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模式
摘要:鲁迅的一生也是一段穿越东亚城市的旅程。他从家乡绍兴到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和香港,1927年来到上海,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鲁迅的作品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视角。鲁迅的作品展示了东亚作家与欧洲
世界的关系。鲁迅受到以拜伦为代表的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从中吸取了个
人主义和反抗精神,表现出一种接受与对抗并存的立场。在阅读接受史上,鲁迅
不仅是中国人的阅读,也是东亚读者的共同经典。鲁迅的文章分为许多个阶段,
但是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鲁迅的归乡阶段,表达了鲁迅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
关键词:鲁迅小说;“归乡”模式;探析
前言
鲁迅在各个时期的创作话语也颇有见地,如《彷徨期》——在“哭泣期”之后,鲁迅进入了“彷徨期”,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祝福》、《论餐厅》、《肥皂》、《悲哀》等更为成熟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与尖锐批判中国传统的《呐喊》相比,《彷徨》这类文学作品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在犹豫阶段,鲁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虽然他感觉非常茫然甚至不知所措,但他还是专心致志
地深化他的批判性研究。同时,通过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家乡
的热爱。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
一、对于现代性的深刻省察
从1924年到1925年,鲁迅出版了11部小说,包括《祝福》、《孤独者》和《追忆往事》。这些作品后来被收录在他的第二本小说集《犹豫》中。在《游子集》的开篇,有一首《离骚》中屈原(公元前340-278)写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句诗反映了鲁迅的心境。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对传统中国的尖锐批判,而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则是对通过批判传统而获得的现代性的深刻审视。
与《呐喊》相比,《彷徨》的整体长度更长,这是因为鲁迅的创作心态发生了变化。尽管他茫然不知所措,但他仍致力于深化他的批判性研究。在彷徨中,我们
仍然可以看到鲁迅文学固有的主题,即在孤独悲惨的处境中默默思考,但主题的
表达风格比《呐喊》更为熟悉,叙事视角(如爱与死)更为丰富。由于当时的汉语
中还没有人称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鲁迅在古典文学中一直使用“易”,直到《呐喊》。从第一次“犹豫”“祝福”,鲁迅正式使用“新青年”同事刘半农在1920年6月
创造并提倡“她”。很明显,第三人称代词“他”和“她”在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时都
很清楚和方便。但在早期,由于第三人称代词非常不成熟,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它
们的意思。
鲁迅幽默地描述了将自己的耻辱和失败转嫁到弱者身上以获得自我满足的“阿
Q精神”,批判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也展现了他自己的国家理论——不改变基层,就没有革命。鲁迅心情严厉批判和移情描绘了问这一形象代表了中国民族性格,但
对于鲁迅来说,所谓的Q是不仅降低占大多数的中国农民,也正处于欧洲城市居民,
甚至包括鲁迅本身是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的国家。
二、《祝福》:技巧圆熟的杰作
《祝福》这篇文章是鲁迅进入“犹豫”期后的第一部小说。“福”是江南的一种
民间习俗,即在除夕夜,烹煮鸡、鹅、猪等菜肴供奉在福神面前,在五庚蜡烛上
烧香,感谢神明的保佑,祈求来年幸福。在小说中,叙述者“我”在年底回到陆川,和他的房东叔叔住在一起。第二天,“吾”在河边遇见了祥林大嫂。曾经在我叔叔
家当佣人的那个女人现在是个乞丐。祥林大嫂看见“我”,再三问人死后是否有灵
魂,是否有地狱。第二天是除夕,但“我”偶然听说祥林嫂子已经去世……然后我想
起了。我看到并听说了祥林嫂的往事。
1912年,清帝国成为中华民国,但在许多地方,雇佣婚姻和将亡夫儿媳卖给
他人的传统仍是野蛮的。湘林骚,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遭受了这些野蛮制
度的摧残。更重要的是,有喜欢她作为女性的封建迷信的仆人酷刑Xianglin嫂子,告
诉她,一个女人再婚不贞洁,再婚的女人死了也要去地狱,地狱之主看到一半分成两
个丈夫。虽然我的叔叔和婶婶是地主和绅士,但他们的儒家信仰充满了自私和利
己主义。他们只知道自己家境的殷实,不愿改变自己庸俗的迷信,反而在野蛮的
迷信面前顺从儒学,帮助他们进行虐待。
叙述者中的第一人称“我”指的是是一个“有文化,又出去”的新学校人物(祥林
大嫂),根据小说的描写,应该是大城市中的教育人物。但这是一个全新的人。当祥林痛苦地问他疑点时,他只说了一句“不知道”。他立刻转身离开了鲁城,想着
第二天要离开,和老朋友们一起去老餐馆享受当地的名菜。小说通过我这个弱小
的中产阶级人物,描绘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的悲惨生活,同时巧妙地描绘
了20世纪20年代弥漫在中国农村的封闭氛围,是一部技巧的杰作。但是“我”是
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回到故乡陆镇又是为了什么呢?
三、《在酒楼上》:归乡体验叙事
《在酒楼上》这篇文章陆续通篇采用叙事的叙事形式,讲述了“我”回家后与
老友重逢的故事,而老友则向“我”讲述了自己回归的经历。故事的叙述者“我”从
北方回来,到长江以南的地方探亲,然后在S市停留,那里离他的家乡很近,十
年前他在那里当了一年的老师。他去看望以前的同事们,却发现他们都相继离开了。于是,我去了以前一个人常去的餐馆,坐在二楼,一边喝着绍兴酒,一边看
着下面荒凉的花园的雪景。不料,就在这时,“我”的老同学、老师时期的同事吕
伟普走了进来。和我一样,他也离开了S城,先去了济南,然后去了太原,现在
在太原的一位村民(可能是地方高官)家里教书,给他的孩子们讲授《诗经》和
《孟子》。在喝酒的时候,他们唠叨说他们“做了一些无聊的事情”和“做了一些无
聊的事情”。原来吕伟福回家乡是为他早逝的弟弟搬坟,并送两朵花给那个来自东方的小姑娘……在小说中,“我”的家乡离S市“不到30里”,这让人想起《福》中
的陆震。“复兴大厦”县城让人联想起S市。清澈的炖鱼翅有一种青春的味道,让《祝福》的叙述者“我”怀念。小说中,“我”和一个老同学苦笑着说,他们都“飞了
一圈”,然后“飞回”了家乡。《论餐厅》和《祝福》都描述了“我”的回归,描述了
整个中国的压抑和封闭,同时充满了对青春特有的怀旧情怀。
五、结语
总而言之,鲁迅的作品常常体现着尖酸与刻薄,他对“乡村”抱有复杂的感情。鲁迅的很多言论,让当时的很多文人敬而远之,但他对于时代的不满,呼唤民众
不要沉沦,独立思考,冲破思想和现实牢笼的呼吁,让他的思想在将近100年之
后的今天,仍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华. 思乡,归乡,离乡——鲁迅作品中的故乡主题研究[J]. 北方文学:中, 2018, 000(002):44-44.
[2]时培根. 试论鲁迅小说里的"鲁迅气氛"[J]. 菏泽学院学报, 2018, v.40;
No.170(03):32-36.
[3]郎晓迎.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解放观——从"妻性"心理谈起[J]. 散文百家,
2018(2).
[4]张贺凝, 杨剑龙. 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灯火描写[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