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共31页文档
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选官制度大概是高中生的东西,觉得还可以,就摘录下来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综述:1、商周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这种世卿世禄制,这种世卿世禄制,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在“世卿世禄制”下,也有“选贤任能”的现象,比如商汤重用伊尹,文王起用姜尚等等。
但这种选贤任能未能打破世卿世禄制的基本原则,只是较为个别的“破格”现象。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一前475年),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时的流行风尚。
齐桓公纳鲍叔牙之谏,重用同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委以军国要务,奠定了东方大国的基础。
秦穆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把来自敌国的丕豹、少数民族的由余、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百里奚,统统网罗在自己麾下,成为西方霸主。
还有如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吴王阖闾重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几乎灭了楚国;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卧薪尝胆,灭吴复仇。
整个春秋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故事不绝于书。
但是,这时的选贤任能,属于一种“伯乐相马”式的人治方式,只是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新制度。
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和养士制。
军功制就是把功劳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 (《说苑·政理》)。
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真正做到了如同商鞅所说的那样:“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君书·赏罚》)养士制就是由执政的高级官员豢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电子版本
(3)、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 革; (4)、僵化于明清: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5)、改造于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 (6)、结束于1905年。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 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 行的一次考试,生员(秀才)参加乡试,因在秋八月 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 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 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 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 “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 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 “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 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 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 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 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 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 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一、夏、商、西周:世官制
遵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代代相传, 占有封地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一、引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ppt31张)
战国时代沿袭了周代秋祭的习惯,以十
二月里的一天为腊节开始,杀牛宰猪, 以祭百神,此时百姓大酺(pu音普,聚 会饮酒),以庆丰收,在此大庆贺之际, 官吏当然也休假了。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 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 使”,探采名花。
唐代还有所谓制举
--由皇帝特诏举行 的考试,选拔特殊人才(面向所有人),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 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 进士科。
清代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
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
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 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 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国 子监的,称为优贡。 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保 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 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副贡
4、隋唐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
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 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 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参加进士科考试要请当世显人向考官推
荐奖誉,才有及第(及格)的希望。及第 以后称考官为座主、为恩门,对座主 则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 年。
章
中国古代官吏的 选拔与任用
一、历代选官制度及标准
1、先秦时期乡举里选
《周礼· 地官· 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
次“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 艺”,选拔贤能的人才。
《礼记· 王制》提到“乡论秀士”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 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PPT
——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
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⑵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由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趋向制度化,越来越严密。
与考试结合“以文取人”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依据之前所学和教材内容,请归纳中国古代各个时期 是如何考核官员的,并完成以下表格。
土地人口,财政收 入,社会治安
品德和才能
监察贪酷和 不作为
御史 吏部 中央政府
考核法规
趋于完善
发 展
地方官和 中央官分
趋 别考核
势
考核日趋
严格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 2、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郡国。刺史品 级不高,权力很大。(刺史制度: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国家统一;后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导致国家分裂。) 3、隋唐: ⑴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4、宋朝 ⑴承唐制设御史台。 ⑵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⑶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
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 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
明清 明:考满、考察 清:京察、大计
明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清设都察院。
二、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1、秦汉时期:上计制 ⑴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 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 上计 ”。 ⑵御史参与审核,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3、隋唐: ⑴官员的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⑵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 ⑵唐朝考核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31张ppt)
“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廉有“孝子廉吏”的
察孝廉 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常科
科
举茂才
茂才在开始只是特科,汉光武帝时设为常科,往往与 孝廉并称,表明其重要性。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目
贤良方正 是最主要的特科,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特科
贤良文学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导入新课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 必要前提。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 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 出了重要贡献。秦汉以来,中国古 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始终围绕 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强 化而不断变化,是巩固王朝统治、 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更体现出中 国古人在国家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 方面的卓越智慧。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2)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正式推行。 (3)内容: ①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②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平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 “状”。 ③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历史纵横 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 根据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 而采取的措施。
9.明清:科举制
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 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2)评价 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进步,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推动儒学发展 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积极 提升行政效率 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推动世界文明 对东亚国家和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32张ppt)
熟知法令条文,并能够用其指导行政实践;廉洁、诚恳诚实...
