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他

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P3

2、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他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

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侧面都是由更大的、看不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左右着。P5

3、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通过出生和

迁入(包括国际迁入和国内迁入)进入某一社会;同时,人们通过死亡和迁出离开某一社会,这些过程本身就是人类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过程。P7

4、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

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P7

5、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

又深深地收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社会变迁有两大类,一是结构性变迁,是新体制逐步取代旧体制的变迁过程;二是突发性变迁,是原有体制的突然中断,并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体制,这是一种革命。P9 6、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简)p9

人口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与社会学、人口学以及人类学等相关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人们认识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科学链条中的一环,这一环强调对人类生育、死亡和变迁行为的研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过程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陈达的《人口问题》指出“人口学者因兴趣与观点的歧异,显示不同的研究途径。”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范围。

1882年,在日内瓦卫生与人口学大会上“人口学”一词正式被使用。人口学分为形式人口学和实体人口学。

实体人口学也叫广义人口学,是研究人口过程与围绕着它的外部过程如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之间的互相关系的学科。在这一意义上,人口社会学与实体人口学有许多共通之处。

科学研究有三个主要的目标——描述、解释和预测。

7、职业的性别隔离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因性别不同而被分配、集中到不同的职业类别,担任不同

性质的工作。这样的研究发现既有助于加强对职业性别隔离现象的全面了解和认识,也可以寻找性别隔离与性别不平等的关联状况,回答更理论化的问题。P16

小结:人口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研究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吸纳相关学科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人口社会学注重实证研究和解释研究,特别注重对人口普查资料的使用。

第二章

1、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具有适度人口的思想。他在《法律篇》一书中强调稳定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2、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思想。“国家应干预人们的婚姻和生育,由此限制人口,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

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一种是“积极性抑制”,它是通过增加人口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其手段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它是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其手段包括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欲。——马萨尔斯的《人口理论》

3、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深受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他的人口社会学思想带有社会生物学的色彩。

4、杜蒙特使用著名的“社会毛细管”的说法论述社会学思想。“社会毛细血管说”是一种类比说法,是指现代社会每人都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渴望和机遇,这些向上发展的渴望就像油灯中的油,会顺着燃烧的灯芯自然地向上。他认为,现代文明建立在个人主义的生存观念基础上。

5、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建构全面的社会理论时把人口增长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考察了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结果”。涂尔干关心现代社会复杂性的不断增长及其原因和结果。在《劳动分工论》一书

中,他指出人口增长是社会分工发展的根源,它导致了更大规模的社会的专门化。他认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人类对幸福的追求,而是人口增长导致的生存竞争提高了社会的集约化程度和专门化程度,导致了社会复杂性的增长。

6、现代人口思想以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人口思想为主,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是其代表。《新人口论》鲜明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中国的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明确的把中国的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第三章

1、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

2、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P53

第一,传统农业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生育行为直接受到生物因素影响;

第二,农业社会的各种经济影响着生育模式;

第三,农业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组织生产的方式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男性偏好成为农业社会普遍的生育观念;

第四,农业社会的政治制度普遍地具有封建专制的特征,存在着阶级间生存境遇的巨大差别和极度的不平等。

3、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P56

第一,死亡率导向下的生育模式消失,在低死亡率的状况下,生育率明显下降;

第二,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机械代替人力的工业化过程,他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生育从自然型走向了人为的控制型,控制生育的手段——避孕工具的生产得以产业化。

4、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人为,生殖作用在人类社会中已成为一种文化体系。

5、生物因素经由制度而实现现实的生育率,在生育制度中,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合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6、在现代社会,生育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法律实现,《婚姻法》是普遍的社会法则。

7、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方面:一是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二是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生育意愿直接支配人们的生育行为。宏观上,生育意愿反映了社会的生育文化;微观上,生育意愿体现着个体行动者的理性选择。

8、传统生育意愿的特点是:①倾向生的越多越好;②男性偏好;③重视数量、轻视质量。这些特点与农业社会的传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中国、印度等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家表现极为突出。

9、社会学家依斯特林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生育率随着家庭相对经济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10、1949年后,中国生育率的变化较大,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①1949-1957年第一次生育高峰期;②1958-1962年出现了生育低谷;③1962-1971年人口出生出现报复性反弹;④1972-1980年生育率迅速下降期;⑤1981-1990年生育率保持较低水平;⑥1991年以后,进入了生育率转变时期。P69

11、中国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形成了具有符合于农耕文明的生育观,及鼓励生育的文化。

12、费孝通先生出版于1947年的《生育制度》一书,使用社会学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人是如何通过制度实现了历代的繁衍的。

13、中国人口生育率转变的特点:P72

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生育率转变具有滞后性;

②中国的生育转变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不是依靠人们自发的生育观的转变,而是依靠强制性政策实现生育转型;

③具有压缩性,从时间上看,人口生育转变的压缩表现为生育率水平从高到低的转变过程被大大缩短。

14、中国低生育率产生和变化的动力机制:P72

20世纪90年代后,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生育模式进入了低生育率的状况,从时间的角度看,它基本上完成了一代人的生育控制,其影响生育率变化的动力机制开始发生变化,新的动力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