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美文化差异十要点

中美文化差异十要点

中美文化社会差异十要点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下文提出我观察到的一些例子。

笔者在这里要强调这些观是一般性的,当然仍有个别之变易。

一、个人主义: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当然包括中国人)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下之中有数点跟它也有关联。

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

二、隐私权: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

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

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

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

三、不拘礼: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

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

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可见一斑。

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四、开放与直接: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

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透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独立性: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的生活与发展。

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

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

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

六、竞争性: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

“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份人的作风。

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

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 for fun”时也是蛮认真的。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一向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有多么在意对方,把对方真正的当朋友来看待。

西方人则相反,他们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个人意识相当强烈,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即使是再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在交谈时也会适可而止。

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也是很强的,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提前就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有时跟别人约见甚至有可能只是临时决定或者提前半个小时而已,在赴约的准时程度上也没那么严谨,迟到几分钟是很常见的情况。

而且理由借口也是相当的俱全,什么堵车啊,家里临时发生什么事脱不了身啊等等。

这方面跟西方人差别很大,因此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很不适应,也很难接受。

但中国人却认为理所当然,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一直是个各方面都比较传统的国家。

中国人也向来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这一点在称呼方面尤其突出,例如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夫人时会介绍:“这是贱内!”儿子会以“犬子”代称,称自己为“鄙人”等等。

但在称呼别人时却又是大放词语异彩:对方的父母是令尊令堂,对方的儿子是令公子等等。

对比中西方隐私权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隐私权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隐私权的差异摘要:隐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

从人类抓起树叶遮羞之时起,隐私就产生了。

因此,隐私的存在,隐私之于社会公众而言是不可剥夺的,这正是自然权利的特点。

本文分析了中西方隐私权的差异并挖掘这种差异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隐私权;差异一、中西方隐私权的差异1.重视程度不同西方人对个体隐私很看重,他们观念中个体隐私所涵盖的范畴也非常广泛,包括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活动领域以及维护这一类事的私人权利。

如为了尊重他人的私人时间,西方人邀请别人吃饭或参加社会活动都会事先通知,给他人足够的时间作安排。

西方人的界限意识非常强烈,不经允许决不进入别人的领地。

如在西方国家,即使是父母也无权擅自进入子女的房间,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尊重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此外,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如个人状况、政治观念、宗教信仰、个人行为动向,都不能直接过问。

而中国人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常以这些作为聊天的话题。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了?”,“你要上哪儿去?”。

西方人对这样的问候会非常反感,因为他们会认为也许有人在监视他们,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所以,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喜欢谈论天气等不涉及个人私事的话题。

再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

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的,认为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

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

中国人也有隐私,但侧重于群体隐私。

如中国人用围墙来保护家庭或群体的领域不受侵犯,而家庭或群体内部却是开放的,个人隐私意识非常淡薄,保护个体隐私的要求也不强烈。

如在中国,老朋友可以不敲门,不事先告知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2.法律地位的不同中西隐私权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利用法律维护隐私权的意识上。

隐私权作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最早是由美国的两位学者提出的。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frequent.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privacy exists in every culture. Different culture ha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privacy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it, which leads to cultural crash and conflict unavoidably.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dedicated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ers towards privacy.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which mainly deals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attitude in opinion of privac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chapter reveals th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privacy, that is collective privacy in China and individual privacy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second chapter presents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privacy, including physical space in China and p 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last chapter explores the different protections of privacy, which involves self-adjustment in China and legal defence in western countries.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privac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readers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carry out communication among cultures.Key words: privacy orientations manifestations protections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在中西方国家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双方的隐私权是否能够受到有效的保护和尊重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同时能够影响双方是否构成了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本文从分析中西方国家隐私权差异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隐私权的内涵,和中西方国家对隐私权这一观念所存在的差异,并从隐私权这一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国家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对有效缩小中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对提升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隐私权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文化差异前言:不相同的社会性质和经济体制就会有不同的隐私观念,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因此,在隐私权的表现形式方面也会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曾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由此看来,中西方国家在隐私权观念方面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再者,中西方国家隐私权观念方面的差异在较大一部分都是受到了不同文化主导的影响。

