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合集下载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1.2重点海域海水质量状况春季,12个重点监测海域中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93.36%;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6.64%。

夏季,12个重点监测海域中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98.79%;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1.21%。

海口湾海域春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夏季,监测到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92.23%,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7.77%(以上监测海域未含海口湾排污口邻近海域)。

文昌清澜湾海域春季,监测到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99.40%,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0.60%。

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琼海博鳌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万宁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陵水湾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三亚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乐东莺歌海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东方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昌江昌化江口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洋浦湾海域春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二类海水海域,超过第一类标准的要素是溶解氧。

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临高后水湾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澄迈马村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2011年~2015年,海南岛重点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优良,第三类、第四类及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维持在较低水平,第一类海水海域的面积呈现上升趋势。

常见污染要素含量比较近年来海南岛各重点海域最常见的污染要素是无机氮。

2015年文昌清澜湾、琼海博鳌、东方、昌江昌化江口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含量比2014年有所增加,其它海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2011年~2015年,海南岛重点海域中无机氮平均含量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018年度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18年度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11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全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1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О一二年六月综述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2011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以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中心,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着力推进污染减排、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安全监管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全省环境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态势。

第一部分全省环境状况一、水环境(一)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1、废水排放量2011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3947.6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665.64万吨,占19.6%;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7235.37万吨,占80.2%;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量为46.68万吨,占0.1%。

与2010年比较,全省废水排放总量减少7.5%,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15.3%,生活污水排放量减少11.9%。

全省2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年处理污水量为25581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2%,比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

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全省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0.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2万吨,比2010年增加32.7%;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96万吨;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0.13万吨,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0.69万吨。

氨氮全省废水污染物氨氮排放量为22755.23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为919.86吨,生活氨氮排放量为12781.71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氨氮排放量为97.91吨,农业氨氮排放量为8955.75吨。

(二)水质状况1、河流水质状况2011年海南省主要河流水质状况全省河流水质总体优良,89.7%的监测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

海南省水体污染

海南省水体污染

循环经济取得累累硕果
近年来,昌江县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各重点耗能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相继取 得突出成效,受到省人大调研组的充分肯定。一是实施水泥行业余热发电项目, 其中昌江华盛水泥有限公司按发电量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万多吨,减少了 大量的粉尘、SO2、CO2排放量,并利用余热发电装置对水泥窑粉尘的沉降作用, 减排并回收利用大量的水泥熟料,使单位能耗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公司与瑞典 签订合约,成功实施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为海南推进生态省建设树立了榜 样。二是昌江糖业有限公司投资213万元进行冷却水循环利用,2006~2007年榨 季生产情况良好,可节约新鲜用水86.5%,极大地减少了污水排放。三是金林橡 胶加工分公司通过推行油改气技术,使用管道天然气,以及把污水处理过程产生 的沼气进行利用,使每吨干胶消耗能源成本从127元下降到60元。四是提高矿产 资源综合利用率,国投海南水泥有限公司2003年以来,共投入2000多万元对矿 山开采进行技术改造,购置大斗溶液压挖掘机等先进设备,解决了低品位灰岩的 铲装搭配问题,低品位灰岩使用量逐年增加,2006年使用量达到40万吨以上, 矿石回采率达到100%,实现废石零排放。五是完成叉河水泥厂废气治理,投入 180万元,较好实现污染减排目标。
昌江污染
海南昌鑫钴业“三废”污染致昌江水田不能 种—海南新闻,废渣:昌鑫钴业的废渣有浸 出渣、铁矾渣、钙镁渣等,主要是浸出渣。 每年产出的浸出渣3.5万吨,含有金属钴铜镍 等有色金属以及砷,其中砷含量为0.23%,长 期堆放,渣中的有害物质渗到土壤和水体里, 从厂内到厂外,严重污染周边的环境;其常年 卖给周边的水泥厂作生产水泥添料,砷在高 温煅烧时将会氧化变成氧化砷排入环境(大

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 环境质量状况

海南概况

海南概况

海南概览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全省有2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4个县,6个民族自治县,1个经济开发区,1个办事处(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县级);基层设置180个镇,20个乡,18个街道办事处。

地级市:海口市、三亚市县级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儋州市、东方市县: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办事处: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县级)人口民族【人口】2005年海南总人口:826.31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39.56万人,增长5.03%。

