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识方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是爱诗的民族,方块字的排列组合绘出的是诗意,方块字的抑扬顿错唱出的是诗情。今天,让我们走近五首短诗,去体会这些句短意长,言简意丰的诗句。读诗之前,老师先教大家几种诗歌赏析方法,我们一起通过一段微课来学习一下。
诗歌赏析方法
情境还原法
情境还原法是一种最普遍、最常用的诗歌赏析方法,它往往是我们走近一首诗歌的第一步。情境还原法是指把作品放在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之下,结合作者的个人际遇、创作意图展开分析,即知“时”论“诗”,知“人”论“诗”,从而力求客观、真实地接近作品的原貌,还原作者创作时的情境,这种方法让我们更加真实地理解诗人创作的意图和情感,不至于曲解作者的本意。
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法,简言之就是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和分析来阐释诗作蕴含的深意。在对一首诗歌进行细读时,我们可以从它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遣词造句、文本结构等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的品味和分析。这种细读让我们能够各抒己见,对某一诗作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超越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赋予诗歌更丰富的意蕴。
切身感悟法
切身感悟法需要我们调动自身经验去走近作者,理解诗作,在此基础上得出我们的感受和体会,它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南宋诗论家严羽认为“诗道亦在妙悟”,谈的就是感悟诗歌的重要性。当然每个人因人生经历的差别
对每首诗的理解也有不同。同一首诗有的人或许体会颇丰,有的人或许共鸣甚少,甚至两个人对同一首诗的感悟也会截然不同,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切身感悟都是有价值的。
主题归类法
这种方法是把诗作的主题抽取出来进行理解和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就某一诗作的主题进行单纯的、封闭的分析。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对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作品进行对比式探究。中国诗歌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形成了许多相对稳定的主题,例如:爱国、思乡、送别、爱情、悼亡等,把主题相同或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诗作的理解。
二、活学方法品诗歌
1.情境还原法:《萧红墓畔口占》原稿与成稿对比,赏“偷”。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偷.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为什么是偷放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同学们阅读《萧红墓畔口占》助读材料。从一个“偷”字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日据时期香港残酷的生存环境的写照;两人情感的深厚,是好友,也是战友;等待长夜漫漫,对民族解放的无限期待,流淌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2.文本细读法:象征手法:“红山茶”意象。高洁、自然、朴素,对逝者的赞美,生命的灿烂;炼字:“红”庄严热烈、抗争精神。对比:六小时、长途与一束红山茶(礼轻情重);结构:诗短情长,言简意丰。
3.切身感悟法:感悟生死。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死的哲思;生是寂寞的,死是安详的;死并不是一种终结,还能再度归于自然。
4.主题归类法:比较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没有太多凄切哀痛
之语,没有对死者生前的追忆,也没有对二人交往感悟的叙述。(克制、冷静)
三、自读诗歌用方法
请同学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品读剩下的四首诗歌。并完成课内自读任务卡。
自读活动要求:
1.自读5分钟,要求用到至少两种本节课所学的读诗方法,将自读笔记要点填写在课内自读任务卡中。
2.小组交流5分钟,分享观点,互相探讨,进一步完善课内自读任务卡。
3.每组选择两到三2-3个最值得分享的观点,确定两到三名发言人,全班交流,并说明运用了哪些赏诗方法。
课内自读任务卡
四、课外自读巧积累
希望同学们用所学的诗歌赏析方法去阅读更多的诗歌,丰富自己的积累。愿大家常枕诗书在侧,坐拥明月清风,收获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