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与整体学习如何兼顾

碎片化学习与整体学习如何兼顾
碎片化学习与整体学习如何兼顾

信息化时代我们都在排斥一味接受碎片化的信息。近年来,“碎片化学习”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相反的,我们更加强调系统输入。但是碎片化的时间零零散散、杂七杂八,休息放松的时间都不够,怎么还能达到整体化的学习效果?难道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学习是二选一的吗?不过很实际的情况是酱紫的,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似乎轻而易举的就被瓜分完毕:app一开、一关,一大把时间填进去了,朋友圈一进、一出又一大把的时间溜走了,还有其他的林林总总,奇形怪状的事件把剩下不多的零散时间也无情吞噬掉了,根本没有一丝余地来进行所谓的碎片化学习,那就更不要提什么系统学习了。你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我都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战斗未打响已经缴械投降。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首要的问题还是仔细想想如何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我认为碎片化学习和整体化学习并不冲突,一个是整

体把握一个是各个击破。我们的大块儿整体时间很少所以更要把握住碎片化时间。

准备好了吗?开始碎片化学习?

Step1构建学习大框架,整体知识结构粗放化

根据选取好的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把学习对象的知识框架搭建出来,工具上可以选择思维导图工具,方便你更有逻辑性的把对象结构化,以及进一步的结构细化分类。接下来整理你的各个结构子文件夹。而你的大脑就像一个大纲,根据这个大纲你可以大概的复述出你想学习的内容。当你在微信看到一篇干货满满的文章时就可以将它自动分类到某个子文件夹。这样的知识输入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碎片化的,但是对于你来说它可以随时为你所用。

Step2 将子项目加入到to do list

对于特别想掌握的知识,你必须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要进行碎片化学习(当然咱们已经分类了),用零碎的时间做点事情,把这个念头放在自己的脑海中。把计划放在显眼的地方。可以在手机上做备忘,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要做的事情。要注意的是你不能指望你所有的计划都

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比如记单词,你告诉自己要用零散时间记单词是一回事,真真切切记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那怎么办?

那就带着你的单词书,书包上背着,最好手里拿着,走路拿着,吃饭拿着,下自习拿着,夸张点说上厕所你也拿着……,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这个动作一方面在提醒你要用碎片时间做点事,另一方面他本身就是在行动了,起码在给你的行动创造机会了,动作习惯了,念头就会更加稳固,就能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了。读书也是如此,在公交车上、地铁上、课间休息时随手拿出kindle进行知识的分类学习。

怕行动力不够就给自己准备个日程本,在第一页应该有个相对长期的计划,以及短期的步骤,最开始的时候长期计划不要超过一个月,短期计划应该到天,或者半天、两小时,因人而异。个体的自制力和理解学习能力有差别,也没有统一的时间便方法,那些学霸、学神们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有了整体安排之后,就要去落实,记录,打卡每天学习了多少单词,看了多少页书……对行动有个反馈,这样一是督促,而是可以优化调整,该加快速度的可以适当的加快速度了,久而久之,你的专注力和学习力,以及自控力都随着提升了。二来你就会发现时间看得见,把每日的事项记录下来每完成一项就打个勾,没完成的就打个叉,睡前检查自己的完成率。

Step3化碎为整,细化重组

要让碎片行动连接成整体,并真正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你必须要再回过头重新整理,碎片化的行为本身逻辑联系就不大,知识的输入较为松散。有了回顾重组这个行动,才有借“碎片”之力登达更高境界的整体效果,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打算马上开始你的行动,不,最重要的应该是工具的选择,先说一下大多数人的记录方式:当需要撰写或记录一些内容时,会打开记事本或Word,然后进行记录,记录完成后,保存为与内容相关的标题,完事。那么问题来了:当你需要这份资料的时候,怎么办?

这部分人通常会打开资源管理器在文件夹里逐级查找这个文件,而文件管理做得靠谱的人,通常在于少数,而大多数人,将大把的时间耗费在了寻找文件这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这还只限于记得文件名的情况,时间一久,如果不记得文件名,或者文件命名时不规范,只记得文件内容,还必须得将值得怀疑的文件都打开确认,这样的操作,是不是都操碎心了!?

那么,怎么破?

你需要一款笔记软件!我自己尝试过很多类似App,觉得印象笔记是最方便容易上手的。将文档都存放在这款笔记软件里,化整为零,集中保存,减轻文件查找的压力。在软件内部全局搜索,搜索依据包括笔记标题、笔记内容、标题等部分,同时支持网络同步,随时随地访问,而且印象笔记还支持各社交平台的资源导入,只需要@我的印象笔记。

Step4 重新构建框架,形成自己的体系,便于输出

知识体系的形成,绝不是靠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能够形成。以上三步完成之后你会产生一种假象那就是感觉自己脑子里有很多知识,相比以往你的阅读学习习惯此时你的知识点会更有逻辑,我的建议是不妨借助思维导图,画出网络思维图,重新整理你输入的知识,形成一个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的知识管理方法论。它共有三个步骤:

1.0:分门别类

我的知识体系主要分为三类知识点、技能、思维

2.0:剔除合并

进行分类后一段时间后,你的知识体系框架中将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冗余,这时就需要做一个简化的工作。剔除一些过时的或是你认为没有价值的内容。合并一些内容相仿的知识点。

3.0:形成体系

那么,如何形成呢?我们需要一根线,最好的一根线就是提问。

新建一个思维导图,开始记录你这个世界的所有疑问,没错,就是你对所学知识的所有疑问、好奇、困惑。

乍看很简单嘛,是的,我认为好的方法论都得简单易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可不容易。总而言之,万事皆有法,看你怎么去找到这个法,或者当你开始寻求改变的时候,开始要找到某个法的时候,一些改变就已经开始发生。

