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保护与开发

陈春梅

201430560102

农学4班

农学院

昆曲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现代昆曲被看做“高雅文化”,只有少数人接受鉴赏,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昆曲的来源及其历史的重要地位,简述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以及如何对昆曲进行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而盛行于苏州,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它起初称为昆山腔,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为四大声腔。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为什么昆曲能在我国几百种戏曲剧中能成功入选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列呢?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并发展它?以下总结了五个个原因:

首先,昆曲具有悠久的历史,昆曲产生于元代末年,最早是由居住在昆山千墩的顾坚创立的,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又经戏曲音律家魏良辅的改革,奠定了其在曲坛的“正音”地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所有现存的戏曲剧种中最古老的剧种。

其次,昆曲的音乐,汇集了我国古代音乐的精华,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其所用的曲牌中,包含了唐宋大曲、宋词、元曲、诸宫调、唱赚等的曲调。

第三,昆曲的剧本,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一方面由于昆曲具有宛转缠绵的音乐风格,迎合了文人学士的审美情趣,使得一大批文人为之撰写剧本,如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另一方面,由于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因此,它也采用了宋元南戏和元代杂剧的一些优秀剧目作为自己的剧目,如《窦娥冤》、《单刀会》。

第四,昆曲具有系统完备的理论,在昆曲流传过程中,戏曲理论家们从剧本创作、戏曲音律、演唱、扮演等各个方面,总结了昆曲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五,昆曲具有完善的表演体系,而这一表演体系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的代表。在世界剧坛上有三大表演体系,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和梅兰芳体系,其中的梅兰芳体系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体系而所谓的梅兰芳体系在昆曲中就已经形成。

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娱乐品种、娱乐方式、娱乐观念在我们周围逐渐形成的同时,

昆曲渐渐被挤到大众娱乐的边缘上。于是,“高雅艺术”被当做一面旗帜成为挽救昆曲窘况的基本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少数知识群体理解并接受这样的艺术,于是昆曲被迫地进入一个狭小的圈子,难以得到发展。昆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昆曲振兴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但是现状却不乐观,甚至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

维持昆曲自身的保护和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观众。在我还没上这门课之前,我是没听说过这种曲,也许听过,但并不知道那是昆曲,没有人欣赏,再优秀的作品也会被遗忘。昆曲,可以说是最接近平民百姓的艺术,昆曲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平民形象,它有一种“恋俗精神”,不是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不惜牺牲本身的特质去取悦流俗,依靠低级趣味讨好观众来生存,而是热衷于对人的世俗情感表现,比如爱、恨、情、仇等等,通过昆曲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对战争的思考、对家庭国家的思考等。它不是直白地告诉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观看中自然而然地生发、体会这种意义。世俗之情人人都会经历,人人都会拥有。因此,昆曲的“恋俗精神”具有明显的普适性。可如今,十个人中就有九个是不了解的。有了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许多人追求的更多了,像电视剧、电影、真人秀之类的,而戏曲系列的却是很少出现,很多大学生都没兴趣同时也看不懂,到现在,也许只有老一辈的人或是真正喜爱的人欣赏了。

有些人,甚至只把昆曲当做是“遗产”,就像文物一样,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昆曲,是一门活着的艺术。到如今,它已有六百多年的岁龄,它曾衰亡过,也曾兴盛过,时代在发展,它也在进步。针对昆曲目前的现状,许多专业家就昆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诸多有一定可行性的建议。对于一些建议,我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昆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在高等戏剧校园中,设立昆曲演绎专业,从改革招生体制和提高学历教育层次入手,以高学历和低学费作为吸引学生资源的手段。普通高等学校可以设置昆曲艺术公共选修课。优秀学员可招进全国各昆曲院团,以缓解剧团人才队伍严重不足、青黄不接的现象,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人才构成机制。

二、集中教师教学资源。现有昆曲的传承、教学、研究成果零散而薄弱,远不能达到与昆曲在戏曲史上所处的重要学术地位和价值相称的水平。成立专业的学术学院,集中全国优秀师资,以小而特、精而专为特色,着重培养昆曲研究、策划、舞蹈、音乐等高品质艺术。

三、昆曲,应该在改革创新中发展生存。艺术正是在变化中赢得生存的权利。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昆曲可以跟其他的元素结合,形成新的艺术文化(这并不意味着抛弃原文化)。现在很多文化都与商业结合在一起,当一种文化转化为具体有效的商业价值时,它能够获得更加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们要发掘昆曲文化的潜在商

业价值,以保证其的影响力和传承。有人说,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在苏州,昆曲和园林是艺术界的两大瑰宝,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既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还能铸造当地昆曲的文化品牌。

四、大众传媒对于昆曲艺术的宣传。新闻传播工具如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应该在昆曲宣传与普及方面加大力度,让群众有更广泛的途径了解昆曲艺术,引导他们如何欣赏昆曲及获取相关演出的信息等等。

五、建立相关的文化保护机构和颁布相关保护条文。这些相关的文化保护机构可以与专业昆曲团队或民间组织,组织关于昆曲的社区文化活动,将昆曲引入社区,引入群众的生活区,让昆曲艺术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六、强调和关注对老艺术家的珍惜和保护。昆曲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世界文化遗产”,老艺术家的毕生艺术成果弥足珍贵。

七、昆曲作品的创新与时代适应性。所谓“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为今天的观众所喜闻见乐的昆曲剧本,这是延伸昆曲的舞台生命力的关键。

文化艺术的发展就像一条历史长河,从很远的地方来,又到很远的地方去,在途中不断的有艺术形式新生,也不断有艺术形式消亡。昆曲艺术也一样,它是“活着的艺术”,不是“死着的遗产”,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以保持更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钱永平,《遗产化境域中的昆曲保护研究》

2.俞为民,《昆曲的现代性发展之可能性研究》

3.朱为中,《论昆曲的传承发展与人才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