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影响:从众、服从、顺从
社会心理学-第十六章 从众依从与服从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三)群体一致性
结果:当群体一致地给出了错误的答案时,从众在 约35%的时间内发生。但是,当这名“出轨者”给 出正确的答案时,从众程度就落到了约9%。 出轨者的出现,降低了个体担心被排斥的恐惧及规 范压力的强度 但是,如果群内的其他成员对出轨者进行嘲笑,讥 讽,甚至惩罚的话 从众行为可能会增加
传染病: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在一大群人 当中迅速传播的情景。
人们之所以恐慌是因为发现别人也处于恐 慌之中。
何时人们会顺从信息性社会影响?
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 当别人是专家时
(二)规范性社会影响研究
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判断的困难程度
在模糊或者困难的判断中,从众现象会比简 单判断中更多。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二)群体的规模
Asch分别使用一、二、三、四、八和十五个 实验助手组成群体。
•从众程度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升高,直到群体 由三个助手组成,然后从众的程度保持稳定 •十五人的群体不会比三个人的群体引发更多从 众
群体规模对从众的影响取决于多个因素
任务类型可能是其中之一。 第二个因素是多数成员间的结盟
第十六章 从众、顺从与服从
第一节 从众 第二节 服从 第三节 顺从(依从)
第一节 从众
一、概念
从众(conformity):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
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可以发生在现实情境下, 也可以发生在想象的群体压力下
二、为何从众
2020广东肇庆教师招聘考试:社会影响之你究竟“从不从”
2020广东肇庆教师招聘考试:社会影响之你究竟“从不从”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谈及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这个词汇,诸位考生必不陌生。
社会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它对人类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受这些影响的行为从程度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从众、顺从与服从。
但他们三者却让诸多考生傻傻分不清楚,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该理论,弥补知识小短板。
当然,社会压力会引发人们的从众行为,但有时候人们也以其他方式进行反应,最常见的有反从众和独立。
其中,反从众是指由心理拒抗引起的在所有情况下对抗从众的现象,它与社会压力的要求恰恰相反。
而独立是指人们不愿受制于他人的倾向,独立的人不在乎社会的压力与他人的要求,往往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从众行为反映了个体在社会压力之下的选择违背了自己的真实意感,在生活中与从众行为类似的还有顺从和服从。
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父母、老师、警察等都是我们服从的对象,对权威与他人的服从也是一个人社会适应是否良好的标志。
影响服从的因素主要有: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情境压力。
以上,便是有关从众、顺从与服从的知识盘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起到帮助。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
复习思考题
• 5. 谢里夫关于似动程度影响从众的实验和阿希关于线段判断的经典实验都表明个体经 常会从众。无论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还是在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判断都是如此。人们之 所以从众主要有两个原因:为了使自己正确(信息性社会影响)和为了被人接受(规范性 社会影响)。 • 6. 日常生活中,服从合法权威通常具有适应意义。然而,人们有时会服从那些给他人 造成伤害,且违背自己观念和价值的命令。米尔格拉姆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如果 实验者要求正常的成年人被试去电击无助的受害者,则大部分被试都会按照实验者的要求 去做。 • 7. 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顺从他人的要求。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让人顺从的技巧,包 括登门槛技巧、门前技巧、低球技巧、折扣技巧、过度理由效应和引起注意技巧。
21世纪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第二节 从众
第三节 服从 第四节 顺从
本章导言
•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商场购物时,受推销员的鼓动买下了并不需要的化妆品;话剧或 音乐会结束时,周围的人都站起来为演出者鼓掌喝彩,本来觉得演出糟糕透顶的你却也不 由自主地起身鼓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他人试图改变我们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努 力,纷繁多样的社会信息影响让我们无处可逃。 • 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其他人以及群体的影响的呢?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 重要性,因此社会影响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 四、去个性化 • 群体对个人产生影响的另一个例证是去个性化。它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 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湮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去个性化常常使 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极端的行为。
• 学者认为,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1)匿名性(ANONYMITY)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 • (2)责任分散(DIFFUSEDRESPONSIBILITY)。津巴多认为:个 体单独活动时,往往会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会遭到谴责;而个体和群体其他 成员共同活动时,责任会分散在每个人的头上,个体不必承担这一活动所招致的谴责,因 此会更加为所欲为。
社会影响-从众、服从及群体影响
2.服从
2.2 服从的经典实验
实验过程: 如果实验者(老师)服从研究者的要求, 他会在75,90和105V时听到学习者的哼哼声。 在120V时学习者大喊电击太疼。 在150V时咆哮:“实验者,把我从这里弄出去!我不 在参加这个实验了!我拒绝继续做下去!” 在270V时学习者的抗议声变成痛苦的尖叫声,并坚 持要出去。 在300V和315V处,他尖叫着拒绝回答。 330V后他再也没有声音了。
Procedure:
1.在实验的前两次,所有的实验 同谋者都选择了正确的线段;
2.从第三次开始,在真被试之前 的所有同谋者都选择相同的错误 Sample 线段;
ABC
Q: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反应?
