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赋体文学
汉赋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有哪些名篇?
汉赋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有哪些名篇?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西汉、东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
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是所谓“骚体赋”,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等;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等;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尽管散体大赋有其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弊病,但在中国文学史上,汉赋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
它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辞句以及技法方面,在促进文学观念的形成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汉赋
中国古代文学---汉赋展开全文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二、汉代骚体赋及其流变三、枚乘与司马相如四、东汉辞赋与张衡凡一代有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一)汉赋的涵义汉赋是兴盛于汉代的,以体物为内容偏重,以铺排夸饰为其艺术特点的便于吟诵的散文文体。
1、关于“体物为主”体物,即描摹景观和器物。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洞箫赋》《屏风赋》《柳赋》《笙赋》《扇赋》《灯赋》2、关于吟诵吟诵也就是带着特别声调的朗诵。
这恰恰显示了汉代文学过渡性的特点。
汉赋已经是较为纯粹的书面文学样式,但仍追求声韵的和谐、语句的整齐,以求诵读时的朗朗上口。
3、关于汉赋这种文体的名称由来一种认为取于诗六义中的第二义,风赋比兴雅颂,赋,即“铺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另一种认为赋之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取义于诵读。
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
还有第三种综合意见,认为赋作为文体之名,兼取铺陈与诵读二义。
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一)汉赋的涵义(二)汉赋的来源“诗源说”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辞源说” 《离骚序》又说《离骚》“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战国诸子说”刘师培“诗赋之学,亦出于行人之官”(二)汉赋的来源汉赋即是在《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文学样式。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 刘勰赋的产生与楚地创作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就现有资料来看,赋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楚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提到“屈原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就都是以赋名篇的作品。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以赋名篇,始于荀子。
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
《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
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
“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
《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
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
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第2章 汉赋】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第二章汉赋一、汉赋的兴起与演变(一)汉赋的源起荀子: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
屈原:与楚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秦散文:铺叙。
(二)汉赋的分期第一时期(高祖-武帝初年):骚体赋·楚辞余绪;贾谊、淮南小山、枚乘。
第二时期(武帝-东汉中叶):散体大赋(又称“汉大赋”);描绘体物(特点);劝百讽一(主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杨雄、班固。
第三时期(东汉中叶后):抒情小赋;抒情咏物(特点);张衡、蔡邕、赵壹、祢衡。
二、著名汉赋作家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枚乘:《七发》(散体大赋第一篇)——“七体”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万园之园”大国风范杨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散体大赋末篇),《归田赋》(抒情小赋首篇)赵壹:《刺世疾邪赋》三、汉赋的特点及影响从内容上说,大赋题材主要局限于宫廷都邑、上层社会生活的描写,供统治者阅读,为歌颂帝王功业和大汉声势。
在艺术上,为投合统治者的兴趣爱好,以炫博斗奇为能事,竞为宏丽浮夸之词。
(一)汉大赋的文体特征赋者,铺也。
铺彩擒文,体物写志。
——刘勰《文心雕龙》汉赋中的人存在于“琳琅满目的对象化世界中”。
——李泽厚《美的历程》(二)汉赋的影响“一代文学”的代表封建社会的词章家非常推崇汉赋1.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确实有着时代色彩。
赋是当时最适宜反映国力的文体,正如同唐诗一样。
2.丰富文学作品词汇、锻炼语文辞句、增进描写景物场面等文学技巧方面,表现出一定成就。
3.汉赋的兴盛,对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八讲汉代赋体文学
司马相如
