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1
人口学复习大纲
人口学复习大纲第一章人口与人口社会学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的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口结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空间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结构:阶层不同、婚姻状况等3、人口变动:人口状况受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动。
(自然、机械、社会变动)4、人口与社会的关系:(1)人口系统对社会的影响:(2)各种社会因素对人口系统的影响:5、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产生的标志:狭义人口学:指对人口变量、以及人口变量和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产生时间:17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产生标志:英国的约翰·格兰特于1662年发表《一句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广义人口学:含义: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产生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产生标志: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理论》6、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重点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研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两个前提:(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
在不加抑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土壤肥力递减规律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3)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个抑制:积极性的抑制预防性的抑制7、全球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2)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8、人口平衡公式:年末人口=年初人口+(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迁移增长9、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平均人口10、人口自然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11、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1)采集狩猎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的原始的静态人口状态(2)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具有不稳定性。
人口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3、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等。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与其他生物所类似的属性。
(2)人口的社会属性。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①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②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4、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
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和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5、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是人口现象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是人口过程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是人口结构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是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中外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两个抑制和三个命题)(1)建立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人口社会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关键概念1.人口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人口过程,研究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的变动过程,人口变动规律,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及其实际应用科学的总称。
2.狭义人口学:是指研究人口的自然形成、自然变动、人口再生产过程以及及规律性。
3.广义人口学:逼近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和由人口自然构成所引发的各种自然变动,还要研究人口的机械变动和人口的社会变动。
4.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是一门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
5.人口学体系:人口学体系是人口学及其分学科的总和。
包括的学科很多。
复习思考题一.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及自然变动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社会中间变量2.影响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的各种构成(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婚姻、职业、行业等)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3.人口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劳动年龄期、育龄期、老年期)及由于每个阶段的人口各种构成变动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4.各种人口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状态及其发展变化5.各种特殊人口群体(育龄人口群体、妇女人口群体、老年人口群体、贫困人口群体、残疾人口群体等)的基本状况、特征、基本需求、社会问题及其有关的社会工作6.婚姻制度、婚姻类型、婚姻状态以及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类型及其划分标准,家庭在社会会生活中担负的职能及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7.人口迁移流动的类型、原因、流向、距离、时间、人员构成及由于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8.民族人口成分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民族成分变化,民族人口的数量、质量、婚姻家庭、各类型民族人口的社会构成及其变化,各个民族的特点,文化和生活习俗9.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同社会状态下的人口特征与人口问题比较研究10.人口与社会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2.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3.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三.简述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包括:实际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回顾性调查、跟踪性调查统计调查包括:普查、抽样调查、经常性登记调查2.个案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整体与局部比较法、指标比较法4.因素分析法5.相关分析法6.宏观与微观分析研究法7.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法四.简述人口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人口学比较注重定量分析方法、计量技术和建立各种数学模型;社会学比较注重定性描述和推断2.人口学注重通过大量的数字统计资料和数理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人口现象,社会学注重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社会现象3.人口学的基本要素:人口数量、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社会学的基本要素:角色、类型、范围、社团群体等4.人口学注重各类人口的变量及其构成分布,社会学则利用这些变量和分布同社会变量结合起来揭示社会现象5.人口学一般侧重人口规模、构成的变化和人口预测,社会学则利用人口学中可用的模型和规律研究社会现象、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社会学考试题
