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心理气氛及其类型

合集下载

《体育心理学》知识点

《体育心理学》知识点

体育心理学1.反应时概念、分类、举例概念:是指从刺激的出现到第一个反应开始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又称反应时间或反映的潜伏期。

分类: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举例:P16简图2.运动动机的种类(1)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3)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3.迁移的种类、概念种类:千亿哟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概念: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称作技能迁移4.动作技能的分类,举例分类:(1)封闭性与开放性动作技能(2)不连续性、系列性和连续性技能(3)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举例:(1)封闭性动作技能有投掷铅球、篮球罚篮;开放性动作技能有乒乓球接发球(2)不连续性技能有投掷铁饼、标枪、举重等;系列性技能有三级跳、跨栏、跳高等;连续性技能有游泳、短跑、滑冰、自行车等(3)低策略性技能有举重、田径、游泳、体操等;高策略性技能有羽毛球等5.焦虑的概念焦虑是指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6.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心理技能训练分别有哪些认知理论:表象训练、认知训练、自信训练、暗示训练行为主义理论: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系统脱敏训练、模拟训练7.表象训练的概念及相关内容概念: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能动作或运动情境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作用:(1)表象训练不仅有利于加快运动技能的学习,巩固和改善已学会的运动技术动作,还有助于演练战术(2)可以帮助练习者加深对运动战术的理解、演练实战中运动技术的运用(3)表象训练具有调节人的情绪以及生理唤醒水平的作用原理:1.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2.符号学习理论 3.唤醒—注意理论应用:1.提高学生和运动员表象能力的方法2.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结合项目的表象训练8.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1)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2)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3)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4)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9.目标定向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内容目标定向概念: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加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1.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和沉浸感。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布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等方式来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和学习。

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关心学生的需求和困难,提供个体化的支持和指导。

3.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动机。

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给予适当的奖励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4.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指学习环境中的互动和合作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学习压力: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努力,但过度的学习压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合理地设置学习目标和任务,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6.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

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满足学习需求和拓展学习空间。

总之,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学习氛围、学习压力和学习资源等方面。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该重视这些要素的作用,积极地调整和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教学气氛的多维分类及其特征

课堂教学气氛的多维分类及其特征

课堂教学气氛的多维分类及其特征摘要:课堂教学气氛是既陌生又熟悉的课题。

只有对课堂教学气氛进行合理分类,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教学人员自觉创设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气氛;心理环境;情绪情感2.张清(1975-),男,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武警工程学院讲师。

一、课堂教学气氛概念的界定气氛,一般认为是存在于周围能使人感受到的景象。

教学气氛即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课堂教学气氛界定为: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

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特有的学术和实践背景出发对课堂教学气氛做出了界定。

笔者从有限的材料中提取了本人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如下观点:“情感态度说”。

德国当代著名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认为课堂教学气氛是,“成功的教育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是情感、情绪状态及对教育抱有好感或厌恶等关系的总和。

①“气氛情绪说”,美国加里·D·鲍里奇认为,课堂教学气氛就是“由师生共同发动的并浸染于其中的气氛或情绪”。

②“气氛情绪状态说”。

Paul R. Burden & David M. Byrd 认为课堂教学气氛, 存在于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气氛和情绪状态。

③“课堂质量说”。

F· W· Parkay 和B·H·Standford 认为,课堂教学气氛是由师生在课堂中的交往及其方式和程度决定的课堂生活质量。

课堂教学气氛与课堂动力一起决定了课堂文化。

④“公共情绪状态说”。

施良方教授将课堂教学气氛界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

”⑤“情绪情感状态说”,李秉德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气氛指在班集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

⑥“优势状态说”。

皮莲生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⑦我国学者王巍平也认为,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2023年度上海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典型题汇编(含答案)

2023年度上海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典型题汇编(含答案)

2023年度上海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典型题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A.感受与体验B.前人经验C.记忆的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2.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B.分类安排C.集中安排D.交错安排3.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是()A.课堂情境B.课堂结构C.课堂形式D.课堂教学4.使人们更好地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成的学习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B.复述策略C.组织策略D.计划策略5.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的是()A.有意义接受学习论B.认知--结构学习论C.完形--顿悟说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6.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A.2岁B.4岁C.6岁D.8岁7.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其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8.下列说法中不能反映学习迀移现象的是()A.举一反三B.由表及里C.触类旁通D.由此及彼9.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属于()。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学习10.把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的思维过程是()。