另外,社会成员所把握的社会关系和法制等也会对中西方国家在隐私权观念上造成相应的差异性。

通过详细的分析,其实是很容易分辨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因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缩小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上的差异,促进多元文化在我国能够得到协同发展,促进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一隐私权内涵及隐私权观念的中西方差异(一)隐私权内涵关于隐私权内涵的判定,很多研究学者尚且不能够给出统一完整的含义当前在所有研究中,比较突出的研究理论就是人格理论独处权理论信息自由权理论以及亲密关系自制理论等。

本次研究主要是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对隐私权等方面的研究所定夺出对隐私权的界定。

隐私权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是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自然人在个人信息和个人事务以及个人领域等方面享受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并且受到相应法律的保护,不会被其他的组织或者是主体进行非法的收集公开利用的一种人格权。

浅谈东西方隐私权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隐私权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隐私权的差异黄昏力作在中国,很多人都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打招呼时都会问:“你吃了饭没有?”“你到哪里去?”在交谈中,人们都迫切的想知道对方的一切,包括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由此来表现对人的关心;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这些问题恰恰是禁忌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私事,与谈话人无关。

而且还会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由此可见,东西方对隐私权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隐私权的起源发展、内容、现状和造成差异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隐私权的起源与发展隐私权是近几年才为大家所熟悉的概念,但是即便在西方,隐私权这一概念的出现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890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出现。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

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等。

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

在法国,1978年通过了一项有关资料处理的法律规定:资料的处理不得损害个人身份、私人生活以及个人和公众的自由。

在德国,二战以后,因为新宪法确立了一般人格权,从而隐私权也逐渐确立了其地位。

德国一般采判例的形式保护隐私权,其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典第12条、第823条、第824条、第825条和宪法第1条、第2条。

此外也制定了一些单行法规,如1977年颁布的《联邦数据保护法》等。

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关注。

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中西隐私观差异成因
• 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 儒家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定,群体和谐,建 立一种以群体主义为特征的社会。
•仁
•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克己复礼
个人主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位,反对 以神为本位的宗教思想。 • 宗教改革——因信称义 • 启蒙运动——理性 天赋人权 卢梭 《社会契约》
注意!注意!
• 在见面的礼仪上我们也是要非常注意;东方人在国外 遇见本国人(他乡遇故知)常常会表现得很激动不已 而不顾周围环境, 特别是和他们相伴的人,大声喧 哗。这被西方人视为“粗鲁”, 需要我们注意。 特 别是这两个菲律宾夫妇没有把陪同他们的英国人介绍 给自己的朋友而且他们使用了英国人不懂的语言,这 些都使英国人感到自己被排出在外。这种情况在西方 社交中极少发生。 • 这些都是我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时需要去注意去了 解的,在交际之前事先去了解清楚,避免尴尬情况发 生
• 对病情不刨根问底,只是表示关心, • 宗教– 敏感话题 -宗教信仰的传统- 不宜争论 • 在交谈时候:眼视对方, 善于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对 方在倾听时, 要有反应,点头或摇头, 或微笑表示欣 赏; • 多人时,不可只和一人交谈而把他人抛在一边不管; • 想先离开,最好找个恰当理由。 在时间观上也是截 然不同的,西方国家安排时间的人习惯管理。所以, 中国人想要拜访他们时, 最好事先(至少一个星期前) 告知对方, 否则他们会有被冒犯而拒绝接待你。初次 拜访一般要写封信,表示会按时前往。
法律 (隐 私观)
听说过许多道理,尊重并不是说说而已
• 所有的人类有一定的基本需求,如:吃、喝、保持温暖 及干燥,等等。然而,人类的方式对待这些需求取决于 他们成长的文化氛围。所有文化有他们自己的方式吃、 喝、选矿、寻找住宿、结婚,和处理死亡,不同的国家 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我们做的是要彼此的尊重,在 认识的基础上尊重。 •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以及人 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比如互联网、旅游、跨国工作等。

在这种情况下,隐私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特别关注文化差异在隐私上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定义在跨文化交际中,隐私定义可能因不同文化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在西方文化中,隐私被定义为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这种观点认为,个人的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权,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保护。

