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书1~123页)
第一章总论
1.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组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亦称统
计总体。

2.总体单位: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分为有限和无限总体。

3.指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还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4.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性别、工种);
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可用数值表示(年龄、工资)。

5.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

(性别:男和女)
①不变标志对所有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具体表现的标志;
变异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
②品质变异标志(性别:男和女;)
数量变异标志(年龄、工资、身高)
6.变量:将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其表现形式是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

连续变量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可取无限值;
离散变量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只能取有限个变量值。

身高(变量)1.80米(变量值)身高体重(连续变量)人数(离散变量)
7.统计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
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8.统计职能:信息、咨询、监督。

9.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分组、汇总、列表)和统计分析(定性与定量)。

第二章统计调查
1.调查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
2.统计调查方案:为开展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计划。

包括:
调查目的;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调查项目(内容各个标志)和调查表(表头、表体和表脚,分为单一和一览表);
调查时间(资料所属时间)和调查期限(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时间);
调查组织计划(5点)
3.统计调查方式:定报、普查(全面)、重点调查(非全面)、抽样、典型(非全面)。

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

4.统计资料搜集方法
①初级资料:直接观察法、报告(表)法、面谈访问法(入户和街上拦截)、邮寄、电话、互联网。

②次级资料(略)
③企事业单位:原始记录(最初性和直接性)、统计台账、内部报表。

第三章统计整理
1.统计分组方法
品质标志分组就是用反映事物的属性、性质的标志分组,它可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类型(职工按性别分组,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数量标志分组是用事物数量的多少作为标志进行分组(数量标志可是绝对数-工资总额;也可是相对数-发展速度)。

主要标志和辅助标志分组
2.统计分组体系(2种)
简单分组是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
平行分组体系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

复合分组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体系将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
3.分配数列(次数分布数列)2组
品质(属性)数列是按品质标志分组,观察总体各单位分布情况的分配数列;
变量数列是按某一数量标志分组,观察总体各单位分布情况的分配数列。

①离散(如变量值少,单项式,即以一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或每个组只包含
一个变量值;如变量值多,组距式)
②连续(一般是组距式,每个组包含若干变量值)
静态数列指某一时间总体中各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布而形成的数列;动态数列(时间数列)指某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指标排列形成的数列。

4.统计表
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行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构成。

按作用不同分为调查表、汇总或整理表、分析表(广义全部,狭义后两个);
第四章统计指标
1.统计指标种类
按内容分为数量指标(外延)是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指标,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绝对数表示,有计量单位;又称总量指标,表现为总体单位总量(即一个总体中单位的数目,如企业数);也可表现为总体标志总量(即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总和,如某企业全体职工的工资总额)。

质量指标(内涵)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以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如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
按形式分(4种)
①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用绝对数表示。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数的总和,说明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如2005年北京市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单位数);总体标志总量指标反映的是总体
内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如前述2005年北京市规上企业增加值1705.4亿元,其中轻工业345.4亿元,重工业1360.0亿元)。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状态上规模的总量指标。

②相对指标是质量指标的一种形式,是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

表现形式为相对数(如比重、比例、速度、密度和程度等)。

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计划执行进度、结构(总体部分总量/总体总量)、比例(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动态(同一总体中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之比:报告期/基期);
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
③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算术平均数:简单加权:单项式和组距式(先求组中值)
调和平均数:简单加权
单价×数量=金额
④标志变异指标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或者说离散程度的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

全距:总体中单位标志值的最大与最小值的差距。

平均差: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平均数离差(变量值与平均数之差x-x)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未分组:求x,| x-x |,再除以n
已分组:求组中值(x),x(∑xf/∑f),| x-x |,| x-x |f,再除以n 标准差: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算法同上标准差系数:标准差和平均数的比值。

也叫离散系数。

第五章时间数列
1.种类
①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将同一总量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反映绝对水平及发展变化情况,分为时期数列(某一段时期)和时点数列(某一瞬间)。

②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将同一相对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反映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各指标值不能相加。

③平均指标时间数列:将同一平均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反映一般水平的发展趋势,各指标值不能相加。

2.特征: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
3.水平指标(看书76—82页)
①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报告期—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固定时期(最初)水平
关系: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之和
②平均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
= 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 - 1
4.速度指标(看书84—87页)
①发展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

定基: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最初)水平之比,也称总速度。

环比: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也称年速度。

关系:定基发展速度=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环比发展速度=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相除
年距:=本期发展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
②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增长量与其基期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了几倍或百分之几。

