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 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 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2b1447e5acfa1c7ab00cc05.png)
25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 途的信贷而采用的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销 售融资予以控制,如规定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首期付 款的最低限额、规定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规定可用 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等。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信用交易的投资者规定的保 证金比率,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3.不动产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 产方面放款的限制。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最 长期限以及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 4.优惠利率
4、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 发展甚至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会 给该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5、金融稳定
保持金融稳定,是避免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 浪潮冲击下,保持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1、币值稳定
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价格稳定 和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任 何国家要不断地提高其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 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
6
3、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是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 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这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 标。
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通过工具的合理使用,可以调控社会信用总量, 有利于抑制金融泡沫和经济泡沫的形成,有利于保持金融稳 定和防范金融危机。
4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1. 最终目标
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 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 金融稳定等。
货币政策(答案)
![货币政策(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92cabd8762caaedd33d453.png)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一、填空题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二、单项选择题1. A2.C3. C4.C5. D6. D7. C8. A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B 15.C 16.D 17. C 18. C三、多项选择题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四、是非判断题1. 错;2. 对;3. 错;4.对;5. 对;6. 错;7. 对;8. 错;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9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9](https://img.taocdn.com/s3/m/18383b8b102de2bd96058871.png)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一、填空题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 B )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B. 有效—无效—有效C.无效—有效D. 有效—无效2.( C )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B.充分就业C.币值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C )。
A.货币供给量B.利率C.准备金D.汇率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 A )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D )。
A.中国人民银行B.财政部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D.国务院三、多项选择题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 ABCDE )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B.一般价格水平C.经济结构D.国际收支平衡E.经济增长速度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BDE )。
A.计划手段B.经济手段C.市场手段D.法律手段E.行政手段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E)。
A.政策目标B.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C. 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D. 政策传递机制E. 政策效果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 ABCDE )。
第9章货币政策工具
![第9章货币政策工具](https://img.taocdn.com/s3/m/b7d259dd360cba1aa811daae.png)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
政策工具 中介目标 最终目标
其他工具 法定准备率
操作目标
中介目标 保持币值稳定
基础货币 再贷款 利率
货币供应量
同业拆借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
信用总量
促进经济增长
动态准备金政策
汪洋,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
本章小结
1. 从准备全市场的供求分析中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美联储进行公开市场购买或者降低法定准备金 率时,联邦基金利率就会下跌。美联储进行公 开市场出售或者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联邦基金 利率就会上升。变动贴现率同样会影响联邦从 金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是美联储控制货币供给的主要工 具,因为其主动权在于美联储,而且灵活、易 于对冲和可以迅速实施。
Rs=非借入存款准备金(NBR)+借入准备金(BR)
联邦基 金利率
存款准备金数量 R
图18-1 准备金市场的均衡
• 从美联储借款的成本主要是贴现率(id),从其他银行借入 联邦基金是对从美联储借款的一种替代。 • 如果联邦基金利率iff低于贴现率id,则银行将不会向美联储 借款,即BR=0;Rs=NBR,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线(图18-1 ) • 如果iff上升至id,银行就愿意按照id尽可能多地借入资金,然 后在联邦市场上以更高的利率iff借出。其结果就是,在id这 里,供给曲线将变得很平坦(无限弹性),如图18-1所示。 • 市场均衡 • 当存款准备金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即Rs=Rd时,市场均 衡产生。
内容: (1)调整再贴现率 (2)规定再贴现资格(申请贴现的金融机构、票据种类) 作用机制: (1)总量调整 调整再贴现率→改变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成本,从而…… 影响商业银行向央行的借款意愿→影响准备金数量→影响贷款供给 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影响贷款利率→影响企业贷款需求
第九章 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
![第九章 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178138e865ce050877321352.png)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政府开始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对市场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政府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从近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货币政策在调节货币流通、稳定社会总供需平衡、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货币政策的含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其它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运动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
本章的货币政策是指狭义的货币政策,实施的主体为中央银行。
狭义的货币政策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货币政策工具。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而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变化又引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变化,最后,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在这个运行过程中,中央银行需要对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变化不断进行监测和及时调整,才能达到最终的政策效果。
总之,货币政策诸要素构成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货币政策运行的关键因素,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表示为: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一般应具备趋同性、长期性和驾驭性的特征。
趋同性表示最终目标同国民经济总体目标在大方向上应是一致的;长期性表示最终目标的达到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驾驭性则表示最终目标对整个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具有驾驭能力。
货币政策目标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把的稳定币值(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2024版金融学课件第九章货币政策
![2024版金融学课件第九章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8883d93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6.png)
目录
货币政策概述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 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与挑战
01
CHAPTER
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信用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02
CHAPTER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
