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化学培养方案
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703 学科级别:一级一、学科简介湖南大学化学一级学科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五个二级学科,并设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本学科有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湖南省重点学科,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28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余项。
我校化学学科通过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方法,基于纳米尺度和单分子水平的生物分析化学,仿生催化与功能有机分子合成等研究方向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界面物理化学与化学电源,无机功能材料与配位化学,功能高分子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能等研究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二、培养目标通过培养,使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掌握本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系统的先进专门知识和实验技术,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独立解决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际问题;成为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学制与学分1、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至4年。
2、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五、课程设置注:跨学科攻读的硕士生,须根据本人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生骨干课程2门六、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
七、学位论文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817 学科级别:一级一、学科简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和生物化工等五个二级学科。
0703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
化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化学(代码:0703)二级学科名称:无机化学(代码:070301 )二级学科名称:有机化学(代码:070303 )二级学科名称:物理化学(代码:070304 )二级学科名称: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代码:070305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化学学科自1958年始创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在学科研究方向、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都达到了较高水准。
学院现有国家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广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有6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和2000多万元大型实验设备可供科研表征使用,具备了承担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的能力和培养研究生高级专门人才的硬件条件。
本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下四个学科方向:1、无机化学;2、有机化学;3、物理化学;4、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现有专职教师32人,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博士16人。
本方向带头人为苏育志教授,研究方向为储能材料合成及电催化机理,开展锂电池新型正极材料―有机硫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科研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如我国著名的化学电源专家北京防化研究院军用化学电源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杨裕生院士引用过上述项目的研究成果),近几年论文发表在Polymer, Energy, J Power Sources等著名学术期刊上。
董文教授在过去5年发表SCI收录文章20余篇,文章被国际权威期刊它引近300次。
徐常威教授是Global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物理化学进展等5个国际杂志编委,近5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2篇,其中18篇发表在1区SCI兼TOP杂志,论文被引用1400多次,5篇入选ESI论文(每个领域达到顶级1%的论文)。
化学专业类(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大学英语读写 II 级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 Writing II 大学英语听说 II 级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 Speaking II 大学英语读写 III 级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 Writing III 大学英语听说 III 级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 Speaking III 大学英语读写 IV 级 College English
23201 3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64
4
学 科
23200
1
有机化学(I)Organic Chemistry(I) 4
64
4
基 23200
础
2
有机化学(II)Organic Chemistry(II) 4 64
4
平 23200
台
3
物理化学(I)Physical Chemistry(I) 4 64
三、主干学科
化学
四、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科 研训练、毕业论文等
五、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类学制 4 年,弹性修业年限 3~6 年,符合郑州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 位。
1
(Ⅰ)
4 64
4
22100 大学物理 A(Ⅱ)College Physics(Ⅱ)
化学一级学科(07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一级学科(07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研究型和应用型高层次化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政治素质过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勇于探索与创新。
2.掌握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科研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工业生产部门的教学科研或生产管理工作。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英),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英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英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二、质量标准1.应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2.应具备化学学科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
3.应具备化学学科基本的学术能力,包括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术交流能力。
4.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申请者独立完成;论文内容应有自己的新见解并具有一定的工作量;论文应符合科研论文的学术规范,并具有简明的中、英文提要。
三、学科方向1.无机化学(1)配位化学: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新型功能配合物、固体聚合物、超分子化合物、化学合成和天然分离、结构活性研究以及构效关系等研究;设计和合成新型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探索其作为异相催化剂在催化中的应用,拓展其在有机级联反应中的应用。
在气体吸附与分离,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分离、光催化活性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对水中污染物降解及光解水产氢性能研究方面具有特色。
