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学设计.doc
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教材分析】内容目标要求: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本课介绍了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阐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当把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与“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政治权利义务就是什么?怎样行使政治权利与义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难点: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与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二)进行新课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就是政治权利与自由?包括哪些内容?(1)、含义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与自由。
它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就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与国选举法》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就是怎样规定的:第三条中华人民共与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与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七年级思想品德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习惯。
2.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2. 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2. 法律的作用:维护国家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规范公民行为,解决纠纷。
第二课时: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1. 法律对个人的重要性:法律是保障个人权益的有力武器,是个人行为的准则。
2. 法律对社会的的重要性: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
第三课时: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1. 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一些常用的法律术语,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2. 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明白法律是保障自己权益的有力工具。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和作用、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思想品德》2. 课件: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3. 案例:相关法律案例六、教学内容:第四课时:遵守法律,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1. 遵守法律:了解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明确遵守法律的义务。
第五课时: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1. 法律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2. 提高法律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
七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七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七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投出理性的一票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
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选举方式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的问题涉及学生具体的-活动实践,建议多引入、创设具体的政治活动情景等辅助学习、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二)进行新课四、-选举面面观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镜头一反映的是直接选举,镜头二反映的是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
2、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背景在当今社会,法制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接触到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制教育的意义,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第二章:宪法教育2.1 教学内容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了解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认识宪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宪法知识,提高宪法意识。
2.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宪法知识竞赛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宪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刑法教育3.1 教学内容了解犯罪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种类,掌握犯罪的法律责任,了解刑罚的种类和执行,认识刑法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作用。
3.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犯罪与刑法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3.3 教学评价通过刑法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刑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四章:民法教育4.1 教学内容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种类,掌握民事权利和义务,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认识民法对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民法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4.3 教学评价通过民法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民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五章:行政法教育5.1 教学内容了解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调整对象,掌握行政行为和行政诉讼的基本知识,了解行政法对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作用。
5.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行政法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5.3 教学评价通过行政法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行政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引导高中学生用法治的角度看世界——谈法治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渗透
引导高中学生用法治的角度看世界——谈法治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渗透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应从法治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解读世界。
引导学生将法律和法治变成一种信仰,能自觉地相信法律、运用法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的捍卫者。
关于如何实现法治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渗透有两个策略:一是走出误区,转变思维二是搭建体系,融会贯通。
结合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知识重新思考法律,去引导学生看懂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只是真和假,还有对与错、好与坏。
而衡量错与对,是与非的标准不仅仅只有道德这一个标准,还有一个“法治”的标准。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策略;误区;体系高中思想政治课一直在努力引导学生能尽可能的多角度、多维度的看待这个世界,能够更科学、更理性的解读这个世界。
比如,学了经济学,学生就可以看懂疫情期间“口罩”为什么会涨价,总理为什么会支持“地摊经济”。
学了政治学,学生就可以看懂中国为什么能够在抗击疫情的考试中交出满意的答卷,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能让我们更幸福;学了文化生活的知识,学生就可以看懂为什么“火神山”“中国速度”的背后其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与传递;学了哲学,学生就可以看懂为什么在世界这张普遍联系的大网中“中国病毒”这种说法的荒谬与可笑性,就可以看懂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中对于人生价值的反思与引导。
而除此之外,高中思想政治课还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继续引导学生看待世界,这就是“法治”的角度。
引导青少年理解法治的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建设法治中国,培育法治新人,是思政教师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关于法治教育在高中思政教学中渗透的策略一走出误区,转变思维在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强调要加快完成法治教育从一般的普法活动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传授法律知识到培育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转变。
七年级思想品德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违法行为的后果,预防违法犯罪。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3. 常见的违法行为及后果4. 如何遵守法律,预防违法犯罪5. 法律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违法行为的后果。
2. 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如何遵守法律,预防违法犯罪。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违法行为的后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作用和违法行为的后果。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遵守法律,预防违法犯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
