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讲师:车轩一、中医的基本概念1.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中医认为,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包括血、津液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储藏于肾。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神的基本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神由心所主宰。

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

阴阳学说——现代养生抗老防衰中医认为,肾是体先天之体,主蔵精髓,人体衰老是因肾虚导致机体的虚损与失衡。

虚者补之,通过养生、滋补、药物、食疗和运动加以弥补,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

大量药理研究证明补肾壮阳药可以延缓衰老。

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17:00-19:00为酉时,酉时肾经最旺,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在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三焦在亥时通百脉;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人体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

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于古代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的正常运行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认为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可以归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医治疗在实践中也应用了五行学说。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流通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疗法中的针灸、推拿等都是通过调节经络来实现治疗效果的。

4.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涉及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液体和气体。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疾病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不平衡,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气血津液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诊断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尿色等,倾听病人的言语,询问病史,以及切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

2. 药物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药的使用和配伍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药可以分为寒热药、温凉药等,不同的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

针感与得气
通过刺激穴位产生酸、麻、胀 、重等针感,以达到治疗目的 。
针刺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针具,消毒针刺部 位,保持安静、舒适的体位。
针刺深度与角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针 刺深度和角度,避免损伤血管 和神经。
留针与出针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留针时间, 出针时缓慢拔出,避免出血和 疼痛。
推拿手法分类及运用技巧
01
02
03
04
推拿手法分类
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 、按法、拿法等,每种手法有
不同的作用和适应症。
运用技巧
根据病情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 法,如颈部推拿宜用一指禅推 法,腰背部推拿宜用 刺激和损伤。
配合其他疗法
可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提 高治疗效果。
常见疾病针灸推拿治疗案例分享
感冒
通过针灸大椎、风池等穴位, 配合推拿风府、风池等穴位,
可缓解感冒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肾俞、命门等穴位,配合 推拿腰部肌肉,可缓解腰椎间 盘突出症症状。
颈椎病
针灸颈椎夹脊穴,配合推拿颈 肩部肌肉,可缓解颈椎病症状 。
痛经
针灸气海、关元等穴位,配合 推拿腹部肌肉,可缓解痛经症
状。
05
养生保健知识普及推广
常用方剂
常用的方剂包括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每个方剂都有其特定 的功效和适用范围。
临床应用
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注意药物的 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
04
针灸推拿技术实践操作
针灸基本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进针方法
采用正确的进针方法,如单手 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确保 针身垂直、快速刺入。
中西医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B.飧泄
(肝脾不和)
A.嗳气,呃逆,恶心
呕吐

B.脘腹胀痛
C.便秘
中医基础理论
(肝胃不和)
44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肝主疏泄
胆汁de分泌和排泄
中医基础理论
45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三)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 疏泄太过
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沉默寡言,喜太息.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中医基之础理源论,以消阴翳.)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中医基础理论
1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de应用
二. 概括人体de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de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de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de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de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中医基础理论
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 汗液,并调节其排泄
肃 降
A.吸入自然界清气 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
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

中药师培训资料----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师培训资料----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和组织器官构成的。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以五脏为中 心,组成五大功能系统。

(2)人体以心为主宰, 心为最高统帅, “心者, 君主之官, 神 明出焉。

” 因此, 在整个人体中,心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

(3)全身所有脏腑组织器官通过经络而联系起来,在生理方面,五大系统协 调平衡,共同完成复杂的生理活动。

(4)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如肝火 犯胃等。

(5)在诊断疾病时, 从整体观念出发, 察其外, 而知其内, 内外是一个整体。

例如望舌可以诊察多种脏腑病变。

(6)在治疗方面,亦从整体观念出发,调整脏腑功能。

如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当先实脾。

2、人与自然环境相应 人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界,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 环境对人体产生明显影响。

(2)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与乱,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变 更,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①社会进步,有利于健康,但也存在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噪音,工业污染 等。

②社会安定,生活有规律,少病,寿命长;社会动乱,生活无规律,疾病容 易发生,死亡率也高。

③个人地位的变更,特别是精神的不愉快,对健康造成不 良影响。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的概念: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 某种证。

所谓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在临床运用最多。

具体来说,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包括两种情况。

(1)同病异治:在同一种疾病中,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 同,所形成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 。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23
二.阴阳学说——四个基本属性
⑴ 阴阳学说de哲学含义
《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de阴阳二气,阴阳 二气相互作用,相互冲荡,其正常、完美de标准是和 谐.
《庄子·知北游》提出:“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认为阴阳de运动是有规律de.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20
● 宗气与中气
① 宗气
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胸中又称“膻 中”.因为膻中是全身气最集中de地方,故亦称为 “气海”.
宗气由肺吸入de清气与脾胃运化而生成de水谷 精气相互结合而化生.因此,肺de呼吸功能与脾de运 化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de生成与盛衰,有直接de影 响.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所以说:“宗气者, 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 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再如脏腑间各种生命信息,可以借助于气、经脉或三焦为 而相互传递,以保持其功能与内环境de协调统一.外部体表感 受到de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通过气de感应而向内在de脏腑 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经络之气de感应 与传递内脏而发挥其整体de调节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6
⑶ 人体之气de分类
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de水谷精气中de精 粹部分和肺吸入de自然界de清气相结合而化生.营气 产生后,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 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9
② 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不使外邪侵犯de
作用,故名.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为“卫阳”. 卫气由水谷悍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和而成.主要功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和技巧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1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和特点23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断、防治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基本特点。