※恶吏:
“不智(知)事”:即不理政事,尸位素餐。
“毋以佐上”,不能辅佐上官。
“緰(偷)随(惰)疾事”:偷奸耍滑,厌恶工作。
“易口舌,不羞辱,轻恶言而易病人”:好搬弄是非,无羞耻感,
常以言语伤人,喜欢诟病他人;
“毋(无)公端之心,而有冒柢(抵)之治,是以善斥(诉)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官中程古【
员 考 核
央 集 权
和 不 同
代 官 员
课 程
和 监 察 制 度
体 制 下 古 代
阶 段 的 特 征
选 拔 方 式 的
标 准 】
了
中,更 解
国知迭 中
的道过 国
第
中国 古代
5 课
官员
的选
拔与
管理
叁贰壹
目录
选拔 考核 监察
世官制
这时里空输坐入标标题
古代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古代考核与监察制度
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这是一条历史经验。
——习近平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理解其发展演变趋势。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官员考核制度的内容,认识其重大作用。 3.知道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监察制度的内容,理解其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②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军功爵制)
5、影响: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
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利于地主阶级
力量壮大。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时间:秦朝 2、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课件
一、荐举制度 1.游说、上书自荐
(四)自荐
东汉时,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 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 书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善政”的点缀,遇 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 的人也未必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 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 不易,自荐成为狭窄的险途。
二、科举制度 (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 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 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开、公正的优 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科 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 要,有利于更广泛地吸收人才。成为主要 的官吏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 1905年。
(二)私人荐举
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 能皆备者,多有实际的办事能力。 “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 贤才耳。”(《清通考》卷五八《选举考》) 曾 国 藩 左 宗 堂 李 鸿 章
一、荐举制度
5. 私人荐举的弊端
(二)私人荐举
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 基础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 易形成长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 治腐败。 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 长官借此笼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有意夸 大被荐举人的优长,掩盖其缺失,甚至借保 举以纳贿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 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 要地位。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
二、科举制度 (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 武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 文制武政策。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 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 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 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古代中国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以能力为标准。
在古代的选拔与任用制度中,官员的选拔以考试为主要方式。
唐代开始出现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被视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最高准则。
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出人才,然后任用在政府机构中。
科举制度在宋代达到鼎盛,其选拔与任用官员的方式至今被称为“科举制”。
科举制通过一系列重要的考试选拔出合格的官员。
这些考试分为阶段性的考试和终期考试。
阶段性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出尚书、郡守、县令等高级官员;终期考试则是选拔出重要职位如宰相、参政官员等。
科举制鼓励了勤奋学习和努力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增强了社会流动性。
除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外,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例如,推荐制度是唐代后期出现的重要官员选拔方式。
推荐制度通过推荐人才来选拔和任命官员,推荐制度突破了科举制度对考试成绩的依赖,更注重个人的政治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在古代中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中,除了选拔的形式外,任用的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任用制度注重个人的品德、才能和政绩表现。
官员在任用前需要通过严格的考察和评估,政府官员将倾听各方对被任用者的评价意见,特别是对被任用者政绩和品德的评价意见,以保证选拔到合格的官员。
另外,古代中国的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还包括了多种留学制度。
例如,唐代的资格朝阳、五礼、庶常等三大朝廷学校是专门培养政治人才的机构。
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政治能力和知识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官员通过出国留学来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完善的制度体系,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科举制度作为主要的选拔方式,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官员,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同时,任用制度则注重个人的品德、才能和政绩表现,确保了被任用者的政治能力和素质。
其他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则为官员的培养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方法。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
公府与州郡既有自行选官之权,而被 辟除的属吏又不为朝廷命官,故去留亦可以自 便。如不应辟,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要受 到舆论的非议。尤其是州郡辟召是当时比较自 由的仕宦途径,而且既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 以重用;否则,气节志行之士就要辞去。
22
另一方面,公卿牧守既可自行辟除,他们为了发 展个人势力,皆争相以此笼络士人;而士人为了做官, 也不得不依托权门。这样便发展成为一种私恩的结合。 西汉时被辟除者犹为国家官吏,到东汉则实际上成了 主官的私属。于是朝廷集权力量遭到分割,地方割据 势力得到发展,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与用人之 权转移到私人手中有很大关系。
