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PPT
合集下载
温病学 PPT
• 薛生白《湿热病篇》对温病学的贡献
• 代表著作《湿热病篇》 ,是温病学中 第一篇湿热病专题论文,为温病学按疾 病性质分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奠定了理论 基础。
• 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辩证治疗
上焦 中焦 下焦
湿热病三焦辨证 (水湿三焦辨证)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温病学的贡献 • 代表著作《温病条辨》 ,后世作为学习温病学
温病的分类
• 1.按病因性质是否兼挟湿,分为温热类和湿 热类;
• 2.根据发病初起是否见里热证,分为新感和 伏邪两大类。
温热类与湿热类温病鉴别
风温与伤寒(狭义)鉴别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 温邪致病具有共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 ①从外感受。 • ②性质属热。 • ③致病迅速。 • ④一定条件下可相互影响及转化。 • ⑤季节相关。 • ⑥病位有别。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一、温病学发展史
• 《黄帝内经》(《难经》)、《伤 寒论》、刘完素火热论、叶天士《温热 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 《温热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
二、基本知识和重要概念 • 伤寒和温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的划分; •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的划分; • 温病的季节性; •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必读之书,临床诊疗重要依据 主要成就: • 建立温病学基本概念-九种温病,分温热和湿热 • 建立温病学的病因学-温热病邪和湿热病邪 • 建立温病病机病理学-三焦学说 • 建立温病学辨证纲领-“三焦-六经-卫气营血” • 建立温病学治疗原则-三焦治则 • 充实温病临床治疗学-辛凉三剂
王孟英《温热经纬》对温病学的贡献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示意图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温病病机
02 温病症状分析
发热症状
总结词
温病发热症状通常表现为高热、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发热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出现的高热症状。其特点 是体温升高明显,常常超过38.5℃,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惊厥等严重并发症
是否为温病。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温 病患者或是否在温病高
发地区居住或旅行。
体征观察
观察患者的舌象、脉象 等体征,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 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
断。
鉴别诊断
01
02
03
04
感冒
温病与感冒在初期症状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而温病
病程较长,且病情较重。
伤寒
伤寒与温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 似之处,但伤寒病程较长,且
总结词
温病呕吐症状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可能伴随腹痛、腹泻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呕吐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症状。其特点 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能感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酸中毒等症状。
腹泻症状
总结词
温病腹泻症状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水样便 ,可能伴随腹痛、乏力等症状。
推拿
通过手法推拿肌肉、关节等部位,达 到舒缓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的 目的。
按摩
刮痧
用器具刮拭皮肤表面,出痧后可促进 血液循环、舒缓肌肉酸痛。
通过手法按摩全身或局部,缓解肌肉 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02 温病症状分析
发热症状
总结词
温病发热症状通常表现为高热、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发热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出现的高热症状。其特点 是体温升高明显,常常超过38.5℃,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惊厥等严重并发症
是否为温病。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温 病患者或是否在温病高
发地区居住或旅行。
体征观察
观察患者的舌象、脉象 等体征,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 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
断。
鉴别诊断
01
02
03
04
感冒
温病与感冒在初期症状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而温病
病程较长,且病情较重。
伤寒
伤寒与温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 似之处,但伤寒病程较长,且
总结词
温病呕吐症状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可能伴随腹痛、腹泻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呕吐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症状。其特点 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能感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酸中毒等症状。
腹泻症状
总结词
温病腹泻症状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水样便 ,可能伴随腹痛、乏力等症状。
推拿
通过手法推拿肌肉、关节等部位,达 到舒缓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的 目的。
按摩
刮痧
用器具刮拭皮肤表面,出痧后可促进 血液循环、舒缓肌肉酸痛。
通过手法按摩全身或局部,缓解肌肉 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温病学绪论PPT课件
• 东汉王充,字仲任,生活于公元27~97年,
会稽上虞人。《论衡·命义》中说:“饥馑 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晋唐时期著作
对温病的 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 认识
病名 病因 证候 治疗 愈后
预防
•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
至,皆相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 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 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 气” 。
• 温病:由四时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 感热病。
总称 不是单一种病; 外感 非内伤; 外感中一部分; 四时温热邪气引发 发热为主症。
•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
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地位
• 温病常见 • 热病多发 • 发病重、发展迅速,易传染
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 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 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
持编撰。巢氏约生于公元550~630年间, 该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书中 列举了“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 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 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这些内 容都属温病、疫病范畴。
•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时代背景