(前179-前117) 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 成都(今属四川)人。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 病免。至梁,从枚乘等游。工辞赋,所作《子 虚赋》为武帝所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 赋》,武帝用为郎。曾奉使西南,后为孝文园 令。其赋富于文采,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 之乐,极尽铺张之能事,于篇末则寄寓讽谏。 原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二、政治的稳定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 环境。
三、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宫廷园林的兴建 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
四、统治阶级的提倡为其提供了巨大的 发展空间。
汉赋的发展过程与分类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全盛、成熟三个 阶段。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 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个时期主要 是骚体赋,代表赋作家是贾谊。从武帝到西汉末年的 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全盛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新体 大赋,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 扬雄等。从东汉开国到汉末的近两百年间,是汉赋的 成熟、衰落期。由大赋转变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有 班固、张衡等,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 先河。
内容
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 并通过他们讲叙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 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 本骨架。作品生动描绘出大汉帝国的富 庶繁荣,是大汉帝国盛世景象的艺术再 现。司马相如将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 则和验证的艺术旨趣紧密结合在一起, 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 义即讽谏作用的依归,较好的融为一体。
汉赋产生的基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荀子和宋玉首创的。荀子 作有《赋篇》,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赋”为自 己作品名篇的第一人,而形式上设为一问一答, 也为汉赋作了必要的准备。宋玉学习屈原的辞 赋,创作了《神女赋》、《高唐赋》、《风 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直接以赋命名的赋 体作品。在内容上,由侧重抒情转为侧重咏物 叙事,并且开“微讽”先河;手法和形式上, 写景状物比屈原作品更加夸张,词藻更为汉赋奠定了基础。
汉大赋艺术形式之美
汉⼤赋艺术形式之美汉代是赋的成熟和全⾯繁荣的时代,赋作为⼀种新兴的独特的⽂体,它是诗歌和散⽂结合的⽂学形式,是诗歌的散⽂化和散⽂的诗歌化。
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有散⽂句型⾃由,⽆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
兼具诗歌与散⽂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体。
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成为两汉⽂坛的主要⽂学形式,故有汉赋的专称。
汉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着变化和发展,不同的作家,也因为时代、经历和思想的不同,他们的赋作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调,⼀个作家也因为创作动因不同,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汉代赋呈现出不同格调,⼤体上经历了骚体赋、⼤赋、抒情⼩赋三种类型。
作为汉赋的主体是汉⼤赋,即那些游猎、宫苑、京都赋。
这类赋在篇章结构上多采⽤主客问答的形式,抒情成分少,朱熹所说“赋者,敷陈其事⽽直⾔者也”(《诗集传》卷⼀),说明赋的特点是以夸张的语⾔着重于铺叙和描写。
此外,赋,在其⾏⽂中往往是韵散间出,或夹有楚辞式的语句,但就通篇来说是间有韵⽂的散⽂。
这类赋是沿着荀宋赋的路线演化变化⽽来,因适应汉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得到充分的发展。
枚乘的《七发》已初步具备这类赋的体制,⽽到了司马相如⼿中达到了完善的境界,从此汉⼤赋⼀直以司马相如的赋为模式⽽持续到东汉末年。
这类赋与楚辞作品区分明显,不存在辞赋混称的情况(辞赋混称主要发⽣在后来⼈们对汉初兴起的述志抒情赋与汉代作家所写的楚辞作品的区分上)。
枚乘的《七发》标志汉⼤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汉⼤赋的艺术形式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内容上极度的铺张扬厉,使作品极具巨丽之美,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严正的艺术旨趣紧密地结合在⼀起,反映着物质富有、精神欲望膨胀的时代精神。
极度的铺张扬厉,这也反映着时代的精神。
汉武帝的时代,物质财富⾼度增长,帝国的版图⼤幅度扩展,统治者的雄⼼和对世界的占有欲望也随之膨胀。
辞赋的分类与朝代演变
辞赋的分类与朝代演变赋体,辞赋学名词。
赋体是指辞赋的体制或体裁,对于辞赋的创作有其相应的创作规范。
辞赋体裁不同,风格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根据辞赋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同,辞赋的体裁被分为若干种。
赋体的变化是随着辞赋的发展史而产生和演变的。
屈原的作品《离骚》开启辞赋史的源流,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演化,已形成了骚体赋、汉大赋、骈体赋、骈文律赋、白话赋等不同的发展时期,辞赋随着体裁的变化而形成了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
学者将赋体分为四种:一曰古赋,二曰俳赋,三曰文赋,四曰律赋。
古赋古赋包括战国末期荀子的《14赋篇》和汉赋。