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 - 基期水平/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1
=发展速度– 1
定基:累计增长量/最初水平=定基发展速度– 1
环比:逐期增长量/前一时期水平=环比发展速度– 1
两者间无直接关系,不能相互推算,需转换成相应的发展速度,才可推算增长速度。

年距:年距增长量/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年距发展速度– 1
③平均发展速度(水平法和累计法)和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 1
第六章统计指数
总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指数法和平均指数法
联系:转换关系
区别:综合指数先综合后对比,需研究总体的全面资料;平均指数先对比后平均,适用于全面和非全面资料。

第七章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
1.概念: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又称为概率抽样或随机抽样。

2.种类
①非概率抽样:用主观(非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选单元进行调查,是一种快速、简便且省钱的抽选样本的方法。

但是风险大,主观选定的样本很难肯定对总体是否具
有代表性。

(分为4种)
随意抽样(街道拦截法,无目的,无计划,随意方式进行);志愿者抽样(非典疫苗);判断抽样(专家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入样);配额抽样(总体男女各200,抽取20个样本,男女各10)
②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它通过从总体中随机抽选单位来避免这种偏差,因而对总体的推断更具代表性。

基本准则:样本单位是随机抽取;调查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一个非零的入样概率。

重复抽样(抽出再放回,使总体单位数相同,每个总体单位有多次重复抽中的可能);不重复抽样(抽出不放回,使总体单位数减少,每个总体单位只能被抽中一次)
组织方式: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相同被抽中的概率,p=n/N);
系统随机抽样(也称机械或等距随机抽样,食盐摄入量,40户居民例);分层随机抽样(也称类型或分类抽样,平原、丘陵和山区的粮食产量统计);整群随机抽样(了解职工家庭状况,按居委会分群,抽中其中所辖家庭进行调查);多阶抽样(一阶抽地理小区,二阶从被抽小区内抽住所,然后调查);与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对农场进行调查,使规模大的农场入样概率要大,反之小)。

3.抽样误差
①代表性误差:指在抽样调查中,用部分样本推断总体时,由于样本各单位的结构情况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状况而产生的误差。

系统误差:指破坏了随机原则而产生的误差。

随机误差:指遵守了随机原则,但可能抽到不同的样本而产生的误差。

②抽样平均误差:指所有可能组成的样本的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平均离差,或者说,是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

平均误差越小,样本指标分布在总体真值周围的集中程度越高,随机样本的代表性越高,抽样误差就越小。

③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样本单位数目(与抽样误差成反比)、总体标志变异程度(正比)、抽样方法(不重
复抽样<重复抽样)、抽样组织方式(分层抽样误差小,整群抽样误差大)。

4.参数估计
①点估计:直接用一个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的推断方法。

②区间估计:在一定概率保证下,根据点估计值,联系一定的误差范围估计总体指标值的一种推断方法。

第八章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1.概念:指从一定的目的出发,根据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所掌握的大量数据及相关资料,运用统计所特有的方法,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透过现象的数量表现来揭示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认识活动。

分为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专题分析、综合分析、监测分析、评价分析和预测分析
2.特点:数据、目的和时效性
3.统计分析程序:确定分析课题、拟定分析提纲、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编制统计分析表、进行统计分析(最重要)、填写统计分析报告。

4.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①对比分析法:最基本,也称比较分析法,实际数与基数对比,如同比上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和位居世界前列等。

②比例分析法:最常用,也称比率分析法,用倍数或百分比表示,如财务比率和资产周转比率等。

③速度分析法:考察事物指标发展速度。

④动态分析法:观察某个指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变化。

⑤弹性分析法:利用弹性系数来考察某一自变量变动,而引起相应因变量变动程度的统计分析方法。

2变量越密切,弹性系数越大,越不相关,弹性系数就越小。

⑥因素分析法:考察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某种事物,在其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

主要有差额分析法(加减,如分收入对总收入影响)和连环替代法(相乘,分析某一因素将另一因素固定,指数体系中固定价格或数量)。

⑦相关分析法:考察一个经济变量与另一个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如税收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和加息与存款额的关系等。

⑧模型分析法:利用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⑨综合评价分析法:指对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和比较的统计方法。

如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序和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等。

5.统计分析报告
特点(4点):明确的目的性、文体的特殊性、明显的综合性、鲜明的实践性;
原则(5点):主题突出、结构严谨、观点材料统一、语言简洁易懂、态度严肃认真。

统计实务复习提纲(书127~196页)
第一章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1.分类(3种)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①周期性普查制度:由国务院组织,人普(0)、农普(6)和经普(3和8);
②经常性调查制度: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
同制定,现行该制度共30项;
③非经常性调查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实施或一次性实施的专项调查、试点调
查等临时性统计调查制度。

