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林语堂笔下的国人形象——《吾国与吾民》读书报告

引言

在我看来,国人对本国的热心探讨未曾有过停息。只不过随着时代的不同,其程度与内容有所差异罢了。当今之中华,伴随着经济与科技实力的提升,在世界舞台上亦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一支源自东方的“新鲜力量”对世界大国格局的冲击已在尤以西方媒体为主的报道中数见不鲜。而这样一个“朝气蓬勃”国度的国民,愈发关心与关注自己的形象与地位。这一点既不同于清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的夜郎自大之状,也有别于新文化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对西来之“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推崇。

文化交流,特别是跨种族、跨国度的交流,是国人达到了解自身之目的的重要途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那个动荡、混乱的、文化交流远不如现今便利的年代里,林语堂先生写就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一书成功地为西方世界的读者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中国人形象。同时,林语堂的理性立场与中庸姿态也使得这一国人形象对于国内读者亦有一定的解读价值和启示意义。

在对《吾国与吾民》所塑造的国人形象的参悟过程中,我也对陆老师的一句话“学习文化、用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则生活中的诸多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事就会变得不那么理所当然。”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想,这亦是识习文化的一大乐趣吧。

一、局外人身份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林语堂对自己的评价。[1]他在欧美长年的生活经历,给了他与众不同的视角来透视中国的国情与民族性格。这一点在这部向西方讲述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吾国与吾民》中表现得很透彻。一如他在自序中所言:“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

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恼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2]全书中,林语堂既没有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大唱赞歌,也没有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批判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我看来,他更多地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站在理性的立场上,用通俗、微妙的方式阐述自己对中国以及国人的解读。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是《吾国与吾民》的极大促成者,而她也在为其所作的序中这样评价到:“与历来的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而出世了。它满足了我们一切热切的要求,它是忠实的,毫不隐瞒一切真情。”、“我想这一本书是历来有关中国的著作中最忠实、最巨丽、最完备、最重要底成绩。”[2]赛珍珠对此书之忠实与客观的肯定,由是可见一般。林语堂的此种局外人身份,在他对中国人的形象塑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下面也将展开做较为详尽的阐述。

二、国人形象

(一)美德与恶行

一个民族的性格乍看起来似乎不难概括,不过若真要娓娓道来就知实为不易了。特别对于泱泱中华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及民族交融程度之高,无疑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在《中国人之德性》一章里,林语堂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提出了他的独到见地。首先是三大“恶劣而重要”的德性: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一直把忍耐看作一种崇高的德行,却被林指成为一大恶行。诚然,世代传承下来的观念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让国人自觉或不自觉有了这样的行为方式。与之作比,无可无不可与老猾俏皮之德性与社会环境联系更为密切。法律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让一种模棱两可的冷淡消极的态度变得最为稳妥和安全。我们常道的“少管闲事”、“学乖些”大抵源于此。同时国人之圆滑亦是一种适于生存于中国国情的性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维在我们心中似乎根深蒂固,我们都不愿主动惹出什么大是非来。而此些种种,在林语堂看来都是中国人的消极力量,一方面与千百年来民众逆来顺受之实情吻合,一方面又提示了中国在近代的在自然科学等方面落伍之缘由。这样的人生观若称得上是美德也应当仅为“老年人的美德”。林语堂对这些民族弱点的反映不是在有意丑化中国人。事实上,这亦可引起自己同胞的深思,认识它的实质和弊害,设法克服它,摈弃它。

但也因为国人之无限忍耐力,我

们所具备的宽宏的气度、和平的性情及知足的特质又可以算得上国人的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我们依旧可以听到和看到中国在外交里的与他国和平共处理念。国人讲究和和气气,知足常乐,想来也是常见之事。林语堂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精炼概括,其中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而且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也都可以举出相反的例子来。不过,他并不想要去争论中国的好坏,而是在与西方国家民族性格的对比中理性地将有血有肉的国人形象展现出来,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中庸之道

