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话的语法研究比较活跃
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
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一、本文概述《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是一篇全面、系统地探讨西南官话在过去六十年间演变与现状的学术性文章。
西南官话,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方言,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由于其地域分布广泛,使用人口众多,西南官话在汉语方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首先对西南官话的历史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概述,梳理了西南官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内的变化情况。
接着,文章重点回顾了六十年来对西南官话进行的各项调查和研究工作,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研究对西南官话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本文还对西南官话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指出了西南官话在现代化、城市化等社会变迁中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如语言接触、语言保持、语言传承等。
文章还提出了针对西南官话研究的未来展望和建议,旨在推动西南官话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化贡献力量。
《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是一篇兼具历史深度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文章,旨在通过回顾和总结过去六十年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西南官话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西南官话的历史演变西南官话,作为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其历史演变过程充满了丰富而复杂的特点。
自明清时期开始,大量北方移民进入西南地区,带来了中原的语音、词汇和文化,与原有的南方语言发生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南官话。
明朝初年,为稳定西南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开发边疆,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安徽等地,他们带来的北方语言特点逐渐与当地的南方语言融合。
这种语言接触导致了词汇、语音和语法的变化,为西南官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清代,西南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语言的融合。
特别是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使得大量湖北、湖南的移民进入四川,他们的语言与四川原有的语言相互影响,形成了今天四川地区独特的西南官话。
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
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湖北西南官话是一种地方官话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西南地区,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等地。
本文将从音韵的角度对湖北西南官话进行研究。
一、声母音系湖北西南官话的声母音系与标准官话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是擦音的发音特点,标准官话中的清音和浊音分别发音为/ch/和/zh/,而湖北西南官话中清音读作/s/,浊音读作/z/。
此外,湖北西南官话还保留了一些标准官话中已消失的辅音音位,如/l̩/、/n̩/。
这些特点使得湖北西南官话在声母音系上具有独特的特征。
二、韵母音系湖北西南官话的韵母音系与标准官话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是声调的变化对韵尾的影响。
标准官话中,不同声调对韵尾的影响较小,而在湖北西南官话中,不同声调对韵尾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例如,在第一声的情况下,标准官话中的韵尾/i/读作/ɨ/,而在湖北西南官话中读作/i/。
这种声调变化对韵尾的影响是湖北西南官话独有的音韵特征。
三、声调音系湖北西南官话的声调音系与标准官话基本一致,都包括四个声调。
第一声是平声,第二声是上声,第三声是去声,第四声是入声。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湖北西南官话的声调有一定的变化。
在一些词汇中,声调的变化会受到韵尾的影响,导致声调的读音发生改变。
此外,湖北西南官话还存在一些声调变调的现象,例如在某些地方,入声变成了去声,或者上声变成了去声。
这些声调变化使得湖北西南官话具有一定的音韵特征。
四、音变规律湖北西南官话中还存在一些音变规律。
例如,在一些词汇中,声母的读音会发生变化。
标准官话中的声母/b/在湖北西南官话中会读作/p/,/g/会读作/k/。
