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事化经济的形成_发展及其主要历史教训_苏联剧变的经济根源探讨
简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简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eccb882831126edb6f1a10db.png)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挫折。
探究苏东剧变的原因,吸取社会主义在苏东兴亡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什么导致苏东剧变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无数个力的作用的结果,最后形成一个总的合力,这就是历史事件。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作为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其原因教训涉及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践、经济和政治、宏观和微观、从基本原则到具体政策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这就需要我们用“合力论”来探究苏东剧变的原因。
然而,在全面的基础上,又要突出重点。
也就是说,既要坚持多重性原因的“合力论”,又要坚持“重点论”。
用这种方法,我认为,苏东剧变是由两个深层根源和两个直接原因导致的。
深层根源一: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造成经济发展滞缓、社会主义形象受损。
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斯大林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二战结束后唯一一个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管理体制和国民经济军事化,苏东国家的经济出现停滞,苏联那种计划到一颗螺丝钉的计划不再适应战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弊端日现,严重地阻碍了苏东的社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逐步拉大。
对此,从赫鲁晓夫到勃日涅夫一直改革不力。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虽然首先推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却没有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是把改革推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使原来就处于停滞状态下的国民经济进一步崩溃的边缘,从而严重地削弱了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论文
![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bc341ea21614791711288b.png)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姓名:学号专业:院系:2013年12月28日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作者:专业:年级:摘要:本文首先对苏联模式背景及其形成进行了简单阐述,其次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内涵。
最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综合分析了苏联模式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苏联模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展望未来。
关键词:苏联模式、形成、原因、特点、评价一、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这种对苏联模式的定义是科学的而且是符合实际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去了解和评价它。
苏联模式也可以称作斯大林模式或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同时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原因(一)苏联模式的形成。
1924年1月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逐步确立了他在苏联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进行了对苏联人民长达30年的领导,建立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其大致的历史过程是:从1928年10月至1936年底,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在这一段时期内,苏联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有的剥削阶级得以消灭,留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
苏联经济模式的演变与破产
![苏联经济模式的演变与破产](https://img.taocdn.com/s3/m/3e0695a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5.png)
苏联经济模式的演变与破产苏联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经济模式的演变和最终的破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苏联经济模式的演变过程以及导致其破产的原因。
一、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20世纪初,苏联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而农民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则是传统的个体农业经营。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农民被迫放弃了私有土地,加入到农业合作社中。
这一举措使得农业生产能够实现规模化,但同时也引发了农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随着农业集体化的推进,苏联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化的政策。
这一政策使得苏联的工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如钢铁、煤炭等重工业的产量大幅增加。
然而,这种工业化模式也导致苏联经济中存在着重工业过度发展、农业落后等问题。
二、重心转向军事与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进一步转向以军事为中心的发展。
由于对外贸易的限制以及国内资源的转移,苏联的经济结构更加偏向了军工和军事建设。
在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对苏联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国内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三、计划经济的弊端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即所有的生产、分配和资源配置都由中央政府进行统一计划。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中央政府扮演了过多的角色,企业和个人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商品供求失衡的问题。
此外,计划经济模式也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
四、腐败和领导力问题在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下,腐败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在官僚机构和经济体系中。
腐败导致了资源浪费和低效率,严重破坏了经济的运行。
与此同时,苏联领导阶层的领导力也存在问题。
在苏联最后几任领导人的统治下,领导层对于经济改革的不作为和错误决策导致了苏联的破产。
五、挑战和破产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由于管理不善和计划经济的弊端,苏联的工业产能低效,产品质量低下,无法与国际市场竞争。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教训与价值评判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教训与价值评判](https://img.taocdn.com/s3/m/157f66e69b89680203d825e2.png)
(八)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东剧变的外因。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面临西方 资产阶级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策反颠覆、武装干涉甚至发动侵略战争。但是,这些手段都没 有能够消灭苏东社会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恃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在社会主 义国家的改革遇到困难之际,转而使用和平演变战略,从外部有力地推动了苏联东欧剧变的进程。对于 东欧各国来说,演变的外因还有苏联的影响。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后,要求并积极促进东欧各国进 行符合其“新思维”的“改革”,甚至直接插手东欧的内部事务,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 尼亚的事变都有苏联的背景。苏联的所作所为,对东欧的剧变起到了西方所起不到的作用。
第二阶段:1990年下半年,学者们主要是跟踪苏东演变的过程,以介绍、分析苏东党和国家正在发 生的一系列事件为主,此间发表的论著初步涉及到对其原因和教训的研究。
第三阶段:当苏东剧变的尘埃落定,人们在震惊之余,开始对苏东剧变的原因、教训进行多方位、多 层次、多角度的探讨,越来越多的文章见诸报刊,各种著作相继出版。
3】
万方数据
