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规定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有:(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要求判断每项中所给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将其中一个能确定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其是否能与上下文语境相符,这就是代入筛选法。

(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叫句意分析法。

比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中的“以”字,根据上下文,可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于是推断出“以”是表原因的介词,相当于“因为”。

(三)结构推断法。

一些文言句子讲究对称,可以从已知的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对位置上另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中的“而”,可根据前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判知后句中的“而”也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

(四)标志确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据此可迅速确定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所”与“为”连用,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所”后面跟动词性词语,则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又如“于”,只要用在“见”的后面,也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用在动词后面,则大多是介词。

再如“乎”,若用在句末,则一定是表语气的助词,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的“乎”;而如果处于句中,则大多相当于介词“于”,如“相与枕籍乎舟中”中的“乎”。

(五)位置推断法。

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词语的情况,也能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比如“考点专攻题”第2题中四句的“之”,都在动词之后,便大致可判定它们都是代词(有时也可是语气词,这需视前面动词的意思确定);再联系上下文,可判定A、C、D三项的“之”都代指“狼”,只有B项的“之”代指后面的话。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推断方法课件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推断方法课件
列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对推:从位置上看“谷”与“死”处于相同的位置,而“异室”与“同穴”意思
又是相反相对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谷”与“死”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反 相对的。故从“死”的词义可推断“谷”的词义为“活着(的时候)”。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即时练习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⑤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 ③说说下列几组字词的含义,了解字形结构与字词含义的关系。
购、贷、货、赊、贼
形推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造,到……去)(走字底) ③ 购、贷、货、赊、贼(与财物、钱财有关)
声 答案见下页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声 推 通 假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 ②群臣百官皆畔。(畔,同“叛”)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④兵不顿而利可全。(顿,通“钝”。) ⑤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颜氏家训•勉学》)(指,通“旨”。) 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环绕。)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文言虚词词义与用法的推断

文言虚词词义与用法的推断

巧用文言虚词骂叛臣洪承畴
• 君恩深似海, • 臣节重如山。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一篇纪念梅贻琦的文章标题
• 大概或者也许是 • 恐怕仿佛不见得
(学生曾做打油诗来模仿梅贻琦说话的语气:“大概 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 怕仿佛不见得。”可事后很多很多年再回看,才发现 他的每一个踟蹰与斟酌背后,是多么坚定)
文言虚词词义与用法的推断
• • • • • • • • • •
是之取尔 野语有之曰 我之谓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羡长江之无穷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辍耕之垄上
《千字文》的结尾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臣实在是见识浅陋,愚笨糊 涂,让人见笑。我的学识不 过是焉、哉、乎、也四个语 气助词罢了。)
另外在翻译题目中也涉及到了部分文言 虚词的理解。这样,高考实际上每年都 考了虚词的理解。
• 1、从分值看,单独设题一般是2~3分,近两 年直接考题都是2分; • 2、从音节看,单音节是多数,也有许多双音 节的虚词; • 3、从频率看,所考过的虚词中,直接出题考 查虚词的题目中,其中“以”考了6次, “乃”、“而”各考了5次,“之”、“焉”、 “为”各考了4次,“则”、“矣”、“也” 各考了3次,“于”、“者”、“尔”各2次, 其他都是1次。 • 4、从熟悉程度看,所考的虚词都是高中课本 文言篇目里出现过的词。个别词即使没有和 课本对应,但在其语境中也可推测其意义和 用法。
文言虚词释义的误区
• • • • • • 不谙词法,一叶障目瞎解释; 不辨虚实,用实词解释虚词; 不明古今,用今义解释古义; 不察语境,脱离原句(文)解释; 不通语法,无从下手胡乱答; 不会类比,偏执一隅搞糊涂;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推断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推断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 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 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返回
牛刀小试
1、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
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 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 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 系。
(2)代词:①第二人称,今译为:你 (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 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②近指代词,今译为: 此、这样。
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蚤缫而绪,蚤织而缕(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
的布 )《种树郭橐驼传》
②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
南飞》
(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 游》)。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返回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文言虚词意义用法推断教学设计

文言虚词意义用法推断教学设计

学习后做题是否更有方向感、更有把握?阅读文言文是否更有感觉?教学反思由于初中淡化语法教学,在利用语法结构教学时难度较大,有必要先讲清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特点,让学生清楚不同词性的词该呆的基本位置。

平时教学文言文要督促学生熟悉课文、积累词语。

学生平时积累的东西还必须要专门去梳理。

这样文言文的复习效果会大大提高文言虚词教案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二、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不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一、什么是虚词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

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4.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