此外,湖北西南官话中还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即鼻音韵尾/t/的读音会发生变化。
在一些情况下,鼻音韵尾/t/会读作/n/,或者完全省略。
综上所述,湖北西南官话在音韵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
在声母音系方面,擦音的读音和特殊的辅音音位是其特点之一。
韵母音系方面,声调变化对韵尾的影响使得湖北西南官话具有独特的音韵变化。
国内西南官话研究情况汇报
国内西南官话研究情况汇报国内西南官话研究一直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官话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对西南官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将就国内西南官话研究的现状进行汇报,以期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首先,国内西南官话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
在语音方面,学者们对西南官话的音系、语音变体、声调演变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为官话语音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数据。
在语法方面,研究者们对西南官话的句法结构、语序特点、虚词使用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官话语法系统的独特之处。
在词汇和语用方面,学者们对西南官话的词汇特点、词义演变、俗语谚语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研究,为官话词汇和语用规律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其次,国内西南官话研究的现状还涉及到西南官话的历史演变、地区差异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
在历史演变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和方言材料的梳理和比较,揭示了西南官话的历史变迁轨迹和地域分布特点,为官话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地区差异方面,研究者们对西南官话的地域差异和方言群体特征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描述,为官话方言的分类和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社会语言学方面,学者们对西南官话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语言变革和语言政策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官话语言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总的来说,国内西南官话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们对官话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然而,也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西南官话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方法不够多样化、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有待提高等。
因此,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理论创新,拓展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加强学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以期为国内西南官话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近三十年四川官话方言语音史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四川官话方言语音史研究综述作者:梁浩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从语音史方面对八十年代以来四川官话方言研究进行综述,指出成绩,找出规律,以期有利于四川官话方言语音史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四川官话方言;语音;综述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4-0087-01一、引言四川方言是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的代表性方言,对四川方言的研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崔荣昌先生在《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中对1997年以前的四川方言研究成果作了初步的总结。
近年来,四川方言的研究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语音史方面的专题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