(七)对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决策出现失误,乃至偏离正确方向。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初衷 是要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改革遇到挫折时,他们并不是正确地 总结经验教训、兴利除弊,而是使改革步入了歧途,即从纠正阶级斗争扩大化走向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 从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走向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从实行党政分开走向取消党的领导、从改革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走向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从力图摆脱传统的苏联模式的控制走向完 全投向西方的怀抱、从批判历史上的错误走向完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b48aff0227916888586d77e.png)
苏联解体的原因——论苏联经济模式的局限性一、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立即进展“剥夺剥夺者〞的工作。
首先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
在1917-1918年先后两次进展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废除了其他一切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建立了土地国有制。
接着,进展大工业、银行、运输业和对外贸易的国有化。
首先收归国有的是银行,1917年11月20日接收了国家银行,不久又没收了私人股份银行。
大工业的国有化分为两个步骤,1917年11月-1918年6月是按照个别企业单独进展国有化,1918年6-12月转为大规模地、按部门按行业进展国有化。
与此同时,对运输业和对外贸易也实行了国有化。
由于外国武装干预和国内战争,苏俄从1918年下半年开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按照战时体制改组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生活。
实行余粮收集制;制止自由贸易,国家对粮食、食品和日用消费品实行垄断和配给制;国有化范围从大企业扩展到中小企业;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战时共产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商品货币关系受到极大的限制,各方面的经济关系逐渐实物化。
1921-1925年苏维埃俄国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历教训指出,在俄国即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走直接向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过渡的道路,而必须走经过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迂回道路。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俄开场实行新经济政策,根本原那么有三:〔1〕从余粮收集制过渡到粮食税。
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原料和饲料,可以自由支配。
城乡经济周转成为社会主义大工业和农民小商品经济结合的途径。
结合的形式最初曾设想为商品交换,后来实践把它确定为商品买卖。
商业成为过渡时期经济建立的重要环节。
〔2〕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各种形式把它们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开展生产力的手段和途径。
〔3〕在开展商品货币关系的根底上,使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改善经营管理,以保证社会主义通过市场同资本主义展开“竞赛〞,并逐步地排挤它,战胜它,最后获得完全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db66dd6cc22bcd126ff0cb0.png)
专题六: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命题:1.就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角度命题 例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 .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 .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 .合理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例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例3: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二、斯大林体制:1924(上台)-1936(形成)-1991(结束)特点:①推行单一的公有制②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内容: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提出)-1928(正式)-1937 2.农业 集 体化:1927(提出)-1937(完成) (考察农业、工业二者关系) 评价: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2.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教训:1.经济的建设需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2.政策的制定需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命题:1.就历史反思角度,考察斯大林体制工农的关系2.就斯大林体制历史影响角度命题例1: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背景,原因和原因经验教训.doc
![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背景,原因和原因经验教训.doc](https://img.taocdn.com/s3/m/ac44b3e4fab069dc5022014d.png)
背景:苏联军事化工业的萌芽与发展, 是当时一系列国际国内条件影响的结果。
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国内背景):苏共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经济军事工业发展的开始。
1928年,在1928年11月的联共(布)中央全会上, 斯大林强调“迅速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生产, 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和关键”。
而为了集中资源,实现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苏联又相继采取了几个步骤。
1,1929年4月通过了加速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为集中资源,保证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国防工业的高速发展, 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按指令性计划进行管理的经济体制。
3,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以行政手段加速了农业的集体化。
这些都表明,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经济军事化的过程已经开始。
第二(国际背景):一战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苏联政权,严防军事技术、设备流入苏联。
自1921年结束战争后初期,西方各国一致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敌视政策,在经济上严密封锁,防止任何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流向苏联。
当时,苏联的现代工业仍很落后,不但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等大工业更是一片空白。
所以更不必说先进的军事工业。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苏联领导人意识到,如果不迅速实现工业化,这个新生的政权就可能面临威胁。
而刚上台的斯大林,以他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眼光,已经意识到了即将发生的战争正在威胁着年轻的苏联。
早期的苏联军事工业在封锁中顽强发展。
第三(国际背景):突如其来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意识形态的分歧退居二线,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这无疑给了苏联大量低价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先进设备、技术和资金的机会。
这一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
据说,斯大林后来曾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感慨地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
苏联剧变的经济根源探讨
![苏联剧变的经济根源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707de65b84ae45c3b358c1f.png)
苏联军事化经济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历史教训——苏联剧变的经济根源探讨刘克明2012-1-8 14:00:26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5期苏联在卫国战争前,在备战需要推动下,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一种实质上是军事化的经济,它曾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过贡献。
但这种经济的结构、体制与运转方法,是备战的产物,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并非社会主义体制所固有。
然而,在战后时期,由于国际环境的尖锐化,也由于苏联领导人思想的片面性,苏联在30年代由于备战需要而形成的经济结构、体制和方法,不但被肯定下来,而且上升为理论,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固有的规律,从而使军事化经济在战后不但以社会主义名义长期保持下来,而且有了更为片面的发展。
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2月一次讲话中承认:苏联经济“是世界上最军事化的经济。
