除了直接的物质帮助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间接的帮助措施。

例如建立完善的家访制度,了解学生家庭具体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帮助;鼓励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帮助贫困学生的家庭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

二、扶志扶志是教育扶贫的长远目标。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才,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实现全面发展。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更需要注重激发贫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自强不息。

针对这一点,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价值观引导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贫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设置针对贫困学生的奖学金或补助资金,鼓励他们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提高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扶志还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和机会,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比如举办学术比赛、创新创业大赛,为他们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新动力。

三、强能强能是教育扶贫的根本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资助育人工作中,更需要将“强能”作为核心,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索——以陶学

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索——以陶学

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索――以陶学子培养为例文/韩韧摘要:传统的高校资助模式往往只考虑到学生的过程培养,而忽略了受助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反馈,本文结合发展型资助理念对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展开分析,结合伯藜学社受助陶学子培养为例,通过合作学习、学长导师制和信息库的建立或可解决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社会反馈问题。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陶学子,个性发展,社会反馈,合作学习,学长导师制一、传统的高校资助模式问题在助学模式上,传统的高校只是单纯的给予贫困家庭的学生经济上扶持,保障了学生能够正常完成学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人际沟通、组织能力提升方面存在潜在的弱项。

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社会实践等方面。

但所有的学生都是同样的培养方式,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往往一些学生的个人特长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导致学生不积极,进而产生培养模式的认知偏差以及不良心态,没有很好的社会反馈,最终导致资助工作丧失教育作用。

[1]传统的高校资助模式往往只注重资助的力度和学生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回报,即社会反馈。

爱心需要传递,资助也更需要延续,更需要受资助的学生能够感恩社会。

二、发展型资助理念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以及重视的标志是在2017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其文件的关键点是各高校在资助学生的同时更要注重育人功能。

即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2]发展型资助育人提升学生能力大概有以下几种:1.学业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这也是各种资助评优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贫困生中多数的学生刻苦学习,成绩优异,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出现挂科,甚至多门学科挂科导致休学的情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业规划是高校学业能力提升的主要任务。

广西高校贫困生“四种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广西高校贫困生“四种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广西高校贫困生“四种能力”培养途径研究邓 菲 黄 理(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教育费用的逐渐增加以及地区差异等影响,高校贫困生比例越来越大。

高校贫困生存在着心理压力大、思想不稳定以及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本文通过对广西高校贫困生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贫困生“四种能力”培养途径的建议,以期全面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四种能力;培养一、高校贫困生能力现状和“四种能力”的提出(一)贫困生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由于长期承受着家庭经济的压力,有20%以上的贫困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小觑的问题。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容易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

与高中不同,在大学,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最重要标准,那种埋头苦读从而获得老师同学赞誉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多数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受限于经济原因,知识面比较窄,对新事物接触得少,接受得也慢,在一群穿着时尚、语言新潮的大学同学当中,显得分外格格不入,而自己的成绩优势也不再那么明显,从而产生巨大的落差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惭形秽。

第二,常过于担忧未来,产生焦虑心理。

贫困生被父母寄予了太大的期望,“鲤鱼跳龙门”、“知识改变命运”似乎是他们的唯一出路。

因此,大多数贫困生时常背负着比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旦自己的成绩稍不如意或者在某方面达不到预期效果就会产生自责心理,生怕自己辜负父母的厚望。

另外,焦虑心理还体现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生接触到一些社会上的负面信息(如后台、关系户等)而担忧、害怕,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有没有作用。

(二)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比较欠缺,从而导致就业能力较弱对于贫困生家庭来说,利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技能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他们的最大期望,因此,他们会把大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习上,而忽略了自身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其它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高校教育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挑战,如学生数量增长、高校资源不足、贫困生入学困难等问题。

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

资助育人是指通过多种形式的资助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促进其全面发展。

这不仅是高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研究表明,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资助政策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生获得资助的途径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有必要对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以完善资助政策,提高资助效益,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资助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助力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本研究将深入分析现行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现状,探讨新时代下的资助育人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改革完善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研究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

