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模式

合集下载

论《故乡》的叙述方式

论《故乡》的叙述方式

论《故乡》的叙述方式昂静《故乡》用第一人称,书写了“我”从千里外接母亲搬家期间的所见所感。

作者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加之又用精深的思想犁铧细细耕耘,在艺术上的巧作经营,遂开出了《故乡》这朵绚丽的花朵,清香之气久久不散。

教学中我按照惯例分析了闰土,杨二嫂等形象,讲解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及其所蕴涵的思想意义。

自认为传授了《故乡》中的精华。

课后却被学生的提问弄个哑然无语。

“《故乡》中的‘我’是否就是《社戏》中的‘我’?”“小说中的‘我’是否就是鲁迅本人?”问及的是在鲁迅小说中被人们忽略的“我”,而这个“我”却出现在鲁迅的《呐喊》与《彷徨》的十多部作品中,其中一类的“我”纯粹是故事的叙事者,如《孔乙己》中的“我”小伙计(此类不为本文讨论的范畴)更为常见的是“我”,无论在人生经历,思想认识上都明显带有作者本人的烙印,如《故乡》、《祝福》等,这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原因。

1、满足于小说表现思想内涵的需要。

《故乡》采用了鲁迅小说中最常见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构成复调。

叙述者“我”又常是一个远离故乡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

通过“我”远离故乡又回到故乡并最终离去的人生行程。

展示“我”与故乡传统社会的不相容,并通过“我”的眼光折射出现实故乡的闭塞、萧索。

《故乡》中的“我”借着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出卖的机会,回到“相隔二千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来凭吊这行将没落的故乡,告别童年时代的伴侣。

但是回到了故乡,故乡却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而闰土,非但不觉得可爱,反而觉得可怜了。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映像是时常在“我”脑海中憧憬着的,但这次重新见到他时,却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苯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归乡模式

归乡模式

浅析“归乡”模式05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1班王席文 F10514003“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又称“归乡”模式,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情节、结构模式,主要体现在《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和《孤独者》等小说里。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

①但是,情节、结构模式并非单纯的写作技法,它与作家作品密切相关,如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见一斑。

因此,“归乡”模式的产生与运用,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心理基础。

1.归乡模式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产物,它以表现真、善、美为最高鹄的,这种表现极富技巧性,因而情节、结构模式在这里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情节上看,归乡的主体“我”大都是接受过西方近代思想启蒙的新青年,但与乡土仍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因此在归乡中,“我”以科学民主为矛,透过乡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发掘中国农村中依然存在的野蛮、愚昧和麻木的因子来,加深批判的力度。

批判之余,鲁迅对于乡土,又怀有深深的眷恋,因而笔下常常透出一股悲凉惆怅的气息来。

归乡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这种矛盾状态,经由“我”,直接体现中西文明的交锋。

可以说,《祝福》《故乡》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我”的心灵因归乡而震撼,为乡土所牵动;《在酒楼上》《孤独者》中的“我”,则是作者思想的一面,他与吕纬甫、魏连殳代表的另一面互相驳难,构成一个个难解的心结。

从结构上看,“我”的故事和其他人的故事所构成的复调,极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加强了布局的灵活性,形成了现代思潮与鄙陋传统之间的奇特对峙。

又因为抛弃了古典小说惯用的“万能视角”,采用第一人称限制性的视角,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萌芽期,确实别具一格。

(虽然浪漫抒情派小说家更喜欢使用第一人称,但多是以“我”写“我”,过于执著于自我表现,不同于鲁迅的现实主义手法)以上只是形式技巧上的分析,而归乡模式的深层内蕴,不仅在于“器”,更在于作家心灵之“道”。

试论鲁迅小说《故乡》巧妙的艺术构思

试论鲁迅小说《故乡》巧妙的艺术构思

试论鲁迅小说《故乡》巧妙的艺术构思作者:刘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故乡》在构思上的特点:一是借助精炼的故事情节来描绘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表现深刻的主题;二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对生活原型进行取舍和调度,并作必要的虚构;三是精心挑选了对比和抒情的艺术方法来深刻地表现主题。

《故乡》的成功,直接催生了乡土文学的涌现,它也成为了乡土小说的典范。

关键词:鲁迅;《故乡》;构思;精炼的情节;虚构;对比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30-03小说的创作讲究虚构,鲁迅小说的写作也不例外。

鲁迅曾说,他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1]鲁迅采用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2]的艺术方法,成功地塑造出了阿Q、狂人、孔乙己、祥林嫂、魏连殳、爱姑等等不朽的艺术典型。

但有一篇却有些不同,这就是《故乡》。

《故乡》写于1921年1月。

鲁迅曾在1919年12月回绍兴迁家北上。

在故乡,他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于是以这次返乡搬家为“触机”,调动了与农村题材有关的全部生活素材进行加工锤炼,创作出了这篇反映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面貌的杰作。

