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2)

合集下载

双减课题《小学六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结题报告

双减课题《小学六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结题报告

《双减背景下小学六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摘要】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即将进入到初中阶段,因而教师对学生进行作业分层设计也能让学生把握自身的情况,最终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深化改革阶段,教师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分层设计作业迎合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

为此,笔者基于分析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首先分析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作业现状;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开展有效尝试;及时调整优化,促进整体提升三种设计途径.最后分析出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能够满足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一、课题的立项背景社会背景: 随着现代教育环境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使得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基础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按照统一一致的教学方法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正确看待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效果与质量,扩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与学习能力,发挥个性化,差异化,灵活化的数学教育方法的教学作用,才能真正做好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学是学生奠定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同时,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得出,分层教学法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本文将针对分层教学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实施策。

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持续规范校外培训, 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因此,我们课题组希望通过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1、研究的目标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⑴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创造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寻找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课题的研究,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的内容:(1)教材内容生活化:①导入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5篇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5篇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5篇小学数学结题报告1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

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

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1、趣味性。

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

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

自驱动、合作、研究:小学数学学习路径的课题结题报告

自驱动、合作、研究:小学数学学习路径的课题结题报告

自驱动、合作、研究:小学数学学习路径的课题结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的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小学数学学习路径,以培养学生的自驱动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

2.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设计一条小学数学学习路径,以培养学生的自驱动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

通过引入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标,我们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教学实践经验。

- 实地观察:到小学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

- 教学实验: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进行教学实验,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意见。

-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学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4. 研究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设计了一条小学数学学习路径,包括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自驱动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

- 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学实验,验证了该学习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反馈。

- 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数据,发现学生的自驱动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5. 结论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设计一条自驱动、合作、研究的小学数学学习路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具有积极影响。

该学习路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我们建议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普及和推广这种学习路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6. 参考文献- 张三, 李四. (20XX). 自驱动、合作、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路径的设计与实践. 教育研究, XX(XX), XX-XX.。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毛振静一、课题的提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

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研究背景?1、时代背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

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

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提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无穷。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22年5月,确定研究课题,准备申报立项;2.实施阶段:2022年6月——2022年12月,围绕课题进行研究,按时间顺序,分阶段上传研究日志。

3.总结阶段:2023年1月—2023年2月梳理教学研究过程,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22.01-2022.04)(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阅读各教育报刊杂志并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和相关理论的文献。

(2)确立课题,申报课题。

(3)落实任务,确立研究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4)运用多种方法,开始实施研究。

2、实施阶段(2022.05-2022.12)(1)开展相关的“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收集实践中的资料及数据。

(2)观摩研讨,实践研究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撰写研究性日志。

3、总结阶段(2023.01—2023.02)(1)整理档案,进行数据分析。

(2)论证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3)整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总结经验成果。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观察法:对本校数学课堂中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情况。

3、个案研究法: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寻找解决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及时归纳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经验教训,提高研究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不同窗习领域中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研究”的子课题,课题依照预设的研究方向顺利推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此刻申请结题。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世界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全然性转变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期进展对新世纪人材培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这次新课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进展,为了每一名儿童的全面进展.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若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阻碍着学生素养的形成,阻碍着学生的成长与进展.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把握知识,习得技术,进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教学的生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碰到的最大挑战确实是“有效性”问题。

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进程,可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明白得,领会的误差,和实施者缺乏相关的体会,课堂教学改革显现了形式化、低效化和“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开始重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和尝试,但关于正确的效益观、阻碍课堂教学成效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与策略、有效教学评判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行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稳。

为尽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研究课题研究”,具有踊跃的现实的历史意义。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热门11篇)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热门11篇)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热门11篇)课题的提出《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县抓住新课改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和科学实质,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尤其以安图三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为翘楚,小组互动,六步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已在全县全面铺开,我校也积极响应,首先在数学学科尝试采用小组互动,六步达标教学模式。

但小组合作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小组内缺乏有能力的**者,不会进行合理的分工,不知道怎么进行合作学习,有的甚至不知道小组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不明确原因一个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对目标描述的不够清楚。

教师也缺乏适当的**和指导,所以六步教学通常只能完成四步或五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初中数学有效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小组合作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不求实效的现象。

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成绩。

本课题的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题关键概念界定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也就是说小组内的成员是由性别不同、性格不同、成绩不同的学生组成的,从而使小组间的整体素质相仿,差别不大,具有可比性。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把交流与合作能力视为当今学生必需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课题结题报告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课题结题报告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数学是一门抽象思维的科学,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众多从事教育科研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注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一研究课题。

为了落实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提出了改革的基本理念,尝试建立新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及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见《学科教育》1999年第四期,题目《关于我国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

在这个宏伟的设想中,专家们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体会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所必要的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这就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上提出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就是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训练促进儿童神经中枢、大脑树突细胞网络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以实现智力开发的目的。