荀子《赋篇》分别写了礼、知、云、蚕、箴等5种事物,以韵散相间和问答体的结构方式,“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汉赋渊源于荀子《赋篇》,并在文学体制上接受了楚辞和战国恣肆文风的影响。
汉赋又包括汉初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的骚体抒情赋;西汉前期至东汉中期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的散体大赋;东汉后期以赵壹《刺世疾邪赋》为代表的抒情小赋。
其中,汉代散体大赋是为正宗。
俳赋俳赋,赋体的一类。
即骈赋。
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
“俳”的本义是游戏。
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
“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
俳赋,魏晋体制未严。
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未讲四声八病。
如曹植的《洛神赋》基本上顺语势作流水对,有三言句、六言句及骚体句。
而西晋陆机的《文赋》以六言句为主,两句对联,体制已趋严整,但句式不避参差。
俳赋,南朝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声律;渐趋四六,渐近律赋。
如庾信的《小园赋》,除连接转折的虚词外,句子字数虽有参差,但基本为四六节奏,两句一典,隔句对仗,犹如对联串缀成文。
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欠备。
所以程杲说:“四六盛于六朝,庾、徐推为首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提纲第二编秦汉文学一、文学常识1. 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李斯散文多具实用性特点,其散文代表作《谏逐客书》对偶句较多,故被称为“骈体初祖”。
2.汉赋按时间先后发生体制变化,依次为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3.骚体赋作家作品主要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哀二世赋》、《长门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等。
4.汉散体大赋主要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四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河东赋》;东汉散体大赋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5.东汉抒情小赋主要有:张衡《归田赋》,它是汉代抒情小赋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千古田园赋之祖”;赵壹的政治抒情小赋《刺世疾邪赋》等。
6.汉代乐府民歌现存40余首,主要保留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
汉代乐府体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它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特点。
7.汉代文人五言诗:班固《咏史》是现存第一首文人五言诗;秦嘉《赠妇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东汉中后期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8.汉代骚体诗主要作品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刘彻《秋风辞》、张衡《四愁诗》等。
9.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班固等著的《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跟《史记》富于情感性、尚奇尚神特点相比,《汉书》则节制喜怒哀乐,显得平实、谨严、整齐。
11.西汉前期的论说文主要有:陆贾的《新语》、淮南王门客所著的《淮南子》、贾谊的《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枚乘《谏吴王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等。
12.西汉中后期论说散文主要有:司马迁《报任安书》,东方朔《答客难》,董仲舒《春秋繁露》,扬雄《法言》等。
汉赋的概念及特点
汉赋兴起的原因
政治稳定,经济实力雄厚,国威大振。 统治者的提倡。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年),洛阳人。西汉初 著名政治家。有赋七 篇,今存有《吊屈原 赋》、《鵩鸟赋》和 《旱云赋》三篇。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的创作
(a)《吊屈原赋》 “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 植。 ” (b)《鵩鸟赋》 “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 自广。”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 ——刘熙载《艺概· 赋概》
汉赋的特点
在虚拟的框架中以问答体的架构方式来展开内容。 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 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 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 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 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夸张铺陈,气势宏伟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以大量的连词、对偶、俳句层层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 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 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 犬马、畋猎驰逐的壮观场面。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 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 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
司马相如
(1)司马相如:约前179 -前118。初名犬子,因 慕蔺相如而改名。字长卿。 蜀郡成都人。 (2)作品:《汉书· 艺文 志》著录有他的赋二十九 篇,今存六篇。其赋作以 《子虚赋》、《上林赋》 最著名,是汉代新体赋的 典范作品。《大人赋》、 《哀二世赋》、《长门 赋》、《美人赋》