其中写的故乡的环境、人物,小说中的情节,大多是作者亲身的见闻和经历。

小说中所写的“故乡”的环境,正是鲁迅的故乡绍兴。

农村的衰败,也是鲁迅深深感受到的。

《故乡》中的两个重要人物——闰土和杨二嫂,也确有其人。

闰土,是鲁迅儿时的朋友。

“这闰土本名章运水,小说里把土代替了水字,闰运是同音的(指在绍兴话中同音——笔者注),也替换了……。

他的父亲名叫章福庆,是城东北道墟乡杜浦村人,那里是海边,他种着沙地……”[3]杨二嫂也可找到生活原型:鲁迅家的对面有一个宝林大娘,以前被人称为“草舍美女”。

论归乡模式小说的叙事新变

论归乡模式小说的叙事新变

论归乡模式小说的叙事新变作者:周聪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内容摘要:“归乡模式”是现代文学史上乡村小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叙事模式,这类小说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记录主人公归乡的艰难旅程或乡村的人事变迁,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然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变化,“归乡模式”小说在叙事策略、人物设置上表现出新的特色,如以魂灵的视角进行叙述等,一些小说还融合了现代派小说的荒诞感与神秘感等素质,表现出新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归乡模式”小说叙事现代派色彩“‘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它是乡村小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叙事模式。

“归乡模式”经鲁迅开创后,蹇先艾、萧红等现代作家在书写乡村经验时大多都采用过这种模式;上世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众多的“知青小说”在结构上也具有“归乡模式”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城务工的农民、依附于城市的烟花女子等底层边缘人物纷纷成为“归乡模式”小说的表现对象。

同时,在叙事策略上,这一时期的“归乡模式”小说表现出与五四时期的归乡小说不同的审美风貌和艺术旨趣,本文着重探讨它在叙事上的突破与创新。

一、叙事策略的演变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采用“归乡模式”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注重讲述“离去一归来一离去”中归来旅途的艰难,这类情况比较常见,如李树的《回家去》(《北京文学》2003年第2期)、张笑天的《回家》(《作家》2007年第7期)、田林的《回家》(《莽原》2006年第6期)、梁晓声的《回家》(《北京文学》2010年第2期),等等;第二,将叙述的重心放在“归来”后,这类小说着重刻画归来后家乡的人事,比如徐则臣的《还乡记》(《当代》2007年第4期)、杜曙波的《博士儿子回家来》(发表于《朔方》2006年第7期)、陈应松的《夜深沉》(《人民文学》2010年第4期)、薛荣的《回家》(《江南》2010年第6期),等等。

【范文精选】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以鲁迅的《故乡》和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为例

【范文精选】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以鲁迅的《故乡》和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为例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以鲁迅的《故乡》和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为例摘要:鲁迅小说中体现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的情节结构模式,被以后很多作家所沿袭。

在鲁迅《故乡》和莫言《白狗秋千架》中,这一结构模式被体现出来。

同时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限知视角讲述了“我”归乡后,看到家乡的人物经历的转变的内心感受。

在“归乡”的模式中,鲁迅和莫言以敏锐的视角,观察农村人的生活心里状态,展开了对“人性”这个话题的思索。

两篇文章在情节结构模式上相同,从“人性”的视角思考了生存与命运等问题。

关键词:鲁迅;莫言;闰土;暖姑;归乡故乡是文学作品里说不尽的话题。

在故乡塑起的童年,在故乡经历的成长,在故乡怀念的亲人,是我们无论走到多远的地方也无法改变的。

在鲁迅《故乡》中,读者会发现小说中的一个内在情节模式,即作为当代的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的“我”,为追求心中的理想而离开落后封建的家乡。

然而,“我”所追寻的心中的梦,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提供给“我”现实的条件,繁华的都市没有我想要的精神世界,面对理想的破灭和生活的艰辛,带着满身的疲惫重新回到家乡,希望归乡能带给自己些许安慰。

但故乡也时过境迁,历经的改变早已不是儿时的记忆,使我在失望中再度离去。

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小说中的这种情节模式为“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可称为“归乡”模式。

在品读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时,读者会发现在这篇小说中也体现了“归乡”模式。

作者莫言,用第一叙述者“我”的身份讲述我离乡的原因,和归乡再遇“暖”后内心的彷徨和失落。

在“归乡”模式中,《故乡》容纳了我和闰土的少年友谊。

《白狗秋千架》则讲诉了我和暖曾经那段朦胧的恋爱,这两者都是故乡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但闰土和暖的改变使作者发出了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质问。

《白狗秋千架》和《故乡》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异同之①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31). 处,不禁让读者对“归乡”这个模式有了更多的深思。

用叙事学理论分析祝福_以叙事学方式解读《祝福》

用叙事学理论分析祝福_以叙事学方式解读《祝福》

用叙事学理论分析祝福_以叙事学方式解读《祝福》鲁迅在其中篇小说《祝福》中,运用了他常用的“归乡” 模式。

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我”远离故乡,是一个基本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

通过“我”反回故乡的一段经历,见闻和回忆将多年来故乡闭塞、衰败、和封建,展示“我”对故乡的格格不入。

一、主题分析《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因为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依旧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们心头的枷锁。