(2)生物无机化学: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元素,尤其是过渡金属元素与体内有机配体所形成的配位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形成、转化,以及在一系列重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在生物配体金属有机框架(BIO-Mofs)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金属水解酶和金属蛋白的化学模拟及新型核酸水解催化剂的合成、性质及机理研究方面具有特色。
化学专业培养计划
化学专业培养计划学科门类理学代码07类别化学类代码0703专业名称化学代码070301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从事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化学专业拔尖人才。
2.基本要求:素质要求:有较为全面的社会人文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的基本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知识要求: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扎实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
能力要求: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能力。
熟练掌握英语,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水平,并能较熟练地查阅和阅读英文文献,具有初步的科技英文写作能力。
具有较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会利用计算机解决谱图及数据处理问题,会获取和应用电子和网络信息。
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本专业的课程体系1.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体育,人文、管理类课程,通识教育,高等数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课程,工程制图2.专业必修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课程:化工原理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通用课程:计算化学,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等。
专业方向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方向理论类、应用类、讲座类课程。
4.实践教学环节大学化学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
三、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续表四、课程地图应化专业优培计划课程地4五、专业核心课程六、总学分及其分配毕业最低学分七、总教学周数及分配总教学周:161周。
其中,理论教学周:116周;实践教学周:45周。
化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2018年6月修订)一、培养目标具备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掌握某化学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和研究方法、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
具有优良的科学素养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拥有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培养类型及学习年限学术型硕士生:2-3年三、培养方式1.硕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培养硕士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
2.硕士生需要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硕士生的培养工作由指导教师负责,实行导师个别指导。
四、学科培养方案和论文工作计划化学学科(学科代码0703)的培养方案适用于以下研究方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
1. 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硕士生学位要求不少于23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15学分,(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不少于9学分,且至少包含1门所在二级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1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自学课程学分记为非学位要求学分,课程设置见附录。
2. 论文工作计划硕士生入学后要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论文工作计划。
这事保证学位论文水平的重要措施。
五、培养基本要求1. 选题报告与论文工作计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确定课题方向,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选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
要求硕士生查阅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写出不少于5千字的书面报告,并在选题报告会上报告。
选题报告和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和学科专业负责人审查批准后,交系研究生教学办公室备案。
选题报告通过至申请答辩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2.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硕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并至少听取20次的学术报告,其中跨二级学科的报告不少于5次。
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3授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概况一、学科概况中南民族大学化学学科取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成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
化学一级学科下设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和环境化学六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学科。
现有专职教师83名,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0人,讲师3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国家民委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3名,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2名,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名,楚天学者计划7名,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名,40岁以下教师均有博士学位和国外留学经历;形成了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深的导师团队。
化学学科具备高水平的办学平台。
在实践教学方面,拥有国家级民族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分子成型加工校内实践基地、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实验室;在科研平台方面,拥有催化材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催化材料科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药学三级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4项;发表EI论文297篇;获省级奖15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环保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总经费达限及时间四、学习年限及时间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见课程设置表。
同等学力和跨专业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入学后必须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4门本科主干课程,随同相关专业本科生修课和考试,成绩记入档案。
补修课程为非学位课程,不计学分。
本专业需要修满33学分才能毕业。
六、学位(毕业)论文六、学位(毕业)论文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至少10次,包括听学术讲座、参与和组织学术讨论、做小型的学术报告、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等。
化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一级学科0703)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树立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思想。