• 战国至两汉时期,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
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 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 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 括,赋役繁重。
• 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
会稽上虞人。《论衡·命义》中说:“饥馑 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晋唐时期著作
对温病的 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 认识
病名 病因 证候 治疗 愈后
预防
•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
至,皆相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 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 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 气” 。
• 温病:由四时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 感热病。
总称 不是单一种病; 外感 非内伤; 外感中一部分; 四时温热邪气引发 发热为主症。
•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
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地位
• 温病常见 • 热病多发 • 发病重、发展迅速,易传染
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 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 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
持编撰。巢氏约生于公元550~630年间, 该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书中 列举了“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 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 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这些内 容都属温病、疫病范畴。
•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时代背景
• 战国至两汉时期,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
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 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 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 括,赋役繁重。
• 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 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 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 气 机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3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 温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 化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பைடு நூலகம்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 阳。
10/30/202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第19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温病病因
01
外感因素
温邪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导致温病的发生。
02
内伤因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导致人体正气 虚弱,易感温邪。
温病病机
温邪性质
温邪具有化热化燥、伤阴耗气的特点,易导致人 体气阴两虚。
温病传变
温病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 变两种方式,其中卫气营血传变是温病最基本的 传变规律。
04
总结词:风热感冒
风温肺热病例
01
总结词:邪袭肺卫
02
详细描述:患者因感受风温 邪气而出现发热、微恶风寒 、咳嗽等症状,舌质红,苔 薄黄,脉浮数。治疗宜辛凉 解表,方用银翘散加减。
03
总结词:邪热壅肺
04
详细描述:患者因感受风温 邪气而出现高热、咳嗽、气 喘等症状,舌质红绛,苔黄 燥,脉滑数。治疗宜清热解 毒,宣肺止咳,方用麻杏石
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
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 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 高脂肪食物。
适量运动
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 合适的运动方式,坚持适 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 节情绪,减轻压力,避免 过度疲劳和紧张。
睡眠充足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 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 于身体恢复和心理健康。
《温病学病例分析》 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 温病学概述 • 温病症状分析 • 温病诊断与鉴别 • 温病治疗方法 • 病例分析 • 预防与保健
01
温病学概述
温病定义
温病
指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并伴有热象偏重、易 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ppt
05
温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治疗
1 2
清热解毒
应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草药,如金银花、 连翘等,以缓解热毒症状。
养阴清热
应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中草药,如生地、玄 参等,以缓解温病后期阴虚内热症状。
3
活血化瘀
应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药,如丹参、川 芎等,以改善温病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
西药治疗
对症治疗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目录
• 温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温病的预防措施 • 温病的护理方法 • 温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温病的康复和预后
01
温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温病的基本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属于中 医外感热病的范畴。
温病的病因包括感受自然界的温邪、体内潜伏的湿热或伏气 温病等。
01
针对温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等,选用适当的西药进行
对症治疗。
控制感染
02
针对温病引起的感染,选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调节免疫
03
应用免疫抑制剂或调节剂,调节温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增强
抵抗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协同作用
中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点,达到协同治疗的作用。
减少副作用
02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温病的病因
外感时邪
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
内伤
指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外邪趁虚而入。
温病的发病机制
卫气营血传变
温病过程中,病邪从卫分(表)传入气分(里),再传入营分(内里),最后传 入血分(最里层)。
脏腑传变
温病学课件PPT风温
温病学教研室
兼胸膈痞满、痞闷、呕吐,为风温夹湿,加藿香、 郁金。
发热较甚而小便短少,用甘苦合化阴气法,银翘散 加黄芩、知母、玄参、麦冬 祛热痰,加瓜壳、贝母
讨论:白痰是寒痰,黄痰是热痰,对吗?