本文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四川官话方言语音史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绩,找出规律,以期能对四川方言语音史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二、方言语音史研究这段时期对四川官话方言历时语音研究的论文涉及范围广,研究较深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通论性研究早在八十年代,郝锡炯《从古入声的演变谈根据四川方言辨认古入声字》(1980)就对方言语音历时研究做过初探。
九十年代后,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此起彼伏,其中,黄尚军《〈蜀语〉所反映的明代四川方音的两个特征》(1995)一文指出明代四川方音的两个特征:一是古入声字的归调不一致,二是-m韵尾的消失。
这对于我们研究四川方言语音发展史有一定的帮助。
罗雪梅、刘晓南和彭金祥等人主要通过对宋代及明清时期的诗人用韵、韵文和方言古籍中的语音材料进行分析,来探讨四川官话方言语音发展情况。
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用韵研究》(2003)穷尽考察宋代四川408家诗人22248首诗的用韵情况,归纳出宋代四川诗人用韵的17部系统,即阴声7部、阳声6部、入声4部,它与通语系统比较,合并了真文、庚青,称之为真青部。
文章指出,四川诗人用韵透露出一些方音信息,如歌豪通押、鱼尤通押、支鱼通押、东阳通押、阳平的分化等。
4.关于西南官话
播放几段西南不同地区的音频资料关于西南官话一、西南官话简介西南官话,是北方方言在西南地区的次方言,是官话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绝大多数汉语地区。
西南官话是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面积最广的汉语分支之一。
据统计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口超过2.7亿,占中国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占官话人口的三分之一。
其中,川黔片区和西蜀片区的使用人口都超过1.5亿。
二、西南官话的形成西南官话是从明代开始,因汉族迁移西南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
移民在西南官话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清两代是汉族大规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时期,西南官话即在这段时期中,因语言或方言间的不断影响、融合而逐步形成、定型。
(1)明代的移民明代大移民,彻底改变了西南原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结构。
明代到西南的移民主要是卫所军士及其家眷组成的军事移民。
明代西南官话已经成型。
(2)清代的移民清代西南的移民,整体上主要体现为区域内部的扩散式移民。
西南官话随着内部扩散式移民而不断得以扩张和整合,形成了内聚力较强的区域性语言集团三、西南官话的特点(一)西南官话的语音特点 1.声母(1)多数不分平、翘舌音(2)鼻音n和边音l不分(3)fu和hu不分(4)存在声母ng2.韵母(1)不分ing和in(2)不分eng和en(3)当eng与声母b、p、m、f相拼时常常被读为ong3. 声调西南官话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部分地区由于入声消失而只有四个声调。
在西南不同地区四个声调的调值都不相同。
(二)西南官话的词汇系统西南官话的词汇系统与普通话的词汇系统差异不算大。
(三)西南官话的语法系统西南官话语法系统也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一致性。
清末以来西南官话“着”的多功能表现及其演变分析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百年前西南传教士文献的西南官话多功能词演变研究”(18GZYB47)作者简介:张超,男,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①本文未标明出处的当代西南官话口语用例均来自“西南官话语料库”()当代口语语料。
清末以来西南官话“着”的多功能表现及其演变分析张 超(贵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摘 要:清末以来,西南官话“着”就已具有多个功能,各个功能之间存在着语义演变先后关系。
最早的使触义动词“着”,后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使触义动词→派遣义动词→祈愿义助词→先时义助词”;二是“使触义动词→附着义动词→遭受义动词→动标记”。
西南官话中,“着”的这些功能至今仍在并行使用。
关键词:“着”;西南官话;多功能;语义演变;语法化2020年第12期总第702期MODERN CHINESENo.12General No.702现代语文一、引言清朝末期,活跃于西南地区的传教士编写的《华西官话汉法词典》[1]、《西蜀方言》[2]、《华英联珠分类集成》[3]、《华西官话初级教程》[4]等书,记录了大量西南官话生活语言,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检索,可以发现,西南官话至今仍常用的“着”,在晚清及民国前期的生活语言中就已经是一个多功能词。
根据《华西官话汉法词典》中对“着”的注音来看,在一百年前的西南官话中,“着”有zao 21[tsau 21]和zo 21[tso 21]两个读音,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派遣义动词、遭受义动词、被动标记、动态助词和持续体标记等;在当代西南官话口语中,“着”还有祈愿义助词、先时义助词和先行体标记等功能。
二、“着”的多功能表现(一)派遣义动词“着”作为派遣义动词,读音一般为zo 21[tso 21]或zhuo 21[t ʂuo 21](《华西官话汉法词典》注音为Tchǒ,对应当今读音zhuo 21[t ʂuo 21])。
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发展的如此壮大?