中医注重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和功能的整体协调,强调个体差异和因人制宜的诊疗思想。

03中医基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史01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02中医基础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杰出的医学家和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原则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和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天人合一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症状等不同因素,进行个体化诊疗。

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疗时要考虑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02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脏腑理论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其功能是沟通身体内外,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经络理论脏腑经络理论阴阳理论包括阴和阳两种相反的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身体的平衡。

五行理论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相互生克制化,调节脏腑功能和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阴阳五行理论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

病机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包括邪正斗争、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

病因病机理论包括望诊(观察舌象、面色、形态等)、闻诊(听取声音和嗅闻气味等)、问诊(询问病史等)和切诊(诊脉等)。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目录一、中医基础理论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经络学说 (3)1.3 气血津液学说 (5)二、中医诊断学 (6)三、中药知识 (7)3.1 中药性能 (8)3.2 中药配伍 (9)3.3 中药应用 (11)四、针灸推拿 (12)4.1 经络腧穴 (13)4.2 针灸方法 (14)4.3 推拿按摩 (16)五、中医养生与保健 (17)5.1 养生原则 (18)5.2 常用养生方法 (19)5.3 常见疾病的中医调理 (21)六、中医急诊与急救 (22)6.1 急症处理 (23)6.2 治疗方法 (25)6.3 护理与康复 (26)七、中医病历与处方 (28)7.1 病历书写规范 (28)7.2 处方规则 (29)7.3 中药处方示例 (30)八、中医现代化与智能化 (31)8.1 中医信息化建设 (32)8.2 人工智能在中医中的应用 (34)8.3 中医现代化展望 (35)一、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基本力量组成。

阴阳主要体现在气血、脏腑、经络等各个方面。

阴阳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而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五行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血是营养身体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物质。

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分布都受到阴阳法则的制约,在中医治疗中,常常需要调整气、血、津液的平衡。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说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体由多个脏腑组成,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结构。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连,相互影响。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需要从调整脏腑功能入手。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内有一条贯穿全身的经络系统,负责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传导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8/6/2024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8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津液
津液—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也称”水液”.遍布于 周身,存在于经脉内外
人体某些分泌液,如涕、泪、唾等,及排泄液,如汗、 尿等,由津液所化生,也称津液
运化滋
输生润

废血和

物液营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经脏阴津血气精 络腑阳液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广义:包括水谷之精(饮食物化生成)、五脏六 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组织器官)和肾精(禀 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藏于肾中)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CONTENCT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运动养生
太极拳
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具有缓慢、轻 灵的特点,可以调节呼吸、增强内 脏器官的功能。
八段锦
中国传统健身方法之一,由八个动 作组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 免疫力。
五禽戏
中国传统健身方法之一,模仿五种 动物的动作,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心肺功能。
游泳
全身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 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协调性。
中医治疗失眠需要一 定的时间,患者应有 耐心,坚持治疗,直 至痊愈。
胃痛胃胀
01
02
总结词:中医认为胃痛 胃胀是脾胃不和引起的 一种疾病,治疗时应注 重调理脾胃功能,和胃 止痛
详细描述
03
04
05
胃痛胃胀分为寒邪犯胃 和脾胃湿热两种类型, 需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 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 疗。
中医治疗胃痛胃胀的同 时,还应注意调理饮食 ,避免食用油腻、辛辣 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具 有养胃作用的食物,如 山药、南瓜等。
VS
中医药创新与发展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研发新型中 药及其制剂,提高中医药疗效和水平。同 时,加强对中医药机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饮食要适量
不过度进食,以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饮食要时鲜
选用新鲜的食物,以保证营养价值和口感。
精神养生
心平气和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以减少身 体的消耗。
调摄情志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冥想、打坐等, 以保持心理健康。
修身养性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增强个人 魅力。
远离恶习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22
金元四大家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派别 寒凉派
攻邪派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火 热 论 、 “ 六 气 皆 从 火 《素问玄机原 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病式》
祛邪论“邪去正自安” 《儒门事亲》
李杲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朱震亨 滋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格致余论》
抗病能力,疾病发生与否。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48
㈡辨证论治
⒈相关概念
病,即疾病(disease),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 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 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 命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49
如:
病因; 风寒、风热等 感冒 症状: 发热、头痛、体痛、出汗
发展规律:起病急、传变快、流行性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50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断要点和与相似疾 病的鉴别点。
症状 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如:发热、咳嗽、呕吐、头痛等(自觉症)
体征 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 如:面黄、目赤、舌紫、脉数等(他觉症)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51
症状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个别的、孤立的现象 症状是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 不同的病可以有相同的症状 症状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生理方面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存——自然界存在 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 五谷杂粮)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41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春夏 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 汗孔开泄,多汗少尿 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内,皮肤致密 秋冬 汗孔闭合,少汗多尿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总结词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注重预防和调养,通过改善 生活习惯和饮食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 发生。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地域和患儿具体情况制定治疗 方案。如小儿感冒时可以采用发散解表的方法, 咳嗽时则采用宣肺止咳的方法。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也强调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家长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饮食、适当运动、养成 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措施来增强孩子的身体免疫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 ,中医也强调综合治疗和调理身体
详细描述
中医提倡“治未病”,强调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作息等措 施,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 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中医也强调调养身体, 促进康复。
外科疾病的治疗
01
总结词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以疮疡、 骨折、烧烫伤等为主要治疗对 象,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和外治 两种。
辨证治
01