他创作《祝福》,就是为展现该时期中国农村人民的窘困生活状态。

二、事件分析小说是以事件命名的。

文中几次提到这个祈福庆祝的年终大典“祝福”,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

“祝福”本是旧社会中最富有封建色彩的迷信活动,以描写四次描写“祝福”的场景和祝福时人物的心理、地位变化足以表现出当时社会对人们身心的毒害。

第一次描写“祝福”是通过“我”的眼睛。

“我”久别还乡,虽然不是在自家进行“祝福”,确也感受了“祝福”的场面。

第二次“祝福”是要凸显祥林嫂的。

“祝福”前后家务繁重,但是祥林嫂任劳任怨并且非常的满足。

试想如果祥林嫂的生活就这样的继续下去,那可以说是很“安逸”了,说明“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已经到来。

不巧的是祥林嫂被家人抢走。

再次回到鲁镇时祥林嫂的身心发生一些变化,人们对她的态度也不同了。

祥林嫂回来后经历的“祝福”和她之前参与“祝福”是不同的。

四老爷家对祥林嫂的嫌弃、厌恶明显体现在文中第三次“祝福”。

经受打击的祥林嫂也试图改变自己的境地,但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浓重的归乡情结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浓重的归乡情结
国 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浅 析 鲁 迅 小 说 《 乡 》 浓 重 的 归 乡 情 结 故
。 吴 晓 光
摘 要: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似乎都寄寓着浓郁悲凉的 “ 归乡情结”,这可能囿于作者灵魂深处 “ 归乡情结”的缠
绕 ,亦或 源 于作 者灵 魂 深 处挥之 不去 的孤独 漂 泊之 苦 与 身世 落 魄之 悲 凉 ,又或 许 源 于作者 对精 神 家 园迷 失 的 困惑与
遭 受沦 落 之 苦 , “ ”只 能 以悲 凉之 心 、孤独 之 情 寄托 自己 我
的 愤 世 嫉 俗 。 冈 此 《 乡 》 的 归 家 季 节 适 逢 严 寒 的冬 季 , 故 “ 豆腐 西 施 ”杨 二嫂 的话 语 透 露 尖 酸 与 薄凉 ; “ 士 ” 的 闰 前 后形 象 简直 判 若 两 人 , “ ”只好 在 正月初 一 逃 离 故 乡 。 我 这 样 的 “ 乡 ”令 人 不堪 同 且 无法 面 对 。作 者 之 所 以如 此 故 倾 吐 “ 乡情 绪 ”, 《 乡 》 中 的 “ 归 故 回家 之旅 ”之 所 以会 令 “ ”痛 彻肺 腑 ,从深 层 次 分 析 是 由丁 作 者对 传 统 文化 的痫 我
“ 乡情 结 ”是人 类 精 神 体验 的文 学 阐释 ,鲁 迅 的 小说 只 有 和 传 统 文化 彻 底 决 裂 ,才 能 获取 新 的希 望 。 归 《 乡 》散 发着 浓 郁 的 “ 故 归乡 情 结 ”;暗 示着 作者 对 人 类精 神 家 园 的 执 著 追 问 。这 类似 l肓 诗 人 荷 马笔 下 的 《 德 修 『 奥 纪 》 ,照 亮 茂 者 回归 精 神家 同的 旅途 ;这 也类 似 于 剧 作 家曹 . 二 、 《 乡 》 中如 何 叙 述 “ 乡情 结 ” 故 归

分析鲁迅小说《故乡》浓重的归乡情结

分析鲁迅小说《故乡》浓重的归乡情结
的神秘 吸引力。 “ 我” 记 忆中的孩童时 的故乡 , 有着深蓝 的天空 、 金黄的圆月 、 海边沙地上 的碧绿 的西瓜 、 五色的贝壳 、 多样的鸟雀 , 一切原始而 自然 , 宁静安详 , 鲜活 多姿 。在这整个多彩广阔的天地间 , 有两个
活泼的生命 , 一个项带银圈十一 二岁的少年 和一个原本 只知道 四 角 天空 的少爷 。两颗纯真 的心有着平等的情感交流 , 他们无拘无 束, 彼此交换着 自己的真诚 , 他们分享着对方的生活 , 聊着共 同感 兴趣 的话题 , 夜里管西瓜 、 雪地抓鸟雀 、 海边拾 贝壳 …… 然而这都是 “ 我” 对儿 时美好 的记忆 , 时间无情 的改变 了这一
说《 故乡》 就是这样一部典型 的归乡恋乡主题的作品。
1 回归 纯 净 的 乡 土
“ 我” 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 在城市生活之前有着 多年 的传
统教育背景 , 怀揣 着对故乡 的美好 记忆离开 了家 , 在新 的教育使 他摆脱了传统思想后 , 他 回乡了。他在 自己热爱 的故 乡找不 到记 忆 中的美好了 , 他所见 到的乡民杨二嫂是最典 型的一种 。在 豆腐 西施杨二嫂看 来“ 我” 不 再是 “ 有三房姨太太 ” , 出 门坐 “ 八抬 的大
分析鲁迅小说《 故 乡》 浓重 的归 乡情 结
高 敏
摘要: 鲁迅是 中国现代 文学 中首开 乡土小说风 气的作 家, 归 乡情结一直贯 穿在他 小说 的创 作 中, 这种 强烈 的情感 同样在他的 小说 《 故 乡》 里深深的埋藏着 。本文通过对《 故 乡》 内蕴的分析 , 充分揭 示故 乡在 鲁迅心灵的深刻投影及作 家对 故 乡乡民深切的热 爱和 浓深
的愤恨之情 , 并由此观 到深层 的“ 回 归” 与追 索。 关键词 : 鲁迅 《 故 乡》 归 乡情 结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识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4 . 1 1 . 1 5 8