部门统计报表制度: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

地方统计报表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实施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

2.统计调查报表法定标识:表号、制定机关、批准和备案文号、有效期限。

第二章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1.概念
统计分类:根据事物内在特点,按一定标志将重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统计分类标准: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一般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

统计分类标准化:由统计主管部门制定或发布一系列统计分类标准,并在统计工作中贯彻实施这些统计分类标准,以适应统计信息采集、处理及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要求,实现统计的功能和统计的最佳效益。

特点:科学与系统性、统一与强制性、通用与稳定性
2.统计用区划代码
由12位代码组成:1~6位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统一采用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7~9位乡镇街代码采用国家标准《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10~12位居、村委会采用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村级区域的编码规则。

3.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行业分类最理想的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但因统计目的和核算对象不同,也可采用法人单位。

行业分类标准共分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

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但不属于工业(采矿、制造和电气水的生产和供应)。

4.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基础,分为3个大类(内资、港澳台和外商)、16个中类。

5.公有控股经济(国有和集体)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私人、港澳台和外商)。

6.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地域划分为城市和乡村。

前12位代码直接使用区划代码,13~14位城乡属性代码,由各地统计部门编制;15~17位城乡分类代码,不直接编制,通过区划代码和城乡属性代码转换生成。

7.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
以法人企业作为划分规模对象,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3个指标为依据。

其中工业和建筑业以全部3个指标为依据,批零、交通运输、邮政和餐饮以前2个指标为依据划分。

第三章基本单位统计
1.法人单位条件(同时具备):
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②独立拥有或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③会计上独立核算,能编制资产负债表。

2.产业活动单位条件(同时具备):
①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②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③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3.在经普年份,基本单位统计采用全面调查法;
在非经普年份,基本单位统计采用重点调查法。

第四章生产活动统计(重要 147页)
1.范围: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零业及其他服务业。

2.价值量统计
①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

生产法增加值=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 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收入法增加值= 折旧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营业盈余
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 生产补贴
营业盈余= 经营总收入- 成本- 费用–税金
②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计算方法
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总成果,采用产品法;
工业:以货币表现的总价值量,采用工厂法;
建筑业:按结算价格,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其他产出3部分,按实际完工量;运输业:营运收入和服务收入;邮电业:营运收入
批零业:毛利;餐饮业:营业收入
服务业:盈利(营业收入–活动支出);非盈利(按本期提供服务的总费用)
③批零业库存价值量统计(所有权,挑选整理、计入购进货未到、代购尚未交付、代销尚未售出、寄放他出的)
④增加值率= 增加值/总产出结构相对指标
工业产品销售率 = 现价销售产值 / 总产出
第五章能源统计(重点 157页)
1购进统计(谁购进谁统计)
以实际到达的、经验收和办结入库手续的;包括
未达即使已付款、未验收入库、亏吨、借入、自产自用、上年领用今年退回的、加工来料。

不包括
2.消费统计(谁消费谁统计)
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消费量只能计算一次,即在第一次投入使用时;耗能工质无论外购还是资产自用,均不统计在能源消费量中;企业自产能源,分别计算产量的,消费量要统计。

3.库存统计
原则:时点原则;
实际数量原则(差额作盘亏或盘盈处理);
以验收合格、办理完入库手续为准;
能源生产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按所有权统计;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按使用权统计。

建筑业能源库存按照谁管理、谁统计原则。

第六章财务统计
1.财务统计是连接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桥梁。

2.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

3.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

4.管理费用: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5.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6.行政事业财务统计指标包括:年末资产、上年结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收支结余、经营税金(限事业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

第七章劳动统计
1.理解从业人员和单位从业人员的定义。

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个体、人走关系在和实习生。

2.在岗职工统计不包括:内部退养、离退休和退职人员。

3.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国务院颁发的奖项、劳保、稿费和讲课费、学生补贴。

4. ①平均工资:也称平均货币工资,以货币数量表示;
平均工资=报告期工资总额/报告期平均人数
②平均实际工资: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平均的实际工资;
平均实际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平均货币工资与平均实际工资成正比,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成反比。

③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
④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第八章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1.固定资产的界定
企业:使用年限1年、单位价值2000元、使用期限2年;
行政事业:使用期限1年、单位价值500元;
农村非农户:使用期限1年、单位价值200元;
农村农户:使用期限2年、单位价值50元。

2.自2005年年报开始,新建《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单列。

3.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不包括单纯的土地交易活动。

4.按工程用途分为住宅(商品房、经适房、别墅和公寓)、办公楼、商业用房和其他(教学楼、幼儿园、图书馆、体育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