温病学教研室
何西池(何梦瑶)云:
辨痰之法,古人以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此 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以外感言之,伤风咳嗽, 痰随嗽出,频数而多,色皆稀白,误作寒治,多致困 顿。盖火盛壅逼,频咳频出,停留不久,故未至于黄 稠耳?迨火衰气平,咳嗽渐息,痰之出者,半日一口, 反黄而稠。缘火不上壅,痰得久留,受其煎炼使然耳。 故黄稠之痰,火气尚缓而微;稀白之痰,火气反急而 盛也。此皆当用辛凉解散,而不宜于温热者,推之内 伤亦然。孰谓稀白之痰,必属于寒哉?总须临证细审, 更参以脉,自可见也。
一、概述 (一)风温的涵义 病因——风热病邪 内涵 初起证候——肺卫表热证 季节——多冬春 外延:急性外感热病
(新感温病)
卫受邪郁:发热, 微恶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温病学教研室
(二)临床特点
1、初起以肺卫为病变中心。 2、可有逆传心包。
3、后期以肺胃阴伤为主。
4、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温病学教研室
(三)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与春温: 2、与感冒:
3、与肺痈:
温病学教研室
1、与春温鉴别
共同点:二者均发生在春季。 风温 春温
温热病邪 热自里发
病因 发病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初起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身灼热、烦渴、苔黄,甚 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 则神昏、痉厥、斑疹等里 热证 白欠润、脉浮数等肺卫表 病情重,变化快 热证
桑菊饮方解
温病学病因和发病PPT课件
• 对于人体,既易伤津,又易耗气,症见身 热,汗出,口渴,齿燥,神倦,脉虚等。 津气耗伤过甚,可致津气两脱。
温病学教研室 21
• 暑热致津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直接消耗津液,致津伤; ②间接原因——暑热逼津外泄,汗出而致津伤。 • 暑热致气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壮火食气”,“炅则气
常见的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温病学教研室 4
1、风热病邪
Q:什么是风热病邪? A: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
温邪。
温病学教研室 5
• 由春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风温。 • 《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
风,其气已温。” • 《温病条辨》:“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
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病学教研室 38
(2)易燥伤津液
• 《素问》:“燥胜则干”。 燥热病邪燥伤津液有一定规律: • 初起以燥伤肺津为主,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呛咳
无痰等。 • 继则燥伤肺、胃、肠道的阴津,症见鼻、唇、咽、
喉、皮肤干燥,口渴,大便干燥,咳嗽无痰或少 痰、口干,舌干红少苔等。 • 少数病邪深入下焦,燥伤肝肾阴精,出现真阴耗 伤证。
• 王孟英指出:“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 暑也”,即暑邪可以兼挾湿邪,也可以不兼挾湿 邪。
• 若夏季降雨多,暑就容易夹湿; • 若夏季干旱无雨,暑就不可能夹湿。 • 不兼挾湿邪的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如暑温; • 暑热挾湿的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温病学教研室 25
练习题:
• 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A.肺卫 B.脾胃 C.阳明 D.肺
温病学教研室 31
(2)邪从外受,脾胃为中心
•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 属中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湿为土之气, 湿土之气同气相从,故始虽外受,终趋脾胃,使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温病学教研室 21
• 暑热致津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直接消耗津液,致津伤; ②间接原因——暑热逼津外泄,汗出而致津伤。 • 暑热致气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壮火食气”,“炅则气
常见的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温病学教研室 4
1、风热病邪
Q:什么是风热病邪? A: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
温邪。
温病学教研室 5
• 由春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风温。 • 《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
风,其气已温。” • 《温病条辨》:“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
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病学教研室 38
(2)易燥伤津液
• 《素问》:“燥胜则干”。 燥热病邪燥伤津液有一定规律: • 初起以燥伤肺津为主,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呛咳
无痰等。 • 继则燥伤肺、胃、肠道的阴津,症见鼻、唇、咽、
喉、皮肤干燥,口渴,大便干燥,咳嗽无痰或少 痰、口干,舌干红少苔等。 • 少数病邪深入下焦,燥伤肝肾阴精,出现真阴耗 伤证。
• 王孟英指出:“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 暑也”,即暑邪可以兼挾湿邪,也可以不兼挾湿 邪。
• 若夏季降雨多,暑就容易夹湿; • 若夏季干旱无雨,暑就不可能夹湿。 • 不兼挾湿邪的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如暑温; • 暑热挾湿的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温病学教研室 25
练习题:
• 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A.肺卫 B.脾胃 C.阳明 D.肺
温病学教研室 31
(2)邪从外受,脾胃为中心