思乡,归乡,离乡——鲁迅作品中的故乡主题研究

思乡,归乡,离乡——鲁迅作品中的故乡主题研究

44思乡,归乡,离乡——鲁迅作品中的故乡主题研究文/刘国华摘要:故乡主题在鲁迅作品中具有重要位置,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度解读鲁迅作品。

本文首先分析了鲁迅作品中出现的故乡元素,指出其在小说与散文中都广泛存在。

其次以四篇小说为例分析了“思乡—归乡—离乡”模式在其作品中的普遍性。

最后指出其故乡主题作品中批判性与抒情性并存的特点。

关键词:鲁迅;作品;故乡故乡主题多次出现在鲁迅作品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与当时新兴思想的代表人物,鲁迅在对故乡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人性和时代的思索。

同一元素的反复使用必然根源于作者的某种深层认知,本文从对鲁迅作品中的故乡主题的分析入手,解读鲁迅在故乡叙述中的深意,指出鲁迅对于故乡有一种复杂的情结,期望能够对鲁迅研究起到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一、鲁迅作品中出现的故乡元素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都多次出现故乡的印记,其中以小说最为瞩目。

在鲁迅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经常带有鲁迅故乡绍兴的投影,例如“S 城”、“鲁镇”、“未庄”以及直以“故乡”称之的地点。

很明显,S 城是“绍兴”的缩写。

鲁镇虽是鲁迅杜撰出的地名,但是从其小说内容中仍然可以找到与鲁迅故乡对应之处。

例如,在以鲁镇为故事发生地的小说中可以多次看到“咸亨酒店”的店名,在鲁迅的故里正有这样一家“咸亨酒店”,这家酒店离鲁迅故家距离很近,是鲁迅常去的地方[1]。

鲁迅将故乡的真实事物写入小说中,加之鲁迅母亲姓鲁,可见小说中确有鲁迅故乡的影子。

“未庄”这个地名也是由虚构得来,但是其中也可以寻到鲁迅故乡的真实风貌。

“未庄”中所提到的土谷祠与静修庵都在绍兴,是鲁迅非常熟悉的场所,作者对于迎神赛会等活动非常了解。

《社戏》中提及的未庄中的“社戏”及“乌篷船”等也都是绍兴经常出现的事物。

故而,将“未庄”视为鲁迅真实故乡的投射也是有充分依据的。

在鲁迅散文中,提到故乡最多的是《朝花夕拾》一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颇具代表性的篇目。

高中语文: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

高中语文: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者与奠基人,鲁迅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开掘自有其叙事学上的价值。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祝福》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就针对《祝福》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归乡”模式的应用“归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写小说的主体时间。

在文章的开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并非是为了《故乡》中提到的“寻梦”,而是“早已决计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故乡对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无法融入其中。

在鲁四老爷的眼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因此,不会在这里久留,在决心要走的时候,却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

在接下来,作品通过两条主线来为读者呈现出旧社会的农村,一方面,祥林嫂的发问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澜,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我”旧时的回忆串联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开始对祥林嫂的一生进行回顾,虽然文章的主线是以顺序的模式来进行展开,但是却穿插了倒叙的模式,这并不会影响文章的主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为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应用在《祝福》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一直以来,鲁迅小说与传统小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叙述方式的区别,他的小说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叙述,从而将叙述人与作者明显的剥离。

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并不是与故事脱离的作者,而是实实在在经历这些事物的人。

《祝福》中的“我”实质上是一个旁观者,从始到终,“我”都没有对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对于事情的叙述就是事实的本体,这不仅仅是叙事内容的客观需求,也是对小说创作史上叙事方法的拓展。

三、多语叙事模式的应用在《祝福》中,大量应用了多语叙事的模式,将每一个故事线索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故事主线的描述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有效的增加了事件呈现的多面性与立体感。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鲁迅名篇《祝福》赏析,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篇1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和鉴赏,学会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好小说的情节和发展脉络。

通过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学生会了解到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几个部分构成。

在《祝福》中,主要对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进行了叙述,通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作为小说的序幕,接着讲诉了祥林嫂的悲惨死去作为故事的结局。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首先向读者介绍了祥林嫂初到鲁镇,接着讲述了祥林嫂被卖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鲁镇则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写的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则是故事的尾声。

在分析故事情节中,鲁迅先生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生活情境很多都是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在分析故事情节时,学生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关键时间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构建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鉴赏来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说发展的过程和其中的事件,从而在探究中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生活。

二、探究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人物性格在《祝福》中有很多的人物,祥林嫂当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提纲
任何讲述者背后总隐藏着叙述者的视角,这种视角反映着叙述者对生活的观照方式和主观态度。