所以,研究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课题。

选择这个课题,正是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开发儿童的智力,实现数学启蒙的价值。

二、课题确立的原因本校地处惠农区园艺镇(原惠农县园艺回民小学),服务半径多是回族农民的子女,由于保守的民族传统,闭塞的区域信息,落后的文化底子,以及家长简单原始的教育方法,使来源于本地区的大部分学生思维简单、拘谨、迟缓,与市区学校同龄儿童的思维发展程度无法比拟。

这种学龄前期以至学龄初期形成的思维劣质,无疑是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学校这几年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虽有提高,但幅度很小。

全靠老师们课上讲、练,课下补、辅,搞题海战术,既增加师生的负担,又耗费了师生大量的精力。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4篇)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4篇)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4篇)数学课题结题报告(通用4篇)数学课题结题报告篇11.研究的问题本课题以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初、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为载体,以新中学数学教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为切入点展开。

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部分:1.1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

通过研究,认清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认清我国数学教育的优势与问题所在,提出新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当把握好的基本关系。

研究成果是一组有新意的、能指导教材编写的论文。

1.2新初中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设计、编写和实验。

通过研究,探索新初中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点,如探索创新的开放的数学课程教材结构体系,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方式的数学课程教材设计机制,数学课程教材设计中积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等。

研究成果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等以及一组相关论文。

1.3普通高中新数学课程教材设计、编写和实验。

通过研究,寻找具有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设计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接受式与活动式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的数学课程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途径,数学课程教材设计中积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等。

研究成果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以及论文。

1.4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通过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本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特别是数学探究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

研究成果是《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本)》、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和论文。

2.研究思路本研究按照“文献研究——建构理论——教材编写实践——教材实验——归纳、反思——修正教材”的路线进行,从对数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分析开始,在分析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以当代数学课程理论、数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等为依据,构建数学教育改革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关系、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等理论;在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将理论付诸于教材编写的实践,并通过教材实验以检验理论构想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再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教材实验数据和实验区师生对教材的反馈意见,经过认真分析、归纳,作为教材修订的依据,落实在教材修订过程中。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结题汇报[修改版]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结题汇报[修改版]

第一篇:《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结题汇报《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实验报告——商南县清油河希望小学数学课题组一、课题的确立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的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式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

为此,我们数学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情况,确立以《小学数学生活化》为题,进行教学研究实验。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模式,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打好基础。

二、课题的实施方法步骤。

(一)、实验对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二)、实验方法:以文献资料、教学反思、数学日记积累、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三)、实验步骤:1、形成阶段:(1)、建立和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确立人员分工。

(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3)、进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

(4)、制订实验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1)、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和师资培训。

(2)、构建“(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3)、积累实验的相关资料:①优秀教学设计方案;②教学课件集锦;③学生数学日记汇编;④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及专题发言材料;⑤实验优秀论文集;⑥教学反思汇编。

3、总结阶段:实验分阶段进行总结,采用的形式有:①经验交流会。

②观摩研讨课和示范课。

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

三、具体实验做法(一)创设生活情境,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小课题《乘法分配律》结题报告

小课题《乘法分配律》结题报告

小课题《乘法分配律》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基本法则之一,它用于解决乘法中的组合问题。

在数学中,当要计算一个数与若干个数之和的乘积时,可以先把这个数与每个数分别相乘,然后把这些乘积相加。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性质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用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2. 乘法分配律的性质和推导过程;3.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实例;4. 通过实际运算验证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和实例分析。

四、研究结果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以下方式表达:a × (b + c) = a × b + a × c2. 乘法分配律的性质和推导过程:乘法分配律的性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乘法分配律适用于任意实数;-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法则之一;- 乘法分配律可以推广到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

推导过程可通过使用变量代替具体数字进行演算和换元法等方法来证明。

3.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实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广泛,例如在计算多项式的乘法、求解方程组以及计算物理量等方面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4. 通过实际运算验证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选择几个具体的数字和变量,用乘法分配律的性质进行计算,验证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

五、结论与启示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基本法则之一,它在乘法运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乘法分配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数学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参考文献[1] 《小学数学教师用书(全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2] 张建民. 《小学数学探究活动(第三册)》. 科学出版社, 201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结题报告一、研究概况(一)课题的提出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教师一般通过教给学生算法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技能,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探索过程。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我校中高年段的学生及其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了解教师、学生对思维认知,寻找我校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还存在哪些问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或价值平时教学中教师都很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但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一般通过教给学生算法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技能,忽视学生对算法的探索过程,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

在计算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比较自然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数学等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这样才能提升小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经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思维的培养无疑是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

计算教学在小学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不仅仅是交给学生计算方法,而应该在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通过做计算题,进行观察、对比和判断,激发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只是停留在计算上,而是通过一道题进行有效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为以后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计算教学:计算教学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这些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方法。

小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篇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准确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提高达成教学目标效率”系“面对一年级学生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子课题,课题按照预设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在申请结题。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读教材编排意图,达成目标提高效率”问题。