人口社会学考试题1. 介绍人口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300字左右)人口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口统计学、人口构成、人口变动以及人口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分析人群特征、行为和互动,揭示人口变动和人口影响社会现象的机制和规律。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增长与人口减少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健康、教育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00字左右)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增加,城市的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发展和进步。
其次,人口迁移带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供给,推动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优化和调整。
此外,人口迁移还通过消费和住房需求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带来了更多的购买力,推动了商业和零售业的繁荣,带动了顾客需求的增长。
同时,人口迁移还带动了住房市场的需求,激发了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升了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活力。
然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人口迁移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引发了城市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交通拥堵、房地产泡沫、社会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此外,人口迁移还导致了丧失原始生产力、城乡劳动力失衡和社会关系的断裂。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促进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又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研究和管理人口迁移过程中,需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400字左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养老压力。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需要提供养老服务、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这对社会负担产生了巨大压力。
佟新人口社会学第4版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一方面,人口自身有其变化规律,对其研究形成了人口学和人口统计学等科学;另一方面,人口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诸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1.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口现象的社会性质表现为人口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生物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1)人口的双重属性①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②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自人类产生以来,构成人口生物属性的各种生物学因素没有本质的变化;而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人口的平均寿命等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说明了人口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表现为三个方面:a.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b.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
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和全部的人文环境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c.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人口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的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一、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人口社会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
2、人口原含义: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人。
现含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生活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3、人口的双重属性①生物属性表现为个体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
②社会属性人的各种行为,各种生物性活动都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
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人口社会学研究对象: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3、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分布状况。
包括有: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
4、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分布状况。
包括有:人口制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三、人口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建构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1、《人口原理》一书产生的背景①时代背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思想界的争鸣时期,经济发展伴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具体背景:丹尼尔·马尔萨斯——卢梭——高德文、孔多塞附高德文思想观点:高德文在《关于政治正义的探索》一书中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出发,认为普遍幸福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原则,而财产私有制违反了正义的原则,是人类贫困和罪恶的根源。
为了消除贫困,他主张重组社会,建立乌托邦社会。