“百城赋”古典文体绽放的现代魅力
摘要:赋这种古典文学体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活跃起来,并成为有生命力的新文学体裁,文章以“百城赋”为对象,研究其以古颂今的功用,推陈出新的文体特点,独具一格的句式特色以及以古(鉴)证今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百城赋;以古颂今;文体特点;文化意义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级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的增长必然要求文化软实力的增长,国学的复苏和复兴是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回归的重要途径,而今,让我们眼前一亮的精彩景象就是辞赋的活跃,网络杂志等媒体上的赋文此起彼伏,赋频频出现在一些大型庆典活动中,及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上。
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光明日报》开辟了“百城赋”专栏,同年3月7曰《西安赋》亮相《光明日报》,刊载了以《广安赋》为代表的160余篇赋。
“百城赋”专栏的推出,达到了借助“赋”这种文体、文学现象来实现复苏民族传统文化的效果、目的,也集中展示了主流文化中的政府声音。
以古颂今的新时代乐章赋作为一种旧文体,已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中。
而今,古典文体赋不断地复苏、复兴,影响不断扩大,“百城赋”的出现是在辞赋良性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古典文体的复兴活动。
古树放新花,这些辞赋不再是食古不化的旧文体,而是洋溢着时代气息的新篇章。
赋文体的特点是“铺采擒文,体物写志”。
赋是铺排的艺术,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极尽铺陈,典雅华美,“百城赋”的辞赋,亦尽铺陈之事,写志之功,比如,《重庆赋》首先将重庆的地理、物产的声貌态势铺排而来,气势非凡,继而一一展现了其历史文脉,详述发展轨迹,铺陈了各时期的历史地位,罗列巴蔓子、刘备托孤、钓鱼城、秦良玉、邹容、李白、杜甫等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物象广大,物体繁丰,言辞雕琢,辞华藻丽,展现了千年来重庆历史的发展变迁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变化。
《重庆赋》表达了对重庆直辖的礼赞,实现了对重庆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的一种诠释。
从班固的《两都赋》看汉大赋的体制
从班固的《两都赋》看汉大赋的体制
徐好文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1)004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赋体文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赋以其雄浑、壮阔的艺术效果反映了大汉帝国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而写京都、田猎的骋辞大
赋尤其能反映汉赋的特色与时代精神.本文试图以汉大赋的代表作品班固的<两都赋>为出发点,考察汉大赋在体制、风格方面的特点.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徐好文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班固的“赋颂”理论及其《两都赋》“颂汉”的赋史意义 [J], 何新文;王慧
2.《文选》李善注京都赋引诗考论--以卷一班固的《两都赋》李善注为例 [J], 李
光先
3.班固《两都赋》中祭祀诗与祥瑞诗的主旨及历史背景 [J], 丁玎
4.班固《两都赋》名物铺陈特点 [J], 唐樱艳
5.东汉时期的两都之争:以班固《两都赋》为例 [J], 刘成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大赋名词解释
汉大赋名词解释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赋的一种,是赋的一种最高形式。
汉大赋通行于汉代,起初由王褚创作,后来被许多文学家继承、发展和完善。
《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大量的汉代赋作品,其中包括了汉大赋。
所谓“赋”,指的是一种以辞章华丽、韵文优美为特征的文学形式。
而“汉大赋”则是在这一形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借鉴了赋的特点,并加入了更多变化和创新。
汉大赋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篇幅较长,一般都是几千字以上,有时甚至达到几万字。
整篇赋分为若干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和写法,但又与整篇赋紧密联系在一起。
赋中的辞章华丽、气势磅礴,充满了诗歌般的韵律和表现力。
汉大赋的内容丰富多样,主题广泛。
既有表达对政治、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议论的赋,也有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赋。
不论是咏史抒怀,还是讴歌功绩,都能在汉大赋中找到对应的篇章。
赋中的描写手法也非常丰富多样,不仅有写景、描写人物、描写事件的手法,还有借用典故、引用诗句的手法,使赋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汉大赋的创作有一定的技巧和要求。
首先,要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才华,能够驾驭长篇赋的写作。
其次,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捕捉到社会变化和个人体验,将其转化为美丽的辞章。
最后,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能够灵活运用典故、诗句等文学素材。
汉大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古代文学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文献的珍贵载体。
通过汉大赋,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传承。
同时,汉大赋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范式之一。
总而言之,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其辞章华丽、气势磅礴,既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
关于赋的发展~有哪些代表分类?