1.从众
1.1 从众的定义及实验
2.从众的经典实验:Ash(1956)的从众研究
结果:
1. 但被试单独完成时,99%以上他们都作出 正确的答案;
Outline
1.从众 2.服从(补充内容) 3.群体影响 4.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略)
3.群体的影响
3.1 社会促进 3.2 社会惰化 3.3 去个体化(补充) 3.4 群体极化(略) 3.5 群体思维(略)
3.群体的影响
3.1 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任务
时,由于他人在场(实际在场、想象在场或隐 含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引起个体工作绩效 的降低,这称为社会干扰(社会抑制)
3
2.服从
2.2 服从的经典实验
实验设计: 被试:40名20-50岁的男性 实验中所涉及的角色:
★发布命令者(权威):米格拉姆本人 ★执行命令者:被试 ★命令执行对象(受害者):由另一名假装的被
试扮演(米格拉姆的同伴)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读书笔记社会影响是指因人际间的互动而产生态度或行为上的改变,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在行为的层面上,从众,服从,依从,是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的方式,在这几个方式中,从众较多涉及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服从涉及个人由于社会角色关系连带而发生的影响作用,而依从则涉及更为一般的人际影响。
一.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其特点是:(一)引起从众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个体想象中的群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行为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其随大流时并没有意识到。
(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性是从众的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它本身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必要的。
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沟通才有可能;反之他们的沟通与互动则促进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发展。
从个体来看,他只有在多方面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任何个体,无论其多么聪明绝顶,其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到足以适应遇到的每一种社会情境。
个体需要以从众方式,在较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世界,因此从众具有个体对社会生活适应的功能。
三、从众行为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情况不熟悉等)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对自己行为的引导。
按照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社会影响
从个体的表现确定其社会角色,从而推想其它品 质的认知。
3.人际认知
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4.因果认知
对社会行为原因的认知。
5.自我认知
对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品格、地位、身份等方面 的认知。
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社会认识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与人接触时(特别是头次接触时),首 先被反应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 用叫首因效应(或最初效应、第一印象); 最后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叫近 因效应(或最近效应、最后印象)。
一、从众 动机
如何在阿希实验中进行改进,以便确认人们 的动机。 单独回答。 留给个人的私密性大,人们从众的可能小
一、从众 动机
示范与从众 淋浴间只有6%的学生节水,有一人示
范时49%的人,两人示范时67%的人做 到。
汽车广告单,在有示范时,7%的人扔 地上,无时37%扔地上。停车场,是完全 干净还是有一片碎纸更易使人扔。
以后还能见得着吗?
三 服从
Millgram电击实验:耶鲁大学科学家.表面 上是研究惩罚对学习的影响,错了就电击隔 壁的学生.到75伏时,开始呻吟.猜测4 %会在300时停止.实际上有.65%.
