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配体的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AN配体的合成
摘要:使苊醌和对氨基苯甲醚在无水氯化锌的存在下进行反应,并随后除去金属盐来合成BIAN。所得的BIAN是合成3-羰基-氯-BIAN-Rh(Ⅰ)络合物的中间产物,3-羰基-氯-BIAN-Rh(Ⅰ)常被用于制作光电设备。
关键词:BIAN 柱色谱重结晶
Abstract:BIAN(bis(4-methoxyphenylimino)acenaphthene)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acenaphthenequione with p-anisidine in the presence of ZnCl2, followed by removal of the metal salt in a subsequent step.BIAN is the intermediate product of chlorotricarbonyl bis(phenylimino)acenaphthene rhenium(I) complexes, which are usually used in the fabrication of photovoltaic devices
Key Words:BIAN,Column Chromatography,Recrystallization
Ar-BIAN类化合物以前并未受到许多关注,直到Elsevier和他的课题组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之后,他们发现了其作为钯、铼、镍等配体可以广泛地用于化学反应的催化,如烯烃加氢,高分子聚合,丙烷环化,烯烃-CO聚合,炔烃在卤素或金属卤化物存在下的偶合,炔烃的选择加氢等等。在一些反应中,Ar-BIAN配体对于提高催化体系的催化效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相比于大多数其他二亚胺的配体中,BIAN衍生物更稳定,它的稳定性不但能促进配体正确地配位,而且使其不易水解,中央C-C键也不易断裂。[3]而且,BIAN是合成3-羰基-氯-BIAN-Rh(Ⅰ)络合物的中间产物,3-羰基-氯-BIAN-Rh(Ⅰ)常被用于制作光电设备,在制作太阳能电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2]
合成BIAN配体的路线如下:
实验步骤
1 在25ml圆底瓶中加入93.0mg(0.51mmol)苊醌,160.9mg(1.31mmol)对氨基苯甲醚,138.2mg(1.01mmol)无水ZnCl2和10ml醋酸。加热回流1h,待自然冷却至室温,析出固体。抽滤,固体用5ml醋酸洗两遍,再用5ml乙醇洗两遍。
2 将配合物加入50ml圆底瓶,并加10gK2CO3和10ml水,加热回流1h。待冷至室温,析出固体。抽滤,水洗至中性,抽干。取22.0mg粗品,用丙酮过柱,得7.1mg纯品。剩余粗品用乙醇重结晶,10ml石油醚洗两遍,得46.3mg纯品,产率23.2%。用TCL(PE:EA=1:1)检验,过柱纯品有杂质点,而重结晶纯品较纯。
结果与讨论:
1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在将粗产物用水洗时,将滤纸捣破了,固体漏到抽滤瓶中,而抽滤瓶在之前洗BIAN-Zn(Ⅱ)之后没有洗,因此无法将漏进抽滤瓶中的固体回收,获得的经验是抽滤瓶包括锥形瓶用好之后一定要洗掉,避免重复使用时操作失误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失败。
2本次用两种方法提纯粗品,一种是重结晶,一种是过色谱柱,最终得到的纯品分别用薄板层析(PE:EA=1:1)进行检验。发现重结晶后的纯品纯度较高,而过柱得到的产品在产物点的上方还有一个紫外显色的点。是何种物质未知。说在过柱子时用丙酮作为淋洗剂极性选大了,应该使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作淋洗剂较为合适,通过薄板层析确定,我认为选PE:EA=2:1到3:1的配比较为合适。
3第一步反应机理如下,羰基在酸的催化下亲电性增强,胺亲核进攻羰基,质子转移,最后离去一分子水形成亚胺。
4本次实验重点学习了干法装柱干法上样,主要流程如下:将粗品溶于溶剂,加入适量粗硅胶,旋干,注意旋蒸球中要塞棉花,防止粉末冲进旋蒸球。通大气后比较好的操作方式是连茄形瓶带旋蒸球一并拿下,如果单拿下茄型瓶,由于体系中气压略小于大气压,大气冲入时可能将少量粉末冲出。
将适量细硅胶倒入色谱柱,用洗耳球敲平,抽实。用洗瓶沿柱子壁倒适量石油醚,用水泵抽并不断加入石油醚直至柱子全部湿润。用加压塞挤平石油醚,将产物粉末倒入,用洗耳球敲平,加适量石英砂。倒适量石油醚,压至和石英砂齐平,开始加淋洗剂洗脱。
参考文献
[1] Rob van Asselt1, Cornelis J. Elsevier1, Wilberth J. J. Smeets2, Anthony L. Spek2, Roland Benedix3.Recueil des Travaux Chimiquees des Pays-Bas.1994,113,88
[2]Chris S.K. Mak a, Hei Ling Wong a, Qing Yun Leung a, Wing Yan Tama, Wai KinChan a,*,Aleksandra
B. Djurišic′b.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694 (2009) 2770–2776
[3]Michela Gasperini, Fabio Ragaini,* and Sergio Cenini. Organometallics 2002, 21, 2950-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