预计,200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将达828.00万人。

【民族】海南省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

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通什市;【方言】海南居民语言种类多,主要使用的方言有10种。

1.海南话:狭义的海南方言,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

自然资源【气候特点】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

儋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儋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儋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儋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儋州市统计局2006年3⽉2⽇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确定的⼯作⽬标和思路,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坚持“以⼯业化、城镇化为突破⼝,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克服⾃然灾害,奋⼒抓落实,全市经济较好地实现平稳增长。

科技、教育、⽂化、卫⽣、体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居民⽣活继续得到改善、基本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标,为“⼗⼀五”起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国民经济整体运⾏良好,三⼤产业同时增长。

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产总值达641855(现⾏价,不含农垦)万元,按可⽐价计算,⽐上年增长9.2%,“⼗五”期间年均递增8.8%,其中,第⼀产业增加值374143万元,⽐上年增长9.2%,“⼗五”期间年均递增8.9%;第⼆产业增加值97118万元,⽐上年增长11.9%,“⼗五”期间年均递增9.3%,其中,⼯业增加值62358万元,⽐上年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0594万元,⽐上年增长7.7%,“⼗五”期间年均递增8.5%。

从拉动经济增长因素看,农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量。

第⼀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6%,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0%,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4%,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宏观经济运⾏处于微景⽓区间。

⼆、农业农业⽣产稳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进⼀步优化。

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现⾏价)达582893万元,⽐上年增长6.2%。

“⼗五”期间年均递增8.3%,其中:种植业⽣产有所减少。

由于我市受⼲旱、蝗⾍和⼗⼋号台风“达维”等⾃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增长有所减少。

2005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一、总述(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5年,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提高;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功能更趋完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本地生产总值(GDP)4926.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人均GDP达60507元,比上年增长11.5%。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3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三次产业结构为0.2:52.4:47.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885.26亿元,比上年增长49.6%。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27.75万人,比上年增加3.4%。

(二)环境质量概况深圳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

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年优良天数为360天。

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1%。

河流水质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水质Ⅴ类标准。

近岸海域东部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

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提高。

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深入开展珠江流域(深圳)整治行动和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顺利办结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我市生态环境的议案》和《关于治理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的议案》。

全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115.7亿元,比上年增加36.2亿元,占同期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35%。

成功举办了“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因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第三届中国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

初三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试题答案及解析1.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如非洲多金矿,澳大利亚多铁矿,中国富产钨等,从整个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分析,最丰富的是()A.铝B.铁C.氧D.硅【答案】A【解析】要记住地壳中含量居于前五位的元素名称。

地壳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前五种元素分别是:氧、硅、铝、铁、钙.含量最丰富的是氧元素,铝是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有关的信息,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同种元素的原子一定相同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B.质子数C.中子数D.电子数【答案】B【解析】根据元素的定义进行解答。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里的“一类”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或者是质子数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及元素概念的理解,并能灵活应用到能力。

3.某硫的氧化物中,硫与氧的质量比为1∶1,则该氧化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A.+6B.-2C.+2D.+4【答案】D【解析】要计算硫的氧化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首先要确定硫、氧两元素所组成氧化物的化学式;而确定物质的化学式需要确定分子中的S原子和O原子个数;利用元素质量比,可确定原子个数比,从而写出化学式,然后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计算硫元素的化合价。

设硫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2OX,则硫氧元素质量比为64:16X=1:1,解得X=4,化简得SO2,从而求得S的化合价为+4,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点评:本题是化学式的推断与化合价的计算相结合的综合题,由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化学式的推断是计算化合价的基础和关键。

4.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之间的最根本不同点是()A.质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的意义。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批复年产13.58万吨新型环保建材外加剂生产基地项目(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批复年产13.58万吨新型环保建材外加剂生产基地项目(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批复年产13.58万吨新型环保建材外加剂生产基地项目(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3.10.23•【字号】•【施行日期】2023.10.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批复年产13.58万吨新型环保建材外加剂生产基地项目(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海南东方悦达科技有限公司:你公司报送的《年产13.58万吨新型环保建材外加剂生产基地项目(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及有关材料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年产13.58万吨新型环保建材外加剂生产基地项目(一期)位于东方市东方临港产业园,属于新建项目。