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发展的如此壮大?说西南官话之前,先来说几句官话(即北方话、官话方言)。
“官话”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主体为北方汉语,是中国传统七大方言之一(其他六种为吴语、粤语、闽语、湘语、客语、赣语)。
官话是汉语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除了在北方分布以外,也同时分布在中国南方绝大多数地区,如南方的江西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大部、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区。
在官话下面,又可分为北方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南方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八大片。
附图,官话方言(北方话)使用者分布图西南官话的分布西南官话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绝大多数汉语地区以及临近的湖北省大部、湖南省西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南部。
此外,邻近云南的缅甸东北部自治特区(果敢、佤邦、勐拉)等地也使用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是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面积最广的汉语分支之一。
据统计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口超过2亿,约占中国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整个官话区人口的三分之一,相当于湘语、赣语、粤语、闽语人口的总和,西南官话中最大的分支四川话的使用人口都超过1.2亿。
此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将西南官话分为成渝、灌赤、黔北、昆贵、滇西、鄂北、武天、岑江、黔南、湘南、桂柳、常鹤等十二片。
附图,西南官话在中国的分布西南官话的形成有学者认为西南官话与另一种南方官话:即江淮官话同源,而西南官话在词汇、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显著差异。
所以在民国时期,上江官话一直被认为是与粤语、吴语等并列的汉语大语言区,而非官话的分支,直到1955年才首次被划入官话。
西南官话的形成与元朝之后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原移民有很大的关联,成渝片四川话与湖北话音系产生分化的年代都至少可以上溯至明朝,因而西南官话的形成年代应当更早。
最成功的汉语方言——“西南官话”
最成功的汉语方言——“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在华分布地大物博的古代中国各地都生活了很多人,随着历史的变迁,各地人口流动,加上地形地势的影响,让汉族分散在了中国各地。
而这些不同地方的人在时间的流逝中,各自交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言。
这就形成了今天汉语的各大方言。
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
而在某些比较复杂的方言区,又再次划分了方言片(又叫次方言)。
而西南官方就是北方方言下面的次方言,北方方言又是汉语,而在汉语上面又还有语族,语族上面还有语系。
这里我举个例子,比如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
方言分布西南官话是明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那批移民和明清各处移民融合形成的方言。
元末中国大乱,战争颇多,四川、湖广等地是主战场,导致民不聊生,人口锐减。
明代为了填补这些地方的空缺就开始大量移民。
在与西南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加上来自江南、湖广、江西等地的移民的不断融合中,明代西南官话就已经形成。
明朝正统年间的《韵略易通》就反映了通行于西南的读书音已与官话有明显的差异。
这个时候西南官话已经开始形成。
湖广填四川西南官话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等省市,此外广西、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市区及东南亚北部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西南官话也叫上江官话。
其特点主要就是入声整体归派到某一声调或者四声调值。
西南官话分片西南官话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湖北、湖南、陕西、江西等9个省市,下分6个片22个小片,544个县市区主要分为川黔片、西蜀片、川西片、云南片、湖广片、桂柳片,使用范围非常广。
西南官话古入声并没有发生分化,整体保留或者说整体混入了其他方言的调(主要是混入了阳平)。
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完整的。
比如四川话和重庆话中,入声整体上混入了阳平;仁富小片入声整体上派入了去声;雅棉小片入声整体上派入了阴平;岷江小片中整体上保留了入声,部分地区甚至还保留了塞音韵尾。
现代汉语语法实践调查
江口附近一带的方言。
宜宾话隶属于四川话,在语法和发音上与四川其他地区大致相同,作为灌赤片方言,其特殊处是保留了古汉语中的声调中的入声,在官话中并不多见。其“吃”、“日”、“得”等字的发音便是入声,可以明显地与四川话中无入声的成渝片该字的发音区分开。 宜宾话入声韵在演变过程中主要元音发生变化,入声韵与阳声整齐配合的纽带不复存在。