1.硕士学位具备良好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熟练的外语基础,初具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本学科有关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
2.博士学位具备化学方面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坚实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动向。
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化学是当代基础学科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方向:1.现代无机化学 2.现代分析化学 3.现代物理化学 4.现代有机化学 5.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 6.化学生物学 7.理论与计算化学三、招生对象(l)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2)硕一傅连续:已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人学后1—2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享受硕士生待遇,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
中期考核未通过者按硕士生规格培养。
(3)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一般为两年半,其中课程学习一年或一年半,论文工作一年半或一年。
硕一傅连续研究生: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在职博士生:一般为四年五、课程设置(-)硕士阶段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英语(4学分) B类:量子化学(4学分)谱学基础(I)(4学分)现代化学进展(研究生专题讲座)(1学分)硕士生两年听完8场高水平专题报告博士生两年听完6场高水平专题报告C类:生物无机化学(2学分)配位化学(3学分)无机专题讨论(1学分)电分析化学基础(3学分)近代分子光谱法(3学分)高等有机化学(4学分)生物有机化学(2学分)计算量子化学(2学分)统计热力学(2学分)固体表面化学(2学分)高分子超分子化学(2学分)高分子结构研究法(3学分)高分子结构的光谱分析(2学分)D类:计算化学(2学分)晶体结构分析(2学分)配位磁化学(2学分)固体无机化学(2学分)电子顺磁共振(2学分)金属有机化学(2学分)生物医用材料(2学分)化学学术论文写作(1学分)近代电分析化学(2学分)环境分析化学(2学分)生物分析化学(2学分)分离科学(2学分)表面光谱分析(2学分)介观材料化学(I)合成与分析(2学分)介观材料化学(II)结构与性质(2学分)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2学分)现代有机合成化学(3学分)有机光化学(2学分)催化化学(4学分)分子动力学(2学分)胶体与界面化学(2学分)大分子物理化学(2学分)功能高分子(2学分)多相高分子(2学分)现代高分子物理(2学分)高分子合成化学(2学分)高分子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和高分子物理化学实验)(2学分)研究生综合实验(系里规定的有关学生参加实验操作考试后,确定是否修此课)(二)博士阶段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第一外语高等无机化学研究报告光电功能配合物生物配位化学有序纳米材料研究方向文献综述课超分子化学高等电分析化学材料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表面分析化学水化学----天然水体化学平衡导论现代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合成化学合成药物化学量子化学新进展催化新进展沸石化学新进展材料化学新近展高分子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功能材料六、培养方式(1)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301)
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301 )化学类(大类代码:07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的应用和研究型人才。
二、培养特色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团队合作意识,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的卓越人才或拔尖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教学和开发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2.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的知识体系、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生命、环境、材料、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4.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有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5.能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从事化学研究、教学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化学五、学制、学位、毕业最低学分四年,理学学士,165学分六、核心课程无机化学(Ⅰ、Ⅱ)、分析化学(Ⅰ、Ⅱ)、有机化学(Ⅰ、Ⅱ)、物理化学(Ⅰ、Ⅱ)、仪器分析、结构化学、波谱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基础、有机合成、基础化学实验(Ⅰ、Ⅱ)、综合化学实验、化学工程基础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创新实验、毕业论文、军事训练等。
主要专业实验:基础化学实验(Ⅰ)、基础化学实验(Ⅱ)、综合化学实验、探究性化学实验、化学工程基础实验、有机合成实验等。
化学学科培养方案-2020级
化学学科Chemistry(专业代码:0703)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系统的化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化学实验技能,了解化学学科的国际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并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从事化学研究和教育的高层次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纳米化学、仿生材料化学、络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新超导材料的设计和制备、非线性光学材料、分离提纯科学、化学键理论、团簇材料。
2.分析化学:发光及成像分析、核酸与蛋白分析、质谱分析、单细胞及单颗粒分析、纳米分析化学、电化学(发光)分析、烟草分析、化学计量学。
3.有机化学、可再生洁净能源: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材料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
4.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单分子物理化学、原子分子光谱与化学动力学、表面物理化学与催化化学、大分子与胶体物理化学、生物大分子物理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能源物理化学。
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加工工程:新的聚合反应和机理、高分子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合金、功能高分子、高分子成型物理与化学、高分子溶液、纳米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辐射化学、仿生材料。
6.化学生物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物理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学、纳米生物化学。
8.能源化学: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储能与转化、太阳能转化化学、能源材料、能源化学理论和仪器方法、能源化学工程、催化化学与工艺。
三、课程类型和学分要求1.硕士培养模式。
通过硕士研究生招生统考或免试推荐等形式,取得我校硕士研究生资格者。
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时,取得的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7学分,硕士学科基础课不少于10学分,硕士学科基础课和硕士专业基础课获得的总学分不少于16学分。
2.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
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在读硕士研究生完成硕士阶段基本学习任务,通过博士生资格考核,可以取得博士生资格。
一级学科:化学
0703 一级学科:化学070301 无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紧跟科学前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使之成为高级专业人才。
1.政治思想方面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业务能力方面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具有从事无机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从事本专业科技开发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专业论文摘要。