建设1条3万吨/年减水剂生产线、1条2万吨/年泵送剂生产线和1条3.58万吨/年水泥添加剂(包括助磨剂2.5万吨/年、脱硫剂0.3万吨/年、生料助磨剂0.3万吨/年、节煤剂0.3万吨/年、除铬剂0.18万吨/年)生产线,共计8.58万吨/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外加剂及AM反应车间、仓库、储罐、综合办公楼及配套公用工程、环保工程等。

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358万元。

根据《报告书》评价结论,在全面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和本批复要求后,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缓解和控制,可以满足国家、我省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因此,我厅原则同意《报告书》结论和拟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应严格落实《报告书》和本批复提出的要求。

二、项目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环境质量标准:本项目评价范围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其修改单的二级标准。

地下水水质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

评价区域海水水质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三类标准,海洋沉积物执行《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第二类标准。

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全省2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年处理污水量为25581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2%,比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
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全省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0.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2万吨,比2010年增加32.7%;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96万吨;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0.13万吨,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0.69万吨。
全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海口城区、澄迈老城经济开发区、万宁市兴隆地区(旅游景区)地下水水位主要表现为下降状态,其他地区主要表现为基本稳定~上升状态。降落漏斗面积(陆地部分)为711km2,比2010年增加6km2。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局部地区存在点状“三氮”污染。开展监测的三亚市凤凰山庄热矿水、儋州市蓝洋热矿水水位基本稳定;琼海官塘热矿水水位呈弱上升状态;万宁市兴隆地区热矿水、矿泉水水位呈强下降状态。(注:“三氮”指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氨氮NH4+)
主要滨海旅游区近岸海域
海口假日海滩、桂林洋、东寨红树林,三亚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天涯海角、蜈支洲岛、西岛、海棠湾,澄迈盈滨半岛,文昌铜鼓岭、东郊椰林、高隆湾、冯家湾,琼海博鳌湾,万宁石梅湾,陵水香水湾、陵水湾等19个主要旅游海湾均保持一、二类海水水质,其中一类海水占78.9%,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的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区或娱乐区的二类海水水质要求。海口假日海滩、三亚大东海和亚龙湾等国家重点滨海浴场均适宜游泳。
南渡江干流所有监测河段和大部分支流监测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达到优级,仅支流海甸溪水质为Ⅳ类。
万泉河干流及支流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水质达到优级。
昌化江干流及支流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达到优级。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水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水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J iyn F uj i Quu , uG o e i
( o r m C l g , ia nvr t, io 7 2 8 hn ) T ui o ee Ha nU ie i Haku5 0 2 ,C ia s l n sy
Ab ta t T i a e e n dteC N 印 t f o rs wae n i n n n etu im tre vrn n nHan nP o ic sr c : h sp p rd f e O C tu im tre vr me ta dt rs wae n io me t la rvn e t h o o h o i
第3 6卷第 6期
21 0 1年 6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 RONM ENTAL CI S ENCE AND ANAGE Ⅱ£ hI NT
V0 6 Nn L3 6
பைடு நூலகம்
Jn 0 1 u e2 1
文章 编 号 :64- 19 2 1 )6-03 o 17 63 (0 1 0 13一 6
wae u py i i e n u a o s a d u b n s c o fter e al a s e e e vrn e tlfn t n c tr n,ato g trs p l n ct sa d r rltwn n r a e t n o h v r C l s t f dt n i m na u c o r e o lh u h i is i s ii h o i i i
a du d rru dw t a e eal ila do l w s pe xedtes n ad mogtekytuim w t rt t npo n n ego n a r s n rl hgl ny ew g y n e m f a l ece t d r.A n e r a r o c o r- s h a h o s e p ei

2005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OO六年五月2005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2005年,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生态省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的同时,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省空气、河流、湖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和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一、水环境状况2005年我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继续保持良好。

82.3%的监测河段、87.5%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河流、湖库水质总体和2004年基本持平。

近岸海域以一、二类海水为主,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86.4%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

地下水质优良。

但部分地表水体仍存在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附近的局部海域和部分养殖集中区海域受到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的污染。

1、地表水河流监测河段中Ⅰ、Ⅱ类水质占58.1%,Ⅲ类水质占24.2%,Ⅳ类、劣Ⅴ类水质分别占16.1%、1.6%。

Ⅳ、劣Ⅴ类水质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南渡江个别支流的局部河段,以城镇河段及入海口河段居多;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2005年上半年,受大气降水减少影响,河流水体稀释及自净能力降低,部分河段水质下降,河流水质总体较上年度同期有所下降;下半年,全省普遍降雨,水体稀释能力逐渐提高,全年水质总体和上年度基本持平。