(4)关于两个字的:急是/架是(突然),为便(不一定),常过/杖过(怎么),红还(总是),一运(总是),外达(另外),紧斗(总是),踏削(贬低别人),撒格(丢脸),浑胜(总是),上付,格子
(5)四个字的:怪迷色样(怪),嘎儿马洒(没意思的东西),灰吧拢耸(形容很脏),东儿当儿(这人没记性),求不棱藤(没出息),务十包斤(干没意义的事情),拖拉皮塔(做事慢),拖嘶懒赶(速度慢),鬼五六七(乱七八糟) ,鬼画淘符(是形容写字想画花一样),硬枝夺赶(跳舞不柔软),这毛(儿)乃毛(儿)(挑剔的意思),惨尖行是(自做聪明)?
宜宾方言研究报告
摘要:
研究对象:宜宾及周边地区的方言
来源:主要是宜宾地区
时间:2014年暑假(7月3日 -8月20日)
原因:主要想了解自己家乡的方言演变过程,回顾一下方言带给我的不同体验,在现代汉语中宜宾方言所占的位置是怎样的。
四川省宜宾地区使用的方言,为川方言的一支。宜宾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东临泸州市,南接云南省昭通市,西靠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北连自贡市。宜宾主要使用汉语北方语系,四川官话川南方言,保留了许多汉语古音,在西南地区官话中,属岷江小片地区,同时包含客家话方言点和湖南话方言点。由于周边山区有彝族、苗族等聚集地,并有少量回、蒙古等民族,当地也有极少量人使用彝族苗语。宜宾话主要又可分为岷江北小片、筠连话和王场话方言岛。
甘肃境内的西南官话研究
甘肃境内的西南官话研究莫超;尹雯【摘要】按照“入声归阳平”、“四声框架”和“其他语音条件”三个区分西南官话的标准综合判断,文章认为甘肃两当县的广金、泰山,武都县的枫相,文县的碧口四个乡镇属于西南官话;康县的太平、阳坝,文县的中庙、肖家四个乡镇为中原官话向西南官话过渡的方言.【期刊名称】《语言科学》【年(卷),期】2013(012)006【总页数】11页(P658-668)【关键词】西南官话;甘肃境内;区分标准【作者】莫超;尹雯【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西北方言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兰州工业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31 引言学术界一般认为,甘肃境内的汉语方言分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及西南官话,而西南官话只有陇南市文县碧口镇一个方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和澳大利亚人文社会科学院1987:23-24;张成材2005)。
笔者是甘肃文县人,多年来与陇南各界人士交往颇多,凭语感认为陇南的西南官话不仅仅只存在于文县碧口一个点。
近年来,跟同事、学生几次赴陇南与陕南、川北接壤的十多个乡镇进行调查,最后确认两当县的广金、泰山,武都县的枫相,文县碧口四个乡镇为西南官话;康县的太平、阳坝,文县的中庙、肖家四个乡镇为中原官话向西南官话过渡的方言。
2 各方言点的音系按照地理联属的状况,这里分四个小片交代各方言点的音系特征。
两当县的广金、泰山为一个小片,康县太平、阳坝为一个小片,武都县的枫相为一个小片,文县的中庙、肖家、碧口为一个小片。
因文县碧口的音系已经刊布(张成材2005),这里从略。
笔者在描述四个小片的音系特点时,与成都、西安话音系进行了比较。
成都(包括重庆)、西安(包括关中)等地的比较材料分别参考了袁家骅(2001:25-38)、侯精一和崔荣昌(1997:4-12)、孙立新(2007:9-25)。
2.1 两当县广金、泰山话音系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属长江支流嘉陵江之上游。
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如此强势?
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如此强势?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如此强势?在大多数汉语方言在感叹由于推广普通话而引起的方言生态危机的同时,西南官话不但没有受到普通话的威胁而萎缩,反而不断发展壮大:①东进:由湖北江汉地区及重庆、湘西地区向东逐步吞噬湘语的地盘。
②南侵:广西汉族地区,西南官话越来越通用,云南贵州两个西南官话的老地盘,全面包围操壮侗、苗瑶语的少语民族语言,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数处于双语状态,有的基本上在青壮年一代完成了语言转用,他们所使用的汉语,为当地西南官话。
③西扩:川西及滇西操藏缅语的少数民族,很多已经转用汉语,或使用民汉双语,他们使用的汉语也是西南官话④内没:川渝地区有不少非官话方言岛,在西南官话的强势下,逐步被淹没。
⑤同化:不管是从北方的官话区南方非官话区到西南地区工作学习的人,以及长期或短期停留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学会了西南官话。
⑥外输:西南官话已被定为缅甸果敢与佤邦的官方语言之一,是东南亚北部华人区的通用语言,是少数具有境外官方语言的汉语方言(粤语、闽南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同时,西南官话由于内部一致性较高(主要是声调调形的同一性较高),彼此都能接受对方的口音,所以通用性较广,事实上形成了接近成渝方言的区域共同语,同时这种区域共同语在很大多程度上避免了较多的方言词,同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较为统一,文-语及语-文转换与普通话的功能相差无几,所以在广播电视传媒,中小学教学甚至高等学校教学中都大范围使用。
由于西南官话语法系统与普通话有较大的一致性,与随普通话一道发展,现代汉语书面语一切现代化成果都能为之所用,所以不存在像吴语、闽语、客语、粤语那样的书面文字化及语文现代化的问题。
西南官话词汇中只有与普通话不同的说法,而较少规范汉字中没有的独特方言字,我国现行的字典、词典都能直接为西南官话服务。
最重要一点,西南官话内部不存在像东南方言那样的地域歧视现象,彼此都能接受对方口音,兼容性很大,无须在选择中心方言点上纠缠不休,不惟标准,只须内部调和,即形成流通性较大的区域共同语。