2、《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①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是两性之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始终保持恒状。
[VIP专享]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题型:名词解释5X5=25;简述4X10=40;论述1X15=15;材料分析1X20=201、人口:一般用来表示具体的规模,指的是生活在一定生活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生活(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生活群体。
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2)人口的社会属性。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①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2、人:是一个元概念,包括对个人和总体的理解,指的是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物质财富的高等动物;3、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4、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5、生育力:是有关人类再生产的能力,指妇女生殖能力和潜能。
是一个生物学概念。
6、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数量。
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
7、A、粗出生率是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人数。
CBRB、一般生育率(GFR) 亦称总生育率,是指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15-49岁)生育的孩子数。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复习纲要…...LQF一:人口普查1.概念:.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2.时间:1953——1964——1982——1990——2000——2010二:早期国外人口思想1.柏拉图“适度”人口思想为了调节人口数量,建议国家应干预人民的婚配,在决定每次结构人数时,要以人民的多少为准则,要把战争、疾病等影响人口总数的因素考虑在内。
2.亚里士多德控制人口数量的思想1)城邦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具备中等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口,二是要有适中的国土面积。
2) 强调人口质量,主张优生、优育、优教3)为实现适度人口的规模,国家应干预人们的婚姻和生育三:马尔萨斯人口思想(《人口原理》)1.两大前提——A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需品B两性间性欲是必然的,且保持恒状2.两个级数——A人口几何级数B生活资料算术级数>导致人口过剩,食物匮乏成为必然3.两种抑制——A积极性死亡率上升:战争、瘟疫、饥荒、疾病B预防性出生率下降:晚婚、避孕、流产、杀婴、节欲4.三个命题——人口波动规律理论人口循环往复的发展与倒退5.一条规律——土地肥力递减规律6.一个适度——人口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度四:新马尔萨斯主义弗朗西斯普雷斯——不赞成马尔萨斯倡导的晚婚和禁欲,主张避孕在旧新马尔萨斯主义的影响和鼓动下,人类开始进行人口普查和节育运动,节制生育技术被广泛投入使用。
五:现代马尔萨斯主义二战以后,马尔萨斯主义以新的形式盛行于世,被称为现代马尔萨斯主义。
代表:A保罗·伊尔里奇——“人口危机论”B多尼拉·米多斯——“自然资源枯竭论”六: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思想1.过剩人口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2.两种生产的原理生活资料的生产(根本性) 人自身的生产3.人口的阶级观人口为具有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社会体,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属性。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doc
GFR 一年内出生人数同期育龄妇女人数* 1000 %0同年该年籍组归女数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题型:名词解释5X5=25;简述4X10=40;论述1X15=15;材料分析1X20=201、/ 一般用来表示具体的规模,指的是生活在一定生活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生活(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生活群体,人口的双直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2)人口的社会属性。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①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2、是一个元概念,包括对个人和总体的理解,指的是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物质财富的高等动物:3、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4、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5、是有关人类再生产的能力,指妇女生殖能力和潜能。
是一个生物学概念。
6、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数量‘,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
7、A、粗出生率是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人数‘,CBR* _ 某地某年洒产年 ,] 一同期该地区年平均人口数B、一般生育率(GFR)亦称总生育率,是指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15-49岁)生育的孩子数。
人口社会学复习
中国人口现状特点1、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根本性转变,人口总量高峰将提前到来。
2、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缓3、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未来半个世纪内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
4、流动人口居高不下,目前已临近最高峰值。
5.出生性别比经过持续攀升后,仍然在高位徘徊。
中国人口存在的问题1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2“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3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4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5、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6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7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8、“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9、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10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11、就业问题12、人口和可持续发展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理解和认识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1人口现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2学习人口社会学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从生活经验出发来建构理解宏观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地方法,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生存于其中社会和社会行动者的行为。
