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国审大豆品种合农114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亲本系谱分析
D O I:10.19904/14-1160/s.2021.23.003国审大豆品种合农114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亲本系谱分析郭美玲1,郭泰2*,王志新2,郑伟2,李灿东2,赵海红2,徐杰飞2,张振宇2,赵星棋2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国家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大豆品种合农114是以黑农51为母本、合丰50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
该品种不仅表现为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强、适应性好的特点,而且油分含量较高,抗逆性强。
其亲本系谱由77个不同来源的亲本材料组成,其中核心祖先亲本18个、直接亲本59个,聚合与累加了亲本的优良基因与性状,品种遗传基础好。
为了挖掘品种转化优势与潜力,文章对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亲本系谱进行了分析。
该品种既是生产应用的优良品种,也是品种改良创新的优异种质资源。
关键词:合农114;亲本系谱;大豆品种;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3-0005-04中国图书分类号:S565.1文献标志码:B大豆品种合农114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2006年以黑农51(哈90-614×黑农37)为母本、合丰50(合丰35×合交95-1101)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育成。
该品种2016—2017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对照品种合交02-69)品种区域与生产试验,2018年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180011,同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为CNA20171066.6[1]。
该品种经过进化与改良创新,聚合与累加了核心祖先亲本与直接亲本的优良基因与性状,拓宽了品种血缘关系,改良了品种遗传基础,提升了品种的遗传潜力与生产潜力,生产种植中不仅表现出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强、适应性好等特点,而且品质优良、抗逆性强,其中中抗灰斑病(MR),抗病毒病SMVⅠ号株系(R),特别是油分含量较高(21.24%),为生产急需的优良品种,深受生产单位欢迎,成果转化前景好。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鲜食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食品材料之一,其
可食部位中蛋白质含量高,且具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因此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健
康功能。
然而,鲜食大豆在品种选择、栽培及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品种繁杂、产量低下、
抗逆性能差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和利用鲜食大豆的种质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豆遗传多样性和基因资源重要性的逐渐认识,鲜食大豆的种质
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通过研究鲜食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遗传多样性,可以为鲜食大豆品种育种提供重要参考。
鲜食大豆的农艺性状主要包括外观性状、生长发育性状、生物学性状、品质性状等。
外观性状是指鲜食大豆的种子大小、形状、表面特征等;生长发育性状是指鲜食大豆在不
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速度、高度、分枝情况等;生物学性状是指鲜食大豆的叶片形态、
花冠形态、结荚数量和质量等;品质性状是指鲜食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糖含量、氨基酸含量、风味等。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包括种间遗传多样性和品种内遗传多样性两个层次。
种间遗传
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种的大豆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差异,品种内遗传多样性则是指同一品种
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鲜食大豆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遗传距离、遗传分化、遗传变异等方面。
研究表明,鲜食大豆种质资源间的遗传距离普遍较大,品种间的遗传分化现象较为明显;
而同一品种内部的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比较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异。
大豆农艺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1,27(24)大豆农艺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王桂梅邢宝龙(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6)摘要:以12个大豆新品系为研究对象,对其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12个品种的变异系数在5.94%~40.51%,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株有效荚数,变异系数为40.51%;变异系数最小的是主茎节数,变异系数为5.94%。
产量与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显著负相关。
产量与株型、主茎节数和株高等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90.620%;根据个品系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适宜晋北地区种植的大豆新品系有3个,分别为Dt-10、Dt-06和Dt-02,其中Dt-06综合得分最高,产量也最高。
该方法为大豆品种综合评价及品种筛选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豆;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S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24-0046-04Correlation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Agronomic Traits in SoybeanWANG Guimei et al.