加强对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职工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正文2.1 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现状分析高校资助育人模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CU I
l U .1/
C h l n a E d u c a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高校贫 困生心理 特征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 式探 究
顾 中宇’ 肖怡 ( 1 . 江西 师范 大学 ;2 . 南昌航 空大学 江西 南 昌 3 3 0 0 2 2 ) 摘 要 : 高校 贫 困生是 高校 的一 个特殊 群 体 , 党 中央 构筑的 资助体 系使得 大批 贫 困生 获益 。 而因贫 困带来 的 心理 困恼和 心 理事 件 , 也 引发 了对 贫 困生 心理健 康教 育工作 的思 考 。 关 键词 : 高校 贫 困生 心理健康教 育 中图 分类 号 : G 4 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1 3 ) 0 6 ( b ) 一 0 2 4 4 —0 I 党 的 十 八 大 提 出教 育 是 民 族 振 兴 和 社 的 关 心 , 总 觉得 大 家 在 背 后 议 论 自 己 , 笑 话 问题 及时 , 解 决 问题 迅速 , 朋 辈 的 说 服 力 与 会进 步 的 基石 。 要 坚持 教 育 优 先 发 展 , 全 面 自 己, 讽 刺 自己 , 这 种 逆 反 根 本 原 因 来 源干 影 响 力 有 时 甚 至 超 过 教 师 与 家 长 , 他 们 之 贯 彻 党 的 教 育 方针 , 坚 持 教 育为 社 会 主 义 心 灵深 处 的 自卑 。 间容 易沟 通 , 不 仅提 高 了解 决 问题 的 效 率 , 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 把 立 德树 人 而且更 有说服 力。 可 以 建 立 每 个 班 级 都 有 作为教 育的根本 任务 , 培 养 德 智 体 美 全 面 2 高校 贫困生心理 健康教 育的现状 心理委员、 每 个 寝 室 都有 心 理 联 络 人 制 度 , 发 展 的 社 会 主 义 建设 者 和 接 班 人 。 部 分 学 政 府 和 学 校 高 度 重 视 贫 困 生 资 助 工 全 方 位 覆 盖 学 生 人 群 。 他 们 和 高 校 思 想 政 生 由于 家 庭 经 济 困难 , 无 力 支 付 教 育 费用 作 , 实 施 了一 系 列 政 策 帮 助 在 校 贫 困 生 完 治 教 师 一 起 帮 助 贫 困 生 形 成 “ 自助 一 助 人 或 支 付 教 育 费 用 困难 。 截至2 0 0 9 年, 我 国普 成 学 业 , 例如, “ 奖、 贷、 助、 补、 勤、 减、 免” 及 互助 ” 的机 制 。 通高 校 的 贫 困生 达 5 2 万, 其 中特 困 生 1 6 . 6 1 社 会 上 的 各 种 资 助 对 于 贫 困生 来 说 都 福 3. 3 做好 感 恩 教育 与 激励 教 育相 结合 的 心 万( 占学 生 总 数 的 7 . 2 7 %) …。 音, 并 且 金 额大 , 覆盖面广。 目前 , 江西省 内 理 健 康 教 育 模 式