•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 属中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湿为土之气, 湿土之气同气相从,故始虽外受,终趋脾胃,使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温病的护理PPT课件
02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03
避免接触传染源,如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等
04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
0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防止病情恶化
健康教育
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如规养补充等 方式提高身 体抵抗力
丹参、桃仁等
滋阴养阴:使用滋 阴养阴的药物,如
麦冬、石斛等
扶正祛邪:使用扶 正祛邪的药物,如
黄芪、人参等
治疗效果评估
体温变化: 观察体温变 化,判断治
疗效果
症状改善: 观察症状改 善情况,评 估治疗效果
实验室检查: 通过实验室 检查,评估
治疗效果
患者主观感 受:询问患 者主观感受, 评估治疗效
果
谢谢
温病的特点
发病急骤: 温病发病迅 速,病情变 化快,需要
及时治疗
热象明显: 温病患者通 常表现为发 热、口渴、 烦躁等热象
易传变:温 病容易发生 传变,病情
容易恶化
病程较长: 温病病程较 长,需要耐 心治疗和护
理
温病的护理要点
护理原则
01
02
0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空气污染
保持患者体温正常, 避免过高或过低
避免接触传 染源:减少 与患者接触, 避免去人群 密集的地方
保持个人卫 生:勤洗手、 洗澡、刷牙 等,保持良 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
01
02
03
04
自我管理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 息,健康饮食,适当运动
02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劳累
03
减少接触病原体:勤洗手,戴 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温病学》总论PPT课件
医学课件
30
叶桂,字天士,清代康熙五 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 十年(公元1745年),号香岩, 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 清代杰出医学家。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
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 通医术,尤以儿科闻名。叶 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 父死,拜其父门人朱某为师, 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 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 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 有专长,就拜其为师,十年 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且能 融会贯通,故医术突飞猛进, 名声大震。
医学课件
15
小结
• 成绩
—温病的资料积累时期。医家对温病的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内容简单
• 不足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在概念上仍 隶属于伤寒,只是伤寒范围内的一个类型,未形 成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比较朴素。
《素问》“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 战国-晋唐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萌芽阶段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作 为温病诊治的依据“衛之後, 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丰富了诊断学内容-辨舌、验 齿,辨斑疹、白陪
提出了温病治疗大法,“在衛 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 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 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留下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临证 指南医案》
医学课件
33
薛雪,(1681-177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字 生白,号一瓢,苏州南园 人,气宇洒落,风度俊雅, 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颇有 声望的大方家,秉性孤傲, 工八法,诗画俱佳,因母 多病,而究心岐黄之学, 博览群书遂精于医术。著 有《医经原旨》、《湿热 病篇》等,晚年尚著有 《扫叶庄医案》四卷,今 已刊入《珍本医书集成》
医学课件
35
温病学--绪论 ppt课件
正气严重虚衰 是温热病死亡的原因
➢ 《素问ㆍ玉版论要》提出“病温,虚甚死”。
饮食不当是疾病愈后复起的原因
➢ “遗证”:《素问ㆍ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治疗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
(7)预防
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
➢预防原则:
《素问ㆍ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
(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 推阐仲景之旨: “张机正伤寒之法,而通之于春夏伤寒,更通之于冬月伤寒”。
➢ 变通其法,不泥于古方: 抨击对仲景方“竟不更张毫厘”的习俗, 主张“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
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理、法、方、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
温病学--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 温病教研室
一、温病学的定义与性质
(一)温病学 ?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性质