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因、病机对疾病进行诊
断和治疗的过程。辨证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选择
合适的治疗方法。
02
辨证的方法
中医辨证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多种方式,通过观察病
人的神态、面色、声音、气息、语言、动作等,以及听取病人的主诉和
详细描述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也强调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作息等 措施,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中医也强调调养身 体,促进康复。
儿科疾病的治疗
总结词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以小儿感冒、咳嗽、消化不 良等常见病为主要治疗对象,治疗方法包括中药 治疗和推拿按摩等。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的部位。
穴位具有调节人体功能、缓解 病痛、增强身体健康等作用, 常用于针灸、按摩、拔罐等中
医治疗方法。
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三类,其中经穴是穴位的主要 组成部分,分布在十二正经和 奇经八脉上。
穴位具有“近治作用”、“远 治作用”和“特殊作用”等特 点,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头 痛、失眠、咳嗽等常见病症。
中医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 关联、相互制约。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通过 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来预 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诊疗方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 面色、舌质、舌苔等来
植物类
植物类中药最为广泛,具有疏 风解表、调气和血等功效,如
人参、枸杞等。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原则
方剂的基本组成
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部分组成 ,君药是方剂的主药,臣药是辅助君药的药,佐 药是协助臣药的药,使药是引导药物到达病所的 药。
常用方剂类型
常用方剂类型包括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 解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 剂和理气剂等,每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 用法。
五脏的功能活动特点是以藏为 主,不宜外泄,并主管人体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五脏的生理特性是生克制化, 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六个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 收、排泄。
六腑的功能活动特点是泻而不藏,满 而不实,以通为顺。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实 而不能满,以通为用。

中医基础学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学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再如: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而任何一脏器又 可分阴阳,如肾可分为肾阴、肾阳。
中医基础学医学知识培训
9
中医基础学 ——阴阳学说
2、病理方面
人体的各种疾病,都可用阴和阳加以概括,阴 阳作为“八纲辩证”的总纲,统领表里,寒热、虚 实,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如(1)阳热亢盛,上蒸头面 痤疮、斑;
相生次序:
如:肝资生心——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则调 畅,气血和调,心情易于开朗,气和则色悦;
心资生脾——心的阳气推动血行以养脾,心情喜 悦则脾气健,食欲佳,面色容光焕发。
中医基础学医学知识培训
13
相生:
中医基础学 ——五行学说
木(肝、胆)
(肾、膀胱)水
火(心、小肠)
(肺、大肠) 金
土(脾、胃)
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和生命活动的整体联 系4个部分内容。
中医基础学医学知识培训
22
中医基础学 ——脏腑的认识
“肾虚”、“脾虚”——误以为是肾出了毛 病,误以为是脾有了问题,甚至买了药补、 去治疗;
其实中医所说的肾、脾等五脏六腑主要是 一种功能定位;
如——“肾”并不是独立的肾脏,而是泛指 泌尿系统,包括膀胱等;
26
中医基础学 ——脏腑的认识
3.脾与胃: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
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 “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 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 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 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 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 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 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阳——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功能 的,机能亢进的等; 阴——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物事 的,机能衰退的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培训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培训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梁学亮一、中医学的基本特色中医学的理论系统是经过长久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它本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这一独到的理论系统有两个基本特色:一是整体看法,二是辨证论治。

现分述以下:1、整体看法。

中医学整体看法包含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一致性。

整体看法以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构造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问,构造上不可以切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定遇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保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2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定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想过程。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定证候的过程,马上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有关疾病的全部资料,包含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剖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由、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而后归纳、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论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