高校贫困生“光环”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贫困生“光环”培养模式研究

然 家庭绘 贫困学生 提供 丁 定 数 I的 一 I 活费 用 但大 多贫

我 国 高 校 贫 困 生 的 现 状 及 分 析
围学生仍需 依靠 资助和勤 ] 鼬学 补贴 小足 . 费来 源途径 学 的调查 ( 选项 ) 示 , 4 %的奇 嗣学 f 庭提 供学 多 显 有 68 f 枉I 家 1
从造 项 排 列 来 看 . 渴 望撤 粹 父 母 n 同 时 , 同 学 牛 也 渴 望 { J 贫 能 证 明 自 己 的 能 力 和 价 值 冀 {翁 嗣 生 活 费 来 源 舯 调 查 二
垌查 M卷 8 0份 , 1 耵设 卷 8 1 8 l收 n 5 份 州收 率为 9 .啦 67 同时 , 们还 什别 举行 r 3场 贫刷 屯鹰谈 会 , 我 参与 学 生 4 0 多人 在调查 数据统 汁分析的 基础上 . 们认为虚 构建 贫困 我 生 光环 养模式 . 过对 贫日 大学 生的经 济援助 . 培 通 司 促使他 们全 画 酾澄艘 , 满完成 学 业 增强 就业 竞 争实 力, 其 使 成 为我国社 会主义事 、 的台格建 设着和接班 人 . 【
爱贫 日托学生 . J 璃 是他们 同满完成 学业、 回馈 社会 关犍 词: 贫困大学 生; 光环培养 模式 ; 式研 究 罐
中图分类号 :6 1 G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5 6 0 6 一X6 — 2 1 7 9 8 2 0 ) C)3 0 P —  ̄ c 定 障 碍 贫 阑 生 “ 大 学 活 巾 感 到 菏 恼 的 问 题 多 选 坝 ) t 依 次 足 : 就 业 压 力 , 1 3 t 经 济 压 .2 人 . 3 1^ 5 C ) 4 ; 27 2 % ; 习 力 .( 人 .t 2 . : 67 学 2( ) ) I 35 凡 、 i % 交 , .9 人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贫困生教育培养模式探析
本文依据高校贫困生教育培养工作的内涵,探讨了高校贫困生教育培养要素与模式构建。

指出要通过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教育与感恩反哺教育,构建“四位一体”教育培养模式,以提高贫困生教育质量,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

标签:
贫困生教育;培养模式;扶贫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反哺教育
高校贫困生教育培养工作一直是国家、社会和学校非常关注的问题,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内专家学者也做了很多研究,特别是在贫困生的心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贫困生的教育培养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高校贫困生教育培养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地研究新问题,建立系统化的教育培养模式,以全面提升高校贫困生教育质量。

一、高校贫困生教育培养工作的内涵及意义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二〇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坚持不懈的努力。

高校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源泉,应当看到,对贫困生群体进行教育与研究,既是我国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1、贫困生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在思想上比同龄人更加成熟,这也促使他们较早地成长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同学有更强的心理驱动力,这对于贫困生来说是重要的心理资源优势。

贫困生一旦成长起来,便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成长力,自然会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因此,贫困生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2、贫困生教育培养工作是一项伟大的扶贫工程
贫困生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关乎贫困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还关乎诸多社会问题。

一名贫困生如果能力未得到提升,将面临就业难、低收入等问题,不仅会给社会造成压力,而且会进一步恶化家庭境况,走入“贫困——贫困”的循环轨道中。

反之,贫困生教育培养质量得到提升,一个具有较强能力的贫困生脱离贫困,对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帮助贫困家庭摆脱经济困难的局面不只是要给予物质和政策上的扶持,更主要的是在物质和政策扶持的同时想方设法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但这里存在一个个性化问题,就是人与家庭及其环境的个性化特征,因此要想做好这一点,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生是最佳人选,因为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家庭,了解自己成长的环境,会毫无保留地给予极大限度的资金、技术、思想方面的支持,从而带动贫困家庭甚至地区(村镇等)脱贫,进入“贫困——脱贫——致富”的发展轨道中。

贫困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着信息优势、知识优势、技术特长、思想开放等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带动家庭乃至地区脱离贫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因此。

高校贫困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是一项伟大的扶贫工程,也是一种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教育观念。

3、成长起来的贫困生,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优秀的贫困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无论是典型示范作用还是反哺作用都将促进一定的群体积极努力,比如激发村里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农村家庭教育观念。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成为村官、三支一扶、支援大西北的重要力量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高校贫困生教育培养要素与模式构建
高校辅导员既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高校贫困生教育培养问题上,既要研究教育的理论性、时代性、现实性,以及相关内容的整合,形成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培养体系,又要根据贫困生教育目的与内容的要求,采用适合高校贫困生特点的教育方法。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反哺教育“四位一体”教育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挖掘、树立与宣传典型。