不因性格,人种.性别而有差异. 当他与其他两位公然反对实验者的教师在一
起时,完全服从下降到10%.
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2.晕轮效应
在社会认知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 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它一系列的有关特征, 也就是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到未被认 知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 象。
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刻板印象
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 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教招笔试易错知识点:群体影响
教招笔试易错知识点:群体影响_1.从众VS服从(1)对象不同:从众是个体与众人一致;服从则是个体或众人与组织和权威人物一致。
(2)压力的形式不同:从众的压力主要是心理感觉到的,是无形的,是自愿的;服从的压力是以法规、政策、纪律、命令等形式出现,是有形的,是非自愿的。
2.顺从VS从众顺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表现出来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请求,从众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
3.顺从VS服从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的社会角色联系。
4.从众VS去个体化从众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而去个体化往往是消极的。
【单选题】1.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违反校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具有羞耻感、负罪感和自责感,因而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
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往往将自己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做出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他们喜欢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
这种现象属于( )。
A.责任分散B.从众现象C.去个性化D.群体促成1.【答案】C。
解析: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
题干中一部分学生在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时,自我导向功能削弱、责任感丧失,表明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导致自我导向和责任感的削弱与丧失,从而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例如题干中“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的行为。
因此,题干的现象属于去个性化行为。
C项正确。
2.服从与从众之间的区别是( )。
A.群体压力B.群体互动C.自愿性D.社会评价2.【答案】C。
解析: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服从则是在外界的压力下被迫做出来的。
社会心理学第十三章
接受影响 Yielding to influence
拒绝影响 Resisting influence
2. 阿希(S.Asch)——群体压力实验
x
abc
❖ 被试的任务是从左边的三个线段中找出一条与右边的靶线段长度相同的线段。 ❖ 实验结果:
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真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真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真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际判断次数的75%。
团体的一致性
❖ 当有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从众 率会比通常下降达 75%,无论持异 议者是令人尊敬的专家还是普通人
❖ 即使持异议者的答案也是错误的, 也会降低从众比率
❖ 团体中的同盟 ▪ 当拥有同盟时,即使参加同盟 的人数处于劣势,仍能起作用
多数一致 一个异议者
15 of 15
型
(一)真从众 外显行为,内心看法皆一致 表里如一,心服口服 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
(二)权宜从众 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 阿希实验中的从众
(三)不从众 (1)表不从,内心从 群体的领导者,面对群体激奋, (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
三、从众的原因
(一)行为参照(信息性动机)
时,群体影响效应依然存在。
·
The emergence of norms and their subsequent influence (Sherif, 1935)
Number of inches of movement observed
心理学课件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
从众的研究范例
谢里夫的研究 阿希的研究
谢里夫的研究
研究目的: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多数人反应的影响。 研究方法:游动错觉 研究材料:暗室,发光体(光点) 研究假设: (1)每个人都可能产生“游动”的视觉错误。 (2)观察者要精确地估计光点游动是相当困难的。
实验具体程序:(1)让被试坐在暗室里, (2)在被试前面一段距离处,呈现一个固 定不动的光点,被试会产生光点在移动的 错觉。(3)让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五、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
1.阿希实验(1951)
材料:18套卡片,每套2张,其中一张卡片上有一条线段(标准 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线段(比较线段)。
被试:7名被试,其中6名为实验者的助手(假被试),仅一名 真被试。
任务:比较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 程序:7名被试围桌而坐,真被试被安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上。
实结果:被试分别在暗室里单独估计光 点移动的距离时,各人判断的差异很大。 (独立的参照系统)当许多被试在暗室里 一起估计时,差异变量的很小。(共同的 参照系统和准则规范)
在谢里夫的实验中,被试处于一种非常 模糊的情境中,也许正是因为对自己的 知觉非常不确定,被试才易受他人影响。 如果我们减小情境的模糊性,还会发现 这种人际影响吗?
