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中学教育学第三章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题·选择题】[2007年真题] 教育要重规培养叐教育者自信和劤力的品质,这一要求 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収展的( ) A.丌均衡怅 C.互补怅 B.顺序怅 D.个别差异怅
【答案】C互补怅觃律告诉我们,収展的可能怅有些是
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因此注重培养叐教育者自
信和劤力的品质。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収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 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不外部环境(外在刺 激的强度、社会収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 活劢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在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但所
占分值丌高,丏以识记为主要考查方式,多出现在填空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例题·选择题】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収展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是( A.环境因素 C.主观劤力 【答案】 D )。 B.社会条件 D.成熟机制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环境对个体収展的影响 1、环境为个体的収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 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収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乊分。 3、人在接叐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丌是消极的、被劢 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劢怅,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五)个体主观能劢怅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不环境乊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 主观能劢怅,是促迚个体収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 现实状态的决定怅因素。 个体主观能劢怅的三个层次: 生理活劢(基础) 心理活劢(最基本的认识活劢) 社会实践活劢(目的怅、指向怅不程序怅)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题·填空题】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身心収展是在______中实现的。 【答案】 社会实践的过程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在历年考试中很少涉及,考生 只需大概了解即可。
教师考试习题集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一、选择题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D )观点。
A.内发论 B.白板说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 )。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 景,制约其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人的生活活动圈。由 家庭、邻里、亲友、伙伴、娱乐场所、工作 单位等构成。微观社会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发 出一定信息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而 直接的。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 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特征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 展
1、人的哪些方面能通过遗传传递,哪些不 能? • 一般而言,人的形态特征如外貌、身高、 体重、骨骼构造以及神经组织的类型等是 通过遗传传递的。 • 生物学家的研究和人类生活的经验到目前 为止证明:获得性行为是不能通过遗传传 递的。人的知识、道德意识与行为等都是 靠后天学习得来的。
2、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 • 现有研究的结果表明: • 在常态下,人在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能力 的强度与反应的灵活程度上有类型的差异; 脑在大小、体积上有差异但并不显著;脑在 结构上的差异较大,如左脑与右脑的结构,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人脑的微观结构上。但 这种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的智力差 异,还是一个有待科学家揭破的“谜”。 • 总体而言,常态下遗传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
•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 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 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 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 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 实个性的过程。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4、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13、14-16、17少年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论述:如何帮助少年起飞?(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意识和理想; 在身体发展方面,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在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自我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其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因此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做出价值判断和自我选择显得尤其重要。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主要是遗传素质、成熟机制(格赛尔)、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基于、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三章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课前思考题1.为什么说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创新?1.教育须“以人为出发点”“剧中人”“剧作者”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反对工具式教育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反对狭隘的世俗主义和功利主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一,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二,全面发展,能力为重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三,面向全体,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四,以人民需要为本,推进教育公平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教育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发展。
2.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可能的时间、空间和机会,为他们主动发展提供保障。
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发展必须在探究和活动中实现。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必须用主体间性的关系约束个人主体性的过分张扬,强调主体间的平等对话、理解、交往。
1.教育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观,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特色教育观念等观念体系。
2.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抓手和落脚点。
例如:从学生“被教”转向由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从灌输性教学转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3.教育制度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和模式创新,需要制度的创新来做保证。
制度创新不仅对教育创新起保障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解放作用,尤其是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
谢谢大家!。
教育学(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独特任务 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及成人要求 的两种交往模式 初步形成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 等。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 也是生长 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 发育最旺盛 、 变化最快 、 可塑性最强 、 接受教育最 佳的时期。 佳的时期。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二)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教育
启蒙时期 学龄初期 学龄中期
幼儿期 3—6岁 6 童年期 6—12岁 岁 少年期 12—15 15岁 12 15岁 青年初期 15—18 18岁 15 18岁
学前 教育 小学 教育
中学 教育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 此阶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3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 岁前的语言; 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岁前的语言 ; 4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 5岁的数数与简 单计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单计算 , 以及生活 、 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 认知方面,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 2-3 认知方面 , 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不合逻辑等 特征。 特征。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本章重点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3.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题型多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内发论和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尤其注意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年龄特点、初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这两个知识点是重中之重,考生需加以重视。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另外,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其中,身体的发展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盼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生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有机体的正常发育。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完善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和谐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03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
C.少年期 D.青年期
答案:C.少年期 答案:
10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 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 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即( )。
A.教育教学要求不能超越学生现有的发展水 平 教育教学内容要浅显, B.教育教学内容要浅显,易于为学生接受 教育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C.教育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 生的发展 D.教育教学只能适应学生的发展 教育教学只能适应学生的发展, D.教育教学只能适应学生的发展,不能走在 学生发展的前面
A.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答案: 答案:B.不起决定作用
6
“孟母三迁”反映了( 孟母三迁”反映了( 响
A.教育 B.环境
)对人的重要影
D.家庭教育
C.遗传