南渡江干流水质优,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以Ⅱ类水质为主;支流龙州河水质优,海甸溪为轻度污染。

水质总体和2004年相当。

万泉河干流水质优,所有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

水质总体与2004年相当。

昌化江干流水质优,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以Ⅱ类水质为主;支流什运河、南圣河和石碌河水质均为优,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五年六月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政府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函》(环办函[2003]408号),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本区划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海南的实际,对海南省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提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生态保护措施。

本区划旨在为海南省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林业、旅游业、工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海南省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

本区划已2005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批准实施。

目录一、概况 (1)(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二)社会经济概况 (6)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7)(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7)(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8)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0)(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0)(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21)(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21)(二)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22)(三)气象灾害受损敏感性评价 (22)(四)海南岛近岸海洋水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 (23)(五)海南岛海岸带退化敏感性评价 (24)(六)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24)(七)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 (25)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26)(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26)(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7)(三)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27)(四)、洪水调蓄重要性评价 (27)(五)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28)(六)海南岛海岸带防护重要性评价 (28)(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29)六、生态功能区划及分区概述 (29)(一)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0)(二)海南海岸带生态区 (33)(三)海南岛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 (40)(四)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 (47)(五)南海海洋与南海诸岛生态区 (49)七、生态功能区分类汇总概述 (53)(一)严格保护生态区 (54)(二)控制性开发利用区 (55)(三)资源开发利用区 (55)八、重要生态功能区 (58)(一)各类功能区的数量、面积与分布 (58)(二)重要生态功能区 (59)九、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对策和措施 (61)(一)法律的对策和措施 (61)(二)行政的对策和措施 (62)(三)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64)(四)技术的对策和措施 (65)附表: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65)附图: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图一、概况(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1. 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陆地面积约3.42×104km2,地处北纬3°20′~20°18′,东经107°50′~119°10′之间,在我国所处的纬度最低。

2015年海南州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州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州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1.29•【字号】•【施行日期】2016.0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2015年海南州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一、综述2015年,海南州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恰卜恰镇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2.5%,达到省对州年度考核目标;黄河干支流水质保持在优良以上,国控唐乃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州重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符合国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要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指标之内;年内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二、水环境(一)水环境质量状况1、黄河流域黄河(海南段)干流及支流共设9个监测断面,其中国家控制考核断面1个(唐乃亥),省级控制考核断面8个(倒淌河、黑马河、西河渠、黄河大桥、曲什安、茫拉河上、下游、巴曲河),2015年黄河(海南段)9个监测断面水质总体优良,根据2015年黄河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黄河干流国控唐乃亥断面为Ⅰ类水质,水质达标率100%,其余8个省级控制断面为Ⅲ类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划的标准。

黄河干流(海南段)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保持稳定达标。

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2015年,海南州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5个,均为地表水水源地。

其中1个为地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和县恰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其余4个为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依据全年监测结果分析,5个水源地监测结果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Ⅱ类水质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良好。

3、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2015年,全州废水排放总量为688.89万吨,比2014年下降21.3%。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44.24万吨,占排放总量的21%;城镇生活源以及集中式治理设施544.65万吨,占排放总量的79%。

海南岛近岸海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保障措施建议

海南岛近岸海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保障措施建议
自贸港建设的重要使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海南建设中国特
色自贸港的主要动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
要基础,而海洋环境监测在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建设中发挥至关
重要的作用,海水环境质量又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评价标准,
只有加强海水环境等质量监测保护能力,才能促进保护与开发同
步发展,实现服务海南自贸港繁荣发展。在此对建设海南自贸港 海洋生态环境中的海水环境质量现状的监测评价进行分析并提出 相应监测保障能力措施提升建议,构建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的可 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安全屏障。
其优势资源在于海洋,海洋是海南省发展的根本所在。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影响,依海富省、依海强省、人海和谐对绿色健康海洋生态环境的
依赖性非常大,海南岛近岸海水质量现状在海南自贸港的扬帆起航中将起到突出的保障支撑作用。本文通过对海南本岛周边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现状的监测结果评价和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梳理和分析,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海洋环境监测保障机制,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成为海南自
海洋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在于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 保障支撑能力,促进为海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产业优化发 展提供广大的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在“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 海南省高度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进度,重点海域环境 污染整治措施稳定实施,加大管辖海域保护建设管理力度,不断 增强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和保障能力,稳步提高海洋综合管治能力, 全民海洋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海南省涉海主管部门通过一系列海 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等围绕服务海洋经济长期稳 定发展的重要资源载体的重点工程,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 的职责,对所辖的海域进行了海洋环境监管、监测等四大类型的 监测工作,主要包括海水环境质量、海洋自然保护区、入海污染 源等多项任务,加强近岸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建立入海排污口、 近岸海水水质数据共享,科学合理设置监测项目,形成充分的经 济、社会和生态最大效益目标。2013 年审议通过的《海南经济特 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率先从法律制度层面改变“混治” 局面,为海岸带的整治保护找准问题的实施整改办法及推进海南