关于赋的发展~有哪些代表分类?想请问一下关于赋的发展骚赋短赋骈赋古赋它们各代表是谁呢?又有哪些著作?战国,<楚辞>:开后代赋之先河。
荀卿赋(短赋):战国,<荀子.赋篇>,仅存礼、知、云、蚕、箴五篇(最早以赋名篇者)。
汉赋(古赋、大赋):1.骚体赋(楚辞体):楚辞形式。
西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2.散文体:源自荀子赋篇。
汉赋四大家: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大人赋>、<游猎赋>、<难蜀父老赋>、<哀二世赋>。
西汉,扬雄:<反离骚>、<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解嘲>、<逐贫赋>、<蜀都赋>(开启京都大赋之风)。
东汉,班固:<两都赋>、<幽通赋>、<答宾戏>、<竹扇赋>。
东汉,张衡:<两京赋>、<思玄赋>、<归田赋>(开魏晋南北朝小赋之先河)。
其余作家:西汉,枚乘:<七发>。
西汉,王褒:<洞箫赋>(咏物赋之成熟作)、<九怀>、<童约>。
魏晋南北朝,骈赋(俳赋、小赋):曹植:<幽思赋>、<洛神赋>。
王粲:<登楼赋>、<初征赋>、<槐赋>、<征思赋>。
徐干:<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
潘岳:<闲居赋>。
陆机:<文赋>(文学批评)。
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之典)。
陶渊明:<闲情赋>、<归去来辞>。
汉大赋的特点
汉大赋的特点
一、汉大赋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
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是以汉代的思想精神为背景而创作的一种古典艺术作品。
汉大赋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它不仅是记录历史的文学,也是一种思想文学,蕴含有中华文化历史情怀,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多样变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汉大赋由诗歌组成
汉大赋是一种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体裁,由以武陵、王仲祥和任城三人为代表的汉代古典诗坛所重新创作出来的,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诗体的影响。
汉大赋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揭示批判社会问题,抒发思想观念,非常有意义。
三、汉大赋写作风格独特
汉大赋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不仅是文字表达,也包括作品的叙述形式、题材、结构和语言表达,都显示出汉大赋与众不同的特质。
它采用古典文学体裁重塑古代社会历史,透过艺术文字表达出四大国社会变迁的历史景象,把深刻的历史思想凝练在古典文学形式里,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汉族传统文化的积淀。
四、汉大赋蕴含历史思想
汉大赋蕴含历史思想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它用古典文字表达出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历史变迁和社会运动的思想凝聚,是一种关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的总体反映。
汉大赋还使用象征性的文字,体现汉代思想文化观念,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社会伦理定位融入其中,对后世文学史及文学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
五、汉大赋历史意义重大
汉大赋的历史意义重大,它记录了汉代的历史以及中华文化的气息,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及思想风貌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文献。
汉大赋不仅是反映汉族传统社会精神的文学偶像,也是中国珍贵的文物,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都邑赋的历史贡献与生命力解析
都邑赋的历史贡献与生命力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是与诗文并列的主要文体之一,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成就。
但自上世纪初,它不仅在创作上受到冷落,极少有人从事,而且在研究上也被忽视。
然而自《光明日报》连续刊载“百城赋”以来,美文联翩而出,世人称赏,可见赋体经历一段伏流以后,又在华夏大地喷涌而出了。
因而赋体,即使是曾与封建政治有密切关系的都邑赋,它在历史上的是非,以及它的生命力,还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京都大赋起于汉代。
先有扬雄的《蜀都赋》,夸赞其乡土,继有班固的《两都赋》为此一文类树立了典范。
嗣后,张衡模拟班固写了《二京赋》。
到晋代左思历时三十余年,写成万言以上的《三都赋》,成为赋中巨制。
《三都赋》虽然是京都大赋带殿后性的辉煌,但其后都邑赋仍然以较短的篇幅,相对省净的形式,绵延不绝(明代大赋仍多)。
直到清末,还有程先甲以《金陵赋》著名。
京邑赋,尤其是历代京都大赋,有很强的政治性,它一般都在国家统一稳定时出现。
“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文心雕龙·诠赋》),藉对宫殿壮丽、财阜民康、仪礼完备的描写,宣扬朝廷的功业与威德,起到使四方向慕,人心归顺,加强国家统一安定的作用。
班固写《两都赋》,背景是东汉王朝建立后,“京师(东都洛阳)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西土(西都长安)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阳之议”(《两京赋序》),于是班固乃作赋,批评西都的奢侈,赞扬东都的法度,为东都作为稳定的政治中心,制造了强有力的****。
左思的《三都赋》作于晋统一之后,这时需要有大著作来宣扬作为国家安定统一象征的京都,以京都位居中心,覆盖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鼓舞人心。
左思在赋中,代表方隅的西蜀公子、东吴王孙夸赞蜀吴两地,而代表统一的魏国先生发表宏论,陈述魏都优越,指出:“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不以边垂为襟也。
长世字甿者,以道德为藩,不以袭险为屏也。