一、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者
(一)
典型的反讽性第一人称叙事者。

材料:《孔乙已》中的小伙计。

(二)
较为复杂的反讽性第一人称叙事者。

材料:《狂人日记》《伤逝》《头发的故事》中的“我”。

二、“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模式,在这一系列中,第一人称叙事者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铸造着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情感方式。

材料:《故乡》《在酒楼上》《祝福》《孤独者》等中的“我”。

三、第一人称叙事的美学特质:“距离控制”
“小说中的距离”的理论阐释。

(布斯:《小说修辞学》)
(一)“时间距离”。

材料:《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已》《故乡》等。

(二)“道德与情感距离”。

材料:《孔乙已》《头发的故事》。

归根到底,这一切距离都取决于道德与价值的距离。

摘要:本文以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为考察对象,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者系列、第一人称叙事“距离控制”的美学特质三个方面分析鲁迅小说形式对于意义传达的意义,揭示了其小说形式革命的价值。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分析:鲁迅小说的形式分析可以说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研究者们历来注重其思想的表达,忽视了表达的形式,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完整版)《祝福》中“我”的作用

(完整版)《祝福》中“我”的作用

《祝福》里“我”的作用鲁迅的小说《祝福》运用了最常用的“归乡”模式,其特点是“我”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共同发展,融为一体。

叙述者“我”是一个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归乡”和“离乡”的行程,展示“我”不容于故乡的传统社会,并折射出现实故乡的闭塞、衰败和萧索。

在《祝福》里,“我”在“祝福”的前夜回到鲁镇,却“早已决计要走”的,因为对“我”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来说,现实的鲁镇社会如此陌生,自己早已被排斥在外,在新年的“祝福”中乞求来年的好运气是他们的事,与“我”毫不相干。

身在故乡却有一种陌生感,“我”注定是一个“失去精神家园的漂泊者”。

况且,鲁四老爷“俨然的脸色”和“不很留”,使“我”感到自己的不合时宜,所以这次归来并不打算久留。

正当“我”“决计要走”时,祥林嫂出现了。

接下来,作品一面展开祥林嫂“有无灵魂”的发问在“我”精神世界里激起的波澜;另一面,通过“我”的回忆、耳闻目睹和所感所想把祥林嫂的故事串联起来。

在这里,以“我”为叙述者首先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鲁迅小说对传统小说的革命首先就是对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的突破,他的小说多采用限制叙述,将作者与叙述人明显剥离开来。

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者通常情况下即指作品中的“我”,这个“我”是故事中人,而不是置身故事之外的作者。

在《祝福》中,作者选择“我”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等,这是为什么?因为作者对故事里的其他人物,即使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对她异常熟悉的人都持以不信任态度,即不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他们。

“不信任,不一定是不尊重,而是认为他们没有可能或没有能力把身边发生的事情依照作者需要的方式叙述出来。

”在鲁镇,没有人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而祥林嫂,一个礼教道德的牺牲品,长期的封建压迫和禁锢,折磨得她像一个木偶,根本没有能力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痛苦。

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注定担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

分析鲁迅小说两种模式

分析鲁迅小说两种模式

分析鲁迅小说两种模式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速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天地。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而鲁迅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呐喊》、《彷徨》里:就演化为“看/被看”与“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对立。

初中语文课上《孔乙己》,一句“窃书不能算偷”总觉得孔乙己可笑稍加些可怜,看了视频后才觉得孔乙己可悲,而看客们则更是无情与麻木不仁。

许多人在看《孔乙己》时只会把目光锁定在孔乙己这一个身上,把孔乙己当做一个饭后闲谈的笑料或冷嘲热讽的对象——实际上就已经在现实中重演看客了。

正如钱理群在赏析《孔乙己》时说:“看戏(看别人)和演戏(被别人看)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看与被看成了基本的生存方式时就不止是在戏楼里喝着大碗茶看“失空斩”那么简单了,而转变为杀人与被杀人。

老师机械地讲解《祝福》时都会问:“祥林嫂是被谁杀死的呀?”答案也机械地说“黑暗的社会”云云,诚然如此,可这么说不觉得很抽象吗?祥林嫂一个农村妇女又是如何惨遭社会的毒手呢?丈夫和阿毛的死给了祥林嫂心灵上的致命一击,当祥林嫂反复向鲁镇的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时,一开始人们还会“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可看客们“叹息一番”过后却“满足的去了”。

可知看客们一开始并不是出于安慰、同情和理解的目的去听祥林嫂的故事,而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出于满足自己的好奇感的目的,这也以至于祥林嫂再到后来向人们倾诉时,“一听到就厌的头痛”,这也就是祥林嫂死因的具体体现——是鲁镇的看客们“集体”杀死了祥林嫂。

“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

《祝福》里其实也有一个“我的故事”,或者说,小说存在着三个视点,即“我”、“祥林嫂”与“鲁镇”,从而构成了三重关系:“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是读者普遍关注的,它所展开的是“儒、释、道传统吃人”的主题;读者往往忽略了“我”与“鲁镇”的关系,其中正蕴含着“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

《祝福》中“我”的作用(最新整理)

《祝福》中“我”的作用(最新整理)