A.分析与综合B.比较C.抽象与概括D.具体化11.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分现象12.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肯定性训练()A.消除敏感反应B.消除肌肉紧张C.呈现厌恶刺激D.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13.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2010年4月教育心理学及其答案

2010年4月教育心理学及其答案

2010年4月《教育心理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C )。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2.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B )。

A.负迁移B.正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3.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 C )。

A.判断B.推理C.概念D.比较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

A.智力技能B.知识迁移C.智力D.思维程序5.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6.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7.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8.学习者因榜样受到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我们称这种强化为( )。

A.直接强化B.替代强化C.具体强化D.概括强化9.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之为( )。

A.学习目的B.教学目的C.学习目标D.教学目标10.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

A.教学测验B.教学评价C.教学测量D.教学鉴定1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 )。

A.一般迁移B.顺向迁移C.特殊迁移D.逆向迁移1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 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 )阶段。

A.感知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1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苛勒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C.贾德D.桑代克1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 )。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瞬间记忆1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

师范类心理学要点

师范类心理学要点

一、名词解释1.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个体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2. 兴趣:是在探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3.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4.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5.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6.智力: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把智力定义为是“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之间所达成的一种平衡”;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则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

7. 最近发展区:是指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教师或伙伴的帮助下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范围。

8. 思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及其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9. 具体化;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10. 直接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和突然领悟的思维11. 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12.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二、判断选择1. 心理学的对象①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②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③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行为是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的反应或动作。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中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2. 1897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学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件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3.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4.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和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两部分组成的。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

避免涟漪效应
(1)指出学生的错误 (2)告诉学生怎样做是正确的 (3)要学生立即停止不当行为,
并告诉他停止的理由 (4)让学生产生心理畏惧感 (5)批评学生对事不对人,避免侮辱其人格 (6)教师避免愤怒情绪
(三)干预
原则:最小干预 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管理
方法
线索提示
(1)非语言线索:目光、手势、身体靠近和触摸
1、学生喜爱学习,尤其喜爱与别人一起学习; 2、学习质、量都很好; 3、互相鼓励,而且独自承担某些责任; 4、不论教师在不在,需要引起动机
1. 学习时间的分类: 分配时间、 教学时间、 专注时间、 学业学习时间。
2. 划分学习时间的意义
(二)课堂时间的优化管理策略
(2)表扬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
(3)表扬其他学生
(4)言语提示
(5)反复提示 (6)使用幽默
课堂管理
(四)矫正 针对5%的学生
(1)教师的注意
处理方法:表扬正确行为的学生,忽略 不良行为的学生
(2)同学的注意
处理方法:惩罚或者集体绩效(如哈!嘣)
(3)避免不愉快的状态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任务难度适当; 给予关注;吸引参与课堂
1. 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的减少时 间损耗
2. 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 3.保持适度信息量,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4. 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增加学生的学术
学习时间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
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他常 被比作“组织人格”。
正像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人格 一样,每个课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 氛。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 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 序和效益,协调课堂 中人与事、实践与空 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 系的过程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卓越励志教育教研培训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教师: 薛红芳活泼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充满着创造和激情作为一名教师,课堂就是我们的舞台,我们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如何让我们的舞台精彩起来也就成为了每一位教师追求的一大目标一、课堂气氛的概念及其类型〔一〕课堂气氛的概念课堂气氛是指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境、情感体验、对待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反映。

[1]在一定的条件下,课堂气氛会形成某种占优势的稳定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会受到教师、学生、教学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课堂气氛的类型。

课堂气氛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对抗的课堂气氛。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气氛。

处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的师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泼、课堂发言踊跃,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时刻注意听取教师的讲授或同学的发言,并紧而深刻地思考。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默契的配合。

课堂里听不到教师的呵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的提醒、适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学生产生了满意、愉快、羡慕、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松散,严谨而不紧。

总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泼、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统一。