3人口社会学兼具揭示和批判人口问题的任务,除了描述人口现状外,还应当揭示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马尔萨斯人口经济理论核心问题:人口绝对过剩是永恒不变的人口规律理论前提: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基于两个公理,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穷的较为巨大”,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第二,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第三,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制,使现实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种抑制马尔萨斯认为,一切社会改革都无助于解决人口问题,他主张采取抑制手段实现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平衡。
他把抑制分为“积极抑制”和“预防抑制”,所谓积极抑制是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罪恶、灾荒、战争等手段去妨碍人口增加;预防抑制是指通过禁欲(不结婚)、晚婚、不生育等预防人口增加,也叫“道德抑制”马尔萨斯的四个结论1“人口法则”是永恒的绝对法则,适用于一切社会。
人口社会学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口社会学名词解释6道;简答5道;论述2道1.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社会分层、婚姻家庭结构、空间结构)、人口过程(生育制度、死亡制度、人口迁移、人口转变)、人口变迁(人口和社会变迁、人口和可持续发展、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人口质量),以及他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政治、经济、文化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①内容: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三个命题、两个抑制理论,其中心思想是人口的增长将快于可能提供给人类的食物的增长。
建立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马尔萨斯认为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其认为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大于后者,因为在不加限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值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数级数增长。
后来他又补充了土壤肥力递减的命题,指出人类不可能改变人口增长快于生活资料增章的情况,因为一切生物的增值都有不断超越它所需要的营养物的趋势,因此人口过程和食物匮乏便成为必然。
减少人口的两个途径:积极性抑制,它是通过增加人口死亡,减少现存人口,其手段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
预防性抑制,通过控制出生人数,包括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欲。
后又提出道德的抑制,主张从道德考虑哪些无力抚养子女的人应过单身生活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三个命题是一,人口增加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二,只要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会始终不渝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力量的抑制三,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这三个命题构成其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当人口增长到食物供给的极限是,所有的预防性和积极性抑制自然就会以更大的力量发挥作用,……知道人口降到所能维持的水平之下;然后食物再度丰厚起来,于是有产生了众多的人口;经过一定的时期,更多的人口又因同样的原因受到抑制。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口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生活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表现为一定结构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
2、人口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
包括人口的社会结构、自然结构和空间结构。
3、人口变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人口在数量、质量上的变化情况,包括自然变动、社会变动和机械变动。
4、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他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5、生育行为导致孩子出生的各种行为以及影响和制约剩余的各种规范。
6、人口再生产新一代人不断出生,老一代人不断衰老死亡,这样一个世代更替、不断繁衍的延续过程。
7、生育制度指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8、婚姻制度男女双方按照一定方式结为配偶关系的社会规则。
9、家庭婚姻关系、收养关系或血缘关系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10、文化狭义的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各种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属于精神层面,跟政治、经济处于同一层次。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11、死亡率人口社会学把人的死亡视为一个生物生命过程的终结,是个体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及脑电波消失。
12、人口转变从传统的生产类型,经过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
13、人口迁移人口在定居的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14、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15、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也别是指年龄结构已属于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16、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城市生产和生产方式不断渗透扩张的过程。
二、简答题1、人口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人口社会学》第四版_复习材料
一般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表示一年内每千名育龄妇女(15-49岁)所生育的孩子数,反映了育龄妇女的综合生育水平。
总生育率
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
性别比是同年龄组内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
女性生存优势:女性比男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人口过程、文化、社会经济、政治。
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社会分层的测量:收入分化测量(基尼系数、工资报酬水平法、五分位法),贫困人口的测量(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国际贫困线标准或收入比例法)
(2)年龄分层是一个动态变量
(3)年龄分层中内涵着社会性时间
2、同期群:同一年代出生的人。
同期群效应:一个同期群的人口规模能构建一个时期。
人口老龄化
含义:是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趋势。
特点:
(1)度量指标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所反映的是老年人口数量变化相应地与人口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总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4、迅速增长的国际人口迁移和流动
推拉理论
推力: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
•生存环境: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人为因素:政治动荡、宗教、种族冲突、人口过剩
拉力:迁入地存在着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