《祝福》里“我”的作用 鲁迅的小说《祝福》运用了最常用的“归乡”模式,其特点是“我”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共同发展,融为一体。

叙述者“我”是一个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归乡”和“离乡”的行程,展示“我”不容于故乡的传统社会,并折射出现实故乡的闭塞、衰败和萧索。

在《祝福》里,“我”在“祝福”的前夜回到鲁镇,却“早已决计要走”的,因为对“我”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来说,现实的鲁镇社会如此陌生,自己早已被排斥在外,在新年的“祝福”中乞求来年的好运气是他们的事,与“我”毫不相干。

身在故乡却有一种陌生感,“我”注定是一个“失去精神家园的漂泊者”。

况且,鲁四老爷“俨然的脸色”和“不很留”,使“我”感到自己的不合时宜,所以这次归来并不打算久留。

正当“我”“决计要走”时,祥林嫂出现了。

接下来,作品一面展开祥林嫂“有无灵魂”的发问在“我”精神世界里激起的波澜;另一面,通过“我”的回忆、耳闻目睹和所感所想把祥林嫂的故事串联起来。

在这里,以“我”为叙述者首先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鲁迅小说对传统小说的革命首先就是对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的突破,他的小说多采用限制叙述,将作者与叙述人明显剥离开来。

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者通常情况下即指作品中的“我”,这个“我”是故事中人,而不是置身故事之外的作者。

在《祝福》中,作者选择“我”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等,这是为什么?因为作者对故事里的其他人物,即使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对她异常熟悉的人都持以不信任态度,即不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他们。

“不信任,不一定是不尊重,而是认为他们没有可能或没有能力把身边发生的事情依照作者需要的方式叙述出来。

”在鲁镇,没有人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而祥林嫂,一个礼教道德的牺牲品,长期的封建压迫和禁锢,折磨得她像一个木偶,根本没有能力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痛苦。

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注定担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以鲁迅的《故乡》和莫言的《白狗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以鲁迅的《故乡》和莫言的《白狗

闰土 的影子 。面对记 忆里熟悉而现实 中又 陌生 的闰土 ,“ 我” 带着兴奋又有些尴尬 的心情 ,叫了一声 : “ 阿 !闰土哥 ,—— 你 来 了?” 。可我 的 闰土哥 ,早 已被 封建那 吃人 的礼 教 ,被 礼教 中的等级 关系侵 蚀 ,他对 我说 了一 声 : “ 老爷 ! ' , 。在这
的破灭 和生 活的艰辛 ,带着满 身的疲惫重新 回到家乡 ,希望 归 乡能带 给 自己些许安慰 。但 故乡也时过境迁 ,历经的改变 早 已不是儿 时的记忆 ,使我在 失望 中再度离去 。钱理群先生 认为 ,鲁迅 小说 中的这种情 节模式为 “ 离去—— 归来——再
离去 ”的模 式 ,也可称为 “ 归 乡”模式 。 在 品读莫言 的 《白狗秋千架 》时 ,读 者会发现在这篇小 说 中也体现 了 “ 归乡 ”模式 。作者莫 言 , 用第一叙述者 “ 我” 的身份讲 述我离 乡的原 因 ,和归乡再遇 “ 暖”后 内心的彷徨 和 失落 。在 “ 归 乡”模式 中 ,《 故乡 》容纳 了我和 闰土 的少
天空 ,有碧绿 可 口的西瓜 ,有金黄 色圆圆的月亮 ,还有 我的 记 忆 中少年 闰土。少年 的闰土 是生活在大 自然里 的顽 童 ,他
份 。以 “ 我”在父 亲再 三的催促下 而归乡的知识分子的身份 , 讲 述 了暖生活 的变 化对 “ 我 ”影 响。一别 十年 ,“ 我”在父 亲的再三 嘱咐下 回到 了故 乡。在令人 窒息 的热夏 ,在 桥上 , “ 我 ”看 到从 远处 蹒跚走来一个人影 ,这个人 影艰辛 的走来 。 这个人 影身上搭着一大捆高粱 叶子 ,她步子蹒跚而来 ,沉沉 的高粱叶压弯 了她 的身体 。在 如此闷热的夏季 ,这个人依 旧 干着沉重 的农活 。这个人穿着 蓝色的褂子 ,黑色 的裤子 ,黄 色 的胶鞋 。尽管她 离我越来 越近 ,如果不是 她歪下 的辫子 , 我无法分辨 出她是女人 。而且这 个在夏 日里劳作 的人 ,偏偏 是又是暖 。当 “ 我 ” 自欺欺 人的问她 ,过 的还好 么时 ,她的 回答是让我沉默和辛酸 的。她尖锐 的回答说 : “ 怎么会错 呢? 有饭吃 ,有衣穿 ,有男 人 ,有孩子 ,除 了缺一 只眼 ,什么都 不缺 ,这不 就是 ‘ 不错 ’吗?”暖的 回答 里 ,透着对 生活彻 骨的悲伤 , 和对命运安排 的无奈 。这时候 的我是懦弱 的逃 避 , 我似乎无法在 面对 暖 ,我心 中的忐忑不安 ,分 分秒秒都催促 着我快点 的离开 。 三、现实中的 “ 人”与 “ 我” 在鲁 迅的文学生涯 中,他把 “ 国民性 ”的思考贯彻在文 章 中, 提出 “ 为人生” 的主题 。问起鲁迅为什 么做起 小说来 ,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浓重的归乡情结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浓重的归乡情结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浓重的归乡情结作者:吴晓光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第01期摘要: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似乎都寄寓着浓郁悲凉的“归乡情结”,这可能囿于作者灵魂深处“归乡情结”的缠绕,亦或源于作者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孤独漂泊之苦与身世落魄之悲凉,又或许源于作者对精神家园迷失的困惑与寻找理想出路的迷茫。