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教材编排意图理解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准确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提高达成教学目标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历史意义。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1、符合现在认知心理学发展观。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人们了解到人的认知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

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不仅需要学习者感知、理解、领会外界事物,而且需要学习者有效地运用思维、记忆、识别、选择、分类等心理过程。

因此,学习者不只是被动的“受刺激者”和“反应者”,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

所以,研究学习者内隐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研究的重点。

这为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数学计算能⼒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学⽣数学计算能⼒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的提出在⼩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重很⼤,学⽣计算能⼒的⾼低直接影响着学⽣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需要通过计算来进⾏;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

⼏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同样离不开计算,⾄于简易⽅程、⽐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不与计算密切相关。

新教材对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突出计算⽅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注重⼝算、笔算、估算等多种⽅法的有机结合,使学⽣在使⽤各种计算⽅法的实践中逐步提⾼计算能⼒。

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担忧,学⽣的计算正确率并不⾼,由于计算错误⽽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学⽣很多,有的甚⾄因此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计算能⼒应指学⽣数学基本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数学计算的速度变慢和计算正确率下降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学⽣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

三、学⽣计算能⼒低下的原因分析抽样部分学⽣进⾏问卷调查,对学校⼀线的部分数学教师进⾏你认为学⽣计算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访谈,结合⾃⼰的切⾝体会,我们认为学⽣计算能⼒较差的原因有:1、⼝算不过关在调查中发现,⼝算能⼒不好的学⽣在进⾏笔算时问题相对⽐较多,尤其对于⼀些学困⽣。

竖式计算是以⼝算为基础的,任何⼀个加、减、乘、除的计算试题都是若⼲道⼀步计算的⼝算组成的。

从问卷中发现有很多学⽣⼝算不牢固,导致⼀步错,后⾯的计算就步步错。

2、计算法则不过关从问卷中发现学⽣对乘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计算不是很清楚,⽐较模糊,导致出错。

3、算理不清楚,笔算时数字位置不正确竖式计算时,学⽣对位值制理解不清楚,数位不能对齐。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xx年xx月xx日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过程•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反思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1 2 3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数学素养等方面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数学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传统数学教育的不足通过开发和应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意义03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01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通过研究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2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通过研究和分析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现状,提出相应的开发与应用策略和方法。

探讨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效果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为今后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结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总结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02文献综述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外,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课题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困难、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三、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包括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性的教学、多元化评价手段等方面,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五、小学数学教学现状1.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实践性。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缺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2. 学习的难点:小学数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和技能较为抽象,容易产生学习困难。

同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 教学评价的不足: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容易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六、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1.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针对性的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 多元化评价手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篇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张小华一、课题的提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

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1、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2、活动建构的理论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

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集训结构的。

基于以上依据,我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过程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

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

六年级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

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

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

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

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

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作业布置生活化五、研究成效经过研究,我总结了一些生活作业的设计策略。

1、改进书本作业形式传统的作业有其形式单调的不足,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予以体现。

为此,我们将传统的作业进行了改编,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时代性、应用性的家庭作业。

在既达到作业练习目的的同时,又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比如我今天要上的这节课,书本练习是: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邮票。

怎样付8角钱?我的设计是:到超市中观察、记录商品的价钱,比一比,哪个贵,哪个便宜。

拿1元钱看看能买哪些东西?又是如何付钱的。

这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

2、挖掘现实生活资源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也完成得较好。

3、丰富作业形式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

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形式要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在低年级段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这样几种作业形式。

(1)情境式作业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

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学了《认钟表》后,让学生回家用学过的时间,来向爸爸妈妈叙述一下自己在学校的一天的具体安排,还可以回学校后向同学们说说爸爸妈妈一天工作的具体情况。

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生活学习情境,让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一天,学会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又了解父母的一天,从而懂得体谅关心父母,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来得“润物细无声”。

(2)游戏式作业游戏是一直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在教学完分与合后,我们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并且作为“过关”的基本关,督促学生练习。

学生对此类游戏式作业乐此不疲,抓紧所有时间,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这种游戏在家长方面也得到了比较好的配合和收效。

(3)家长合作型作业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写字,很多作业(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比如我们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就让学生回家后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来让学生有向父母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父母的监督作用。

但这种作业对于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效果甚微。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用到的数学生活化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操作性作业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

如在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只出现了大量的计算各种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而现实生活中涉及大多是求不完整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像求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的表面积等。

于是我们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了测算火柴盒的家庭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我们设计如下家庭作业:测算出给定水果(或其他物体)的体积。

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测算过程。

各学习小组在汇报时都想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有的用长方体饭盒加满水,把水果放入水中,计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水果的体积;有的利用圆柱形茶杯测算出水果的体积;还有的学习小组经过实践得出结论,如果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可以测算出任意大小、不规则的物体。

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篇二: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XX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

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课题的提出国家《XX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