30
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 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 二十四年(736)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 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 人等清要官主持的。武则天当政时,还亲自主 持考试。考试及格者称为“及第”。录取数进 士科约为应试者的1-2%,明经科为1-2/10。因 为考生投送履历表,叫做“投状”,所以进士 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武则天还增设 武举,由兵部主持。
25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 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 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 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 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 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 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38
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 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 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 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王朝开始用公开 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 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后 历代所沿用。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度
(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 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 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开、公正的优 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科 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 要,有利于更广泛地吸收人才。成为主要 的官吏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 1905年。
一、荐举制度
2.察举制
汉代的察举方法
皇帝下诏指 定荐举的科目 (孝廉、茂才、 察廉、光禄四行、 贤良方正、贤良 文学、明经、明 法、至孝、有道、 敦厚、尤异、治 剧、勇猛知兵法、
明阴阳灾异)
丞相、 诸侯王、 公卿和 郡国守 相按科 目的要 求进行 考察和
荐举
(一)制度荐举
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 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 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 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 公车司马署)
一、荐举制度
(二)私人荐举
1. 私人荐举的定义与起源
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 亦称保举制,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 选拔方法。
私人荐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 需要而产生。
鲍
管
叔
仲
牙
一、荐举制度
2. 私人荐举的原则
(二)私人荐举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左传·襄公二十一 年》)。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阳县令,举儿子 祁午为军中尉。
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 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 造
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 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 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
一、荐举制度
2.察举制
(一)制度荐举
四科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 毅多略,遇事不惑,才任三辅令。(《汉官 仪》卷上)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02
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 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 点。
1. 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基本形式。
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各省举行,会试在京城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 生通过不断考试,获取不同等级的功名,以取得官员选拔的资格。
2.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1. 按功晋升
根据官员的功绩大小, 决定其晋升与否。 01
2. 按资晋升
根据官员的资历和经验, 02 给予其相应的晋升机会。
4. 举荐
通过他人的举荐,可以 04 获得晋升的机会。
3. 选拔考试
03 通过选拔考试,考察官员 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以确 定其是否具备晋升资格。
4. 官员晋升制度的利弊得失。
中国古代官员晋升制度是依据考试成绩、工 作表现、上司评价等综合因素来决定,这种 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但也可能导致官员只关注上司评价,忽视百 姓利益。此外,由于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容 易产生不公平现象,也可能导致官员为晋升 而过度竞争,缺乏合作精神。因此,在实施 官员晋升制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以确保选拔出优秀的 官员,更好地服务社会。
2. 科举考试制度及其利弊得失。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依据才能而非 出身或财富。科举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如考 试内容单一,忽视实际能力,考试作弊等。另外,科举考试制度在后期逐渐僵化,束缚了思想,不利于 社会发展。总体来说,科举考试制度既带来了一些益处,也有其局限性。
5. 清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清朝科举制度在明朝的基础上有所改革。首先,考试科目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加强 了选拔的严格性。其次,清朝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调整,强调了四书五经的重要性,减弱了 诗词歌赋的影响。此外,清朝科举制度中还引入了资格审查制度,对考生的出身、品行、学识等方 面进行全面考察。这些改革与发展的目的是选拔更优秀的官员,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
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
私门养士“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公门养士 一、选士的方式 (一)招聘
(二)举荐
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
(三)自荐 毛遂自荐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
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
2、世卿制的发展 到了周代,世卿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当时推 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集合在一起,使得王室 和诸侯国内的官制和卿士以嫡长子世袭罔替的形 式固定了下来。因此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贵 世 宗 族就是大小封君,他们世代占有田地,也世代垄 卿 制 断官职。 法
制
以血缘为纽带 分配国家权力
通过嫡长子继承制 将贵族的财产和地位 固定下来