东北官话与西南官话比较研究初探
东北官话与西南官话比较研究初探杨春宇;欧阳国亮【摘要】The Northeast Mandarin and the Southwest Mandarin are both sub -dialects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lthough the two dialects are spoken in two areas which are far away from each other, they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pronunci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historical origins from the angle of migration, presumes their develop-ment routines which follow the tracks of Youyan dialect–Han’ er dialect–Northeast Mandarin and Bashu dialect–Southwest Tu-si dialect–Southwest mandarin;analyzes their differences in pronunciation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dialects and st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ies.%东北官话和西南官话是北方方言次方言中相距最远的方言,二者语音上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首先从人口迁徙的角度讨论了二者各自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幽燕方言—汉儿言语—东北官话;巴蜀方言—土司通语—西南官话的历时演变的预设,然后比较分析了它们在语音上的差异性,讨论了两种方言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了二者比较研究的意义。
西南官话“晓得”的语法化——兼论“晓不得”
为” , “ 晓” 与“ 知” 对举 , “ 晓” 义为知道 。 在这里 , 有必 要 谈 “ 得” 的语 法 化过 程 。沈
完成 、 实现 ” 义 。例 ( 7 ) “ 砍得 数创 ” 即砍 了几条 伤 口。“ 得” 表动作 的完成 。例 ( 8 ) “ 遇得” 即遇
式 只能 为 “ V+不 +得 ” 。“ 晓得 ” “ 觉得 ” 为词
语, 内部 结 构 凝 固 , 否定式 为“ 不 +V +得 ” 。
“ 晓得” “ 觉得 ” 虽 同为词 , 但 否定 结构 却不 完全
一
而死。
式, 义“ 抓捕却没有获得 ” 。
( 《 汉书 ・ 苏武传》 )
样, 我们 能说 “ 晓不得” , 却不 能说 “ 觉 不
语法 结 构 , 部 分 人 认 为 此 结 构 不 符 合 语 法 规
从汉 语史角度 看 , 语 法结 构 不会 凭 空 出现 ,
也不会 突然就消失 , 语 法 的发展 与演变 是循序渐 进 的 。有 必要从汉语史 角度 分析 “ 晓不得 ” 的来 源及 用法 。在此将 “ 晓得 ” 结 构抽 象为 “ V+得 ”
在 了西南 片 区方 言 中。
关键词 : 西南官话 ; 晓得 ; 语 法化 ; 方言
中图分 类 号 : H1 7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7 ) l 0 一 O 1 1 2 -0 7
“ 晓不得 ” 是 西南 官 话 中表 示 “ 不 知道 ” 的
( 《 系观世音应验记》 ) “ V+得 ” 结构 不 断 发 展 , 组 合 范 围不 断 扩 大, “ 非获得义 ” 动词也 能充 人该结构 , 其 中“ 得”
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很”类程度副词比较研究
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很”类程度副词比较研究作者:侯怡雪余江英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5期摘要:利川方言和费县方言中有许多特殊的“很”类程度副词,极具地方特色。
本文对两大方言中的“很”类程度副词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具体实例,深入探讨了两大方言的“很”类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
关键词:利川方言费县方言“很”类程度副词分类语法功能程度副词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或者某些动作行为的程度,经常用于限制、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1]。
“很”类程度副词是程度副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表示该动作和性状的程度;部分“很”类程度副词也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作补语。
利川方言和费县方言中有很多“很”类程度副词,极具地方色彩。
利川方言和费县方言分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本文以“很”类程度副词为例,对两地方言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将“很”类程度副词分为应用范围单一和应用范围宽泛两大类,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析常见且极具特点的词的语法功能。
一、“很”类程度副词的总体表现在两大方言中,有几个与普通话相同的程度副词,如“很、极其、非常、特别、挺、太、格外”,这些程度副词的用法和普通话的用法基本相同,在这不再做详细的论述。