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2005年3月12日,中央连续第九次在“两会”期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要清醒地认识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各项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温家宝总理要求:着力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环境执法。

2005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贯彻落实《决定》,2006年4月17日~18日国务院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是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5年,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重点流域、区域、城市和海域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进度加快;继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和全国环境安全大检查;推进了生态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工作;加强了核设施安全监管,保障了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2017第二次修正)

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2017第二次修正)

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2017第二次修正)【发文字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9号【发布部门】海南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11.30【实施日期】2018.01.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1990年2月18日海南省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根据1999年5月20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7年1月10日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2012年7月17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根据2017年7月21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17年11月30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等八件法规的决定》第四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建设生态省,促进本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湿地、沙滩、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环境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在生产和其他建设中,应当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损害控制到最小限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省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鼓励和支持清洁生产、资源再利用等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环境保护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如不浪费粮食,少买不需要的衣服、鞋子,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提倡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汽车,出门随手关灯,节约用纸、电、水、油、天然气等。

2.答案:(1)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丰富碳~氧平衡能力强(2)风电太阳能光伏(3)节约用电(如随手关灯、关电脑……)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与“低碳生活”有关的保护环境行为(能答出其中某一方面的具体行为的合理答案,均可得满分)二、材料分析题1.(2010南通)34.(5分)当今世界共同提倡“低碳生活”。

低碳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如节约用纸、节约用水等。

请你谈谈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低碳生活”?2.(2010海南)30.随着去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低碳”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词汇之一。

2010年4月22日第4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低碳经济绿色发展”。

我省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现在又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突出优势,将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建设。

请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12分)资料一:海南岛气候条件特殊,“四时常花,长夏无冬”。

年平均气温在24C左右;雨量充沛,年雨量在1600多毫米左右;年太阳总辐射量约110 - 14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750至2650小时,光照率为50- 60%。

资料二:据2003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野生维管柬植物有4600种,占全国的15%,其中海南特有种600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6种,国家二、三级保护42种;陆栖脊椎动物有566种,其中两栖类有37种,占全国的18.8%;爬行类104种,占全国的33%;鸟类349种,占全国的30.7%;兽类76种,占全国的18.6%,其中21种为海南特有种;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02种,省级保护动物32种。

资料三:我省森林总面积1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4.5%,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浅谈海南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浅谈海南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琼州学院2008届环境化学期末论文论文题目:浅谈海南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学院:理工学院专业:化学年级: 08化本(1)班学生姓名:黄榕谢盛才学号: 05 24指导老师:苏利兴日期: 2011-6浅谈海南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黄榕谢盛才(琼州学院理工学院海南五指山 572200)摘要:本文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环境实际出发,结合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从生态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概述了海南省环境现状,并提出保护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海南;生态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0 引言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部,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至今仍完整保持着热带海岛的自然风貌,其热带雨林、季雨林的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在界范围内也不多见。

国际生态学家评价,海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小区域生物种类最多、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海南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旅游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1]。

目前,海南省局部地区已出现了生态失调现象,但全岛的自然环境并未恶化。

五十多年来,由于过度开垦滥砍乱伐,海南天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 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加重,一些河流枯水期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江河含沙量增大,从而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2]。

至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海南省更注重环境问题,以下就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态、大气、海洋环境进行现状分析。

1 海南环境现状海南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打造海南环境优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全省空气、河流、湖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我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不少问题.1.1 海南生态环境现状1.1。