信息影响
群体规范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违反群体规范也会受到直接惩罚。 比如,在对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一项观察研究中 发现,尽管工厂规定工资依据劳动生产率而定,多劳 多得。但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似乎都有一个标 准,每天他们完成这个工作量以后,便松驰下来。任 何人努力苦干都会被他人认为不好。因为这会使管理 人员提高劳动定额。因此,工人们有自己的行为规范, 一个人不能干得太多,否则,他就是一个“假积极”; 一个人也不能干得太少,那样会使他背上“磨洋工” 的黑锅。当一个人做得太慢或太快时,就会受到别人 的“提醒”,这种提醒就是往偏离者的肩上打一下。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任何一个群体成员都可以实 施这种惩罚,挨了打的人也不能还手。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知识点
第十一章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一节他人在场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促进了活动的完成,并且提高了活动效率。
(蚂蚁搬土实验)社会抑制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不是促进活动,而是干扰了活动的完成,而且抑制了活动效率。
两个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不管是结伴效应还是观众效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的效应.(思考:影响因素是什么?)二.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 由于他人在场,我们每个个体会提高自己的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就会增强,越熟练的工作完成得越好(促进),反之,越不熟练的完成得越差(抑制).三.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某个任务的时候,个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他自己单独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付出的努力更少一些。
解释:(1)在群体的情况下,大家一起完成活动的时候,对于活动中的每一个人,他的责任意识会下降;(2)心理学觉得,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意识,在群体中所做事情的成果被淹没在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成果当中了。
例子:和尚挑水吃,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四.去个性化指一个人在群体当中,去做某种活动的时候,因为他对这个群体的认同,就淹没了对自己个人身份的感知,即失去了个性感,认为所做事不是他自己的责任而是群体的责任.积极的方面:防暴警察维护社会秩序消极的方面: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1895年出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研究集群行为,集群行为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人们在集群的时候去个性化了。
例子:1985中国足球5。
19事件;网络的虚拟化也实现了心理上的去个性化第二节从众、服从和顺从一.从众(带非理性的色彩)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
(即随大流现象)分类:真从众--口服心服权宜从众——口服心不服不从众经典实验:(1)谢里夫的经典实验-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是要以别人的观点行为作为我们做出行为的依据的。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课件
29
服从(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 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社会规范 /权威)要求的现象。
• • ●从众 • ●服从
外界压力 不明确 明确
行为 自觉自愿
被迫
PPT学习交流
30
• (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 1.实验程序
•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自愿者。被
现象。
PPT学习交流
22
•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 1.潜在损失危机
• 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某种信息的指引而作出相应的行为。
• “你如每月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获得几个潜在的健康利 益”
• “你如每月不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失去几个潜在的健康
利益”
• 2.互惠心理
•
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
则会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
集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
PPT学习交流
20
二、依 从
• (一)依从的概念 •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 (三)依从诱导策略 • (四)被动依从 •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PPT学习交流
21
• (一)依从的定义
•
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
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
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看看1、2、3哪条线与标准线是一样长的?