在其他文化中,个人的隐私可能被视为次要的或不重要的。

比如在一些亚洲文化中,强调群体的利益,而个人的隐私可能被视为次要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考虑不同文化对隐私的看法和定义。

文化差异在隐私问题上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通常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文化差异可能产生的隐私问题:社交网络和在线隐私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人们通常会共享他们的个人信息、照片和日常活动。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对于在线隐私的看法可能不同。

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们倾向于更加开放和公开地分享个人信息。

但是,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在线隐私的看法和定义。

日常谈话和个人信息的分享日常交流中,人们通常会分享一些个人信息,比如姓名、职业、家庭情况等等。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人信息的分享可能会引发文化差异,并对隐私产生影响。

在某些文化中,个人的姓名可能被视为私人信息,不应该随意地与人分享。

此外,家庭和私人生活也可能成为敏感话题,不适合随意谈论。

职业和商业隐私在商业和职业领域中,保护商业和职业隐私显得尤为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职业和商业隐私的定义和保护可能会不同。

在一些文化中,商业和职业隐私被视为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应受到高度保护。

但是,在另一些文化中,商业和职业隐私可能被视为公共信息,并且可以随意分享。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论中英对隐私的定义摘要:本文通过对来自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同学,因个人隐私的定义不同而产生交往上的误解的例子,来引出中西对隐私的定义的分析,从而推导在中西交往过程中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个人隐私,中西文化正文:西蒙和小洪经常一起学习,一同准备考试的复习工作。

有一天,他们一起学习,这时西蒙说想买一杯咖啡。

他问小洪要不要帮忙一起带一杯,但是小洪说不要。

当西蒙回来的时候,他发现小洪正在看他的笔记。

他当时很不开心,但没有立即说出来。

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和小洪一起学习了。

小洪也注意到了这个改变,但却不明白为什么。

[1]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的态度和定义的差异是造成这个误会的决定性因素。

西蒙的态度应该是觉得这是我自己根据老师的讲解做的笔记,是我个人拥有的。

从本质上来说,这已经是我私人的东西,他人不应该没有经过我的同意而翻阅。

但是身为中国人的小洪显然和西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经常一起学习,是很好的朋友。

朋友之间的笔记,书籍或者是更加私人的东西应该都是能够互相知道,互相借阅的。

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意见也正是中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的观点。

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

撇开新中国成立之时不说,即使是当代社会,个人服从集体的现象和准则也是盛行。

我们处在一个大集体,对成员之间的了解都是必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邻里之间经常会询问各家的儿女结婚了没,工作和薪金等非常私人的问题。

在住在中国社区的外国人来说,都觉得非常难以理解。

因为对外国人来说,个人隐私他人是没有权利过问的。

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

个人取向的美国人,十分崇尚“私有”这个词,他们有私人房间、私人汽车、私有电话、私人洗手间、私人医生等。

美国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私人房间,他们与别人交往、在街上行走、排队买东西等都有一个私人区域。

他们总是依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活动,例如什么时间收拾花园,什么时候打扫卫生等都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从不顾及邻居的时间表。

中西方对待隐私的区别

中西方对待隐私的区别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隐私观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是造成交流障碍的一个因素。

尽管在某些文化中如中国文化没有隐私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化中的成员没有隐私可言。

隐私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存在于各个文化中只是在表现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

当世界性的联网把地球上的人们拉近时更把隐私权的问题带到了全世界在这个处处相连的世界上我们作为跨文化人应该怎样认识跨文化中的隐私呢一、中西方的隐私观英美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privacy这体现了中国与英美等国家不同的文化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美等社会不同的特性。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内容里一西方人的隐私观从英语对privacyfreedoin from unau出ofized intm—sion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 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

Westin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漏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实际上这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差异表现在不同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文化的不同会在隐私观上表现出来西方国家一般认为隐私对于个人有如下四方面的功能1个人自主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

2情感放松个人有机会调节自我情感结构能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

3自我评估个人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

4有限保护交际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

以目前西欧、美国的社会来看虽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随处可见但对待个人隐私权都有一个界限不甚模糊的最小范围。