•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和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
人口社会学复习要点
人口社会学复习要点人口过程:生育、死亡、迁移的总称人口社会学研究过程:1提出问题(充分了解、明确目的)2收集资料(历史资料、人口普查、相关调查)3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理论模型,进行社会学分析工业革命的人口思想:重农主义,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人口原理》人口增长快于提供人类食物的增长《新人口论》控制人口生育概念:1生物学:生育力、人类再生产2社会学:生育率、生育水平农业社会多育模式特点:1人与自然联系密切,生物因素2多种经济影响3小农经济组织生产影响,男性偏好4政治,阶级不平等生育制度:1生育观念2行为规范3物质文化设备死因死亡率:每10万人口,某种或某些死因社会角度的死因分类:1外源性2内源性3妇婴疾病4外因5其他现代性与死亡风险参量关系迁移项目:出生地、上次居住地、固定时点居住地、居住时间、迁移原因迁移者影响因素:1生命周期2职业生涯3迁移成本和收益文化适应:融入方式进入新环境1改变自我2重建原有生活和文化国际人口迁移分为:生存型、发展型国际人口迁移结构性特征:1地区性结构2二元经济格局决定经济结构3政治性4难民非法移民增加5女性移民增加6高素质移民增加人口过程:生育死亡迁移使人口繁衍的综合过程人口转变:高水平人口均衡向低水平人口均衡人口转变与现代化互为因果社会变迁:适应性、总体性、边际性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特点:1起步晚220C70年代,人口迅增3生育率不比死亡率明显4不是自发5各国特色6潜伏危机人口年龄结构: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心理学年龄:适应行为能力尺度社会学年龄:社会角色年龄分析人口老龄化须注意:1区分人口老龄化和年老型人口2不是绝对数量增加3人口转变必然结构4个体衰老比例增加5国际、学术关注性别比:同一年龄组内100女性对应男性数影响人口性别结构因素:1人口过程2文化因素(价值观、生育观念)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制度)贫困人口测量:1市场菜篮法2恩格尔系数60%3国际贫困线标准4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种类:绝对、相对、主观人口再分布方式:扩散型、内聚型影响人口分布因素:1自然2历史3生产力4人口过程方方面面5经济制度6科技城市化含义:1动态:农村到城市2静态:人口比例3结构:不同规模类型城市人口分布刘易斯“二元结构发展模式”零值劳动人口中国城镇化特点:1多渠道2结构失衡3政府行政4经济发展为主要动力5城市贫困人口社会变迁:经济文化政治技术引发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变迁,最重要最本质改变包括:1文化2经济3技术(生产方式)与人口增长相关的社会冲突:1领土扩张2社会财富重新分配3社会解组涂尔干:人口压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尔萨斯:悲观人口发展战略1控制人口增长2反思发展战略3新的变量4发展中国家间接人口政策:不是为了影响人口规范和结构但结果...。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
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2。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社会学的想象力”。
3。
自我感觉的贫困是指主观贫困。
4.邦加兹模型中提出的四个最有意义的变量是已婚妇女比、避孕、人工流产和产后不育期。
5。
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
6.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个抑制。
7.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人口的自然结构。
8。
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理论。
9.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是指生育率。
10。
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提出了《新人口论》.11。
一个国家最大的国情调研是人口普查。
12.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解决人口过剩的两种抑制是“积极性抑制”和“预防性抑制”。
13.“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来的。
14。
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倡晚婚的人是梁启超。
15.戴维斯和布莱克提出了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理论。
16.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是指平均预期寿命。
17。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
18.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化过程的发展路径分为扩张型城市化理论和全球化的城市化理论.19.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时间分别是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
20。
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阿森·杜蒙特认为分析人口变化有三种途径:社会学方法、变迁的方法、文化的方法.21.我国传统社会的生育模式是由死亡率控制的多育生育模式.22.第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是由泽林斯基提出来的。
23。
一般把家庭生民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
24.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
《社会与人口统计》复习要点总结
《社会与人口统计》复习要点总结社会与人口统计是研究人口、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学科领域。
下面是社会与人口统计的复习要点总结。
一、人口统计学基础知识1.人口统计学的定义、发展和任务2.人口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人口统计学的分类和应用领域二、人口变动与人口发展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的计算方法2.人口增长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调整的原因和特点4.全球人口问题和人口发展趋势三、人口统计学的统计指标1.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的计算方法2.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人口性别比和人口比例的计算方法4.人口流动的指标和计算方法四、人口与社会经济1.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2.人口流动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影响3.人口流动对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的挑战和机遇4.人口与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经济领域的关系五、人口统计学的方法与应用1.人口普查和样本调查的实施步骤和技术要点2.样本调查的抽样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3.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4.人口统计学在社会政策制定和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六、人口统计学数据的解读与分析1.人口统计学数据的解读方法和技巧2.人口统计学指标的比较和排序3.人口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4.人口统计学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和展示技术七、人口政策与人口管理1.人口政策的概念、目标和制定与实施过程2.人口政策对人口变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人口政策与社会保障、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系4.人口管理的原则、方法和实践经验以上是社会与人口统计的复习要点总结,希望对复习有所帮助。
《人口社会学》期末重点 xpq