2. 讲解法律的作用:讲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公民权益的保护作用。
3. 讲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相互补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分析违法行为的后果: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违法行为的严重性。
5. 讨论如何遵守法律,预防违法犯罪: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6. 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时刻遵守法律,做到知法、守法。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预防违法犯罪。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法律知识PPT:提供直观的法律知识介绍和案例展示。
2. 真实案例资料: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作业模板:提供作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
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八章“法律与我同在”的第一节,内容详细涵盖了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法律与个人行为的规范,以及青少年如何树立法治观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法律与个人行为的规范。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法律案例、板书材料。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法律知识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与法律相关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和外延。
(2)分析法律的作用,举例说明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3)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法律与个人行为的规范,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法律。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题目,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法律的基本概念2. 法律的作用3. 法律与个人行为的规范4. 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七、作业设计案例一:小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部手机。
他应该如何处理?案例二:小李在超市购物时,被售货员误认为偷窃。
他应该怎么做?2. 答案:案例一:小张应该将手机交给警察或学校老师,寻找失主。
案例二:小李应该保持冷静,向售货员解释情况,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提高法治素养。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计划篇1一、教材结构七年级(上册)教材设四个单元,共10课。
上册为1-4单元,每个单元2课或3课,每课一般安排2课时,每册安排20课时左右,留出一些课时用于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社区活动等实践活动,每单元实践活动安排2课时。
二、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了针对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解决适应与学会调适的矛盾,设立了四个单元的内容。
由“成长的节拍”(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友谊的天空”(友谊与成长同行,交友的智慧)、“师长情谊”(师生之间、亲情之间)到“生命的思考”(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以成长为核心,涵盖、整合有关学习、自我探索、交往和生命的话题。
从引导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相关要求,本册教材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理性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
既是学生整个初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逻辑的起点。
对于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中学阶段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会有各种困惑和问题。
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中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中成长。
本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学会交往,处理交友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核心任务,也是初中生活全部展开后学生实际的需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不仅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朋友之间亲密感也进一步增加。
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友谊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友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单元:承接上一单元学会与同伴交往,本单元则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与延伸。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法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我国的法律体系3.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4. 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5. 青少年如何遵守法律、维护法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我国法律体系、公民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如何遵守法律、维护法制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我国法律体系、公民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点。
3. 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4.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遵守法律、维护法制。
5. 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成果:评估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法律知识。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适当增加典型案例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培养他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法律知识相关教材、案例集。
2. 多媒体课件:法律知识讲解、案例分析、互动环节。
3. 网络资源:法律新闻、案例、视频资料。
4. 实践活动材料: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我国法律体系、公民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七年级思想品德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第一章:了解法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个人权益的保护。
1.2 教学内容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行为的规则。
法律的作用: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权益。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个人权益的保护。
第二章:遵守法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让学生知道如何遵守法律。
2.2 教学内容遵守法律的重要性: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何遵守法律:遵守法律需要我们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的规定,不违法乱纪。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和方法。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第三章:法律保护我们的权益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的权益。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3.2 教学内容法律保护我们的权益:法律规定了我们的权益,并保护我们不受侵犯。
我们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人格等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的权益。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自己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第四章:法律制裁违法行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制裁违法行为的机制。
让学生明白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4.2 教学内容法律制裁违法行为的机制:法律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以维护社会秩序。
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刑事制裁和行政处罚。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法律制裁违法行为的机制。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五章:法律教育与法制建设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知道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法律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法律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法制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梯次渗透道法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梯次渗透道法融合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性的提升深刻反应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展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