•
标准线
1
2
3
比较线
• 图15-2 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
PPT学习交流
6
一、从 众
PPT学习交流
7
实验结果:
• 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跟随大家一 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 75%的被试至少有过一次从众的行为,和大家一 起作出错误的判断。
举例说明从众、服从以及顺从心理的事件
**从众、服从以及顺从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涉及人们在群体中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概念。
这些心理现象通常反映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受到群体压力和权威影响的方方面面。
以下将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和实际场景来说明这些心理现象。
### **1. 从众心理的事件:****例子一:社交媒体中的舆论引导**在社交媒体时代,从众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旦某一观点或行为在社交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更多的人可能会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而选择从众。
例如,某一时期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某种挑战或模仿的风潮,许多人会迅速跟风参与,因为他们希望融入主流、获得认可。
**例子二:消费潮流和时尚**在消费领域,从众心理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当某个品牌、款式或产品成为潮流时,很多人因为追求同侪认同和社会认可而选择从众购买,即便个人兴趣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这种现象在时尚行业尤为显著。
### **2. 服从心理的事件:****例子一:密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斯坦利·密尔格拉姆进行的经典服从实验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标志性研究。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一位学习者进行电击,尽管他们明知这可能对被电击者造成伤害。
结果显示,很多人在权威的压力下选择服从,即便这违背了他们自己的良知。
**例子二:组织中的层级结构**在工作组织中,员工往往出于服从权威、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的心理,执行领导下达的任务,即便他们个人可能对某些决策存在疑虑。
这种服从心理在军队、企业等组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3. 顺从心理的事件:****例子一:家庭教育中的顺从**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通常出于对父母的尊重和顺从心理,遵循家庭的规矩和教导。
即便他们个人有时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为了避免冲突和尊重长辈,他们选择顺从。
**例子二:宗教仪式和信仰**在宗教活动中,信徒通常会出于对神的顺从心理,遵循宗教规定的仪式和戒律。
这种顺从心理是宗教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例子三: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在社会层面,人们通常会因为顺从法律和社会规范而执行某些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三章从众、服从、依从]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十三章从众、服从、依从在行为的层面上,从众、服从、依从,是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的方式。
从众较多涉及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服从涉及个人由于社会角色关系连带而发生的影响作用;而依存则涉及更为一般的人际影响。
一、从众(conformity)(一)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1.从众的概念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2)实际的群体和想象上假设的群体都可以导致从众行为。
(3)群体压力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和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都能发生作用。
(4)从众的行为方式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非常明显。
社会功能的执行和社会文化的延续需要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
只有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才能够适应社会。
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完全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境。
因此,个人需要用从众的方式,在最大可靠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的世界。
2.社会规范的形成谢里夫的经典实验(1935)为社会规范的形成提供了例证。
(1)实验过程:让被试坐在一间完全黑暗的屋子里,实验者在距被试15英尺远的地方出示一个光点。
随着光点的明灭,完全不动的光点看起来好像在移动,即产生“自运动现象”。
被试的任务是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2)实验结果:在单独估计时,被试的个体差异很大。
但如果将个人组成为一个小组,在同一房间里一起观察,但每个人还是报告自己的估计,他们会很快发生相互影响,并最终会聚至一个共同的平均距离。
3.群体压力研究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是有关从众问题研究影响最广泛的一位学者。
他的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被称为“阿希实验”。
(1)实验过程:7人组成的被试小组参加知觉判断实验。
其中只有编号为7的被试为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
被试与其他群体成员围桌子坐下后,实验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
社会心理学 第5章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考研笔记-精品
第5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助长[社会促进][一级][18M ]口8华南347名]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
(二)社会干扰[一级]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又称为社会抑制。
(三)对于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简述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一级]试述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有时会导致社会促进,有时又导致社会干扰的原因。
(三)社会惰化[社会懈怠][社会逍遥][一级][14M ]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 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四)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惰化[简述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一级]什么是社会懈怠?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在组织中如何减少这种影响。
群体强调协作精神,群体团队合作比较强。
工作项目增加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 入水平。