这个范围若被侵犯逾越个人便会抗争法律也可能会进行仲裁干预。

二中国人的隐私观. 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即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中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对君主制和宗法制,都是本质

上与个人主义水火不容的。
3.从文化上讲,中国不重视个 人判断,更习惯于统一的群体 思想。中国人收到的教育和训 练总是听话,服从,迎合。
4.个人的渺小是对整个等级制 而言。
1.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隐私,个人 自立,个人表现,个人自由。
2.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学说,民众参 政的传统。
忌讳询问。互不干涉,互不打听的隐 私问题,不同民族不同种族有不同信 仰。
Space
共享地域空间。
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私密感, 一种不可随意侵犯的财产。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文化篇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文化篇

西
1.利己主义的代名词,贬义词。


2.中国社会的三大基本结构: 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绝
3.进步作用:鼓舞,教育,动员人民的 精神力量;使追求多元化;赢得了充 分享受生活的机会。
4.个人的渺小是对上帝而言。
性教育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文化篇

西
绝对隐私 。
个人:耻于下问, 善于自学
家长:沉默不语, 开不了口
学校:欲说还休, 教材不足 社会:缄默,放纵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政治篇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政治篇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 立起来的。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 《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 《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 法》、《财务隐私权法》等。随后,其 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
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 关注。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 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 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 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 击。”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 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 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 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 判。”[

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四、独立性- independence
• 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 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地生活与发展。我国青少年在这方 面就发展得较慢。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 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 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 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 • Americans usually less like depend on others, or even parents help also is not willing to accept, and parents also encourage children left home early in life and development, independently. Our country teenagers in this respect development more slowl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supervising professor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raduate student independently and do research ability. And for avira antivi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en you ask the American people borrow your notes as was refused,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they hate you, is most likely they care, think you should independent just.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g a p・
Ke y wo r d s: p r i v a c y; c o n c e p t o f p r i v a c y ;C h i n e s e a n d we  ̄ e r n c u l t u r a l d i fe r e n c e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 0 3
作者简介 : 王
磊( 1 9 8 8 一) , 男, 河南信 阳人 , 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中国化的马克思 主义和当代中国。

32 ・

磊: 从 隐私权 看 中西文化 差异
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 , 在以集体主义 本不断扩张 , 保护资本家在经济 、 政治 、 文化 、 工作 、 生 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影 响下 , 加上社会成员深受传统儒 活等方面的权利进一步推动了个人主义的盛行 , 并在 家思想 , 尤其是“ 中庸” 思想 、 “ 和谐” 思想 的影响下 , 很 大程 度上 造成 了极 端 个人 主义 的发展 。在这 种 背
从 隐 私权 看 中西 文化 差 异
王 磊
(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 学院 , 海南 海 口5 7 0 2 2 8 )
摘 要 : 以透析中西方隐私权观念差异为视角, 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并探究缩小中西交流中的文化差异的有
效途径。
关键 词 : 隐私权; 隐私观;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 类号 : G O 4 文 献标识 码 : A
W ANG Le i
( S c h o o l o f M a r x i m, H a i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i k o u 5 7 0 2 2 8 , C h i n a )

[精品]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精品]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精品]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观、法律观念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和思维模式对于个人隐私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以下将对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一、文化背景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导致了在隐私问题上的巨大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社会秩序和群体利益。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个人隐私往往被视为次要因素,更注重的是群体和谐和社会稳定。

相反,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对个人隐私非常重视。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在处理隐私问题上的态度。

二、价值观中西方隐私观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孝道和家族观念,这些价值观导致了个人隐私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而在西方国家,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权独立地生活,享有私人空间和时间。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处理隐私问题上存在分歧。

三、法律观念中西方在隐私法律观念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法律体系深受大陆法系影响,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格性。

然而,在隐私问题上,中国的法律观念相对较为传统,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程度有限。

而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则更倾向于英美法系,注重实践和经验,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条款更为完善和严格。

这也导致了中西方在处理隐私问题上的法律观念存在巨大差异。

四、社会习惯中西方在社会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也间接影响了隐私观。

中国人习惯于在公共场合讨论私人问题,甚至认为这是拉近彼此关系的一种方式。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讨论私人问题。