因此,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蓝本,着立于小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梯次渗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注重融合道德与法治的感悟教育,回归生活化、社会化道德生成和法治化引导,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
一.立足学科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掌握道法学科教学特色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直存在被忽视、被成人化灌输式的现象。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大部分学校中形同虚设、教条化空洞化严重。
“随便上课”“占课”甚至直接跳过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还原生活化社会化道德生成和法治化引导成为这门学科的热点和难点!《道德与法治》教材演变从国家层面导向到《青少年法治大纲》要求更加重视小学生道德和法治的意识培养,该学科自创设以来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并加入到今年小学高年级期末检测课程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六年级上册内容专门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在可塑性最强的“白板”时期对学生集中讲授宪法教育,涉及三十部法律法规,具有强化系统性的特点。
可见《道德与法治》一课意在从小学着手,从萌芽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文明举止方面的培育和养成。
所以,教师应有充分的道德学习动机,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有提升自己道德水平的意愿,涵养自己的特殊精神气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教材,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面对这样一群懵懂纯洁的小学生时要予以最大的耐心;对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要及时挽回和制止;在孩子模仿学习阶段以身作则;将课堂学习内容发散到生活领域达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普及规则和法律,让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有规范,探索冒险懂法规。
二.以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全方位感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道法课程、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发展。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第一章:走进法制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制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
3. 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教学内容:1. 法制教育的定义和作用。
2.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3. 学生应具备的法律素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为什么需要法制教育。
2. 讲解法制教育的定义和作用。
3. 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4. 讨论学生应具备的法律素质。
作业:1. 总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2. 列出自己应遵守的法律规定。
第二章:宪法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意识。
3.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内容:1. 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 学生应如何维护宪法。
教学活动:1. 讲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 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 讨论学生应如何维护宪法。
作业:1. 描述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 列出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 写一篇关于如何维护宪法的文章。
第三章:刑法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警惕。
3. 引导学生了解刑法的基本规定。
教学内容:1. 犯罪与刑罚的概念和关系。
2. 刑法的基本规定。
3. 学生应如何预防犯罪。
教学活动:1. 讲解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2. 介绍刑法的基本规定。
3. 讨论学生应如何预防犯罪。
作业:1. 解释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2. 列出刑法的基本规定。
3. 写一篇关于如何预防犯罪的文章。
第四章:权利与义务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教学内容:1.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2. 尊重他人权利的重要性。
3. 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方法。
教学活动:1. 讲解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2. 讨论尊重他人权利的重要性。
3. 讨论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方法。
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教材分析】内容目标要求: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本课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阐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当把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和“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政治权利义务是什么?怎样行使政治权利与义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难点: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二)进行新课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1由?包括哪些内容?(1)、含义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怎样规定的: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学科法制知识渗透教案
2017-2018年兴义市兴铭学校法制渗透教育教案政治教研组一、教学内容:学习《宪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我国《宪法》内容的规定;B、明白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规范自身的行为;C、明悟在今后的生活之中,应该如何积极健康成长;2、能力目标:A、形成对《宪法》的正确认知;B、明白如何以《宪法》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之中,能够对自身的行为产生一种正确的认知,不会盲目地、冲动地去解决问题;B、对国家的法律形成一种认知,能够做到“法律要求的积极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三、教学目的:1、使广大学生了解《宪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规定;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四、教学重点:《宪法》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五、教学过程:1、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2、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3、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4、宪法的作用:保障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对于人民群众的保护。
5、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6、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和最基本的国策。
第二,在地位上,宪法是最高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
第三,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效力。
它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其他的一般法律都不得抵触宪法。
第四,在修改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一般法律的程序更为严格。
总之,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7、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A、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思想政治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森林地“天敌”人类
人类对森林地滥伐、对自然资源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地破坏,无形中成了森林中地“天敌”.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自读《生命地林子》短文,整体感知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呢?玄奘明白了什么?
、你又明白了什么呢?
是地,一个想要成才地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地,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生命地林子》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生在树林里.
看,我地伙伴们,
棵棵俊秀挺拔,
株株蓬勃优雅,
为了迎接每一缕阳光,
为了吮吸每一滴雨露,
、学习文中地比喻句,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地话语.
、学习本文形象描写地方法.
、明白一个人成材离不开它所存在地环境,离不开竞争地道理.
教学重难点: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地道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你愿意做烛火还是愿意做太阳呢?
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地,可它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这里树”和“这里地林子”地句子.
、这棵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林子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
填空:这几颗松树因为()所以成为薪柴.
一个想要成才地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地,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竞争催人奋进、激发潜能;促进国家强大、社会健康发展.