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 你是地铁、公交上的“低头族”吗?你是出门不拿手机就难受星人吗?除了游戏娱乐,你知道你的智能手机还是学习神器吗?今天沪江英语教研君要向你传授一项武林秘籍,只要你真正掌握了它,不管苹果、还是安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快来跟教研君领略“碎片化学习”的神奇吧! 1. 什么是“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是相对于系统化学习提出的概念。所谓“碎片化”(fragmentation),字面意思是完整的东西被分成诸多零散碎块。那么顾名思义,“碎片化学习”(fragmented learning)就是指将学习这一完整、系统性的活动变成不系统、零散的形式。一方面是指知识信息的碎片化,另一方面是指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数量以及获取信息的来源激增,人们无时无刻不都在接受新的信息和理念,无形之中就带来了“碎片化”的学习体验。 相信你一定也已经体验过这种“碎片化”学习:你一定在刷微博、压马路的时候学到过几个英语单词,在泡面的时候看过几个简短的科普小视频,甚至在蹲厕所的时候也随手拿起一本书来读。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碎片化学习”已经悄悄地对你产生了影响。所以,在你面对浩瀚书海无从下手的时候,在你发愁抽不出时间学习的时候,何不有意识地尝试一下这种碎片式的学习方法? 2. “碎片化学习”的好处 a. 时间灵活,利用充分。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碎片化学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也就是说生活中琐碎的时间都能够被用来学习。特别是对于英语零基础的你来说,要想实现英语“速成”的梦想,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学习时间。据沪江“开心词场”应用的数据统计,用户平均学习并记忆一个单词的时间是2分钟。可以计算一下,你在上班或者上学的路上,如果将这段原本是用来放空、看剧、打瞌睡的时间用于手机背单词,你每天的词汇量能够增加多少?一年下来,你的词汇量能够增加多少?与此同时,学习内容碎片化之后,对于学习时间的掌握将变的更加灵活,你可以根据知识点内容的多少、重要性,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b. 完善系统,锦上添花。在系统化学习完一门课程之后,你总会发现有一些知识点还是没有完全消化,这时候将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进行收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比如在学完一课新概念课程之后,其中的语言知识一定在你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个脉络清晰的体系,但此外还可能有一些小的单词、语法知识点,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还不能被完全掌握。它们就像是脉络之间或者细枝末节的部分,如果你能将这些知识点碎片化,那么就能保证逐个击破这些语言点,也就如同给你的学习添枝加叶,尽早开花结果。 c.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碎片化学习将知识碎片化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重点学

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时间:2017-12-17 11:50:11 | 作者:学霸 在这个与时间赛跑的时代里,信息化变革正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并贯穿于我们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在时间中的生活方式也持续地在改变。时间的有效利用,是效率的体现,于是将碎片化的时间用于学习和积累,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碎片化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新学期开学以来,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变得充实了许多,但还是有很多可以得用起来的时间被浪费掉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这就是很好地利用了碎片化时间。不浪费时间,在生活中不断自我提升,那么就应该有效地利用好碎片化时间。 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但首先要懂得珍惜时间,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要改变懒散和拖延的坏习惯。曾经读过这样一篇童话,讲述的是:有一只小猴子,住在森林里。一天下起了大雨,小猴子在大雨中淋得瑟瑟发抖,看到别的动物都住在温暖的家中。他便对自己说:“明天,我一定要把房子盖好。”到了第二天早上,阳光明媚,于是,他便说:“明天再盖吧!”就这样,一天就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又下起了大雨,于是他又说:“明天,明天我一定盖。”就这样今日复明日。到了最后,他的房子也没有盖好。从这个童话中,我们不就应该懂得珍惜时间的宝贵吗? 其次,利用碎片化时间可以用于阅读以及各个学科的学习,要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进行学习的目的和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例如:早晨起床后,也是一天精神最好的时候,可以记背一下单词、语法、课文或概念公式等;上班途中、等候间隙、睡觉之前等一小段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学习;阅读不方便时,可以尝试听学习音频等。阅读可以分时段完成,让知识更广博,可以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这个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发现问题并深入思考。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现代人生活时间本身就是零零碎碎的,看似一天到晚都在忙,但又看似一整天都有无数个小空闲。有效地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学习成效的关键所在,持之以恒,便会得到可观的效果。

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整理:重庆大学金镝) 首先,一定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每天能够定时下班,按时吃饭,吃饭后休息一会就能开始读书是最好的了。平日里聚会应酬也可以有,但一定要少,一周不要超过两次吧。如果是天天加班的工作就放弃吧,人都累傻了还学什么。 其次,要找到一个可以安下心看书的环境,比如图书馆。也有人能在家里读书,那是定力牛人,我反正做不到,一定要去图书馆,图书馆不方便的也至少找个阅览室。另,耳塞是在阅览室读书的必备神器。 第三,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最简单的就是报名考试,给自己一个目标,并作出时间限制,这样也好有的放矢。当然也有很多人报了名也不去考,特别是工作了的人,一方面有些考试报名费确实不算什么,另一方面是心散了,确实没动力学你也不能怪他。因此,报名考试前一定要认真思考,反复斟酌,这个到底是不是我想学的东西,务必要有强大的内在诉求再去报名考试,毕竟报了名却不考试会对自尊心造成巨大的打击,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学会从平时的生活里挤时间,比如上下班的时间,对于像语言学习这种需要在次数上取胜的学习,提高学习频率非常重要,在MP3里放上学习资料,每天上下班听,绝对是学习之必备良药,亲身验证,保证有效。又比如中午,午休时间长的孩子有福了,吃完饭千万别回电脑前坐着,找个室外的绿地(当然这个对天气要求比较高),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书,虽然无法达到在图书馆的精力集中,但却对保持对学科的兴趣和理解学业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很多学科都需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是好几年才能学有所成,当然,学成是最快乐的,得到一个好的成绩,获得家人或同事的认同,但是,我想说除了最终的结果,学习的过程也同样可以是有趣而美好的,既然已经工作了,就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好好感受知识增长所带来的美好和充实吧,就我所知这是世间最美好的事之一。 阿靖果壳提到了行动力和自控力的问题,对于上班族这确实是很大的问题,就我感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 第一、尽量让学习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教材过难往往是毁灭自学的第一步,找到合适自己阅读的教程,寻找教材的过程往往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要勇于尝试,觉得好就买回来,反正对于上班族几本书的钱真的不算什么,如果发现不适合就果断换,当然也要积极的去了解有什么更适合自己的书。然后,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公开课就大美了,虽然你并不能完全跟着老师的进度来学习,但显然听课比看书要轻松,而且老师对知识的讲解也往往更深入、更好理解。 第二、就是要寻求内在的动力,关健是要找到认同的价值观,找到愿意为之奋斗的理由。当然,每天上班上到都累死了,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思考这些,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力量,考试论坛是很好的地方,无论是教程还是学习心得资源都很丰富,另外我觉得老罗的讲座挺不错,新东方的老师也有激励人的能力,看看别人是为了什么而奋斗,看看那些孩子为了梦想是怎样的在读书,看看其他工作了的人是为什么要苦苦的去追求学业,这样往往就能激发起自己读书的欲望了。当然,一周后可能又会丧失这种冲动与激情,只能继续去寻找,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吧。