《人口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1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具有双重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
(1)人口的生物属性表现为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
(2)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表现为三个方面。
①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②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
③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也就是研究人口现象和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3、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阿森·杜蒙特是人口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主要是通过对生育制度、死亡制度和人口迁移和转变制度进行研究,对人口过程进行认识和分析。
研究人口过程和人口生物属性中的生物因素,以及人口社会属性中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
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以及人口生物属性中的生物因素,以及人口社会属性中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
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对人口政策、人口质量、人口资源、人口与环境等进行研究,对人口变迁进行认识和分析。
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等相关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是人们认识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科学链条中的一环,这一环强调对人类生育、死亡和迁移行为的研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过程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指标和理论。
人口学虽然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但它却在人口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上独占鳌头。
人口学分为:形式人口学和实体人口学。
经济人口学、人口地理学、历史人口学、文化人类学等,是分别以人口与某一种现象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数量联系为研究对象,是人口学与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他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P32、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他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
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侧面都是由更大的、看不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左右着。
P53、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通过出生和迁入(包括国际迁入和国内迁入)进入某一社会;同时,人们通过死亡和迁出离开某一社会,这些过程本身就是人类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过程。
P74、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P75、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收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社会变迁有两大类,一是结构性变迁,是新体制逐步取代旧体制的变迁过程;二是突发性变迁,是原有体制的突然中断,并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体制,这是一种革命。
P9 6、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简)p9人口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与社会学、人口学以及人类学等相关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人们认识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科学链条中的一环,这一环强调对人类生育、死亡和变迁行为的研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过程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陈达的《人口问题》指出“人口学者因兴趣与观点的歧异,显示不同的研究途径。
”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范围。
1882年,在日内瓦卫生与人口学大会上“人口学”一词正式被使用。
人口学分为形式人口学和实体人口学。
实体人口学也叫广义人口学,是研究人口过程与围绕着它的外部过程如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之间的互相关系的学科。
在这一意义上,人口社会学与实体人口学有许多共通之处。
科学研究有三个主要的目标——描述、解释和预测。
7、职业的性别隔离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因性别不同而被分配、集中到不同的职业类别,担任不同性质的工作。
这样的研究发现既有助于加强对职业性别隔离现象的全面了解和认识,也可以寻找性别隔离与性别不平等的关联状况,回答更理论化的问题。
P16小结:人口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研究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吸纳相关学科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人口社会学注重实证研究和解释研究,特别注重对人口普查资料的使用。
第二章1、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具有适度人口的思想。
他在《法律篇》一书中强调稳定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2、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思想。
“国家应干预人们的婚姻和生育,由此限制人口,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
”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一种是“积极性抑制”,它是通过增加人口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其手段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它是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其手段包括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欲。
——马萨尔斯的《人口理论》3、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深受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他的人口社会学思想带有社会生物学的色彩。
4、杜蒙特使用著名的“社会毛细管”的说法论述社会学思想。
“社会毛细血管说”是一种类比说法,是指现代社会每人都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渴望和机遇,这些向上发展的渴望就像油灯中的油,会顺着燃烧的灯芯自然地向上。
他认为,现代文明建立在个人主义的生存观念基础上。
5、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建构全面的社会理论时把人口增长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考察了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结果”。
涂尔干关心现代社会复杂性的不断增长及其原因和结果。
在《劳动分工论》一书中,他指出人口增长是社会分工发展的根源,它导致了更大规模的社会的专门化。
他认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人类对幸福的追求,而是人口增长导致的生存竞争提高了社会的集约化程度和专门化程度,导致了社会复杂性的增长。