政治课渗透法制教案
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五队中学周淑业[教学依据]1、上课内容:高一《经济常识》第四课第二节第一框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2、可渗透的法制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内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认识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增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改革意识和国家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教学难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归纳出本框所要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或知识结构,联系实际综合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手册和磁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作为劳动者,在其一生中会遇到一些风险:如生、老、病、死、伤以及失业等风险。
那么承担这些风险,除了依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外,还必须依靠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既涉及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因此,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保障工作。
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在最近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些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基本知识。
(讲授新课):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即: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这里就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学习这一观念,要把握其以下几个要素(特点):①社会保障的主体:国家或政府②社会保障的对象: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③社会保障的实施方式: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④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⑤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保证社会稳定(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1、社会保险:①含义:P124,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学设计
天国的探索
——岳麓版“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基于探索这一核心价值观,以“天国探索的原因”、“天国探索的进程”、“天国探索的特点”、“天国探索的影响”为支点,建构主体鲜明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充分激活学生知识经验和理解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天国的精神价值,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阶级斗争的最高峰,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英雄们的斗争事迹,使学生感受并学习革命先烈们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通过对天京变乱中领导集团内部斗争的讲解,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同时渗透《国际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的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教具: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
【教学流程】
【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屮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但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之下,中国失败了,而失败的结果则是大量的赔款和割地,在如此的危机之中,清政府不思进取,反而加重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席卷中国大地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一、天国探索的原因
屮国社会阶级孑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使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成为可能,主要体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通商口岸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者部分破产,鸦片输入激增,白银外流更加严重。
这严重违背了《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因为《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贸易的自由化原则和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而英国的鸦片贸易是在损害屮国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不能体现自由化和互利的原则。
其次,清政府腐败无能,摊派战争赔款,借机搜刮。
再次,自然灾害严重,水、旱、蝗灾不断。
最后是思想方面,表现为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和拜上帝教的创立。
【设计思路】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历史因素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是中国历史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利用图示法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探索原因,为后面的历史进程做好铺垫。
二、天国探索的进程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时期
(1)、太平天国的兴起和胜利进军。
1851年1月11 a,洪秀全于金田村发动起义,随后冲破清军的围追堵截,进入武宣东乡,洪秀全自称天王,不久,在永安封王建制,初步建立起政权。
(2)、定都天京。
永安封王之后,太平军相继攻克全州、武汉、安庆等城市,并于1853 年3月攻克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设计思路】利用地图进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2、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教材把太平天国全盛时期分为军事全盛和政治建设两部分。
(1)、军事全盛。
定都天京后,为拱卫天京,太平军主动出击,进行北伐、西征等军事行动,教材上的小字部分较为详细的记载了这两次战争,而这些战争的胜利为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2)、政权建设。
教材着重介绍了《天朝田亩制度》,经过几年的征战,到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在军事发展的同时,太平天国还进行了政权建设,颁布了纲领性文件一一《天朝出亩制度》,其内容为“凡天下出,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方法是“不分男女,按年龄和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土地私有制的原则。
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的内容,其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了解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另外,《天朝田亩制度》它不仅涉及土地制度,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第一次具体鲜明的表达了广大贫困农民要求摆脱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其内容和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了它具有革命性、进步性和空想性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从反对地主土地制度、宗法等级制度和打破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等方面进行理解,归纳《天朝H1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历史事件的基本思路。
3、太平天国的衰落时期。
主要包括强大外敌的出现,天京变乱和重建领导核心三部分。
(1)>太平天国的强大外敌的出现。
随着太平天国的日益强大,清政府被迫起用汉族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相继发展起来,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
(2)、天京变乱。
1856年9—11月,诸王Z间发生混战,两万余太平军将士惨遭杀害, 太平天国军心涣散,元气大伤。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3)、重建领导核心。
主要从军事和内政两方面进行讲述。
将士方面,提拔陈玉成、李秀成,以挽救危亡。
内政方面,任用洪仁幵主持朝政,洪仁幵提出具有资木主义色彩的新方案《资政新篇》,这是一套管理国家的施政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设计思路】利用天京变乱、《资政新篇》等内容的讲述,注意强调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资政新篇》的特征,它体现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三、天国探索的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力的产物,除了具备旧式农民战争的特点外,又赋予新的吋代内容。
在反封建的同吋,又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这是历代农民起义所没有的。
太平天国运动受到西方的影响,从拜上帝教的创立,到洪仁幵提出《资政新篇》,都具有西方影响的色彩。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主张学习西方,向四方寻求真理,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太平天国面临的敌人是中外反动势力,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四、天国探索的影响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就一直面临着屮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的严峻局面。
1863年,在英法军队的支援下,曾国藩兵分三路,围困天京。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最后,教材从社会影响、农民的传统理想和思想进步三方面分析了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超过了过去的农民战争,达到了农民革命运动的顶峰,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I口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设计思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社会影响、农民的传统思想和思想进步等三方面加以分析,并对比旧式农民起义找出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五、板书设计:
一、天国探索的原因
二、天国探索的过程
1、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时期
2、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3、太平天国的衰落时期
三、天国探索的特点
四、天国探索的影响
六、小结
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引导学生通过图示,回顾本课内容,强调知识重点,使学生系统、明晰地掌握本课知识。
七、作业布置
请思考并讨论,与中国古代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何新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