二、“很”类程度副词的分类探析(一)应用范围单一的“很”类程度副词在两大方言中,部分“很”类副词的搭配单一,只能用于修饰特定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1)厕所滂臭的。
(3)我的脚痛木哒。
(4)他们在教室各闹麻哒。
“木”是“痛”的专属程度副词,“麻”是“闹”的专属程度副词,这两个程度副词都是用来修饰动词的,表示“非常痛”、“闹得很厉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句子中,这两个程度副词后都要加上一个语气词“哒”,只有加上“哒”句子才是完整的。
在费县方言中,部分“很”类程度副词比较特殊,在使用时一般都只和固定的形容词搭配,而且是单音形容词,表现出很强的搭配固定性,一般不能和别的形容词混着搭配。
这类副词主要包括:冰、喷、木、锋、突、通、搓、黢、铮、煞、生、瞎、窟、齁。
思茅方言语法探究
思茅方言语法探究作者:杨林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7期摘要:对思茅方言的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语音描写及词汇收集上,而对语法关注较少。
故此,本研究以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为基础,对思茅方言保存较为完好的太平街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了思茅方言中的部分语法现象,希望对该方言的整体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思茅方言词法句法一、引言思茅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最主要的集散地之一,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南部、澜沧江中下游,是普洱市委、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连接东南亚的交通枢纽。
思茅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前人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描写和词汇收集上,语法研究仅散见于本地谚语、歇后语及思茅话标音故事(杨应春,2002;云南省思茅县地方志编纂委会,199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会,1989),故此,本研究以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为基础[4],对思茅方言保存较为完好的太平街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希望通过对该方言语法现象的分析为思茅方言的整体研究提供帮助。
二、词法特点(一)重叠构词法1.不同词性的词语重叠后构成名词思茅方言中,存在部分名词、动词、量词、形容词重叠后构成名词的现象。
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从表1可知,思茅方言的名词重叠字组之间有联系,三字组建立在二字组基础上,它们的重叠部分多与普通话加“子”“儿”的名词对应,三字组(ABB式)中的“A”可以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
另外,二字组中的(1)类语言现象虽然词语较少但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属于思茅方言特色。
2.不改变词性的动词重叠式A.动词单纯重叠思茅方言动词单纯重叠(限于两字组)的形式与普通话完全相同,除了表示普通话意义中行为的短暂及尝试以外,还可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可理解为“V完”。
(1)我吃吃你呢豆浆米干!(表示行为的短暂及尝试)(2)我吃吃饭再去找你。
(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B.带附加成份的动词重叠1)“VV瞧”。
表示动作的短暂或尝试,与方言动词单纯重叠(两字组)相同。
西南官话动词重叠比较研究
作者: 王红梅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州510420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58-160页
主题词: 动词;重叠;西南官话
摘要:西南官话的动词重叠主要有V倒V倒、V起V起、V着V着、V下V下、VV神等。
在具体用法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趋向性,即“X”为持续标记的动词重叠式可进入动词重叠句。
而“X”为词缀的,一般不能进入动词重叠句,多充当谓语、状语。
每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句法功能有一定差别,但重叠手段作用于动词使这些动词重叠式在语法意义上表现出一个共性,即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
西南官话的语法研究比较活跃
西南官话的语法研究比较活跃,研究的问题涉及语气词的用法、句法成分、否定词和否定句、虚词的用法等方面。
从1983年汪平先生的《贵阳方言的语法特点)《语言研究)1983年第、期开始讨论贵阳方言中的“倒”和“起”以来,西南官话的“倒”和“起”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热点。
前后有《四川话的“倒”和“起”》田悉勤.《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喻遂生,(方言)199(、年第3期、《成都话的动态助词“倒”和“起”》张清源.(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1991年、《大方话的“‘到”和“起”》李蓝,《中国语文》待刊稿.1997年等文。