”军事化经济的长期片面发展,日益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与要求,束缚了社会生产力,成为苏联经济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化的重要根源,成为苏联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慢直到转为停滞和衰落的主要原因。
这个“世界上最军事化的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军事化经济又是怎样使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经济由强大转向衰落的?有哪些主要教训?这是本文试图论述的主要问题。
一、苏联军事化经济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苏联军事化经济的出现,是当时一系列国际国内条件影响的结果。
从备战经济开始到基本形成一种军事化的经济,有一个发展过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经济军事化过程的开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比较落后的沙皇俄国的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又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存在战争威胁的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讨论、制订和执行过程中,联共(布)党领导人都以很大紧迫感的口吻,强调要高速度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以保障国家独立和加强国防。
在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上,斯大林强调:“迅速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和关键”,“不为国防建立足够的工业基础,就不可能保卫住我们国家的独立。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6170a3c5240c844769eaee29.png)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一、苏东剧变的经过波兰1989年发生剧变后,紧接着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剧变。
蒙古国于1990年发生剧变。
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联邦三国领导人于1991年12月7日在明斯克秘密会晤,讨论了苏联的前途问题。
并签署了著名的《明斯克协定》。
同年12月21日,苏11个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除外)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核武器控制权由叶利钦接管。
同时,白、红、蓝三色俄罗斯国旗代替了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升起。
最高苏维埃于12月26日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了宣言。
二、苏东剧变原因苏联的剧变不仅仅是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更是苏联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
苏联的剧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所以,总结苏联剧变的原因,有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
1、旧思维和专制主义俄罗斯在过去有过“直接民主制”的村社制度,这种制度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
在后期,鞑靼蒙古人又对俄罗斯进行了200多年的漫长统治,这种“独裁传统”,主要表现为“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这使得俄罗斯人民和政府改良的社会实践性严重缺乏。
俄罗斯历史的旧制度、旧习俗、旧思维对苏联的新体制、新制度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苏联政府、决策层中存在严重的专制主义。
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的强制性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越来越显现出来。
这种强制性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更为严重的是,苏联时期,竟然还出现了赵神运动,他们把国家领导人当做神仙,盲目的崇拜。
后来进行大清洗,稍有不同意见,即会被清理。
好多先进和优秀的党员和干部群众被冤枉,社会惶恐。
2、领导人水平不高前民主德国党的总书记克伦茨认为戈尔巴乔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够,水平不高。
经常夸夸其谈,没有真正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简论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教训
![简论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85ecb012c5da50e2524d7fc2.png)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题目:简论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教训院(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日摘要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挫折。
探究苏东剧变的原因,吸取社会主义在苏东兴亡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苏东剧变;原因;社会主义;教训苏东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的空前严重的大挫折。
它如同一场“政治地震”,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
苏联为什么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为什么苏联这样一个发展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会解体呢?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无数个力的作用的结果,最后形成一个总的合力,这就是历史事件。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作为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其原因教训涉及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践、经济和政治、宏观和微观、从基本原则到具体政策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这就需要我们用“合力论”来探究苏东剧变的原因。
然而,在全面的基础上,又要突出重点。
也就是说,既要坚持多重性原因的“合力论”,又要坚持“重点论”。
用这种方法,我认为,苏东剧变是由两个深层根源和两个直接原因导致的。
(一)苏东剧变原因深层根源一: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造成经济发展滞缓、社会主义形象受损。
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斯大林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二战结束后唯一一个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管理体制和国民经济军事化,苏东国家的经济出现停滞,苏联那种计划到一颗螺丝钉的计划不再适应战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弊端日现,严重地阻碍了苏东的社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逐步拉大。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f8cf17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b.png)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引言苏联经济发展历程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
自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开始推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在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崩溃。
起源: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新兴国家中,私有财产被废除,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对农产品和工业品进行强制征购和分配。
然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1921年,在面临农民起义和经济崩溃的压力下,苏联领导人引入了新经济政策(NEP),恢复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场经济,并允许私人经营。
工业化:五年计划和集体化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并开始迅速发展。
1928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迅速推动工业化进程。
五年计划通过国家投资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大规模兴建工厂、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并提高工业生产能力。
同时,苏联也进行了农业的集体化。
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庄,并实行共同耕种和分配制度。
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为工业提供廉价的粮食和原材料。
然而,集体化政策引发了农民的强烈抵制和反抗。
许多农民不愿意放弃私有土地并加入集体农庄。
这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饥荒,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巨大困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再次实行战时经济措施。
为了支持战争努力,苏联工业迅速转向军事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调整。