”于是吴、蜀二家为之折服。
从而表现了人们对于三国归一的认同,这正适合西晋初年的政治需要。
汉赋 名篇 汇总
吊屈原赋《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作品。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此赋。
此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
作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
作者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
此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开汉代辞赋家追怀屈原的先例。
作品原文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2),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3),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4)。
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5)。
谊追伤之,因自喻(6)。
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7)。
侧闻屈原兮(8),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9)。
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10)。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11)。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12)。
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13)。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14)。
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15);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16)。
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17)。
斡弃周鼎,宝康瓠兮(18)。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19)。
骥垂两耳,服盐车兮(20)。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21)。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22)。
谇曰(23):已矣(24)!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25)?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26)。
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27)。
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28)?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29)?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30)。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31)?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32)。
见细德之险征兮,遥增击而去之(33)。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 (2)
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
沈约——理论贡献最大 谢朓——创作成就最高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可说是家喻户晓。司马相如 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 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 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 令王吉家里。卓文君,是
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
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 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 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 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 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三、两汉乐府诗及东汉文人诗
1、两汉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后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辉煌的 里程碑。
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代表作:《上邪》《孤儿行》《妇病行》《东门行》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中最优秀的 作品,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
意义:实现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
——《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
四、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文学 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后的文学创作,以曹操、 曹丕、曹植三父子为中心。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 山水诗。
曹丕《典论·论文》——我国文学批判史上第一篇专门性 的论著。