这几篇文章在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
喻文主要说明重庆话中“倒”和“起”的各种用法,张文用动词义类结合句型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成都话的“倒”和“起”,将“倒:”(动态持续)、“起1”(静态持续)分析为动态助词,把“倒:”、“起2”分析为补语。
李文比较了大方话中“‘到”和“起”在不同i司类、不同句式中用法的异同,并用方言对比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证明“倒”的本字就是“到”。
“到”跟在谓词后表持续的用法首先出现于赣语区,随着江西向湖广和西南地区持续不断的移民而把这种用法展转带到了这些地方一。
“着”在北方官话区最常见的用法是表持续,但在南方汉语方言及西南官话中主要是用来表被动。
语言是一种文化,但语言又是人类其它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要素。
客体世界在通过人的感觉世界转化为文化世界时,深受语言世界的影响。
因为通过语言,感觉的东西才能构建成文化的东西。
所以说:“走进一个民族的语言世界,就是走进了该民族的文化世界。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此紧密,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将二者联系起来研究甚为必要。
这是现代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新路子。
“今天的中国现代语言学遇到了种种危机:语法学中句法和词法的基本范畴受到普遍的怀疑,整个社会漠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语言学与左邻右舍——其他社会、人文学科之间‘言语’不通。
语言学日益孤立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官话的语法研究比较活跃,研究的问题涉及语气词的用法、句法成分、否定词和否定句、虚词的用法等方面。
从1983年汪平先生的《贵阳方言的语法特点)《语言研究)1983年第、期开
始讨论贵阳方言中的“倒”和“起”以来,西南官话的“倒”和“起”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热点。
前后
有《四川话的“倒”和“起”》田悉勤.《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喻遂生,
(方言)199(、年第3期、《成都话的动态助词“倒”和“起”》张清源.(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1991年、《大方话的
“‘到”和“起”》李蓝,《中国语文》待刊稿.1997年等文。
这几篇文章在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
喻文主要
说明重庆话中“倒”和“起”的各种用法,张文用动词义类结合句型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成都话的
“倒”和“起”,将“倒:”(动态持续)、“起1”(静态持续)分析为动态助词,把“倒:”、“起2”分析为补
语。
李文比较了大方话中“‘到”和“起”在不同i司类、不同句式中用法的异同,并用方言对比和
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证明“倒”的本字就是“到”。
“到”跟在谓词后表持续的用法首先出现于
赣语区,随着江西向湖广和西南地区持续不断的移民而把这种用法展转带到了这些地方一。
“着”在北方官话区最常见的用法是表持续,但在南方汉语方言及西南官话中主要是用来表被动。
语言是一种文化,但语言又是人类其它文化产生和
发展的要素。
客体世界在通过人的感觉世界转化为文化
世界时,深受语言世界的影响。
因为通过语言,感觉的东
西才能构建成文化的东西。
所以说:“走进一个民族的语
言世界,就是走进了该民族的文化世界。
”语言与文化的
关系如此紧密,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将二者联系起来研
究甚为必要。
这是现代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新路子。
“今
天的中国现代语言学遇到了种种危机:语法学中句法和
词法的基本范畴受到普遍的怀疑,整个社会漠视语言学
的研究成果,语言学与左邻右舍——其他社会、人文学
科之间‘言语’不通。
语言学日益孤立于中国社会与文化
的现实。
而一旦脱离了中国文化的母体,语言学自身也
就苍白起来。
”(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
因为如此,
中国的“文化语言学”以它勃勃的生机破土而出,吸引着
世人。
当代众多的语言学人已将文化学和语言学联系起
来,把文化作为语言学的参照学科学研究。
这是语言学
研究方法论的一大突破。
彝语研究与彝族文化研究联系起来,这不仅扩大语
言学研究的空间,而且使彝语语言学与其他学科勾通,
拓展其研究价值,为彝语研究方法论开辟一条实用的新路。
文化包括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
下面试作“联系”之例。
以上几例是将文化和语言联系起来,互为观照,用
文化来研究阐释语言现象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论在语义学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另一方面,表现在民族思维方式上的民族文化精神
与该民族的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
陈保亚在他的著作《语言文化论》里,以充足的实证材料,多方位阐释了一
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不同语言浇铸不同民族的思维模
式,通过思维模式构建文化精神,传递文化精神,维系文
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