(叹词、象声词从略)虚词巧记诀:与其则(择)乎焉于(腌鱼),何若乃(来)者(择)也与(野鱼)。

因为而且所以(之)。

本义阐析:象形。

小篆字形,象胡须形。

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而”是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颊毛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用法(2)代词用法(3)动词用法(4)复合虚词(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因果,修饰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句末为语气助词,句中分三种情况:后接名词性短语则为介
八、也(句末表各种语气,句中表停顿)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2) 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3)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 一 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十七、者 ★★★☆(刚考) (二)语气词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 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 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何高效复习语文?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1、字音、成语。

期末考查的字词一般出自每课书后的“读读写写”列表及课本下注释,因此同学们需对照列表和课后注释,逐课清查回顾,碰到自己记忆不清晰或易混淆的词语,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化多为少,精简词语,建立自己的生字库。

2、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

复习时把平时习题册、测验卷等相关错题再看看,归纳总结掌握这些题目的解题要领、方法、技巧等。

3、文学常识。

复习课本中每篇课文关于文学常识的课下注释,特别注意识记课文的出处、体裁、主题、写法、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古代作家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等。

2背诵默写默写题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一、实词地判断方法、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地这一实词地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地解释是否合适.如下例: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地四个选项:.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地语段和内容是新地,但它要考查地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地、简洁精辟地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地含义未因时间地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如:“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地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地“迩”也是“近”地意思.这样地例子很多,如:①设五寸之地,引十步之远.(有地放矢地:箭靶)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地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结构求义法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地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如: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地结构是一样地,词地配搭是一致地.“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地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有时借助整齐地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地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地正确意思.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地地方”.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地”、“强有力地”.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地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语法分析法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③故久立与其客语.④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解析:①句中“渔樵”作句子地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②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地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③句中“故”作动词“立”地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④句中“故”作名词“琅琊王”地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地、原来地”.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⑥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地.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地意思.、形训求义法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地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地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地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地引申义或其他义项.许慎地《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地本义地.汉字中地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地意义.“造”地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地词义应是“到”、“去”地意思,“造”地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①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地“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地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②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③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地意义可由它地“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地东西,即“军饷”.、音训求义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地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地意思.语言里地“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地某一个“词”地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地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早晨地“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蚤”地本义是跳蚤,早晨地“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地假借义.通假字地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地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地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义为“给予”.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③(陈涉)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地“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地,也不是非此即彼地,应该在拥有扎实地课内知识地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灵活运用.二、虚词地推断方法、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地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地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地意义和用法地虚词判断方法.例如“之”地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地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地标志、宾语前置地标志、代词.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地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①蚓无爪牙之利.②夫晋,何厌之有.③侵之愈急.、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地具体意义和用法地方法.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删” “换” “代”法.有些文章虚词地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地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地一般是连词.、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地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地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地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地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地成分,表动态或语气.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地”.、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地意思.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地标志.、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地词句构成地对文,其对应位置上地词语地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地虚词地用法,推断对应位置地疑难虚词地用法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地连词.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地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地意思. 古代散文阅读一.(高考安徽卷,语文,-)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①丘:坟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地解释,不正确地一项是(分).延余两人坐延:邀请..降跽谢过谢:感谢..过立恭宿别过:拜访..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地意义和用法相同地一组是(分).遂扫石而坐.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弃甲曳兵而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其孰能讥之乎今君与廉颇同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高考湖南卷,语文,-)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题.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张耒《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年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解释,不正确地一项是().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地词地意义和用法相同地一组是().其为变亦酷矣吾其还也.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高考湖北卷,语文,)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分,每小题分)龙渊义塾记[明]宋濂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对句中加点词语地解释不正确地一项是().乃卜地官山之阴卜地:选择地点.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受业:传授学业.俾无有所与俾:使.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植:培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高考浙江卷,语文,-)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题.(分)宝绘堂记(宋)苏轼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注] ①锻炼:打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地解释,不正确地一项是().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常与寒士角角:较量..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地意义和用法不同地一组是().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一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例如:于、以

连词是一种虚词, 它不能独
立担任句子成分而只起连接词与 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的作 用。







并列连词:有 和、跟、与、同、及、而、况、 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连词:有 则、乃、就、而、于是、至 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等。 转折连词:有 却、但是、然而、而、偏偏、 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有 原来、因为、由于、以便、 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连词:有 或、抑、非…即、不是…就 是等。 假设连词:有 若、如果、若是、假如、假 使、倘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连词:有 像、好比、如同、似乎、等 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 可是等。
是……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陈胜吴广为屯长
如今人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介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因为 亡 为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被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不足为外人道也 3.语气助词 何……为;奚……为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反诘 表对象:向,对
前句“以”字前后的“缓攻”和“待其事”都是动词性结 构,“以”是连词;后句“以”字前后的“穷予生之光阴” 和“疗梅”也都是动词性结构
第三组: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002年)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百骑”是“人”, 后句搭配的“钟磬”是“物”,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
让步连词:有 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助词