研究 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 一门中医 临床 基础学科。
温者,热也
病因、病机 病理变化
预防、诊 断、治法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1)完整的理论体系 (2)全面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
不相移易者?┅ ┅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避其毒气”。 ➢预防方药:
《备急千金要方》列出辟温方30余首,其剂型有药酒、丸、散、熏烧、搐鼻、 粉身、洗浴、佩带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对外感热病进行了分类: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 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 《素问ㆍ玉版论要》提出“病温,虚甚死”。
饮食不当是疾病愈后复起的原因
➢ “遗证”:《素问ㆍ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治疗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
(7)预防
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
➢预防原则:
《素问ㆍ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
(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 推阐仲景之旨: “张机正伤寒之法,而通之于春夏伤寒,更通之于冬月伤寒”。
➢ 变通其法,不泥于古方: 抨击对仲景方“竟不更张毫厘”的习俗, 主张“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
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理、法、方、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
温病学--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 温病教研室
一、温病学的定义与性质
(一)温病学 ?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性质
研究 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 一门中医 临床 基础学科。
温者,热也
病因、病机 病理变化
预防、诊 断、治法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1)完整的理论体系 (2)全面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
不相移易者?┅ ┅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避其毒气”。 ➢预防方药:
《备急千金要方》列出辟温方30余首,其剂型有药酒、丸、散、熏烧、搐鼻、 粉身、洗浴、佩带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对外感热病进行了分类: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 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热病邪—致病特点:
1)发病可径犯阳明: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 白虎汤证
2)易于伤津耗气: 津气耗伤、津气两脱
3)易致闭窍动风:直中心包,闭塞机窍 4)易夹湿邪为患:
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BACK
·温病的病因·
(3)湿热病邪
定义:多发于长夏季节,兼具湿与热 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 (阴阳合邪)
总论重点
第三章 病因 第四章 辨证 第六章 治疗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一、温病的病因
1.明确温邪的概念
·温病的病因·
指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 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2.温邪包括:
六淫化热 七
种
温
六淫邪气
邪
蕴结不解
别种异气
·温病的病因·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6.温毒病邪
形成条件:四时均可,尤多见于长夏 所致温病:湿温(消化系统)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湿热病邪—致病特点:
1)病位以脾胃为主: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2)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湿遏卫气—身热不扬、恶寒、胸闷脘痞等 湿盛阳微—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等
3)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BACK
·温病的病因·
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病初即具里热证 或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
2)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病情复杂多变 郁热内炽,易伤血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BACK
(6)疫疠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 致病因素。
形成条件:王叔和—非其时有其气 吴又可—杂气中为病最严重者
定义:指外邪中一种既具有温热性质且 局部有肿毒特征的致病之邪。
形成条件:与时令气候反常有关,邪气蕴结 所致温病:感受风热、温热时毒
温毒病邪—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1)具火热之性:高热伤津更甚
2)攻窜流走
温毒窜肺—呼吸困难 温毒攻心—神昏谵语 温毒窜络—斑疹密布
危重急期 清热解毒
3)蕴结壅滞:湿毒客阻 毒瘀互结
3)易从火化: 燥热火化,上干清窍(耳鸣、目赤、龈肿)
BACK
(5)温热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是一种能引起在春季发病,病初 即以里热炽盛为特点的温病病邪。
形成条件:“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生气通天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素问·金匮真言论》
所致温病:春温 致病特点
温热病邪—致病特点:
·发 病·
“ 木 马 计 ”
伏 而 后 发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发 病·