(High Latitude and Cold Weather Crops Institute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tong037006,China)Abstranct:The variation analysis,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8agronomic traits of12 new soybean lines were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12varieties ranged from 5.94%to40.51%,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variable was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pods per plant,with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40.51%;The lowes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the number of main stem nodes,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5.94%.That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ffective branches per plant,pods per plant,seeds per pod and100seed weight,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d height.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s,yield and plant type,node number of main stem and plant height were extracted,and 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was90.620%.According to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 and comprehensive score,three new soybean line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northern Shanxi were selected,namely dt-10,dt-06and dt-02.Dt-06has the highest comprehensive score and the highest yield.This method can be well applied 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creening of soybean varieties,and provide a new way and method for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creening of soybean varieties.Key words:Soybean;Relevance;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大豆原产于我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约5000年的栽培历史[1],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的粮饲兼用经济作物,也是北方旱作区极为重要的油料作物[2]。
大豆品质性状的遗传育种
生大豆中存在胰蛋白酶抑制物 ( 主要为 S B T I A 2 ) , 不利于直接用作饲料, 希望选育出无 S B T I - A 2的品种 。 此外,豆腥味不受外国人欢迎, 系 由脂氧酶活动后的结果;棉籽糖与水苏糖等寡聚糖 不易为人体消化而产生胃肠涨气,其程度随着低聚 糖的含量而变化,这些都是今后特定的品质育种方 向。
3.3
蛋白质
大豆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地高于其他植物的 蛋白质资源, 平均水平为 38% , 为了提高大豆蛋白质 的含量曾作了大量的研究 。 美国研究者已成功选育 出含有 53% 蛋白质的品种, 只因产量较低而未进行 商业化生产 。 蛋白质的质量取决于主要氨基酸间的 平衡 。 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较齐全, 但与牛奶 等动物蛋白相比, 含硫氨基酸偏低, 仅 2 . 5% 左右, 希望能提高至 4% 或以上 。
3 大豆的品质化学性状改良
品质改良是大豆育种整体目标中的一部分 , 品质 与利用有关 。 随着加工利用方向的拓展, 大豆品质 性状要求日趋多样化 。 大豆的化学品质性状可概括 为以下几方面: ①营养成分抑制因子; ②油脂与蛋白质含量; ③油脂品质; ④蛋白质品质 。
3.1
营养抑制因子
吴晓雷 , 王永军等 (2001) 应用栽培大豆科丰 1
号(母本)和南农1138-2(父本)杂交得到的F9代 重组自交系 (RILs) 群体 , 构建了含 302 遗传标 记、覆盖2363.8cM、由22个连锁群组成的遗 传连锁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蛋白质含 量的QTL位点3个,含油量QTL位点2个。
蛋白质:大豆籽粒一般含有31-55%左右的蛋白
质。大豆蛋白质中约有63%球蛋白,3%醇溶蛋 白 ,7%谷蛋白 ,12% 的白蛋白 ; 还含有人体和动 物不能合成的 8 种必须氨基酸 , 有完全蛋白的 美称; 脂肪 : 大豆籽粒一般含有 19-20% 的脂肪 , 以不 饱和脂肪酸为主,约占总脂肪酸总量的80-90%, 饱和脂肪酸占6-20%。 其它 : 大豆籽粒含碳水化合物 22-38%, 含无机 物质4.5-5%,对人体骨骼、肌肉等发育有一定 的益处.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其中维生素E和 必需脂肪酸在油脂中的含量多少 ,己成为评定 其营养价值的重要标志.
低磷胁迫条件下大豆磷高效近等基因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低磷胁迫条件下大豆磷高效近等基因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刘萍;董文汉;王明君;尹元萍;董蓉娇;张慧;梁泉【摘要】[目的]采用2个在根系形态构型和磷效率方面差异显著的大豆品种为亲本材料,以表型性状结合紧密连锁的SSR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磷高效相关根形态构型近等基因系(NILs),在2种磷水平条件下比较NILs不同株系及受体亲本(BD2,CK)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的差异.[方法]以BC5 F3 NILs的5个株系和受体亲本(CK)在缺磷红壤上设置不施磷肥(LP)和高磷(施用磷肥160kg/hm2,HP)试验,分别测定株高、生育期、叶面积、叶柄荚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关键指标.[结果]在2种磷水平条件下,NILs的5个株系间略有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NILs在株高、生育期、叶面积、分枝数、百粒重等性状上较受体亲本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NILs株系间差异不显著:NILs叶柄夹角较BD2降低17.65%,达显著水平;低磷条件下,NILs群体根冠比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平均值为9.35 9,变异系数为8.0%,较BD2增17.76%,单株荚数平均值为39.82个,变异系数为8.72%,较BD2增13.38%,单株粒数平均值为61.84粒,变异系数为10.76%,NILs较BD2增17.88%,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NILs群体在主要农艺性状上基本回归到轮回亲本水平,株系间差异不显著,一致性程度较高,是较理想的近等基因系.研究结果为未来生理生化和基因克隆研究提供材料基础.【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1)008【总页数】6页(P1553-1558)【关键词】大豆;根形态构型;磷高效;近等基因系;农艺性状【作者】刘萍;董文汉;王明君;尹元萍;董蓉娇;张慧;梁泉【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科技处,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研究意义】大豆是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优质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一、引言鲜食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是我国主要的豆类农作物之一,其种质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是其种质资源利用、遗传改良以及品种培育工作的基础。