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也取得了重要胜利,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苏联经济迅速恢复,并在战后几十年间取得了持续增长。
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并在科技、航天、军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崩溃:计划经济的困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
计划经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力,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低下和生产能力下降。
从苏联的历次改革中探究苏联剧变的历史原因及教训
![从苏联的历次改革中探究苏联剧变的历史原因及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7d2b6c8c6529647d27285223.png)
从苏联的历次改革中探究苏联剧变的历史原因及教训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苏联自成立以来的历次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来探讨苏联最终走向解体的历史渊源,并且从中总结对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改革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作者简介:郑一鸣,199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经系,2011200937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诞生与发展曾经令世界瞩目。
众所周知,一个“资历尚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初存在弊端与痼疾是在所难免的。
然而,这些痼疾并没有随着苏联历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而逐渐消除,反而愈演愈烈,最终发展至积重难返的境地,成为苏联剧变最主要的催化剂。
可以说,苏联的剧变并非命中注定,但确实事出有因。
而要想真正客观地探究苏联剧变的原因,总结教训,就不得不先分析苏联从建立到解体的历次改革。
中国有句古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①。
或许,苏联的剧变如今已成为曾经的遥不可及的历史,但是通过分析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经济和政治的改革的过程来研究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且从苏联历次改革中探究出的苏联剧变的原因及教训,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探究苏联的历次改革1917年,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十月革命开始了一段“苏联式”的长征,这是一段充满艰险、困难与不确定性因素的长征。
事实上,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列宁可能也有这个想法,“我们夺取政权,是为了着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我们知道的,但是改造的形式,改造的发展速度,这是我们不知道的。
只有集体的经验,①刘餗《隋唐嘉话卷上》只有千百万人的经验,才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决定性的指示。
”①纵观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的艰难的社会主义历程,可以看出,苏联经历了许多次不同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制度的选择与转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再从斯大林模式向新的模式转换。
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e7e26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c7.png)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改革措施:实行价格管制和计划定 价制度,对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进行控制和调整。
改革效果:价格改革在一定程度上 缓解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苏联的国 际竞争力。
财政、税收改革
改革内容:实行财政分权制度, 扩大加盟共和国财政自主权
税收政策:简化税制,统一税 负,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预算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国 家预算分级管理体制
资金来源:增加外汇收入,发 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商业、外贸改革
商业改革:实行自由价格政策,取消对贸易的限制,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外贸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扩大对外贸易,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合作。 改革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意义:为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结束。
农业集体化 农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 农业补贴政策
农业改革
工业改革
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 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企业活力 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快工业化进程 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
改革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经济 困境,需要进行价格改革以恢复经 济。
价格改革
改革目的:通过价格改革,优化资 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 发展。
改革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改革背景:二战后,苏联经济面临困境,需要改革来提高经济效率。
改革措施:实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计划 指导。
改革成效: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得到优先发展。
苏联演变和解体的主要教训
![苏联演变和解体的主要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16945fffba0d4a7302763a86.png)
苏联演变和解体的主要教训苏联的演变和解体,是20世纪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重大政治事件。
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客观正确地剖析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倾覆的原因,认真总结吸取历史教训,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苏联演变和解体的主要教训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还是思想理论、路线方针、制度体制,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从宏观角度,有以下几点主要教训。
一、经济建设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问题苏联演变和解体的首要教训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问题。
经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问题。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不去,其他方面的优点也难以发挥。
目前,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人民群众贫富差距加大,盲目追求GDP从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等等。
中共和中央政府也越来越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三令五申出台各项政策来纠正经济建设中出现各种问题,但各级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参差不齐,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作祟、GDP高增长保升官发财思想驱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往往执行不力,打了折扣,使老百姓感受不到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有效性,这是最遗憾的事了,党的努力也事倍功半。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加强和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律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监督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充分发挥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权各自的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吸引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
