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54.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将其悲愤难忍、跌宕起伏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55.《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33.《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两句是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34.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35.在《拟行路难》中,“,”两句是诗人趁酒意击节高歌,将一切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境况。
36.在《拟行路难》中,“,”两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四)明确字音
酌酒(zhuó)踯躅(zhí zhú)
(五)解释下列词语
1.泻:。
2.吞声:。
3.踯躅:。
4.断绝:。
(六)理解性默写
1.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2.鲍照《拟行路难》中,“,”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17.《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以“”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18.《拟行路难(其四)》中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长歌当哭,均难抚平诗人内心的愤懑,毕竟“”,无奈只能忍气吞声了。
19.《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教案:拟行路难其四目标通过学习《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学生能够: 1.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其他古代诗词。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旅行的思考,例如展示一张旅行者背影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旅行者的心情和目的地。
呈现(10分钟)•指导学生阅读并默读《拟行路难其四》。
•分组讨论学生对诗中意境的理解,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和诗人所描述的场景。
讲解(15分钟)•依次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生字的意思。
•介绍诗词的韵律和格律,并引导学生感受诗的音乐性。
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并解释其在诗中的作用。
•提供一些其他古代诗词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欣赏这些诗词。
拓展(10分钟)•向学生介绍其他类似题材的古代诗词,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并进行欣赏和解析。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用诗词创作的方式表达旅行中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5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总结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欣赏古代诗词。
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参与程度;•收集学生在小组竞赛中创作的诗词作品;•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回答,评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考资源•《拟行路难其四》原文《拟行路难其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知还。
回首凤池西畔翠欹寺,细雨中寻觅达摩长;昔日曾记风景在,云山不足重游赏。
却拟行,行未得,心烦迷迷苦无定。
目标通过学习《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学生能够: 1.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其他古代诗词。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旅行的思考,例如展示一张旅行者背影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旅行者的心情和目的地。
呈现(10分钟)•指导学生阅读并默读《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比较《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反问、动作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深入体会鲍照诗歌中所蕴含的悲愤情感与无奈心态。
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待人生困境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象、艺术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比较法:对比《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分析它们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杜甫《春日忆李白》中对鲍照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引出鲍照这位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鲍照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相关信息。
2.知作者详细介绍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讲述鲍照的文学成就。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他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
强调鲍照所处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种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鲍照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案:《拟行路难其四》相关教学活动一、活动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活动内容1.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2.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3.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4.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5.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三、活动过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列举与诗歌背景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简短的讲解。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讨论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在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3. 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解析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格律。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转喻等。
4. 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和形象描写。
•学生进行赏析,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力和感人的诗句。
5. 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参考《拟行路难其四》的形式和风格,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的文本•讲解课件和PPT•学生手册和学习笔记五、评价方式•参与度: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主动性。
•表达能力:学生在分析和赏析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作水平: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如词、曲等。
七、安全提示•注意保持教室安静和秩序,避免打扰他人。
•课堂讨论要尊重他人意见,避免争吵和冲突。
八、教学目标分解与教学流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学习诗歌背景知识: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学生做简短的笔记。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
•分析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贵贱穷达也如水流方向一样是不一致的。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听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诵,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愁的原因:人生亦有命--门第决定人生
门阀制度不合理,虽抨击,却----认命
手法上:反问、互文 写出了愁之浓
1-4句教师课堂解说词(课件不展示)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的“命”究竟是怎样的?鲍照在诗中并没有明说,需要我们从看似无用的起兴句中来玩味,因为这两句恰是对“命”的诗意诠释。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者。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4句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翻译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问题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作者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沈德潜曾评论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可谓愁中有愤。
拟行路难(公开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全诗。
②分析诗句中“愁”的表现方法和社会根源。
2、过程与方法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诵并理解诗歌。
②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悲愁苦闷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①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②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诗歌,分析“愁”的表现方法和根源,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朗读和朗诵,有些什么样的差别?明确:词典上是这样辨析这两个词的: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朗读诗歌——初识诗歌内容和情感1.现在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开始学习新课——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我们开始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预设:在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这时的读,只能是朗读,还算不上朗诵的。
2.出示朗读要求,学生朗读诗歌①请大声读2遍给自己听,看看在语气语调处理上,有没有变化?②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让他/她给你提点建议。
③请面向所有老师和同学秀秀你的声音。
3.学生代表尝试读。
要求: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弄清情感、语调、语速。
教师总结:本诗要读出忧愁、悲愤、苦闷的感情。
伴随着这种感情,这首诗整体上语调要平缓,语速不宜过快,具体表现为:前六句句式长短相间,五言七言交错,要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体会诗人半吞半吐,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情感。
后两句连用七言,一升一降,对比鲜明,情感达到高潮。
4.教师配乐示范读。
5.教师总结朗诵基本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到位,语调有升降,语速有快慢,感情要饱满。
6.学生集体齐读,再次体会诗人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课件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宋】鲍照
【学习目标】
1、单元目标: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 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本课目标: (1)了解鲍照及创作背景 (2)把握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掌握比兴的诗歌创作手法
【学法】
一读——诵读,读出情感。 二解——解释感情生发的缘由。 三析——用何种方法来表达情感。
才学出众,但家世寒微,大多做小官。
“论世”看背景
南北朝,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诗歌抒发了诗人 什么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认命,消极 安能行叹复坐愁? 反问,不平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借酒浇愁,忧伤 心非木石岂无感? 反问,转折,悲愤 吞声踯躅不敢言。 “不敢言”,无奈、矛盾、痛
苦、忍辱负重
【三பைடு நூலகம்】
• 开头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 流”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比 兴
关于比兴: “比”,即比喻;“兴”就是起兴,借助其他 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本诗如何运用比兴的?