消极的课堂气氛是一种被动的带有明显缺陷的课堂气氛。

在消极的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淡如水〞,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教师无精打采地讲,学生不假思索、木然承受;教师滔滔不绝,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启而不发,大有消极怠工之势;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害怕参与教学活动,每当教师提问学生,学生有紧害怕、不知所措的感觉。

置身于这样沉闷、被动的课堂气氛中,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对抗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失控的混乱的课堂气氛。

这种课堂气氛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关系紧,大局部学生不信任教师;教师驾驭管理课堂和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力较差;相当一局部学生讨厌上课,注意力分散,各行其是,轻视教师的存在,甚至制造混乱局面;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与学的任务常常不能完成;师生把教与学视为一种精神负担。

心理学第7讲

心理学第7讲
(1)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 (2)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 (3)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心理学:第七讲
2. 教师心理
2.3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及特征
(1)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自我指向型、任务指向型 (2)根据教学监控的范围:一般型、特殊型 (3)根据教学监控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课前的计划与准备 课堂的反馈与评价 课堂的控制与调节 课后的反省 (4)根据教学过程:自我检查 自我校正 自我强化
心理学:第七讲
2. 教师心理
2.1 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
(1)学习的指导者 (2)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4)心理保健者 (5)教育科研人员
心理学:第七讲
2. 教师心理
2.2 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 施加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
心理学:第七讲
2. 教师心理
2.5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教师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与影响
学生——老师 老师——学生
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了解学生 自我反省
心理学:第七讲
3. 课堂心理气氛
3.1 课堂心理气氛及其类型
课堂心理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 的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 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
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1)积极的 (2)消极的
(3)对抗的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修正版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修正版

1.布鲁纳认知学习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论述):答:1、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的过程;(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把特定的反应与特定刺激联系起来的过程;学习的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儿童心理发展以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系统为基础,这一系统能对代表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作出反应,即从依赖刺激到减少刺激依赖的过程)3、重视学习过程;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8、强调信息提取;9、提倡发现学习2.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答:第一,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在考虑课程安排和教材组织时,首先应突出重点,以若干能够基本起到组织作用的材料为核心,联系全部学习材料的中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第二,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第三,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第四,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五,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信心、紧张程度、斗志等方面)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克服遗忘:答: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的心理障碍;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首先,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要科学分配复习时间;其次,根据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合理安5、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main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6、记忆术:环境联结法、连锁法、数字—文字变换法4.教学中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答:(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材料。

(7)指导学生自学。

5.举一实例,说明智力技能是如何形成的:答:1、活动的定向阶段(及预先熟悉任务,构成关于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为活动本身和结果定向的阶段,为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借助实物、模像或图表为支柱进行智力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直接依赖于实物而借助出声言语进行智力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智力活动形成的最终阶段)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1、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思维活动表现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等特点;3、内部言语的进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较少6.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心理学概念解释

心理学概念解释

一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察。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指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5、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习班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6、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体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3、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其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5、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价,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6、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识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是所显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三1、认识策略:认识策略是指对内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特殊技能。

2、效果律:效果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景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如果获得令人烦恼的结果,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削弱。

心理学详细考试必备 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详细考试必备  教师资格证。。。

学习(广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又重复经验二引发起的对那个情景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者学习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学习(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行为的激活和唤起。

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主要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校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非正式学生群体: 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般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期望效应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瓮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迁移:桑代克,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发展: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成熟: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强烈的内部过程的变化而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

组织: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中,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称之为组织。

适应: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中,调节环境的倾向,称之为适应平衡: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同化:是儿童供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

理解:个体认识联系,认识本质规律思维活动记忆恢复:间隔保持量立即还高智力技能:抽象思维解决问题借助内部语言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复习题

(1)头尾梯度: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

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这一紧张的方向称为头尾梯度。

(2)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

(3)平衡: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的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4)消退:条件反射行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刺激出现,也就是说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减低,最后会降低到条件反射不再发生的程度。

这一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称为消退、(5)类化: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行成条件反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与相类似的条件刺激之二,之三不经强化而引起条件反射。

这种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被称为刺激类化。

(6)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7)有意义学习:是符合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只是建立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符合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8)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将已定论形成表示的有意义材料与学生已形成的有关认知结构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以融汇贯通的学习。