1 森林遭受破坏 ,生态服务功能不断下降原始林覆盖率从1950年的35%下降到1987年的7.2%,到2003年仅存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OO六年五月2005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2005年,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生态省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的同时,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省空气、河流、湖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和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一、水环境状况2005年我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继续保持良好。

82.3%的监测河段、87.5%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河流、湖库水质总体和2004年基本持平。

近岸海域以一、二类海水为主,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86.4%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

地下水质优良。

但部分地表水体仍存在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附近的局部海域和部分养殖集中区海域受到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的污染。

1、地表水河流监测河段中Ⅰ、Ⅱ类水质占58.1%,Ⅲ类水质占24.2%,Ⅳ类、劣Ⅴ类水质分别占16.1%、1.6%。

Ⅳ、劣Ⅴ类水质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南渡江个别支流的局部河段,以城镇河段及入海口河段居多;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2005年上半年,受大气降水减少影响,河流水体稀释及自净能力降低,部分河段水质下降,河流水质总体较上年度同期有所下降;下半年,全省普遍降雨,水体稀释能力逐渐提高,全年水质总体和上年度基本持平。

南渡江干流水质优,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以Ⅱ类水质为主;支流龙州河水质优,海甸溪为轻度污染。

水质总体和2004年相当。

万泉河干流水质优,所有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

水质总体与2004年相当。

昌化江干流水质优,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以Ⅱ类水质为主;支流什运河、南圣河和石碌河水质均为优,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水质总体与2004年基本相当。

中小河流在监测的16条河流33个河段中,72.7%的监测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Ⅳ类、劣Ⅴ类水质河段分别占24.3%、3.0%,主要分布在东部文昌河和文教河,南部宁远河和三亚河以及藤桥河,北部北门江和文澜江的局部河段。

水质总体与2004年基本相当。

城市河段在流经县城以上城镇的10条河流11个监测河段中,72.7%的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Ⅳ类、劣Ⅴ类水质河段分别占18.2%和9.1%。

水质总体与2004年基本相当。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除了深田水库外,所监测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且以Ⅱ类水质为主。

水质总体和2004年持平。

湖库开展监测的16座主要湖库中,87.5%的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中Ⅰ、Ⅱ类水质湖库占50.0%,Ⅲ类水质湖库占37.5%,Ⅳ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湖库分别占6.25%和6.25%。

水质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的湖库有松涛水库、石碌水库、高坡岭水库、水源池水库、赤田水库、探贡水库、南丽湖和广坝水库;水质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湖库为永庄水库、太平山水库、春江水库、福山水库、沙河水库和万宁水库;深田水库和沙坡水库水质分别为Ⅳ类和劣Ⅴ类。

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湖库水质主要受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及氮磷营养盐的影响。

2005年上半年因降水较少,湖库蓄水量减少,受有机物及氮磷营养盐影响,湖质水质总体较上年度同期有所下降;下半年全省普遍降雨,湖库蓄水量逐渐增加,全年水质总体和2004年基本持平。

2、近岸海域近岸海域以一、二类海水为主,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

86.4%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13.6%的监测海域未能达到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

总体上看,我省劣二类海水主要受化学需氧量、无机氮、石油类、活性磷酸盐和溶解氧的影响。

东部海域文昌、琼海、万宁近岸91.0%监测海域为一、二类海水,81.8%监测海域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

除万宁小海为劣四类海水,其它监测海域均为一、二类海水。

万宁小海近岸未能达到二类海水管理目标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文昌东郊椰林近岸海域未能达到一类海水管理目标的要求。

南部海域三亚、陵水、乐东近岸76.9%的监测海域为一、二类海水,92.3%监测海域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

除三亚河入海口和三亚港口附近海域水质为三类或四类,其它监测海域水质均符合海水一、二类标准。

三亚河入海口潮见桥附近海域受生活污水的影响,水质为四类,未能达到三类海水管理目标的要求。

西部海域东方、昌江、儋州和临高近岸72.8%的监测海域为一、二类海水,72.7%监测海域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

昌江、儋州至临高近岸所有监测海域均为一、二类海水;东方近岸监测海域受化学需氧量影响,均为三类海水。

北部海域海口、澄迈近岸88.9%监测海域为一、二类海水,所有监测海域水质均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的要求。

海口秀英港附近海域为三类海水,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无机氮;其余监测海域均为一、二类海水。