碎片化学习条件下提高思想政治学习效率初探

一、概念界定 1.碎片化学习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公交站台候车时的片刻学习、地铁上的短时学习、自修间的连续不同内容的短时学习、麦当劳和星巴克餐厅内的短暂阅读等,由此可见人们的学习已经从连续、固定、封闭走向离散、开放、多元,学习呈现出碎片化。那么什么是碎片化学习呢?所谓“碎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碎”的解释是: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研究者提出“碎片化”这一概念,主要指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碎片化”表现为整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思维或者行动方式以多元形式并存。当完全封闭意识突然释放后的爆发,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让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个性需求的差异促使主体不断寻找适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方式,由“完整”破裂为“碎片”。由于思维方式的颤变,必然引起人们学习行为方式的转变。碎片化学习是在这样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是近些年来新兴起来的一个学习词汇,与它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则是整体化学习,整体化学习对学习材料而言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碎片化学习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许多零块口后,通过先见局部的、非正式化的、零星的、分散的学习活动,然后得到局部的知识或见解,再通过分析、甄别、整合,得到较为客观、全面、真实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2.出现碎片化学习的原因及特点 碎片化学习的出现,究其原因,与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碎片化学习的兴起提供了全新社会环境和平台,并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刊、电子像素等介质的大量涌现。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碎片化时间的凸现,再加上便携的低廉电子学习设备,使得高中生学习越来越便捷,也使得学习的内容变得短小精悍,整片内容被撕裂成“碎片”。这其中的微课、微博、微信、QQ便是进行“碎片化”学习的重要工具,为其不超过百来字的内容,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也成为各种学习信息资源的聚散地。这种不完整、时断时续、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的学习在本质上是整个社会呈现碎片化或者多元化趋势的一个必然体现。这种学习方式有如下几个特点,(1)传播快、内容新、更新快。碎片化知识都是借助新媒体传播的,这些新媒体总是将最新的资讯、知识在第一时间呈现,博得眼球且更新迅捷。(2)信息散而小。碎片化的信息通常来源多样,内容有时需要分析甄别。碎片化知识不同于传统知识的获取与学习,不是一个系统的连贯的过程,而是以一个个独立的分割出来的知识点,以散而小的信息量的方式呈现。而这些散而小的碎片化的知识点,更适合于高中生用零碎的松散的时间去获取和接受知识。 二、运用碎片化学习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 (一)碎片化学习条件下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有效学习 1.碎片化学习视域下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是有效进行移动学习的前提和保障,考虑到手机屏幕大小电池待机时间、网络带宽、时间碎片化等问题,应以“微型”设计理念为突破口,运用设计性研究方法,设计、

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作文

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作文 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作文 在信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中,我们的生活也逐渐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了。而时间也是如此,那么什么叫做碎片化的时间呢?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每天在学习、上班时都认为时间不够用所以喜欢在睡觉前、起床后甚至是洗澡之时欲听些音频,利用这些时间?这样的一些时间段就能够被叫做碎片化的时间。 一定有人会问,那这样的碎片化的时间用来听音频是否好呢?在我看来,这段时间用来听音频是有弊的。为什么呢?请大家看一个在我身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有一段时间,我突发奇想:上学和放学的时间加在一起有1个小时的时间,那这段时间空着也是空着,何尝不能做一些对自己有利而又可以在此段时间内完成的一些事呢?我一想到此事,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尝试。从那次思考以后,我又开始想要做些什么事情,为此,我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突然,我灵机一动:最近不是有说有有声读物吗?那么这不

就是我平时可以做的小事吗?况且我们现在学习时间紧张,不能看课外书,这样“听书”不也是很好的一个选择吗? 从那以后,我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段走路和乘公交车时都会听一些音频,但后来发现,我虽然听了别人的思想,但怎样都记不住,而且放学后脑细胞一般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听这些音频也怎样都记不住,所以我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听音频是有弊的。而且有时候,马路上是十分喧嚷的,所以听音频时总是要把音量不断地调高,这样以后,我晚上也会出现十分明显的耳鸣,对耳膜是十分不利的。 有弊在于这样几个原因: 1、因为音频是在手机上,所以容易分心,反而达不到效果。 2、因为时间太过于碎片化,而且是别人的知识,不易懂。 3、因为自己得不到充分的’思考,后日容易依赖于别人。 4、因为自己没有思考,但却在听音频,故过于浪费时间。 5、因为付了钱,但却被灌输自己不认可的内容,心理受伤。 所以一总结就马上弄懂了,因为我认为我的脾气有点倔强,容易分心,而我的时间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对我来说,碎片化的时间不适合来听音频。从此以后,我便开启了放学