为了充分利用鲜食大豆遗传多样性,提高其育种效率,本文对鲜食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鲜食大豆农艺性状鲜食大豆的农艺性状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植株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常见的农艺性状包括株高、茎粗、叶片形态、花色、荚形、籽粒形态、产量等。
这些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是鲜食大豆遗传多样性的表现,也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
对鲜食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对于选择优良的遗传资源,进行杂交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鲜食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1. 株高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株高是鲜食大豆生长发育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收集了一定数量的鲜食大豆种质资源,通过田间调查和测量,对其株高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鲜食大豆的株高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种质资源的株高分布范围较广,从10cm到200cm不等。
这表明在鲜食大豆遗传资源中存在着丰富的株高遗传变异,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遗传素材。
四、鲜食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鲜食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是其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在研究鲜食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过程中,我们也探讨了不同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
结果显示,鲜食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多样,有的呈现显性遗传,有的呈现隐性遗传,有的呈现中等遗传。
这表明鲜食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复杂多样,育种工作需要根据不同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育工作。
五、结论通过对鲜食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鲜食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株高、产量以及叶片形态等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遗传素材和科学依据。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_
Brim 等[1]、Hanson 等、Weber 、胡明祥等[2]均认为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实质上是加性效应起作用。
IShigeT 则认为加效效应和非加效效应对蛋白质含量都是重要的。
Chauhan 、陈恒鹤报道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配合力(GCA )与特殊配合力(SCA )的方差都显著,但加性效应更重要。
Verma 从大豆配合力分析研究,认为性成分是主要的。
Gupta 等用7个品种(系)配制4个组合,对亲本及其杂交F 3、F 4、F 5代进行了研究,认为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主要受显性基因控制的[2],但在JS-2XA 和PS73-7XK 组合中,实质上是加性效应起作用。
Weber 认为有3个基因控制蛋白质。
IShigeT 认为控制蛋白质的基因数目可能有2个或3个。
海妻矩彦等用乙烯亚胺(EI )处理大豆种子,获得了蛋白质含量比对照显著不同的突变品系[3]。
大豆蛋白质含量是一个高度可遗传的性状,蛋白质含量较产量、脂肪含量等性状的遗传力高。
Weber 用亲子代回归法[4]估算的F 2代单株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为0.70;胡明祥等[5-6]用方差分析法估算的3个组合F 2代蛋白质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46、0.55及0.62;一些研究工作者曾对F 3或更高世代的材料,无论是单杂交、三交或复合杂交组合进行研究,获得蛋白质含量的广义遗传力为0.39~0.92。
对于这些结果还需进一步开展具体综合的研究和探讨。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材料选用蛋白质、脂肪和异黄酮含量差异较大(表1)的5份大豆材料,A1006、A1016、A1019、OH1015、OH1020,按Griffing 完全双列杂交将5份材料配成20个杂交组合。
1.2试验方法2007年5月将5份亲本材料,播种于吉林农业大学大豆试验田,同年7月将5份材料互作父母本,分别进行人工授粉,得到正反交杂种1代(F 1和RF 1);2008年将亲本、杂种1代(F 1和RF 1)按随机区组,种植于试验田,3次重复,2行区,行距60cm ,生长期间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成熟后,每个处理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采用包括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3套遗传体系的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Zhu 和Weir ,1994),分析大豆籽粒中品质性状含量的试验数据。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关键词 : 豆; 艺性状 ; 大 农 遗传 变异 ; 关 性 分 析 ; 成 分 分 析 相 主
中 图 分 类 号 :5 5 1 ¥ 6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2 6 ( 0 8 0 — 0 90 1 0-7r e a i n a d Pr n i a m p n n n tc Va i to Co r l to n i c p lCo o e t
A ayi o j rAg o o cT ato o b a n lss n Ma r n mi r i fS y e n o
析 。 结 果 表 明 : 效 分枝 、 伏 级 和 单 株 荚 数 的 变异 系数 较 大 , 别 为 6 . 3 、4 4 和 2 . 9 , 育期 的 变 有 倒 分 O 9 3 . O 7 8 生
异 系数 最 小 为 4 1 % ; 相 关性 上 , 区 产 量 与 单 株 粒 重 呈极 显 著 正 相 关 , 高 、 株 荚 数 、 .7 在 小 株 单 单株 粒 数 和 每 荚 粒
S IH u 。 U a-a H i X H it o
( . h m a i n A d n s r t n S a i n o e d, h m a i n 4 3 0 2 h m a i n Ag iu t a 1 Z u d a mi it a i t to f S e Z u d a 6 0 0; .Z u d a rc lr l o
t e e wa i nfc n l o i v o r l t n b t e il e l t n e d weg tp rp a t a d t e e wa lo a h r sa sg iia ty p st ec r e a i e we n ye d p r po d s e i h e ln , n h r s as i o a