6、现代人口思想以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人口思想为主,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是其代表。
《新人口论》鲜明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中国的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明确的把中国的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第三章1、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
2、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P53第一,传统农业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生育行为直接受到生物因素影响;第二,农业社会的各种经济影响着生育模式;第三,农业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组织生产的方式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男性偏好成为农业社会普遍的生育观念;第四,农业社会的政治制度普遍地具有封建专制的特征,存在着阶级间生存境遇的巨大差别和极度的不平等。
3、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P56第一,死亡率导向下的生育模式消失,在低死亡率的状况下,生育率明显下降;第二,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机械代替人力的工业化过程,他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生育从自然型走向了人为的控制型,控制生育的手段——避孕工具的生产得以产业化。
4、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人为,生殖作用在人类社会中已成为一种文化体系。
5、生物因素经由制度而实现现实的生育率,在生育制度中,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合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6、在现代社会,生育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法律实现,《婚姻法》是普遍的社会法则。
7、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方面:一是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二是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生育意愿直接支配人们的生育行为。
宏观上,生育意愿反映了社会的生育文化;微观上,生育意愿体现着个体行动者的理性选择。
8、传统生育意愿的特点是:①倾向生的越多越好;②男性偏好;③重视数量、轻视质量。
这些特点与农业社会的传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中国、印度等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家表现极为突出。
9、社会学家依斯特林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生育率随着家庭相对经济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10、1949年后,中国生育率的变化较大,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①1949-1957年第一次生育高峰期;②1958-1962年出现了生育低谷;③1962-1971年人口出生出现报复性反弹;④1972-1980年生育率迅速下降期;⑤1981-1990年生育率保持较低水平;⑥1991年以后,进入了生育率转变时期。
P6911、中国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形成了具有符合于农耕文明的生育观,及鼓励生育的文化。
12、费孝通先生出版于1947年的《生育制度》一书,使用社会学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人是如何通过制度实现了历代的繁衍的。
13、中国人口生育率转变的特点:P72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生育率转变具有滞后性;②中国的生育转变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不是依靠人们自发的生育观的转变,而是依靠强制性政策实现生育转型;③具有压缩性,从时间上看,人口生育转变的压缩表现为生育率水平从高到低的转变过程被大大缩短。
14、中国低生育率产生和变化的动力机制:P7220世纪90年代后,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生育模式进入了低生育率的状况,从时间的角度看,它基本上完成了一代人的生育控制,其影响生育率变化的动力机制开始发生变化,新的动力机制开始起作用。
第一,中国妇女的晚育年龄退后;第二,全球化、经济制度改革、互联网等加速了现代文化的传播,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发生了变化;第三,在市场化背景下,学校收费、生活开支急剧上升,人们面临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农村妇女已经不愿意多生孩子了。
第四章1、最早把死亡率研究视为一种社会制度现象的学者当推英国人格兰特。
他在1662年出版了《死亡册的自然与政治诠释》一书,把死亡现象与社会结构联系到了一起。
2、属人原则(或属籍原则),即一个人不管死在何地,均记为该人常住地(或户籍所在地)的人口死亡,即死亡事件的申报登记地应是当事人的常住地(或户籍所在地)。
3、生命表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指标构成的统计表,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分年龄死亡率反映出的同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出生后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
4、延长寿命的关键:有规律的运动、吃早饭、正常的体重、不抽烟、适当饮一点酒、每天睡眠七八个小时。
5、物质论或剥夺论认为,健康不平等的原因在于某种社会结构的差异,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使一些人处于贫困、失业、污染和恶劣的工作条件下,这是阶级之间的物质剥夺状况。
6、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也叫外源性死亡,是指由各种病毒和细菌的感染而引起的死亡,是单因单果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
退行性疾病引发的死亡,也叫内源性死亡,是指人体的某种生理退化,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脑血管等,一般是由一组致病因素导致死亡。
退行性疾病引发的死亡比例较高说明一个社会向着人类正常死亡的方向发展。
外因死亡也叫非正常死亡,是因意外事故而引起的死亡,如火灾、水灾、交通事故、战争、自杀和他杀等。
当今世界正是越来越成为一个风险社会,各种社会原因引发的死亡日益增加,正成为现代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7、对死因分布的研究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死因变化;二是分析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之间的死因分布状况。
8、文化程度越高,死亡率越低。
因为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多从事社会地位和收入较高的职业;同时他们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营养、卫生、疫病、体育等方面的知识,按照较科学的方法生活、劳动和养育子女。
第五章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引发的冲突主要源于资源的有限性。
3、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存在两种动因,一是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二是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
两种力量的共同或单方面作用导致了人口迁移。
4、1966年,埃弗雷特*李提出了中间障碍的概念,补充了推拉理论。
他认为,人口迁移包括了三方面因素:目的地、原居住地和二者之间一系列的中间障碍。
5、国际人口迁移类型理论认为,国际人口迁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生存型人口迁移,而是发展型人口迁移。
6、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国际人口迁移的动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生存型的人口迁移模式向发展型的人口迁移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