这种社会习惯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方在隐私问题上的差异。

五、互联网使用习惯在互联网使用习惯上,中西方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互联网用户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

例如,在中国,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使用非常普遍,用户在分享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暴露了部分个人信息。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多,主要体现在人文、思想、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

以下进行举例:宗教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在世界各国,均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大多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将耶稣视为上帝;而中国人更多地信仰佛教,将释迦摩尼视为人神。

隐私方面在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保护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别人来干预。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这些问题涉及他们的隐私,因此往往拒绝回答。

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中,尤其是在酒桌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酒敬烟。

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习惯性的讲几句客套话,例如多多包涵之类的客套话,甚至还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方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日常交际更讲究尊重个人意愿。

比如,吃饭的时候,他们绝不会硬往客人碗里夹菜,客人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他们不会用各种方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客人喝醉为止。

认知文化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崇拜之意,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西方则有一个“打龙节”,在他们眼里,龙被视为恶兽。

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黑、白两种颜色被看作“不吉利”的颜色。

因此,在重大节日或婚礼上都会穿红色的衣服、挂红灯、贴红色的“喜”字。

在丧礼上,人们会穿黑色或是白色的衣服,代表了对过世的人的哀悼。

而在西方,他们就非常喜欢黑白颜色的衣服,西方的新娘在婚礼上一般都穿白色婚纱,白色代表圣洁;在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是紫色的衣服,代表高贵。

而西方的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代表典雅。

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现在有一些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简议跨文化交际的中美隐私观念差异

简议跨文化交际的中美隐私观念差异

简议跨文化交际的中美隐私观念差异摘要:隐私观念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容易产生误会的原因之一。

中美民族在隐私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隐私观念中的领域行为方面,崇尚群体隐私的中国人习惯用围墙来保护自己和群体的领域,而美国人习惯使用空间来维护个人或群体的领域;在调节隐私的方式上中国人使用心理机制来调节自己的隐私,而美国人使用物理环境来调节隐私。

要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因隐私观念差异而引起的误解,需要从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方面考虑。

关键词:隐私观念;领域行为;心理机制;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一、隐私的概念“隐私”实际上是个舶来品,是对英文单词“privacy”的翻译。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把“privacy”释义为“freedom from interference or public attention”,即“不受干扰或不受公众注目的自由;私人权利;个人自由”。

在中文中是没有完全对应的词的,我们现在使用的“隐私”在《现代汉语词典》(2004)中的定义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

两者之间其实有些出入。

隐私这一概念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涉及人们如何对待和利用环境因素,如何控制和调节与他人的交往。

Alt-man认为隐私是人们允许接触某一自我或其群体的有选择性的控制机制。

这样,隐私就成了允许我们与谁交往和不与谁交往的机制,或允许我们在某一时间内与别人交往的机制。

隐私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存在于各种不同文化中,只是其在表现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

有的文化通过物理环境调节隐私,有的文化依靠心理机制调节或保护隐私权,有的文化则两者兼有。

Westin曾把隐私分为四类:隐居(solitude),即与外界隔绝;亲密无间(intimacy),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露隐私;匿名(anonymity),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自我克制(self-re-serve),即指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实际上,以上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中美隐私观念中都有所表现,差异表现在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下面主要从中美民族隐私观念中的领域行为和中美民族调节隐私的心理机制两方面来说明其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2)English Abstract (3)1. Introduction (4)2. Different Concepts of Privacy Right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4)2.1 Definition of Privacy Right (4)2.2 Western Concept of Privacy Right (5)2.3 Eastern Concept of Privacy Right (5)3.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Eastern and Western Privacy Right (5)3.1 Privacy Reflected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5)3.2 Privacy Reflected in Territory (7)3.3 Privacy Reflected in Spatial Distance (8)4. Cultural Causes for Different Privacy Right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11)4.1 Different Cultural Origins (11)4.2 Different Culture Values (11)4.3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s (12)5. Conclusion (14)References (15)从隐私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利存在于中西方国家之中,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中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各自独特的隐私权观念。

以集体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东方人非常注重群体隐私,而对于个体隐私的意识较为薄弱。