如何应对微课的知识碎片化现象

如何应对微课知识的碎片化现象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使用方便等特点。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单个的、孤立的微课将知识进行切割,形成信息孤岛,容易导致无法达到知识连通和整合创新的目的,无法解决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问题。微课导致的知识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发现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产生的知识碎片化现象是可控的。我们认为,通过科学地、有意识地规划运用,不仅能发挥微课的优势,也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不被碎片化。 1.精准切割:分解课程知识点 在开展教学前,我们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将某个专题、某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围绕这些核心知识点创作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系列微课,那么孤立的微课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即由一个专题、一个单元的微课组成微课程。 2.及时梳理:构建完整知识网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知识点,二是联系。知识点就如一张网上的一个个结点,联系则是把这些结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每单元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以便明确单元知识点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结构。在操作上,可用思维导图或树状图等工具,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将每个知识碎片变成一个网点,结成一张彼此联系的知识网。 3.综合运用:融会贯通知识点 每节微课所传授的知识点,就像一块块积木交给了学生,学生能不能将这些积木搭成一个美丽的建筑,是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手中每块积木的形状、颜色,激发学生搭建手中积木的欲望并搭建出美丽建筑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通过布置有趣的综合性任务,可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片断的融会贯通。 4.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教学手段 微课(这里指非课堂实录型微课)目标比较明确,指向比较单一,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快速教会学生某一知识技能,减轻教师重复机械的劳动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恰当地混合使用微课与课堂实录等教学方法,就能扬长避短,获得统合综效的结果。比较而言,微课聚焦内容,更适合在说课、课前预习、课中突破难点、课后巩固扩展等场合下使用。课堂实录和教学视频切片则更适合在教研室集体磨课、评课、课后反思和教学诊断等场合下使用。

利用碎片化

利用碎片化 时间:2017-12-11 10:12:17 | 作者:学霸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生活总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打断,纵使多般无奈,却也无可奈何。 是啊,我们有多久没有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整本纸质书了?作为一个生活于上海的现代人,若是我们没有手机,平板,电脑的我们,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无法想象。 思其原因,时代不断进步,教育资源更胜之前,从而让一批又一批的人力资源输向社会,高科技产品也一个又一个地向我们袭来。工业也随之更加精良,让本就没有太大自制力的我们,对其更加爱不释手。 不仅如此,“碎片化”会给你一种错觉,让你认为你在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可是事实确是不尽如人意的。上学、放学的路上、下课休息时间,这些本来可以整块利用的时间,其实都被你浪费在了手机屏幕上。不知不觉中,时间都被偷走了。 其实不是你的生活都被碎片化了,而是你更甭没有去利用碎片化。 与其去专注于那些消息成动不动九十九加的QQ群,还不如好好利用这些时间看一些好文章。 与其去打开微博、刷刷花边新闻,还不如好好利用这些时间打开新闻资讯看看新闻。 与其天天一起床就微信微博一通刷,不如利用这些时间把要背的书多看两眼。 当然,更不要虎视眈眈地盯在手机前就为了抢那么几分钱的红包,仔细一想这个行为是不是很可笑?与其贪图那么几分钱,不如好好利用这些时间多去背背英语单词,毕竟是时间才是真正的金钱,这样才可能创造更大的财富。 真正有自制力的人,会把时间整合利用,做好时间管理。 我们平时的每个周末,每天上学、放学的路途中和午自修时间,以及每周的补课途中都可以利用起来。 比如,每天的上学、放学,公交车上都挤满了人,这时候虽然没有心思看书,但是我会利用公交车上的小电视来了解近期的重要新闻。 午自修时,可以写一些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使晚上的学习生活不会过于劳累,可以早点睡觉,增加睡眠时间。

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 时间:2017-12-12 10:01:33 | 作者:学霸 在大屏智能手机、APP、4G移动网络所驱动的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被打成了一块块碎片。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学习也被碎片化了。我们大多数时间不会拿着一本书苦读,而大多是拿着手机粗略地泛读一篇篇来源可信度存疑的短篇文字。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形呢? 这是由于知识碎片化,信息不系统引起的。何为碎片化?比如以前的活动界限分明现在就可以彼此穿插融合,这就是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与过去的老式学习方法存在差异的是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了,过去看着书的你现在可能在地铁三站路的时间里就听完了一本书。 变化的还有信息量,之前就说过了,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人们都阅读了朋友圈的“权威”文字,但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想,这些东西读了有什么帮助?对于阅读,现在的人都倾向于标题党。我们读一篇篇新闻时,只会这篇读完了继续下一篇,不会仔细地遐想。况且大多数人喜欢点进那些标题奇特的文字,就会构成一个本来是学习后来变成逃避的现象。 现在的信息不同以往,它们从被搜索转换成了主动推送,这样人们获取信息就转主动成为了被动。而且在你做事时,身旁的手机“嘟”地一声,如果你没有自制力,可能就会停下来去看手机,而看手机却也是粗略地泛读,既耽搁了你原本手头的事情,又没有获取什么新的知识,这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科学家验证表明,学习时应采用721原则。何为721原则?10%学习新的知识,20%与好友交流或查阅文献,70%复习理解并构成框架。也就是说我们平常网络阅读应该先挑选所好,理解透彻,再在有社会热点的时候用自己的信息与其直接联系,这就是构成框架,框架越搭越牢,信息储备越来越多,这样长期储备就会达到与读书同样的效果。 知识碎片化有利有弊,我们应该趋利避害。我们要规划时间,加强自身时间管理能力,提高求证意识和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归门别类,深度思考。做到以上的所有点,我们就可以将碎片化学习中的所有碎片化知识做到零存整取。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建议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建议 一、明确自己原有的不足: 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归根结底是为了弥补自身原有的不足。所以建议同学们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做一个明确的学习评价。哪里学得好,哪里学得一般般,哪里学的很差,这些都需要了然于胸。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碎片时间里更适合做些什么,学些什么。 二、为碎片时间做足够的准备: 碎片时间出现了,没有做足够的准备也无法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那么作为学生的你应当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1.一定要随身带书: 既然要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什么都不带那还学些什么?所以不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随身一定要带至少一本书,这样碎片时间出现了才有事情可做。当然,同学们在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之后,常备书本以自己的薄弱科目为宜。 2.可带音乐播放器: 碎片时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周围的环境因素也不一定适合学习。例如在公交车上的时候人多嘈杂,即使学习也难以全神贯注。所以你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音乐播放器,在学习的时候戴上耳机以防止外界打扰,建议同学们选择轻柔的纯音乐。另外,也可以下载一些英语听力到播放器里,在碎片时间里练习英语听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3.可准备耳塞: 如果你需要完全安静的学习环境,那么在碎片时间里耳塞是必不可少的物品。