三、问题讨论
吴又可提出的疠气病因具有哪些致病 特点?为什么说疠气仍属于温邪的范 畴? 起病即见里热证候的都是伏邪温病 吗?试举例说明之。
什么是温邪?你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 热病邪的提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温病的病因·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1)风热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多发生于冬春季,具有风热性质 的一种外感病邪。
形成条件:四季均可,冬春多发 所致温病:风温,冬温(呼吸系统感染)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风热病邪—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1)多先犯上焦肺卫: 肺卫表证 邪热壅肺或痰热阻肺
所致温病:温疫 致病特点
疫疠病邪—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1)致病力强,无分老幼,触之即病 2)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3)传染性强,易引起大流行 4)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5)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疠气学说”有进步意义,但难以 和临证相结合,需结合病因辨证。
BACK
(7)温毒病邪
·温病的病因·
《温热论》“温邪上受”
பைடு நூலகம்
感邪途径:
1)空气相染,从呼吸道入侵: 2)饮食相染,从口入侵: 3)接触相染,从皮毛而入:
3.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
·发 病·
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 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 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 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
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即 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 温病。 初起一派里热证候。 春温、伏暑
2)易伤肺胃阴津: 肺津受伤 胃津受伤 后期肺胃阴伤为主
3)病情变化迅速: 传变较快 大多消退较快,一般病程不长 少数逆传心包(神昏)
BACK
(2)暑热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炎夏盛暑时形成的具有强烈火热 性质的一种外感病邪。
形成条件:夏季盛暑 所致温病:暑温、中暑,伏暑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4)燥热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发于秋季,兼具干燥与温热之性 的一种外感病邪。
形成条件:初秋(温燥)、晚秋(凉燥) 所致温病:秋燥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燥热病邪—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1)病位以肺为主: 初起肺卫表热证,肺热渐盛而肺燥阴伤
2)易致津液干燥: 多伤肺卫之阴(轻),少数损及肝肾之阴(重)
—
局部红肿疼痛 甚则破溃糜烂
大头瘟、 烂喉痧
BACK
二、温病的发病
1.发病因素
·发 病·
风热病邪
心阴虚或 气虚之体
逆传心包
“大灾之后, “大兵之后, 必有大疫” 必有大疫” 气候因素
地理环境
2.感邪途径:
明清前 明清后
·发 病·
“皮毛主一身之表” 外邪侵袭都从皮毛而入
《伤寒论》太阳病
“口鼻之气,通乎天气” 温邪从口鼻而入
温病学
回 顾—绪 论
回 顾—温病的概念、特点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 概 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 念 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特 •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点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熟悉温病发病类型 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特点和温病的发病因素
7.疠气
3.温邪的共同特性:
·温病的病因·
(1)从外感受 — 外感、内伤 (2)性质属热 — 内科中的外感病、外感热病 (3)致病迅速 — 与内科病比较、温热病/湿热病 (4)季节相关 — 时邪、时令温邪 (5)互相转化 — 如湿郁化热、燥热化火等 (6)病位有别。
4.常见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6)疫疠病邪 (7)温毒病邪
1)发病可径犯阳明: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 白虎汤证
2)易于伤津耗气: 津气耗伤、津气两脱
3)易致闭窍动风:直中心包,闭塞机窍 4)易夹湿邪为患:
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BACK
·温病的病因·
(3)湿热病邪
定义:多发于长夏季节,兼具湿与热 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 (阴阳合邪)
总论重点
第三章 病因 第四章 辨证 第六章 治疗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一、温病的病因
1.明确温邪的概念
·温病的病因·
指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 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2.温邪包括:
六淫化热 七
种
温
六淫邪气
邪
蕴结不解
别种异气
·温病的病因·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6.温毒病邪
形成条件:四时均可,尤多见于长夏 所致温病:湿温(消化系统)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湿热病邪—致病特点:
1)病位以脾胃为主: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2)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湿遏卫气—身热不扬、恶寒、胸闷脘痞等 湿盛阳微—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等
3)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BACK