助词在汉语中,通常分为结构助词、时 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 文言文中则有:之、乎、者、也、矣等。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1)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1)

吾其还也
难道谁能讥笑我呢 ?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如果真的能够顺利成功
3.连词
那么将用什么话回答 呢? 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将何辞以对 假设 如果 转折 然则、那么
4.助词
夸夸其谈 路漫漫其修远兮 相当于“而” 音节助词
练习: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 那么 如果 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其中的 一定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 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 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发展变化大。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经· 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 词,可推断“乎”与“哉”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同义。
介词
因为,为了
动词 “接受”、“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 代词 副词 相当于“难道”, 加强反诘语气
代上文的“千里马”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高中文言文虚词的推断技巧

高中文言文虚词的推断技巧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 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 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 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 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 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五、【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
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
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
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其”,作代词,那。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
助词,表停顿,不译。
参考译文 (1)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 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 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 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 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 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 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 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 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 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 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 大雅 蒸民》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 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

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

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是文言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它们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和文言断句规律,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意义。

1. 虚词:夫、乎、者、而、之、所、若、其、焉、以、兮、矣、哉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词语、引导语气、表达感叹等作用。

例如:“夫人者,必有褒于是之德也。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中的“夫人者”起到引导词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夫人”的评价。

2. 断句规律:句读、平仄、呼应、省略、倒装文言文的断句规律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它注重平仄和呼应的配合,也常常使用省略和倒装等手法。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诗十九首·登鹳雀楼》)这句话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断句方式,给人以节奏感和韵律感。

3. 虚词与断句的结合运用在文言文中,虚词和断句常常结合运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夫人者,必有褒于是之德也。

故曰‘人之云亡如此’。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中的“夫人者”起到引导词语的作用,而断句“人之云亡如此”则表达了作者对夫人的评价和推断。

4. 虚词与断句规律的变化虚词和断句规律在不同的文言文体裁和时代中有所变化。

例如,在《红楼梦》中,虚词的使用较为丰富,断句规律也更加灵活多样。

例如:“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红楼梦》)这句话中的“时光荏苒”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断句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5.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词语的差异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的词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文言虚词常常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

而现代汉语词语则更加具体明确。

例如,“夫人”在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对某一人的评价,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已婚女子。

6. 文言虚词与断句规律的学习与运用学习文言虚词和断句规律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写作文言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文言虚词和断句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可以在写作文言文时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应对高考,笔者以往年的高考真题为例,具体的分析了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即:分析语法结构、联系语境推断、理清句式标志、利用结构对称等,希望笔者的观点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一、分析语法结构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有自己固定的语法结构,准确的将就是这些语法结构是有规律可言的。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更为灵活、突出。

因此,要想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入手。

下面我们从一个高考题中来分析一下。

高考真题:[高考山东卷]: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

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选项:B蛟龙潜于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真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为学生讲解其结构知识,当遇到本题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教师课上所讲的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测其含义了。

“于”的用法很多,我们一一来分析。

“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

在“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方位名词”通常做补语,“于”做介词,可译为“在”或“到”。

在本题中“潜于其中”即属“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所以,在本题中“于”可以翻译成“在”。

还有一种情况,“于”也常用于“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事物名词”属状语后置,“于”做介词,可译为“比”。