答案: 答案:B.环境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A.现实性 B.必然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C.可能性 D.方向性 D.方向性
3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 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这表现身心发展的( 这表现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C.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不稳定性
答案:B.阶段性 答案: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2A021内/5/8发论 B 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 人本论 16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未来和为未来 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 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2021/5/8
4
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
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的。
的功能。
2021/5/8
12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
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 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活动是人作为生命进 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 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被动的。
2021/5/8
11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
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
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 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 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 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的影响。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一、名词解释1、个体身心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2、成熟:一般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关键期: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
5、遗传: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选择题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反映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 A )A、环境B、成熟C、遗传D、个体实践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 D )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3、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 ) 作用A、前提作用B、决定作用C、促进作用D、导向作用4、儿童发展整体来看,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A )的特点。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6、“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
”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D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可变性D、个体差异性7、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B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8、成熟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 )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9、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C )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1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第三章 第二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课前思考题
1.教育通过哪些途径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
2.个体的社会化与个体的个性化相矛盾吗?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形成社会价值观“自然人” “社会人” 完善自我观念
掌握社会技能
塑造社会角色
1.形成社会价值观
确定个体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导向
2.完善自我观念
获得自我认识,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达成个人发展与社会要求的统一
3.掌握社会技能
(1)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2)基本的社会职业技能
4.塑造社会角色(1)社会身份(2)社会地位(3)社会期望(4)社会职责
1.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把知识转化为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力。
更是唤醒个体发展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发展的能动性,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发展的机会,促进生命创造性的发展。
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1)关注个别差异
(2)开展个性化教育
3.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
(一)个人本位论
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为代表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
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
里,就全变坏了。
”
——卢梭
(二)社会本位论
以涂尔干、凯兴斯坦纳等为代表他们强调教育的目标在于系统地塑造个体的社会化,国家一切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民。
四、社化化和个性化的对立与统一
两者既有不同,也能在社会
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
谢谢大家!。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练习 3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遗传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表述中最恰当的说法是()。
A、遗传素质决定了个体的发展B、个体身心发展与遗传无关C、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D、遗传素质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必然性2、()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A、遗传B、环境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对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B、成熟C、教育D、环境4、“狼孩”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对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A、遗传素质B、自然环境C、社会环境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5、()提出“白板说”。
A、洛克B、卢梭C、斯宾塞D、华生6、教育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体差异性D、阶段性7、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体差异性8、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的循序渐进。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体差异性二、填空题1、我国古代教育中的儿童观,主要围绕对的认识而展开,如主张“性善论”,主张“性恶论”。
2、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历史上主要有三种代表理论,分别为、外铄说和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4、美国生理学和心理学家做了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认为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简答题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3、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特殊功能四、论述题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对教学工作的启示五、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以下两种说法: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练习题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练习题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一、选择题: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反映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a、环境b、成熟c、遗传d、个体实践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以下哪一规律同意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3.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至a、前提促进作用b、同意促进作用c、促进作用d、导向促进作用4.心理学家称作“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出现在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5.儿童发展整体来看,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6.儿童身心发展存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就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7.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8.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有()。
a遗传素质就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b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了可能将c遗传素质同意了人的发展d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随增龄而在总体上呈减弱趋势。
9.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a消极被动地拒绝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存有选择性c不无迁就地拒绝接受教育d无声地拒绝接受教育10.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存有()a顺序性与阶段性b特殊认识过程c发展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11.成熟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1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13.“师者,所以布道、communicate、答疑也”出自于()a.《学记》b.《师说道》c.《论语》d.《春秋》14.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个体的身体和心理机能和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称为()a.发展b.成长c.成熟d.生长15.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身心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定的环境,使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借款,任一挑选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女性主义、嗜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沦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人苏吉特-库玛
9岁那年,斐济人苏吉特库玛被人发现时,他像鸡 一样啄食,像鸡一样蹲着 休息,和人说话时,发出 “咯咯”的声音。 据报道,库玛可能是在6岁 到9岁间被关进鸡笼的,在 此期间,他几乎没有与人 打过交道。
3.遗传的意义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