大豆育种2
我国近30年来育成的新品种大部分来自杂交育种。 (3)混合品种 将多个家系品种按一定比例合成为混合品种。 (4)杂交大豆
第四节 大豆目标性状的遗传及改良方法
二、大豆育种的目标性状 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品质性状 3、大豆抗病(虫)特性 4、大豆耐逆性 5、生育期性状 6、适于机械作业特性
第四节 大豆目标性状的遗传及改良方法
三、大豆目标性状的遗传及改良方法 (一)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及改良 产量=株数/亩×荚数/株×粒数/荚×百粒重 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 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 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产量、荚数/株、粒数/荚、百粒 重、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等)均属数量性状,大多由多基 因控制,环境影响相对较大,遗传力较低。 产量或产量构成因素的选择一般在育种中杂交后代高 代材料中进行,而低代材料中一般不做选择。
的可能性较大。
第四节 大豆目标性状的遗传及改良方法
蛋白质、脂肪组分的遗传: 大豆亚麻酸含量的表现由核中具有加性效应的一对主基因 和一组修饰基因共同控制。目前利用亚麻酸含量低的材料 相互杂交,获得了超亲分离体系,同时轮回选择技术对降
低亚麻酸含量是有效的,利用此方及改良方法
第四节 大豆目标性状的遗传及改良方法
我国高光效育种进展: ★盖钧镒等(1990)对高产理想型的形态、生理性状组成模式作出推论: (1) 成熟时的静态株型:高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有限或亚有限生 长习性、主茎上下结荚均匀--主茎、分枝结荚并重的空间产量分布。 (2)生育过程中的动态生理模型: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重叠期较短; 叶面积前期扩展快,达峰值时间短,后期下降缓慢,鼓粒期中上叶位功 能期长,叶片光合速率高。 ★苗以农等(1997)综合国内外高产品种的株型和生理生化特点 选育高大繁茂型或半矮秆型的超高产品种。 ★杜维广等 ⑴ 建立大豆高光效育种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种质创新的程序 ⑵ 育 成 哈 91-7021 等 三 个 高 光 效 材 料 , 光 合 速 率 比 对 照 高 18.2%47.4%。 ⑶ 高产理想型的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张性坦等(1995,1996,1997):超高产大豆诱处4号 高光效生理特点、光合和抗光抑制能力强 株型紧凑、具有良好的受光态势
大豆生物学与基础遗传学研究
大豆生物学与基础遗传学研究大豆,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作物,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来源之一。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大豆只是一个食材,一个常见的食品原材料。
实际上,大豆在农业、生物学甚至人类历史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基础遗传学研究中,大豆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模式生物。
从生物学层面来说,大豆是一种十分特别的植物,作为固氮植物,大豆拥有着许多独特的生理特征。
固氮植物能够通过根瘤中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用的氮素,从而为自身提供重要的养分。
这对于农业来说具有巨大的意义,在农业生产中,种植水稻与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同时,通过种植大豆来提高土地的养分,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策略之一。
另外,大豆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植物系统,其基因组大小为950Mb,是除了烟草外已知的与基因组大小最近似的植物。
大豆的基因组拥有40,000-50,000个基因,其中富含优良的农艺性状基因,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也是为什么大豆成为了基础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的原因之一。
基础遗传学研究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研究,是研究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遗传基础的学科。
在基础遗传学的研究中,大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模式生物。
首先,大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群体,其基因组表现出了显著的基因组重塑现象。
研究大豆的基因组重塑在深入理解物种进化、遗传演化和基因组进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由于大豆拥有着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使得研究人员可以从大豆中挑选出具有特定性状的个体进行深入研究。
这对于遗传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深入理解不同基因对物种形成和进化过程的影响。
在大豆的基因研究中,许多经典遗传学实验方法都能够被很好地应用。
例如孟德尔守则的适用已经被多次证实。
此外,大豆还被广泛应用在等位基因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克隆方面的研究中,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大豆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例如,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了“国家基础研究重点发展计划大豆分子育种创新团队”,有力地促进了大豆基因研究和育种工作的开展。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一、鲜食大豆的种质资源鲜食大豆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国际大豆研究中心(IITA)的统计,全球大豆种质资源共有160000份,其中鲜食大豆占比较小。
中国是大豆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大豆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鲜食大豆种质资源。
这些种质资源在形态、生理、生态、遗传等方面都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可以为鲜食大豆的品种改良和新品种育成提供重要的遗传物质基础。
二、鲜食大豆的农艺性状鲜食大豆的农艺性状主要包括生长期、株型、种子形态、抗逆性、品质等方面的特征。
通过对这些农艺性状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为鲜食大豆的栽培管理、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更好地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1. 生长期:不同品种的鲜食大豆生长期长短不一,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各具特点。
早熟品种生长期短,适应性强,但产量较低;中晚熟品种生长期较长,产量高,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较高。
2. 株型:鲜食大豆的株型有直立型、蔓生型、半蔓生型等,不同株型的适应性和产量也各有差异,需要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和栽培方式进行选育。