中庸的观念早已深深嵌入国人的思想与意识中,亦外显与生活、思维等方方面面。国人之和气、忍隐、知足之德性也好,国人之心灵世界与理想追求也好,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

“幻想与理想之区别,从不加以分辨,亦无意从事于分辨。” [2]中国人对直觉与感性有一种较为明显的“信赖”,不过我认为此点在如今已有明显削弱。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传承,其力量往往是难以察觉的,我们对待逻辑问题事对人事情理的执着追求便是一个重要表现。这与根植于民族心灵原地的孔孟之“仁”、“义”、“礼”、“教”之儒学思想有很大干系。而孔教精神亦是构成国人现实主义理想的几乎全部组成部分。孔子像是一实验哲学家,其所创造的情理精神产生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中庸之道。而它也是林语堂所认为的中国人文主义的重要内容。

从中国人文主义出发,人生究有何种意义、何等价值这个问题方得圆释。林语堂认为,西方哲思者惯性于自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妄图将宇宙间一切事物都与人类的福利挂钩;抑或转移到现世的生命为下世准备这样的循环逻辑观点上,是无法令人满意的。而中国人文主义者却有一种单纯而显明的态度决定了人生之目的——它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此乃中国特有之人生情操!这也是全书最令我震动的地方,寥寥术语,却道出了国人眼中价值问题的真谛。围绕着世俗打转,才是中国人的生活中心。林语堂所揭示出的这一特性使他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具有了不同于西方的意义。

林语堂也就此道出了对一个重要问题即宗教在中国不能存在之原因的见地——国人热衷于集中意识到尘俗享乐之中,他也指出这也是宗教不存在之结果。而中国人文主义并非全由

孔教之现实主义构成,其间的缺憾让道教、佛教的超自然精神给弥补上了。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玄妙学说,为国人构建了一个奇幻而远离俗世的理想世界;佛教的传入是历史上给本土造成的唯一一次同时冲击巨大的文化危机,可谓影响了国人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很好的“救济人类理性之穷”的作用。

林语堂本身是一个基督教徒的儿子,他信仰基督教,但是后来他又放弃了,以至在完成《吾国与吾民》创作的时期,他一直以一个人文主义者自居。[3]在塑造国人形象的过程中,这种人文主义视角也确实较好地将国人精神世界里的中庸观念阐述于文。尽管在我看来,由于地域、民族、时代的差异所造成的中华民族性格与理想的多重性并未在书中较短篇幅的描述中得到较圆满的阐述,但无疑林语堂对国人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作为一本主要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书籍,《吾国与吾民》很好地把握了国人一些鲜明特性,无愧于跨文化交流著作的典范。

三、民族之道

一如其名,《吾国与吾民》在塑造中国人形象的同时,也对国家之路、民族之道进行了阐述。这些描写分散并渗透进全书各章节之中,其间林语堂先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虑之心可一览无余。正值那个颠沛流离的年代,他这样写道:“今日,她(中国)无疑是地球上最糟乱最失政的国家,最凄惨最无告,最不能和衷共济以排万难而奋进。” [2]一个曾经拥有绝对荣光的民族,一个曾被世人敬仰朝奉的国家,却落到国将不国的危机境地,有哪一位子民不会唏嘘叹惋?但我分明看到林语堂的眼里没有那份无助的黯然伤神,他的内心确乎是一份至诚的中庸。也许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份冷静客观的思考与评价才是最可贵的。对于国家的命运,他也给出了正面的肯定的评述:“中国乃伟大过于她的微渺的国家,无需乎他们的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 [1]在今天看来,林语堂是对的,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调整让这个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国度实现了自我救赎,也正向着伟大的复兴之路不断前进。

在民族文化方面,林语堂给出了积极的评价:“中华民族是天生的堂堂大族……虽然在政治上他们有时不免于屈辱,但是文化上他们是广大的人类文明的中心,实为不辩明白之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