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名家及教学流派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新理念

语文教育

名家及教学流派研究

辛志英

第一节教师素质——优秀分子

一、高尚的师德

汶川地震范跑跑杨不管老师管学生(敢不敢管?)

语文教师的作业作文语文教师不看书!

违背8小时工作制。

教书匠与教育家当作艺术而不是技术

付出与回报

于漪文革期间造反派批斗揭发校领导孩子要教育

二、渊博的学识:

语文专业知识:语文知识、文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

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打开一把锁就是一个好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

做人的自尊心、价值。阳光、健康的成长。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识性知识。

夸克、转基因

魏书生、钱梦龙自学,初中毕业。

三、先进的教育观。

四、出色的科研能力。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名家及流派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流派。尽管多种流派竞相标新立异,风格调然不同,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1)改革者都具有现代教育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

(2)试图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封闭教学式向开放教学,从单纯重知识传授过渡到侧重于能力培养、智力的开发;

(3)不囿于方法论的探索,而大多体现教学整体改革、教育思想的改革;

(4)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的突出运用语言基本功训练;有的侧重于陶冶学生感情,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的致力于学生思维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有的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有机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同流派,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形成,日臻完善的,它是在整个教育改革活动下诞生而发展的。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或者正在达到日趋成熟阶段,积累了一些比较宝贵的经验。众家崛起,竞相争鸣,这正是语文教学改革充满生机的表现。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同风格流派给予我们很大启示,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和发展趋势提供了借鉴。

一、情感派——于漪、欧阳代娜、程翔

二、导读派——钱梦龙、洪宗礼、蔡澄清

三、思维派——宁鸿彬

四、管理派——魏书生张富严振遥

五、语感派——洪镇涛

六、大语文教育——张孝纯、姚竹青、赵谦翔等。

七、目标派——武镇北、王文延

八、情境派——李吉林

九、快速作文派——杨初春(湖南)

十、快速阅读派——程汉杰、晏茂心、王学贤、潘意敏

十一、设疑派——陈钟樑

十二、得得派——陆继椿

十三、茶馆派——段力佩

十四、剥笋派——高润华

十五、反刍派——钟德赣(湖南)

十六、语文教育民族化派——张翼建孙立权。

十七、作文训练派——刘腓腓高原(北京)

一、情感派——于漪、欧阳代娜、程翔

情感派是指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的教学派别。

该流派的特点:熏陶感染塑心灵。其教师观强调教师要富有激情,对语文教育要“倾情”。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教学上,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于漪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她的话概括了情感派的特点。欧阳代娜认为,“老师要把课文中的美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语文教学要讲出“美”字来,悟出“巧”字来,点出“活”字来,练出“实”字来。

情感派的重点区域:上海、辽宁等。

情感派代表著作:于漪《语文教苑耕耘录》等。

于漪研究

中国语文教学界情感派大师、教育改革的创造实践家、名誉校长、兼职教授……种种称号都不及一个简简单单的身份能够概括她的一生:教师。

上海抗日战争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1960年公开课高中语文见长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勤奋《于漪文选》

侧重于用情感打动学生,没有独特的教育名师。

欧阳代娜——著名作家欧阳山的女儿

鞍山15中娓娓动听

《最后一课》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朝鲜族与满族的比较。

掌握了一把打开坚硬之门的钥匙。

台湾的高山族说日语。

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电视台第一次向全市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漪留下了一批批语文课经典教案。

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51年,她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先教历史,后服从需要改教语文。为提高专业水平,她认真向同事学习,每每“明灯书卷伴夤夜”。不到3年,她自修了大学语文的全部课程。

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

于漪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毛病。她说,自己一度认为语文只是一种交际工具,但随着时代发展,她开始思考语文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问题。于漪在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于漪认为“为师之道”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对此,她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用来量别人的长处,一把用来量自己的不足。于漪说,自己讲课有时候废话多。于是,她每次都记下自己的“废话记录”,努力改正。

“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在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名发着高烧的学生走十几里泥路送到医院,也曾接手“乱班”,把逃学的孩子一个个找回来上课……

退休后的于漪,也没有离开过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她不仅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还在各种场合大胆谏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刻意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针对社会上“轻语文、重外文”的现象,于漪指出,“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

“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于漪说,“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