3. 种子形态:鲜食大豆的种子形态有大小、长短、颜色等差异,种子形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品种的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
4. 抗逆性:对于鲜食大豆来说,耐病虫害、耐逆境的品种尤为重要,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保障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5. 品质:鲜食大豆的品质主要包括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口感等方面的特点,这些品质特点直接影响着鲜食大豆的食用价值和市场需求。
鲜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遗传多态性、遗传变异和遗传漂变等方面。
鲜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对于其品种改良、种质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遗传多态性:鲜食大豆在形态、生理和生态等方面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通过对这些多态性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为鲜食大豆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鲜食大豆品种改良的重要来源之一。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1,22 ( 3 ):665-673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DOI: 10.13430/ki.jpgr.20200924002国外大豆种质资源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赵朝森,王瑞珍,赵现伟(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南昌330200 >摘要:对239份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的23个质量性状和15个农艺及品质数量性状进行了评价鉴定,并筛选出特异种质,为我国南方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结果表明,该批国外大豆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3个质量性状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6720,荚色多样性指数最大,茎形状和荚形多样性指数为0; 15个农艺及品 质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4.85%~83.73%、Simps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406~0.8526,主茎节数多样性指数最大,荚宽多样性指 数最小,底荚高度变异系数最大,粗脂肪含量、荚长、生育日数、粗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均小于10%;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粗蛋白 质含量集中分布在40.01%~45.00%之间,而粗脂肪含量集中分布在18.01%~20.00%之间;粗蛋白质含量仅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日数、茎粗、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荚长、荚宽的改良,有利于粗脂肪含量的提高;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4.419%,第1主成分为产量构成因子,第2主成分为粒荚因子,第3主成分为株高因子,第4主成分为品质因子,第5 主成分为生育期因子;筛出14份高粗蛋白质含量、6份高粗脂肪含量和2份特大粒特异种质关键词:国外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gronomic and Quality Traits of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AbroadZ H A O Chao-sen,W A N G Rui-zhen,Z H A O Xian-wei(Institute o f Crop Sciences, Jiangxi Academy o f A gricultural Sciences, Nanchang 330200)Abstract:I n t h i s study,23 qualitative t r a i t s and 15 agronomic and quality quantitative t r a i t s of239 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introduced from abroad were evaluated.Elite germplasms were screen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oybean germplasm innovation and breeding i n southern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ose soybean germplasms represented abundant genetic diversity.The Simpson diversity index of23 qualitative t r a i t s ranged from 0 to 0.6720. The mature pod color diversity index was the highest,and the stem shape and pod shape diversity indexes were 0.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15 agronomic and quality t r a i t s ranged from 4.85% t o 83.73%, and the Simpson diversity index ranged from0.6406 t o0.8526. The number of nodes on main stem diversity index was the highest,and the pod width diversity index was the lowest.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bottom pod height was the highest,and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crude f a t content,pod length,growth duration and crude protein content were<10%.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was concentrated i n the range of40.01% t o 45.00%, while the crude f a t content was concentrated i n the range of 18.01% t o 20.00%.