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
3.身体健康二、学习年限学制:3年,学习年限为2-3年。
三、研究方向01、物理无机化学02、生物无机化学03、无机材料化学四、培养方式硕士课程学习与阅读专业文献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厚扎根基与进行研究相结合。
第一学年,重点学习公共课、专业学位课及非学位课,同时按指导教师要求阅读专业文献。
第二学年,重点进行专业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同时修满培养环节学分。
第三学年,完成学位论文写作并通过论文答辩。
五、课程设置(见附一)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课程总学分为27-30学分,培养环节学分不少于4学分。
学位课为18学分和非学位课为10-12学分。
除数学、英语、政治外,18学时为1学分。
学位课程54学时3学分,非学位课程36学时2学分。
如果选择学位课作为非学位课,则为54学时2学分。
课程必须在第一学年内全部修完。
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硕士生一般在修满规定学分的基础上,应系统阅读本学科文献并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
所选题目可以是导师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由研究生结合科研任务提出。
研究生应根据教研室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在一年级以后担任本科生一定学时的助教工作。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化学(0703)(二零一八年二月修订)化学(0703)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09版]适用对象: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上海科技大学2017级硕博连读研究生一、学科简介化学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以建设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化学研究中心为目标。
设置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3个主干学科方向,主要发展生物化学、纳米化学、高分子化学、表面化学、新药物合成、电化学等领域,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并重,以跨学科、多元化的原创性研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并带动人才培养为特色二、主要学科方向1. 有机化学:含化学合成、生命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天然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研究方向。
2. 无机化学:含新型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等研究方向。
3. 物理化学:含新型纳米材料的设计、表征和催化应用,电催化、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催化化学等研究方向。
培养目标本学科的核心使命是启发,教育和培养新一代的科技工作的领导者和开拓者。
他们需要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广博的知识,最终成为有创造力、有恒心、有领导力的可塑性人才,以适应在本学科或交叉领域继续深造,从而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胜任高新技术研发、管理或创业。
本学科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接受化学科研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应具有优良的道德素养,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及拓展化学知识的能力,具备从事化学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学制和学分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学制为5年,最长学制为7年。
核心课程学习原则上在1年半内完成。
硕博连读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43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37学分,公共课不低于10学分(思政类不低于5学分,外语类不低于5学分),专业课不低于27学分;培养环节(必修)6学分。
鼓励研究生根据需要跨学科修读课程。
博士开题报告距离答辩时间不低于一年半,最后一次中期考核距离答辩时间不低于半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Chemistry
学科门类:理学
一级学科名称:化学学科代码:0703
一、学科点简介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于2010年获湖北省学位办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其中无机化学为2006年湖北省重点学科,并于当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本学科仪器设备齐全,研究条件良好;现有导师都是多年从事科研与研究生教育的专家,研究领域涉及功能配合物和无机纳米材料、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和超分子化学、催化化学、电分析化学、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及天然产物分离和分析、功能高分子设计和制备与高分子材料的化学、物理改性等。
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6人。
本学科拥有400兆核磁共振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气-质联用仪、毛细管电泳仪、元素分析仪、紫外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差示扫描量热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一批先进大型仪器和较为齐全的文献资料,能满足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工作的需要,为科研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毕业生一部分进入博士课程学习,其余在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学位获得者经过培养将具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实验动手与自学的能力,可以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中外文写作能力。
能够胜任高校、研究院所、企事业等单位的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及其相关工作。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原则上不超过4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
1. 无机化学(功能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稀土元素化学、无机功能材料)
2. 有机化学(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
3. 物理化学(催化化学、腐蚀与防护、表面化学)
4. 分析化学(电分析化学、色谱分析、环境分析化学)
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精细与功能高分子、生物医用高分子、高分子材料改性及综合利用)
五、培养方式
应在入学后两周内制订出硕士生培养计划,一般情况下应在第一学年内按照培养计划完成所选全部学分,于第四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并完成教学实践环节。
六、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最低总学分要求为33学分,其中最低修课学分要求为28学分(学位课20学分,非学位课8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教学实践环节1学分。
七、学位论文工作
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申请开题并撰写开题报告。
在申请毕业答辩前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应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应有一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或被接受。
(2)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得到申请号。
(3)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项。
(4)会议文章应被SCI、EI、ISTP收录。
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或获奖必须署名“武汉工程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研究生为第1作者,或导师为第1作者、研究生为第2作者。
完成学位论文后,按《武汉工程大学授予硕士学位条例工作实施细则》申请学位答辩。
八、课程设置
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