●用平地上的水因地势不同向四面八方流动, 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主旨概括:
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 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 的愤慨不平之情,以及身为士人的无奈和 忍辱负重。
【达标训练】
比较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行路难》 (其一)异同。 (提示: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明白沙发文学与古典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能够看到文学创作的时代变迁以及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融合、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感受中全面领会诗词文学的魅力,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2. 掌握《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和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找到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为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三、教学内容:1. 沙发文学的诞生。
2. 《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
3. 《拟行路难》的文学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主讲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经典诗词鉴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典文学之美。
3. 学生朗诵与韵律感悟。
五、教学过程:1. 欣赏沙发文学代表作,介绍沙发文学的发展。
2. 谈论《拟行路难》的语言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学生在其中逐渐领会韵律之美。
3. 通过学生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探讨《拟行路难》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文学诵读活动,检验其对诗词文学的领悟和表达。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拟行路难》进行诗词鉴赏,并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反馈。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较好地处理好古典文学与沙发文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与领悟,而不是简单的知道,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应该在多媒体鉴赏和学生朗诵中得到充份锤炼和发展。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修改正式版)
通过同一风格的诗 歌拓展阅读,让学
具体诗句,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 世”的方法评析。 【板书设计】
生更进一步深入作 者心灵的同时,也 进一步掌握“以意 逆志,知人论世” 分析诗歌的方法
“命” “愁”
无奈、不平、愤怒、抗争
芜湖市沈巷中学 语文教研组公开课
课
题: 《拟行路难》 (其四)
授课教师:芜湖市沈巷中学 韦晓静 授课地点:高二(4)班 授课时间:2016 年 4 月 6 日第六节
⑴播放《行路难》微课视频,让学生 对《行路难》一诗内容及思想感情再 次认知。 通过比较,让学生 ⑵ PPT 展示比较表格,让学生讨论完 对两首诗的思想内 成。 (表格略) 学生讨论,分组合 容、手法甚至两位 ⑶教师引导下,学生完成答案,教师 作从写作缘由、表 诗人有了一个更深 点拨总结。 达情感及表现手法 入的了解,同时, 的角度完成比较表 提高学生通过比较 格 阅读诗歌的能力。 【PPT 展示教师寄语】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 五、教师寄语, 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 “才秀” 深化课堂 而“人微” ,有才而无望, “英雄无用 武之地”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 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 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 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 知,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 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 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的命运, 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微课补充法,对比鉴赏法:首先,启发诱导学生思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篇一: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拟行路难(其四)教案a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1《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2、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读懂大意;知人论诗;领悟情感;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1、认识体裁。
2、诵读交流。
3、问疑释疑。
二、知人论诗1、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2、再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问题切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领悟诗歌主旨)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问题探究:诗人知命吗?诗人认命不认命?结论:诗人知命。
但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比兴)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门第。
不平)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四、赏析技巧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比兴;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将真实复杂的心理历程、情感表现得曲折跌宕。
五、拓展:多读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味他们对待艰难人生之路怀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重点体验,准确把握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情感变化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的开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由命运决定的。
“安能行叹复坐愁”似乎是作者觉得应该安于命运的安排。
其实这个反问句,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
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人用哪些方法排遣愁绪?“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这两句告诉我们,诗人一是自斟自酌,借酒浇愁,二是趁着酒意歌唱《行路难》来排解忧愁苦闷。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歌唱声却因举杯饮酒越发悲愁而中断。
“心非木石岂无感?”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这句是对前面几句的转折,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诗人的抗争、愤懑,他不想安于命运。
可是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中明确表示“不敢言”,诗人为什么不敢言?显然因为诗人地位低下,没有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也因为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没有言的自由。
由此可见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强烈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出本诗的感情线索:二、拓展体验,整体感受鲍照诗歌的情感状态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的均是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着强烈的悲愤、郁闷之感。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今天我们来研究鲍照的诗作《拟行路难》。
虽然杜甫、李白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但鲍照这位诗人可能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
然而,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曾称赞李白“俊逸鲍参军”,可见对鲍照的诗歌评价之高。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情感。
在初读中,我们要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给重点字注音,了解《行路难》的创作背景和鲍照的人生经历。
通过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理解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命运既定不能自怨自哀的含义。
在精读中,我们要披文入情,咀嚼文字,深入把握诗歌的情感。
通过自由诵读,用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发现这个字是“愁”。
然后研读诗文,解读“愁”的含义,通过诗人的行为和互文,想象出诗人愁到了浓重无可排解的程度。
最后,我们要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通过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体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这篇文章描述了诗人面对门阀制度和命运不公的愁苦和痛苦。
诗人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承认“人生亦有命”,但他的内心仍然充满不平和愤懑。
他试图通过饮酒和唱歌来排遣愁绪,但这些都无法真正解决他的问题。
最后,他忍无可忍,大声呼喊出自己的不满,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隐忍吞声。
这篇文章通过诗人的情感变化,表达了社会不公和命运的无奈所带来的痛苦和愁苦。
结合全诗,我们可以想象出鲍照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诗人。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在那个充满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的时代,鲍照的才华被埋没,他的人生陷入了沉沦之中。
但是,他的诗歌却在当时就颇负盛名,并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告诉我们,命运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逆境中崛起,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句。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到“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白的《行路难》中写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的《定风波》中写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而《·赤壁怀古》中则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强烈推荐】《拟行路难》优秀教案2篇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设计2篇《拟行路难》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鲍照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学习诗歌以“比兴” 手法开篇,以“反问” 句式作结的结构特点,体会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其他同类题材诗歌,加深对本诗艺术特色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在困境中挣扎、愤懑与不甘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比兴” 句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诗人对命运不公的喟叹。