鲁迅的小说《故乡》亦是如此,其字里行间渗透的“归乡情结”确乎是颇有性味的题旨。

关键词:鲁迅《故乡》归乡情结一、《故乡》中缘何会有“归乡情结”“归乡情结”是人类精神体验的文学阐释,鲁迅的小说《故乡》散发着浓郁的“归乡情结”,暗示着作者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执著追问。

这类似于盲诗人荷马笔下的《奥德修纪》,照亮读者回归精神家园的旅途;这也类似于剧作家曹禺的《雷雨》,刺激读者高扬起道德律令而重塑精神家园的美景;这当然更类似于散文大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促使读者聆听精神家园中细微的心声。

这种情绪决定了《故乡》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结构模式,决定了《故乡》意旨上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决定了《故乡》创作意图上的精神批判和道德革新。

正因如此,《故乡》才彰显了如此的艺术境界:景色苍黄,村落萧索,人情薄凉,追求庸俗,人物发生沧桑巨变,遭受沦落之苦,“我”只能以悲凉之心、孤独之情寄托自己的愤世嫉俗。

因此《故乡》的归家季节适逢严寒的冬季,“豆腐西施”杨二嫂的话语透露出尖酸与薄凉;“闰土”的前后形象简直判若两人,“我”只好在正月初一逃离故乡。

这样的“故乡”令人不堪回首且无法面对。

作者之所以如此倾吐“归乡情绪”,《故乡》中的“回家之旅”之所以会令“我”痛彻肺腑,从深层次分析是由于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痛苦焦虑和深刻剖析。

可以推测,作者笔下触目惊心的“闰土”形象之变和“我”的孤独难奈之痛苦已经构成了作者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否定,已经构成了对农村人际关系的否定。

这种否定正是以“我离故乡”为象征,以“正月初一出发”为隐喻,以“我”的侄儿和闰土的儿子相互友好和彼此牵挂为依托,宣告了旧的精神家园之破灭和新的精神家园需重新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模式
摘要:鲁迅的一生也是一段穿越东亚城市的旅程。

他从家乡绍兴到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和香港,1927年来到上海,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鲁迅的作品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视角。

鲁迅的作品展示了东亚作家与欧洲
世界的关系。

鲁迅受到以拜伦为代表的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从中吸取了个
人主义和反抗精神,表现出一种接受与对抗并存的立场。

在阅读接受史上,鲁迅
不仅是中国人的阅读,也是东亚读者的共同经典。

鲁迅的文章分为许多个阶段,
但是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鲁迅的归乡阶段,表达了鲁迅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

关键词:鲁迅小说;“归乡”模式;探析
前言
鲁迅在各个时期的创作话语也颇有见地,如《彷徨期》——在“哭泣期”之后,鲁迅进入了“彷徨期”,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祝福》、《论餐厅》、《肥皂》、《悲哀》等更为成熟和丰富的文学作品。

与尖锐批判中国传统的《呐喊》相比,《彷徨》这类文学作品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

在犹豫阶段,鲁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虽然他感觉非常茫然甚至不知所措,但他还是专心致志
地深化他的批判性研究。

同时,通过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家乡
的热爱。

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

一、对于现代性的深刻省察
从1924年到1925年,鲁迅出版了11部小说,包括《祝福》、《孤独者》和《追忆往事》。

这些作品后来被收录在他的第二本小说集《犹豫》中。

在《游子集》的开篇,有一首《离骚》中屈原(公元前340-278)写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句诗反映了鲁迅的心境。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对传统中国的尖锐批判,而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则是对通过批判传统而获得的现代性的深刻审视。

与《呐喊》相比,《彷徨》的整体长度更长,这是因为鲁迅的创作心态发生了变化。

尽管他茫然不知所措,但他仍致力于深化他的批判性研究。

在彷徨中,我们
仍然可以看到鲁迅文学固有的主题,即在孤独悲惨的处境中默默思考,但主题的
表达风格比《呐喊》更为熟悉,叙事视角(如爱与死)更为丰富。

由于当时的汉语
中还没有人称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鲁迅在古典文学中一直使用“易”,直到《呐喊》。

从第一次“犹豫”“祝福”,鲁迅正式使用“新青年”同事刘半农在1920年6月
创造并提倡“她”。

很明显,第三人称代词“他”和“她”在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时都
很清楚和方便。

但在早期,由于第三人称代词非常不成熟,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它
们的意思。

鲁迅幽默地描述了将自己的耻辱和失败转嫁到弱者身上以获得自我满足的“阿
Q精神”,批判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也展现了他自己的国家理论——不改变基层,就没有革命。