曹植——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街市上开了一个酒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从此而来。
西汉时期 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刘歆
3、东汉时期
班固——《两都赋》——奠定了他在辞赋史上的地位, 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张衡——《归田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 园隐居乐趣的作品,为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基础。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赋体式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赋体式
【—之赋体式】,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汉赋的体式
汉赋承继了《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稀释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为通过图画事物去抒写情志。
此外,趋向散文化,经常采用修辞手法,对偶的整齐句法,既民主自由又细致,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即为骚体诗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诗赋又都比较吻合于散文,有的全然可以归为散文的范畴。
诗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似。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从汉高祖至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田延彦壮丽居多,因而又被称作“散体大赋”,代表作品存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这段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总结:最早发生于诸子散文中,叫做“长诗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就是诗向诗赋的过渡阶段,叫做“哦诗赋”;汉代正式宣布奠定了诗赋的体例,称作“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至律体叫做“律诗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下诗赋,称作“文赋”。
中国文学通论(1)单元辅导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汉赋在五言诗
中国文学通论(1)单元辅导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汉赋在五言诗兴起之前,赋几乎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唯一文学形式,赋体文学的创作也在汉代达到了最高峰。
赋被后世誉为汉代“一代之文学”。
汉初的辞赋多为骚体赋。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枚乘的名作《七发》代表了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甘泉》、《羽猎》、《长杨》、《河东》四篇大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归田赋》。
张衡的《归田赋》之后,抒情小赋的创作越来越普遍,最终取代了大赋成为赋的主流,并且一直延续到六朝时期。
汉代的散文汉代的散文,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分为三大类:哲学政治文化批评类散文、历史散文与书信书奏类散文。
哲学政治文化批评散文简言之,哲学政治文化批评类散文是指研究哲学问题、探索政治理论、讨论政治形势、关注文化现象、致力文化建设,评论时局、提出建议、评点政策一类的文章,一般文学史教材又把它们称之为“政论散文”。
陆贾《新语》,共12篇。
贾谊(前200——前168)的政治文化批评散文,代表着汉代政治文化批评散文的最高成就。
文学性较高的代表作是《过秦论》(上、中、下)。
晁错(前200——前154)《论积贮疏》。
一批感慨士不遇时的作品,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等。
王充的《论衡》。
王充对谶纬及虚妄文风的强烈反感与尖锐反击使他的文章很难得地显示出一种激情——这可能是先秦诸子文风的回光返照。
王充的“三增”(《语增》、《儒增》、《艺增》)是他梳理汉语表达习惯,试图纯洁语言的一种可贵努力。
汉语经儒、道而来,成为一种诗性语言,讲究的是表达的效果,以耸人听闻,而忽视的是事实与分寸。
在王充批评的种种虚妄之事里,确实有不少是由于古代典籍与古代传说中夸饰的、诗性的语言表达所造成的。
假如语言不能保持它的清晰性、纯洁性、科学性、逻辑性、严密性,不能保持它内在的秩序与平衡,这个已经成为我们思维工具的语言,必将毁坏我们的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明日报/2008年/1月/12日/第007版
文化周刊
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
——浅谈赋体文学源流和艺术魅力
杜晓勤
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中,赋是一颗可以与诗媲美的艺术奇珍。
古人往往诗赋并称,这不仅是因为《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对赋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因为赋自有其别于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诵谓之赋”,这就将赋与当时配乐歌唱的诗划清了疆界。
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清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则揭示了以汉大赋为代表的赋体文学多铺陈名物、排比辞藻的鲜明特色。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赋在表现题材和文体形式上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将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等十五类,可见到当时赋体文学作品的描写内容和表现题材已经相当广泛多样,几乎无所不包。