4.知识点小卡片: 有时候出门带书太麻烦,那带点记满知识点的小卡片也是一个妙招。同学们可以提前将单词、诗句、公式等写在小卡片上,在碎片时间里拿出来看一看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5.笔和小笔记本: 在碎片时间进行思考可能会灵感闪现,也可能会想出来题目的解答方法,所以这个时候可把想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当然如果有手机也可以用手机代替记录。 三、要形成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习惯: 稍稍回忆一下,在曾经考试答题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刚看完题目就立即开始答题了,下笔如有神,答题过程一蹴而就;另一种情况则是苦苦思考却不知其解。原因在哪?原因就在于一个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而另一个则没有足够的积累。碎片时间利用的意义就在这里,这有助于同学们“添砖加瓦”,积累知识。同学们要形成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习惯,从而积累足够多的知识,这样才能弥补不足,才能安然面对所有的考试题。 四、碎片时间的利用要有针对性用途: 碎片时间的长短既有确定的也有不确定的。对于那些确定的碎片时间要有针对性用途。首先,你得尽量保持稳定的作息时间,这是确定碎片时间长短的前提。其次,你再为每一种碎片时间寻找用途。 现在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能够利用的最小时间单位是什么?是一分钟还是三分钟?你的1分钟可以做什么?3分钟可以做什么?5分钟可以做什么?10分钟可以做什么……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拒绝碎片化学习

有一天,你的朋友给你“知识装逼”了一个术语,牛!怎么知道的?——他推给你一个公众号。 你开始关注,觉得哇!大神!牛逼!长见识! 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法——按照这个进度,过3年就能理解宇宙终极奥义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个类似的号,承包了你从专业、生活、工作、跑步、减肥、饮食、情感关系……等等所有的领域——咳咳,有点看不过来的你决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学习! 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上地铁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频刷,平时看不完,跑步还能刷——但是,还是刷不完! 还好有收藏功能,全TM的收藏! 这也叫“松鼠症”——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 等到收藏超过100篇未读的时候,你终于发现收藏=永不再读,这让你沮丧。 更让人沮丧的是,你好像距离写文章的大牛越来越远了——在你“学习”的这段时间,这100 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点。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颠覆原来的牛人——哇,原来这才是对的! 别说宇宙奥义了,你对于生活有了深深的怀疑…… 再好的鸡汤也掩饰不了你日益的郁闷——确实这个世界LOW的就是刷了无数文章的你。

你越来越焦虑,终于有一天,你彻底瘫痪了,对自己说,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老子就是一个俗人,干嘛没事要成长?我要做一只猪,一坨肉,一个死尸——你开始转战娱乐、小说和短视频…… 中招的请举手 …… 更加让你想抽自己的是,过了几天你歇过来,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刷刷刷。 焦虑症-松鼠症-懒癌,本世纪三大绝症,其实是个死循环。 ▼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 信息超载老话题不多说了,讲几个数据: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利用碎片化时间作文900字完美版

利用碎片化时间作文900字 “碎片化”本意是指完整的东西被分成好几块。但从社会发展的今天“碎片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碎片化的阅读,购物,娱乐……“时间都去哪了?问题的种种需要我们思考!”但时间换不回“青春”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利用好碎片化时间。 出现碎片化时间的问题在于人们对于时间观念的意识浅薄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时间如流水,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逝;碎片化时间是人们不懂得利用后的“失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更为重要的是碎片化时间更是人的精神价值体现,常怀“我亦无他,唯心而走”的志气! 时间观念浅薄往往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阅读中“断断续续,以篇概全”,其实深入研读才是最好的选择;购物时往往也不能为“它”驻留,其实停下来细细品味才是真;娱乐中也利用碎片化时间,但是却不能真正放松下来。“失败”与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人生而人人平等,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不正是他们懂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吗? 鲁迅曾说:“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他用一生向世人证明:“时间就是生命”。更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但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只在于自己如何去做。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目标,而时间更是目标的助推器。 那么我们如何去利用碎片化时间呢? 首先,我们要懂得合理规划时间,将你一天所要完成或所想做成事的时间一一列出来,所谓“没规格,不成方圆”道理正是如此,心中怀揣“压力”已化为了动力驱使你前进。其次,我们可以把两件小事化为一件事:在你工作累时或有情绪时,适当的运动。放松自身心情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呢?其次,要学会“分解”时间,在做一件事时,将不会转变为会,在忙着思考一道题时,百思不得其解,那就先放一放,先去做其他的事,回过头来再次思考,因此我们需高效利用琐碎时间。即使时间一去不复返但它也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 在这现代化告诉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我们适应,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应该利用好碎片化时间。 生活会因点滴的时光变的充实,破镜重圆后的灿烂是一道道绚丽风资,所以说这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可贵之处,人在当下,则能“碌碌无为”呢?唯“我”所用的时间将会揭开-它那神秘面纱,得到真谛的传承! 我们要行动起来,利用碎片时间,享人间芳华,品人生百态!每走一步需要我们为之努力!