鲁迅心情严厉批判和移情描绘了问这一形象代表了中国民族性格,但
对于鲁迅来说,所谓的Q是不仅降低占大多数的中国农民,也正处于欧洲城市居民,
甚至包括鲁迅本身是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的国家。

二、《祝福》:技巧圆熟的杰作
《祝福》这篇文章是鲁迅进入“犹豫”期后的第一部小说。

“福”是江南的一种
民间习俗,即在除夕夜,烹煮鸡、鹅、猪等菜肴供奉在福神面前,在五庚蜡烛上
烧香,感谢神明的保佑,祈求来年幸福。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在年底回到陆川,和他的房东叔叔住在一起。

第二天,“吾”在河边遇见了祥林大嫂。

曾经在我叔叔
家当佣人的那个女人现在是个乞丐。

祥林大嫂看见“我”,再三问人死后是否有灵
魂,是否有地狱。

第二天是除夕,但“我”偶然听说祥林嫂子已经去世……然后我想
起了。

我看到并听说了祥林嫂的往事。

1912年,清帝国成为中华民国,但在许多地方,雇佣婚姻和将亡夫儿媳卖给
他人的传统仍是野蛮的。

湘林骚,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遭受了这些野蛮制
度的摧残。

更重要的是,有喜欢她作为女性的封建迷信的仆人酷刑Xianglin嫂子,告
诉她,一个女人再婚不贞洁,再婚的女人死了也要去地狱,地狱之主看到一半分成两
个丈夫。

虽然我的叔叔和婶婶是地主和绅士,但他们的儒家信仰充满了自私和利
己主义。

他们只知道自己家境的殷实,不愿改变自己庸俗的迷信,反而在野蛮的
迷信面前顺从儒学,帮助他们进行虐待。

叙述者中的第一人称“我”指的是是一个“有文化,又出去”的新学校人物(祥林
大嫂),根据小说的描写,应该是大城市中的教育人物。

但这是一个全新的人。

当祥林痛苦地问他疑点时,他只说了一句“不知道”。

他立刻转身离开了鲁城,想着
第二天要离开,和老朋友们一起去老餐馆享受当地的名菜。

小说通过我这个弱小
的中产阶级人物,描绘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的悲惨生活,同时巧妙地描绘
了20世纪20年代弥漫在中国农村的封闭氛围,是一部技巧的杰作。

但是“我”是
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回到故乡陆镇又是为了什么呢?
三、《在酒楼上》:归乡体验叙事
《在酒楼上》这篇文章陆续通篇采用叙事的叙事形式,讲述了“我”回家后与
老友重逢的故事,而老友则向“我”讲述了自己回归的经历。

故事的叙述者“我”从
北方回来,到长江以南的地方探亲,然后在S市停留,那里离他的家乡很近,十
年前他在那里当了一年的老师。

他去看望以前的同事们,却发现他们都相继离开了。

于是,我去了以前一个人常去的餐馆,坐在二楼,一边喝着绍兴酒,一边看
着下面荒凉的花园的雪景。

不料,就在这时,“我”的老同学、老师时期的同事吕
伟普走了进来。

和我一样,他也离开了S城,先去了济南,然后去了太原,现在
在太原的一位村民(可能是地方高官)家里教书,给他的孩子们讲授《诗经》和
《孟子》。

在喝酒的时候,他们唠叨说他们“做了一些无聊的事情”和“做了一些无
聊的事情”。

原来吕伟福回家乡是为他早逝的弟弟搬坟,并送两朵花给那个来自东方的小姑娘……在小说中,“我”的家乡离S市“不到30里”,这让人想起《福》中
的陆震。

“复兴大厦”县城让人联想起S市。

清澈的炖鱼翅有一种青春的味道,让《祝福》的叙述者“我”怀念。

小说中,“我”和一个老同学苦笑着说,他们都“飞了
一圈”,然后“飞回”了家乡。

《论餐厅》和《祝福》都描述了“我”的回归,描述了
整个中国的压抑和封闭,同时充满了对青春特有的怀旧情怀。

五、结语
总而言之,鲁迅的作品常常体现着尖酸与刻薄,他对“乡村”抱有复杂的感情。

鲁迅的很多言论,让当时的很多文人敬而远之,但他对于时代的不满,呼唤民众
不要沉沦,独立思考,冲破思想和现实牢笼的呼吁,让他的思想在将近100年之
后的今天,仍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华. 思乡,归乡,离乡——鲁迅作品中的故乡主题研究[J]. 北方文学:中, 2018, 000(002):44-44.
[2]时培根. 试论鲁迅小说里的"鲁迅气氛"[J]. 菏泽学院学报, 2018, v.40;
No.170(03):32-36.
[3]郎晓迎.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解放观——从"妻性"心理谈起[J]. 散文百家,
2018(2).
[4]张贺凝, 杨剑龙. 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灯火描写[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
039(001):34-38.
[5]韩珊珊. 论鲁迅小说中的月亮意象[J]. 长安学刊, 2018, 000(003):P.38-39.
[6]张童. 论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意象——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 000(006):17-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