为贫困生寻找现实的学习目标与榜样非常重要,这是贫困生自我教育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高校贫困生教育方面,挖掘、树立与宣传优秀典型是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重要教育方法。

可以将优秀贫困毕业生案例编辑成册;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辟贫困生优秀典型专栏、专版等网络阵地;还可以建立QQ群,将优秀贫困毕业生组织到一个群中,建立更直接的交流平台。

组建同质结构群体。

将致贫原因相同或相近的贫困生组织在一起,组成同质结构群体,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动力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进行教育引导。

组建的同质结构群体,成员在知情意行方面存在一定的特征性模式,可以使群体中的贫困生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安全感和新的精神状态,这会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增强教育工作效果。

周期性谈心。

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人进行周期性谈心,让学生知道贫困不是磨
难而是一笔巨额财富。

贫困生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往往表现出更加勇敢,更加坚强,更有毅力,更敢于担当。

但当遇到触发心理感应点的问题时,又非常容易导致情绪的急速低落,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对贫困生个人与群体进行周期性谈心,以保证其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態和高昂的斗志。

2、对贫困生进行创新实践教育
“主体能力是主体性的核心,它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现实力量”[1]。

所谓实践出真知,对高校贫困生主体的能力提升,是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下述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其能力和素质。

专业创新实践。

进行专业创新实践,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尊重不能只放在心里,也不能只是默念的教条,需要用行动表达出来才具有教育的价值。

”[2]由导师指导贫困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并引导其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和优秀朋辈进行交流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与意识,在实践中找到自信,提高能力。

这既是对贫困生同学的真实尊重,也是深化和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理念。

校园文化活动的充分参与。

高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舞蹈类、书画类、歌曲类等活动几乎成为校园活动的主体。

受贫困家庭背景影响,大多数贫困生成为永远的欣赏者而不是参与者。

很多社团也是如此,贫困生同学望而却步。

贫困大学生需要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与熏陶中理解生活、了解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中提升人格与素养。

“给贫困生以尊严和力量,提高贫困生的生活质量,引导贫困生追求美好生活,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3]在贫困生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方面,各级各类高校存在不同的特点,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以实现教育公平与人的全面发展,为广大贫困生提供各种锻炼能力的平台。

建立企业实践平台。

高等院校积极借助各方力量,搭建企业教育实践平台,努力挖掘和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基地,推荐贫困生同学适时加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中,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要的有效衔接,较早地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着自卑、焦虑、自闭、人际交往淡漠等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具有科学性,绝不能够是“想当然”。

高校辅导员可以“借助校内大学生心理指导服务部门的技术和人力支持优势,并划拔部分助困基金聘请校外心理学专家,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心理训练等方式专门针对贫困生展开心理教育”,[4]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并对其进行跟踪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导员必须运用教育相关理论和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如挫折教育、赏识教育、实践教育等,通过各种适于环境与贫困生特点的途径和方式,将理论转化为贫困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贫困生“四位一体”教育培养模式的基础。

4、对贫困生进行感恩反哺教育
国家向高校贫困生推出了“奖、助、减、免、补、勤、贷”的助学体系,各个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给予贫困生伙食补助、生活补贴、专项奖学金等,对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对于国家的资助、社会的援助、学校的帮助,任何贫困大学生都当心存感恩,并努力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形成社会暖循环。

这项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是重大的,需要努力去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

反哺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校贫困生的反哺教育更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校辅导员需对贫困大学生的反哺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努力教育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支援大西北等活动中,积极建设家乡,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回报社会,奉献家乡。

据北京科技大学曲绍卫和刘晶所作的问卷調研显示,“有92.8%的受资助大学生非常感恩我国政府和社会支持”,[5]这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树立了信心。

高校贫困生“四位一体”教育培养模式各个环节与要素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予保障。

努力做好高校贫困生教育培养工作,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高校责任重大,辅导员更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协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