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则将赋的体制分为古赋、俳赋、文赋、律赋四类,也充分说明了赋在不同时期体制上的变化和特色。
近来在光明日报中连续刊登的“百城赋”,就题材而论,属于自汉京都赋发展而来的都邑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左思《三都赋》等京都赋,都是以表现京城的壮丽为主,极力夸耀帝国的声威,歌颂君主的功德,即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所云:“体国经野,义尚光大。
”都邑赋发展到后来,也开始描写京城之外的郊县和其他城市了,如宋杨侃就作有《皇畿赋》,主要描写汴京各郊县的风土文物,洋洋成篇。
元赵孟頫的《吴兴赋》、明黄佐的《粤会赋》也都不是写都城的。
清陈元龙在《历代赋汇》中将这类赋作统称之为“都邑赋”。
而今人新作“百城赋”中,既有歌颂祖国首都的《北京赋》,也有赞美各大省会城市的《杭州赋》、《沈阳赋》,还有称赏一些饶有特色、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的《大连赋》、《南通赋》。
这些作品无不继承了古代都邑赋的创作传统,大多先言此城地理之优、山川之要、得名之由、历史之久,次数此城前代先贤、当世英才,或写此城风景之美、胜迹之众,再记此城传统产业及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之新发展,作者咏歌中憧憬、自豪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于培养市民爱国、爱乡之情,功莫大焉。
从体制上说,“百城赋”中的作品体式大多类似古赋中的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赋之一种,代表作品主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这些作品大多篇幅较长、规模宏大,句式上骈散相间,体制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对话体。
其中首尾用散文,中间部分用韵文,韵文常以四、六言为主,亦杂以三、五、七言甚至更长的句子。
节与节之间多用“于是乎”、“若夫”、“况乎”、“岂必”等连接词。
就已经发表的“百城赋”作品而论,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谋篇的作品主要有《酒泉赋》、《兵团赋》、《澳门赋》等。
这些作品的结构也类似主客问答体汉大赋,都在开头通过两个虚拟人物的简单对话,介绍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便引起下文。
赋的主要部分即由虚拟的“主”或“客”的高谈阔论构成,极力向对方夸赞此城之美。
新刊“百城赋”中的《澳门赋》主体部分,即类似汉大赋中班固的《两都赋》,也是一人一气呵成,由“而已君”向“罗山”陈说其“澳门虽小而大”之由。
而《兵团赋》和《酒泉赋》则采用了枚乘《七发》一问一答体联缀成篇。
另外,汉代主客问答体大赋的结尾都是一个模式,必以一方向另一方心悦诚服而告终,往往在结尾时加上一段韵文。
新刊《酒泉赋》、《兵团赋》、《澳门赋》也分别是以“玉门关内客”、“胡杨”、“罗山”等“客”首肯主方之论终篇,而且《酒泉赋》结尾“乱曰”后亦附有一首五言诗。
汉大赋中也有一些作品如王文考的《鲁灵光殿赋》、扬雄的《甘泉赋》等,并未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谋篇布局。
这些作品的开头往往有小序,交代作赋的缘由,结尾则喜欢采用“楚辞”的“乱曰”或“辞曰”,以韵文来颂赞所赋咏之宫殿或都城。
“百城赋”中的大部分作品也未采取主客问答体,而是直接铺陈叙写。
虽开头有小序如《香港赋》者不多,然结尾用韵文绾结者却不少,如《岳阳赋》之“乱曰”、《烟台赋》之“祝曰”、《洛阳赋》之“歌曰”,而且《深圳赋》、《嘉兴赋》、《大连赋》等作品结尾用的韵语也刻意用了带“兮”的“楚辞体”。
汉大赋最为人所关注的艺术手法是铺张扬厉、踵事增华。
这首先表现在铺陈叙写事物时,面面俱到,穷形尽相。
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写楚国云梦泽时就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各个角度作淋漓尽致的描绘,新刊“百城赋”中也有不少作品袭用了这种写法,如《池州赋》就分别从“城之东南”、“城之西南”、“城之西北”分别赋咏池州风土人物之盛,而《岳阳赋》、《广州赋》、《南通赋》、《嘉兴赋》则从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各个层面,一一列举,亦与司马相如所云“一经一纬,一宫一商”(《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答盛览问)的写作手法相似。
其次,汉赋在描写事物时,喜欢大量使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铺陈渲染,层层递进、推波助澜,形成波澜壮阔的场面和雄浑凌厉的气势。
新刊“百城赋”中有些作品也具有这样的艺术特色,如《北京赋》歌颂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之新气象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石景山高炉钢花璀璨,十三陵水库绿波凝玉,历史博物馆挺立正阳门旁侧,英雄纪念碑矗峙天安门前壁。
红旗牌轿车驰过观礼台,喷气式战机翱翔上蓝天,两弹一星冉冉升空,九重奏响东方红。
”颇有气势。
《洛阳赋》写城中宜于旅游休闲之状时,也是迭用对偶,着意渲染:“高楼林立,民居悠闲。
绿茵铺地,四水横贯;岸柳抚风,歌发舟船。
鲤吹洛浪,戏银发之垂钓;波摇鸥影,穿水映之蓝天。
河连水道,环清流以过巷;花开街圃,溢馨香于游园。
诗吟情侣,月窃听而怀笑;韵惹嫦娥,心萌动欲下凡。
夜赏喷泉,灯光音乐传逸趣;日听豫剧,水袖青衣舞翩跹。
品尝美味,乐啖九都老水席;研讨诗文,漫读文坛新《牡丹》。
”既有韵律,又有气势。
俳赋,又称骈赋,是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其主要特征是追求字句整炼、音律和谐,有的还讲究平仄合律,如鲍照的《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新刊“百城赋”中的绝大多数作品也都力求句式整炼、俳偶,其中《北京赋》、《洛阳赋》等作品辞藻绣错绮交、音韵抑扬顿挫,有金声玉润之美。
《呼和浩特赋》则不仅注重句式之对仗,而且讲究句末之用韵:篇中既有一段一韵,亦有段中换韵;多押平声韵,也有仄声韵,轻重清浊中饶有错综之妙。
研波讨源,纵览古今,我以为:悠悠赋史,汉大赋最盛;煌煌汉赋,都邑赋尤佳。
今之“百城赋”,用千古常新之美文体,赋咏神州百城之新气象,正可谓:文质并取,风骚两挟。
赋体再兴,当其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