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was on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bottom pod height,and the improvement of growth duration, stem diameter,seed number per plant,seed weight per plant, 100-seed weight,pod length and pod width was beneficial t o the increase of crude f a t content.The top 5 principal components,from top downwards,were the yield component factor,the seed and pod factor,the plant height factor,the quality factor,and the growth period收稿日期:2020-09-24 修回日期:2020-10-19 网络出版日期:2020-丨2-04URL: /10.13430/ki.j pgr.20200924002第一作片研究方向为大豆遗传育种与资源研究,E-mail:******************通信作者:王瑞珍,研究方向为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E-mail:***************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100201 );国家现代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CARS-04-CES27 )Foundation projects: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s( 2016YFD0100201 ) ,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 of Soybean (CARS-04-CES27 )factor, their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eached 84.419%. From those 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14 with high crude protein content, 6 with high crude fat content, and 2 with very large seed were screened.Key words:soybeans from abroad;germplasm resources;agronomic traits;quality traits;genetic diversity 666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2卷大豆原产我国,籽粒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 和碳水化合物,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我 国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脂来源,在我国的经济生活 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豆性状遗传规律与产量的关系
大豆性状遗传规律与产量的关系作者:张海龙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06期大豆的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相关,与一定的生态类型相联系,不同的生态类型的品种性状间相关是不一样的。
生态类型是我们分析研究性状间相关的基础。
一、大豆生育期与产量1、大豆生育期的遗传变异规律。
F1世代均为两亲本的中间型,接近中亲值或有部分显性:F2世代起,有明显的分离现象,接近于正态分布,F2世代平均数接近于中亲值;F3世代各系统的生育期有关;F4世代超亲现象就比较明显;生育期奋力将延续好几个时代,甚至在八、九世代后还有分离。
2、大豆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
大豆生育期与产量呈正相关。
这一结果是在一定地区大豆生育正常,能保持充分成熟的条件下得到的。
因此,不仅要看到生育期和产量表现为正相关,同时也要看到生育期长的品种,在低温下减产的情形。
因而不能选留产量虽高,但熟期太晚的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正相关是一般趋势,但并不排除选出熟期较早,产量也高的品种的可能性。
二、大豆株高与产量1、大豆株高的遗传变异规律。
F1一般高亲本表现部分显性,许多组合表现超高优势。
F2的分布偏向高的方面,有超亲遗传。
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的F1呈中间型,F2分布则向矮的方向偏斜。
2、大豆株高与产量的关系。
株高和产量一般也呈正相关,这种相关与栽培条件和品种的生态类型有关,越是水肥条件差,或利用繁茂品种的时候,株高和产量的正相关越明显。
反之,在水肥条件充足和栽培主茎发达的高产品种的时候,这种正相关就越是不明显,有时因为倒伏或透光不良,甚至是负相关。
因此,在今后水肥条件明显改善和耕作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高产的品种,株高不要太高。
三、大豆主茎节数和产量1、大豆主茎节数的遗传变异规律。
豆荚着生在节上,主茎节数多的类型往往结荚数多。
与株高的遗传相似,于F1一般节数多表现部分显性。
少数组合有超高亲的优势。
F2分布略偏向高亲本。
2、大豆分枝数与产量的关系。
分枝数是植株自行调节,使之充分利用空间和地方的性状,也是品种稳产的性状。
大豆相关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Ab t a t He e iyc nrbuin rt fa r n mi r ist il fs y alwa t idTh eul s o d ta ai u go o c tat a src r dt o t i to ae o g o o c tat o yed o o be r ssude . e rs t h we h tv ro sa r n mi r sh d i
h s nq e ee i n o t t i .o ia c n t a a c n i i t o o s e l to e a i , ah d2 . %,n a d tu a i iu rd y d rwh r t D m nn e e e c r n e o tb o r e f d r a l w s g r ce 2 5 a dih h ta g a s g i vi c r u n a p pn t y d t i hh e 4 td
且在 l 4个组 合 中对产 量 的显性 效 应具 有最 大贡 献 , 可作 为 间接 选 择组 合产 量 显性 效应 的指 标 。 关键 词 大豆 ; 艺性 状 ; 农 产量 ; 传 贡献 率 遗 中 图分类 号 ¥ 6 . 5 5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l 0 — 7 9 2 1 ) 3 O 7 一 3 O 7 5 3 ( 0 12 一 0 l 0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鲜食大豆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也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分析对于大豆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选育高产、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主要从鲜食大豆的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鲜食大豆的种质资源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品种和不同生长期的大豆。
这些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是大豆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豆育种和遗传改良的基础。
通过对不同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藏,可以为大豆育种提供广泛的物质基础。
种质资源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豆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为大豆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农艺性状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经济性状。
鲜食大豆的农艺性状包括植株高度、茎粗、叶片形态、花期、结荚期、株形等。