注重群体集团利益,以群体集体成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五)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情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含义: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
社会惰化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 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上匕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 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2)异同点共同点:'法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情 化。
第二节从众■服从与顺从(1)优势反应 (2)评价理论 ⑶注意转移 说 查荣克以动机?口内驱力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从众和服从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从众和服从任何压制个性的行为均为专制,而不论名称是什么。
-----约翰.穆勒《论自由》一:从众的概念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个人是否从众的关键是:当你脱离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是否依然不变。
顺从: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
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者逃避惩罚。
服从: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
接纳:发自内心真诚的从众行为。
二: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易受暗示性,比如打哈欠。
变色龙效应,指的是个体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的频率和情绪。
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小小的压力下就有从众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等研究表明:1、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距离削弱责任。
将受害者个性化能拉近情感。
2、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权威在空间上的接近会增加服从率;权威是正当合理的也会增加服从率3、机构的权威性:有机构作为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
4、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环境的影响和情境的力量。
三:预测从众的因素1、群体规模:规模较小的群体就可以引发较大的效应。
2、一致性:如果示范行为或信念前后不一致,从众行为会减少3、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越大。
4、地位:服从实验中地位低的人比地位高的人更愿意服从研究者的命令。
5、公开的反应:当人们的反应是公开的,人们越容易从众。
6、事先承诺:对某一行为和信念做出事先承诺,人们更可能坚持承诺,而不从众。
四:影响从众的原因1、规范影响:来源于我们想获得别人的喜欢。
规范影响指的是个体要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遭拒绝,获得人们的赞赏或接纳。
有时偏离群体的巨大代价会使人违心的附和群体,或至少压抑自己的反对性意见。
对社会形象的关注常常容易产生规范影响。
2、信息影响:来源于我们想正确行事的渴望。
信息影响来自于他人提供的事实证据,遇到困难的决策任务时从众度也很高,这反应了信息影响的力度。
五:从众的个体差异1、人格:所有的心理事件都取决于个体的状态同时也取决于环境,尽管他们的相对影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差异。
(论文)浅析人际交往中从众、顺从与服从现象
收稿日期:2012-03-08作者简介:朱振菁(1987-),女,山东临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儿童认知与发展研究;吴莉莉(1988-),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儿童认知与发展研究;杨扬(1988-),女,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儿童认知与发展研究。
浅析人际交往中从众、顺从与服从现象朱振菁,吴莉莉,杨扬(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十元一包了”“货架空了?”2011年3月15日,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因此引起一些市民疯狂抢购食盐。
导致这股抢盐风潮的原因有很多,也不乏其中有些个体是因为出现了从众、顺从或者服从现象。
一、从众从众,指的是个体在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群体引导或压力之下,在认知、态度与行为等方面自愿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也许我们对于从众这个心理学术语并不熟悉,但是对于从众的现象我们一定不陌生,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同学都去自习室认真学习,你也会跟着一起;大家考试的时候都在作弊,你也会想“大家都作弊,为什么我不作呢”;“大家都谈恋爱了,我也找个人谈谈吧”……似乎“大家都……我也……”成了我们的口头禅。
从众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普遍,那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认为从众行为的产生不外乎个体为了满足某些心理需求。
例如C ·A ·基斯勒(1969)提出从众行为产生的四种需求或愿望:一是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二是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三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四是不愿意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压力。
而社会心理学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从众行为的基本动因有三种:一是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二是为了被喜欢和接受;三是为减缓群体压力。
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呢?阿希等心理学家发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社会影响从众服从顺从
社会影响:从众、服从、顺从1、从众及其影响因素第一,从众的概念,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第二,从众的原因A行为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觉得,多数认为正确的可能性大。
B偏离恐惧:C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高凝聚力群体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认同感。
第三,从众的类型A行为上从众,内心也从众。
B行为上从众,内心不从众。
C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
第四,影响从众的因素A群体规模与特点: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的人越多,持不同意见者感到压力越大,从众表现越显著。
B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变化导致从众率发生变化。
C任务的熟悉程度:判断涉及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人们对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就越高。
相应的从众率就越低。