相反的,以个人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西方人则更加看重个体隐私。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注重个人隐私?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注重个人隐私?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注重个人隐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会对隐私的侧重程度有所不同。

有些文化更注重个人隐私,而有些文化则更倾向于公开显示个人生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呢?1.文化传承影响不同的文化传承对隐私的看法有较大的影响。

比如日本文化推崇的是自我克制和羞耻,因此在日本,人们更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愿意在公共场合或者互联网上曝露过多私人信息。

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强调的是自由和开放,因此美国人更倾向于公开自己的生活和个人信息。

2.个人身份认知不同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更注重家族和社会集体的形象,个人的隐私和个人形象的保护尤为重要。

而在西方国家,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性化更为重要,因此人们更愿意公开自己的生活和私人信息。

3.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不同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也会影响文化中对隐私的看法。

在一些欧洲国家,比如瑞典和芬兰,政府提供的医疗记录和税务记录等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样的制度下,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信息保护。

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和制度比较薄弱,因此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隐私生活。

4.文化认知和教育差异文化认知和教育也会影响人们对隐私的态度。

许多欧洲国家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注重培养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教育人们隐私权的重要性,强调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而中国等亚洲国家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意识,强调社会和家庭的团结和重要性。

总结:个人隐私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人们对隐私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

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教育和社会制度等都是影响个人隐私态度的因素,我们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认识和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隐私权概述(一)隐私权的起源与发展1890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出现。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

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等。

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

在法国,1978年通过了一项有关资料处理的法律规定:资料的处理不得损害个人身份、私人生活以及个人和公众的自由。

在德国,二战以后,因为新宪法确立了一般人格权,从而隐私权也逐渐确立了其地位。

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关注。

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

”在中国,民法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解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或以维护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隐私权,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

实践证明,这种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是不完备、不周密的。

因此,应该在宪法和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应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保护体系。

(二)隐私权的概念分析1隐私权的概念/view/49906.htm词条统计浏览次数:约 226028次编辑次数:37次历史版本最近更新:2012-04-01创建者:elehao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2隐私权的本质(1)隐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

从人类抓起树叶遮羞之时起,隐私就产生了。

因此,隐私的存在,隐私之于社会公众而言是不可剥夺的,这正是自然权利的特点。

隐私的自然性告诉我们,只要主体愿意隐瞒,隐私客体即可成为隐私事实,即使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隐私照样可以产生并继续存在。

而且,是否公开、何时公开隐私内容,也任由当事人自行处置。

(2)隐私是客观事实。

无论隐私内容如何,是否违反道德或法律,也无论社会舆论或国家法律对隐私内容作出怎样的评价,隐私的内容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他人是否承认或如何评价为转移。

隐私的客观性告诉我们,隐私是客观真实的社会存在。

社会舆论、国家法律或其他规则可以对特定隐私作否定性的评价,但无法否认它的存在。

二、中西方隐私权的差异1发展程度不同中国的隐私权是由西方隐私权演变而来,中国的隐私权只纳入了民法范围,并且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

实践证明,这种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是不完备、不周密的。

2重视程度不同西方人对个体隐私很看重,他们观念中个体隐私所涵盖的范畴也非常广泛,包括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活动领域以及维护这一类事的私人权利。

如为了尊重他人的私人时间,西方人邀请别人吃饭或参加社会活动都会事先通知,给他人足够的时间作安排。

同样,探望亲朋好友也要事先通知,否则,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西方人的界限意识非常强烈,不经允许决不进入别人的领地。

如在西方国家,即使是父母也无权擅自进入子女的房间,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尊重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房间内的私人物品未经主人同意也不应该动用。

在西方如果擅自闻入民宅,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此外,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如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什么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都不能直接过问。

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

而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

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常以这些作为聊天的话题。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了?”,“你要上哪儿去?”。

西方人对这样的问候会非常反感,因为他们会认为也许有人在监视他们,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所以,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喜欢谈论天气等不涉及个人私事的话题。

再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

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的,认为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