这些农艺性状与大豆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密切相关,对于大豆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分析,可以评估不同种质资源的优良性状,筛选出具有高产、良好品质和抗病虫害能力的新品种。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群中存在的遗传差异的总体表现。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以通过不同的遗传标记技术进行,如分子标记、形态标记和生物化学标记等。
通过对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以评估不同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关系,揭示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演化历史。
遗传多样性分析还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线索,为选择杂交组合和创制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东北优质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东北优质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作者:张振宇,韩旭东,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郭美玲,等来源:《农学学报》 2015年第6期张振宇,韩旭东,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郭美玲,吴秀红,刘忠堂(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为了解决目前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亟待拓宽的问题,利用540 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种植和重要农艺性状调查,对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进行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挖掘出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农艺性状。
结果表明:大豆品种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26~13.347,平均相似系数为3.761,品种的平均相似系数大于平均值有211 个品种。
此结果表明东北大豆品种遗传基础较窄,相似程度较高,大豆品种选育需要拓宽。
对大豆8 个农艺性状进行简单相关系数分析,单株粒重和单株荚数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58),其次蛋白质含量与单株粒重(0.274)>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0.218)>有效分枝数与单株荚数(0.198)>油分含量和百粒重(0.18)>蛋白质含量与单株荚数(0.142)=百粒重与单株粒重(0.142)>有效分枝数与株高(0.103)>有效分枝数与油分含量(0.1)>有效分枝数与单株粒重(0.083)>单株荚数与株高(0.077),其他性状之间呈负相关。
由此可见,东北三省的主要大豆品种单位面积产量主要由单株荚数、百粒重蛋白质含量以及有效分枝数等重要农艺性状所决定。
对供试540 个品种6 个重要性状进行通径分析,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有单株荚数和百粒重 2 个性状,单株荚数主要通过蛋白质含量和有效分枝数增加而提高,而百粒重的增加,则是通过株高的减少实现的。
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依次是:单株荚数(0.814)>百粒重(0.367)>油分含量(-0.117)>株高(0.032)>有效分枝数(-0.022)>蛋白质含量(0.008)。
黑龙江省种植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与性状关联SSR标记筛选
Vol. 36,No. 4Apr- 20212021年4月第36卷第4期中国粮油学报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 黑龙江省种植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 分析及与性状关联SSR 标记筛选李志江2,牛江帅4李忍1姜鹏1鹿保鑫1张东杰1阮长青V(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S 大庆163319)(北大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省级培育协同创新中心2,大庆163319)(黑龙江省杂粮加工及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4,大庆163319)摘要为从分子水平鉴定黑龙江省种植大豆7种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与蛋白质、脂肪、百粒重和水分等大豆主要性状显著关联的SSR 分子标记,利用18对SSR 引物,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法分析黑龙江省75个种植大豆7种遗传多样性,并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表明:18个SSR 标记中的10个标记可以实现单对引物准确鉴别42个大豆7种,18个SSR 标记的等位变异的数目变化为3 (Satt387) -12个(Satt100),平均每个 位点等位变异数为7- 333个,多态信息指数范围为0-146( Sat_084) -0- 675 ( Satt442),平均多态信息指数为0- 405 ;群体结构分析发现,该群体分为3个亚群;性状关联分析表明,标记Satt175和Satt100与脂肪存在显著关联,标记Satt514和Satt294与百粒重存在显著关联,其中Satt294与百粒重和水分均存在显著关联。
研究结 果为探索大豆7种间的亲缘关系,挖掘大豆相关性状的关联位点,验证大豆种质资源的真实性,以及保障黑龙江省大豆7牌和食7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SSR 标记 毛细管电泳 遗传多样性 关联分析中图分类号:S56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3 -0174(2021)04 -0037 -08网络首发时间:2020 -12 -15 11 :29 :35网络首发地址:https ://kns. cnki. net/kcms/detail/11.2864. TS. 20201214. 1242. 018. html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产区,脂肪和蛋白质等专用型大豆品种较多,但存在品种繁多乱杂、越区种植和混合种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 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导致品牌保护难、种植和食用 安全性低等问题⑴。
大豆主茎节数与主要农艺性状关系的分析
在 大 豆 主茎 节 数 构 成 的 1 个 相关 农 艺 性 状 1
节 数 的影 响不 大 。
42 相 关与通 径分 析 .
中 ,关 联 度依 次 为 :单 株 荚数 >生 育 前期 >每 荚 粒数 >株 高 >百粒 重 >分 枝 数 >单 株 粒 重 >生 育 后期 >全 生 育期 >茎 粗 >单 株 粒 数 。也 就 是 说 ,
农 业 与 技 术
表 2 主茎节数 与 主要农艺 性状相 关及通 径 系数 性 株 分 枝 单 株 单 株 生 育 生 育
O
6
全 生
百 粒
O
单 株
每 荚
6
状
相 关 系数
高
数
4
育 O 期
的关 系 。
参 考文 献
[] 1许艳丽 . 大豆重迎茬障碍研 究进展 [ ] 大豆通报 , 0 , 4 :1 J. 2 O () 1 O
~
1 2
[] 2李景春 , 徐凤珠 , 雷星宁 , 刘桂芝 . 浅析大 豆主要农 艺性 关状与 品种选择的关系[]现代化农业 , 9 ,1 : —1 J. 1 7 ()8 0 9 [] 3张淑珍 , 葛秀秀 , 杨庆凯 , 吴俊 江. 中美半 矮秆大 豆杂交 早期世 代农艺性状 遗 传及 相 关、 径 分析 [ ] 中 国油 料作 物 学报 , 通 J.