D性别:2、服从及其影响因素第一,服从的概念,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被迫行为。
第二,影响服从的因素A他人的支持:他人的支持会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蔑视,社会支持会显著增加人们对权威的反抗性。
B对行为后果的意识:C个性因素:道德水平与服从行为有关。
道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拒绝服从权威去伤害别人。
3、顺从及其影响因素1、顺从的概念顺从,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们支配,接受别人指挥的心理现象。
2、影响顺从的因素第一,个人因素。
凡是能增强个人自信心的东西都会减少顺从。
第二,社会文化历史因素。
不同民族的顺从性有所不同。
第三,客观环境和群体压力因素。
A群体意见一致。
B群体大小也是影响顺从的因素。
C群体对个人的权威性越高,则个人越倾向与顺从群体的意见。
第5章:社会心理学-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new1)
C. 公平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只有在人们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 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希 望被人利用,也不希望沾别人的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交换理论 指出人们使用以下规则来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均等 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和平等原则。
均等原则:每个人有获得同样利益的机会 各取所需:每个人特殊的需求被加以考虑 平等原则:每个人的收益与贡献成正比例
到一些好处 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
益 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
的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
例 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任何情境中个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 小惩罚的行为。
一致性
假定你参加一个从众实验,多数人都给出了一个你认为是错 误的答案,但只有一个人的答案跟你一致。这种情况下,你 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实验表明,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那么群体的社会 影响力就会降低(Allen & Levine,1969;Asch,1955; Morris & Miller,1975)
(
大
)
地位
特
殊
性
知识
( 小 )
爱 金钱
(小) 具体性
服务 物质
(大)
B. 结果总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
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 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 与不利。 可以表示为:结果 = 酬赏-成本。 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 绝对的比较标准:该得到多少? 相对的比较标准:哪个得到更多?
社会影响 从众与服从
15 of 15
当有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从众率会比通常下降达 75%
Asch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也越常发生,但如果超过3-4人,人数增加并 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3、个人因素
• 地位 • 预先承诺 • 性别
二、服 从
(一)定义
服从(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
(三)服从的原因
• 合法权力 • 责任转移
(四)影响服从的因素
• • • • 命令者的权威性 被试的道德水平 权威者的靠近程度 受害者的靠近程度
2、米尔格拉姆( Milgram,1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 实验设计:
– 实验目的: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 教师和学生:教师——真被试,学习者—— 实验助
手
– 如果学习者答错了,教师就给予电击惩罚,电压 从15伏到450伏不断加大
• 预测:人们会在什么时候停止给予电击? – 大学生: 135v – 白领估计只有1‰的人会到 450v
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 的现象。
社会规范 /权威
• 从众 • 服从
外界压力 不明确 明确
行为 自觉自愿 被迫
(二)有关研究
1、(F.Allport,1934)
发现红灯亮立即停车的占总人数的
75.5%
见红灯减速的有42人,占总人数的 2% 照行不误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0.5%
二、解释
优势反应说(Zajonc,1965)
• 他人在场是一个唤醒源,导致个体动机增强 • (评价——表现、竞争——紧张)
• 而动机增强对活动的作用,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
• 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的,或者是很简单的机械 性动作,动机增强会使活动更加出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影响:从众、服从、顺从
1、从众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从众的概念,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第二,从众的原因
A行为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觉得,多数认为正确的可能性大。
B偏离恐惧:
C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高凝聚力群体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认同感。
第三,从众的类型
A行为上从众,内心也从众。
B行为上从众,内心不从众。
C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
第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A群体规模与特点: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的人越多,持不同意见者感到压力越大,从众表现越显著。
B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变化导致从众率发生变化。
C任务的熟悉程度:判断涉及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人们对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就越高。
相应的从众率就越低。
D性别:
2、服从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服从的概念,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被迫行为。
第二,影响服从的因素
A他人的支持:他人的支持会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蔑视,社会支持会显著增加人们对权威的反抗性。
B对行为后果的意识:
C个性因素:道德水平与服从行为有关。
道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拒绝服从权威去伤害别人。
3、顺从及其影响因素
1、顺从的概念
顺从,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们支配,接受别人指挥的心理现象。
2、影响顺从的因素
第一,个人因素。
凡是能增强个人自信心的东西都会减少顺从。
第二,社会文化历史因素。
不同民族的顺从性有所不同。
第三,客观环境和群体压力因素。
A群体意见一致。
B群体大小也是影响顺从的因素。
C群体对个人的权威性越高,则个人越倾向与顺从群体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