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 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 的。遗传决定论把人的遗传素质看作 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就夸大了遗 传的作用。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 近人格成熟时开始,特点是道德判断 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 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 依据。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青少年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仅仅 是一种契约,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 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 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 力越大。 在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必须先满 足低级需要。 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 须的,但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得 到生理、心理的健康。
四、个体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的特点决定了 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前一阶段的发 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所以要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三、教育要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 时施教、因材施教。
在关键期内个体的相应方面会对来自环 境和教育的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 个关键期,同样的刺激便不会再有同样 的效力。
四、教育要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 是心理发展以积极的支持。
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万我皆备于我心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 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格塞尔: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想通 过外部训练抢在时间表前面是低效和徒劳的。
2.外铄论
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 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所以是需要改造的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 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为医生、领袖、 银行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等各种类型 的人。 洛克:人的心灵如同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 以任意涂抹、刻画,一切发展都来自后天 。 外铄轮注重教育的价值,注重教育对人的改造。
第三个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 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 否受到赞扬,为了当个好孩子,认为应该遵 守规则。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不再遵从 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以法制 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大多数个体都不 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 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 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个观点,在教育中学生的生理年龄 特点、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教育活 动对学生的影响自然受到重视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一)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观点: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 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 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
在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 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 要手段。
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 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 见及事物的全面,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两岁到六七岁)
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 会条件,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 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 发展!!
第三节: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的发展
一、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 力,适合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
案例:“神童”何以成了精神病患者
二、教育要依照受教育者的身心 发展过程循序渐进。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首先指机体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受
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 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其次指人的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 的相互调解。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性别的差异,如性别上的差异所表现
出来的不同。 从个体的角度看,不同儿童在同一方 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也存 在差异。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在生理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生
长不均衡。 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 高峰。
其次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
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也有不 平衡的方面。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身心某一方面的发
展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已有研究表明,2岁时口头语言发展的 关键期,4岁时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教育应如何促进个体成长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 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 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 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1.概念:环境泛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 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华生 观点:儿童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 结果,因而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 的作用
3.环境的意义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比如机
遇和条件。(伤仲永)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 分。(孟母三迁)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 极的,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 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也 是错误的。
第二阶段: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 满足自己的需要,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类似买卖 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道德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 始,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 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 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 这些规范。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的信
任关系,让学生有一种积极的心理体 验。
思考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和动因?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的 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4.教育应如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
后边缘。 心理的发展遵循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 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无意 注意到有意注意。 决定教育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
的不同的总体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 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 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 同的内容和方法。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 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 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尊严、良心、自由等 为依据。
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需要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观点: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都可以按层次组 织起来。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代表人物:柯尔伯格
观点: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由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构成。
柯尔伯格的经典故事
有一位妇女因患罕见的癌症而濒临死亡, 医生认为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市一 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十 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得病的 妇女的丈夫Heinz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 共只凑够了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 他的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售药,或是 迟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拒绝了。Heinz绝 望了,闯进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三、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 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学生已经达 到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 值,而且还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 功能。
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 喝、住处。 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 如不受盗窃和威协,预防危险事故。 社交需要:人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 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 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 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 到很有意义。
思考:
丈夫是否应该偷药,为什么?
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 年级阶段,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 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 的利害关系。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 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此时缺乏是非善恶 观念。
所以教育要因材施教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