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信贷计划管理,通过控制信贷规模来调节经济。
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货币政策逐渐转向市场化,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相结合,采取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应对不同经济形势。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利率传导机制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维克塞尔、费雪、马歇尔等经济学家就围绕利率展开对经济和货币均衡过程的研究,其中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最有影响。
利率传导机制
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观点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问题又影响到金融市场,引起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降低了金融市场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的作用。
金融学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金融学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afc2fca4afe04a1b071ded2.png)
第四,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 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只有 选取那些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指标,才能通 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达到最终目标。
第五,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 应性。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为实现 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不同, 选择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也必然有区别。 这是不言自明的。
⒊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
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以调控信 贷量和货币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⑴公开市场业务的内容及类型: ①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即中央银行买卖的 有价证券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操作工具:政府债券,尤其是短期国库券。 英国、美国及少数信用发达的西方国家,都以买 卖政府债券为主,尤其是短期国库券。因为在这 些国家政府债券发行量大,市场交易也大,国库 券在市面上的流通性和变现性很强,一般商业银 行均乐于购买以作为第二准备金,个人及公司也 投资于国库券,以增强其资产的流动性。
⒊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本国的国际地位。各国都把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 策的重要目标。 ⒋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 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基本平衡,略有顺差或略有 逆差的现象。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因 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一国整个经济长 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货币供应量
利率
由于以上指标各有优缺点,因此,有些国家货
币当局将其混合使用,如美联储的中间目标和 操作目标是: 中间目标 货币存量 长期利率(真实或名义) ⒈M1 ⒈政府长期债券收益率 ⒉M1、M2 ⒉公司债券收益率 ⒊国内非金融债务⒊抵押利率 ⒋银行信用 ⒋市政债券收益率
第九章 货币政策
![第九章 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d0808b3ca32d7375a41780ae.png)
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
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措施。
评价
作用机制
优点:控制力较强; 缺点:缺乏弹性;
对各行各地区影响不一致。
超额Hale Waihona Puke 备金↘R↗→货币乘数↘
→Ms↘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工具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 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 及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从而调节市 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手段。
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时期,二者又是协调统一的,即 低通货膨胀率可以和低失业率(经济高增长率)并存。
P 278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理论统一:只有稳定物价,才能为经济的健 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只有经济
增长,物价稳定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践来看: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并
不容易。
作用机制
银行筹资成本↗→央行贴现和借款↘→
R↗→
信贷↘
市场利率↗→资金需求↘
→银行市场信用量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评价
缺点:央行处于被动地位;
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 要求信用制度与贴现市场发达等 优点:再贴现率的变动会产生预告效果,使 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明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的变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预期。
第九章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货币政策效果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及协调机制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
1、定义:由中央银行通过增减货币供给量的方式
来调节利率,并通过利率的变动以影响就业和 国民产出的政策。
第9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
![第9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caa2d3e0b4c2e3f572763bb.png)
小
结
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对货币政策有效 性问题的认识经历了无效-有效-无效-有 效的演变;从宏观调控的实践来看,随 着金融创新工具的迅速发展,货币政策 有效调控的难度在增加,但总体上仍不 失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山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何怡萍
P AD
AD’
AS
Q1
中山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何怡萍
Q2
Q
三、货币学派
主要观点:
货币当局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
米尔顿· 弗里德曼 1912-2006
存在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流通速度;
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说明;
中长期来看,货币供应不能影响实体经济、实际 国民收入、实际利率和失业率; 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利率而是货币供应量,并预 先公布保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不变,即K%规则 (单一规则)
中山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何怡萍
第三节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中山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何怡萍
一、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资
国外资产 对政府的债权
产
负
储备货币 发行债券 对外负债 政府存款
债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 对非金融性公司的债权 其他资产
自有资金(资本项目) 其他负债
Q2
中山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何怡萍
四、合理预期(理性预期)学派
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各经济主 体在做出经济决策之前,会根 据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与当前决 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 行预测。 主要观点:政策无效性命题 没有预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 化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有预 期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完 全没有影响
中山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何怡萍
9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编著)第3版ppt课件可编辑)精选全文
![9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编著)第3版ppt课件可编辑)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e4dbc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1.png)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中介目标的含义及其选择标准
2、选择标准 可测性: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能够迅速获取 可控性: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相关性:两者之间必须存在密切、稳定和统计数量上的相关性
体保持稳定,不发生明显的波动,也就是要求既要防止物价上涨,又要 防止物价下跌。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将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以防止通货膨胀。从各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来看,一般要求物 价上涨率应控制在5%以下,以2%~3%为宜。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 都能在较合理的条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途径发挥作用: ①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余额,从而调控其信用规模。 ②通过影响存款乘数,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
2.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政策效果表现在: ①通过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即使调整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 动; ②即使法定准备金率不变,也会限制了存款机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③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提 高法定准备金率将冻结一部分超额准备金。