(9)心向:积极主动的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只是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10)同化: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理解新知识。

(11)干扰: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愈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所以因不能提取而导致遗忘。

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把遗忘归结于提取失败。

干扰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12)编码:是指把短时记忆过程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13)组块:是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14)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教案《心理学》(第十章-教学心理)

教案《心理学》(第十章-教学心理)

单元十教学心理授课内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教师心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教学设计含义与环节(2)举例说明教学策略种类(3)了解教学评价概念及类型(4)区分课堂气氛类型(5)了解良好教师行为2.能力目标:(1)能运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教学目标(2)能将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3)能对建立积极课堂环境提出建议3.素质目标:(1)具有尊重并自觉运用教学心理规律的职业态度(2)培养科学课堂管理意识(3)树立坚持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终身追求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教学难点:教师心理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复习导入:学习理论的提出者及区别。

二、讲授新课(一)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准备水平、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

1.决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1)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2)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①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提出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

2.了解准备水平(1)学习准备的含义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提供教学支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提供教学支架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氛围的概念

课堂氛围的概念

课堂氛围的概念
课堂氛围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以及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这种氛围可以是积极的、热烈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沉闷的,它对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具体来说,课堂氛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氛围:指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包括
信任、尊重、理解、支持等,这些情感因素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思维氛围: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参与度,
包括提问、思考、讨论等,这些思维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行为氛围: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包括听讲、记笔记、
回答问题等,这些行为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1)

心理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①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是教学中的客体,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②教学媒体:媒体为传播信息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就是教学媒体。

<包括A非投影视觉辅助,如黑板、实物、模型、B投影视觉辅助,如投影仪、幻灯机等;C 视听辅助,如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D听觉辅助,如录音机等。

>③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接触到<包括A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B 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3、学习与教学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的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4、观察法:由由者直接观察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5、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6、个案研究法: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7、反省思维:指一种能够对自分析、评定的思维能力。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9、个体心理发展8阶段: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岁-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10、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班级管理艺术》期末复习资料

《班级管理艺术》期末复习资料

《班级管理艺术》期末复习资料一.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记住4个阶段,展开内容理解即可)(1)组建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

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

(2)核心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尚未形成。

(3)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

多数学生能互相严格要求。

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须外在监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初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 -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最终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和班风。

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阶段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4.夸美纽斯首先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二. 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1.课堂管理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课堂系统是由有内在联系的特定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构成因素具有物质的,又有有社会心理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

只有当这些因素协调一致时,课堂的整体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课堂管理必须立足于课堂的整体,着眼于课堂整体的持久发展。

课堂教育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课堂教育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课堂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课堂中师生互动、学生心理发展、学习过程以及教学策略的学科。

本文将对课堂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进行摘抄和总结,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课堂中的各种教育现象。

二、课堂结构与功能1. 课堂结构:课堂结构指的是课堂中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组织形式。

主要包括:- 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权威性、信任度和合作性等。

- 同伴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合作、竞争和互助等。

- 课堂规则:课堂中规定的各种行为准则,如出勤、纪律、作业等。

2. 课堂功能:课堂功能是指课堂结构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 教学功能:课堂结构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

- 社会功能:课堂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

- 心理功能:课堂结构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三、学生心理发展1.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主要包括:- 感知觉发展: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识别能力。

- 思维发展:学生运用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记忆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忆、保持和提取能力。

2. 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指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成长和变化,主要包括:- 情绪体验:学生对各种情绪的体验和表达。

- 情感表达:学生运用语言、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 情感调节:学生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3. 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指学生在个性方面的成长和变化,主要包括:- 自我意识:学生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和理解。

-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身能力、品质和价值进行评价。

- 自我调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 内在动机: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好奇心。

- 外在动机:学生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参与学习活动。

- 自我决定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和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调控课堂气氛有以下三种方式:i.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ii.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 iii. 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
1) 课堂心理气氛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i. 在积极的心理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谐、融洽、积极而愉快,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彼此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良好;ii. 在消极的心理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情绪是压抑的、不愉快的,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思维堕化,反应迟钝;iii. 在对抗的心理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感情冲突、对立,教师对课堂失去了控制能力,课堂纪律混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