同时,对于少数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分裂国家的势力,应毫不手软,坚决给予回击。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苏联经济体制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苏联经济体制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d0297c1f79563c1ec5da71a2.png)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苏联经济体制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摘要】:中国与苏联曾有相似的背景和国情,并且两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变迁与改革,但由于两国改革所选择的方式不同,改革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本文试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苏联的经济体制变迁,指出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中吸取教训,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制度;制度变迁;渐进式制度变迁;激进式制度变迁;产权一、苏联经济体制变迁的诱因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所谓制度,实质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行为规则。
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制度的实施机制三个部分组成。
制度变迁,从实质看,是由一种活动规则变换到另一种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动规则。
制度变迁之所以发生,需要一个条件:出现了现有制度结构下无法获取的现在利润。
这是制度变迁发生的一个动力和必要条件。
改革前的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化和高度行政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通过无所不包的、统一的指令性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企业和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全面的行政管理。
这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问题,而且使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
制约了企业和生产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改善经营和改进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妨碍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忽视了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完全依靠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和经营,很难满足经常变化的生产和消费问题;同时,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由国家确定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既不能成为调节供求的信号,又不能成为考核企业盈亏的核算工具,致使产品质量长期不能提高。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难以改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人才和时间的浪费,而伴随浪费而来的则是低效率的经济。
另外,传统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传声筒式”的管理干部,不能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也盛行,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93e3b64d2b160b4e767fcfb9.png)
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摘要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早已尘埃落定。
苏联剧变和解体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原因三个方面的原因。
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更有有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今天、我们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我们应汲取的教训,以避免重蹈“前车之覆”。
作为“后车之鉴”,我们必须历史地评判苏东剧变:它并不是社会历史的正常发展,打破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同时引发了有关国家的社会动荡与分化、国家的分裂与重组。
关键词苏东剧变原因现实原因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教训价值评判一、苏东剧变从1989年波兰剧变开始,先后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
从1990年开始,蒙古也发生了剧变。
1991 年12月7-8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就苏联的前途问题在明斯克秘密会晤,并签署了《明斯克协定》。
协定宣布三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称“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
12月21日,除格鲁吉亚外的苏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又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
宣言再次宣布,“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
12月25日,苏联第8任、也是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并把核武器控制权亲手交给了叶利钦。
同时,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升起了白、红、蓝三色俄罗斯国旗。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10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了。
苏联的解体,与20世纪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样,都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苏东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的空前严重的大挫折。
它如同一场“政治地震”,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苏联经济体制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苏联经济体制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d0297c1f79563c1ec5da71a2.png)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苏联经济体制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摘要】:中国与苏联曾有相似的背景和国情,并且两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变迁与改革,但由于两国改革所选择的方式不同,改革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本文试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苏联的经济体制变迁,指出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中吸取教训,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制度;制度变迁;渐进式制度变迁;激进式制度变迁;产权一、苏联经济体制变迁的诱因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所谓制度,实质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行为规则。
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制度的实施机制三个部分组成。
制度变迁,从实质看,是由一种活动规则变换到另一种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动规则。
制度变迁之所以发生,需要一个条件:出现了现有制度结构下无法获取的现在利润。
这是制度变迁发生的一个动力和必要条件。
改革前的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化和高度行政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通过无所不包的、统一的指令性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企业和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全面的行政管理。
这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问题,而且使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
制约了企业和生产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改善经营和改进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妨碍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忽视了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完全依靠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和经营,很难满足经常变化的生产和消费问题;同时,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由国家确定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既不能成为调节供求的信号,又不能成为考核企业盈亏的核算工具,致使产品质量长期不能提高。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难以改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人才和时间的浪费,而伴随浪费而来的则是低效率的经济。
另外,传统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传声筒式”的管理干部,不能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也盛行,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前苏联演变的经济根源