中国人也有隐私,但侧重于群体隐私。

如中国人用围墙来保护家庭或群体的领域不受侵犯,而家庭或群体内部却是开放的,个人隐私意识非常淡薄,保护个体隐私的要求也不强烈。

如在中国,老朋友可以不敲门,不事先告知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3法律地位有别中西隐私权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利用法律维护隐私权的意识上。

隐私权作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最早是由美国的两位学者提出的。

189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萨莫尔•沃伦(Samuel D.Will'tell)和布兰代斯教授(Louis D.Brandis)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把隐私列为人的一项自然权利,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从此,隐私问题纳入法学研究的视野。

在中国,法学界一直将“隐私”等同于“阴私”,把“隐私权”理解为两性间的个人秘密权。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确定隐私权为一项具体人格权。

20世纪80年代引入“隐私权”并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保护。

但也仅仅是通过名誉权、一般侵权对隐私权进行间接的保护。

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才正式确立了隐私权。

目前,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理论研究和法律保护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国民利用法律维护自己隐私权的意识也很淡薄。

三、中西方隐私权差异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一)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核心,被定义为“提倡个人行动自由与信仰完全自由的理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8:758),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

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以个人为中心,个体的行为完全从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出发,反对对个性的扼杀,以及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英语中“我”(I)永远大写就是在语言方面的具体体现。

而且,在英语姓名中,代表个人的“名字”位于姓氏之前,也表现出西方人思想观念中个人的中心地位。

同时,一切与“个人主义”相关联的观念,如“自由”、“平等”、“独立”等等均在西方人心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人喜欢在个人情感与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相互的关系,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所以父母也要尊重子女的隐私,而子女也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

西方文化源于吉希腊文明。

追根溯源,荷马史诗中为个人荣誉而战的英雄人物就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萌芽。

虽然在古希腊时期,与强大的整体主义观念相比,个人主义以及个人权利、利益、价值和自由观念非常孱弱,但已经初露端倪。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将整体主义的价值推向极致,否定个人利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通过柏拉图的《法律篇》可以发现,他晚年向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做出妥协。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个人本性、家庭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利益、权利、价值和人格平等。

他认为“人人都爱自己,而且爱出于天赋”,“每个人是自己的最好朋友,并且应该最爱自己”。

这种认识构成了个人主义要素的最初源头。

在私人生活领域,古希腊人认为要理解、尊重和宽容个人自主做出的选择和行为。

古希腊罗马时期,斯多葛学派对自然法理论的系统发展深深地影响了西方对人自身的认识,使得西方人抛开现实差别,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认识自身,引申出人的内在精神自由、平等的理念,从而突破了古希腊因种族、地位、身份等不同丽不平等观念的桎梏,为西方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观念作了铺垫。

西方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和社会契约论思想认为人们的自由和天生的权利来自于自然权威,而不是君主的恩赐,国家权力来源于个人权利的让渡。

这标志着西方对个人权利认识的重大突破。

总之,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西方对人的本质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是西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不断积淀和传承的结果。

(二)东方传统上比较强调家族的观念集体主义是中国价值观的核心,被定义为“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现代汉语词典》,2004:593),强调个人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集体利益至上。

因此,西方人眼中的“大我”在中国人眼中是“小我”。

在中国,集体的最小单位是家庭。

在家庭内,以孝为道德规范,强调对于家族的依附和服从,因此中国人具有浓厚的亲情与家族观念。

在个体与国家关系上,表现为国家利益至上,必要时,个人需要压抑自我,甚至牺牲自我。

个体行为要尽量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要求,同时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顾及他人的需要和愿望。

中国人个人的荣辱和成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光宗耀祖,显赫门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

西汉文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定,群体和谐,主张建立一种以群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只有克制自己,服从群体,以国家的需要为需要,才能与世俗相处融洽。

汉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更是把这种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中国传统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

“仁”是“人”字旁边加一个“二”字,意思是人存在于“二人”的对应关系中,这种“二人”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也就是说只有个人被放在合适的社会关系中才是最有意义、最完全的。

所以说中国人是“依存者”。

孔孟哲学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个人“至善”的道德修养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础,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首先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是“立言”,只有“内圣”(修身养性),才能“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

孔子说,“人则孝,出则悌。

”(《论语•学而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

主张“三纲五常”,详细地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举止、等级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