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 含义:碎片化阅读指的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即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着这种阅读方式“普及率”越来越高。类似“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行”等话题一再被提及。 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1)形成阅读惰性,刺激阈值增加 大多数内容源都根本不足以提供完整的、系统的、有深度的论述,而更多地只能是提供一些浅显的、易于理解的、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够获取的信息。 我们习惯于调动情绪的内容、标题,最终的结果是,大脑被养的越来越懒。越是不愿意动,就越是只能去看那些不需要动脑的内容,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只有那些简单粗暴,能够调动起来情绪的,或者是与我们自身欲望,有着直接的强关联的文章才能够令我们阅读下去。与此同时,对于所有需要思考的部分,对于刺激不是那么强烈的内容,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 碎片化阅读就像吸毒一样,你体会到了毒品非常轻松的带给你的强烈刺激。(2)心理依赖,精力涣散 碎片化阅读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依赖,信息泛滥影响心智。 放眼望去,这样的人比比皆是,长期的碎片阅读往往会让人们注意力难以集中,时不时的掏出手机,对着屏幕摸几下。 我们的注意力由于手机的影响,已经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不断试图寻找刺激的状态。而手机作为各种强刺激源,朋友圈,王者荣耀,各个媒体平台, 无数的app占据了你的心智空间,随时随地试图诱惑你。当你的心中填满了各种刺激源的时候,注意力不涣散、整个人不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3)时间被割裂,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 我们不能为了利用碎片时间而去把自己原本整体的时间割裂了。你是不是也时常如此: 工作的时候,弹出某个爆炸式消息,于是立马点开看,把手头的工作抛到了一边;

碎片化时代

碎片化时代 今天在互联网上的内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互联网的碎片化已经不只是单个现象。各种信息和内容五花八门,这就是信息和内容的碎片化。对于每一个用户来说,让他有兴趣关注的点是很不同的,这是用户兴趣的碎片化。每个人不用整块的时间,而只是在零星的时间使用互联网,这就是时间的碎片化。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导致所需资源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角落,这是资源的碎片化。各种碎片化最后的结果就是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碎片化时代。这个碎片化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尤其如此。可以说“碎片化”是Web2.0后时代最大的特点之一。 碎片时代带来了浮躁,可以说这不仅是今天中国互联网的通病,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大家在做所有事情的时候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喧嚣一时的东西很快就能成为过眼云烟。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过去谈情说爱,靠的是鸿雁传书,从写信、寄信、等信到读信、回信,一个漫长的过程,拉长了感情交流的酝酿积蓄。在《围城》中,钱钟书是这么说的:“做了朋友通个电话算接过了,可是面没有见,所说的话又不能像信那样留着反复看几遍。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人的通信。最不够朋友“。现在的情侣们,互相用书信来交流感情的恐怕是少之又少,不用说电话,各种更便捷的即时通讯工具,QQ、微信、短信、视频,在沟通无障碍的同时,又使得人们再也没有耐心去等待信息的到来。 碎片时代另外带来的是海量信息与注意力转移之间的矛盾。您本来打算上网是收邮件的,但是在打开网页的时候被腾讯QQ上弹出的一则新闻吸引,看完新闻后,又找到某个明星的八卦消息,点击链接后又发现《行尸走肉》新的更新剧

集。两个小时之后的结果是最初要收的邮件还没有收。这是一个场景。在很多类似的场景中可以这么说:我们已经越走越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信息碎片化 对碎片化的研究在传播学的领域是最广泛的,其官方的定义是: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 互联网在Web2.0前的传播模式是简单的单向传播,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由政府、各种机构或者媒体等某个官方或半官方组织发布,而个体用户只能接受。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微博和微信被大众所广泛接受,使得任何一个个体用户都有机会去分享他的信息,为人所关注,甚至成为自媒体,从而成就了个体对个体的新传播模式。不同来源的信息不可能符合统一的规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整理分类分发渠道,使得所有的信息是凌乱无序,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整个互联网传递。就像现在同一则新闻,会以不同家媒体报道出现在不同的论坛上,出现在各个网民自己的微博和微信上。所以当你搜索一个关键词,微博会给你数万条信息,百度会给你数百万个结果,一部分是重复的,一部分是不全面的,当然还有一大半是不相关的。如果真的想要了解某件事的全部,就需要从各个角落找出真相的各个碎片。 互联网上信息碎片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信息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反而越来越难找到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面对整屏的信息,如何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信息变成了一个课题。

关于碎片化学习,看这一篇就够了

关于碎片化学习,看这篇就够了 文/王世民 大约从7年前起,凡是跟我认识一段时间之后的人,经常会问我两个问题: “你每天事儿那么多,怎么还有时间学习这么多新东西?” “我们一起学习的,为什么我都忘得差不多了,你却用得挺得心应手?” 在创办YouCore前,每次被问到上面这两个问题,我要么是谦虚地回句“哪有哪有,大家都差不多”,要么就是稍微傲娇那么一点点地讲“可能我比较会学习吧”,但其实,我心底里也不是很清楚我是如何做到这两点的,似乎很自然地就这样了。 时间到了2014年底,当我着手从事个人可迁移能力(通用核心力)的课程研发后,我发现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 1、我能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系统地吸收碎片化的内容 2、我知道如何以最少的重复,将理论内化为自身习惯