3、地下水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主要开采区大部分水质为Ⅱ、Ⅲ类,符合地下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标准。

海口地区地下水潜水层水质总体良好,水质和2004年相比有较大改善,但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水质仍然受污染。

潜水层水质主要超标组份为亚硝酸盐,承压水层水质总体良好。

地下水水位总体基本稳定。

海口地区承压水水位呈稳定~弱下降趋势、漏斗面积略微扩大;三亚市矿泉水、热矿水和琼海市官塘地区热矿水水位基本稳定;万宁市兴隆地区矿泉水水位下降2.23m。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5274.1万吨,比2004年增加6.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428.1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7846万吨,分别比2004年增加7.7%、6.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6%,与2004年基本持平。

全省城市镇污水处理率达59.8%。

废水中COD排放量95093.7吨,其中工业废水COD排放量11766.4吨,比2004年减少0.3%;生活污水COD排放量83327.3吨,比2004年增加3.0%。

措施与行动●加强江河保护立法完成《海南省南渡江生态保护规定》草案制定,经省政府审定报省人大。

开展海南省万泉河生态保护的立法调研。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制定下发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意见》,规范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和监管。

环评制度执行率96.0%,当年建成投产项目“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96.4%。

开展《环评法》实施的执法检查,对519家建设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清查,严肃处理违法行为。

开展小水电项目的专项清查工作,责令10家违法违规小水电项目停建、补办环保审批手续。

●积极开展执法检查配合省人大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暨海南江河环保世纪行活动,通过检查促进水污染规划的落实,纠正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各种违法行为,增强全社会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强化污染治理和排污申报工作全面开展排污申报工作,建立了全省排污申报登记汇总数据库,全年有1357家企业进行了废水排污申报登记,发放废水排污许可证1004份。

继续加大污染治理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废水治理投资7948.01万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4.47万吨/日。

●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省共出动9767人次,检查排污企业2686家,查处违法排污企业250家,其中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有关规定135家、超标排放污染物109家、“十五小”企业5家、违反排污申报和收费制度1家。

●加强城市综合整治定量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8个市均开展了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18个市、县均开展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推动我省环境保护工作。

二、大气环境状况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均值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仅个别城市(镇)出现超一级标准的现象。

1、区域环境空气全省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仅总悬浮颗粒物对局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有轻微影响,南部、西部区域分别有0.6%、1.2%的日均浓度值超国家一级标准。

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0.006mg/Nm3、0.011mg/Nm3和0.043mg/Nm3,与2004年基本相当。

2、城市(镇)空气所有监测城市(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大部分城市(镇)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符合一级标准,自然降尘均低于8吨/平方公里·月参照标准;少数城市(镇)受到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自然降尘的轻微影响。

昌江石碌镇受颗粒物的影响相对较大,有27.8%的日平均浓度值超过一级标准,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海口市区、三亚市区、儋州那大镇分别有16.7%、5.8%、2.7%的日平均浓度值超过一级标准,但年均值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5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910.2亿立方米,比2004年增加43.5%。

废气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825.5吨,比2004年减少1.2%,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0225.0吨,比2004年增加0.8%,工业烟尘去除量比2004年增加8.0%;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0642.8吨,比2004年减少0.3%,工业粉尘去除率为91.2%,与2004年基本持平。

措施与行动●加强城市机动车管理和污染防治广泛宣传和贯彻执行“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制度”。

制订了《海南省在用机动车定期检测技术要求(试行)》(草案),加强对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单位的资质检查,组织全省在用机动车检测管理人员培训班。

推进燃气汽车改造工程,建成了一座11万立方米CNG加气母站和12座加气子站,推广燃气汽车3500辆。

●强化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污染防治共有433家企业进行了大气污染物排污申报登记,发放排污许可证145份。

全年共投资3638.3万元治理废气,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99.9万标立方米/时。

废气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全省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

●加强城镇烟尘控制区管理全年新增烟尘控制区面积21.83 km2,其中三亚市扩建一类区面积8.53km2,东方市新建一类区面积11.52 km2、二类区面积1.78km2,较好地改善了建成区空气环境质量。

城镇烟尘控制区大气污染源100%达标。

●创建臭氧层友好省2005年9月16日,我省和全国11个省市在国家环保总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纪念大会上共同签署了《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倡议书》,宣布在2006年7月1日前淘汰省内CFCs和哈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