在本题中“急于星火”即属“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于”翻译成“比”。

那么本题的答案就是我们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得出的。

二、联系语境推断在高考复习时我们常常按照考纲的要求让学生们必须掌握好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做虽然能让学生打好学习虚词的基础,但是高考题目是比较灵活的,所以在考场中还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语境去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B 项介词,给/到。
A 项代词,他的。
C 项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介词,拿、用。
微专题二十一
2.下列各项中,与“令晋为之饰装”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A.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 . B.然此可为 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C.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 . D.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 . ( C )
解析 A 项数词,几/屡次。B 项连词,因为/名词,费用。
C 项于是/才。 D 项介词,因为。
微专题二十一
4.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D ) 偕行 掞与 . A. 人佣耕 陈涉少时,尝与 .
宾客,酣歌不顾 掞又散之 . B. 者 人非生而知之 . 叹曰 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 . C. 得遍观群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 卒 病不果行而 . D. 思矣 吾尝终日而 .
微专题二十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B ) 言多而不辩 晋公子 其 昔秦伯嫁其女于 . . A. B. 计,大王亦幸赦臣 渤海之尾 臣从其 箕畚运于 . .
贱公女 晋人爱其妾而 . C. 不鉴之 后人哀之而 . 桂椒 为木兰之椟,薰以 . D. 战喻 王好战,请以 .
微专题二十一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 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 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 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 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例(1)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微专题二十一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 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 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 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送璧时斋戒了五天,表示 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 “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 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 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 因此, “乃”为副词, 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掞念臵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 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臵使孟珙辟于 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 掞以本领 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 掞又散之 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 . 金四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 邪?”似道始臵之。珙尝燕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 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 大服。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 叹曰: . “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 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
微专题二十一
4.句例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 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 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 例(1) “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 以根据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 ——“微波入焉”“从师而问 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 例(2) 判断“与我银, 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 两句中 “为” 的用法,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 为” 是介词 “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替你谋个内 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 “替”“给”讲。
微专题二十一
向士璧守黄州,檄入幕,寻以 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 . 臵使,掞与 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 . 景宗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 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璧守峡州,招之, 病不果行而 卒。 . (选自《宋史· 杨掞传》 ,有删改)
微专题二十一
管的钱财几万耗用了,总管财务的贾似道核实数目责令偿还, 孟珙把六百两银子给杨 掞让他偿还,杨掞又把这些钱分给了宾 客,饮酒欢歌不顾念偿还钱财之事。贾似道想要杀他,杨掞说: “汉高祖把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不过问钱的出入,您竟顾念 这区区的钱财,却不用这钱财结交豪杰的心吗?”贾似道这才 赦免了他。孟珙曾宴请宾客,有个手下军官出言不逊,孟珙命 令斩他,杨掞从容地说:“斩了他确实对,但是现在正会集宾 客多方征集计谋建议,斩他不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这个地方。” 孟珙很信服他的话。不久,有个大将立了功,孟珙坐着接受那 个大将拜见,杨掞为此脸色有了变化,于是感叹道:“大将立 了功,却要到官长庭前低头行拜见之礼,实在是头盔(指代军人) 不如毛笔(指代文官)啊。”于是他谢绝了宾客,研究进士学业, 于是考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
解析 C 项与例句均为介词,替、给。 A 项介词,为了。 B 项介词,对,向。
D 项介词,表被动。
微专题二十一
【参考译文】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可以, 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 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 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 跟着陪嫁去 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 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 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肉 桂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用绿色的翡 翠环绕着。 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 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 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 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 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 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 听。”
解析 B 项和例句均为“向” 。A 项对。 C 项从。D 项在。
微专题二十一
【参考译文】 杨掞字纯父,是抚州临川县人。青年时能写辞赋,乡里有 个姓陈的人家请他住在客舍里教儿子, 过了几个月他拂衣离去。 后来因为老朋友推荐,他出任驻淮地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说: “杨掞有如此的风度神采,将来不会在我之下。”从此政治方 法征战计谋多向杨掞咨询。过了一年,安丰被敌兵包围,杨掞 激动地说:“情况很紧急了,我请求前去。”他于是用奇策解 了围,杜杲上奏朝廷任命他为七品官员。 杨掞考虑自己身处军队中,骑马射箭是应当擅长的。晚上 他把青布垫放在地上,骑着不熟悉的马跳跃,起初跳过三尺高, 接着跳过五尺至一丈高,多次闪失跌倒他也不顾。制臵使孟珙 征召他到幕府,曾采用他的计策,称他为“小子房”(汉代的张 良,字子房),孟珙和他喝茶下棋,周济他财物。杨掞把自己掌
解析 A 项介词,和。 B 项代词。
C 项副词,于是、就。 D 项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
微专题二十一
5.下列各项中,与“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中的“于”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 . B.不拘于时,学于 余 . C.虎兕出于 柙 . D.淮阴,王也,受械于 陈 . ( B )
微专题二十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3~5 题。 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 数 月拂衣去。用 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 . . 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 掞。逾年,安丰被兵, . 掞慨然曰:“事亟矣,掞请行。”乃 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 .
微专题二十一
微专题二十一
二、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 题。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 言多 . 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 晋公子,令晋为 之饰 . . 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 贱公女。此可谓 . 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 薰以 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 . 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 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 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节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有删改)
微专题二十一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 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 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例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 法和义项有: ①疑问代词, 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 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 ③通“呵”,“喝问”。 ④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将上面义项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 么”这个义项了。
例(2)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例(1)中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 例(2)中的“其”不作句子成分, 只表反问语气, 因此应该是副词。
微专题二十一
6.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抓住这些标志, 我们 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 判 断 句 的 标 志 “ 者 ”“ 也 ”“ 乃 ” 等 , 被 动 句 的 标 志 “见”“于”“为„„所”等, 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 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可以 确定它的用法和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D ) 月拂衣去 里陈氏馆之教子,数 . A. 通使相窥观 时汉连伐胡,数 .
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 用 . B. ,则天不能贫 强本而节用 . 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 乃 . C. 成 精思傅会,十年乃 . 战功升三官 寻以 . D. 口语遇遭此祸 仆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