·温病的病因·
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病初即具里热证 或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
2)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病情复杂多变 郁热内炽,易伤血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BACK
(6)疫疠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 致病因素。
形成条件:王叔和—非其时有其气 吴又可—杂气中为病最严重者
定义:指外邪中一种既具有温热性质且 局部有肿毒特征的致病之邪。
形成条件:与时令气候反常有关,邪气蕴结 所致温病:感受风热、温热时毒
温毒病邪—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1)具火热之性:高热伤津更甚
2)攻窜流走
温毒窜肺—呼吸困难 温毒攻心—神昏谵语 温毒窜络—斑疹密布
危重急期 清热解毒
3)蕴结壅滞:湿毒客阻 毒瘀互结
3)易从火化: 燥热火化,上干清窍(耳鸣、目赤、龈肿)
BACK
(5)温热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是一种能引起在春季发病,病初 即以里热炽盛为特点的温病病邪。
形成条件:“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生气通天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素问·金匮真言论》
所致温病:春温 致病特点
温热病邪—致病特点:
·发 病·
“ 木 马 计 ”
伏 而 后 发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发 病·
三、问题讨论
吴又可提出的疠气病因具有哪些致病 特点?为什么说疠气仍属于温邪的范 畴? 起病即见里热证候的都是伏邪温病 吗?试举例说明之。
什么是温邪?你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 热病邪的提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温病的病因·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1)风热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多发生于冬春季,具有风热性质 的一种外感病邪。
形成条件:四季均可,冬春多发 所致温病:风温,冬温(呼吸系统感染)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风热病邪—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1)多先犯上焦肺卫: 肺卫表证 邪热壅肺或痰热阻肺
所致温病:温疫 致病特点
疫疠病邪—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1)致病力强,无分老幼,触之即病 2)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3)传染性强,易引起大流行 4)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5)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疠气学说”有进步意义,但难以 和临证相结合,需结合病因辨证。
BACK
(7)温毒病邪
·温病的病因·
《温热论》“温邪上受”
பைடு நூலகம்
感邪途径:
1)空气相染,从呼吸道入侵: 2)饮食相染,从口入侵: 3)接触相染,从皮毛而入:
3.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
·发 病·
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 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 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 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
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即 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 温病。 初起一派里热证候。 春温、伏暑
2)易伤肺胃阴津: 肺津受伤 胃津受伤 后期肺胃阴伤为主
3)病情变化迅速: 传变较快 大多消退较快,一般病程不长 少数逆传心包(神昏)
BACK
(2)暑热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炎夏盛暑时形成的具有强烈火热 性质的一种外感病邪。
形成条件:夏季盛暑 所致温病:暑温、中暑,伏暑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4)燥热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发于秋季,兼具干燥与温热之性 的一种外感病邪。
形成条件:初秋(温燥)、晚秋(凉燥) 所致温病:秋燥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燥热病邪—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1)病位以肺为主: 初起肺卫表热证,肺热渐盛而肺燥阴伤
2)易致津液干燥: 多伤肺卫之阴(轻),少数损及肝肾之阴(重)
—
局部红肿疼痛 甚则破溃糜烂
大头瘟、 烂喉痧
BACK
二、温病的发病
1.发病因素
·发 病·
风热病邪
心阴虚或 气虚之体
逆传心包
“大灾之后, “大兵之后, 必有大疫” 必有大疫” 气候因素
地理环境
2.感邪途径:
明清前 明清后
·发 病·
“皮毛主一身之表” 外邪侵袭都从皮毛而入
《伤寒论》太阳病
“口鼻之气,通乎天气” 温邪从口鼻而入
温病学
回 顾—绪 论
回 顾—温病的概念、特点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 概 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 念 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特 •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点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熟悉温病发病类型 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特点和温病的发病因素
7.疠气
3.温邪的共同特性:
·温病的病因·
(1)从外感受 — 外感、内伤 (2)性质属热 — 内科中的外感病、外感热病 (3)致病迅速 — 与内科病比较、温热病/湿热病 (4)季节相关 — 时邪、时令温邪 (5)互相转化 — 如湿郁化热、燥热化火等 (6)病位有别。
4.常见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6)疫疠病邪 (7)温毒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