解读诗中“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蹰不敢言” 所蕴含的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把握诗人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
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通过朗读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人生感慨。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意象等方面入手,领悟诗歌的艺术价值,并能够学以致用,对其他诗歌进行初步的赏析。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古典氛围,然后展示一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图片,如屈原放逐、李白醉酒等。
提问学生:在古代,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往往得不到重用,他们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呢?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南朝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介绍鲍照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出身寒微却有着远大的抱负,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愤懑,而《拟行路难》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简要介绍鲍照的生平,他出身贫寒,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仕途坎坷,一生沉沦下僚。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渭南市瑞泉中学刘慧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ppt展示【学习目标】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一、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诵读体味、感知文本(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二)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鲍()酌()踯躅()2. 解题:《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分析: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春季课题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等四首)教学目标1. 学生能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诗作,探究诗人表达的情感以及形成原因。
2. 学生能通过诵读,借助声音,传达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增加读诗体验。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借助锁定关键词、知人论世等方法,准确把握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诗诗互译”,尽可能合理地表达原诗情感。
教学过程一、教学设想“古诗词诵读”板块是教材中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单元。
因此,分析其在教材中的定位,是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前提。
从教材中诗歌下的相关赏析与指导文字,可以看出,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比如:1.诵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
(《拟行路难·其四》)2.诵读这首诗,要仔细体味它是如何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的。
(《客至》)3.诵读时可以细细体会其脉络和情感。
(《登快阁》)4.诗作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清闲落寞,诵读时要好好体会。
(《临安春雨初霁》)但是,学生需要一步步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①学生自主阅读,借助教材的资源(诗歌、赏析文字),基于诗歌的关键字词,初步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②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诗人为何会表达出这样的情感。
孟子说:“颂其诗,读起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可见,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探究诗人情感产生原因。
③学生由初读、再读,不断深入地诵读,更好地传达诗歌表达的情感。
④诗诗互译,深入体验。
其实,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诵读”板块,究竟该如何处理?可能存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自由式。
教师不加过多介入,只是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这样和教材之外的古诗词没有多少区别。
其作为教材中的一个板块在教材系统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2.教读式。
《拟行路难(其四)》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拟行路难(其四)》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提高自身在逆境的个人修养难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过程【导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此诗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
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的烦恼是什么。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课堂知识点拨】一.题解拟行路难:摹拟汉乐府杂曲歌辞《行路难》而作的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行路难》原辞已不传,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是今传此曲的最早作品。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是南朝宋诗人鲍照创作的一组乐府诗,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各体,主要是抒写人生感慨及表达寒门士人的仕途坎坷,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这十八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哀,对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而且在这些表面看来似乎消极悲观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活、生命、命运的强烈追求和留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和空间中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拟行路难 (其四)公开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2、学会比较阅读,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感受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1、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意旨,并学以致用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诗歌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师: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的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
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影响非常大,李白对鲍照也是推崇备至,在他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语调激昂)鲍照,何许人也!(语调放低)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他,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
(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感情。
三初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1、自由朗读;2、指名读(挑选2-3名同学);3、示范读(听录音)。
四再读:疏通诗意,质疑难点教师给学生2-3分钟时间,自己默读或小声读疏通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自己提出质疑,教师找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其他学生解决不了再师生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1、“行叹复坐愁”?2、“举杯断绝歌路难”?五精读:品读鉴赏,体悟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
2. 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①“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
(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
(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
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
“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怎么可能看开呢?
(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
·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
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
)(“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
(“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
(再看写作背景。
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愁之源”)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
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 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诵读诗文,体悟一个“愁”字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
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
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
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
(100字左右)
【资料链接】
1.鲍照生平
鲍照(? ~466) ,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祖籍山东。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
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 首。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披文入情”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