重要 农艺 性状 。大 豆主茎 节数 的遗传相 对较复 杂 , 遗传力 属 中 等 大小 。一 些 专 家提 出 :在育 种 的早 期 时代 ,要考 虑 主茎 节 数 的选 择 ,特 别 是全 系统 或组合 的 平 均 表 现 ,对 预 测后 代 表 现作 用更 大 。 本 文通 过对 影 响大 豆 主茎 节 数 的 多个农 艺 性 状 的 关联 度及 相关 性分 析 ,找 出与 大 豆 主茎 节数 关 系 密切 的农 艺性状 ,为 大豆育 种提供 依据 。
大豆的品质性状形成及影响
介绍并分析总结大豆品质性状、测定方法、品质性状影响因素以及改进栽培方法。
关键词:大豆;品质性状;影响因素:栽培方法1.大豆的品质性状形成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大豆是植物蛋白质以及食物油料的主要来源。
大豆外观主要品质包括大豆皮色、完整粒率、损伤粒率、气味以及色泽等。
大豆理化性质主要有蛋白质与脂肪等。
2.大豆品质性状具体指标、测定方法及分级标准2.1.外观品质大豆外观品质包括颜色、完整粒率、损伤粒率、杂质含量、水分含量、气味以及色泽。
2.1.1.大豆表皮颜色依据大豆的表皮颜色可分为:黄大豆:表皮颜色是黄色、淡黄色,脐的颜色是黄褐、淡褐或深褐色的籽粒不低于95% 的大豆。
青大豆:表皮颜色是绿色的籽粒不低于95%的大豆。
根据子叶的颜色可将其分为青皮青仁大豆和青皮黄仁大豆。
黑大豆:表皮颜色是黑色的籽粒不低于95%的大豆。
根据子叶的颜色可将其分为黑皮青仁大豆和黑皮黄仁大豆。
其他大豆:表皮颜色是褐色、棕色、赤色等只有一种颜色的大豆或表皮有两种颜色的大豆(表皮为两种颜色,棕色或黑色是其中颜色之一,占表皮面积J以上)等。
混合大豆:不属于以上列出的大豆的规定。
2.1.2.质量要求完整粒:大豆颗粒是完整无缺的。
未熟粒:大豆颗粒干瘪且干瘪面积占整个大豆面积的1/2或大于1/2,或者大豆表皮颜色青色面积占1/2或大于1/2,除了青色大豆。
损伤粒:大豆因机械损伤、发霉、受冻等原因而与正常颗粒不一样的颗粒。
热损伤粒:大豆由于高温受热而造成损伤的颗粒。
破碎粒:大豆因其它原因破碎且破碎面积占总体积的1/4或大于1/4的颗粒。
杂质:通过筛选后,不是大豆的其它物质,比如泥沙或者其它种子等。
色泽、气味:大豆本身原有的正常色泽和气味。
完整粒率:试样中大豆完整粒的百分比。
损伤粒率:试样中大豆损伤粒的百分比。
热损伤粒:试样中大豆热损伤粒的百分比。
高油大豆:大豆粗脂肪量为20%或者超过20%,这样的大豆为高油大豆。
高蛋白质大豆:大豆粗蛋白量为40.0%或者超过40. 0%,这样的大豆为高蛋白大豆。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摘要:鲜食大豆作为我国的传统农作物之一,在人类食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对于大豆品种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综述了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
鲜食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是大豆的一个亚种,也是我国的传统农作物之一。
其种子含有高蛋白、低脂肪、丰富的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被誉为“农业的瑰宝”和“植物的肉类”,已被列入世界三大食品作物之一,对于我国的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鲜食大豆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但由于其遗传多样性较低,加之长期的选择育种,导致了种质资源的贫乏。
因此,对于鲜食大豆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以为大豆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
鲜食大豆的农艺性状以种子性状为主,并且除了籽粒大小、颜色、形状等性状之外,还包括种期、生育期、品质等方面。
其中种籽大小、鲜度等性状是直接决定其品质的因素。
根据之前的研究,种子大小、颜色、形状等与基因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比如,粒径是由大鼠尾、中鼠尾、小鼠尾等基因表达的;种皮颜色则与副色素紫、绿、黄等基因的组合有关;而籽形则与R、S、Su、Sh等基因有关。
同时,鲜食大豆的农艺性状还与生育环境有关,比如种期和生育期不同的品种,其生育习性和适应程度也有所不同。
鲜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涉及遗传多样性测定、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联分析等方面,其中最常用的是分子标记技术。
比如,ISSR分子标记可以对鲜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而RAPD分子标记可以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对大豆的基因型与表型关联进行分析。
当然,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技术也可以为鲜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更丰富和深入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