乡试会试录取后为进士进入翰林六部或担任内阁中书知县清朝录取后为贡士录取后为举人取得做官资格通过岁考成为秀才获得乡试资格乡试会试殿试3清末科举的终结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维新运动的背景下庚子巨创之后停科之议更加激烈时局多艰辛科举清光绪帝在二十四年停用八股
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Table of Contents
其他选官之法
01 荐举保任
臣属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自春秋开始,历代皆有。
02 征辟
自汉武帝开始推行,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
03 国子监生
贡生或荫生入监读书,考试合格后获得入仕资格。
04 门荫 门荫制度是指依靠前辈的官位(地位)、功劳保任后代为官
(比前辈低一级) 的制度。它始于秦汉,完备于唐(门资), 清代称为荫叙。 05 赀选 商鞅变法时开始。在朝廷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以买官的形式
(4)明清科举 明清科举到达了巅峰,“卿相皆由此出”。 明清时期,地方州府学与科举合流,童生需要入学后通过 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秀才方能参加乡试。在考试程序上, 形成了“童、乡、会、殿”四级。 考试内容:八股文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中01. 官员选拔制度
02. 官员管理体制
03. 科举考试制度
04. 官员的任免与升降
05. 官员的监察与考核 06. 官员的俸禄与福利
01
官员选拔制度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 阐述您的观点。
1. 推荐和考选制度并存
官场的一份子。
04
官员的任免与升降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 阐述您的观点。
1. 升降制度的灵活性
中国古代官员的升降制度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一方面,升降标准 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会根据官员的具体表现、能力、政绩等多 种因素进行调整。例如,官员若表现出色,可以获得升迁嘉奖; 若工作不力,则可能受到降职处分。另一方面,升降制度并非单 纯的奖励惩罚机制,而是与官员的选拔、培养、考核等环节相互 联系。
03
科举考试制度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 阐述您的观点。
1. 历史沿革及发展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中,科举考试制度的 历史沿革及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科举制度起源 于隋朝,旨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贵族世袭 的特权。唐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设立了进 士、明经等科目,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宋 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加 强,建立了殿试制度,使得皇帝能够直接掌控用 人的权力。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达到了鼎盛 时期,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缺乏创新意 识、过分强调八股文等。总之,科举考试制度在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宋朝官阶复杂,有不同官阶并立的情 况,也有文武官不平等的情况。宋朝还 出现了官阶与职务分离的现象,官员任 职时,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官阶。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对比研究[摘要]:官吏选拔制度,随着朝代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
对比研究并探讨自古至今的选拔制度演变和发展,为现今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借鉴作用。
同时,提出对现今公务员制度的要求。
[关键词]:选拔制度;特征;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一、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汉朝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朝的科举制,即从世袭、举荐到公开考试的过程,其间,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不断加以变革、调整其制度,以至于进一步完善。
1、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选官标准的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度是社会发展都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王室、贵族凭借宗法的血统世代承袭着高爵显职,从而控制整个奴隶社会的统治权。
一方面,世袭制不仅“造成”了国家的出现,而且相伴产生了奴隶制,在人类历史上采用了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制排除了国家官吏的正常更新和交替,任人唯亲,对后来的官吏选任制度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最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这种选官制度走向死胡同。
2、“无功不受禄”的军功爵制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在实践中日益认识到世卿世禄制的弊端,选择继承人已开始突破嫡长子继承的旧制,注意任用贤能。
加上各诸侯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军功爵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根据战场上杀敌多少、战功之大小而赏给爵位,立功任官。
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和冲击了世袭制。
3、以举荐为主要方式的选官制—察举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察举征辟制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合称。
所谓察举,就是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三公、九卿国相等将本人发现或乡闾评议的出众人才向朝廷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授予官职。
所谓征辟,是指皇帝下诏聘请全国特别有名望的人士入朝参政,被征召者多为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
古代的官吏选任制度
古代的官吏选任制度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来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这个观点,自法国的伏尔泰等人首先论述以来,似乎已成公论。
其实,即使是为了形象表述,并非恰当地将专制社会的官员比附为法制社会的公务员,古代的科举考试也不等同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的由来古人任官,必先具备“出身”,诸如门荫任子,察举征辟,吏道军功,科举及第,都是出身。
有了出身,还须经过人事部门举办的考试才能正式授职。
约在西汉中后期陆续出台的一些措施,如博士必须策试授职,吏道必须先试书律等,大抵就是从考察文化素质和仕宦能力意义上之“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渊源了。
至东汉,由点及面,逐步铺开。
先从弊病最多的举荐辟召几种资格入手。
光武帝提出的原则是:“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授试以职”,就是凡以这类资格入仕的,一概要经过考试才能授职。
不过证之实践,这种在当时来讲犹属“新生事物”的做法,好像要到安顺时期才最终形成制度化。
大致情况是,凡获取这些资格的人,一律先到三公府署参加笔试。
原先身份是学生的“试家法”,就是教师传授的专科经典。
原先身份是文吏的“课笺奏”,就是公文写作。
试卷还要誊录副本,派专人送至尚书办公的端门(皇宫的正南门),由尚书复审。
此为王光谦在《汉书集解》中的讲法。
但《后汉书》卷六一记,后来尚书省内有个争论:尚书张盛建议取消“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门”的办法。
尚书令黄琼反驳说:“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
”似乎也可理解为先在公府初试,再去端门复试。
《后汉书》卷四四以及注引中,还记有一个实例:南郡毕容人胡广,“少孤贫”而“学究五经,古今术艺皆毕览之”。
可能是贫困的缘故,没去太学深造,“随辈入郡为散吏”。
其后南郡太守法雄的儿子法真从故乡来父亲任上探亲。
父亲召开机关大会,他躲在窗后观察,对父亲说胡广是人才。
于是法真为胡广办了一个“察孝廉”的资格,送往京师。
因为其原先的身份是吏员,只能“试以章奏”,而非他最擅长的儒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