01 我是怎么碎片化学习的? 所谓“碎片化”的学习,有两层基本含义:一层是碎片化的时间,一层是碎片化的学习内容:第一时间的碎片化。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在便捷了每个人沟通的同时,也让每个人可以被随时打扰,对于大多数职场人士而言,能有一个4小时以上的整段时间恐怕都已经是一种奢望。 第二学习内容的碎片化。海量信息社会,大量有用的精华信息夹杂在无数的碎片中,同时各类微课也层出不穷,碎片化的学习内容正变得越来越多。 碎片化已经是一个发生的事实,无论你愿不愿意,都必须适应这种方式的学习。但可惜的是:?有人适应不了碎片化的时间:看到一个学习内容很好,心里想着我最近没时间,等过几天有大段时间了再来学,然后,就再也没有过时间。 ?有人迷失在了碎片化的内容中:上班的路上听着喜马拉雅,工作的间歇刷着微课,下班的路上听着英语,碎片化的时间用得很充分,但结果是好像学了很多,但又似乎啥能用的都没有。 那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碎片化学习呢?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做到体系化的学习。我给这种方法起了个名字:体系化碎片式学习。具体三个学习步骤:

微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的启示

微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的启示 微时代下碎片化学习是对巨量网络信息的“拆解”与“重构”,在学习科学领域,碎片化学习意味着微时代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新媒体和多元信息的产生,使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是无序、互不关联的知识碎片。本文对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概念作了辨析,认为碎片化学习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生理学课程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微时代碎片化学习生理学课程 一、引言 微时代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面对巨量信息资源,人们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在线学习的行为和习惯。目前,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在学习科学领域的新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余,人们携带智能手机和“可佩带”的设备,占用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在海量信息中自由穿梭学习并获取各种有意义的知识碎片。这些体现了大数据环境下,人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人类进入了碎片化学习时代[1]。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医学中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无不以生理学原理为基础,学好生理学对于医学生学习后续医学课程以及将来的临床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医学生将琐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非常重要,因此碎片化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碎片化学习的概念 微时代下对碎片化学习趋于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指微时代新媒体的便捷性、海量信息内容的离散性以及学习者阅读方式的随意性,使学习者获取知识碎片化;另一方面指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短、平、快的学习方式,这些主要体现在学习时间的不连续性,从而导致获取知识碎片化。相对于传统的书本学习,这两种方式获取的知识是离散的、零碎的,缺乏整体性知识结构,所以形象地称之为碎片化学习。因此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利用碎片化阅读或在碎片化时间里,从互联网挖掘有意义的知识碎片,并对知识碎片存储、汲取、加工等建构的过程[2]。 三、碎片化学习的意义 信息化的微时代,教师的教学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课堂时间范围。将知识的传授集中于课堂教学,知识的内化集中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未来的学习方式将是一种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任何信息的方式,即“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学习”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支撑,也需要精品的课程资源作为载体,让课程无处不在,让学习无处不在[3]。碎片化学习”不仅让零碎的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还让师生打破传统的条框,重

碎片化时代的碎片时间如何利用

碎片化时代,如何利用碎片时间 今天在互联网上的内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互联网的碎片化已经不只是单个现象。各种信息和内容五花八门,这就是信息和内容的碎片化。对于每一个用户来说,让他有兴趣关注的点是很不同的,这是用户兴趣的碎片化。每个人不用整块的时间,而只是在零星的时间使用互联网,这就是时间的碎片化。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导致所需资源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角落,这是资源的碎片化。各种碎片化最后的结果就是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碎片化时代。这个碎片化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尤其如此。可以说“碎片化”是Web2.0后时代最大的特点之一。 碎片时代带来了浮躁,可以说这不仅是今天中国互联网的通病,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大家在做所有事情的时候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喧嚣一时的东西很快就能成为过眼云烟。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过去谈情说爱,靠的是鸿雁传书,从写信、寄信、等信到读信、回信,一个漫长的过程,拉长了感情交流的酝酿积蓄。在《围城》中,钱钟书是这么说的:“做了朋友通个电话算接过了,可是面没有见,所说的话又不能像信那样留着反复看几遍。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人的通信。最不够朋友“。现在的情侣们,互相用书信来交流感情的恐怕是少之又少,不用说电话,各种更便捷的即时通讯工具,QQ、微信、短信、视频,在沟通无障碍的同时,又使得人们再也没有耐心去等待信息的到来。 碎片时代另外带来的是海量信息与注意力转移之间的矛盾。您本来打算上网是收邮件的,但是在打开网页的时候被腾讯QQ上弹出的一则新闻吸引,看完新闻后,又找到某个明星的八卦消息,点击链接后又发现《行尸走肉》新的更新剧

集。两个小时之后的结果是最初要收的邮件还没有收。这是一个场景。在很多类似的场景中可以这么说:我们已经越走越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信息碎片化 对碎片化的研究在传播学的领域是最广泛的,其官方的定义是: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 互联网在Web2.0前的传播模式是简单的单向传播,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由政府、各种机构或者媒体等某个官方或半官方组织发布,而个体用户只能接受。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微博和微信被大众所广泛接受,使得任何一个个体用户都有机会去分享他的信息,为人所关注,甚至成为自媒体,从而成就了个体对个体的新传播模式。不同来源的信息不可能符合统一的规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整理分类分发渠道,使得所有的信息是凌乱无序,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整个互联网传递。就像现在同一则新闻,会以不同家媒体报道出现在不同的论坛上,出现在各个网民自己的微博和微信上。所以当你搜索一个关键词,微博会给你数万条信息,百度会给你数百万个结果,一部分是重复的,一部分是不全面的,当然还有一大半是不相关的。如果真的想要了解某件事的全部,就需要从各个角落找出真相的各个碎片。 互联网上信息碎片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信息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反而越来越难找到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面对整屏的信息,如何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信息变成了一个课题。