货币供应量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有效需求总量和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对最 终目标有直接影响,由此其与最终目标直接相关。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三)远期中介目标
第九章货币政策
![第九章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22e78d02866fb84ae45c8da2.png)
存款准备金政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再贴现政策
提高再贴现率
降低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卖出证券,回笼基础货币
买进证券,投放基础货币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 个别企业或某些特 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消费者 央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 信用控制 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最低付现额; 最长偿还期
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间目标
(三)货币政策常用中间指标
操作目标
效果目标
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间目标 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定义: 是指货币当局确定了政策目标后,从运用一定的 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 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股价传导理论 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汇率传导机制(国际贸易渠道传导理论)
GDP按20%增长,要保持物价P稳定, V加快10%,则仅需Ms增长9.1%, V加快20%,则Ms无需增长
五、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
3、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
⑴影响:预期对宏观政策的抵消作用 ⑵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众预期:总需求增加、物价上升 →工人+工会:提高工资 →企业:成本上升,不扩展生产 →价格上涨+产量不增 →政策失效 ⑶对策:央行的政策取向、力度采取非常规作法
净出口NX 货币政策 M
r 本币贬值 NX Y
III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特点 1.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形成与演变
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 政策工具——操作目标——效果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 导机制
第九章--货币政策PPT课件
![第九章--货币政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13014202020740be1e9b71.png)
货币政策目标
• 经济增长
–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的增加,或者指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 如:“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内需保持较快增长, 对外贸易加快恢复,工业生产快速回升,消费 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价格 总水平基本稳定。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GDP)8.0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居民 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2%。”
可编辑
货币政策目标
• 充分就业
– 主要针对一国中的非自愿失业。 – 非自愿失业是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工作却找不到
新的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结 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 如:“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国内消费需求 保持稳定。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5308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 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2%。”
• 难在变量选择M0,还是M1,还是M2 • 货币流通速度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不断下降。(时滞)
可编辑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 2010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 65.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比上年 同期和上年末分别低3.0个和5.2个百分点。
•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9万亿元,同 比增长29.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9个百 分点,比上年末低2.4个百分点。流通中现 金M0余额为3.9万亿元,同比增长15.8%, 增速比上年同期高4.9个百分点。第一季度 现金净投放834亿元,同比多投放1307亿 元。
– 回购分为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 – 那么目前我们市场上主要采用质押式回购,从
货币政策 ppt课件
![货币政策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1ee87abb4cf7ec4afed0e9.png)
可三测性、。货中央币银政行能策够对的这中些被介作为目货标币政与策中传介导目标机的 制
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所以,这种变量必须具有比
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确的定义,以便于中央银行对它加以观察、分析和
择 货
监测。同时,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地获取这一变量的准确 数据。
币可控性。中央银行所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与它所 政 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密切的、稳定的联系,以便较 策 有把握地将它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 中 介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
全由它自主决定。 ❖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 公开市场业务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目标的调整而随
时作出逆向的操作。 ❖ 公开市场业务的运用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11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
12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 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 工具。
9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 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 券(特别是政府短期债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 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 行为。
10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 中央银行处于主动的地位,其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规模完
5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协调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矛盾的主要方法
在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协调不同目标之间矛盾的方法主要 有如下三种:一是对相互冲突的多个目标统筹兼顾,力求协 调或缓解这些目标之间的矛盾;二是根据凯恩斯学派的理论, 采取相机抉择的操作方法;三是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及其 他政策配合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1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2001年9月11日,恐怖组织对美国世贸中心大楼的袭击,不但使美国的航空与保险业陷入困境,而且也扰乱了美国支付与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方面,企业与个人对流动性的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不确定性的增加和资产价格的下降也削弱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这一切,对已陷入衰退的美国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9.11事件”对经济复苏的不利影响,美联储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以图恢复市场信心和保证金融与支付体系的正常运行。
下面是美联储为“9.11事件”所采取的六大措施,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首先,美联储通过其在纽约的交易中心以回购协议的方式为市场注入大笔资金,2001年9月12日,美联储持有的有价证券金额高达610亿美金,在此之前,美联储日平均证券余额仅为270亿美金。
第二、美联储通过再贴现直接将货币注入银行体系。
9月12日的再贴现余额高达450亿美金,远远超过在此之前的5900万美金的日平均余额。
第三、美联储联合通货监理局(OCC)劝说商业银行调整贷款结构,为出现临时性流动性问题的借款人发放专项贷款。
并声称,为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这一目的,美联储随时准备提供必要的援助。
第四、由于交通运输问题妨碍了票据的及时清算,美联储于9月12日将支票在途资金扩大到230亿美金,几乎是此前日平均金额的
第五、美联储很快与外国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对已有的货币互换协议,也扩大了其协议的金额。
最后,在9月17日清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又进一步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利率定为3%,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同日晚些时候,纽约股票交易所重新开业。
思考题
1.美联储的上述六大政策各有何不同?哪些政策动用了一般性
政策工具,哪些政策平常很少使用?
2.美联储通过哪些手段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对
一国经济有何影响?
要点:
1. 第一、二、六属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是数量工具。
第三个政策属于窗口指导,四、五是直接的信用控制,这三项措施都是央行有选择地对某些特定领域的信用加以直接或间接的调节和影响。
尤其是第四项政策很少采用。
2.美联储通过回购协议和再贴现的方式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带来利率的下降,下降的利率刺激投资增加,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加,最终会促使总产出增加,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