内容共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律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部分表达。

1.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拥有唯物和辩证的看法。

中医学运用它来说明人体的构造、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疗和治疗。

本书侧重介绍阴阳五行的基本看法、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里的应用。

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本章详细说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联系。

3.气血律液,主要论述气、血、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说明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

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

它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容。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中医学也是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溶入了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

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中医学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愧为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问世。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三、阴阳学说四、五行学说五、藏象学说(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完整”一词的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

(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形神病变相互影响(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

《内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②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③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④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调查资料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东方——多痈疡病理:南方——多挛痹西方——多内伤北方——多脏寒生满病⑤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因时制宜因地(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①社会的治安对人体的影响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②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

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生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还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功能失常,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

(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含义:(1)症:症状、体征。

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主观感觉到的和能被客观发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病、证本质的客观反映。

如:头痛、发热、浮肿、脉浮、舌淡苔白。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如:风寒表实证,病因一风寒病性一寒病位一表邪正关系一实反映了疾病在现阶段的本质,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依据。

(3)、病:疾病,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正邪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是生命的异常变化。

如: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

2、症、证、病、三者关系(1)区别:症: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构成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

是诊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

是对疾病现阶段本质的认识,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

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

(2)联系: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不同证候。

症状病若干总之,病是由症组成的,证是病的本质表现,也是由症组成的,症与证虽然与病有密切关系,但疾病既不单是一个突出的症状,也不单是一个证候,每一种病都有它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其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可产生不同的证候,每种病表现出来的证候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种不同的证候又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可见,疾病与单一的症状和证候是不同的。

症、证、病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

3.辨证论治的含义辨:分析、辨别。

证:证候。

论:考虑、讨论。

治:治则、治法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维过程。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5、辨证论治的应用(1)同病异治:病相同,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不同,因此,治法不同。

例如感冒:证体征夏季—感受署湿—治疗用芳香化浊药物冬季—感受风寒—治疗用辛温散寒药物(2)异病同治:病不同,因出现大致相同的证,故治法基本相同。

例如:久痢、脱肛、内脏下垂等病,都是由于中气下陷所致,所以都要以用“提升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三)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说明阴阳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它可以作为万物归类的纲领。

阴阳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生长灭亡的根源。

阴阳存在于人体生长、壮老、病死的整个生命过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说明阴阳代表了事物现象中相互对立而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阴阳互根: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因而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阳,就无所谓阴,没有阴,就无所谓阳。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消长: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依存,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状态之中,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从人体部位分:体表——为阳上部——为阳体内——为阴下部——为阴背部——为阳四肢外侧——为阳腹部——为阴四肢内侧——为阴从脏腑分: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主动、属阳从气血分血——主静、属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正、邪的含义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和康复能力。

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也有阴阳之分:如六淫寒湿——阴邪风、暑、火——阳邪(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阴阳偏胜:即阴盛或阳盛,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盛是病理变化中阳热亢盛的热证。

阴盛是病理变化中阴邪偏胜的寒证病理变化阳盛:阳胜则热——证见:高热、汗出、舌红苔黄脉数,属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

——证见:口渴,属实热证阴盛:阴盛则热—证见:舌淡苔白、脉沉,属实寒证阴盛则阳病—证见:形寒肢冷、腹痛、泄泻,属实寒证阴阳偏衰即阴虚与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虚是人体阳气的虚损,阴虚是人体阴液的不足。

病理变化:阳虚—阳虚则寒。

证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自汗,脉微—虚寒证阴虚—阴虚则热。

证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虚热证阴阳相损:由于阴阳互根,所以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

病理变化:阴阳相损:1、阳损及阴:阳气虚弱—阴精化生不足—阴虚例:脾气虚—食少、腹满、便溏、少气、乏力心血虚—心悸失眠、面色无华等2、阴损及阳:阴精亏损—阳气生化无源—阳虚例:心血亏虚—心悸失眠、面色无华等心气虚—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等阴阳转化是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

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病理变化疫毒痢疾:原始证:腹痛剧,下脓血,高热,烦渴,脉滑数(阳证)转化证;身凉肢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阴证)(病理:热毒极重,耗伤正气)(由阳转阴)风寒感冒:原始证: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阴证)转化证;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阳证)(病理:寒邪入里,变化为热)(由阴转阳)阴阳相离由于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阳一方亏损到了极点已趋消失,使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前提而随之消亡。

病理变化阴阳相离:阴亡致阳越—阴液耗竭,阳失于依附而外越阳亡致阴竭—阳气外脱,阴无以化生而枯竭导致阴阳离决阴阳相离,茅盾消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即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用于疾病的诊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1)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2)辨证分阴阳: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表、实、热——阳如里、虚、寒——阴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

如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5、用于疾病的治疗----必平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