![前苏联演变的经济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2f119e65a417866fb84a8e48.png)
前苏联演变的经济根源作者:高萌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9期摘要本文从前苏联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前苏联的经济危机导致前苏联的解体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我国吸取前苏联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关键词经济危机前苏联演变经济根源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137-02经济危机是前苏联演变的主要的原因,除了作为执政党的苏共本身的蜕化变质的原因外,经济危机是酿成前苏联巨变的主要原因。
一、前苏联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一)前苏联经济危机的特点1928年至1937年的工业化时期,前苏联以年平均16%的高速度发展,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就建成了强大的重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与前苏联工业化时期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相比,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
50年代前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仍明显高于西方的发达国家,60年代前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而远远高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构成严重的威胁。
然而,在60年代初,前苏联的高速增长就已经开始减弱,到70年代,经济增长的速度呈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
进入80年代后,前苏联已经丧失了增长速度方面的优势,其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1970年为11.4%,1985年为10.2%,1990年仅占7.7%”前苏联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在扩大。
根据前苏联官方公布的数字,1975年前苏联的国民收入总额相当于美国的67%,1985年这个数字降至66%,1987年又进一步降至64%。
实际上,前苏联的真实的经济实力与美国相比差距更大。
“1987年当时任前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的普里马科夫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座谈时披露,前苏联的国民收入总额仅相当于美国的50%”。
在前苏联经济危机日益严重、无法摆脱的同时,高技术领域的优势却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注入了强心剂,使他们的经济从80年代初的萧条中摆脱出来并取得了较长时间稳定增长。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9f07f4c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5.png)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苏联作为历史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些变革对苏联以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革,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在20世纪初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这对其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以中央计划为核心,由国家统一规划国民经济,并通过国家计划分配资源和指导生产。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是能够高效地调配资源,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着缺乏灵活性和缺乏市场机制的问题。
二、战争对经济的影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战争也给苏联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变革。
为了战胜纳粹德国,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的战时动员,迅速调整资源和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战争还促使苏联在科技和军事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苏联的经济现代化。
三、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改革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旨在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部分市场化措施、加强企业的自主权和财务独立性以及引入新技术。
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严重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戈尔巴乔夫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即“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市场化改革、民主化进程以及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
然而,这些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
五、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经历了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转型。
其中一些国家成功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陷入了深度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苏联解体后,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国际社会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综上所述,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对其自身以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的理论分析
![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的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c431b3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8.png)
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的理论分析苏联是20世纪最显著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然而在1991年,苏联发生了剧变,解体成了独立的国家。
这个剧变引发了人们对于苏联的原因和教训的深思。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对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进行分析。
一、经济体制失灵与市场经济的崛起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模式,这个模式在早期确实为苏联带来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在其他国家的兴起展示了私有产权和市场机制的优势。
这促使苏联内部出现了一部分渴望改革的人群,他们坚持改革和开放,寻求新的经济体制。
二、中央集权的制度弊端苏联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初期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但也给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制度弊端。
中央集权模式导致了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控制,这使得经济决策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缺乏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交流和全球化的兴起,这种中央集权的制度框架变得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复杂性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着多种民族和宗教。
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苏联政权通过加强统一意识、禁止宗教活动等手段,试图维持国家的稳定。
然而,这种政策也引发了一些民族和宗教的不满,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
苏联剧变的发生,部分是因为基于民族和宗教问题的不满情绪的爆发。
苏联剧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一、不能忽视经济改革的重要性苏联的剧变是在经济发展滞缓和计划经济模式失灵的背景下发生的。
这也提醒我们,经济改革是国家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全球化的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加强市场机制的改革,提高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都是确保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二、合理权力分配和制度建设的必要性苏联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局限性。
权力过度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导致国家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出适应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