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还是把时间碎片化作文

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还是把时间碎片化作文 自从有了手机,我们的生活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人都成了低头族,在地铁车厢里,在餐桌旁,甚至是在过马路的人行横道线上。如果被问到为什么这么频繁地看手机、玩手机,低头族们会回答:“手机可以让我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呀! 频繁地看手机、玩手机真的都是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吗?我不同意。 我们的确都有一些零散的、无规律的、也很容易浪费掉的时间。但是,在这些时间里,很多人频繁地拿出手机只是刷朋友圈、看微信、浏览网页等,大多只是消磨时光而已,是谈不上 “利用”二字的。 在我看来,频繁低头不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还会把时间“碎片化”。比如课间,这是一段休息一下眼睛、舒展一下身体、放松一下精神的时间,如果你不停的刷手机,你就把这段时间碎片化了。这样,你还能休息好、舒展好、放松好吗? 再比如我家里饭前这段时间,如果我在正式开饭前就先“品评” 一下老爸已经炒好的菜,或是帮着盛个饭、端个碗、擦下桌子,或是跟外婆唠叨唠叨,这段时间岂不是珍贵的亲情时间?哪里还是需要用手机利用的碎片化时间呢?而如果我还是频繁刷手机,

岂不是把这段时间碎片化了吗? 刷手机而把时冋碎片化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人不论在做什么事情,只要听到手机“嘀” 一声,就赶紧要查看,这就把正常作事的时间也“碎片化” 了。有的人即使手机没“嘀”,过一阵不查看就像丢了魂似的',焦虑不堪,这就更严重了,因为他们己经养成了习惯,他们己经顾不得什么时间或任务,习惯性地查看手机是第一位的,他们的时间就会零碎不堪。 那么,我们能不能既用手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又减少“把时间碎片化”呢?我觉得关键还是对时间的规划。如果是按规划用手机下载或上传作业、看通知、听听力材料等,就是做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是真正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如果没有规划、漫无目的、乃至形成频繁玩手机的坏习惯,那就会不断地“碎片化”宝贵的时间。 我们学校要求同学们在校时手机统一保管,这很好。因为在学校几乎没有碎片化的时间需要借助手机利用,也不应该让手机把我们宝贵的时间碎片化。 【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还是把时间碎片化作文】 【全文结束,小雅为您整理】

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上)

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上) 在讨论整体化学习之前,我们先讨论有别于整体化学习的另一种学习:碎片化学习。 我想,所有的读者都有学习广播操的经历。只要还记得当年体育老师教我们学广播操的过程,就不难理解何为训练。应试性学习的结果之一是将学习等同于训练。而训练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就是碎片化:将某种完整的技能或动作进行尽可能小的分解。然后从分解动作开始训练。今天,几乎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碎片化教学,或称碎片化学习。学生的学习开始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训练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或作业训练中无不关注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记忆,对每一种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应用。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题型多有变化,但最终还是要考查学生的记忆。简言之,教与学都集中在知识点、技能点及其记忆。 与碎片化学习相对应的是整体化学习。用芬兰同行的话讲,整体化学习就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学习。首先,学习活动开始于一个完整的对象。学生面对完整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比如,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一部文学作品,一个数学或科学问题……其次,学习活动是完整的心智活动。学习活动激活、调动了心智的各种元素,比如,兴趣、好奇、探究、记忆、理解、欣赏、评价。再其次,学习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比如,形成目标、制订方案、分步实施、评估反思,比如,观察、体验、调查、阅读、测量、实验、制作。最后,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是完整的,比如,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探究欲的满足、对知识的功能及意义的领悟。这段话有些费解。我这里举一个语文学习的例子:学生不是从先认字、再组词、再造句、再写文章的顺序进行学习。相反,学生的学习开始于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于是要认字、要组词、要造句。整体化学习的核心在于学习起点的变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或要做的一件事。这与碎片化学习完全不同。 几乎每次走进学校,每次观察学生的学习或教师的教学,学习的碎片化现象总会引发我的思考、质疑、惋惜、担忧。我的观点是:碎片化学习还是整体化学习,表述得更准确一些,是整体化为主的学习,还是碎片化为主的学习,表面上看,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支撑方法的,是理念,是文化,是价值。我坚信碎片化学习不是先进的学习方式,从以碎片化为主的学习走向以整体化为主的学习,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同时也知道,任何对这一传统的挑战都是需要勇气的。 碎片化学习:学生“被学习” 学生的碎片化的“学”源于教师的碎片化的“教”。在传授性教育占统治地位的学校里,“教”绝对地控制着、影响着“学”。于是就有了“教学”这个词:教在先,学在后。学生碎片化学习的行为正是教师碎片化思维的结果。在传统课堂上、教室里,碎片化学习无处不在:教师不是按照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而是按照所授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这是问题的关键。一旦从知识体系入手,自然就是由先到后,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自然也就是碎片化学习了。语文一定要从字、词、句、段讲起,数学一定要从定理、公式的理解或解题的步骤讲起,科学一定要从概念讲起。这种课堂上,教师知道他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细节的意义,知道每一个零件在整部机器上的位置和作用,但学生并不知道。这种不对称现象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只是,也只能听从教师的要求,一字一句地听,一点一滴地记。 学生的学习只求结果的正确,不问过程的意义。在课堂上,学生在紧张地、忙乱地应对教师的提问。问题总是很小、很碎,因而很多。表面上看,课堂很互动、很参与、很热闹。实际上,学生不是在探究问题,而是在找寻答案;不是在主动探究,而是在被动应对。由于问题太碎片化了,学生只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不知道对或错的原因,不知道对或错的意义,不知道甲问题与乙问题的关联,不知道下一个问题会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不知道每一个问题零件在整部机器上的位置、功能。学生或受表扬,或遭批评,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